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詩學主張,歸納起來有如下五點:一是倡導“漢魏風骨”和“正始之音”來反對齊梁以來“彩麗競繁”的詩風;二是把“漢魏風骨”與“興寄”相聯系,明確詩歌抒情言志的本質特征,既抒寫社會現實內容又抒發具有時代美學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風雅”與“興寄”相聯系,注重詩歌風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強調詩歌應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這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機統一所呈現的美學風貌。五是主張詩歌能“洗心飾視,發揮幽郁”,具有發幽思、遣郁悶,泄導人情的功能。
這五點相互聯系和制約,相輔相成,構成了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體系。這也是對先唐詩學成果所進行的較為全面的理論總結。這樣,陳子昂便給唐代詩人指出了一個正確的創作方向。創作背景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黃金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念這首詩,讀者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詩人孤獨于幽州臺上,放眼山河,思緒萬萬。在這薊北幽州臺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陳子昂所說的古人,并不單單指燕昭王。這里的古人,是有著囊括所有唐朝之前的賢明君主、有為之士的氣概的。陳子昂想起姜尚受命于周室二代君主,成就偉業;想起燕昭王禮遇樂毅,使其連破齊國七十余城,垂名千古;想起太子丹知遇荊軻,壯士的絕唱似乎還在耳邊;想起太宗啟用敵臣魏征,終來貞觀之治。而“來者”,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們,又遙遙無期,無法報效……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兩句的措辭、句式,受《楚辭》的影響頗深。陳子昂似乎記起了屈原,在曾經同樣因直諫而受到迫害的屈原身上,他照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一瞬間,詩人的寂寞和先人的孤傲再次神交了。北方的蒼茫和南國的旖旎,也在吟唱中接壤了。九州大地充溢著詩人的孤獨和寂寞。忍不住滴下的眼淚,正是比血還寶貴的英雄淚。這里,陳子昂僅用了前兩句詩,就把時間感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這詩是從遠古洪荒而來,綿延到地老天荒,永無絕期一般。
第三句俯仰天地,遙想宇宙,又把詩歌的背景辟至遼闊空曠的境地。
最后一句,突然推出自己的孤獨悲傷。
這股無法抑制的情感,立刻充滿了詩人前面鋪墊的時空。這種遒勁的詩風,舉重若輕的藝術手法,讓人根本無力拒絕,只能心懷激動、感傷,最終甘心被這詩篇俘獲吧。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替變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害怕君王逐漸衰老。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岱(dài)了(liǎo)曾(通“層”)眥(zì)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整體把握: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泰山簡介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云霧則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
泰山,古稱東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齊魯丘陵之上,長達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寫遠望泰山的整體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樣子的嗎?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青青的山色。(寫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靈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寫細望泰山的景物、詩人感受)層層云升騰,滌蕩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寫詩人心底的愿望
)終要登上泰山頂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巒都顯得渺小了。問題探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遠大抱負。《望岳》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解釋。
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細望,尾聯極望。賞析和積累詩歌語言精煉,包含哲理,你能賞析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會當凌絕頂”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使全詩的意境格外的雄闊高昂。
“一覽眾山小”則以虛擬的筆法,顯示詩人高瞻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1042年(慶歷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鐘山,贈太傅,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紹興,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結果熙寧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門監鄭俠畫《流民圖》,圖中流民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告訴皇上說旱災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對變法產生重大懷疑。王安石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隨著改革深入,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發生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江寧府。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呂惠卿師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繼續執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pāng)
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作者:王雱
(宋)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紹興市區,而峰上更有應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陸游(1125-1214)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游山西村南宋·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笑話農家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肴款待客人。農家雖無好酒,但遇上豐年也要留足雞、肉等款待客人。這一句寫出豐收的年景和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性格。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這是動中即景,寫出曲折多變的景色。“山重水復”見地形復雜,顯出所經山水之無窮變化。一個“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致。“又一村”則寫出自己的欣喜之情。這兩句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含著生活的哲理。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布衣素冠,簡樸的古風依舊保存。描繪鄉村社日前夕的熱鬧情景。社日未到,但農民們已經吹簫擊鼓,結隊往來,衣著都很簡樸。“古風存”,用農民服飾的簡樸盛贊他們性格的淳厚質樸。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的柴門。這一句寫主觀心境,如果今后有時間乘月色出游,我會隨時拄著手杖來敲你們的門的。作者的戀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對這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
人生困頓時,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中心思想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感情。詩人陶醉于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里,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情感。
已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浩蕩”句:浩蕩:廣闊深遠的樣子,也就是浩蕩之意。白日斜: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分。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東指:東方故里。天涯:指詩人故鄉杭州,有版本稱這指的是詩人不知今后該何去何從。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這里比喻自己離開官場。花:比喻國家。護:保護。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要報效國家,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賞析】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期貨部管理制度
- 門診醫師工作管理制度
- 黨支部決策管理制度
- 車間天車安全管理制度
- 公司私人戶管理制度
- 裝修工程測量管理制度
- 財稅公司人員管理制度
- 高校參觀考察管理制度
- 會議預決算管理制度
- 餐飲烹調加工管理制度
- 招投標法對簽訂合同的規定(2024版)
- 2024字畫裝裱合同范本
- 宋詞概況完整版本
- JT-T 1485.2-2023 自動化集裝箱起重機遠程操控安全作業規程 第2部分:集裝箱門式起重機
- 小學英語語法名詞練習(含答案)
- 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先進控制技術分析報告
- JJG 927-2013輪胎壓力表檢定規程
- 《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課件:15秒開艙門
- GB/T 22076-2024氣動圓柱形快換接頭
- 研究生科研第一課:快速進行文獻檢索與閱讀
- 高功率固體激光器熱管理新技術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