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現(xiàn)場急救_第1頁
野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現(xiàn)場急救_第2頁
野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現(xiàn)場急救_第3頁
野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現(xiàn)場急救_第4頁
野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現(xiàn)場急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野外常見動物咬蟄傷的現(xiàn)場急救涼山州緊急救援中心常見動物咬傷對人體的傷害一、對人體的傷害多局限于叮咬部位,全身反響常見于繼發(fā)性的過敏反響,如:馬蜂、大黃蜂、蝎、蜈蚣;當成批毒蟲如馬蜂群起攻擊青壯年者也可造成嚴重傷害,馬蜂蟄傷引起死亡的事件常有發(fā)生,應予注意。二、咬傷后引起全身毒性反響,表現(xiàn)為肢體的腫脹、疼痛,咬傷部位的壞死,嚴重者引起多系統(tǒng)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毒蛇咬傷。三、本身無明顯毒性,但能傳遞寄生微生物,引起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嚴重者危及生命,如:蚊蟲叮傷、跳蚤叮傷、蜱蟲咬傷等,寄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偶然性較大,預防困難,防范重于治療。常見動物毒素

多肽類物質酶類神經毒性、血液毒性和細胞毒性。傷口局部劇痛、水腫、瘀斑、甚至壞死,嚴重者可出現(xiàn)全身過敏反響,休克,溶血,肌損傷,神經麻痹,意識喪失,抽搐等,甚至出現(xiàn)MOSF而死亡。第一節(jié)蛇咬傷流行病學調查全世界共有蛇類2500種,其中毒蛇約650余種。估計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在30萬以上,死亡率約為10%。中國蛇類有160余種,其中毒蛇約有50余種,有劇毒、危害巨大的有10種,如金環(huán)蛇、眼鏡蛇、五步蛇、銀環(huán)蛇、蝰蛇、腹蛇、竹葉青、烙鐵頭、海蛇等。中國兩廣地區(qū)蛇害嚴重,每年蛇咬傷的發(fā)病率約為萬分之二十五。眼鏡王蛇:通身黑褐色為主,豎起,扁頸。分布我國南方。性情兇猛,為毒蛇中體型最大的。主動襲擊,緊咬不放。病癥為發(fā)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這類蛇咬傷,除積極搶救外,還要祈禱好的運氣。竹葉青:通身綠色為主,分布我國南部,長江流域,受驚時逃跑。咬傷病癥相對較輕。銀環(huán)蛇:反面黑色,有許多白橫紋。分布長江以南,受驚時逃跑,但太近時會張口咬人。咬傷多見。傷口不腫、不痛,數小時后全身癱瘓,呼吸停止。尖吻蝮(五步蛇):通身棕褐色為主,頭大,三角形,鼻子上翹(看上去象叼個煙頭)兇狠,主動襲擊,病癥發(fā)病兇,全身出血,傷口劇痛、組織壞死。金環(huán)蛇:反面黑色,有許多黃橫紋。分布長江以南。其余類似銀環(huán)蛇。烙鐵頭蛇眼鏡蛇:通身黑色為主,豎起,扁頸。分布我國長江以南,性情兇猛,能長時間對峙,噴射毒液,但不主動襲擊人。咬傷病癥為傷口組織壞死,胸悶,高熱,呼吸困難。蝰蛇:通身棕褐色為主,頭三角形略長。受驚時,能長時間對峙。病癥類似五步蛇。有毒蛇與無毒蛇的區(qū)別不同蛇咬傷的牙痕

蛇毒的分類

被毒蛇咬傷后,病人出現(xiàn)病癥的快慢及輕重與毒蛇種類、蛇毒的劑量與性質有明顯的關系。當然咬傷的部位、傷口的深淺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響。毒蛇在饑餓狀態(tài)下主動傷人時,排毒量大,后果嚴重。

五步蛇咬傷局部腫脹、水泡、血泡蝰蛇咬傷局部肢體瘀黑、腫脹蝰蛇咬傷肢體瘀斑,全身DIC眼鏡蛇咬傷患處潰瘍病癥識別無毒蛇:無牙痕,20分鐘內無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病癥有毒蛇:傷口有兩個較大和較深的牙痕,短期內傷口迅速腫脹,并逐漸擴散開來,并伴有全身病癥.爭取時間就是爭取生命!被蛇咬傷該怎么辦呢?三、現(xiàn)場急救處理〔無毒蛇〕毒蛇咬傷后現(xiàn)場急救很重要,應采取各種措施,迅速排出毒液并防止毒液的吸收與擴散。到達有條件的醫(yī)院后,再繼續(xù)采取綜合措施,如徹底清創(chuàng),內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藥片,抗蛇毒血清的應用及全身的支持療法。普通的蛇咬傷只在人體傷處皮膚留下細小的齒痕,輕度刺痛,有的可起小水疤,無全身性反響。可用70%酒精消毒,外加紗布包扎,一般無不良后果。現(xiàn)場急救處理〔有毒蛇〕四、預防進入有蛇區(qū)應著厚靴及厚帆布綁腿。

夜行應持手電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撥草將蛇趕走。

野外露營時應將附近之長草,泥洞,石穴去除,以防蛇類躲藏。

平時應熟悉各種蛇類之特征及毒蛇咬傷急救方法。

不要輕易嘗試抓蛇或逗蛇,因為蛇被激惹可能會傷人,甚至包括剛被殺死的蛇。第二節(jié)狗(貓)咬傷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約有4~7萬人,以青少年居多,絕大局部病例發(fā)生在亞洲、非洲的開展中國家,尤以印度為最,該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此病。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動物傷害而接種狂犬病疫苗者都多達1000萬人以上,每年因動物咬傷的直接醫(yī)療花費約20億-30億元。我國狂犬病的發(fā)病呈現(xiàn)季節(jié)性頂峰,夏季與秋季的狂犬病發(fā)病例數明顯高于其他季節(jié),冬春季發(fā)病較少。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人群對狂犬病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觸動物的時機不同,男性農民中發(fā)病較多。從近年來我國狂犬病的發(fā)病病例看,男性約占65%~70%;0~7歲的兒童約占17%,8~19歲的青少年約占23%,以長江為界呈南高北低,全國發(fā)病持續(xù)較高省份多位于南方,如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江蘇等,這些省份的發(fā)病之和約占全國發(fā)病總和的50%。我國近年的監(jiān)測資料證實,被犬咬傷者占88%,被貓咬傷者占4.7%,被狼咬傷者占4.0%,其他野物動物和家畜咬傷者占3.3%。流行病學調查一、概述又稱恐水癥,是一種人、獸(畜)共患的傳染病,患者多數是由攜帶狂犬病病毒的犬、狼、貓、鼠等肉食動物咬傷或抓傷所感染。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一旦發(fā)病,死亡率接近100%。據統(tǒng)計健康的小狗,也有5%-10%帶有狂犬病毒,咬人可疑犬的帶病毒率在30%以上。有些家養(yǎng)動物如狗、貓、牛、豬等可感染狂犬病毒后不發(fā)病,仍表現(xiàn)健康的樣子。這類動物由于體內帶有狂犬病毒,故被這類健康帶毒動物咬傷同樣能傳播狂犬病。感染了狂犬病毒但未發(fā)病的動物,同樣能把病毒傳染給人,使人發(fā)生狂犬病。近七成狂犬病人就是因為被外表看上去“健康〞的犬只咬傷而致病。1984-2003年的24年,全國報告狂犬病68596例。前13個省的發(fā)病數之和占全國總發(fā)病的91%。中國狂犬病防治任重道遠中國是世界上狂犬病高發(fā)國家之一。病死數均居各種傳染病的前位。發(fā)病率居全球第2。二、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平均約4-6周,狂犬病潛伏期為10日至12個月以上,一般為20~90日,有個別甚至可長達幾十年。),根據個人體質不同潛伏期的時間從幾天到數年不等,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病癥。前驅期:感染者開始出現(xiàn)全身不適、發(fā)燒、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覺異常等病癥。興奮期:患者各種病癥到達頂峰,出現(xiàn)精神緊張、全身痙攣、幻覺、譫妄、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病癥因此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癥,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夠渡過興奮期而僥幸活下來,就會進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種病癥均不再明顯,大多數進入此期的患者最終衰竭而死。三、現(xiàn)場急救處理傷口處理要早且徹底最好在2個小時內進行。但即使延遲了一兩天甚至三四天,也不應該無視局部處理。如果此時傷口已結痂,應將結痂去掉后再處理。沖洗前應先擠壓傷口,排去帶毒液的污血〔但絕不能用嘴去吸傷口處的污血〕然后用大量的清水(10000毫升以上)清洗傷口。亦可用20%的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再用清水洗凈,然后用2%~3%的碘酒或75%的酒精局部消毒。處理好的局部傷口,不需包扎,別涂軟膏。因為狗、貓咬的傷口往往外口小,里面深,所以必須掰開傷口,讓其充分暴露,沖洗完全。如傷口較深,沖洗時可用干凈的牙刷、紗布和濃肥皂水反復刷洗傷口,并及時用清水沖洗,刷洗至少要持續(xù)30分鐘。沖洗后要用干凈的紗布蓋上傷口。傷口處理目的水流沖洗的機械力量能有助于減少傷口的病毒殘留量狂犬病病毒對肥皂水、75%酒精、碘制劑等較為敏感從而殺滅病毒

標準的處理--可大大降低傷口內病毒殘留量犬咬傷暴露分級釋義

WHO和我國均按照暴露性質和嚴重程度將狂犬病暴露分為三級:I級: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1.接觸或喂養(yǎng)動物

2.完好的皮膚被舔

簡單說就是有接觸未受傷犬咬傷暴露分級釋義II級: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1.裸露的皮膚被輕咬

2.無出血的輕微抓傷或擦傷

簡單說受傷了但沒有出血注:肉眼仔細觀察暴露處皮膚有無破損,在難以用肉眼判斷時,可用酒精擦拭暴露處,如有疼痛感為II級.,無疼痛為I級.不能夠肯定時算II級。犬咬傷暴露分級釋義III級: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1.單處或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抓傷:“貫穿性〞表示至少已傷及真皮層和血管,臨床表現(xiàn)為肉眼可見出血2.破損皮膚被舔:應注意皮膚皸裂、抓撓等各種原因導致的微小皮膚破損3.粘膜被動物體液污染:常見情況有與家養(yǎng)動物親吻、小孩大便時肛門被舔以及其它粘膜被動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

出血的損傷或者粘膜接觸我國暴露后疫苗的接種方案

WHO推薦經典的暴露后免疫5針肌肉注射法0天3天28天天數7天14天接種部位成人必須注射于上臂三角肌區(qū)兒童注射于大腿前外側區(qū)肌肉禁止臀部注射免疫后再暴露的接種方案WHO推薦,已經接受過暴露前全程免疫或暴露后5針的人,再暴露仍然需要立即清洗傷口,然后立即加強2針〔0、3天〕如果不能確認既往接種史的人,或者接種的疫苗不能證明接種的疫苗是否是有效,盡快注射狂犬疫苗被動物咬傷后應盡早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正確時間是被咬傷后的48小時內。具體注射時間是:分別于當天、第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疫苗,如因諸多因素未能及時注射疫苗,應本著“早注射比遲注射好,遲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那么使用狂犬疫苗。眾所周知,對被咬傷者來說,注射疫苗越早越好,這是因為狂犬病的潛伏期多在20~90天內,注射遲了,對潛伏期短的人已毫無作用,但對多數潛伏期長的人來說,仍有預防發(fā)病的作用。一般不應超過15天,倘假設確已超過較長時間,有人主張還是“寧補勿缺〞更為平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被流浪動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與否的動物咬傷后,即使是再小的傷口,除了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時可感染破傷風,傷口易化膿。患者應向醫(yī)生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和預防針。本卷須知確認為狂犬病的動物的肉或奶不能吃,而應當燃燒或深埋,另外有可能在宰殺過程中通過手上的微小傷口感染人。狂犬病可能通過性途徑把狂犬病毒傳染給對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過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年輕夫婦在接種狂犬疫苗期間可以不必顧慮,隨時都可以要小孩。

四、預防傳染源的管理加強犬和貓的管理,控制寵物間的傳播。野犬應捕殺,為寵物強制性接種狂犬疫苗,發(fā)病的犬、貓立即擊斃、焚毀或深埋。疫苗接種為易于接觸到狂犬病病毒的人群接種狂犬疫苗。

暴露前免疫的接種對象

1、高危人群寵物飼養(yǎng)家庭成員及密切接觸者;動物醫(yī)院或獸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從事狂犬病病毒研究、檢疫等工作的專業(yè)人員;武警訓犬人員及飼養(yǎng)人員;醫(yī)院傳染病科的醫(yī)護人員;寵物商店從業(yè)人員;動物園飼養(yǎng)員及接觸者;林業(yè)工作者;2、兒童青少年暴露前免疫預防程序

根底免疫:0天、7天、28天分別接種1劑量的狂犬病疫苗加強免疫:根底免疫1年后,加強1劑量,以后每5年加強1劑,會對接種者產生比較持久的保護。0天7天28天1年5年時間第三節(jié)蜱蟲咬傷流行病學資料概述蜱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反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成蟲體長2-10MM,吸血后30MM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軟蜱多棲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鳥巢及人房的縫隙中。不吸血時,干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后,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叮咬的無形體病屬于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y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可能感染。臨床表現(xiàn)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癥反響,主要病癥為發(fā)熱〔多為持續(xù)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局部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重癥患者可有肺炎、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以及繼發(fā)細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xiàn)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xiàn),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現(xiàn)場急救處理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fā)現(xiàn)有蜱已叮咬、鉆入皮膚,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xiàn)發(fā)熱、叮咬部位發(fā)炎破潰及紅斑等病癥,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防止錯過最正確治療時機。如在野外,可用點燃的香煙〔或香〕慢慢的烤蜱蟲的身體〔千萬別烤死蜱蟲〕,多數情況下,鉆入皮膚的蜱蟲就會鉆出皮膚,然后再對傷口做消毒處理。預防第四節(jié)蜈蚣咬傷一、概述蜈蚣屬于多足綱,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二、臨床表現(xiàn)

小蜈蚣咬傷,僅在局部發(fā)生紅腫、疼痛熱帶型大蜈蚣咬傷,可致淋巴管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xiàn)紫癲。有的可見頭痛、發(fā)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抽搐、昏迷、過敏性休克等全身病癥。三、現(xiàn)場急救處理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堿性液體就能中和。蜈蚣咬傷后可立即用5~10%的小蘇打水或肥皂水〔普通肥皂,不是香皂〕、石灰水沖洗。局部應用冷濕敷傷口,減輕腫脹和疼痛,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也可用季德勝蛇藥片外敷。疼痛劇烈者,用水、冰敷局部,可適當服些止痛片;有過敏征象者,可口服撲爾敏4毫克,每日3次,或息斯敏每日1片。經上述處理后,如果患處腫痛不消退,病癥加劇,或全身病癥嚴重者,應及時送醫(yī)院治療。預防防止穿拖鞋,夜間少外出活動;在陰暗潮濕環(huán)境中加強自我防護;在家中陰暗潮濕地方可灑點生石灰,防止蜈蚣爬行。第五節(jié)蜂蟄傷一、概述常見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稱黃蜂或馬蜂〕、蜜蜂、蟻蜂、細腰蜂及丸蜂等。蜜蜂蜂尾均有刺器,黃蜂蜂尾有刺器和毒腺。黃蜂常巢穴棲居于山林樹叢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窗外房檐下,喜群居,往往集體飛翔,如在有蜂棲息的山區(qū)樹林中行走、勞動或戲弄蜂巢時,黃蜂常蜂擁而上,蜇傷露出部位的皮膚。二、臨床表現(xiàn)

輕者僅局部出現(xiàn)紅腫、疼痛、灼熱感,也可有水泡、瘀斑、局部淋巴結腫大,數小時至1一2天內自行消失。如果身休被蜂群螫傷多處,常引起發(fā)熱、頭痛、頭暈、惡心、煩躁不安、昏厥等全身病癥。蜂毒過敏者,可引起蕁麻疹、鼻炎、唇及眼瞼腫脹、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個別嚴重者可致喉頭水腫、氣喘、呼吸困難、昏迷,終因呼吸、循壞衰竭而死亡。三、現(xiàn)場急救處理拔除蜜蜂毒刺首先檢查有無滯留于皮膚內的毒刺,因為蜜蜂蜇傷后毒刺易折斷在皮內,其它蜂蜇傷一般不折斷毒刺。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小心拔除。方法是用膠布粘貼后揭起或用鑷子將刺拔出。黃蜂扎入毒刺一般還附有毒腺囊,不能用鑷子夾取,以免擠入毒液而使反響加重,只能用尖細的刀尖或針頭挑出毒腺囊及毒刺。中和毒液蜜蜂毒液為酸性,可選用肥皂水、5%~10%碳酸氫鈉溶液洗敷傷口;馬蜂的毒液為堿性,傷口可用酸性物質如食醋、3%硼酸、1%醋酸甚至尿液等沖洗。拔出毒刺后的皮膚用2.5%碘酊涂搽2~4次。因為碘酊具有殺滅傷口周圍的致病微生物和破壞生物毒素的作用。局部疼痛、紅腫處理四肢被蟄傷應減少活動,局部放置冰袋冷敷,以減少毒素吸收。

四、預防遠離、不要主動攻擊蜂類:行走時注意周圍環(huán)境,如有蜂類出現(xiàn),趕快繞道行走。發(fā)現(xiàn)蜂巢應繞行,不要過與“親近〞。如果誤惹了蜂群,而招至攻擊,唯一的方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不要試圖還擊,否那么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不可使用香水和化裝品:已使用化裝品的可涂風油精。如先前有蜜蜂蟄傷史,再次被蟄,35-60%的可能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盡量穿長袖長褲攜帶甜食和飲料要盡量密封好第六節(jié)蝎蜇傷一、概述蝎常寄居山坡,墻縫,土穴等潮濕陰涼處。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帶以外的世界大局部地區(qū),在中國南北各地廣為分布。蝎子尾巴上有一個銳利的鉤,與毒腺相通。毒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