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山西省臨汾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學期高中新課程模塊考試試題(卷)高一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農業起源以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轉折,其主要的表現是()A.人類采集食物的空間擴大 B.人類完全改造了自然環境C.自然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 D.人類逐步成為食物生產者2.如圖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畫。這位祭司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5世紀,畫中描繪了埃及南部的農民犁地并播種的情形。據此可知古埃及()A.對農業生產活動非常重視 B.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合C.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 D.農業生產是祭司的職能3.亞里斯提德曾在馬拉松戰役中出任將軍,后又擔任執政官,由于對地米斯托克利海軍計劃的反對,亞里斯提德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國外十年。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戰爭形勢嚴峻之際,他又被緊急召回雅典。再次擔任將軍。這反映出()A.直接民主導致了權力濫用 B.陶片放逐法失去監督作用C.戰爭摧毀了雅典民主機制 D.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4.西亞最早的新石器農耕區即新月形沃壤(或稱傘形)地帶,依靠自然降水即可從事農耕,卻非最早文明的誕生地。最早的文明社會起源于兩河流域下游的蘇美爾人,為了解決灌溉和水患問題,針對社會大多數的管理機構逐漸建立起來,國家便不知不覺產生了。由此可知()A.農耕產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B.自然環境是文明起源的決定性因素C.世界文明均來源于兩河流域文明D.生產力發展推動人類進入文明社會5.在古埃及,法老把劃分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土地分給自由民,土地持有者要交納租金。如果河水沖泡了某人分得的土地,法老便派人測量損失的面積,其租金就按減少后的土地面積征收。正是有了這樣的做法,埃及才有了幾何學(量地法),而希臘人又從那里學到了它。以上材料說明()①尼羅河對埃及的農業影響較大②古埃及農民的賦稅負擔沉重③數學的發展與生產有密切關系④古埃及數學成就廣泛傳播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6.《大唐西域記》中對印度種姓制度有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二曰剎帝利;三曰吠奢;四曰戍陀羅。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在玄奘看來,7世紀的印度種姓制度下()A.社會階層固化 B.世俗王權強化C.社會分工細化 D.階級矛盾弱化7.據傳,執政官梭倫為雅典立法之后,制定了“防護性條例”以保護既存的法律制度。雅典政治領袖克里昂指出“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們不能為我們所制定的法律確立一種牢固的不可動搖的地位,與一個雖然有好的法律但這種法律缺乏權威的城邦相比……具有穩定性的城邦更強大有力”。雅典政治領袖的這些言行旨在()A.限制公民大會的立法權B.維護社會和政治生活的穩定C.調整城邦既有司法程序D.批判和彌補直接民主的不足8.公元313年《米蘭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羅馬帝國中形成國中之國,羅馬逐步變成上帝之城對立面和被拋棄的對象,古典傳統文化的信仰者被視為“異教徒”。從長時段看,這種歷史趨勢()A.導致羅馬帝國走向分裂滅亡 B.形成基督教權一家獨大局面C.使宗教世俗力量斗爭復雜化 D.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長期保存9.希臘字母文字的出現在定年上雖有“公元前8世紀早期說”與“公元前8世紀晚期說”,但源自腓尼基字母文字卻是不爭的事實。腓尼基字母則源自西奈字母,西奈字母的起源又受到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影響。這表明()A.文字是文明產生重要標志B.古代的文明不可能獨立發展C.文明交流促進了文明的發展D.字母文字因自身優勢而流行10.查士丁尼在位時期編定了著名的《羅馬民法大全》,它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個部分。但查士丁尼在編成《羅馬民法大全》后,禁止使用其他的法學著作,這樣做的結果是致使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湮滅了。這反映出查士丁尼()A.對羅馬法既有建設又有破壞 B.建立起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C.沉醉于立法導致了帝國衰落 D.使法學文獻遭到了巨大損失11.歷史地圖是反映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地圖,是顯示有史以來一切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的地圖。下圖路線所反映的歷史內容是()A.絲路西拓 B.長安胡化 C.藏漢和親 D.佛教傳播12.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古蘭經》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給予高官厚祿。這些現象說明古代阿拉伯()A.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 B.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形成自由貿易的風尚 D.商業經營環境得天獨厚13.3—9世紀,瑪雅地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和建筑,如帕倫克、烏斯馬克、特克斯科科等。瑪雅人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文字系統——瑪雅文字,用于記錄歷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知,這一時期A.瑪雅文明呈現繁榮景象B.瑪雅人與外界聯系密切C.瑪雅人建立統一的國家D.瑪雅農業文明逐漸衰退14.現代玉米是高度馴化的作物,其果穗完全依賴人類長期選擇育種創造出來。近代,考古學家已在墨西哥、南美洲的秘魯、哥倫比亞、巴西等的古墓和廢墟里,先后發現了玉蜀黍果穗證據,據測定約有7000年至5000年歷史,其中還有印第安人崇拜玉蜀黍的雕塑神像。據此可知()A.神像崇拜的實證意義非常強 B.美洲是現代文明的真正發源地C.印第安人對玉米種植的作用 D.美洲文明在世界影響非常巨大15.1519年,西班牙人描述道:“(特諾奇蒂特蘭的公共廣場)每天都有6萬多人在這里聚會,商人和顧客交易著食品和用黃金、白銀、鐵板、青銅、骨料、貝殼、龍蝦殼和羽毛制成的小飾品等。還有些房子里面,可以花錢為人制作飯食和飲料。”這展現了()A.南美洲印加文明的輝煌 B.西班牙城市化發展滯后C.阿茲特克人商業的繁榮 D.西歐市民生活豐富多彩16.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古代中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種類繁多、數量豐富的工藝作品,尤其是以瑪雅、阿茲特克為代表的古代文明,創造了石雕、木、陶、玉石、金屬和羽毛等種類豐富的工藝美術作品。這些作品()A.來源于生產與生活實踐積累 B.證明拉美手工業生產規模龐大C.使拉美形成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D.強化了中美洲對外貿易的優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17小題26分,18小題14分,19小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3-6世紀,中西都經歷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權的挑戰和新宗教的沖擊,但在歷史現象層面的相似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同中之異。中國延續了秦漢以來形成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和大一統觀念,是有機的統一、比較牢固。在這個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漢,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統一。羅馬延續了城邦體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統一、并不牢固。其內部結構差異較大,居民身份多樣,政治組織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傳統深厚,蠻族也不追求統一。中國的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權主動采納并推廣漢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區分不同的群體。蠻族并非羅馬公民,而是自治的羅馬軍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中國始終保持了儒家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點。儒家受到玄學、道教乃至佛教等沖擊,但其官方意識形態地位始終沒有動搖。胡人采用漢族文化并繼承了這個模式,與漢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羅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內容,注重集體的福祉。基督教填補了對個人的內心世界關注不夠的空白,但作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蠻族與拋棄傳統信仰的羅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為紐帶的新文化認同。——摘編自劉家和、劉林海《3—6世紀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比較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3-6世紀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權挑戰的各自表現。(2)據材料提取比較視角,并概括3-6世紀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的不同點。(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指出其“深刻的同中之異”對中西方歷史及文明的發展所產生的不同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世紀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發軔于倭馬亞王朝(公元661~750年),多為個人零星翻譯。隨著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的勃興,國家開始建立機構,組織人力,開展了規模空前的翻譯運動。他們繼承了東西方古代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古希臘羅馬、恒河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豐厚的文化遺產,將大量涉及醫學、博物學、化學、天文學、數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至公元13世紀,隨著蒙古人西征,這一運動逐漸結束。期間,阿拉伯學者在對原著直譯的基礎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釋、質疑、摘要、評論等,發揮了自己新的見解。這一運動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羅曼語(拉丁語)民族那里,一種從阿拉伯人那里吸收過來,并重新發現的希臘哲學那里得到營養的、明快的自由思想……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作了準備。”——摘編自楊文炯張嶸《伊斯蘭教與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興起》材料二阿拉伯的翻譯運動改變了阿拉伯民族的落后狀態,在阿拉伯—伊斯蘭強勢文化的影響下,阿拉伯帝國的人民拋去了民族和種族的差別,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穆斯林兄弟姐妹”的精神。——摘編自吳鵬秦元旭《對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意義的再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特點。(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通過與其他政治秩序的對照,我們可以勾畫一幅更加精細的帝國圖景。帝國至少需經歷一個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還必須已開啟下一個新的周期。因此,帝國存續時間較長這一標準體現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這兩種能力,帝國的存在便不再取決于先父(們)的超凡領袖魅力。如果一個強國沒有幅員遼闊的統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稱為帝國的。相比海洋帝國,疆域跨度的標準顯然更適用于陸地帝國。對于海洋帝國的權力擴張而言,遠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資源。與主權國家相比,在帝國權力擴張、成形過程中,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因素相互交織得更緊密。這其中,軍事優勢這一小因素也能對帝國的崛起與衰落產生大影響。——摘編自[德]赫爾弗里德·明克勒《帝國統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圍繞“帝國的崛起與衰落”這一主題,自選一個帝國,擬定論題,并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有理有據,條理清晰。)

第二學期高中新課程模塊考試試題(卷)高一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17小題26分,18小題14分,19小題12分,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政治分裂:中國出現三國鼎立和南北朝對峙;羅馬帝國分裂則形成東西并立的局面。政權挑戰: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內遷到中原地區,紛紛建立政權;羅馬帝國衰敗后,“蠻族”日耳曼人遷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國。(2)政治結構或政治體制:中國延續的中央集權體制和大一統觀念下居民追求統一;羅馬帝國內部差異較大,有自治傳統,蠻族不追求統一。民族結構或民族關系:中國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文化結構或文化認同:中國文化保持儒家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點,胡漢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西方由多神信仰轉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認同與古羅馬文明差異較大。(3)不同影響:中國歷史及文明歷經危機而得以連續發展,具有連續性;古羅馬帝國的歷史及文明則在危機中出現斷裂。【18題答案】【答案】(1)持續時間長;個人翻譯到國家組織翻譯,規模擴大;繼承東西方古代文明并開拓新領域。(2)保存了古代東西方文明;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形成;促進了阿拉伯地區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19題答案】【答案】示例一帝國:羅馬帝國。論題:軍事擴張使羅馬帝國崛起,也為其終結埋下了伏筆。論述:古代羅馬憑借城邦公民組成強大軍隊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到2世紀,帝國版圖確定下來,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資源”注定了其工商業的發達。但是長期的軍事擴張使人民的負擔加重,又面臨嚴重的邊境壓力,內外矛盾使帝國陷入了危機。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