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頁(共22頁)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河南模擬)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 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2.(2025?邯鄲模擬)據考古學家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期開始,大中型墓葬中隨葬品豐富;晚期,合葬墓極少,大型墓和小型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分別出現在不同的墓地里。這反映了,當時該區域()A.祭祀活動興盛 B.母系氏族瓦解 C.早期國家形成 D.階級分化明顯3.(2025?鼓樓區模擬)新石器時代中期,一般聚落兼有農業、手工業、采集、漁獵等多種經濟成分。聚落中心有一大廣場,聚落大房屋居于中心位置,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中型房屋一般在每組小型房屋之中,是每組小型房屋的中心。這表明此時()A.聚落內不平等加劇 B.部落組織管理有序 C.農業成為主要產業 D.國家形態已經具備4.(2025?湖南模擬)《周禮》中設置的地官多掌管社會經濟,其中主管農業生產的有小司徒、載師、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場人、廩人、倉人等。這反映了()A.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西周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 C.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繁榮 D.西周繼承發展了商代傳統5.(2025?成都模擬)《左傳》記載,晉獻公欲娶戎狄之女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弗聽”,后晉國大亂;齊相崔杼違反同姓不婚的禁忌,欲娶棠姜為妻,“(卜之)兇,無所歸也,弗聽”,后家破人亡。《左傳》的這類歷史敘事()A.強化了神權政治傳統 B.凸顯了道德禮儀規范 C.反映了新興階級訴求 D.催生了天人合一思想6.(2025?綿陽模擬)商朝甲骨文記載,商王室會教授來自地方的貴族子弟習武與習樂。《周禮》記錄了周王室的樂舞機構中,設置了專門教“夷樂”的官吏,有施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這些措施有助于()A.增進整體文化認同 B.重構社會統治秩序 C.強化仁禮教化民眾 D.維護分封等級制度7.(2025?黔東南州一模)“擇中建都”是中國古代在選擇部城時的一種策略和理念,具體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選擇相對中心的位置來建立都城。如表所示為早期中國“擇中建都”的情況。這反映出()出處具體情況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址商代早期都城,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符合”擇中建都”的原則西周何尊銘文記載周武王之言“余其宅茲中國”A.樸素的傳統國家治理智慧 B.中原核心文明格局的奠定 C.國家初始形態出現的原因 D.華夏認同觀念的不斷強化8.(2025?新疆二模)金文族徽是商代族氏名號的沿襲。與商代晚期相比,西周金文銅器族徽在族氏名前附加地名的族徽增多,如“鄭丼”“豐丼”等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分封制削弱了商文化影響力 B.銅器私人占有不斷發展 C.西周民族交融程度不斷加深 D.殷遺族被分散遷移各地9.(2025?新疆二模)從方正布局、中心對稱、圍垣式宮城建筑、城市干道和雙輪車新式交通工具(如圖)這些承襲自龍山時代中原地區早期城市建設一系列特征來看,二里頭都城規劃建設已相當成熟,中央權力管控和實施效果成效斐然。這反映出()A.當時中央集權體制已經確立 B.早期中原文明多元一體的特性 C.早期中國城市建設領先世界 D.早期國家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10.(2025?江門一模)有學者指出,周代之“禮制”已不同于“鄉俗”,在周政之中政統、親統和道統已經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禮制”孕育出了一種處理分化要素的原則,即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是()A.天人合一 B.和而不同 C.道法自然 D.天下為公11.(2025?閩侯縣校級一模)商朝時期,轡地常處于敵方攻擊威脅之中,當商朝實力強大時,商人在此抵御外敵維護統治;當王朝統治力減弱時,轡地最終叛商或被敵方侵占,商人將其稱為敵對方國“轡方”。這說明商朝()A.有一定疆界觀念 B.中央集權在強化 C.對邊地控制不穩 D.與方國關系多變12.(2025?閩侯縣校級一模)下圖是山東沭河上游的龍山和岳石兩個文化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浮選的分析圖。據此可知,這些文化遺址的人們()A.食物來源豐富穩定 B.擺脫了自然的影響 C.生存能力有所提高 D.依靠栽培谷物為生13.(2025?延慶區一模)《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該材料反映了()A.先秦時期人們對原始社會的認識 B.古人對原始社會的臆想虛構 C.階級產生,社會貧富分化已出現 D.原始社會畜牧業得到了發展14.(2025?武漢二模)《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如圖是新石器時期東北紅山文化、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凌家灘文化等遺存中出土的聯璧(以橫聯或豎聯方式聯結而成的玉器),是自然崇拜的象征,具有重要祭祀功能。它們可用于研究()A.早期國家的出現 B.原始農業的革命 C.禮樂文明的起源 D.民本思想的孕育15.(2025?羅湖區校級模擬)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內主要靠人工構筑的“臺城”莫角山有多組成排分布的大型房屋基址,并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炭化稻谷遺存,古城內外有縱橫交錯的水路交通系統。這表明良渚()A.社會等級分明 B.貧富分化加劇 C.管理機制復雜 D.貴族政治突出16.(2025?長春二模)如圖是被稱為“跨越時光的凝望”的紅陶人頭水壺,由仰韶文化先民依據自身形象燒制而成。上揚的嘴角、清秀的眉目、盤起的發髻,這一造型顏覆了“原始人披頭散發”的固有觀念。該壺體現了()A..自我認知影響審美意識 B..國家初始形態得到顯現 C..仰韶文化處于文明中心 D.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發達17.(2025?邵陽模擬)玉器原料稀缺,制造費時費力,紅山文化卻大量使用玉器,中心大墓只隨葬玉器而不見陶器,呈現“唯玉為葬”的特點,而一些低級別的墓葬卻專門隨葬陶器。“唯玉為葬”反映了紅山文化時期()A.陶器制作落后 B.資源聚集明顯 C.原始宗教興盛 D.早期國家形成18.(2025?山西模擬)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周宣王為魯擇君;周幽王廢太子宜臼,改立庶子伯服;周釐王承認晉國小宗曲沃代翼。這些現象()A.促使分封制徹底崩潰 B.破壞了宗法制的原則 C.使周王失去大宗地位 D.導致諸侯紛爭的出現19.(2025?安陽一模)如表是遠古遺址出土物情況。表中現象可用于印證遠古時代()1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大量玉神人造型,頭戴“介”字形冠、眼角尖銳的大眼、蒜頭鼻、咧嘴露出上下獠牙、雙耳穿孔戴耳飾、左右伸出鳥狀裝飾2浙江余杭良渚瑤山遺址出土一件神人獸面及鳥紋玉冠狀器,其正面陰刻一神人獸面紋,上部為戴有“介”字形冠冕的神人,下部為具有圓眼和獠牙的獸面,左右伸出尖銳的鳥狀裝飾3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獸面,構圖方式和紋樣風格與石家河遺址的玉器較為相似A.玉文化具有豐富內涵 B.存在遠距離文化交流 C.國家認同觀念的形成 D.區域間貿易往來頻繁20.(2025?大理州二模)有學者認為殷代的外服之“外”是邦外而非畿外,殷外服是臣服于殷的邦君諸侯,很少有血緣關系,因此時常反叛;而周將這種內外服制發展為五服。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周王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B.擴大了西周的疆域 C.中央集權新體制的建立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21.(2025?曲靖一模)在對仰韶文化聚落的考察中,發現姜寨的小房子約占房屋總數95%左右,它分圓形及方形兩種,面積大的為20平方米上下,小的僅8~9平方米,一般在15平方米左右。這類房屋均在房內迎門正中處,設一兼作炊事和取暖用的火塘,同時,在右邊備有高出室內平坦地面約10厘米,面積一般為4﹣5平方米的土床。據材料可知,該時期()A.仍處于舊石器時代 B.階級的分化日益明顯 C.生活逐漸趨于穩定 D.擺脫了氏族公社束縛22.(2025?惠東縣模擬)據研究,半坡文化遺址發掘的石斧數量是石鏟、鋤的5.78倍,而廟底溝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鏟、鋤卻是石斧數量的4.4倍。半坡文化石鏟為圓角長方形,最長者達21厘米,而廟底溝文化石鏟多為桃形或舌形,體型扁薄,大多通體磨光,有的長達30厘米。這些變化反映了()A.食物獲取途徑的不同 B.農業耕作方式的進步 C.工具生產工藝的進步 D.農業工具種類的變遷二.材料題(共1小題)23.(2024?撫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政制由“質勝于文”進至“文勝于質”,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伸尼夫子稱頌西周為“郁都乎文哉”,絕不為過。今日看來西周政治顯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部族民主”和聯邦“共和”的成分也隱約可辨。此類政制均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集權與分權乃是一切國家權力統治必難避開的兩極,相反而相成,猶如廣闊光系的兩極。向心力與離心力構成一種彈性張力,僅執其一端,必偏執僵硬而喪失生機活力。以此言之,“那縣”與“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學意義,細究其潛在的權力資源,遠遠超越我們看到的具體歷史,它具有更復雜、更值得研討的許多內涵,需要我們去體味。——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的具體表現。(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利弊。

2025年高考歷史三輪復習之早期中華文明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DBBBAADDBA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CACCABBBACB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5?河南模擬)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 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分析】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石器時代的文明。【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耒、耜逐漸成為了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原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陶寺文化時期碳﹣4植物攝入量比仰韶文化早期提高,家畜也攝入較多碳﹣4植物,這得益于石制工具的改進。改進生產工具能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粟、黍等碳﹣4植物的種植和收獲,從而使人們的攝入量有所增加,C項正確;青銅農具在商周時期才出現,排除A項;精耕細作農業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陶寺文化時期還未達到這種水平,排除B項;階級分化主要體現的是社會階層差異,與居民和家畜對碳﹣4植物攝入量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2.(2025?邯鄲模擬)據考古學家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期開始,大中型墓葬中隨葬品豐富;晚期,合葬墓極少,大型墓和小型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分別出現在不同的墓地里。這反映了,當時該區域()A.祭祀活動興盛 B.母系氏族瓦解 C.早期國家形成 D.階級分化明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題干指出大汶口文化中期大中型墓葬隨葬品豐富,晚期大型墓和小型墓分布在不同墓地里。這就呈現出墓葬在隨葬品數量以及墓地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這是解題的關鍵信息點。【解答】大汶口文化晚期,大中型墓葬隨葬品豐富,而小型墓與之形成對比,且大型墓和小型墓分別在不同墓地里,這反映出當時社會中不同群體在財富占有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出現了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正是階級分化的表現,D項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墓葬中隨葬品情況以及墓葬的分布差異,并沒有直接提及祭祀活動相關內容,所以不能得出祭祀活動興盛的結論,排除A項;母系氏族瓦解的主要標志通常涉及社會生產關系、權力結構等方面向父系轉變的相關內容,題干中未體現這些信息,無法從墓葬情況推斷母系氏族瓦解,排除B項;早期國家形成有諸多標志,如城市出現、軍隊、法律等公共權力機構的建立等,題干僅僅圍繞墓葬情況展開,沒有足夠信息表明早期國家形成,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5?鼓樓區模擬)新石器時代中期,一般聚落兼有農業、手工業、采集、漁獵等多種經濟成分。聚落中心有一大廣場,聚落大房屋居于中心位置,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中型房屋一般在每組小型房屋之中,是每組小型房屋的中心。這表明此時()A.聚落內不平等加劇 B.部落組織管理有序 C.農業成為主要產業 D.國家形態已經具備【分析】本題考查了石器時代的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聚落中心有一大廣場,聚落大房屋居于中心位置,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中型房屋一般在每組小型房屋之中,是每組小型房屋的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聚落的布局規劃來看,有中心廣場、大房屋作為公共活動中心,中型房屋也有相應的布局安排,這表明部落組織管理有序,B項正確;材料沒有關于不同房屋居住者地位差異等相關表述,無法得出“聚落內不平等加劇”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多種經濟成分,但沒有表明農業成為主要產業的信息,無法得出“農業成為主要產業”的這一結論,排除C項;國家形態具備需要有城市、文字、復雜的政治組織等多方面的要素,新石器時代中期還遠未達到這些要求,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石器時代的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5?湖南模擬)《周禮》中設置的地官多掌管社會經濟,其中主管農業生產的有小司徒、載師、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場人、廩人、倉人等。這反映了()A.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西周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 C.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繁榮 D.西周繼承發展了商代傳統【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周禮》中設置的地官多掌管社會經濟,其中主管農業生產的有小司徒、載師、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場人、廩人、倉人等”可知,《周禮》中設置了眾多地官來掌管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事務,如小司徒、載師、司稼等多個官職分別負責不同的農業生產環節或相關事務,這充分體現了西周統治者從制度層面上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通過設置專門的官職來管理農業,能夠更好地組織和指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的發展,反映出農業在西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是統治者重視農業的具體表現,B項正確;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一種生產模式,強調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題干中只是表明設置了多種管理農業的官職,沒有體現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了精耕細作的技術和方法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僅從設置管理農業的官職這一點,不能直接推斷出西周時期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社會經濟繁榮涉及到多個方面,如農業產量的提高、手工業的發達、商業的活躍等多方面的表現,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及西周這些農業官職設置與商代有何關系,沒有給出關于繼承和發展商代傳統的相關線索和依據,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5.(2025?成都模擬)《左傳》記載,晉獻公欲娶戎狄之女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弗聽”,后晉國大亂;齊相崔杼違反同姓不婚的禁忌,欲娶棠姜為妻,“(卜之)兇,無所歸也,弗聽”,后家破人亡。《左傳》的這類歷史敘事()A.強化了神權政治傳統 B.凸顯了道德禮儀規范 C.反映了新興階級訴求 D.催生了天人合一思想【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題關鍵信息是“卜之,不吉,弗聽”“后晉國大亂”“(卜之)兇,無所歸也,弗聽”“后家破人亡”。【解答】A.材料中的占卜是現象,主要目的是維護宗法制度,排除;B.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現象破壞宗法制,最后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因此這類敘述凸顯了道德禮儀規范,正確;C.材料凸顯宗法禮樂制度,屬于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排除;D.天人合一思想是漢代產生的,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6.(2025?綿陽模擬)商朝甲骨文記載,商王室會教授來自地方的貴族子弟習武與習樂。《周禮》記錄了周王室的樂舞機構中,設置了專門教“夷樂”的官吏,有施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這些措施有助于()A.增進整體文化認同 B.重構社會統治秩序 C.強化仁禮教化民眾 D.維護分封等級制度【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禮樂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商王室會教授來自地方的貴族子弟習武與習樂”“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解答】A.根據材料“商王室會教授來自地方的貴族子弟習武與習樂”、周王室的樂舞機構中,設置了專門教“夷樂”的官吏,有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可知,這些舉措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增強了整體文化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這種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有助于增進整體文化認同,正確;B.材料體現周朝延續商朝王室教育的文化政策,不是重構社會統治秩序,排除;C.仁禮教化更多地與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相關,但材料中的措施并未直接提及強化仁禮教化,排除;D.分封制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等級制度,材料中的文化普及和推廣更多地是出于文化交流和認同的考慮,而非為了維護分封等級,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禮樂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7.(2025?黔東南州一模)“擇中建都”是中國古代在選擇部城時的一種策略和理念,具體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選擇相對中心的位置來建立都城。如表所示為早期中國“擇中建都”的情況。這反映出()出處具體情況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遺址商代早期都城,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符合”擇中建都”的原則西周何尊銘文記載周武王之言“余其宅茲中國”A.樸素的傳統國家治理智慧 B.中原核心文明格局的奠定 C.國家初始形態出現的原因 D.華夏認同觀念的不斷強化【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解答】根據材料“商代早期都城,位于中原地區,交通便利,符合‘擇中建都’的原則”“余其宅茲中國”可知,商朝和西周時期,都有“擇中建都”的記載,體現了統治者通過建都的方式以維護王朝統治的意圖,這反映出古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智慧,A項正確;中華文明中原核心格局的奠定是在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國家初始形態形成的特征是出現宮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種禮器與階級分化,夏商周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排除C項;華夏認同觀念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8.(2025?新疆二模)金文族徽是商代族氏名號的沿襲。與商代晚期相比,西周金文銅器族徽在族氏名前附加地名的族徽增多,如“鄭丼”“豐丼”等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分封制削弱了商文化影響力 B.銅器私人占有不斷發展 C.西周民族交融程度不斷加深 D.殷遺族被分散遷移各地【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題關鍵信息是“與商代晚期相比,西周金文銅器族徽在族氏名前附加地名的族徽增多”。【解答】A.材料中殷商族徽族氏名前附加地名,并不意味著商文化影響力的削弱,排除;B.銅器私人占有材料依據不足,排除;C.民族交融是這種變化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D.據本題材料及所學可知,商代族徽所代表的族氏實際上是地域性血緣團體的代名詞,西周金文銅器族徽在族氏名前分別附加有地名鄭、豐等,說明殷遺族氏不再聚居于原來的殷商故地,這種情況的出現,應當與殷遺族氏分化、遷居不同地域有關,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9.(2025?新疆二模)從方正布局、中心對稱、圍垣式宮城建筑、城市干道和雙輪車新式交通工具(如圖)這些承襲自龍山時代中原地區早期城市建設一系列特征來看,二里頭都城規劃建設已相當成熟,中央權力管控和實施效果成效斐然。這反映出()A.當時中央集權體制已經確立 B.早期中原文明多元一體的特性 C.早期中國城市建設領先世界 D.早期國家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從材料信息看,貫穿城市的干道網絡,配合以更為便捷的交通工具——雙輪車的使用,城內信息的傳遞和物資的運輸變得更加快捷和高效,這些都成為二里頭都城內存在強有力的組織管理機構的重要實物證據,D項正確;中央集權體制秦朝確立的,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二里頭都城規劃建設成熟體現出中央權力管控效果,沒有涉及多元一體特性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無比較無法得出早期中國城市建設領先世界,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2025?江門一模)有學者指出,周代之“禮制”已不同于“鄉俗”,在周政之中政統、親統和道統已經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禮制”孕育出了一種處理分化要素的原則,即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是()A.天人合一 B.和而不同 C.道法自然 D.天下為公【分析】本題考查了禮樂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周代之育出了一種處理分化要素的原則,即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可知,西周禮制孕育出一種原則,該原則既承認事物間的差異分化,又將這些差異聯系組織起來,形成一種協調互補的關系,結合所學,“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制既強調等級分化,也重視和諧關系,這正體現了和面不同的理念,B項正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強調人類應尊重自然規律,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不符合題干主旨,A、C兩項錯誤;“天下為公”強調崇德尚賢,不符合題干主旨,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2025?閩侯縣校級一模)商朝時期,轡地常處于敵方攻擊威脅之中,當商朝實力強大時,商人在此抵御外敵維護統治;當王朝統治力減弱時,轡地最終叛商或被敵方侵占,商人將其稱為敵對方國“轡方”。這說明商朝()A.有一定疆界觀念 B.中央集權在強化 C.對邊地控制不穩 D.與方國關系多變【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和內外服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轡地常處于敵方攻擊威脅之中,當商朝實力強大時,商人在此抵御外敵維護統治;當王朝統治力減弱時,轡地最終叛商或被敵方侵占,商人將其稱為敵對方國‘轡方’”。【解答】A.據材料可知,當轡地叛商成為“轡方”時,這種稱呼體現了商人對疆界的區分,表明他們有一定的疆界觀念,正確;B.商朝時期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排除;C.商對邊地控制不穩主要強調的是對邊地統治的實際效果不穩定,而題干材料重點在于通過對“轡方”的稱呼反映商人的一種認知觀念,不是單純強調控制的穩定性問題,排除;D.材料中主要圍繞轡地從受商朝統治到成為敵對方國這一變化來闡述,重點不是商朝與所有方國的關系多變,只是以轡地為例說明特定情況下的變化,不能代表整個商朝與方國的關系狀態,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和內外服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2.(2025?閩侯縣校級一模)下圖是山東沭河上游的龍山和岳石兩個文化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浮選的分析圖。據此可知,這些文化遺址的人們()A.食物來源豐富穩定 B.擺脫了自然的影響 C.生存能力有所提高 D.依靠栽培谷物為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結合所學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原始農業興起的影響分析作答。【解答】圖中顯示這些文化遺址的人們既有栽培作物(說明有一定的農業生產能力),又有采集物(表明保留了采集這種獲取食物的方式),多種獲取食物的方式意味著他們在獲取生存資源方面有更多的途徑。多種途徑可以降低因某一種食物來源短缺而面臨生存危機的風險,反映出他們應對生存挑戰的能力有所提高,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并不能保證豐富穩定,在新石器時代食物來源豐富穩定的表達過于絕對,排除A項;在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的依賴程度很高,即使有了一定的栽培作物,也遠遠不能“擺脫”自然的影響,排除B項;雖然圖中有栽培作物,但同時也有采集物、草種子等其他植物遺存,說明人們不僅僅依靠栽培谷物為生,采集等其他獲取食物的方式仍然存在且占一定比例,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13.(2025?延慶區一模)《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該材料反映了()A.先秦時期人們對原始社會的認識 B.古人對原始社會的臆想虛構 C.階級產生,社會貧富分化已出現 D.原始社會畜牧業得到了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可知這段文字描述了先秦時期人們對原始社會生活狀態的認識,材料中提到的“居營窟”“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等描述,反映了先秦時期對原始社會生活方式的想象和理解,這種描述雖然帶有一定理想化的色彩,但總體上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對原始社會的認識,A項正確;材料中雖然有對原始社會生活的描述,但這些描述并非完全虛構,而是基于先秦時期對古代社會的想象和理解,這種描述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不能簡單地視為“臆想虛構”,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強調的是原始社會的共同生活和簡單的生活方式,并未提及階級分化和社會貧富分化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但并未提及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原始社會的畜牧業發展是在農業出現之后逐漸形成的,而材料中描述的是更早期的生活狀態,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4.(2025?武漢二模)《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如圖是新石器時期東北紅山文化、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凌家灘文化等遺存中出土的聯璧(以橫聯或豎聯方式聯結而成的玉器),是自然崇拜的象征,具有重要祭祀功能。它們可用于研究()A.早期國家的出現 B.原始農業的革命 C.禮樂文明的起源 D.民本思想的孕育【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掌握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原始農業革命的表現、禮樂文明的特點、民本思想等知識。【解答】《周禮》記載用玉器進行禮天地四方的活動,圖中的聯璧在新石器時期不同文化遺存中出現,且是自然崇拜的象征并具有重要祭祀功能。禮樂文明強調通過禮儀和音樂來規范社會秩序、表達信仰等,祭祀是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聯璧作為祭祀用的禮器,反映了早期人們的祭祀禮儀,可視為禮樂文明起源的一種體現,能夠用于研究禮樂文明的起源,C項符合題意;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通常包括城市的形成、階級分化、公共權力的設立等,題干并沒有直接體現與早期國家這些標志相關的內容,A項錯誤;原始農業革命主要涉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如從采集狩獵向定居農業的過渡,農作物的種植、家畜的馴養等方面,而聯璧的信息圍繞著自然崇拜和祭祀功能,與原始農業革命的核心內容沒有關聯,B項錯誤;民本思想強調以人民為根本,關注人民的利益、需求等。題干中對聯璧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其宗教祭祀方面的功能,沒有涉及到民本思想相關的內容,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15.(2025?羅湖區校級模擬)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內主要靠人工構筑的“臺城”莫角山有多組成排分布的大型房屋基址,并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炭化稻谷遺存,古城內外有縱橫交錯的水路交通系統。這表明良渚()A.社會等級分明 B.貧富分化加劇 C.管理機制復雜 D.貴族政治突出【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良渚遺址,提取材料中考古發現的信息并結合所學良渚社會的特征分析作答。【解答】從材料看,良渚古城內有人工構筑的“臺城”莫角山以及多組大型房屋基址,這需要有組織、有規劃地進行建設;數量驚人的炭化稻谷遺存,說明當時有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儲存管理;古城內外縱橫交錯的水路交通系統,其建設和維護也需要統一的規劃與管理。這些都表明良渚在城市建設、農業生產、交通等方面有著復雜的管理機制,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僅提及了莫角山有大型房屋基址、出土炭化稻谷遺存以及水路交通系統等信息,并沒有直接體現出不同社會階層在地位、權利等方面的差異,沒有證據表明社會等級分明,排除A項;雖然大型房屋基址可能暗示居住者有一定地位,但僅從這些信息不能確鑿地得出貧富分化加劇的結論,沒有足夠的對比信息來體現貧富差距的變化情況,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貴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描述,如貴族世襲特權、貴族對政治的壟斷等內容,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良渚遺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歷史解釋的素養。16.(2025?長春二模)如圖是被稱為“跨越時光的凝望”的紅陶人頭水壺,由仰韶文化先民依據自身形象燒制而成。上揚的嘴角、清秀的眉目、盤起的發髻,這一造型顏覆了“原始人披頭散發”的固有觀念。該壺體現了()A..自我認知影響審美意識 B..國家初始形態得到顯現 C..仰韶文化處于文明中心 D.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發達【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自我認知影響審美意識: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仰韶文化的先民在燒制紅陶人頭水壺時,依據的是自身的形象,并且這一造型具有明顯的審美特點,如上揚的嘴角和清秀的眉目。這表明他們在塑造這一形象時,受到了自身對美的認知和審美意識的影響。此選項與材料內容相符。B.國家初始形態得到顯現:材料中并未提及關于國家初始形態的任何信息,僅僅是描述了一個文化遺物的特點。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符。C.仰韶文化處于文明中心:材料中沒有提及仰韶文化是否處于文明的“中心”位置,這一判斷超出了材料所給的信息范圍。此選項不正確。D.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發達:首先,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而非長江流域。其次,材料描述的是一個具體的文化遺物,并未涉及農耕文化的發達程度。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5?邵陽模擬)玉器原料稀缺,制造費時費力,紅山文化卻大量使用玉器,中心大墓只隨葬玉器而不見陶器,呈現“唯玉為葬”的特點,而一些低級別的墓葬卻專門隨葬陶器。“唯玉為葬”反映了紅山文化時期()A.陶器制作落后 B.資源聚集明顯 C.原始宗教興盛 D.早期國家形成【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玉器作為稀缺資源,僅用于中心大墓,表明社會上層已能集中掌控優質資源,形成資源分配的權力結構差異,B項正確;低級別墓葬以陶器隨葬,說明陶器制作技術并非落后,而是被作為普通階層的象征,排除A項;玉器可能具有宗教意義,但題目未直接涉及宗教活動,且“唯玉為葬”更突出社會等級而非信仰體系,排除C項;紅山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屬于父系氏族社會,尚未進入國家時期,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5?山西模擬)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周宣王為魯擇君;周幽王廢太子宜臼,改立庶子伯服;周釐王承認晉國小宗曲沃代翼。這些現象()A.促使分封制徹底崩潰 B.破壞了宗法制的原則 C.使周王失去大宗地位 D.導致諸侯紛爭的出現【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分封制、宗法制,考生可根據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年,周宣王為魯擇君;周幽王廢太子宜臼,改立庶子伯服;周釐王承認晉國小宗曲沃代翼”分析。【解答】材料中“為魯擇君”“立庶子”“小宗曲沃代翼”都體現了周王對嫡長子繼承制的破壞,而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故選B項;材料未提及分封制,A項錯誤;由材料看,周王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大宗,C項錯誤;D項與材料現象沒有關聯,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2025?安陽一模)如表是遠古遺址出土物情況。表中現象可用于印證遠古時代()1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大量玉神人造型,頭戴“介”字形冠、眼角尖銳的大眼、蒜頭鼻、咧嘴露出上下獠牙、雙耳穿孔戴耳飾、左右伸出鳥狀裝飾2浙江余杭良渚瑤山遺址出土一件神人獸面及鳥紋玉冠狀器,其正面陰刻一神人獸面紋,上部為戴有“介”字形冠冕的神人,下部為具有圓眼和獠牙的獸面,左右伸出尖銳的鳥狀裝飾3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獸面,構圖方式和紋樣風格與石家河遺址的玉器較為相似A.玉文化具有豐富內涵 B.存在遠距離文化交流 C.國家認同觀念的形成 D.區域間貿易往來頻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題干呈現了湖北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瑤山、三星堆這三個遠古遺址的出土物情況。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大量特定造型的玉神人,浙江余杭良渚瑤山遺址出土的器物上有類似“介”字形冠冕等特征的神人獸面紋,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獸面構圖與紋樣風格和石家河遺址玉器相似。這些相似點是解題關鍵。【解答】湖北石家河遺址在長江中游地區,浙江余杭良渚瑤山遺址在長江下游地區,三星堆遺址在西南地區。從材料可知,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大量玉神人造型,有“介”字形冠等特征;浙江余杭良渚瑤山遺址出土的神人獸面及鳥紋玉冠狀器,也有“介”字形冠冕等相似特征;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獸面,構圖方式和紋樣風格與石家河遺址的玉器較為相似。不同地區在出土物造型、紋飾上存在相似性,這表明在遠古時代可能存在遠距離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區之間有文化上的傳播與影響,B項正確;材料更側重于不同遺址間出土物特征的關聯,而非某一遺址玉文化本身內涵的多樣,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國家認同觀念強調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等,在遠古時代,這些遺址是否屬于同一國家概念并不明確,且材料中出土物的相似性主要體現的是文化方面的聯系,而非國家認同觀念的形成,排除C項;材料僅展示了出土物在造型和紋飾上的相似,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些相似是由于區域間貿易往來頻繁導致的,不能從出土物特征相似直接推斷出貿易往來頻繁,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25?大理州二模)有學者認為殷代的外服之“外”是邦外而非畿外,殷外服是臣服于殷的邦君諸侯,很少有血緣關系,因此時常反叛;而周將這種內外服制發展為五服。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周王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B.擴大了西周的疆域 C.中央集權新體制的建立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分析】本題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在內外服制之下,商王與附屬國君長的關系非常松散,到西周時期,周王通過實行分封制,使得眾多的諸侯同周政權“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度,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分封制確實擴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題干的著重點在于對地方的控制與商進行比較,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權新體制,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秦朝實現了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5?曲靖一模)在對仰韶文化聚落的考察中,發現姜寨的小房子約占房屋總數95%左右,它分圓形及方形兩種,面積大的為20平方米上下,小的僅8~9平方米,一般在15平方米左右。這類房屋均在房內迎門正中處,設一兼作炊事和取暖用的火塘,同時,在右邊備有高出室內平坦地面約10厘米,面積一般為4﹣5平方米的土床。據材料可知,該時期()A.仍處于舊石器時代 B.階級的分化日益明顯 C.生活逐漸趨于穩定 D.擺脫了氏族公社束縛【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仰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不是舊石器時代,A選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貧富分化、特權階層等階級分化的信息,無法得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的結論,排除C;從材料中姜寨有固定的小房子,有專門用于炊事和取暖的火塘,還有土床等生活設施來看,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居住場所和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逐漸趨于穩定,C選項正確;仰韶文化時期仍然處于氏族公社階段,并沒有擺脫氏族公社的束縛,材料也沒有相關依據表明擺脫了氏族公社束縛,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學生需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遺產。22.(2025?惠東縣模擬)據研究,半坡文化遺址發掘的石斧數量是石鏟、鋤的5.78倍,而廟底溝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鏟、鋤卻是石斧數量的4.4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