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5屆甘肅省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甘肅省高三月考試卷(4月)語文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框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框。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中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成就斐然。中國音樂的高度發(fā)達可以從樂器上得到證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遠古時期就踏上了尋覓音樂藝術之路。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夏、商、周三

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就已有了諸如骨笛、骨哨、陶塤、石磬等樂器,相應地發(fā)展

了器樂。“擊石拊石,百獸幸舞”(《尚書·舜典》)的文句可以令人想象出原始先民的歌舞盛景。1986年到1987年,河南舞陽縣出土了賈湖骨笛。這些骨笛誕生于9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遠早于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現(xiàn)的笛子早2000多年,被譽為世界笛子的鼻

祖。尤其令人自豪的是,這些賈湖骨笛為七孔笛,已經(jīng)可以發(fā)出跟今天相似的七聲音階。長

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五聲音階,而七聲音階是西方的;可七孔賈湖骨笛證明了

中國原始七聲音階系統(tǒng)的確立遠早于西方。同樣的例子還有曾侯乙墓編鐘,它的出土同樣引

起轟動,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鐘雙音”終于被舉世公認。古老的鐘磬樂器詳細地記載著先秦時期的樂律學知識,至今“未老”,它能夠演奏出完備的當代旋律。1997年香港回歸時刻,

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就是通過曾侯乙編鐘的演奏傳遍全球;2008年北京

奧運會的頒獎禮樂里,有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作為文字佐證,《詩經(jīng)》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器樂的發(fā)達。它所反映的器樂應用,主要分為兩類:用于禮儀,用于娛樂及巫術。審視《詩經(jīng)》諸詩,明言器樂應用的總計23首:言

及用于娛樂者4首,用為巫師之表演者1首;其余均為用于禮儀。周代禮僅繁縟復雜,《禮

記·禮器》曰:“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這些禮儀,按東漢鄭眾的說法,大致可以歸總為“吉、兇、賓、軍、嘉”之“五禮”。五禮之中,兇禮為禁樂之禮,而吉、嘉、賓、軍四禮,除嘉禮中婚禮、士冠禮不用樂外,皆有樂。《詩經(jīng)》記載了中國傳統(tǒng)器樂的發(fā)達盛況。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中國種奧繁多的古代樂器日益減少,很多樂器今天已經(jīng)難覓蹤跡,璀璨的中國音樂文化也在傳播技術日益高三月考語文試卷·第1頁(共8頁)(摘編自王建成、徐寧《《詩經(jīng)》器樂:一種富有意境的表達》)(摘編自薛夢飛《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音樂的比較與融合》)(摘編自封鵬《當代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fā)展》)3282.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一中《詩經(jīng)》反映的器樂應用“用于禮儀”的一項是(3分)A.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jīng)·定之方中》)B.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詩經(jīng)·鹿鳴》)C.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詩經(jīng)·甫田》)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由曾侯乙編鐘奏響于香港回歸時刻和北京奧運會頒獎禮樂,可知先秦古老鐘磬樂器可以演奏完備的當代旋律。B.西方交響樂隊常見的器樂組合形式,包括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等,這反映出西方音樂更注重用調(diào)性表達情感。C.相比于注重創(chuàng)新實驗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中古老曲目和傳統(tǒng)結構占重要地位的現(xiàn)狀,可能會影響中國音樂的發(fā)展變革。D.高校通過增設相關樂器選修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做法,有助于解決當代中國民族器樂傳承出現(xiàn)的斷層問題。4.班級閱讀小組對材料一的論述進行點評,甲組點評“論證有說服力”,乙組點評“語言有感染力”。請你任選一組加入,并對本組點評進行簡要分析。(4分)5.“近代以來,在西方音樂文化和現(xiàn)代音樂的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面臨嚴峻挑戰(zhàn)”,對此我們該怎樣應對?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二)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行行重行行湯成難這年初夏,父親突然毫無征兆地出了遠門。那時農(nóng)忙剛剛結束,最后一粒麥谷歸倉,最后一株稻秧也插進地里。出發(fā)前一天晚上,父親將門前的路又修整一番。沒有一條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親對我們說。他扛著鐵鍬走了。我們也不知道父親要去哪里,母親說父親去外地找活兒干了,因為要掙錢供我和哥哥繼續(xù)讀書。哥哥覺得父親是偷偷學手藝去了,只有我堅定地認為父親是去為我尋找治療結巴的秘方。我得老實交代,那時候我還是個貨真價實的結巴,舌頭無法吐出清晰的字音,所有的字詞在我嘴里冰凍著,纏繞著,粘連著,卻不肯離開口腔。有時,我需要嚼碎一個個冰塊,才能將那些字詞釋放出來,①可它們經(jīng)過我的舌頭時,又變得面目全非。于是我干脆不說話了,緊咬著牙齒,囚禁住舌頭,將嘴唇拉成一道直線。父親雖然不結巴,但有一張被生活洗去所有表情的臉。他也總是這樣抿著嘴唇、嘴唇緊抿而形成的扁長直線很少變化,似乎沒有什么情緒能使其彎曲。在我和哥哥都以為父親幾年之后或這年年底才會回來時,父親卻在快秋收的時候扛著鐵鍬出現(xiàn)了,好像他并沒有遠行,只是去了一趟地里而已。父親帶回了樣東西-一支毛筆。哥哥看到毛筆時,泄氣地走開了。我是開心的,小心地拿起毛筆,忍不住撫摸毛筆的毛,它飽滿、柔軟,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口腔里有無數(shù)的詞語在跌撞、翻滾。我用舌頭舔了舔,舌頭觸碰它的瞬間,渾身一激靈,感受到一種靈活的力量。高三月考語文試卷·第3頁(共8頁)48今天畫了什么景子?父親總是這樣問我。我饒有興趣地回答他、山峰、溪水、松林、云霧、山路······這時,父親便打斷我:“山路?真的有一條路嗎?”他小聲地說。“是的,是有一條路的。”我說,每幅山水畫里隱隱約約都有一條路的。父親點點頭,半晌才回復一句:“真好。”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變得愛說話了,曾經(jīng)那些被封閉在嘴里的字詞正加倍繁衍,它們簇擁著,爭先恐后。父親是個合格的傾聽者,時常提出問題讓我回答。有一次我和他講起表現(xiàn)山石峰巒的畫法披麻皺,他問我披麻被是什么樣的,我不得不停下來找一截樹枝在地上畫給他看。父親歪著腦袋,看得極其認真,好像這些線條十分吸引他。天色越來越暗,但我的談興正濃,父親似乎也有無盡的問題,他問我最喜歡的是哪個皺法?我不假思索地說是斧劈效,③斧劈皺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臂,能夠表現(xiàn)出水墨蒼勁的風格。為了讓父親知道斧劈做長什么樣,我突然拉過他的手,在黑暗中用食指在他的掌心畫了起來。父親笑了,是那種發(fā)出聲音的笑,不知道是被我弄得癢癢了,還是別的什么,④總之他的笑聲像豆子在豆莢里悄悄炸裂,克制地、歡快地彈跳著。多年后,我如父親所愿,成了一個拿毛筆的人。父親當年送我的毛筆我一直保留著,盡管毛早已用禿,我依然記得第一次撫摸毛筆的時候,記得那種舒暢和激越之感。有媒體評論我的山水畫里充滿故事,的確,毛筆就是我的舌頭,我用它講述故事。(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父親突然毫無征兆地出了遠門”,從母親、哥哥和“我”對父親的不同猜測來看,父親平日沒有和任何人提及自己出遠門的原因。B.“我”因為結巴怕說話被別人嘲笑所以“干脆不說話了”,這讓父親非常焦慮,以致也總是像“我”一樣地抿著嘴唇,不和別人說話。C.父親從不坐下看“我”寫字,并且“將身子支在鍬柄上,和桌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反映出父親怕打擾“我”寫字而產(chǎn)生的卑怯之情。D.父親聽到“我”說山水畫中“隱隱約約都有一條路”時,“半晌才回復一句:“真好。””可見父親內(nèi)心也希望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7.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子①中的“面目全非”,是指字詞被“我”說出來后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強調(diào)了“我”結巴的嚴重程度。B.句子②單獨成段,既與上段“感受到一種靈活的力量”相呼應,又為后文“我”以筆為舌講述故事作鋪墊。C.句子③中的“蒼勁”,是父親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也是“我”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因生活的艱難而感到的滄桑。D.句子④中“像豆子在豆莢里悄悄炸裂”,寫出了父親笑聲的克制和歡快,暗含著父親對“我”的賞識。8.為什么“我”寫字時,感覺到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縱著這支毛筆”?請簡要分析。(4分)9.毛筆與“我”的成長之路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高三月考語文試卷·第5頁(共8頁)(三)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獄其君者,必千架之家;千乘之國,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鐵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于事,憤于憂,而性懦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差,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曰:“愿之。”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驅(qū)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偏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qū)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貴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尖外廄美人元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袝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貴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材料三:夫利有二:有貨財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國?”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于徑難以貨財之利也?《易》曰:“利見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貞”。《尚書》曰:“黎民亦尚有利戰(zhàn)?”皆安吉之利也。行仁義得安吉之利。孟子不且語問惠王:“何謂“利吾國”?”惠王言貨財之利,乃可答若設。令惠王之問未知何趣,孟子徑答以貨財之利。如惠王實問貨財。孟子無以驗效也;如問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貨財之利,失對上之指,違道理之實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刺孟篇》)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ABCDEGH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遠千里而來”與《項脊軒志》中“某所,而母立于茲”的“而”用法不同。B.謝,認錯、道歉,今天使用的成語“敬謝不敏”,其中的“謝”字意思與此相同。C.券契,竹制一分為二的契據(jù),借貸雙方各持一份,便于合齒驗證,所以下文說“合券”。D.區(qū)區(qū),形容地方很小,與《陳情表》中“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高三月考語文試卷·第6頁(共8頁)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孟子以萬乘之國,千乘之國這些不同實力國家的國君因利失義、為人所殺的現(xiàn)象告誡梁惠王,為政應先考慮施行“仁義”,要“義”與“利”并重。B.孟嘗君之前并未見過馮諼,在馮諼主動請纓后召見了他。孟嘗君為人恭敬有禮,見而后先謙遜誠懇地解釋自己怠慢馮諼的原因,懇請馮諼不要怪罪。C.馮諼馬不停蹄地從薛回到齊國,一大早就求見孟嘗君。孟嘗君沒有想到他竟然這么快回來,感到很奇怪,穿戴整齊接見了馮諼,并詢問此行的情況。D.材料三中王充質(zhì)疑孟子的言論,認為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問題時過于主觀,有失偏頗,并引用《周易》《尚書》等典籍中的語句證明自己的觀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2)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3(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登岳陽樓陳與義①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翰林物色分留少④,詩到巴陵還未工。[注]①陳與義:南北宋之交詩人。靖康之變后,詩人南下流亡至岳陽樓時作此詩。②杪秋:晚秋。③白首:白發(fā),這里指枯而未凋的白草。④翰林:指李白,曾為

翰林待詔,有題岳麓之詩。“物色分留少”化用杜甫詩中“物色分留與老夫”一

句,是說李翰林留給自己的巴險的物色太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登樓望遠,見洞庭湖一平如鏡,天空倒映在湖水之中,水天相接,意境宏闊遼遠。

B.“正浮空”寫夕陽下湖上的風帆和空中的歸雁似乎都浮在空中的景象,突出湖的澄澈。

C.“客子”點明了詩人困頓的處境,而“日落君山元氣中”則是詩人處境的真實寫照。D.尾聯(lián)化用典故,寫詩人流亡已到巴陵,但詩作仍未見精工,含蓄表達詩人的復雜情緒。16.如何理解本詩頸聯(lián)所暗含的今昔對比之感。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參觀完科技館,強華認識到借助外物、利用數(shù)字技術助力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便在留言簿上寫下《荀子·勸學》中“”兩句話。

(2)旅游歸來,小林引用柳永《望海潮》中的“”兩句,告訴

朋友所游之地因桂子、荷花聞名。(3)“鬢”指兩頰旁靠近耳朵的頭發(fā),鬢發(fā)的細微變化常常觸動人敏感的情思,這樣的情感抒寫在古詩詞中比比皆是,如“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簡贖是中國古代寫有文字的竹簡和木片的統(tǒng)稱。在紙張發(fā)明、普及前,簡牘是(甲)。

20世紀80年代,簡牘研究成為國際顯學,甘肅簡牘在這門顯學中占有A的地位。

截至2020年年底,甘肅共有8萬多枚簡旗出土,其中(乙),總量有7萬多枚,占全國出

土漢簡總數(shù)的高三月考語文試卷·第7頁(共8頁)80%以上。甘肅之所以會出土數(shù)量如此巨大的漢箭,與當?shù)貧v史和自然條件有關。一方面,西北地區(qū)是展現(xiàn)秦皇漢式B的地方,又是絲綢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這里處于戈壁地帶,干燥的環(huán)境有利于漢簡的保存,而歷史上此地人煙稀少也使這些珍寶免遭破壞。甘肅簡牘忠實地反映了古絲綱之路上中亞、西亞等地區(qū)古老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研究領城中具有重要的補史、證史作用。如,①1973年出土于甘肅金塔境內(nèi)漢代肩水金關遺址的《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②為漢人的飲食構成、接待規(guī)格、勞邊制度。③以及冊書編聯(lián)形式提供了實證;④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⑤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里程簡》表明了漢代從長安到天山廊道路網(wǎng)的存在,⑥為“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申遺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根據(jù)。如今,電子通信已經(jīng)逐漸取代了車馬郵件,信息的交流反饋不必再經(jīng)歷漫長的等待;然而在“【丁】”的年代,書信是無數(shù)戍邊將士的情感寄托。河西走廊地區(qū)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邊防要塞。(丙)達數(shù)萬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私人書信,反映了漢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狀況和情感世界。“弟幼弱不勝,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