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采伐技術規程_第1頁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_第2頁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_第3頁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_第4頁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xxxxxx

CCSXXXDB6,

陜西省地方標準

DB61/TXXXXX—XXXX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

CodeofForestHarvestingofShaanxiProvince

(征求意見稿)

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DB61/T***_2023

目次

前言......................................................................1

1范圍...................................................................2

2規范性引用文件........................................................2

3術語和定義.............................................................2

4基本原則...............................................................3

5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3

6伐區調查...............................................................7

7伐區設計..............................................................10

8林木采伐作業..........................................................14

9林木更新..............................................................14

10勞動安全、衛生與森林防火............................................16

11采伐作業監督與檢查驗收..............................................18

12檔案管理.............................................................19

附錄A(資料性)主要樹種平均實驗形數表..............................21

附錄B(規范性)林木采伐作業設計表..................................22

附錄C(規范性)伐區調查設計質量評分表..............................27

附錄D(規范性)采伐作業質量檢查標準表..............................28

附錄E(規范性)林木采伐驗收合格證..................................29

DB61/T***—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

草。

本文件由陜西省林業局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陜西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陜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管

理中心(陜西省林業基金管理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呼海濤、郭琳、劉錦、劉盟、南曉娜、徐勇、楊君、毛曉東、劉婷、黃剛、程

光、郭凱力、薛崗、黨安定、王淼、劉芬。

本文件由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陜西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負責解釋。

本文件首次發布。

DB6VT***—2023

林木采伐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文件主要規定了林木采伐的基本原則、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采伐年齡、伐區調查與設計、林木

采伐作業、林木更新、勞動安全、衛生與森林防火、采伐作業監督與檢查驗收等技術要求。

本文件適用干陜西省范圍內林地上各類林木采伐作業及林木更新,其它采伐作、亞可參照本文件執

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2023造林技術規程

GB/T15781-2015森林撫育規程

GB/T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

GB/T18337.1-2001生態公益林建設導則

GB/T18337.3-2001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

GB/T15162-2018飛播造林技術規程

LY/T1646-2005森林采伐作業規程

LY/T1690-2017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

DB61/T1474-2021森林撫育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LY/T164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林木采伐forestcutting

為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合理利用林木浚源,依據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相關

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森林、林木的生長發育狀況,伐除部分或全部林木并運出利用的森林經營活動。

3.2

采伐類型harvesttype

根據采伐目的不同劃分的采伐類別。包括主伐、撫育采伐、低產[效)林改造采伐、更新采伐、其

他采伐、采挖等六種類型。

3.3

主伐finalcutting

為獲取木材對用材林、薪炭林中達到主伐年齡的成熟林分或過熟林分進行的采伐.包括皆伐、擇伐、

漸伐三種方式。

[來源:LY/T1646-2005,3.8]

3.4

撫育采伐tendingcutting

2

DB61/T***—2023

根據林分發育、林木競爭和自然稀疏規律及森林培育目標,適時適量伐除部分林木,調整樹種組成

和林分密度,優化林分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條件,促進保留木生長,縮短培育周期的營林措施。撫

育采伐又稱間伐,包括透光伐、疏伐、生長伐和衛生伐4類。在商品林和公益林中,均可進行撫育采伐。

3.5

低產(效)林改造采伐lowyieldorefficiencyforestcutting

對生長不良、經濟效益或生態效益低的林分,通過采伐林木,引進優良目的樹種,提高林分經濟效

益和生態效益,使之成為高效林分的一種采伐類型。一般將生長差、效益低的用材林叫做低產林,而將

生態功能差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叫做低效林。

[來源:LY/T1646-2005,3.32]

3.6

更新采伐regenerationcutting

為了恢復、提高或改善防護林和特用林的生態功能、進而為林分的更新創造良好條件所進行的采伐。

采伐對象是法定的可以進行更新采伐的防護林和特用林。禁伐林不得進行更新采伐。

[來源:LY/T1646-2005,3.22]

3.7

其他采伐otherforestcutting

指除主伐、更新采伐、撫育采伐、低產(效)林改造采伐4種采伐類型之外的采伐類型。

3.8

采伐強度thinningintensty

采伐強度包括蓄積采伐強度、株數采伐強度,分別是采伐木的蓄積、株數和撫育采伐小班的總蓄枳、

總株數之比。合理的采伐強度取決于林分生長狀態、立地條件、經營目的和樹種生物學特性。一般根據

不同立地條件、經營目的以及森林生長與林木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不同生長階段的合理密度、斷面枳、

最適株數、郁閉度。依據不同生長價段的合理密度、斷面積、最適株數、郁閉度等確定合理的采伐強度。

3.9

經濟材

樹干用材部分長度不小于6.5米或全樹高的40樂當樹高在18米以下時其用材部分不得低于樹高的

1/3O

0.10

半經濟材

未達到用材樹的標準,但其隹材部分長度在2米(針葉樹)或1米(闊葉樹)以上,至全高40舟或1/3

以下者。

4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以保護、培ff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為宗旨,堅持采育結合,培育健康、穩定、

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二)堅持分類經營,充分尊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發揮森林經營主體的經營自主性,引導森林

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推動森林資源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保護優先,執行全面保護天然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政策,實行限額采伐和憑

證采伐制度。依據森林經營方案,結合林木生長發育規律確定采伐策略。

(四)堅持注重質量提高,加強森林經營,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提升森林質量,推動森林資源高質

量發展。

5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

3

DB6VT***—2023

5.1采伐類型

采伐類型包括主伐、撫育采伐、低產(效)林改造采伐、更新采伐、其他采伐、采挖等六種類型。

按照分類經營的原則,商品林適用于主伐、撫育采伐、低產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等四種采伐類型:公

益林適用于更新采伐、撫育采伐、低效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等四種采伐類型。

5.2采伐年齡

喬木林根據主林層優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確定齡級與齡組。主要優勢樹種(組)齡級與齡組劃

分,根據樹種生長特性不同而異(見表1)。公益林的更新采伐年齡要比表1規定同樹種的主伐年齡大一

個齡級。

表1陜西省主要優勢樹種(組)齡級與齡組劃分表

單位:年

樹種起源成熟林過熟林采伐年齡齡級劃分

天然81-120121以上8120

云杉、鐵杉、冷杉、落葉松、側柏、杜仲

人工81-100101以上8110

天然51-7071以上5110

油松、華山松、白皮松、馬尾松

人工51-6061以上5110

天然51-6061以上5120

紅樺、白樺、光皮樺、株類及其它硬闊葉樹

人_L31-4041以上3110

天然31-4041以上3110

楊類、柳樹、泡桐及其它軟闊葉樹

人工21-2526以上215

天然31-4041以上3110

杉木

人工26-3031以上265

刺槐人工26-3031以上265

竹子人工7-89以上72

短輪伐期

人工67

用材樹種

5.3主伐

5.3.1適用范圍

商品林內優勢樹種(組)達到主伐年齡的可以實施主伐。各樹種主伐年齡為進入成熟林第一年起。

人L商品林主伐年齡可由經營者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主伐分為皆伐、漸伐和擇伐三種方式。天然商

品林禁止主伐。

5.3.2皆伐

將伐區中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幾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根據伐區自然地理狀況,原則上主要以

坡度確定皆伐面積限度,人工速生豐產林的皆伐而枳可適當獷大。

5.3.2.1適用范圍

a)適用于用材林的采伐:

b)人工成、過熟同齡林或單層林:

c)人工用材林中小徑林木株數占總株數的比例小于30%的成、過熟異齡林。

5322技術要求

a)伐除5厘米以上的所有林木,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為促進天然更新需要保留的母樹除外。

采伐強度為80T00%,伐后郁閉度低于0.2。

b)皆伐一般采取塊狀皆伐或帶狀皆伐。為防止水土流失,不同坡度的林分皆伐面積限度不同(見

表2)。

c)皆伐后,及時更新。更新方式執行本標準8.2的規定。

4

DB61/T***—2023

表2皆伐面積限度表

果位:公怎

坡度(度)W56-1516-2526-45245

面積限度(公頃)W30W20<10這5原則上不采伐

5.3.3擇伐

在伐區內,對達到一定徑級或具有一定特征的林木實施單株或群狀采伐的方式。

5.3.3.1適用范圍

擇伐指將成熟林分逐漸伐除的主伐方式,適用于:

a)異齡林:

b)復層林;

c)為形成復層異齡結構或為涪?育超大徑級木材的成、過熟同齡林或單層林;

d)竹林;

e)其他不適于皆伐和漸伐的森林。

5.3.3.2技術要求

擇伐作業首先確定能培育為優良林木的保留木,再確定采伐木。擇伐技術要求為:

a)擇伐強度不低于20樂不高于40舟,伐后林分郁閉度應不低于0.5,擇伐間隔期不低了一個齡級期

限。

b)在確保天然更新對下種母對需求的條件下,同齡林可優先采伐胸徑大的林木,伐后林木分布相

對均勻。

c「擇伐后林中空地直徑不應大于林分平均高,形成林窗或林間空地的,應采用補植、補播等人工

促進天然更新措施。

d)竹林采伐后應有一定數量、相對均勻分布的健壯大徑母竹。

5.4撫育采伐

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生伐、補植、修枝、割灌除草和其他森林撫育技術措施應符合DB61/T

1474-2021的規定。

5.5低產(效)林改造采伐

5.5.1低產林改造采伐

商品林實施低產林改造,分為皆伐改造和擇伐改造。天然林禁止皆伐改造。

5.5.1.1適用范圍

低產林改造采伐對象為立地條件好、有生產潛力并且符合下列情況之一:

a)郁閉度0.3以下:

b)經多次破壞性采伐、林相殘破、無培育前途的殘次林;

c)多代萌生無培育前途的萌生林;

d)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樹種株數不足林分適宜保留株數40%的中齡林:

e)遭受嚴重的火燒、病蟲害、鼠害、雪壓、風折、雷擊等自然災害且沒有復壯希望的中幼齡林。

5.5.1.2技術要求

a)皆伐改造:適用于生產力低、自然災害嚴重的低產林,進行帶狀或塊狀皆伐。坡度不大于5度時

一次皆伐改造面枳不大于10公頃,坡度6T5度時不大于5公頃,坡度16-25度時不大于3公頃。超過25度

的山地進行帶狀皆伐改造,順山帶適用于水土流失較小的緩坡地帶,橫山帶或斜山帶適用于有水土流失

可能的地帶。對于遭受易傳染的病蟲災害的林分,應采取塊狀皆伐改造:

b)擇伐改造:適用于目的樹種數量不足的低產林,伐除非目的樹種,無培育前途的老齡木、就腐

木、瀕死木等。擇伐改造應保留有堵行前途的中小徑木,林下或林中空地補植耐陰樹種。實施擇伐改造,

采伐強度不得超過伐前林分蓄積的40%。

5

DB6VT***—2023

5.5.2低效林改造采伐

公益林內針葉純林、小老樹林、輕度退化次生林,可以實施低效林改造。重點公益林實施低效林改

造,只能進行擇伐改造和小塊狀皆伐改造。

5.5.2.1適用范圍

低效林改造采伐對象為下列情況之一:

a)年近中齡而仍未郁閉,林下植被覆蓋度小于0.4;

b)單層純林尤其是單一針葉樹純林,林下植被覆蓋度小于0.2,土壤結構差,枯枝落葉層厚度小于

0.5厘米;

c)遭受嚴重的病蟲鼠害或其他自然災害、病腐木超過20樂

d)因不適地適樹或種質低劣,造林樹種或保留的目的樹種選擇不當而形成的小老樹林:

e)林木生長不良、林分結構差而達不到防護和景觀效果的林帶。

5.5.2.2技術要求

a)為防止水土流失,皆伐改造?般以帶狀進行;在坡度較大地區,采伐帶走向與等高線平行:采

伐帶上應保留目的樹種的幼苗、幼樹,同時對保留帶進行撫育。對于遭受易傳染的病蟲災害的林分或林

帶,應采用塊狀皆伐:對于采伐遭受嚴重病蟲害的低效禁伐林,需要特別審批:

b)擇伐改造強度不應大于伐前蓄積的25樂

c)林分改造采伐后應及時造林或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應符合LY/T1690-2017的規定。

5.6更新采伐

更新采伐包括林分更新采伐和林帶更新采伐。林分更新采伐主要包括漸伐、擇伐和徑級擇伐等采伐

方式;林帶更新采伐主要包括全帶采伐、斷帶采伐和分行采伐等采伐方式。

5.6.1林分更新采伐

5.6.1.1適用范圍

林分更新采伐是指在防護林中主要樹種平均年齡達到更新采伐年齡的同齡林,或大徑木蓄積比達到

70-80%的異齡林中進行的采伐。

同齡林更新采伐一般采用多次漸伐或擇伐方式:

——上層林木郁閉度小,伐前更新中等以上的林分,可進行2-3次漸伐;

——上層林木郁閉度大,伐前更新中等以下的林分,實行擇伐更新。

異齡林更新采伐采用徑階擇伐,嚴格按起伐徑階進行。

5.6.1.2技術要求

a)漸伐強度第一次應小于伐前蓄積的50%,以后小于保留木蓄積的50%,最后林內幼樹接近或達

到郁閉時,將上層林木全部伐光;

b)徑階擇伐后最大林中空地平均直徑不超過周圍林分平均高的2倍,平均擇伐強度不超過伐前林木

蓄積的25%,采伐間隔期應大于一個齡級期。

5.6.2林帶更新采伐

5.6.2.1適用范圍

林帶更新采伐是指對達到或超過成熟年齡的防護林帶,或生長停滯、林況極差、防護效益嚴重下降

的防護林帶進行的采伐。分全帶采伐、分行采伐和斷帶采伐。

a)全帶采伐:對短窄防護林帶實行一次全部采完的采伐:

b)分行采伐:對寬林帶、主林帶按行實行的分期多次采伐:

c)斷帶采伐:對長林帶實行的分段多次采伐。

5.6.2.2技術要求

a)全帶采伐時,同期采伐林帶的帶間保留帶不少于2條,相鄰林帶的采伐時間間隔不低于5年;

6

DB61/T***—2023

b)分行采伐時每行長度不超衛50米,采伐行中保留行長度不低于采伐行長度,相鄰伐帶的采伐間

隔不低于5年;

c)斷帶采伐中每采伐段不超過1千米,保留段不少于采伐段長度的2倍,保留帶寬度不應低于采伐

段寬度,相鄰段的采伐時間間隔不低于5年:

d)采伐林帶應與主風方向基本垂直。

5.7其他采伐

除上述采伐類型外的林木采伐類型。

5.7.1適用范圍

a)工程建設及使用林地采伐:

b)實驗林、母樹林采伐;

c)隔離帶等采伐,包括修建森林病蟲害防治隔離帶、建設護林、防火等林業生產設施和營造生.物

防火隔離帶:

d)災害木采伐;

0)自然保護區林木采伐,包括因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森林防火、維護主要保護對象生存環境、遭

受自然災害等特殊情形必須開展的采伐,以及實驗區的竹林采伐;

f)其他特殊情況。

5.7.2技術要求

a)工程建設及使用林地采伐、隔離帶等采伐可實施皆伐;

b)母樹林、自然保護區、災害木采伐按照相關規定或專家論證意見確定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強度要

求,其中松材線蟲病疫木采伐應符合《松材線蟲病防治技術方案》(林生發12018)110號)和《松材

線蟲病疫區和疫木管理辦法》(林生發(2018)117號)的規定。

5.8竹林采伐

5.8.1毛竹年齡

毛竹年齡一般用“度”表示:

I度:1年生毛竹;

I【度:2-3年生毛竹:

HI度:4-5年生毛竹;

IV度:6-7年生毛竹:

依此類推。

毛竹胸徑大于9厘米(含9厘米)為大徑階竹,胸徑小于9厘米為小徑階竹。

5.8,2毛竹采伐

以單株擇伐方式進行。商品林中的人工竹林實施皆伐,參照人工商品林皆伐的技術要求;天然竹林、

公益林中的人工竹林實施更新采伐,參照公益林更新采伐的技術要求:竹林實施撫育間伐,撫行采伐量

不得超過當年的新竹量,伐后應均勻留竹,郁閉度不得低于0.5。雜竹采伐根據生長特性和經營口的選

擇采伐方式。

5.9采挖

5.9.1適用范圍

適用于林地上林木的移植,不包括幼苗移植。采挖林木執行林資規(2021)4號的規定。

5.9.2技術要求

林木采挖應避免危害周邊林木。采挖后應及時用土壤填平挖坑,并進行補植。

6伐區調查

7

DB6VT***—2023

6.1調查基礎材料

調查基礎材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經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公布的最新森林資源調查成果。

b)森林經營方案或(縣級)森林經營規劃。

c)地形圖、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等圖像及料。

d)林'也數表,如二元立木材積表、林木生長量(率)表、商品材出材率表等。

6.2調查內容

包括伐區基本情況、林分因子調查、林木蓄積量和材種出材量調查、特殊保留木(如珍稀樹種、母

樹、需要長期培育的目標樹等)調查、更新調查、下層植被調查、以及伐區生產條件調查等。野外調查

時,應在現地完成必要的標記,如伐區周界標記,保留木、采伐木標記等。

6.3伐區區劃

a)伐區調查設計實行伐區(林班)、作業區、小班三級區劃,或作業區、小班二級區劃。小班是

進行伐區作業的最小單位,主要依據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公開的森林費源調查成果開展現地核實,以林種、

起源、齡組、立地條件、采伐方式、經營措施等進行區劃。

b)在區劃中若發現有未達到主伐年齡的中、幼齡林及林中空地,應單獨區劃小班,注明面積,不

列入伐區面積。

c)區劃標界要求執行LY/T1646-2005中7.3.1.2章節。

d)伐區應有采伐設計圖(比例尺1:2000-1:10000),并注明采伐小班注記。

e)伐區緩沖區設置

如伐區內分布有溪流、濕地或臨近自然保護區、風景區、人文保留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科研‘丈驗

地等,應留出?定寬度的緩沖帶,不允許采伐林木。緩沖帶設置標準見表3。

表3不同地段緩沖帶設置寬度表

單位為米

地段緩沖帶最小寬度

濕地、水庫、湖泊>50

自然保護區、風景區、人文保留地、

>30

野生動物棲息地、科研實驗地

<108

溪流河床寬度

(指河兩岸植被區10-2015

之間的距離)

20-5020

e)緩沖帶管理

1)未經「許,不應采伐任何林木;

2)除修建過水管道和橋等工程作業外,施工機器不應進入:

3)不應向緩沖區傾倒采伐剩余物、其他雜物和垃圾;

4)緩沖帶范圍需繪制在采伐設計圖匕

6.4面積調查

計量單位為公頃,精確到4位小數,面積精度95%以上。

6.5蓄積量調查

6.5.1調查精度

90%以上。

6.5.2調查方法

8

DB61/T***—2023

伐區蓄枳量調查以采伐小班為單位,可選用標準地調查、角規控制檢尺調查、各種抽樣調查方法以

及其他可行的調查方法。無論采用哪種調查方法,凡精度達不到90K以上時,實行全林每木調查。

6.5.2.1皆伐

a)面積5畝以下采用全林實測法,計算采伐蓄枳和出材量。

b)面積5畝及以上的林分,采用標準地或角規樣地調杳法推算。

標準地調查法:在小班范圍內,通過隨機、機械或其它的抽樣方法,布設圓形、方形或帶狀標準地,

對標準地內的林木每木檢尺,按徑階、材質等級分類登記,測定各徑階平均高,計算采伐蓄積和出材量,

以推算小班蓄積及出材量。原則上標準地實測面積不小于小班面積5%,即1公頃以下設2塊標準地,以

后每增加1公頃增設1塊標準地(最多設置15個標準地)。

角規樣地調查法: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斷面積系數1.0的角規控制檢尺,調查確定材質等級并

分類登記,測定各徑階樹木平均高,計算每公頃采伐蓄積和出材量,根據角規樣地平均每公頃采伐蓄積

和出材率推算小班采伐蓄積及出材量。按90%的蓄枳精度要求,確定伐區角規實測樣點數。

6.5.2.2擇伐、漸伐、撫育采伐

采用標準地調查法。標準地面積天然林不得小丁?小班面積的3%,人工林不得小于坐標面積的2%。

在小班范圍內,通過隨機、機械或其它的抽樣方法,布設圓形、方形或帶狀標準地,在標準地區全

林實測法進行調存,根據立地條件、樹種、林分狀況、經營目的等確定采伐木及保留木,將采伐木落實

到單株掛號標記,登記時分別采伐木、保留木記載,測定各徑階樹木平均高,并對采伐木調查確定材質

等級,根據標準地調查情況,計算小班總蓄積、采伐蓄積及出材量、采伐強度。標準地數量分起源按照

小班面積確定。人工林標準地總面積不小于小班面積的陶,天然林標準地總面積不小于小班面積的1.5祝

65.2.3低產林改造、更新采伐

以皆伐方式采伐時,按調查方法的第一條進行調查,以其它采伐方式采伐時,按調查方法的第二條

進行調查。

6.5.3蓄積量計算

6.5.3.1標準地調查法

標準地蓄積量=E各徑階的檢尺株數X徑階單株材積

小班公頃蓄積量=(10000/標準地面積)X(E各標準地蓄積量/標準地數)

小班蓄積量=公頃蓄積量X小班面積

6.5.3.2角規樣地調查法

角規樣地蓄積量=£各徑階斷面枳X徑階形高

小班公頃蓄積量=£各角規樣地蓄積量/樣地數

小班蓄積量”、班公頃蓄積量x小班面積

注:形高,指形數與樹高之乘積。主要樹種平均實驗形數表見附錄A.L

6.6采伐強度計算

采伐強度=(E標準地采伐木茅枳量/£標準地蓄枳量)X100%

6.7出材量計算

6.7.1標準地調查法

a)標準地調查法

標準地出材量=£采伐木各徑階經濟材蓄積X徑階經濟材出材率+E采伐木各徑階半經濟材蓄積X

徑階經濟材出材率X50%。

標準地每公頃出材量=(10000/標準地面枳)X(E各標準地出材量/標準地數)

小班出材量=標準地每公頃出材量X小班面積

6.7.2角規樣點調查法

9

DB6VT***—2023

角規樣點出材量=工采伐木各徑階經濟材蓄枳X徑階經濟材出材率+£采伐木各徑階半經濟材蓄積

X徑階經濟材出材率X50%。

角規樣點每公頃出材量=£角規樣點出材量/樣地數

小班出材量二角規樣點每公頃出材量X小班面積

6.8林分因子調查

-郁閉度測定。用樹冠垂直投影壓線法調查,即以起測胸徑以上的林木樹冠垂直投影壓線總長與

調查測線總長之比計算,用十分法表示。

一一坡度的測定。沿山體走向,測定伐區上部至下部平均坡度,可用羅盤儀、測高器測得或利用地

形圖等高線求得。

6.9竹林調查

在竹林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通過隨機、機械或其它的抽樣方法,布設圓形、方形或帶狀標準地,

在標準地內分徑級調查立竹株數和采伐竹株數,以標準地平均數推算伐區立竹數、采伐竹數及其徑級分

布情況。

標準地總面積不得少了?小班面積的3%。1公頃以下設2個標準地,以后每增加1公頃增設1個標準地。

竹林采伐強度=(四度以上株數/總株數)X100%

7伐區設計

7.1伐區調查設計分類

根據采伐面積或蓄積量提交相應的調查設計材料:

a)年度實施采伐面積45畝(不含)以上或采伐林木蓄積量200立方米(不含)以上的,應提交伐區

調查設計材料,執行本標準7.7.1的規定。

b)年度實施采伐面積2畝(不含)至45畝或采伐林木蓄積量15立方米(不含)至200立方米的,應

提交簡易伐區調查設計材料,執行本標準7.7.2的規定。

c)年度實施采伐面枳2畝以F或采伐林木蓄枳量15立方米以卜的,不用提交伐區調查設計材料,僅

提交采伐設計表(格式見附錄B.4)。

d)工程建設使用林地采伐、森林病蟲害防治與自然災害清理類采伐、森林經營項目類采伐、林業

科什實驗項目類采伐等前期已經開展相關調查設計,內容符合伐區調查設計要求的(格式見附錄B.5),

可不再提交伐區調杳設計材料。

7.2采伐設計

7.2.1采伐方式確定

根據林地立地條件、森林經營目的、林分特征、樹種更新特點及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選定采伐方

式。

7.2.2采伐強度設計

計算非皆伐伐區的采伐強度時,應包括預計在采伐作業中保留木內損傷比率部分。

7.2.3采伐工藝設計

做到定向伐木,保證安全,保護好母樹、幼樹、保留林分及珍稀樹種,嚴格控制伐樁高度,樹木伐

樁(毛竹竹花)高一般不超過10厘米,松材線蟲病伐樁高度不得超過5厘米。

7.2.4集材方式確定

根據采伐單位生產技術水平和伐區實際特點選擇適宜的集材方式,用?種集材方式不能完成集材作

業時,可設計幾種集材方式,進行復合式集材。集材方式分為機械集材、自然力集材、畜力集材、人力

集材等。

7.2.5道路、楞場和集材道設計

10

DB61/T***—2023

7.2.5.1簡易運材道設計

a)應根據森林資源的分布情況、出材量、地形地勢、集材流向及裝車場的位置等因素,以及采伐、

更新、撫育及營林生產的需要,經周密踏查,再勘測設計,通過技術經濟比較,明確合理線路,在保證

運材安全的同時盡可.能減少修建工程量;

b)簡易運材岔線延伸到森林資源集中、集材距離最短的伐區腹部:

c)盡量利用已有簡易道路,避免重復設計,減少對沿線活立木的砍伐和損傷,減少土石方工程量:

d)伐區外的簡易公路應避開母樹林、新造林地及林木集中的地段。

7.2.5.2集材道設計

a)集材道布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伐區內原有的集材道路應盡量使用,并避開母樹和幼苗、幼樹群和容易造成水上流失的地

帶,減少對地表的破壞;

2)根據伐區內的木材分布情況,盡量把集材道貫穿木材集中的地帶,以便吸引較多的木材;

3)根據裝車場、楞場的位置和地形條件,盡量縮短集材距離,以提高集材效率、降低成本;

4)夏季采伐時,集材道應選擇在土質堅實并干燥的地帶,避開陡坡和逆坡;

5)集材道應布設合理,結合山形地勢,盡量選設在地勢平坦、少動土方、施工容易的地方以

及作業安全的地帶。

b)集材道主要設計技術標準為:

I)平均集材距離。分為蚱業小班平均集材距離和伐區平均集材距離。作業小班平均集材性離

是指裝車場全長、通過的作業小班的集材主道長、作業小班內主支道平均長一半的和;伐區平均集材距

離是伐區內各作業小班的平均集材距離按作業小班出材量的加權平均值;

2)應在集材道外側開設與之縱向垂直的排水溝,以防集材道積水沖刷造成溝壑甚至坍塌:

3)集材主道最大坡度為25。,集材支道最大坡度為45。,集材道寬不應超過5米。

7.2.5.3楞場(裝車場)設計

a)楞場布設原則為:

1)距離緩沖區距離不小于40米:

2)位置應適中,符合集材方式與流向,使集材距離最短和經濟上最合理:

3)地勢平坦、干燥,有足夠使用面積,土質堅實、排水良好;

4)便于各種裝卸機械的安裝:

5)便于卸載、歸楞、裝車或推河作業:

6)機械集材時,楞場盡量設置在坡上。

b)楞場面積確定如Ft

1)原條楞場有效作業面積宜為120()?160()平方米,儲存楞場最大面積為3600平方米;

2)原木原條楞場有效作業面積宜為900平方米,儲存楞場占地面積另加,皆伐時按1平方

米/公頃計算:

3)楞場周圍應設30米的安全距離帶。

7.2.6伐區清理方式設計

通常采用歸堆、歸帶、散鋪等方法。按照不同的采伐方式、更新措施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確定。

7.3更新設計

明確采伐剩余物處理措施、更新類型、更新方式、下種母樹密度和株數、人工促進方式和技術措施

及其所需的種子和苗木的數量。具體設計要求如下:

a)皆伐后,天然更新等級達到中等及以上的,適用封山(沙)育林技術措施,更新設計按照《封

山(沙)育林技術規程》的規定執行。

b)皆伐后,天然更新達不到中等等級的,適用跡地更新技術措施,更新設計按照《造林技術規程》

的規定執行。

c)擇伐或衛生伐后形成10平方米以上林窗或林間空地的,應采取補植措施。補植按照《森林擾TT

規程》的規定執行。

11

DB6VT***—2023

d)改造采伐的疏伐后,在林卜一補植耐蔭的建群樹種或鄉土珍貨樹種,補植株數不低于已有株數的

三分之一,形成混交林。

e)建設森林防火隔離帶時,應選擇防火、耐火、遲滯林火蔓延的樹種。

f)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隔離帶時,應選擇能抵抗預防有害生物種類的樹種。

g)林木采挖后,應恢復土壤,或采用客土填補挖穴。采挖后形成林窗的,應按照《森林撫育規程》

的規定,采取補植措施。

7.4工程量

7.4.1單位面積工程量

單位面積工程量確定如下:

u)林木采伐。根據相關定額、當地采伐生產效率,結合采伐作業實際,確定不同采伐類型、采伐

方式、采伐強度的單位面積采伐與集材的用工量、(機械)臺班、材料規格與數量等指標。

b)更新和補植。根據相關定額、當地造林生產效率,結合更新和補植作業實際,分別不同更新方

式、補植,確定各造林補植工序的單位面積用工量、種子或苗木的規格和數量、(機械)臺班數等指標。

7.4.2伐區工程量

伐區工程量計算如下:

a)林木采伐:將林木采伐單位面積工程量乘以伐區面積,得伐區的采伐工程量。

b)更新和補植:將更新和補植的單位面積工程量乘以伐區面積,得伐區的更新和補植工程量。

c)合計林木采伐的伐區工程量與更新與補植的伐區工程量,得伐區采伐更新工程量。

d)統計各伐區集材道、簡易運材道、楞場、工棚等采伐設施的工程量,以及封育碑、封育圍欄等

封育設施的工程量,得采伐更新設施工程量.

7.5投資概算

7.5.1工程費用

工程費用包括林木采伐、更新和補植,以及集材道、簡易運材道、楞場、工棚、封育碑、封育圍欄

等采伐設施建設所發生的費用.計算如下:

a)林木采伐費用:伐區的林木采伐工程量乘以工程相應單價,得林木采伐發牛?的人工、(機械)

臺班和材料的費用,合計各項費用得伐區的林木采伐贄用。

b)更新和補植費用:伐區的更新和補植工程量乘以工程相應單價,得更新和補植發生的人工、(機

械)臺班和材料的費用,合計各項費用得伐區的更新和補植費用。

c)集材道、簡易運材道、楞場、工棚、封育碑、封育圍欄等采伐更新設施建設費用,按照單價乘

以數量計算。

7.5.2其他費用

其他費用包括管理費、調查設計贄、招投標費、檢查驗收費等,取費標準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7.5.3預備費

采伐更新作業過程中發生的難以預測得費用。取費標準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7.6設計成果

7.6.1伐區調查設計材料

7.6.1.1伐區調查設計說明書

主要內容包括:

一作業單位森林資源情況,包括林地面積、森林蓄積,覆蓋率等:

——作業區基本情況,包括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既往的經營活動、社會條件和勞力來源;

——設計依據、原則、調查設計過程和方法等(隊伍組織、采伐面積、蓄積是如何測量的,如何保

證展量):

12

DB61/T***—2023

-作業區地點、而積和區劃情況(根據現地是否區劃隔離帶、緩沖區,按照林況不同區劃了多少

個采伐小班);

-伐區林分情況(權屬、林木組成、郁閉度、林分結構、林齡、胸徑、樹高、蓄積量、出材量、

更新情況和林內衛生情況),說明采伐的必要性,權屬有無爭議:

-采伐方式、采伐強度、采伐工藝設計、集材方式、工序安排、施工時間、采伐方向順序、伐樁

高度控制、采伐剩余物利用途徑、清理方式等。(對于特殊狀況的采伐如自然保護區內清理災害木,應

說明受災情況、清理的對象、采伐方式和強度):

一一采伐蓄積及出材量(要考慮木材規格的出材率):

——采伐配套設施設計?(集材道設計、楞場設計、簡易運材道設計等);

——勞畜力、機具種苗物資的來源:

-作業擲用、生產成本和經濟收益:

一—生產安全措施(如防火安全、人身安全):

——水土保持措施(山區坡度較大的皆伐應強調):

—環境保護措施(采伐對森林經營單位造成的森林面積、蓄旗、生物量損失的評估,并提出相應

措施);

一林木更新(對更新方式、更新時間、樹種、苗木規格及數量、密度、整地、栽植等,提出管要

而明確的措施):

——投資概算;

----效益分析。

7.6.1.2伐區調查設計表

包括伐區調查設計表(附錄B.1)、伐區出材量表(附錄B.2)、伐區工藝設計表(附錄B.3)、采

伐設計表(附錄B.4)、合并調查設計表(附錄B.5)。

7.6.1.3伐區調查設計圖

伐區調杳設計圖包括伐區現狀圖、伐區設計布局圖、伐區作業設計圖、采伐更新設施設計圖。

設計具體要求:

----圖名:****作業設計圖:

——比例尺:1:2000-1:10000,指北針放在圖框內右上角。可以用地形圖或最新衛星影像作底圖。

圖幅采用A4或A3大小。當伐區范圍超過一張圖的圖幅大小時,可分幅繪制并進行編號,同時編繪統一的

接圖表;

-伐區作業設計圖上除需反映伐區位置、地理坐標、四至界線、行政界線、緩沖帶范圍、小班號、

優勢樹種、林齡、采伐面枳、采伐蓄枳、出材量等主要內容外,還應盡可能反映周圍主要地形地物、林

相、交通、集材等情況,必要時可作適當的文字說明。其注記形式為:

小班號--積-采伐類型__________

采伐方式-采伐蓄積-出材量

——圖框下顯示坐標,使用3版分帶,CGCS2000坐標系,小班主要拐點標注縱橫坐標值;

一一圖例與內容顯示要一致。圖框外下方標注調查人、單位、時間等要素。

7.6,1.4調查設計記載單位與數據保留位數

a)面積:公頃,保留四位小數;

b)蓄積量:立方米,保留一位小數:

c)平均樹高:米,保留一位小數;

d)平均胸徑:厘米,保留一位小數。

7.6.2簡易伐區調查設計材料

——伐區調查設計說明書參考本標準7.7.1,可不進行采伐配套設施設計、采伐投資概算、效益分

析;

-伐區調查設計表參考本標準7.7.1的規定:

——伐區調查設計圖參考本標準7.7.1的規定。

13

DB6VT***—2023

7.7伐區撥交

伐區調查設計文件經批準下達后,調查設計單位或人員應根據林木采伐許可證和伐區設計文件的要

求,會同采伐單位深入現場進行伐區撥交。

伐區撥交的內容包括:采伐的地點、四至界線,采伐方式、采伐面積、采伐蓄積、采伐強度、采伐

木標記,道路、楞場、集材道的設置,集材方式,伐區清理及其它需要說明的情況等。

設計單位和人員與采伐單位對伐區撥交的內容確認無異議后,方可進場實行伐區采伐。伐區撥交手

續要有文字記載,以便備查。

8林木采伐作業

林木采伐作業執行LY/T1646-2035中9章節

9林木更新

9-1更新分類及要求

9.1.1皆伐類更新

皆伐類伐后更新應該在當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原則上應采用人工植苗更新、人工播種更新、人

工打插更新等方式。對立地條件好的地區和地塊,可以采用人工萌芽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

新的方式。

9.1.2擇伐類更新

擇伐類更新可以采用天然更新的方式。

9.2更新方式與適用對象

9.2.1人工更新

9.2.1.1人工更新適用對象

以下任一情況可采取人工更新方式:

a)要改變樹種組成的林地:

b)皆伐跡地:

c)皆伐改造的低產(效)林地;

d)原集材道、楞場、裝車場、臨時性生活區、采石場等清理后用于恢復森林的空地;

e)經濟林更新跡地:

f)非正常采伐(盜伐)破壞嚴重的跡地:

g)其他采用天然更新較困難或在規定時間內不能達到更新要求的跡地。

9.2.1.2人工更新方式

a)植苗造林:使用最為普遍,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不高,適用于各種立地條件以及可以人工

培育苗木的各種樹種,特別是干旱、水土流失嚴重或地表植被覆蓋度高以及鳥獸危害嚴重的造林地:

b)分殖造林:分為插條(干)造林、分根造林、分篥造林及地下莖造林等。適用于造林地水分條

件較好的造林地和能夠迅速產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莖的樹種。楊柳科、怪柳科樹種適用于插條(干)造

林,竹類適用于地下莖造林,泡桐、楸樹等適用于分根造林:

c)播種造林:適用于土壤濕潤疏松、立地條件好、鳥獸危害較輕的造林地以及具有大粒種子或者

發芽迅速、生長較快、適應性強的中小粒種子的樹種,并且種子來源豐富。播種時要求種子性狀良好。

適用于因切斷主根難以發出新根有礙于移植的松類等,以及直播后根系能扎入下層土壤,發出許多細根,

生長旺盛的棟類、泡桐、檸條等。

按播種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飛播造林和人工直播造林。

14

DB61/T***—2023

d)人工萌芽更新:林木被采伐后,通過伐樁扒皮、埋上、整地、施肥、除孽定株等措施促進林木伐

樁和根系萌芽、幼苗生長,進而實現更新。適用于水分條件較好的造林地和能夠迅速萌孽的樹種,如刺

槐、楊樹、杉木、泡桐、臭椿等。

9.2.2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9.2.2.1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適用對象

在下列情況下,完全依靠自然力在規定時間內達不到更新標準時,應采取人工輔助辦法促進天然更

新:

a)漸伐跡地;

b)補植改造或綜合改造的低產(效)林地:

c)采伐后保留目的樹種人然幼苗、幼樹較多,但分布不均勻、規定時間內難以達到更新標準的跡

地:

d)其他適合天然更新的采伐跡地。

9.2.2.2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式

a)人工補植:喬木株數少,喬木母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樹分布不均勻的地塊,采用塊狀

或帶狀整地方式,在林卜間隙地塊栽植目的樹種幼苗;

b)人工補播:喬木株數少,喬木母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樹分布不均勻的地塊,采用塊穴

狀整地方式,并撒播目的樹種種子:

c)破土整地、割灌除草:有校強天然下種能力的喬木,但因灌草覆蓋度較大而影響種子觸地的地

塊,可進行部分塊狀、帶狀的割灌、除草、破土整地,除去過厚的枯枝落葉層或茂密的草類、灌木,加

大天然下種與土壤的接觸機會,改善種子發芽和幼苗幼樹生長發育條件;

d)除爭間苗:對幼苗幼樹多的地塊或叢生萌爭的林木個體,按照去劣存優,去弱留壯的原則,去

除多余幼苗幼樹和萌孽苗,促進幼苗幼樹生長。

9.2.3天然更新

9.2.3.1天然更新適用對象

以下情況可采取天然更新方式:

a)擇伐、漸伐跡地:

b)擇伐改造的低產(效)林地;

c)采伐后保留目的樹種的幼苗、幼樹較多,分布均勻,規定時間內可以達到更新標準的跡地:

d)采伐后保留天然下種母樹校多,或具有萌麋能力強的樹樁(根)較多,分布均勻,規定時間內

可以達到更新標準的跡地;

e)自然生長狀態保持良好,立地條件好,降雨量充足,適于天然下種、萌芽更新的跡地。

9.2.3.2天然更新方式

a)天然下種更新:主要適用于針葉樹種,要選好母樹,做好跡地清理和整地工作。母樹應具有較

強的抗風能力和結實能力,干形、冠形優良,發行良好。保留母樹數量,針葉林每公頃15-20株,針闊

混交林每公頃10T5株;

b)萌芽或萌第更新:采伐后,利用林木伐樁或伐根的萌芽/蕤力使得森林得以恢復的更新方式。主

要適用于闊葉樹種及萌孽能力強的針葉樹種。杉、株、柳、楊等樹種的伐根有較強的萌芽能力,刺槐、

臭格、泡桐等樹種的近地表的根部能生出大量的根孽,竹林通常采用單株擇伐由地下莖發界成林。

9.3更新技術標準

9.3.1更新時間

采伐后當年或者次年內應完成更新造林作業。

對未更新的舊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林中空地等,由森林經營單位制定規劃,限期完成更新造林。

9.3.2技術標準

15

DB6VT***—2023

9.3.2.1成活率

更新造林成活率標準應符合GB/T15776的規定。

9.3.2.2保存率

a)皆伐更新跡地幼苗幼樹保存率標準應符合GB/T15776的規定:

b)擇伐跡地更新頻度達到60%以上;

c)漸伐跡地更新頻度達到80%以上。

9.3.2.3合格率

當年成活率合格的更新跡地面積應達到按規定應更新的伐區總面積的95機第三年保存率合格的更

新跡地面積應達到按規定應更新的伐區總面積的80%。

9.3.2.4成林年限

跡地更新成林標準應符合GB/T15776、GB/T15163和GB/T18337.1的規定。

9.3.3技術要求

林木更新應正確選擇更新方式;科學合理確定樹種和樹種配置,適地適樹適種源;良種壯苗、細致

整地、合理密度、精心管護、適時撫育。

整地、栽植、密度、種苗、樹種配置、林地清理、播種和其他造林技術措施應符合GB/T15776、GB/T

15163、GB/T18337.3、GB/T15162的規定。

10勞動安全、衛生與森林防火

10.1安全生產

10.\1安全管理

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方針,在各項作業過程中,保證作業人員的安全與健康,

防止發生勞動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a)主管部門和生產單位應建立相應的安全管理、監督、檢查機構,明確相應的工作職貢和責任人,

制定嚴格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b)主管部門或生產單位應組織編寫和作業相關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進場人員必須認真執行和嚴

格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c)生產單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勞動保護設施完備、機械設備運轉正常、作業場地安全、作

業環境適宜。在不能保證作業人員安全與健康的情況卜,作業人員有權拒絕止在或即將從事的JJ乍。

d)作業現場應合理設置安全生產宣傳和警示標志,特別是主要施工部位、陡坡、石質山坡和危險

區域以及主要通道口都必須有針對性地設置醒目安全警示標志。如有必要可設專人引導。

e)生產單位應經常組織開展有關安全生產和勞動安全的教育,增強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

10.1.2勞動保護

a)生產單位應為作業人員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不應超時作業。

b)施工作業必須在白天進行,當遇到雷雨、騾箱或大風天氣時,不得進行作業;應制定相應的防

曬、防寒、防雨、防風、防雷等應急措施并按此執行。

c)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際或國家標準的安全設備和勞動保護用品:包括不同作用的服裝,具

有保護作用的頭盔、鞋、靴、護腿、安全繩等,消音耳套、手套、眼罩或防護面具等。同時,作業人員

在作業現場應使用所要求的防護用品。

d)作業現場或附近應配備常用的急救藥品和器具,如止血藥、紗布、繃帶、葡萄糖、防蚊蟲蛇藥

等;并且作業人員應掌握常見的預防、急救、自救方法,如止血、應對昏厥、蟲蛇咬傷等。

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