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造林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2022造林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2022造林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2022造林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2022造林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造林技術規(guī)程目 次前言 II1范圍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45造林設計 46造林分區(qū) 47造林樹種 58種子和苗木 79造林密度 810造林作業(yè) 911四旁植樹 1412林冠下造林 1513未成林撫育管護 1714造林地生境保護 1915造林成效評價 2116造林技術檔案 25附錄A(資料性附錄)福建省造林作業(yè)設計和檢查驗收主要用表 26附錄B(資料性附錄)福建省造林類型區(qū)主要用材樹種 31附錄C(資料性附錄)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 32附錄D(資料性附錄)福建省主要樹種造林適宜密度表 44附錄E(資料性附錄)福建省主要用材樹種造林參考表 46IPAGEPAGE11PAGEPAGE10造林技術規(guī)程范圍旁植樹、林冠下造林、未成林撫育管護、造林地生境保護、造林成效評價、造林技術檔案。本標準適用于適宜造林地段的無林地造林、跡地人工更新、四旁植樹和林冠下造林。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772—1999林木種子檢驗規(guī)程GB6000—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T6001—1985育苗技術規(guī)程GB7908—1999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T14175—1993林木引種GB/T15776—2016造林技術規(guī)程GB/T15781—2015森林撫育規(guī)程GB/T15783—1995主要造林樹種林地化學除草技術規(guī)程GB/T18337.3—2001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技術規(guī)程GB/T20391—2006毛竹林豐產技術LY/T1000—2013容器育苗技術LY/T1528—2016濕地松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規(guī)程LY/T1880—2010木本植物種子催芽技術LY/T2083—2013全國營造林綜合核查技術規(guī)程DB35/T68—2014木荷防火林帶營造技術規(guī)程DB35/T169—1993森林立地分類術語和定義GB/T15776—2016定義。3.1造林forestation在適宜造林的土地上通過人工或天然方式營建森林的過程。3.1.1無林地造林afforestation在適宜造林的宜林地、需要改造的灌木林地等通過人工方式營建森林的過程。3.1.2跡地人工更新artificialregenerationincuttingorburningforestbase在采伐、火燒等的跡地上通過人工方式恢復森林的過程。[GB/T15776—2016,定義3.1.2]3.1.3四旁植樹 plantingon“fouraround(aroundvillages,homes,roadsandrivers)”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栽植林木的過程。3.1.4林冠下造林afforestationincanopybase為改善森林結構與功能,提高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在林下通過人工措施營建森林的過程。注:林冠下造林包括伐前人工更新、林分修復和林下套種。3.1.4.1伐前人工更新artificialregenerationinadvance在主伐或更新采伐前通過人工措施進行森林更新的方式。3.1.4.2林分修復forestrestoration生態(tài)功能的過程。3.1.4.3林下套種interplantingunderforest齡混交林的過程。3.2造林方法afforestationmethod采用不同種植材料營建、恢復森林的途徑。[GB/T15776—2016,定義3.2]3.2.1播種造林directseeding利用林木種子作為種植材料人工直接播種的方法。[GB/T15776—2016,定義3.2.1]3.2.2植苗造林forestplanting利用苗木作為種植材料直接栽植的方法。[GB/T15776—2016,定義3.2.2]3.2.3分殖造林vegetativereproduction利用樹木的部分營養(yǎng)器官(如枝、干、根、地下莖等)作為種植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GB/T15776—2016,定義3.2.3]3.3純林purestand由一種樹種組成,或雖由多種樹種組成,但主要樹種的株數(shù)或斷面積或蓄積量占總株數(shù)或總斷面積或蓄積量90%(含)以上的森林。3.4相對純林relativelypurestand主要樹種的株數(shù)或斷面積或蓄積量占總株數(shù)或總斷面積或蓄積量在65%(不含)以上且90%以下的森林。3.5混交林mixedstand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樹種組成的主要樹種的株數(shù)或斷面積或蓄積量占總株數(shù)或總斷面積或蓄積量65%(含)以下的森林。3.6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model式、整地、栽植等造林要素的設計。[GB/T15776—2016,定義3.6]3.7造林密度plantingdensity單位面積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種)點(穴)數(shù),或造林設計的株行距。[GB/T15776—2016,定義3.7]3.8整地sitepreparation造林前清理有礙于苗木生長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燒剩余物,結合蓄水保墑需要,耕翻土壤和準備栽植穴的作業(yè)過程。[GB/T15776—2016,定義3.8]3.9樹種配置distributionofspecies營造混交林時各樹種組成比例及混交方式。[GB/T15776—2016,定義3.9]3.10種植點配置distributionofplantingpoint播種點或栽植點在造林地上的間距及其排列方式。[GB/T15776—2016,定義3.10]3.11造林成活率thesurvivalrateoftreesplanted分比。3.12造林株數(shù)保存率reservingrateofplanting分比。3.13造林面積保存率reservingrateofplantingarea總則造林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樹名木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明確造林目標:造林活動應確定主導功能、生長、產出和生態(tài)經(jīng)濟效果。造林模式,盡量恢復形成健康、穩(wěn)定、多功能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樹種、多層次的森林。喬灌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積集中連片營造純林。原則,選擇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樹種和相匹配的營造林措施,提高造林成效。新材料。造林設計總體規(guī)劃以經(jīng)營單位或按行政轄區(qū),在森林分類經(jīng)營的原則指導下進行。木林地和林分。等,編制規(guī)劃設計說明書及有關圖表。作業(yè)設計諸實施,指導施工作業(yè)的技術性文件,是林業(yè)工程建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0.067hm2以上的造林應進行造林設計。非工程造林可結合實際進行造林作業(yè)簡易設計。類型表,以便在造林施工設計時應用。造林作業(yè)設計因子主要包括造林地立地條件調查、分析和評價,項目類別、工程類型、造林前木類型、苗高、苗齡、混交類型、混交方式、未成林撫育措施、林業(yè)有害生物預防措施等。A。造林分區(qū)造林樹種樹種選擇一般原則樹種選擇遵循定向、穩(wěn)定、豐產、優(yōu)質、高效等原則,具體要求如下:根據(jù)水熱條件和樹種的生態(tài)學特性,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根據(jù)森林主導功能選擇適合于經(jīng)營目標的造林樹種。優(yōu)先選擇種植成功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GB/T14175—1993推廣。對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樹種,種植一、二代后,應更換其他適宜造林樹種。選擇要點防護林防護林樹種選擇要點如下:根據(jù)防護對象選擇適宜樹種,應具有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生長穩(wěn)定等優(yōu)良性狀。營造農田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的主要樹種應具有樹體高大、樹冠適宜、深根性等特點。風沙地、鹽堿地和水濕地區(qū)的樹種應分別具有相應的抗逆性。防護林依防護對象不同而異,選擇能充分發(fā)揮防護效益的樹種。用材林特定工藝要求等經(jīng)濟特性,優(yōu)先選用鄉(xiāng)土和珍貴用材樹種。經(jīng)濟林前景好的樹種。能源林能源林樹種選擇要點如下:適應性強。木質能源林應優(yōu)先選擇適應性和萌芽再生力強、生物量高、易燃、燃燒值高、煙少的樹種。油料能源林應優(yōu)先選擇結實早、產量高、出油率高的樹種。特種用途林樹林、國防林等,樹種應選擇具備特種用途所要求的性狀。樹種配置一般原則樹種配置應結合樹木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進行,發(fā)揮出最佳效益,一般原則如下:宜營造混交林。優(yōu)化空間配置,相鄰地塊宜采用有互助作用、無相互感染林業(yè)有害生物的不同樹種。純林適用條件下列情況可營造純林:培育短周期工業(yè)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經(jīng)濟林的。生態(tài)林特性適于單一樹種栽培的。以景觀營建、科學研究等為目的需要單一樹種栽培的。配置要求純林配置需要滿足以下要求:同一樹種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連片面積不宜超過100hm2。同一樹種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連片面積不宜超過20hm2。區(qū)間不少于50m。混交林適用條件下列情況應營造混交林:以防護為目的。以培育大徑材為目的、需要長周期培育的。生物學特性宜混交、伴生的。單一樹種栽培極易引發(fā)有害生物、森林火災等災害的。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樹較多的。配置要求混交林配置應滿足以下要求:深根性樹種和淺根性樹種、喬木樹種和灌木樹種等混交。可大些。氮樹種,并避開他感作用的負面影響。交。宜多樹種混交,充分發(fā)揮森林生態(tài)服務功能,培育地帶性森林。主要用材樹種福建省主要用材樹種按造林類型區(qū)歸類參見附錄B。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參見附錄C。種子和苗木一般原則種子和苗木選擇一般原則如下:其他優(yōu)良種植材料。禁止使用攜帶林業(yè)有害生物的種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宜使用良種壯苗,大力推廣容器育苗,優(yōu)先采用優(yōu)良種質材料培育的優(yōu)質壯苗。種子造林種子應滿足以下要求:積極推廣使用良種,禁止使用不合格的種子。種子應經(jīng)檢驗,檢驗方法按GB/T2772—1999的規(guī)定執(zhí)行。主要造林樹種種子質量應按照GB6000—1999的規(guī)定執(zhí)行,其他樹種播種造林種子質量應按照GB7908—1999的規(guī)定執(zhí)行。苗木裸根苗裸根苗應滿足以下要求:GBGB壯、根系發(fā)達、無感染林業(yè)有害生物的苗木。GB容器苗LY/T1000—2013和GB/T6001—1985種苗處理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應滿足以下要求:物等。或者用藥液進行浸種或悶種處理,種皮厚和小粒的種子可用適度熱水浸種,應合理掌握藥量、藥液濃度和浸種時間,以免種子受藥害和影響消毒效果。LY/T1880—2010苗木處理應按照GB/T15776—2016中8.5的規(guī)定執(zhí)行。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應根據(jù)樹種特性確定:慢生、耐蔭、樹冠狹窄、根系緊湊、耐干旱瘠薄的樹種可適當密植。速生、喜光、樹冠開闊、水量消耗大的樹種可適當稀植。培育目的造林密度應根據(jù)培育目的確定:防護林可適當密植,護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樹冠為間距。當密植,進行間伐或矮林作業(yè)的林種、樹種可適當密植。喬木經(jīng)濟林可適當稀植,灌木和矮化經(jīng)濟林可適當密植。木質能源林可適當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適當稀植。特種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確定,風景林可按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樹冠為間距。立地條件造林密度應根據(jù)立地條件確定:Ⅰ、Ⅱ立地級造林地可適當稀植。Ⅲ、Ⅳ立地級或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嚴重的造林地可適當密植。易生長雜草、雜灌的造林地可適當密植,造林地上已有目的樹種幼樹的可適當稀植。經(jīng)營水平造林密度應根據(jù)經(jīng)營水平確定:林區(qū)作業(yè)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勞動力資源豐富、經(jīng)營水平較高的可適當密植。采伐年齡長與采伐年齡短的樹種混交的可適當密植。郁閉成林前需進行農林間作的可適當稀植。密度確定方法測算單位面積造林地上的栽植點或播種點(穴)數(shù),同時考慮下列因素:石質山地、巖石裸露的造林地,應按實際情況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積后確定造林密度。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樹,可視其數(shù)量、分布以及混交特點,部分或全部納入造林密度。營造商品林時,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樹可根據(jù)培育目標確定是否納入造林密度。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樹納入造林密度計算的,應參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計算。造林密度確定根據(jù)9.1和9.2的規(guī)定,造林密度確定如下:D。GB/T20391—2006、LY/T1528—2016造林作業(yè)造林方法適用條件播種造林樹種,以及土壤濕潤疏松、立地條件較好、鳥獸害較輕區(qū)域的造林地。植苗造林植苗造林適用于各種立地條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類樹種。分殖造林分殖造林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易于獲取分殖材料,能夠迅速產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莖的樹種。造林地水分、土壤條件較好。造林季節(jié)水分蒸發(fā)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種植點配置種植行走向種植行的走向應按以下原則確定:在平地造林時,種植行宜南北走向。在山地造林時,種植行宜選擇沿等高線走向。在風害嚴重地區(qū)造林,種植行宜與主風向垂直。兩個樹種以上混交造林,主伐年齡不同的種植行宜選垂直等高線走向。配置原則種植點配置原則如下:山地造林可用三角形、正方形或長方形行列狀配置方式,宜采用三角形配置。沼澤、灘涂、風沙土等特殊地類,或塊狀密植的可采用群狀配置。配置方式正方形配置正方形配置時,種植點位于正方形的四個角點。此種配置方式較適用于用材林、經(jīng)濟林。長方形配置配置方式較適用于平原地區(qū)造林以及機械化造林。品字形配置的頂點。此種配置方式較適用于生態(tài)公益林、用材林。正三角形配置品字形配置的特殊情形。此種配置方式較適用于經(jīng)濟林。群狀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20此種配置方式適宜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條件較差的造林地營造生態(tài)公益林。自然配置自然配置適用條件如下:在造林地上隨機配置種植點,適用于生態(tài)公益林。依據(jù)造林地土壤分布條件配置種植點,適用于石質山地。依據(jù)林間空地情況配置種植點,適用于林冠下造林、沙地造林。林地清理林地清理方式具體選用。林地清理方法件等具體選用。林地清理注意事項林地清理注意事項如下:林地清理應注意環(huán)境保護、維護地力、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推廣不煉山清理,對造林地內的非目的樹種、雜草雜灌及藤類進行砍伐,留存高度要求低于20cm;帶間。根據(jù)需要保留部分樹干通直、材質優(yōu)良的闊葉樹幼樹。有關火源管理辦法實施。35°或懸崖峭壁、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場禁止煉山。采用人工天然混合更新的造林地不宜煉山清理。法進行整地造林的造林地外,不應進行林地全面清理。整地一般原則應根據(jù)立地條件、林種、樹種、造林方法等選擇整地方式和整地規(guī)格,并遵循以下原則:保肥等整地方式。保護已有植被。禁止采用全面整地等破壞已有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整地方式。境。經(jīng)濟適用。采用小規(guī)格、低成本的整地方式,減少地表的破土面積。整地方式穴狀整地地采用圓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種、苗木規(guī)格和立地條件而異。帶狀整地60cm~150cm,帶長因地形而異,不宜過長。帶狀整地后再按種植點進行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略小于長徑,半徑不小于50cm。高垅整地適用于沿海淤泥質灘涂、鹽堿地、沼澤地,以利排水脫鹽。難利用地立地改良鹽堿地物理改良(堿覆膜等方法,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化學改良鹽堿地改良。生物改良桐、單葉蔓荊、劍麻、堿蓬、海邊月見草、厚藤等。石質山地良。覆土厚度根據(jù)綠化樹種的主根系分布狀況確定。廢棄礦山用地尾礦庫尾礦庫造林前應進行造林地整理。主要措施為:客土:對沒有污染的煤礦庫和經(jīng)過治理的尾礦庫,采用客土覆蓋。挖損和塌陷地挖損和塌陷地造林前應進行造林地整理。主要措施為:穩(wěn)定邊坡:對于采礦區(qū)塌陷地,應對邊坡進行治理,穩(wěn)定邊坡,確保造林施工安全。根系分布狀況確定。流動、半流動沙地流動、半流動沙地改良執(zhí)行GB/T18337.3—2001中4.1.3.4.1的規(guī)定。播種和栽植播種造林一般原則播種造林的一般原則如下:播種量應根據(jù)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種子質量、立地條件和造林密度確定。3~5播種造林方法播種造林主要方法如下:a)穴播:在植穴中均勻地播入數(shù)粒(大粒種子)至數(shù)十粒(小粒種子),然后覆土填壓。b)條播:在播種帶上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xù)或間斷,播種入土或播后覆土填壓。植苗造林裸根苗栽植據(jù)林種、樹種、苗木規(guī)格和立地條件選用適宜的栽植方法:2/3(防止窩根踩一提苗”。使窄縫張開,放入苗根,略往上提苗,使深度適宜,不窩根,然后拔出山鋤砸緊土壤。容器苗栽植容器苗采用穴植,植穴應略大于容器規(guī)格。栽植時,應將不容易降解的容器除去。分殖造林插條造林1~2劑處理后插入穴中1/2~2/3,干燥林地應深埋少露。插干造林插干、埋干或埋條造林適用于沿江河兩岸水濕條件好的造林地,可用柳樹等萌芽力強的樹種。分根造林分根造林適用于泡桐、香椿等根蘗性強的樹種。地下莖造林地下莖造林主要方法如下:1~23040cm40cm~70cm。栽植時注意使鞭根舒展,分層填土踏實,覆以厚層雜草。1100cm10cm,略高于地面,并踩實。20cm~30cm發(fā)育成林。造林季節(jié)原則應根據(jù)造林地區(qū)氣候條件和樹種的生理特性、物候期,選擇適宜的造林季節(jié)。春季造林杉木、柳杉、建柏、國外松、闊葉樹、竹類等主要樹種造林,均可從冬季造林延續(xù)到春季。雨季造林適宜小粒種子播種造林,閩南及沿海地區(qū)營造桉樹、木麻黃、相思樹、叢生竹等,可選擇雨季(4月至5月)造林。秋季造林冬季造林葉樹、闊葉樹、竹類。冬季造林應注意防止凍害和寒害。造林輔助材料施用肥料施用原則肥料施用一般原則如下:肥,做到適時、適度、適量。避免水體污染。基肥前結合整地施于穴底。追肥商品林可施用追肥。追肥宜采用復合肥和專用肥。追肥宜在栽植后1~3年施用。防護材料使用(竹桿等桿料主要包括地膜、秸稈、土壤改良劑、保墑劑等。四旁植樹樹種選擇四旁植樹宜根據(jù)栽植目的、四旁空間狀況、當?shù)剜l(xiāng)風民俗等選擇樹種:宜選擇具有抗性強、適應性好、壽命長等特性的鄉(xiāng)土樹種,優(yōu)先選用鄉(xiāng)土珍貴樹種。景觀或綠化樹種宜選擇樹型優(yōu)美、觀賞價值高的樹種。用材樹種宜選擇生長快、干形通直、冠幅較大、枝葉繁茂的樹種。經(jīng)濟林樹種宜選擇產量高、質量好、效益高的樹種。立地條件優(yōu)越的四旁栽植地段,應發(fā)展珍貴樹種,提高四旁植樹綜合質量。樹種配置單一型經(jīng)濟林樹種型等。組合型樹種組合型、觀賞樹種和經(jīng)濟林樹種組合型等。立體型種植點配置苗木四旁植樹宜采用多年生規(guī)格適度的苗木。整地件差的栽植地,可采用客土。可提前整地或栽植時整地。栽植主要栽植措施如下:栽植方法宜采用穴植。栽植時應使苗木根系充分伸展,苗干垂直于地表。痕為宜。栽植后應澆足定根水,以后根據(jù)苗木缺水情況及時澆水。對于大規(guī)格、宜風倒的苗木,可采用木桿等材料固定苗木。林冠下造林伐前人工更新適用條件適用于天然更新等級不良或更新樹種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閉度在0.7(含)以下的近、成過熟林(伐前3年至5年)。造林方式伐前人工更新宜以植苗造林為主、播種造林為輔。樹種選擇除了應按照7.1、7.2、7.3的規(guī)定選擇樹種外,還應選擇幼齡耐庇蔭、有價值的樹種,能夠在林冠下正常生長發(fā)育,并與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樹共生形成穩(wěn)定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栽植密度與種植點栽植密度參照第9章的規(guī)定,根據(jù)天然更新幼苗幼樹數(shù)量和分布狀況綜合確定。單位面積人工栽植的株數(shù)和已有的目的樹種幼苗幼樹的有效株數(shù)之和,參見附錄D的規(guī)定。采伐對苗木的大面積損害。整地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狀整地,穴的深度、寬度不宜超過50cm。在穴狀整地前可在穴的周邊適當林地清理。栽植植苗造林采用挖穴栽植或一鋤法栽植,栽植時間執(zhí)行10.5.4的規(guī)定。林分修復適用條件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0.5(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難以提高郁閉度的林分。受林業(yè)有害生物危害需改善林分結構的林分。因調整樹種結構、提升林分質量等需要補植的林分。修復方式分采取劈雜、施肥等撫育措施促進林木生長,逐步形成復層混交林分;補植宜采用植苗方式。樹種選擇除應根據(jù)7.1的原則選擇樹種外,還應選擇耐庇蔭的珍貴樹種,能夠在林冠下正常生長發(fā)育,并能與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福建省主要用材樹種造林參見附錄E。補植株數(shù)與補植點定。根據(jù)已有林木的分布確定補植點,宜配置在林間空地、林木分布稀疏處。整地在穴的周邊適當進行林地清理。栽植植苗造林宜采用挖穴栽植。栽植時間執(zhí)行10.5.4的規(guī)定。撫育管理對補植林木、以及現(xiàn)有林木開展劈雜、修枝、施肥等撫育措施,促進林木生長。林下套種適用條件適應于具備培育大徑材條件、且林下天然散生幼樹少的中、近、成過熟林。套種方式通過撫育間伐或擇伐創(chuàng)造出適宜早期耐蔭樹種生長的郁閉度,采用植苗方式進行林下套種。樹種選擇除應根據(jù)7.1的原則選擇樹種外,還應選擇早期較耐蔭的、能夠與上層原生林木和諧共生的、有利于構建健康穩(wěn)定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珍貴樹種或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套種密度與種植點林地清理與整地行之間。宜采用穴狀整地,穴大小根據(jù)苗木規(guī)格和樹種生物學特性確定。種苗與栽植宜選用2年生以上容器苗種植。栽植時間以春季為佳,也可在秋、冬季進行套種。撫育管理長,起水土滯流作用。結合撫育進行開溝施肥,及時防治病蟲害,促進林木健康生長。未成林撫育管護原則新造林應堅持撫育到幼林郁閉,做到撫育同幼林管護、防治林業(yè)有害生物、森林火災等措施同步。土壤管理松土鋤草松土鋤草主要技術措施與注意事項如下:1~25cm~10根系的范圍不斷擴展,保證其良好的地下生長空間。5689劈草撫育在鋤草松土2~31~2化學除草GB/T15783—1995應防止環(huán)境污染,水源流域禁止使用化學除草。施肥施肥注意事項如下:造林應科學施肥,宜施有機肥、綠肥、專用肥、生物肥,也可采用間種綠肥定期壓青。1~2經(jīng)濟林應加強水肥管理,山地建園應多施有機肥,以改良土壤。間苗、定株與補植各造林方式的主要間苗定株與補植措施如下:播種造林在苗木出土后一個生長季或一年,可進行間苗,在成林期末定株。造林成活率不合格的造林地,應盡可能在當年補植、補播或翌年春天補植。造林后幼林生長差或難以郁閉成林的,可套種其它樹種,實施混交改造。林地間作物應以矮桿植物或豆類為宜,不應種植攀緣作物。幼樹管理幼樹管理注意事項如下:然整枝好的樹種不提倡修活枝。播種造林和叢植造林應適時間苗,使單位面積株數(shù)達到合理密度的要求。混交林可根據(jù)種間競爭狀況,采用修枝、間伐等措施,調節(jié)種間關系,保證林分生長穩(wěn)定。茬復壯。目的樹種占優(yōu)勢。幼林保護幼林保護注意事項如下:新造林要進行封禁保護,禁止進入林地放牧和打柴;加強林業(yè)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做好病、蟲、獸害的防治工作。容易遭受風倒、雪壓、冰掛、凍害等自然災害的林木,應采取相應的預防、保護措施。DB35/T68—201410m20m撫育間伐撫育間伐按GB/T15781—2015中6.3的規(guī)定執(zhí)行。造林地生境保護一般原則為盡量減少人工造林破壞生境,并有利于生境恢復和人工林健康穩(wěn)定,應遵循以下原則:積極保護:對造林地實行全方位生境保護,禁止改變景觀格局的造林活動。全過程保護:生境保護理念貫穿于造林全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護與恢復相結合:在保護生境理念指導下,通過造林措施恢復森林景觀。緩沖帶管理緩沖帶設置原則和主要措施為:生動物棲息地、科研實驗地等地帶,應留出一定寬度的緩沖帶。緩沖帶內應以封山育林、自然恢復森林植被為主。緩沖帶自然恢復植被困難的,可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恢復,但不宜采用高強度整地。造林作業(yè)保護措施為減少造林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應采取造林作業(yè)保護措施: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造林應先設置沙障。10.3、10.4、10.6完的土壤應妥善處理。縮短整地與栽植間隔期,不宜在雨季整地。在山地,未成林撫育過程中的松土、擴穴、施肥應在植穴周邊進行。(苗木(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土壓實。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應設置截水溝、蓄水池、集水坡、植物籬等水土保護設施:確定。草帶(植物籬笆)。件便利等原則確定。線用土或石塊筑梗攔蓄徑流,行間集水坡表面采用不同方法或材料處理以減少雨水滲透。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保護棲息地應注意對區(qū)域內古樹名木生態(tài)環(huán)境、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保留鳥巢、獸洞(穴)周圍、野生動物隱蔽地的林木。營造純林時,應適當保留天然植被作為生態(tài)廊道。外來物種控制種、生態(tài)系統(tǒng)負面影響時方可使用。珍稀瀕危樹種保護苗木和林木,為珍稀、瀕危樹種的母樹下種提供條件。混交林營造面積單一樹種人工林。地力維護措施為維護林地生產力,促進未成林生成發(fā)育,應采取以下地力維護措施:保護林地、林下非干擾性植被和枯落物。用材林造林地應實行輪作,在同一造林地上,同一樹種造林不應連續(xù)超過兩代。在造林地上,可套種固氮植物,以改良土壤。造林地需要施肥的,應采取營養(yǎng)診斷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意混合、交替使用除草劑,不在水源區(qū)或下雨前使用除草劑。遠離水體。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無毒無害固體廢物應集中轉移或深埋地下。對有害廢棄物應進行無毒化處理,或集中轉移至專門的處理區(qū)域。機械設備應避免燃料、油料溢漏。環(huán)境污染防治措施為合理利用資源,防止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應采取以下措施:水源地造林若需施肥時,應施用有機肥,避免對水源造成污染。為防止肥料流失,應避免大面積的陡坡施肥,嚴禁撒施。加強對緩沖帶的保護,應將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廢棄物移出緩沖帶。造林成效評價一般原則造林成效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分別無林地造林、跡地人工更新、林冠下造林和四旁植樹評定造林成效。造林一年或一個完整的生長季后進行年度造林質量評價,到成林年限后進行造林成效評價。以小班或地塊為評價單元,以行政區(qū)劃單位或造林工程項目實施單位為造林結果評定單位。年度造林質量評價無林地造林、跡地人工更新質量評價評價指標作業(yè)設計施工率積的百分比。作業(yè)設計施工率計算方法見公式(1):式中:L——作業(yè)設計施工率,%;

L100% (1)S212S(hm2);S(hm2)。12面積檢查用儀器實測或采用地形圖勾繪逐塊核實,精度誤差10%以下。造林成活率成活株數(shù)與造林設計株數(shù)的百分比,造林成活率計算方法見公式(2):式中:P——造林成活率,%;N1——成活株數(shù);N2——造林設計株數(shù)。

PN1100% (2)N210hm2以下、10hm2~30hm2、30hm2以上的,檢查面積應分別占造林面積的3%、2%、1%;根據(jù)抽樣精度要求確定檢查面積,防護林10%100m10m。樣地和樣行的選擇實行隨機抽樣。山地的幼林檢查,應包括不同坡位和坡度的林分。造林成活率評定造林成活率評定分為:85%。41%85%。41%。評價標準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為造林合格小班:95%(含)以上。85%(含)以上。造林生境未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結果評定結果評定方法如下:年度造林合格面積:符合合格標準的造林小班面積之和,為評定單位年度造林合格面積。含以上的年度造林小班面積之和,為評定單位年度造林需補植面積。不含林冠下造林質量評價伐前人工更新質量評價伐前人工更新質量評價按照15.2.1的規(guī)定執(zhí)行。林分修復質量評價評價指標林分修復質量評價指標如下:15.2.1.1.1補植成活率:實際人工補植的苗木成活株數(shù)與設計補植株數(shù)的百分比。評價標準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為合格小班:95%以上。85%以上。造林作業(yè)未對現(xiàn)有林木造成破壞。結果評定結果評定方法如下:15.2.2.2.215.2.2.2.2含以上的年度修復小班面積之和,為評定單位年度需再修復面積。不含林下套種質量評價評價指標林下套種質量評價指標如下:15.2.1.1.1伐后郁閉度:伐后保留林分的郁閉度。套種成活率:實際人工套種的苗木成活株數(shù)與設計套種株數(shù)的百分比。評價標準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為合格套種小班:95%以上。伐后郁閉度達到作業(yè)設計規(guī)定的保留郁閉度標準(至少≥0.3)。85%(含)。結果評定15.2.2.3.2四旁植樹質量評價評價指標四旁植樹成活率:成活株數(shù)與實際造林株數(shù)的百分比。評價標準四旁植樹成活率達到85%(含)以上。結果評定結果評定方法如下:85%不含造林成效評價無林地造林、跡地人工更新成效評價評價指標評定單位評價指標:造林面積保存率。評價標準達到以下條件之一的造林小班,為有效造林小班:0.2(含)以上。30%(含)以上。結果評定結果評定方法如下:15.3.1.2評定單位造林面積保存率:造林保存面積與當年度造林面積的百分比。林冠下造林成效評價伐前人工更新成效評價伐前人工更新成效評價按照15.3.1的規(guī)定執(zhí)行。林分修復成效評價評價指標林分修復成效評價指標如下:小班評價指標:郁閉度。評定單位評價指標:有效修復率。評價標準修復3~5年后,郁閉度達到0.6(含)以上的修復小班,為有效修復小班。結果評定15.3.2.2.2規(guī)定的有效修復小班面積之和與當年度林分修復面積的百分比。林下套種成效評價評價指標林下套種成效評價指標如下:小班評價指標:套種保存率;評定單位評價指標:套種綜合合格率。評價標準套種3年后,套種保存率達到80%(含)的小班,為有效套種小班。結果評定套種綜合合格率:套種3年后,達到15.3.2.3.2規(guī)定的有效套種小班面積之和與當年度林下套種總面積的百分比。四旁植樹成效評價株數(shù)保存率:四旁植樹3~5年后,保存株數(shù)與當年度植樹株數(shù)的百分比。造林成效評價方法造林成效評價方法執(zhí)行LY/T2083—2013的規(guī)定。分級檢查驗收(地塊造林技術檔案建檔要求造林技術檔案建檔要求如下:造林技術檔案以小班(地塊)A。造林技術檔案要選定專人負責,要按時填寫,不得漏記和中斷,不得弄虛作假。技術檔案應由有關人員審查簽字,并逐步實行技術檔案的數(shù)據(jù)庫管理。建檔主要內容(附錄A(資料性附錄)福建省造林作業(yè)設計和檢查驗收主要用表福建省造林作業(yè)設計用表A.2給出了福建省造林作業(yè)設計平面圖制作參考模式。表A.3給出了福建省年度造林作業(yè)設計一覽表參考。表A.1造林作業(yè)設計表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統(tǒng)計縣(市、區(qū))統(tǒng)計鄉(xiāng)(鎮(zhèn)、場)統(tǒng)計村(工區(qū))造林地塊編號行政縣(市、區(qū))行政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林班號大班號小班號(畝地名造林前地類林種土地權屬林木權屬立地質量等級地貌類型坡向坡位坡度海拔土壤名稱土層厚度(cm)腐殖層厚度(cm)森林類別培育目標工程類型設計造林面積(畝)設計造林密度(株/畝)造林類型項目類別補貼來源優(yōu)勢樹種樹種組成混交類型混交方式林地清理方式整地方式挖穴規(guī)格造林方法苗木類型苗高(cm)苗徑(胸徑或地徑(cm)苗齡(年)造林時間未成林撫育措施第1年撫育次數(shù)第2年撫育次數(shù)第3年撫育次數(shù)苗木冠幅(m)基肥(kg/穴)追肥(kg/穴)帶狀造林長度(m)造林形狀喬木比例(%)是否良種造林業(yè)主設計人員設計時間表A.2造林作業(yè)設計平面圖作業(yè)設計平面圖栽植配置平面圖PAGEPAGE29PAGEPAGE28表A.3 年度造林作業(yè)設計一覽表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場)村(工區(qū))造林地塊編號造林地塊圖斑設計造林面積立地質量等級林種工程類型項目類別造林前地類造林類型主要造林技術林班大班小班設計造林樹種設計造林密度林地清理方式整地方式挖穴規(guī)格造林方法苗木類型苗高苗齡混交類型混交方式未成林撫育其它第1年第2年第3年措施類型數(shù)量措施類型數(shù)量措施類型數(shù)量福建省造林檢查驗收用表表A.4給出了福建省造林檢查驗收用表參考。表A.4福建省造林檢查驗收用表造林年度: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項目內容代碼統(tǒng)計縣(市、區(qū))統(tǒng)計鄉(xiāng)(鎮(zhèn)、場)統(tǒng)計村(工區(qū))造林地塊編號行政縣(市、區(qū))行政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林班號大班號小班號地名造林前地類林種土地權屬林木權屬立地質量等級森林類別培育目標項目類別造林密度(株/畝)造林類型工程類型補貼來源優(yōu)勢樹種樹種組成珍貴樹種比例(%)混交類型混交方式林地清理方式整地方式挖穴規(guī)格造林方法苗木類型平均樹高(cm)平均胸(地)徑(cm)苗齡造林時間未成林撫育措施當年撫育次數(shù)造林成活率(%)檢查驗收合格面積帶狀造林長度(m)帶狀造林寬度(m)造林形狀喬木比例(%)是否良種造林業(yè)主備注驗收人員驗收時間PAGEPAGE31PAGEPAGE30用表說明福建省造林作業(yè)設計和造林檢查驗收主要用表說明如下:1800,800。土地權屬:按土地所有權分為國有和集體。林木權屬:按林木所有權分國有、集體、個人和其它。DB35/T169—1993(((伐前人工更新、林分修復、林下套種)。工程類型:根據(jù)林業(yè)主管部門確定的造林工程類型填寫。混交方式:分純林方式、帶狀混交、塊狀混交、行間混交、株間混交、復層混交。林地清理方式:分全面清理、帶狀清理或塊狀清理。整地方式:分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水平帶狀整地、垂直帶狀整地等。造林方法:分植苗造林、播種造林、分殖造林等。苗木類型:分為裸根苗、容器苗等。未成林撫育措施:補植、間苗定株、除草松土、培土、修枝、施肥等。可以填寫多種措施。森林類別:分為重點生態(tài)公益林、一般生態(tài)公益林、重點商品林、一般商品林。培育目標:單獨編制森林經(jīng)營方案的單位必須填寫,按資源建檔的森林經(jīng)營類型分類填寫。項目類別:根據(jù)林業(yè)主管部門確定的造林項目類別填寫。造林形狀:分為片林、林帶和零星種植;喬木比例按%錄入。此兩項在工程類型為村莊綠化時填寫。附錄B(資料性附錄)福建省造林類型區(qū)主要用材樹種表B.1給出了福建省不同造林類型區(qū)(市、縣)重點推廣主要用材樹種和一般造林用材樹種。表B.1福建省造林類型區(qū)主要用材樹種表造林類型區(qū)(市、縣)重點推廣樹種一般造林樹種閩北山地用材、水源林區(qū),包括南平的建甌、建陽、武夷山、政和、松溪、邵武、浦城、光澤、寧德的壽寧、屏南、周寧。火力楠、福建含笑、擬赤楊、青錢柳。竹類:毛竹、綠竹、青皮竹、茶稈竹、雷竹。櫚木。閩中山地用材、水源林區(qū),包括濕地松、火炬松。闊葉樹:耐寒桉樹、米櫧、木莢紅豆樹、鄂西寧化、清流,寧德的古田,福州紅豆樹、厚樸、香椿、楊樹、任的永泰、閩清及羅源、閩侯、連江內山區(qū),泉州的德化、永春及川楝、花櫚木。閩東丘陵低山經(jīng)濟、防護林區(qū),包括寧德的蕉城、福鼎、柘榮、福安、霞浦。子、紅樹林。竹類:毛竹、綠竹、麻竹、青皮竹。含笑、米老排。閩西南山地丘陵用材、水土保持(竹類:麻竹、綠竹。閩東南丘陵防護、能源林區(qū),包括福州的羅源、連江、閩侯、馬尾、長樂、福清沿海和平潭;莆田沿海;泉州的安溪、南安、惠安、芝城、晉江、石獅。竹類:麻竹、綠竹。針葉樹:濕地松、火炬松、福建柏。闊葉樹:針葉樹:馬尾松、杉木、柳杉。閩南丘陵經(jīng)濟、防護林區(qū),包括漳州、廈門所屬縣(市、區(qū))。卷莢相思、大葉相思、木荷、樟樹、火力楠、花、木麻黃。竹類:麻竹、綠竹、青皮竹。鐵刀木。附錄C(資料性附錄)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C.1給出了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的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區(qū)域和適宜立地條件。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區(qū)域適宜立地條件杉木杉科常綠喬木,中性偏喜光,低海拔丘陵區(qū)呈中性偏蔭,淺根性,根穿透力弱,喜溫濕,怕風怕旱,忌土壤瘠薄、板結漬水、低溫。亞熱帶地區(qū),年平均溫度14℃~20℃,絕對最低溫度-101000mm~2000mm,1000m以下的山地。長坡中部以下山腹、山麓、谷地,土層厚度70cm以上,腐殖質10cm以上,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紅壤、紅黃壤、黃壤均適宜,背風多霧地帶最適宜。柳杉杉科常綠喬木,中性偏喜光,淺根性,無明顯主根、側根發(fā)達,喜濕暖、夏季無酷熱的生境,抗風性、耐寒性、抗雪壓能力較好。亞熱帶地區(qū),年平均溫度14℃~19℃,1月份平均氣溫0℃以上,年降水量1000mm以上,東部沿海地區(qū)海拔400m~1400m,西部云、貴、川地區(qū)海拔1600m~2400m土層深厚濕潤、疏松、透水性強的酸性土壤,如山地黃紅壤、黃壤等為宜,背風霧多、空氣濕度大的地帶尤宜。水杉杉科落葉喬木,喜光,根系發(fā)達,喜溫濕氣候與濕潤土壤,不耐干旱,但又忌水濕。亞熱帶、暖溫帶地區(qū),年平均溫度12℃~mm~1770mm,海拔1600m以下山地、丘陵、平原。山地溪谷旁、山腳下緩地、斜緩坡土層深厚、濕潤、排水良好地帶;平原沖積土、四旁等土壤濕潤、肥沃地帶。池杉杉科落葉喬木,喜光,喜濕潤,耐水濕,能在季節(jié)性淺水中正常生長,抗風性、萌生性強,不耐鹽堿。20℃,絕對最低溫度-17℃,年降水量1000mm~1700mm的平原、水旁、山谷。山地溪谷旁、平緩地、斜緩坡土層深厚濕潤、排水良好地帶;平原沖積土、四旁等濕潤、肥沃地帶。水松杉科孑遺樹種,落葉大喬木,喜光喜水濕,怕旱,多生于河不耐鹽堿。灣,海拔從平原到1200m的河岸、堤旁、田邊。水濕條件好、水分充足的沖積土上生長最好,池塘邊、河岸、田畔及四旁均可種植,瘠薄土壤生長不良。禿杉杉科臺灣杉屬常綠大喬木,古老孑遺稀有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樹干高大通直,胸徑可達2m側根發(fā)達,難于萌芽更新,生態(tài)適應范圍較寬,喜溫暖、陰涼、濕潤生境,高海拔山區(qū)速生樹種。18.4℃,極端最低溫度-10.2℃,年降水量1000mm600m~2700m。福建多分布在鷲峰山脈,南段海拔800m以上的溪邊、溝谷、村旁。海拔800m馬尾松松科常綠喬木,極喜光,深根性,適應性強,耐土壤瘠薄,喜酸性土壤,忌水濕,不耐鹽堿,不耐弱光照。mm,海拔800m以下的中、低山及丘陵。濕潤、肥沃的山坡生長較快,山脊、陽坡(土層過于淺薄除外濕地松松科常綠喬木,極喜光,主、耐水濕,不耐長期積水,耐瘠薄,不耐蔽蔭。15℃~23對最低溫度-17℃,年降水量1000mm~1600mm,長江以南海拔600m丘陵、平原。適生于夏雨冬旱的海洋性氣候,黃紅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沿海丘陵、臺地、沙地,短期積水低濕地。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火炬松松科常綠喬木,極喜光,深根性,主、側根發(fā)達,喜肥沃濕漬澇、鹽堿。15℃~23mm~1600mm,海拔600m以下的山地、丘陵。丘陵、山地中性、酸性黃褐土、黃壤、紅壤,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風向陽地帶。濕加松耐水濕,早期速生,后期生長少蟲害。15℃~23降水量1000mm~1600mm6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平原。適生于黃紅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地區(qū)。油杉松科常綠喬木,喜光、喜溫暖濕潤,萌芽能力強,深根性,在土層深厚、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較快。1600mm,極端低溫-3℃,海拔1000m以下坡地或村旁。適生于酸性紅壤、黃紅壤和黃壤的山地,在鈣質土上也能生長,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的立地生長最好。江南油杉松科常綠喬木,喜光,根系發(fā)達,抗旱性強,在人工栽培種植下,干形通直,生長良好迅速,但天然更新能力較差。m~1400m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立地上生長最好。南方紅豆杉紅豆杉科常綠大喬木,雌雄異株,極耐蔭,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盤結力強,結實周期性明顯。種子休眠期長,當年年降水量1320mm~2340mm,年平均相對濕度75%~84%適宜在海拔500m以上中低山地,長坡中下部、陰坡、半陰坡,較陰濕,土層深厚、肥沃的黃紅壤、黃壤土造林。但在干燥貧瘠土壤上生長不良。宜采用林冠下造林。側柏須根發(fā)達,極耐干旱瘠薄,耐-35年降水量300mm~1600mm。從北至南,在海拔500m~1800m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生長最好,但在山地土層巖縫中,中弱度鹽漬土、沙丘上均能生長。柏木柏科常綠喬木,喜光,稍耐側方庇蔭,側根發(fā)達,喜溫濕,是紫色土、頁巖鈣質土、石灰?guī)r山地鈣質土的主要造林樹種。13℃~19對最低氣溫到-5℃,年降水量1000mm~1500mm,海拔400m~2000m的山地、丘陵。鈣質紫色土和石灰?guī)r山地鈣質土最適宜生長,深厚疏松、肥沃的中性、酸性土壤也適宜生長。福建柏柏科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氣候,淺根性,幼年能耐一定庇年均溫15℃以上,一月平均氣溫在5℃以上,絕對最低溫-12℃,年降水量1200平、安溪、上杭等縣(市、區(qū))較常見。在有機質較多、腐殖質較厚的疏松、酸性中粘壤至輕壤上生長良好。適合與陽性、中性、陰性樹種混交或林冠下造林。竹柏羅漢松科常綠喬木,耐陰性樹種,不耐干旱,不耐瘠薄、陽光強烈的陽坡,根頸處常有日灼的枯死現(xiàn)象。16℃~20在花崗巖、砂頁巖及變質巖等母巖發(fā)育的深厚疏松、濕潤、腐殖質層厚的砂壤土及輕粘土生長良好。適宜在山洼、溝谷隱濕地造林。三尖杉三尖杉科常綠喬木,屬于古老孑遺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枝、葉可提取生物堿,有抗癌作用。拔200m~1000m地帶,西南各省區(qū)分布較高,可達海拔3000m,常散生于闊葉林中或溪溝邊陰濕地。適宜中低山或丘陵,土層深厚、結構疏松、含腐殖質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巨尾桉桃金娘科的巨桉與尾葉桉的雜交品種,喜光、生長迅速、干-3力強。適合在我國熱帶、南亞熱帶沿海丘陵、臺地發(fā)展。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疏磚紅壤性紅壤,且生長速度快。PAGEPAGE35PAGE34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尾巨桉桃金娘科的尾葉桉與巨桉的雜交品種,喜光、生長迅速、干形好,抗臺風能力較差,沿海地區(qū)易感染青枯病、焦枯病。適宜在廣大華南地區(qū)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且無明顯霜凍及強臺風危害地區(qū)種植。(常見的無性系主要有DH3229、U6、EC—4等)。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疏磚紅壤性紅壤,且生長速度快。尾巨桉桃金娘科的尾葉桉與巨桉的雜交品種,喜光、生長迅速、干形好,抗臺風能力較差,沿海地區(qū)易感染青枯病、焦枯病。適宜在廣大華南地區(qū)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且無明顯霜凍及強臺風危害地區(qū)種植。(常見的無性系主要有DH3229、U6、EC—4等)。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疏磚紅壤性紅壤,且生長速度快。鄧恩桉桃金娘科大喬木,喜濕潤肥沃原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東北和昆士蘭州東南的較小區(qū)域,年降水量1000mm。我要求土層深厚,較肥沃、濕潤的土壤。赤桉桃金娘科常綠喬木,喜光,枝葉較疏松,耐干旱、水濕。既萌芽力極強,根系發(fā)達。原產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南緯mm~1700mm,最熱月氣溫29℃~32℃,最冷月氣溫5℃~6℃。適應性強,酸性、微酸性、較瘦薄的礫質沙壤土均能生長。巨桉桃金娘科大喬木,喜濕潤肥沃土壤,不耐寒,深根性,根系發(fā)達,萌芽力強。極為速生、樹干高大通直。原產澳大利亞東部沿海海拔300m以下,夏雨型,年降水量1000mm~1700mm,最熱月最高溫度29℃~32℃,最冷月氣溫5℃~6廣西等地均有種植。要求土層深厚,較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尾葉桉干形通直,但分枝較粗和短,但較畏寒。自然分布以東帝汶為主,緯度8°~16°之間,夏雨型,年降水量1000mm~2500mm最熱月平均氣溫29℃,最冷月氣溫8℃~12℃,不耐霜凍。目前已被南美、非洲及澳大利亞等一些低緯度國家普遍引種栽培,生長表現(xiàn)優(yōu)異。比較適合在南亞熱帶以及沿海丘陵、臺海、平原造但耐寒性不如巨桉和巨尾桉。檸檬桉桃金娘科常綠大喬木,喜陽光樹干挺直,樹皮光滑,灰白色或紅灰色,大片狀脫落。適生于年平均氣溫18℃以上,絕對最低氣溫0℃以上,全年無霜或基本無霜。原產澳大利亞,霞浦、福安、福州、永春、漳平、龍巖、上杭一線以東以南縣市均由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濕潤、深厚、疏松的土壤。在土層深厚疏松的酸性紅壤、磚紅壤、黃壤和沖積土上均生長良好。樟樹樟科常綠大喬木,喜光,幼林稍耐蔭,適宜溫暖濕潤氣候。1~2年生幼樹對低溫、霜害敏感,易受凍害,以后抗性逐漸增強;喜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不耐干旱貧瘠,能耐水淹,對水肥要求不高。之間。適生于年平均氣溫16℃以上(極端氣溫-7℃)及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區(qū)。多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混生于常綠闊葉天然林中,常見于溪河灘地。適生于土層深厚、濕潤肥沃、酸性至中性的黃壤、黃紅壤和紅壤,造林以四旁空地或山坡中下部平緩或溪谷肥沃地為宜,忌石灰質、鹽堿土和干燥貧瘠地。沉水樟樟科常綠大喬木,偏喜光,幼林較耐蔭,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濕度大、肥力高的生境,耐易受風害和雪壓。根系發(fā)達,主根粗壯,側根多,根基部有較強萌芽力。分布。福建多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適生于片麻巖發(fā)育且土層深厚的酸性紅壤,多在陰坡,避風的溝谷坡面、山腳、濕潤的地方。閩楠樟科常綠大喬木,俗稱楠木,為我國珍貴用材樹種,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喜濕耐蔭,壽命長、病害少。深根性樹種,根系發(fā)達。萌芽力較強,主干損傷后,常成分叉木。,1月份平均氣溫5℃~11℃,年降水量1200mm~2000mm,濕度大的環(huán)境。浙江、福建等地,海拔1000m山洼、山坡下部及河邊臺地。對立地要求嚴格,在陰坡或陽坡下部山腳地帶生長良好,喜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土質疏松、濕潤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土或微酸壤土或沙壤土。檫樹樟科落葉喬木,樹干通直,生長快,樹冠擴展。極喜光,深根性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萌芽更新能力很強。12℃~20℃,年降水量1000mm~2000mm,垂直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山地,但在主峰土層深厚、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質壤土,生長快、長勢好。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肉桂樟科常綠大喬木,半陰性樹種,幼樹喜生于蔭蔽的環(huán)境,隨植株長大,喜光性增加,萌芽力強,深根性,抗風力強,重要的香料、藥材。分布北緯24.3°以南,垂直分布可達海拔800m,但多在海拔400m以下。花崗巖、礫巖、砂巖發(fā)育的土層深厚、疏松的沙質紅壤土上生長良好。山蒼子樟科落葉小喬木,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藥用及香料樹種。中性偏喜光,速生,豐產。200m的丘陵至2000m高原海拔2400m也有。適生于排水良好的酸性紅壤、黃壤以及山地棕壤,pH值4.5~6。天竺桂樟科常綠喬木,中性偏耐蔭,成年喜光,樹冠中型,枝葉濃密,深根性,結實有間歇期。對二氧化硫抗性強。于海拔200m~240m中。朝鮮、日本亦有分布。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中性土壤亦能適應,移植時須帶土球。木荷山茶科常綠喬木,喜光,幼年較耐蔭,能耐一定的低溫,深根性,對土壤適應性強。但多分布在18℃以上地區(qū)。垂直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在土層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豐富的溝谷坡麓地帶生長最好。火力楠木蘭科常綠喬木,中性偏陽,較耐蔭,耐寒,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抗風抗火、長壽,凋落葉較易分解,具有較良好的培肥土壤功能。以上,年降水量1500mm~1800mm,-7℃的低溫。喜肥沃疏松的土壤,在自然分布區(qū)內大多是花崗巖、沙巖發(fā)育的土壤。在山腰、山腳的溝谷生長最好。觀光木木蘭科常綠大喬木,中性偏陽,幼年耐蔭,長大喜光,喜涼濕氣候。根系發(fā)達,淺根樹種,但主根明顯。具有良好的速生與豐產性能。℃~24℃,極端低溫-8℃,年降水量1200mm~1900mm。喜山體綿延,涼濕氣候,土層深厚、疏松、濕潤、肥沃的山坡中下部。乳源木蓮木蘭科常綠喬木,幼樹稍耐蔭,淺根性,主根不明顯,側根非常發(fā)達,天然更新良好,萌芽力強。主干通直,頂端優(yōu)勢明顯。m的林緣山谷。適生于土層深厚、較肥沃濕潤,表層腐殖質豐富的重壤至輕粘土,宜選擇山坡中下部、山洼、谷地造林,生長迅速。深山含笑木蘭科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中性便耐蔭,能耐-9℃低溫,稍耐干旱、瘠薄。主干通直,頂端優(yōu)勢明顯,淺根性樹種,側根發(fā)達,中型冠幅。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南部、貴州東部、浙江等地。福建省華安縣華山村較多。多散生在海拔500m~1500m常綠闊葉林中的溝谷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條件。在土質深厚疏松肥沃,水濕條件好的山谷,溝邊和山坡兩側生長較好。灰木蓮木蘭科常綠喬木,中性喜光樹種,幼樹稍耐蔭,主根明顯,側根發(fā)達,抗風能力強。主干通直,頂端優(yōu)勢明顯。具有早期速生的特點。垂直分布在越南多在海拔700m我國自1960喜暖熱氣候,適于丘陵、平原,要求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常作為庭院樹、行道樹。福建含笑木蘭科常綠喬木,樹干通直,花香,中性喜光,幼年耐蔭,萌芽力強。m以下的闊葉林中。分布區(qū)年均溫17℃~19℃,7月份平均氣溫28℃,1月份平均氣溫8℃,大于10℃的生長期約300右。在山坡中下部、山凹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長很快。鵝掌楸木蘭科落葉大喬木,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喜溫暖,不耐干旱和水濕。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稀有種,樹干通直、高大。云南等省有分布,垂直分布于海波700m~1700m,年平均氣溫15℃~18℃,年平均降水量1350mm~2000mm。適宜于濕潤、排水良好、結構疏松、深厚肥沃、酸性至微酸性的土壤。樂東擬單性木蘭木蘭科常綠喬木,喜光,林內天然更新不良。幼樹稍耐蔭和耐寒,在-6℃的低溫條件下,幼樹仍能安全過冬。分布于廣東北部、西南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及貴州、海南和福建等地。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性喜暖熱濕潤的環(huán)境,適合低山水濕條件較好的造林地。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厚樸木蘭科落葉喬木,喜光,喜濕潤溫涼氣候,淺根性,側根發(fā)達,生長快,萌芽力強,根皮垂直分布于海拔500m~1400m。宜選擇肥沃、疏松、腐殖質含量較高、排水良好,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土壤栽培。白蘭木蘭科常綠闊葉喬木,喜充足陽光和溫暖濕潤,不耐寒冷,不耐旱,不耐水澇,抗性差,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比較敏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栽培極盛;長江流域各省區(qū)多盆栽,在溫室越冬。適生于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土壤。紅錐殼斗科常綠大喬木,較耐萌,幼樹耐蔭性強,喜溫暖濕潤,不耐干旱,生長迅速,萌芽再生能力極強,在主林層中占優(yōu)勢地位。南亞熱帶、熱帶地區(qū),多生于年降水量1100mm以上的地區(qū)最為適宜。適生于年平均溫度5℃。變質巖等母巖發(fā)育而成的格氏栲殼斗科常綠大喬木,偏喜光深幼苗主根發(fā)達,側根少。灣等海拔200m~1000m片的天然林。適生立地條件與杉木相同,但在稍差的立地條件也能正常生長。閩粵栲殼斗科常綠喬木,喜光樹種,幼時耐蔭,可在林冠下更新,較耐干旱、瘠薄。850m以下暖濕坡谷的常綠闊葉林中。對立地要求不高,在中等偏差的立地上能正常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山地生長迅速。米櫧殼斗科常綠喬木,中性偏耐蔭,深根性,喜溫濕,生長迅速,萌芽更新能力強,頂端優(yōu)勢較明顯,主干通直。長江以南海拔300m~1000m的天然闊葉林16℃~23降水量1200mm~2300mm布于1000m以下的中低山山地和丘陵。土層較深厚、疏松、中等肥力的酸性紅壤、黃壤、黃紅壤。甜櫧殼斗科常綠喬木,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huán)境,深根性,根系發(fā)達,能耐瘠薄,耐蔭性、萌芽性強,長速中等。m~1700m福建多分布在海拔700m以上的常綠闊葉林中。喜肥沃、濕潤的紅壤、黃壤和黃紅壤,但在較瘠薄的石礫地或石灰?guī)r山地也能生長,宜在海拔800m以上栽培。福建青岡殼斗科常綠喬木,生長旺盛,主干通直,中性稍喜光,幼年稍耐蔭,萌芽力強,可采用萌芽更新。北部年平均溫度18℃~21℃,年降水量1400mm~2000mm,海拔200m~800m的背陰坡或山谷。適宜低山丘陵,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陰坡、半陰坡中下部山麓、谷地。苦櫧殼斗科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也能耐蔭,深根性,耐干旱、瘠薄;葉厚革質,兼有防風、避火作用,是良好的防火樹種;落葉多,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保持水土。分布于長江以南五嶺以北各地,西南地區(qū)僅見于四川東部及貴州東北部;垂直分布于海拔200m~1000m的丘陵或山坡,常與杉、樟混生,村邊、路旁時有栽培。土層深厚、濕潤的中性和酸性土壤上生長較為適宜;山區(qū)或丘陵、紅壤或黃紅壤土均可造林。青岡櫟殼斗科常綠喬木,幼樹稍耐蔭,大樹喜光,適應性強,萌芽力強,深根性,可防風、防火。喜生于微堿性或中性的石灰?guī)r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長良好。深根性直根系,耐干燥,可生長于多石礫的山地。錐栗殼斗科落葉喬木,喜光,耐寒,喜溫暖濕潤,深根性樹種。優(yōu)良干果,素有“閩北瑰寶”之稱,農家品種多。11℃~20降水量1000mm~1800mm,能耐-16溫。要求土層較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在沙頁巖、花崗巖風化的土壤上生長良好,坡向以陽坡為宜。板栗殼斗科落葉喬木,喜光,根系發(fā)達,分布范圍廣,具有外生菌根。為我國特產優(yōu)良干果。年平均溫度8℃~22℃,極端最低溫度-25600mm~1800mm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深厚、肥沃、濕潤疏松、排水良好、含有機質多的沙質土或沙巖、花崗巖風化的礫質壤土。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鄂西紅豆樹蝶形花科半落葉喬木,性喜溫暖、濕潤,幼樹喜光,不耐庇蔭,在天然林中,常與楓香、樟、楠、栲、櫟等樹種混生。樹干分叉性強,根系發(fā)達。生長速度中等。m25-8對水肥要求較高。土壤肥沃,水分條件好的地方,生長快,干形也好。木莢紅豆樹蝶形花科常綠喬木,耐蔭性較差,頂芽發(fā)達,樹干端直、圓有明顯的垂直根。500m以下的丘陵;喜生年降水量1200mm以上,年平均氣溫18℃以上。中等以上肥力,酸至微酸性的土壤上都能生長良好,對立地條件的要求不像鄂西紅豆樹和閩楠那樣苛刻。花櫚木蝶形花科常綠小喬木,幼樹能耐遮蔭,長大后逐漸喜光,天然林中偶見,且生長不良,屬中性偏陽的樹種。極端最低氣溫-111400mm~1800mm,相對濕度80%以上。要求土壤肥沃、濕潤。降香黃檀蝶形花科落葉喬木,樹冠廣傘形,分杈較低,枝椏較多,側枝粗壯,陽性樹種,萌芽力較強。分布區(qū)常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23℃~25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以褐色磚紅壤和赤紅壤為干旱瘦瘠地均能適生。南酸棗深根性樹種,側根粗大平展。耐寒冷和酷暑。早期生長快。天然分布于北緯22°~34°,東經(jīng)102°~122°之間,年平均氣溫15℃~23℃,1月份氣溫2℃~12℃,極端最低氣溫-16℃,年降水量900mm~2000mm。在酸性、中性或石灰?guī)r風化的土壤上均能生長。芒果漆樹科常綠喬木,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濕能力強。工栽培。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生長良好。擬赤楊安息香科落葉喬木,喜光,生長極為迅速,萌芽力強,適應性強,耐水濕,樹干端直,木材紋理通直,軟而輕。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000m以上,常見于海拔1200m以下的闊葉林中。坡度較緩、土層較深厚的陰坡、山窩、山洼等地,在疏松、濕潤、肥力中等以上的中厚層土壤上生長良好。細柄阿丁楓金縷梅科常綠大喬木,喜溫暖,樹干端直,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幼樹耐庇蔭,生長快,萌芽性強,天然更新能力強。m~800m相對溫度75%~83%。適應性較強,濕潤、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黃壤、黃棕壤生長好,土層深厚肥沃的山坡中下部均適合栽培。米老排金縷梅科常綠喬木,喜光,樹干通直,幼苗期耐庇蔭,喜暖熱、干濕季分明的熱帶季雨林抗熱、耐干旱,林業(yè)有害生物少。要求年平均氣溫20℃~22氣溫在10.6℃~14℃,能耐-4.5℃的低溫,年降水量1200mm~1600mm,垂直分布于海拔1800m適生于深厚濕潤、排水良好的山腰與山谷地帶,低洼積水地生長不良;土壤以沙巖、沙頁巖、花崗巖等發(fā)育成的酸性、微酸性的紅壤系列為主,石灰?guī)r地不能生長。楓香金縷梅科落葉大喬木,喜光,耐干旱瘠薄,萌芽力強。樹形林緣常出現(xiàn)局部地段純林。多見于濕潤之山麓。榿木樺木科喬木,喜光、喜溫、喜濕、耐水,根系發(fā)達,適應性強,生長極快,具豐富根瘤,固氮能力與萌芽力強,具有較強的抗塵能力。1400mm,垂直分布帶見于海拔12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及平原。對立地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微酸性土壤中均能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山谷、山坡中下部或中部生長快。光皮樺樺木科落葉喬木,速生,喜溫暖濕潤,主干通直圓滿,較少分叉,淺根性,側根發(fā)達,根m~1m,以m~1m土層深厚的酸性壤土,既能適應夏季炎熱干燥,又能適應冬季嚴寒的高寒山區(qū)。PAGEPAGE39PAGEPAGE38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山杜英杜英科半常綠喬木,中年喜光喜濕,深根性,須根發(fā)達,并能耐短期水濕,較速生,頂端優(yōu)勢明顯,根萌芽性強。對立地要求不嚴,適生于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山地紅壤、黃壤或微堿性的四旁空地。喜樹藍果樹科落葉喬木,喜光,喜樹干通直、樹冠擴展,萌芽力強,生長快,深根性,喜肥怕瘦。(區(qū)年降水量1000mm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qū)。喜肥濕,較耐水濕,不耐干瘠,四旁、河灘沙地、河湖堤岸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渠道埂邊生長較好。臺灣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喜光,深根性,耐干旱瘠薄和水濕,抗熱帶、南亞熱帶地區(qū),約北緯25°~26°以南均能正常生長。為福建省沿海地區(qū)荒山、荒地和四旁造林的主要樹種。水土流失的丘陵、巖石裸露山地、沿海沙地以及粘重土壤均能正常生長,但石灰?guī)r山地生長不良。大葉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生物學特性與臺灣相思相似,只是更喜光,耐寒力更差。引種范圍很廣,在北緯26°以南生長正常;在南亞熱帶地區(qū)適合在海拔700m以下。紅壤、磚紅壤、粘質黑土、鈣質土、石礫土及海灘沙土上均能生長。馬占相思瘠薄。福建省南亞熱帶區(qū)域的沿海地區(qū)有引種栽除石灰土外,以中性土壤為佳。肯氏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小喬木,有較強的抗旱性、抗瘠薄性,喜光,不耐蔭,性畏寒冷。適生于年平均氣溫21℃以上沿海地區(qū)的丘陵、臺地、平原。在福建省南亞熱帶氣候,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良好。厚莢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最喜光樹福建省新引種樹種,適合在南亞熱帶引種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適生于海濱沙地。黑木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具速生、耐瘠薄、耐寒等特點。原產于澳大利亞,是中亞熱帶耐寒相思樹6a~8a即可主伐。灰木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根瘤發(fā)達、固氮能力強,生物量大、枯枝落葉多,對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具速生、耐瘠薄、耐寒等特點。361℃~10均降雨量750mm~1500mm。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在一般立地條件均能生長。卷莢相思含羞草科常綠喬木,根瘤發(fā)達、固氮能力強,耐瘠薄、耐寒,樹干通直,材質優(yōu)良。原產澳大利亞,1982年引進我國,在廣東、廣西有小面積種植,在我國熱帶、南亞熱帶的低丘、平原、臺地等各種立地類型上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在一般立地條件均能生長,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地方為宜。銀合歡含羞草科常綠灌木至喬木,速生、萌芽力很強,材質硬、熱能高。20以上,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濱海沖積土及“四旁”均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微酸性或微堿性土壤,土層深厚為好。黑荊樹含羞草科常綠喬木,喜光,喜溫暖、怕寒,淺根性,適應性強。在花崗巖、砂巖、石灰?guī)r和頁巖等母質發(fā)育的紫色土、山地黃壤、低山紅壤和海濱沙灘地都能生長。任豆樹蘇木科落葉喬木,是熱帶、亞熱帶樹種,喜光不耐蔭,具有生長迅速、萌芽力強、根系穿透力強等特性。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垂直分布在海拔120m~1200m,以石質山最為普遍,年均氣溫16℃以上,年降水量1036mm以上地區(qū)生長良好。在極端低溫-5.6℃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長。對土壤條件的適應性較強,凡是石灰?guī)r風化發(fā)育而成的土壤都能生長,特別是微堿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生長良好。表C.1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適用條件表(續(xù))樹種主要生物學特性主要適生地區(qū)適宜立地條件格木蘇木科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幼樹不耐寒,較喜光。適生于年平均氣溫21溫11℃~14℃,極端最低溫-3℃左右,年積溫7500℃以上,年降水量15002000mm地區(qū)。對土壤、水、肥條件有苛刻的要求,在低山丘陵土壤肥沃、濕潤深厚的山坡下部、山谷生長迅速。羊蹄甲蘇木科落葉喬木,喜陽光和溫暖、濕潤環(huán)境,不耐寒,耐旱性較佳,能抗空氣污染,可作行道樹或綠化樹。闊葉林區(qū)、熱帶季雨林區(qū)及雨林區(qū)均能生長。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或壤土最佳。鳳凰木蘇木科落葉喬木,喜光,喜暖熱氣候,不耐寒,速生,抗污染,抗風,可作庭蔭樹、行道樹。等地均有種植,在我國各引種區(qū)均生長良好,特別在南亞熱帶以南地區(qū)生長較快。在紅壤、磚紅壤等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濕潤、肥沃、腐殖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楊樹類楊柳科落葉喬木,喜光,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樹干通常端直。重。喜土層肥沃、濕潤、結構良好的沙壤土,以河湖沖積形成的沖積臺地最佳。垂柳楊柳科落葉喬木,適應性強,生長快,發(fā)芽早,落葉遲,喜在江蘇、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廣東、云南等地分布較多。適宜種植在湖泊、池塘四周和河流、渠道兩旁。香椿楝科落葉喬木,速生,喜光,干直少分叉,較耐水濕,不耐庇蔭,抗污染性能差。云南都有栽培。大多在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和廣大平原地區(qū)。喜深厚肥沃的沙質土壤,對土壤的酸堿度要求不甚嚴,酸性、中性及微堿性的土壤上均能生長,在石灰質土壤生長良好。苦楝楝科落葉喬木,喜光,不耐庇蔭,喜溫濕但不耐寒,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抗風力差,生長快,不怕旱,怕積水,耐煙性較強。南到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各地,西至15℃~20mm~1500mm,海拔200m~500m的丘陵、低山、平原地帶。對土壤要求不嚴,適生于酸性、中性、輕度堿性及鈣質土上。川楝楝科落葉喬木,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庇蔭。適生于海拔500m~2100m附近或公路邊。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麻楝楝科喬木,喜光樹種,幼樹耐陰,抗寒性較強。適生于海拔380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