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第9章 公共安全_第1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第9章 公共安全_第2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第9章 公共安全_第3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第9章 公共安全_第4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第9章 公共安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章公共安全教學目標了解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見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救護辦法掌握常見事故災難的處置和救護方法掌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教學重難點本章重點介紹學校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念,講解常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的預防措施、緊急處置和救護方法,講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通過本章知識的學習,重點要讓學生們能夠增強應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特別是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典型代表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預防和處置能力,有效保護自身安全。教學內容自然災害應知導航地震逃生與救護雷電預防與救護知識探究本課主要學習地震逃生與救護和雷電預防與救護,確保同學們在自然災害來臨時能正確應對。地震逃生與救護1.地震的概念地震,又稱地動、地震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發生的位置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震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山體滑坡、山體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對于地震,人們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2.防震的準備(1)大學生在家里或學校教室內應采取安全加固措施,如加固立柜防止傾倒;固定柜門,防止物品掉下傷人;用透明膜或膠帶貼玻璃,防止碎片傷人;將重物低位存放;加固梁柱、屋頂和水泥板墻;保管好危險物品;準備消防滅火器具。這些工作的目的是增加室內安全程度。(2)大學生應準備好個人應急食品、水、急救包等防震物資。(3)大學生應按照、學校的應急分工預案,確認工作職責、了解學校的安全避難點,以便應急躲藏、避難。(4)大學生應學習自救、互救、滅火、搶修、找傷員、抬傷員的技能知識,確定避難人員震后集中的位置、制定應急搶救的計劃。(5)大學生應學習地震之前的預兆知識,如井中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大氣中出現異味;飛鳥、家畜驚慌;電線之間有火花;有藍光出現等。3.抗震技能(1)迅速躲避地震開始時,大的晃動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這時大學生應顧及的是自身的人身安全。大學生應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2)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地震發生后,大學生若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大學生應不要靠近這些物體。(3)將門打開,確保出口通常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過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大學生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里,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4)戶外場地,要避開危險之處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邊的門柱、墻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大學生務必不要利用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等躲避;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還應該注意自動售貨機翻倒傷人;在樓區時,根據情況躲避,一般情況下進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較安全。(5)室內場所,要有秩序撤離在教學樓、圖書館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大學生請依照工作人員人員的指示來行動。就地震而言,堅固建筑物內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大學生請鎮靜地采取行動。如發生火災,空氣中即刻會充滿煙霧,大學生應以壓低身體的姿勢避難,并做到絕對不吸煙。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大學生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后進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近年來的建筑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電梯會自動停在最近的樓層。大學生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請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6)注意防火大地震時,也會有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的情形。因此,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從平時就養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關火的習慣吧。為了不使火災釀成大禍,家里人、左鄰右舍之間互相幫助,在火災早期滅火是極為重要的。地震的時候,關火的機會有三次:第一次機會是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人們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關火!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第二次機會是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人們在發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那是很危險的,大的晃動停息后,再一次呼喊:關火!關火!并去關火。第三次機會是在著火之后。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火還是可以被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7)汽車靠路邊停車發生大地震時,汽車會像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難以駕駛。大學生必須充分注意,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為了不妨礙避難疏散的人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市中心地區的絕大部分道路將會全面禁止通行。大學生應充分注意汽車收音機的廣播,附近有警察的話,要依照其指示行事,有必要避難時,為不致卷入火災,請把車窗關好,車鑰匙插在車上,不要鎖車門,并和當地的人一起行動。(8)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大學生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大學生感知到地震或聽到海嘯警報時,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大學生應進行避難,避難時,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采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10)不信謠不傳謠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在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大學生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采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通信設備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雷電預防與救護1.雷電的概念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是發生在積雨云、云與云、云與地、云與空氣之間的擊穿放電現象,常伴有強烈的閃光和隆隆的雷聲。雷電一般產生于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積雨云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千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云中產生電荷。云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云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后,運就會放電,這就是人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于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帶有電荷的云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閃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和雷鳴。2.雷擊易發生的部位雷擊發生時產生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雷擊的類型有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由架空線引導的侵入雷擊。如各種照明、電訊等設施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雷電引入室內,所以人們應嚴加防范。雷擊易發生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幾處。(1)缺少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儲罐等。(2)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3)潮濕或空曠地區的建筑物、樹木等。(4)特別易遭雷擊的煙囪。(5)建筑物上有無線電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3.預防雷電的方法(1)建筑物上應裝設避雷裝置,即利用避雷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2)雷雨天,大學生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3)雷雨天,大學生在郊區或露天區域時,不要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4)大學生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5)雷雨天,大學生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6)雷雨天,大學生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導線。(7)雷雨天,大學生在戶內應離開照明線、電話線、電視線等線路,以防雷電侵入被其傷害。(8)在打雷下雨時,大學生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在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洼處,或盡可能找房間或干燥的洞穴躲避。(9)雷雨天,大學生應摘下金屬架眼鏡、手表、褲帶,若是騎車旅游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他金屬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10)雷雨天,大學生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11)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大學生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大學生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墻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4.發生雷擊后緊急處置的方法(1)發生雷擊時,其他人應立即將被雷擊者送往醫院。(2)如果當時被雷擊者呼吸、心跳已經停止,其他人應立即對被雷擊者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被雷擊者送往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搶救時機而致被雷擊者死亡。(3)有時候,其他人還應在被雷擊者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此外,要注意給被雷擊者保溫。若被雷擊者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癥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部位,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4)心肺復蘇。如果雷電時有人突然倒下,口唇青紫,嘆息樣呼吸或不喘氣,大聲呼喚無反應,表明被雷擊者意識喪失、呼吸心博驟停。這時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據統計,在被雷擊者心博驟停的6分鐘內若能有效進行心肺復蘇,其搶救成活率可達40%以上,但若延誤時間,搶救成活率明顯下降,若心跳停止15分鐘后才進行心肺復蘇,被雷擊者生存希望幾乎是零。而且在被雷擊者心博驟停6分鐘后即使復蘇成功,也給神經系統等帶來嚴重的后遺癥,甚至導致其長期昏迷終至死亡。心肺復蘇也叫初級生命支持,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具體做法如下。①將傷者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時注意救助者員安全),然后敏捷地將傷者輕輕地仰面平放在地上,救助者兩腿分開,跪在傷者胸部的一側,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攏將傷者頦部托起,保持呼吸道通暢。②救助者用自己的口將傷者的口包住,另一只手捏緊傷者的鼻子,吸氣后用力吹到傷者肺部,看見傷者的胸部膨起,然后放松手、放開口,看見傷者胸部回落,連續兩次吹氣后,接著做心臟按壓。③救助者一只手的掌根放在傷者胸骨和兩乳頭連線的交點上,緊貼傷者胸壁,另一只手重疊在第一只手上,以身體的重力垂直按壓,使傷者胸廓下陷4~5厘米,按壓頻率約每分鐘100次。④一般來說,心臟按壓30次,口對口人工呼吸式吹2次氣。其他人在救助者進行心肺復蘇的同時呼叫“120”,爭取及時過渡到高級心肺復蘇。反觀自我討論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正確應對保證自身安全。事故災難應知導航溺水踩踏知識探究溺水1.溺水的概念溺水又稱淹溺,是人淹沒于水或其他液體介質中并受到傷害的狀況。水充滿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環的水引起血液滲透壓改變、電解質紊亂和組織損害;最后造成人呼吸停止和心臟停搏而死亡。淹溺的后果可以分為非病態、病態和死亡,其過程是連續的。淹溺發生后溺水者未喪失生命者稱為近乎淹溺,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臟停搏者稱為溺死,如心臟未停搏則稱近乎溺死。人體溺水后數秒鐘內,會本能地屏氣,引起潛水反射(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劇烈收縮),保證心臟和大腦血液供應,繼而,出現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刺激呼吸中樞,進入非自發性吸氣期,隨著吸氣,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充塞氣道導致嚴重缺氧、高碳酸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淹溺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1)干性淹溺喉頭痙攣導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無水吸入的情況,占淹溺者的10%~20%。人入水后,因受強烈刺激(驚慌、恐懼、驟然寒冷等),引起喉頭痙攣,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當喉頭痙攣時,心臟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臟停搏。(2)濕性淹溺人淹沒于水中,首先本能地引起反應性屏氣,避免水進入呼吸道,但由于缺氧,不能堅持屏氣而被迫深呼吸,從而使大量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滯氣體交換,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內的水迅速經肺泡吸收到血液中。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變也有差異。2.預防溺水的方法(1)未成年人必須在成年人的帶領下去游泳,若單獨一人去游泳,在出現險情時,很難保證能夠得到妥善的救助。(2)大學生在游泳中遇到意外,要沉著、冷靜,按照一定辦法進行自我救護,自我救護不行時,發出呼救信號,以便及時得到同伴或救護員的幫助與救護。(3)大學生在過饑、過飽、有醉意或心情欠佳時,不應下水游泳,飯后游泳最好要隔1小時。(4)大學生在感冒、發熱、精神疲倦,身體乏力等情況下不要去游泳,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還容易發生抽筋、意外昏迷,危及生命。(5)大學生在下水前應觀察游泳處的環境,若有危險警告,則不能在此游泳。(6)當大學生發生溺水時,不可以將手臂上舉亂撲動。(7)大學生不可以相互比較誰潛水的時間更長。(8)大學生們游泳過程中,應該互相關照,互相關心,而不要相互嬉水,或捉弄對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訴其他人。(9)為防止溺水事故發生,大學生游泳要做好準備活動。3.溺水的救助(1)自救①首先不要害怕沉入水中,當人落水之后或發生淹溺時,會對自己沉入水中產生極大的恐懼,因此就會本能地通過各種掙扎措施(如雙手上舉或胡亂劃水等)試圖使自己上浮,殊不知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②此時溺水者最重要的就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去除身上的重物,同時要睜開眼睛,觀察周圍情況。如果身體沉入水中,就讓它沉,因水有浮力,且浮力與水深有關,水越深液體壓強就越大,浮力也就越大,故沉到一定程度,多數情況下,沒有負重的人體就會停止下沉并自然向上浮起。③一旦身體停止下沉并上浮時,溺水者應立即采取如下動作:雙臂掌心向下,從身體兩邊像鳥飛一樣順勢向下劃水,注意劃水節奏,向下劃要快,抬上臂要慢;同時雙腳像爬樓梯那樣用力交替向下蹬水,或膝蓋回彎,用腳背反復交替向下踢水,這樣就會加速自身上浮;當身體上浮時應冷靜地采取頭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勢,爭取先將口鼻露出水面,一經露面,應立即進行呼吸,同時大聲呼救。④溺水者的呼氣要淺,吸氣宜深,盡可能保持使自己的身體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救護,還可實施踩水技術,以避免自己下沉。⑤不會游泳及踩水的溺水者不要試圖不讓自己再次下沉,更不能將手上舉或拼命掙扎,這樣不但消耗體力,而且更容易使自己下沉,如果再次下沉就照原樣再做一次,如此反復。⑥溺水者一定要全身放松,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保存更多的體力,堅持更長的時間。⑦如果在水深在2~3米的游泳池或在底部堅硬的水域或河床發生淹溺,溺水者可在觸底時用腳蹬地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同樣不要害怕再次下沉。如此反復,堅持到救援人員到來。(2)互救施救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所有的施救者必須明確:施救者自己的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只有首先保護好自己,才有可能成功救人。否則非但救不了人,還有可能葬送自己的生命。施救者需注意以下幾點。①盡可能呼喚多人參與救援。人多力量大,同時可以相互照應,提高救援的安全性因此發現有人淹溺時應盡可能多叫人來參與救援。除非萬不得已,應盡量避免單人施救,尤其應避免單人獨自下水施救,以免發生不測時無人幫助。②不要盲目下水。因為水情不同,水下可能有很多未知因素,故即使是會游泳者甚至是游泳健將也不要盲目下水。不要以為游泳技術很好的人不會被淹死,因此不要盲目下水救人,應盡可能采用岸上救助法,下水救人是萬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后措施。③禁止不會游泳者下水救人。不少人明知自己不會游泳卻不假思索地盲目下水救人,殊不知這樣非但救不了人,反而會增加損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類似愚蠢的做法已經多次奪去了很多人的寶貴生命。岸上營救的方法有多種,對于不會游泳的人來說應高聲呼叫他人援助或采用其他岸上救助的方法,絕對不允許盲目下水救人。④禁止兒童下水救人。無論兒童是否會游泳,他們的心智及體力均無法勝任搶救淹溺者的工作,因此必須禁止兒童下水救人。所有的兒童都應明確救助溺水者時有巨大的危險,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險。⑤救援時如發生意外情況應及時終止救援。如果救助者在救人時感到嚴重不適,如感到極度疲勞、水溫過低、嗆水、頭暈眼花、胸壁憋悶、呼吸困難、四肢僵硬等,此時應果斷放棄搶救,趕緊實施自保和求援,切勿繼續勉強救人。(3)及時呼叫專業救援人員專業救援人員的技能和裝備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因此發生淹溺時應該盡快呼叫專業救援人員(醫務人員、涉水專業救生員等),讓他們盡快到達現場參與救援以及上岸后的醫療救助工作。下述情況必須及時呼救專業救援人員。①在水情復雜或有危險的水域,如湍急的河流、水下有危險生物、嚴重低溫水域、夜晚發生的溺水,以及存在任何原因使一般人的救援不容易成功救助時,都應呼叫帶有特殊裝備(如救生艇、潛水設備等)的專業救援人員。②溺水者沒有及時被救出,入水時間超過5分鐘者需要呼叫專業醫療急救人員。③溺水者為疾病患者、高齡者或兒童,這些人被救后往往需要醫療支援。從理論上講,溺水有很多后續并發癥,因此只要發生了真正意義的溺水,溺水者都需要去醫院接受進一步診療。(4)上岸后的救援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施救者的當務之急就是迅速對溺水者進行身體情況檢查,以確認溺水者的狀態,然后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未查明溺水者的情況之前不要采取任何搶救措施,以免進行無用的搶救或錯誤的搶救。其主要檢查內容與救援措施有以下幾點。①意識檢查。施救者通過觀察并大聲呼喚及拍打溺水者肩部的方法確認其有無意識喪失,如溺水者無反應即可認定其已經發生了意識喪失,此時應該就地盡快實施口對口吹氣人工呼吸兩次。再檢查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②呼吸心搏檢查。施救者用平掃方法觀察溺水者胸腹部有無起伏,或用看、聽、感覺的方法檢查,如胸部無起伏,則應斷定溺水者已經喪失呼吸,此時應該立即檢查溺水者有無心跳。對于溺水者的呼吸心跳檢查不同于普通情況的呼吸心跳檢查,因有時溺水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僅僅喪失了呼吸而有心跳存在,這不同于普通情況下可以通過呼吸停止間接提示心跳停止。因此溺水者即使停止了呼吸,仍然需要進一步檢查心跳。如頸動脈無搏動,則應認定溺水者已經發生了心臟停搏,此時應立即展開心肺復蘇。③外傷檢查。失足落水、遇到漩渦、跳水(如果頭部先著地可造成顱腦及脊柱損傷等)及水情復雜或有很多雜物的水域里淹溺的溺水者常常有外傷情況,故需要實施外傷檢查。施救者應讓溺水者采取平臥位,通過詢問、觀察及局部按壓及觸摸的手法自上而下地檢查溺水者有無在水中受傷。④對意識清醒的溺水者的救援措施:除了炎熱的夏季,施救者在其他季節搶救溺水者時都應采取保暖措施,脫去溺水者的濕衣服,擦干身體表面的水,換上干衣服,以減少體表水分蒸發帶走熱量;有條件時可用毛毯等物包裹身體保暖,還可充分按摩四肢;促進血液循環,并可酌情給予熱飲料;千萬不要給溺水者飲酒,那樣會促進熱量的流失;進一步檢查患者,詢問溺水者溺水原因、落水原因后的情況,以及有何不適感、有無嗆水、喝水等;同時觀察溺水者口唇及面色,測血壓及心率,檢查有無外傷等。⑤對意識喪失但有呼吸心跳的溺水者的救援措施:患者呈持續意識喪失狀態,同時有呼吸和心跳的情況稱為昏迷。導致溺水患者昏迷的常見原因是缺氧,少見原因為溺水過程中的顱腦損傷(如溺水者的頭部受到撞擊等)。此時除保暖外,施救者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供氧,最好使用呼吸機,通過面罩高流量供氧。施救者對于呼吸微弱同時有發紺表現的溺水者實施呼吸支持,如無呼吸機及面罩時可以采取口對口人工呼吸;對呼吸正常的溺水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應使溺水者成為穩定側臥位,該體位是昏迷溺水者應該采取的體位,這樣可以防止溺水者因嘔吐物造成呼吸道堵塞的情況發生。由于嘔吐是溺水者最容易出現的癥狀,故采取穩定側臥位非常重要。此外施救者還要詳細檢查溺水者,以除外顱腦損傷,對不能除外顱腦損傷的溺水者則應采取保護脊柱的措施,然后呼叫救護車或迅速送溺水者去醫院,并在途中密切觀察病情。二、踩踏1.踩踏的概念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個活動過程中,因聚集在某處的人群過度擁擠,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數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穩而跌倒,未能及時爬起,被其他人踩在腳下或壓在身下,短時間內無法及時控制、制止的混亂場面。人意識到危險時,奔跑、逃生,是人類的本能。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恐懼而“慌不擇路”,引發擁擠甚至踩踏。踩踏事故輕者造成交通混亂,重者則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造成極壞的群眾影響。在那些空間有限,人群又相對集中的場所,例如球場、商場、狹窄的街道、室內通道或樓梯、影院等都有潛在的危險,當大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時,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在人多擁擠的地方發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有多種,一般來講,當人群因恐慌、憤怒、興奮而情緒激動失去理智時,危險往往容易產生。在一些現實的案例中,許多傷亡者都是剛剛意識到危險就被擁擠的人群踩在腳下,因此,如何判別危險,怎樣離開危險境地如何在險境中進行自我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2.踩踏事故的特點踩踏事故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易發生事故時間。踩踏事故多在集會、下課、上操、就餐和下晚自習時,大學生心情急切地集中上下樓梯。(2)易發生事故地點。踩踏事故多發生在教學樓樓層之間的樓梯轉角處。(3)易發生事故的群體。踩踏事故的發生群體主要集中在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年齡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遇事容易慌亂,使場面失控,造成人員傷亡。(4)易發生事故的設施因素。一是通道狹窄,樓梯,特別是樓梯拐角處狹窄,不能滿足大學生集中上下樓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標準,一棟樓只有一個樓梯,不易疏散;三是照明不足,晚上突然停電或樓道燈光昏暗,沒有及時更換損壞的照明設備,也容易造成恐慌和擁擠。(5)易發生事故的管理因素。一是大學生在集中上下樓梯時,沒有教師組織和維持秩序;二是大學生上晚自習時沒有值班人員值班,下課時無人疏導;三是個別學生搞惡作劇,在混亂情況下狂呼亂叫,推搡擁擠,致使慘劇發生;四是沒有對大學生和教師進行事故防范教育和訓練,無應急措施。3.預防擁擠踩踏的知識和方法學校要加強師生安全教育通過教育,強化師生的秩序意識。絕大多數的踩踏慘劇,都源于秩序意識的缺失。學校要教育師生講究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因為良好的秩序是安全的前提和保障。(1)不論是聽到上(下)課鈴聲,還是發生任何意外,大學生都要冷靜處之,有秩序地進出教室,不要相互推搡和擁擠。(2)為了減少突遇意外時的慌亂,大學生應進行必要的演練,每一個大學生都應清楚地了解在遭遇突發事件,必須撤離教室時多應遵循的順序和路線。(3)大學生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應該迅速躲避到旁邊;如果有可能,盡力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樓梯護欄、扶手;不要奔跑,以免摔倒如果旁邊有可以躲避的地方,要暫避一時,等到人群過去后,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切記不要逆著人流前進,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4)大學生遭遇擁擠的人流時,一定不要采用體位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即便自己的鞋子被踩掉、攜帶的物品被擠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系鞋帶或者俯身撿拾東西等,防止被擠倒在地或被踩傷。(5)大學生如果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穩住雙腳,切記遠離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傷。4.應急救護學校一旦發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做好急救和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踩踏事故對大學生造成的傷害。(1)啟動應急預案。踩踏事故發生后,學校要立即啟動擁擠踩踏事故應急預案。迅速撥打“120”、“110”電話呼救,搶救受傷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向有關上級部門報告。(2)疏導現場人員。學校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導現場人員,讓大學生盡快疏散到安全地點,禁止無關人員滯留現場,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氣氛,避免再次發生安全事故。(3)緊急救治傷者。擁擠踩踏事故發生后,學校一方面應趕快報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前,要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開展救治工作。在救治中,學校要遵循先救重傷者、老人、兒童及婦女的原則。判斷傷勢的依據有:神志不清、呼之不應者傷勢較重;脈搏急促而乏力者傷勢較重;血壓下降、瞳孔放大者傷勢較重;有明顯外傷,血流不止者傷勢較重。當救治者發現傷者呼吸、心跳停止時,要趕快做人工呼吸,輔之以心肺復蘇。反觀自我討論在遇到事故災難時如何正確應對保證自身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應知導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預防與救治知識探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念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種類(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發生并有擴散趨勢,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2)發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勢。(3)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4)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或發現中國已消滅的傳染病重新流行。(5)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6)周邊以及與我國通航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特大傳染病疫情,并出現輸入性病例,嚴重危及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事件。(7)國務院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點(1)成因的多樣性。許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自然災害有關,比如地震、水災、火災等,防止地震之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事故災害也密切相關,比如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交通的事故等。社會安全事件也是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生物恐怖等。另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與動物疫情、致病微生物、藥品危險、食物中毒、職業危害等有關。(2)分布的差異性。在時間分布差異上,不同的季節,傳染病的發病率不同,比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往往發生在冬、春季節,腸道傳染病則多發生在夏季。分布差異性還表現在空間分布差異上,傳染病的區域分布不一樣,如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傳染病就不一樣。除此之外,還有人群的分布差異性等。(3)傳播的廣泛性。某些傳染病可以通過現代交通工具跨國流動,而一旦造成傳播,就會成為全球性的傳播。另外,傳染病一旦具備了三個基本流通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無國界限制的情況下廣泛傳播。(4)危害的復雜性。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但是對人的健康有影響,而且對環境、經濟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響。(5)治理的綜合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需要四個方面的結合,第一是技術層面和價值層面的結合;第二是直接的任務和間接的任務相結合;第三是責任部門和其他部門相結合;第四是國際和國內相結合。只有通過綜合的治理,公共事件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6)種類的多樣性。引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因素多種多樣,比如生物因素、自然災害、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各種事故災難等。(7)發生的頻繁性。這與公共衛生設施的建設及公共衛生工作的投入都有關系,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忽視生態的保護以及有毒有害物質濫用和管理不善,都會使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8)危害的嚴重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但影響人們的健康,還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發展。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舉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發熱、干咳、乏力等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重癥患者多在1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癥、危重癥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輕癥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后較差。(1)疫情防控準備①重視開學準備。學校根據疫情形勢和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秋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工作,科學制定開學工作方案,師生和學校公共衛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后,周密安排師生返校和新生報到,安全有序推進秋季開學工作。②落實多方責任。嚴格落實轄區黨委和政府屬地責任、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學校主體責任、個人和家庭自我管理責任。高等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作為學校疫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學校疫情防控的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工作,提前有序做好開學前學校疫情防控各項準備和工作安排。③完善聯防聯控機制。教育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加強指導,推動學校與疾控機構、就近定點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溝通協調,配合屬地街道(鄉鎮)、社區(村)等有關方面積極開展聯防聯控。衛生健康部門提供專業指導和人員培訓服務,形成教育、衛生、學校、家庭與醫療機構、疾控機構“點對點”多方協作機制、監測預警機制與快速反應機制,做到業務指導、培訓、巡查全覆蓋。④完善防控方案。學校提前熟悉掌握當地防控要求、防控方案、醫療服務預案,根據疫情防控形勢和師生來源特點,制定和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方案,細化各項防控措施,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校醫院、醫務室等應發揮與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的紐帶作用。⑤加強應急演練。學校開學前與屬地社區、公安機關、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等做好對接,完善學校突發疫情應急預案,健全學校疫情處置機制,做到“點對點”“人對人”,針對性地開展疫情防控多場景、實操性應急演練,發現和解決細節性、關鍵性問題,確保一旦發生疫情,立即激活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體系,迅速啟動應急處置機制,各環節快速響應和應急措施到位,及時有效應對突發情況。⑥做好物資儲備。學校提前做好消毒劑、口罩、手套、非接觸式溫度計等防疫物資儲備。測溫設備應進行校準,保證數據可靠。學校在校園內設立(臨時)隔離(留觀)室,位置相對獨立,必備物資齊全,操作流程規范,值守人員合格,以備人員出現發熱等癥狀時立即進行暫時隔離。學校應安排專人負責學校衛生設施管理、衛生保障、監督落實等工作,培養學校衛生管理員、志愿者、宣傳員等校園防控隊伍。⑦完成環境整治。學校對校園實施全面環境衛生整治,加強對冰鮮冷鏈物流的監控和管理,保障飲食和飲水安全;對教室、實驗室、食堂、宿舍、圖書館、公共衛生間等場所進行徹底衛生清潔消毒、通風換氣、垃圾清理,對校園內使用的空調通風系統和公共區域物體表面進行清潔和預防性消毒處理。⑧加強教育培訓。學校對高校黨政領導干部、師生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法規和制度、個人防護與消毒等知識和技能培訓,及時關注師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⑨做好信息摸查。學校建立健全覆蓋全體師生的健康監測制度和體系,全面摸查、準確動態掌握在校師生的健康狀況尤其是新冠相關癥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接種情況以及近期行程等信息。學校根據師生身體健康狀況、所處地域、返校報到是否經停中高風險地區等,擬定師生返校方案,一校一策,做到“一人一檔,精準施策”。⑩做好新生防疫。學校做好健康提示和應急預案,開展新生和家長防疫知識宣傳和防護指導,統一安排好新生接送、報到、注冊等各環節的防控措施。(2)途中防護措施①大學生返校途中要隨身攜帶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全程佩戴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做好個人防護。②大學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盡量減少與其他人員交流,避免聚集,與同乘者盡量保持距離,做好手衛生,盡量避免直接觸摸門把手、電梯按鈕等公共設施,接觸后要及時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等進行擦拭清潔處理。③返校途中身體出現發熱、干咳、咽痛、流涕、腹瀉、乏力、嗅(味)覺減退、肌肉酸痛等癥狀,應當及時就近就醫。在飛機、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機場、火車站,應主動配合工作人員進行健康監測、防疫管理等,并及時將有關情況報告學校。(3)學校管理要求①落實主體責任。學校壓實學校傳染病防控主體責任,完善傳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和應急處置方案,落實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因病缺勤追蹤登記制度、復課證明查驗制度等要求和防控措施。②嚴格日常管理。依托學校、院(系、部、處等)、班級三級公共衛生工作網絡,學校每日掌握師生動態,做好缺勤、早退、請假記錄;加強流感等秋冬季常見傳染病的監測、分析、預警、處置;開展經常性防疫培訓、檢查排查,將疫情防控作為學校日常管理的重要內容;以增強大學生身心健康為出發點,重視大學生健康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提升。③堅持入校登記。學校嚴把校門關,在入口處張貼健康碼圖識,師生入校時嚴格進行身份核驗和體溫檢測,外來人員還需查看健康碼、行程卡,所有人員健康碼和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入。學校合理設置快遞收發點,加強對外賣配送和快遞人員核查、登記與管理(包括姓名、單位、來訪部門和人員、車號等),加強冷鏈食品包裝、郵快件預防性消毒。④加強公共場所管理。學校加強教室、圖書館、體育館、會議室、實驗室、校醫院、衛生間等場所的管理和清潔消毒,定期通風換氣;保持室內衛生清潔,垃圾及時清理;對公共區域高頻接觸物體表面,如門把手、課桌椅、講臺、樓梯扶手、電梯按鈕等,安排專人每日進行清潔消毒;使用空調,應當保證空調系統供風安全。校內大型建設施工現場、人員與校園實現物理隔離。⑤加強食堂衛生管理。安排錯峰就餐,就餐排隊時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建立就餐、清潔消毒等食堂衛生管理臺賬;加強食材采購、存儲、加工和銷售等環節衛生安全管理,嚴格執行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做好就餐區域桌椅、地面及餐(飲)具和炊具的清潔消毒,及時清理和收集餐余垃圾。⑥加強宿舍管理。學生宿舍嚴禁外來人員入內,學校安排專人負責宿舍的衛生管理和檢查,引導大學生在宿舍區不聚集、不串門。宿舍要勤通風、勤打掃,保持廁所清潔衛生,洗手設施運行良好,做好垃圾清理和日常公共區域消毒。⑦加強活動管理。學校根據校園情況合理控制人員密度,加強對開放的教室、自習室、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空間內的人員密度控制,盡可能實施最小單元群體管理,以校區、專業、樓棟、年級、班級等為單位進行學習、生活、體育活動等。大型室內聚集性活動非必要不組織。高校開學典禮等重大活動原則上應安排在室外舉辦。⑧加強員工管理。校(樓)門值守人員、保潔人員和食堂工作人員應接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工作期間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級別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濕或弄臟后,及時更換。食堂工作人員應當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并保持清潔、定期洗滌與消毒。以上人員如出現發熱、干咳、咽痛、流涕、腹瀉、乏力、嗅(味)覺減退、肌肉酸痛等癥狀,應立即上報并及時就診,不得帶病工作。學校加強校內工地施工人員管理,施工人員進入校園及到崗工作應檢測體溫,查驗健康碼、行程卡。⑨落實健康教育。學校把傳染病防控知識與技能等內容納入“開學第一課”,學習《公民防疫基本行為準則》,定期對師生開展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培訓,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師生和大學生家長防病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引導師生堅持科學佩戴口罩,養成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等良好衛生習慣;關注師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積極倡導碎片化健身活動,靜態工作學習1小時,起身活動10分鐘,養成積極主動健康的生活方式。(4)師生管理要求①報備健康狀況。學校嚴格落實網上請假備案制度,全體師生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開學前連續14天每日監測體溫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癥狀,記錄健康狀況和活動軌跡,將健康碼、行程卡如實上報學校,配合學校做好開學入校健康檢查。②推進疫苗接種。學校推進無禁忌證、符合接種條件的師生接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接種疫苗后仍需注意個人防護。③落實返校要求。師生及時掌握學校的各項防控制度及本地和學校所在地的疫情形勢、防控規定,掌握個人防護與消毒等知識和技能,注意合理作息、均衡營養、加強鍛煉,返校前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學校正式確定和通知開學時間前,大學生未經審批原則上不得提前返校。確需返校的,應履行報批程序。④遵守分類管理。師生開學前需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途中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到校后根據當地防控要求可再分批進行核酸檢測。境外師生未接到學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時按照我國相關政策要求接受管理。⑤遵守校門管理。師生應遵守學校校門管理規定,盡量減少出校。學校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登記出入車輛信息,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便捷的進出校門管理機制。⑥加強個人防護。符合接種要求的師生接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校園內師生佩戴口罩,口罩弄濕或弄臟后,及時更換。師生在校期間自覺按照學校規定進行健康監測,一旦出現發熱、干咳、咽痛、流涕、腹瀉、乏力、嗅(味)覺減退、肌肉酸痛等癥狀時應及時上報,并按照當地相關規定就診。師生注意用眼衛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宿舍衛生清潔,做好個人衛生、手衛生,定期晾曬、洗滌被褥及個人衣物。⑦保持社交距離。師生在教室、自習室、圖書館、食堂、室內運動場館時,注意與他人保持2米以上安全社交距離。大學生做到學習、生活空間相對固定,隨身備用口罩,在校外公共場所時佩戴口罩。師生在校外應盡量避免進入通風不良、人群密集的密閉空間,如設置在地下室的健身房、棋牌室(麻將館)、網吧、游泳館和KTV等公共場所。(5)應急處置措施①關注疫情變化。一旦學校所在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風險等級發生變化,學校應嚴格執行當地疫情防控有關要求。所在區域發生本土疫情,學校要立即激活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體系,嚴格實施師生體溫檢測、晨(午)檢和因病缺課(勤)病因追查與登記等防控措施。②遵守處置流程。師生如出現發熱、干咳、咽痛、流涕、腹瀉、乏力、嗅(味)覺減退、肌肉酸痛等癥狀,應當立即佩戴口罩,做好防護措施,學生應當及時報告輔導員,教職員工應當及時報告校醫院,學校及時安排臨時隔離室,由指定專人負責對隔離者進行健康狀況監測及指導就診。未設置校醫院(醫務室)的學校,應當就近前往社區或其他醫療機構進行相應處置。校園出現病例或密切接觸者,在屬地衛生健康部門和疾控機構指導下,視情采取班級停課、封閉管理、全員核酸檢測等處置措施,配合做好人員與環境的采樣和終末消毒工作。③啟動應急機制。如師生中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疑似病例或密切接觸者,學校應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第一時間向轄區疾控機構報告,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和消毒等工作。學校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要及時進行風險告知,提醒其主動做好個人防護,配合落實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等措施,如一般接觸者出現發熱、干咳、咽痛、流涕、腹瀉、乏力、嗅(味)覺減退、肌肉酸痛等癥狀時,要及時就醫,并報告學校。④查驗健康證明。學校對隔離的師生,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導、宣教、關愛“五個到位”。師生病愈或按期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并按規定完成居家健康監測與核酸檢測后,返校時要查驗由當地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開具的相關證明,并對其提供必要的康復期指導與心理疏導。傳染病預防與救治1.傳染病概念傳染病是指能夠在人群中或人和動物之間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類疾病是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侵入人體內引起,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或產生毒素,并對正常細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可導致感染者死亡。這些病原體,能通過多種途徑,從一個傳染源(例如病人、病畜)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樣疾病。2.傳染病的特點(1)病原體絕大多數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真菌、螺旋體、原蟲、寄生蟲等,少數傳染病的病原體至今仍不太明確。(2)傳染性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的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染者的免疫狀態等因素有關。(3)流行性傳染病的流行按其流行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以下幾種。①散發:散發是指某種傳染病在人群中散在發生。②流行: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③大流行:大流行是指某種傳染病在某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④暴發:爆發是指某一局部地區或集體中,短時間內突然出現大批患同一傳染病的人。(4)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發生。如瘧疾等蟲媒傳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5)季節性季節性是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出現季節性升高的特點,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多在夏、秋季節流行。(6)免疫性人在感染傳染病痊愈后,身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抵抗力,一段時間內再次遇到該病原體的入侵而不會再感染,稱為免疫。不同的傳染病,病后的免疫狀態有所不同,對于有的傳染病,感染者患病一次后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再感染。3.傳染病的種類傳染病的種類繁多,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與安全,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將某些傳染病列為法定傳染病以加強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了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法定傳染病,具體如下。(1)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2)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3)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4.學校常見傳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高。傳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擁擠的密閉環境中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亦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的潛伏期短,通常為1~3日。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地區的流行一般均發生在冬季和春季,南方四季都有病例發生,發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流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還可出現腸胃不適。(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沒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種普遍發生的兒童傳染病,相關疫苗發明后,麻疹的發病率已經大大降低。麻疹的潛伏期為7至18日,通常為14日,患者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發病季節以冬季和春季為多,但全年均可發生。麻疹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感染初期出現咳嗽、流涕、發熱、眼紅及口腔內出現白點(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膚會出現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擴散到全身,維持4至7日亦可能長達3個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現脫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腦部會受影響,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死亡。(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皰疹病毒的一種)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過患者咳嗽產生的飛沫或散布在空氣中的鼻咽喉分泌物傳播,也可經人與人接觸直接傳播,或接觸到水痘污染的物品而間接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主要是兒童。水痘的潛伏期為10~24日,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