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_第1頁
專題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_第2頁
專題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_第3頁
專題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_第4頁
專題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七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經典古籍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三字經》中有“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的記載,材料中的“太祖”()A.“國大明”的時間可表述為13世紀60年代B.起義中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并獲得勝利C.發動起義的歷史背景是社會動蕩,民不聊生D.攻占元大都后“都金陵”,建立大明政權2.宰相在帝制政體下,既是百官之首,又是皇帝的助手,并依靠此身份成為溝通皇帝、官僚機構的重要樞紐。這一“樞紐”被取消,皇帝直接統領百官發生于()A.秦始皇在位時期 B.漢武帝在位時期 C.明太祖在位時期 D.雍正帝在位時期3.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C.推動中國社會轉型 D.促成明朝調整對外政策4.明朝法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者,由所在地政府收養,并嚴懲不履行收養責任或克扣衣服錢糧的官吏。這反映了統治者()A.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B.杜絕貧富分化的發生C.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 D.重視維護社會穩定5.蓬萊某紀念館現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圖等文物50多件,珍貴文獻影印圖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戰車、狼筅等各類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載的反侵略戰爭()A.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貢獻 B.使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C.致使明朝的疆域得到擴張 D.消除了明王朝的海疆危機6.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沖突。隆慶和議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劃定馬市,蒙古部每年以進貢的形式向明朝送來馬匹,明朝則提供布匹、綢緞、鐵鍋、茶葉等物資。蒙古人還可以用這些物資折換成白銀以換取草原所需生活物資。明朝這些做法有助于()A.海外貿易的發展 B.蒙古社會的轉型 C.政治認同的增強 D.北部邊防的穩定7.黃鴻釗在《澳門史》中說:澳門在葡萄牙人居留之前便已是對外貿易的泊口,明代,政府在此設立“守澳官”,負責港口的管理。葡萄牙人居留澳門后,守澳官的職責加重了。據此可知()A.明政府仍擁有對澳門的主權 B.守澳官專管與葡萄牙間的貿易C.澳門是葡萄牙人貿易的中轉站 D.明朝沿海不斷遭到殖民者入侵8.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史景遷說:“如果要交朋友,我會選擇康熙皇帝……他有帝國設計,他是第一個一對一接見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屬于康熙帝的“帝國設計”的是()①鄭和下西洋②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大敗沙俄侵略者③冊封格魯派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④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復臺灣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駐兵之后,命人編修《臺灣府志》以“彰一統之盛”,并遷移大量閩南人到臺灣,允許當地人通過科舉入仕為官。這些措施()A.挫敗了外來勢力的入侵 B.消除了民族發展差異C.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D.打擊了西方殖民勢力10.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下令禁教,驅逐在華傳教士;乾隆九年(1744),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來華的外國人……這表明清政府()A.對外政策逐漸走向封閉 B.有效抵御外來勢力入侵C.不斷強化君主專制制度 D.在防范一切外國人來華11.乾隆時,英殖民者遺使入藏,試圖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六世班禪不為所動,并明確表示:整個西藏都在中國主權管轄范圍之內,西藏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這表明()A.清駐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務 B.清廷實現了對西藏的有效管轄C.中央開始對西藏行使行政管轄 D.清朝政治體制挫敗了英國圖謀12.1771年,西遷的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返回新疆。乾隆帝“因命舒赫德等分撥善地安置,仍購運牛羊糧食,以資養贍”。題干所述事件的意義是()A.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轄 B.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抵御了沙皇俄國的入侵 D.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13.民間有“明修長城清修廟”的說法,這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實行了頗具遠見卓識的民族政策,對邊疆少數民族進行安撫。以下內容與此不符的是()A.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 B.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乾隆帝設置“金奔巴瓶”制度14.以下內容體現了三位人物的共同點是()李時珍遠涉深山曠野,邀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宋應星曾擔任地方官,他在公務閑暇時專心致志地研究科學技術,總結整理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經驗。徐光啟從事農業田間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A.只會總結經驗 B.關心朝政大事 C.重視實踐勞作 D.做事專心致志15.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描述中有“蔣干盜書”“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等故事。但這些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A.《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史書 B.史書沒有記載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C.《三國演義》所記述的內容真實可靠 D.記載這些故事的史書已經全部失傳16.清朝前期知識分子往往埋頭于校勘古籍,不問政治。到了清朝后期,他們開始研究邊疆地理,研究外國地理和歷史,翻譯外國書籍和報刊。這種變化反映了()A.知識分子改變了研究方法B.知識分子關注社會現實和世界局勢C.知識分子不再懼怕清朝的文字獄政策D.知識分子對邊疆地理歷史感興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60分。17.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進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摘編自《皇明祖訓·首章》材料三下表為明清加強思想文化專制的措施。措施內容八股取士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應試寫文章之人不得有個人見解,文章不得聯系現實文字獄從文字作品中穿鑿附會,任意羅織罪名,廣泛株連,嚴酷處罰——摘編自王士立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分析“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進之途”對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我國政治制度的措施及設立的特務機構歸納君權與相權發展的趨勢。(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的危害。(3分)(4)綜上所述,簡要歸納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3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下表是《水滸傳》部分引文。引文出處嘉祐三年……瘟疫轉盛。仁宗天子聞知,龍體不安。復會百官,眾皆計議。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啟奏。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水滸傳》楔子(宋江)清晨醒來較早,出來街上,從縣前過時看到了一盞明燈,仔細一看是賣湯藥的王公來到縣前趕早市,宋江撒謊道:“便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水滸傳》第二十回盧員外攻打東昌府,因遇沒羽箭張清,吃了敗仗。宋江前去助戰,被張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員大將《水滸傳》第七十回燕青和李逵入東京城看燈,兩個手廝挽著,正投桑家瓦來。來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回材料二中國自漢武帝開始啟用年號,并以年號紀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改元,如漢武帝改過11次年號,唐高宗用過14個年號。1056年9月,宋仁宗廢止了使用兩年的年號“至和”,啟用第9個年號“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材料三東昌府,元東昌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初為府。領州三,縣十五。東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摘編自《明史·地理志》(1)從材料一中任意提取兩條歷史信息加以闡釋。(6分)(2)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水滸傳》引文中的兩處錯誤,并評析《水滸傳》的史料價值。(6分)19.【中國古代的經濟】(15分)材料一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斷勸諭農民廣種春麥,或頻下勸種麥的詔令,自東漢末年開始到南宋,南遷的北方人帶著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工具來到南方,推動了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唐宋時期,南方的教育水平開始有明顯的提升,科舉錄取人數上,南方漸漸超過北方。——摘編自周方高、宋惠聰《路論宋代的農業技術推廣》材料二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各地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中心。同時,長途貿易和大宗貿易活動異常活躍,擁有雄厚商業資本的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等,而中國的瓷器、茶葉等也流行于亞、歐、非三洲。——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和《經濟與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前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并簡要說明商貿興盛的影響。(9分)20.書藏古今,傳承文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載文字的中國古代書寫材料。材料二:古代書目是指圖書分類目錄,一個時代書目的多寡,與圖書事業的盛衰密切相關。——摘編自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材料三: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書名作(譯)者簡介《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特點。(3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太祖的相關知識根據題干信息“太祖興,國大明…都金陵”及所學知識可知,“太祖”應是明太祖朱元璋。元朝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爆發,朱元璋領導了其中的一支隊伍,故C正確。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年可表述為14世紀60年代,A錯誤,排除;朱元璋領導的隊伍先是消滅南方群雄,然后向北進軍,因此其采取的策略是先南后北,B錯誤,排除;朱元璋先建立明朝,后攻占元大都,結束元朝的統治,D錯誤,排除。2.答案:C解析:由題干材料“宰相……這一‘樞紐’被取消”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C項正確;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制度,排除A項;漢武帝在位時期沒有廢除宰相,排除B項;宰相制度被廢除是在明太祖在位時期,不是雍正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鄭和下西洋后的航海著作“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因此可歸納得出鄭和下西洋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故B正確;ACD與題意不符,排除。綜上答案B。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者,由所在地政府收養,并嚴懲不履行收養責任或克扣衣服錢糧的官吏。”可知,明朝以法律形式規定對貧苦之人進行救助。說明統治者重視維護社會的穩定,D項正確,封建統治者采取的措施是為了鞏固統治,不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排除A項;杜絕貧富分化的發生,說法錯誤,排除B項;在封建社會中不可能建立平等的社會,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結果和意義。根據題干信息“戚家刀”“抗倭”“反侵略戰爭”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其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故題干所述的反侵略戰爭是戚繼光抗倭。戚繼光率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隨后,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正確。明朝時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貢獻的是鄭和,排除A;戚繼光抗倭抗擊的是外來侵略,并不能使疆域得到擴張,排除C;D中“消除了”的說法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6.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明朝的民族關系。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政府與蒙古之間的互市加強了雙方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明政府北部邊防的穩定,D正確。明朝和蒙古部落的貿易不屬于海外貿易,排除A;材料未體現B項內容,排除;政治認同主要建立在制度學習和思想傳播上,排除C。故選D。7.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租住權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明政府在澳門設立“守澳官”,負責港口的管理。這表明在葡萄牙人居留澳門之前和之后,明政府都在對澳門進行管理和控制,因此可以推斷明政府仍擁有對澳門的主權,A符合題意。結合材料可知,守澳官的職責是管理整個港口,而非僅限于與葡萄牙的貿易,排除B;題干只描述了澳門在葡萄牙人居留前后的貿易和管理情況,C、D都未體現,排除。8.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鄭和下西洋,故①錯誤;②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故②正確;③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13年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故③正確;④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復臺灣,故④錯誤。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ABD項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9.答案:C解析: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在臺灣設府駐兵,編修《臺灣府志》,遷移大量閩南人到臺灣,并允許當地人通過科舉入仕為官。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和控制,從而維護國家的統一。A.挫敗了外來勢力的入侵;這個選項是錯誤的,因為題目中并沒有提到外來勢力的入侵。B.消除了民族發展差異;這個選項也是錯誤的,因為題目中并沒有提到民族發展差異的消除。C.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這個選項是正確的,因為題目中的措施都是為了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和控制,從而維護國家的統一。D.打擊了西方殖民勢力:這個選項是錯誤的,因為題目中并沒有提到西方殖民勢力的存在。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10.答案:A解析:據題干中“驅逐在華傳教士”“防范來華的外國人”可知,這是清政府對外政策的變化: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乃至閉關鎖國,故A項符合題意;B項是闡釋題干中政策改變的影響,而不是對題干現象的概括,與題意不符;C項清朝強化君主專制制度體現在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等,與題干所述現象沒有直接關聯,與題意不符;D項題干中“防范來華的外國人”而不是防范一切外國人來華,且這只是現象的敘述,不是對現象的概括,與題意不符。故選A。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清廷對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轄。據材料“整個西藏都在中國主權管轄范圍之內,西藏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可知,清王朝對西藏地方的管轄取得了明顯成效。故選B。12.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土爾扈特部回歸的意義。分析材料可知,題干體現的是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和乾隆對其的妥善安排,體現了清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重視和支持,有助于加強邊疆地區的穩定,從而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D符合題意。西遷的土爾扈特部返回新疆,A錯誤;題干強調的是民族關系,而非經濟發展,B不符合題意;土爾扈特部的回歸是主動的,且乾隆帝的安置措施并未涉及對沙皇俄國的軍事行動,C不符合題意。13.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明修城”指的就是修筑萬里長城。“清修廟”并非專指修某座寺廟,而是泛指清代皇帝對長城外少數民族采取的“懷柔政策”。從總體上看,明統治者側重于防御,清統治者更重視懷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長城清修廟”兩種不同的邊防局面。大、小和卓是中國西北地區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伊斯蘭教領袖,為粉碎回部貴族的分裂勢力,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帝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這是對叛亂的軍事鎮壓,不屬于安撫政策。故選:C。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科學家的品質。根據材料可知,李時珍、宋應星和徐光啟都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并進行總結,這說明三人的共同點是重視實踐勞作,C正確;只會總結經驗說法錯誤,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三人對朝政大事的態度,排除B;做事專心致志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故選C。15.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演義》屬于歷史小說,是在歷史基礎上進行加工而創作的文學作品,故選A。赤壁之戰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B表述錯誤,排除;《三國演義》屬于文學作品,有些內容屬于藝術加工,并不真實可靠,排除C;D表述錯誤且絕對,排除。16.答案:B解析:據題干:“清朝前期知識分子往往埋頭于校勘古籍,不問政治。到了清朝后期,他們開始研究邊疆地理,研究外國地理和歷史,翻譯外國書籍和報刊”和所學知識可知,乾嘉道年間,經世致用思想重新活躍起來并逐漸成為學術的主流,同時出現了大量研究邊疆地理和外國史地的作品,這種變化主要反映了人們關注社會現實及世界形勢,A項正確;傳統的治學、研究方法在當時并沒有改變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知識分子不再懼怕清朝的文字獄政策,排除C項;知識分子不僅研究邊疆地理,還研究外國地理和歷史,翻譯外國書籍和報刊,排除D項。故選B項。17.答案:(1)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措施: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機構:錦衣衛。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君主專制不斷強化。(3)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遏制了人才的培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4)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1)本問考查科舉制。材料對應答案“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科舉制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本問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并結合所學可知,朱元璋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第二小問,根據所學可知,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為錦衣衛。第三小問,根據所學可知,從秦至明,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廢除丞相,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3)本問考查明清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的危害。根據材料三“應試寫文章之人不得有個人見解,文章不得聯系現實”“從文字作品中穿鑿附會,任意羅織罪名,廣泛株連,嚴酷處罰”并結合所學可知,思想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遏制了人才的培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4)本問考查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同時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18.答案:(1)信息一:參知政事范仲淹啟奏宋仁宗,反映了宋朝專制體制的特征。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宋朝設樞密院掌管軍政,設三司掌管財政大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信息二:燕青和李逵入東京城看燈,賣湯藥的王公來到縣前趕早市,反映了宋代對城市管理放松,市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城市經濟功能增強。信息三:燕青、李逵入東京城看燈,來到瓦子前,反映宋代城市出現娛樂場所。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繁榮。(2)錯誤根據材料二可知,《水滸傳》存在時間錯誤;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滸傳》中出現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與范仲淹議事。根據材料三可知,《水滸傳》存在地理名詞錯誤;據《明史》,東昌府設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詞出現在了以北宋為背景的《水滸傳》中。評析:①一定時期的文學藝術,是一定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水滸傳》作為成書于明代、以宋代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宋、明兩朝的社會現實;②但小說存在虛構、夸大等藝術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實,使用時應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19.答案:(1)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推動了南方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南方山地的開墾,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了南方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2)特點:商業發達,商品貿易繁榮;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工商業市鎮興起;長途貿易興盛,地域性的商幫崛起。影響: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國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等;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解析:(1)本問考查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作用。材料對應答案“南遷的北方人帶著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工具來到南方,推動了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推動了南方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南方山地的開墾,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唐宋時期,南方的教育水平開始有明顯的提升,科舉錄取人數上,南方漸漸超過北方”推動了南方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2)本問考查清朝前期商業的發展。材料對應答案特點“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各地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商業發達,商品貿易繁榮;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中心”工商業市鎮興起“長途貿易和大宗貿易活動異常活躍,擁有雄厚商業資本的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長途貿易興盛,地域性的商幫崛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