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調查報告_第1頁
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調查報告_第2頁
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調查報告_第3頁
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調查報告_第4頁
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調查報告(修正稿)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 1 2 2 2 3 4 5 9 9 I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II 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杭新景高速公路是連通杭州與金華、衢州、江西以及皖南等地區的重要通道。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西端分別與建成的杭新景高速公路、國道G320、之浦路及繞城高速公路相接,東端連接彩虹大道,并與城市南北向快速通道溝通,即作為杭州市城市主骨架道路網“一環三縱五橫”中一橫的組成部分。2003年11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完成《杭州市之江大[2003]302號“關于錢江九橋、之江大橋、慶春路隧道工程規劃的批復”對該項目進行了批復。該工程原名“杭州市之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2007年4月18日杭州市政府召開關于錢江七橋建設工作有關問題的專題會議,將該項目名稱變更為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錢江七橋)工程。錢江七橋現名為之江大橋。2009年5月,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009年7月,浙江省環境保護廳以浙環建[2009]79號文對本項目環評報告進行了批復。本項目于2010年4月26號開工建設,2012年12月建成通車,項目總概算27.69億元。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受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的委托,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承擔了本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調查工作,經收集有關資料和現場踏勘,編寫了驗收調查方案并于2014年6月10日~12日對該項目進行了現場監測與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本驗收調查報告。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1.1編制依據(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第13號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0〕38號文《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3)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號《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4)浙江省環保廳浙環發〔2009〕89號《浙江省環境保護廳建設項(5)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6)浙江省環境保護局浙環建[2009]79號文《關于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意見的函》,2009年7月;(7)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發改設計〔2009〕161號《關于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初步設計批復的函》,2009年11(8)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調查方案》。1.2驗收調查目的通過實地調查、監測,評價該工程建設期及營運期對周圍地區環境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的影響,評價營運期各項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及對周邊居民的影響,考查生態恢復和環保設施建設情況及效果,檢查環評批復意見落實情況。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1)廢水本項目所處錢塘江水域為Ⅱ類水體,禁止新建排污口。本項目新增管理中心、收費站廢水納入市政管網,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排放執行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三級標準,見表1-1。pHCODCrNH3-NBOD56~9(2)大氣環境本項目區域環境空氣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一級、二級標準,具體標準值見表1-2。麥嶺沙互通中的北端匝道部分執行一級標準。1NO22(3)食堂油煙管理中心、收費站食堂油煙執行GB18483-2001《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的中型規模標準,即排放濃度≤2.0mg/m3。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噪聲備注根據杭州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對交通干線兩側區域的規定:若臨街建筑以高于三層樓房以上(含三層)的建筑為主,將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側的區域劃為4類標準適用區域。若臨街建筑以低于三層樓房建筑為主,將道路紅線外40m的區域劃為4類標準適用區域。相鄰區域備注1麥嶺沙互通中北端匝道部2本項目大部分區域的居440m內的區域劃為4類標準適用區域。1.4工程沿線水功能區劃依據《浙江省水環境功能劃分方案》(2006.4本項目橋址所處江段原屬Ⅱ類水質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后由浙江省環保廳和浙江省水利廳聯合批復的浙環函[2008]385號文對該錢塘江水功能區劃進行了調整,調整后橋址所處江段為Ⅱ類水質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沿線在西湖區還涉及三號浦,河道水體為Ⅲ類水質多功能區。本項目位置所處水功能區劃調整方案見表1-4。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名庫)編碼面杭州城區江江浦5″閘ⅢⅡ5″7″站8″橋5″閘1.5主要環境保護目標(1)水環境保護目標根據環評,錢塘江“漁山——復興大橋下游1km”江段范圍內現有和規劃取水口共13個。目前,主城區九溪水廠、赤山埠水廠、南星水廠和清泰水廠四個水廠均在錢塘江珊瑚沙至南星橋江段取水;蕭山區第一、二、三水廠均在錢塘江三江口取水,蕭山南片水廠及許賢水廠在富春江富春村取水。詳見表1-5。其中袁浦水廠、周浦水廠2009年以后改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6為供水站,不再在錢塘江取水,由杭州市自來水公司直接供水。九溪水廠60萬t/d為自來水的供水能力,其余的50萬t/d和100萬t/d為原水的供水能力。另外大刀沙取水口規劃給杭州市備用水源閑林水庫供水,該取水口位于大橋下游約800m。(2)聲環境、環境空氣保護目標主要為沿線的居民、學校等,現狀敏感點見表1-6。另外根據沿線規劃,規劃實施后的敏感點見表1-7。1K0+900~K1+500東2K3+900~K4+1503K3+900~K4+1504K4+050~K4+2005K4+200~K4+3506K3+900~K4+4007K4+400~K4+6008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12閘口下游約5.7km325-354526722689上游約6.8km7浙江省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81K0+500~K0+600西292K0+600~K0+800東7+4~63K0+950~K1+100東754K1+000~K1+300西155K1+100~K1+200186K3+900~K4+40017K4+000~K4+5001895名教師,無住宿;學校占地面積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1自然環境概況(1)地理位置橋位界于錢塘江大橋和錢江五橋之間,西側位于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東岸位于濱江區。橋址距上游聞家堰約6km,距下游錢塘江大橋約5km。屬于錢塘江上規劃建設的十座大橋之一,大橋及兩端接線工程為杭州市(2)地形、地貌杭州市大地構造位于江南古陸南部邊緣和錢塘江凹陷北側,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亞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市區南北長約33km,東西平均寬12km,呈長方形。杭州主城地勢總趨勢為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為低山丘陵地形,境內最高峰天竺山海拔413m,北部、東部及錢塘江兩岸均為廣闊的堆積平原,地面高程城區在7~10m,效外農田及旱地僅3~5m(黃海高程系,下均同整個平原河渠縱橫,水網密布。(3)氣候特征杭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是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年溫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6月上旬至7月中旬為梅雨天氣,7、8月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盛行西南季風,9月中旬常出現陰雨天氣,中秋以后天氣穩定。年平均氣壓1015.6hPa,多年平均氣溫16.27℃,月平均最高氣溫(7月)28.3℃,月平均最低氣溫(1月)4.2℃,多年平均相對9浙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濕度68%,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5mm,一日最大降水量309.6mm,無霜期約250天,多年平均風速1.91m/s,全年地面主導風向SSW(12.33%)及NW(10.89%),靜風頻率5.14%。(4)橋位所在錢塘江河段概況錢塘江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六股尖,在浙江省海鹽縣澉浦鎮附近注入杭州灣,干流全長668km,流域面積約55556km2。富春江電站以下為感潮河段,即錢塘江河口。其中,富春江電站至蕭山市聞家堰與浦陽江匯合處(長75km)主要受徑流作用,潮汐影響較小,稱“近口段”;聞家堰至澉浦段(長122km)受徑流、潮汐共同作用,稱“河口段”;澉浦以下為杭州灣,主要受潮流動力作用,稱為“河口灣”。之江大橋工程的位置處于動力條件較為復雜的河口段的上端。之江大橋位于杭州市西南面,橋位處現狀河寬約1.8km。橋位附近左岸臨江海塘為杭州市上泗南北大塘,按五十年一遇標準設計,堤頂高程為8.90m,擋浪墻頂高程為9.70m,為斜坡式或砼灌砌石直立式堤塘。橋位右岸防洪堤為濱江區海塘,系重力式斜坡塘,外側臨江海塘有濱江區浦沿圍堤及杭州電化廠圍堤。該段海塘是保護蕭紹平原免受洪潮水之災的重要屏障,按百年一遇標準設計,堤頂高程為10.05m,擋浪墻頂高程為10.75m。2.2工程概況(1)基本情況工程名稱: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建設單位: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性質:新建項目;建設內容:本項目起點接杭新景高速公路杭州南收費站,終點接杭州市濱江區彩虹大道,路線全長4.7km,主要包括1座過江橋梁3896m,2處互通、1處管理中心(新增1處收費站房(新增)。投資規模:276874萬元;環評單位: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審批文號:浙江省環境保護廳,浙環建〔2009〕79號;設計單位: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建設單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參建。本項目組成見表2-1。本項目起點本項目起點順接杭新號K0+000;終點接杭州市濱江區處收費站。本項目起點本項目起點順接杭新號K0+000;終點接杭州市濱江區彩虹大橋隧道入口,終點樁號座過江橋梁3760m,2處互通、1處收費站房,1處管理中心。環評基本一推薦橋位處的大橋工程主要由西本項目大橋工程主要由之浦路互互通主線高架橋組成。橋梁全長3760m。橋梁長度略麥嶺沙互通立交位于杭州市西南西側約3.0km與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實際建設過程中采用了更為簡易總長5321.7m,其中:匝道橋長新浦路互通采用簡易菱形互通的設置2條上下平行匝道連接主線與新浦路互通采用簡易菱形互通的設置2條上下平行匝道連接主線與兩岸江堤范圍之內橋梁設置人行在人行道的外側邊緣設置高度為110~120cm的人行護欄。橋頭堡兩岸江堤范圍之內橋梁設置人行在人行道的外側邊緣設置高度為110~120cm的人行護欄。橋頭堡(2)主要變更情況由上表可知,本項目實際建設地點、建設規模與環評基本一致。主要變更為:①麥嶺沙互通原為環形互通,現取消了北匝道,改為簡易互通。②根據建設后的敏感點現狀,調整或取消了個別(已拆遷居民點)③新增1處管理中心和1處收費站房。上述變更情況,原環評單位已作補充環評報告。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工程路線走向本項目起點接杭新景高速公路起點,在北橫村附近拐向西北,設麥嶺沙互通與國道G320和之浦路連接,跨潮音路后橫穿杭州東風造船廠,越過錢塘江后進入杭州市濱江區,路線穿過杭州精細化工總公司北側廠區,以高架橋的形式穿過沙浪沈村后,設新浦路互通連接新浦路后,路線接規劃的彩虹大道,終點位于浦沿鎮鑫欣銅飾材料廠附近,全長4.7km。實際路線走向與環評路線走向基本一致。見圖2-1。(4)技術標準本工程為高速公路,按六車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km/h。技術標準詳見表2-2。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12345mm6m78m9mm3896/1座3760/1座(5)交通量預測根據環評,本項目各特征年交通量預測結果見表2-3,車型比例預測見表2-4。486866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3主要污染物及環保設施概況(1)廢氣本項目廢氣的主要污染源為汽車尾氣的排放,根據環評報告預測,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為NOX、CO、Pb等,其中以NOX較高。為減輕汽車廢氣污染,目前該工程在沿線敏感點進行了植物綠化,并加強清掃,減少揚塵等。另外在管理中心和收費站房,安裝了2臺餐飲油煙凈化器,以減少油煙對環境的影響。詳見表2-5。2211(2)噪聲公路工程主要噪聲源為汽車運行時各種車輛的發動機噪聲和汽車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噪聲等,交通噪聲與車流量、車輛種類、車速等有關。根據環評報告預測,沿線多數敏感點噪聲不同程度超標,因此需采取措施降低噪聲影響。建設方采用低噪聲瀝青路面,設置禁鳴、限速標志牌等來減少噪聲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影響。另外,建設單位委托浙江省環科院根據公路建成運營后的實際情況,進行公路沿線降噪設計,設計方案與環評降噪方案基本一致,主要為:在受噪聲影響較大的敏感點處設立約7塊隔聲屏障,計1920延米,噪聲防治措施詳見表2-6。序號1K0+500~K0+600K0+490~K0+6102K0+600~K0+800K0+580~K0+6803K0+950~K1+100/4K1+000~K1+300K1+000~K1+200K1+000~K1+2505K1+100~K1+200K1+080~K1+2306K3+900~K4+400K3+880~K4+4307K4+000~K4+500K3+980~K4+5308/9//////新增敏感點,建議增設匝道///2390m//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廢水本項目外排廢水主要為收費站房、管理中心的生活污水(包括廁所、食堂等處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經化糞池后納入市政污水管網。污染因子主要有:pH、SS、BOD5、CODCr、NH3-N、總磷、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為防止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發生事故污染水源,根據環評要求,由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在大橋設置了橋梁雨、污水收集系統和應急池,管道總長12160m,應急池1020m3,詳見表2-7。(4)生態保護本項目為恢復生態和防止水土流失,不設取、棄土場(取土商購、無棄土在大橋兩側設立了獨立的排水系統,對路段邊坡,采用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結合進行防護。對臨時用地及時恢復,施工期臨時堆場做好防雨護坡管理。對沿線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1環境影響報告書主要結論3.1.1環境影響評價結論(1)社會環境影響本工程建設能有利于實施省市交通規劃,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路網,完善區域路網布局結構,推動區域經濟和杭州旅游業發展。房屋拆遷在做好拆遷安置和賠償計劃后,影響較小。而且有利于向中心集鎮聚集。在公路施工期由于施工運輸除依靠臨時的施工便道外,主要利用現狀道路來分擔。對局部交通和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沿線某些通訊設施、對水利排灌設施、對電力設施的拆遷,可能在短時間內會引起通訊不暢,停電、排水不暢等。(2)水環境影響①相關法規規定符合性分析2008年12月省水利廳和省環保局出具了《關于調整錢塘江(漁山~復興大橋下游1km江段)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復函》,該江段水環境功能調整為二級水源保護區,建設項目能符合相關法規規定的要求。②建設期水環境影響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于施工過程中的鉆渣、泥漿、施工船舶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以及建材的流失。須采取相應的處置對策。如施工期鉆渣、泥漿在封閉式圍堰中操作,并在圍堰內進行沉淀處置,沉淀后泥漿由施工船舶運至指定地點干化處置;施工船舶應配油污水收集設施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后至岸上處理;生活污水由衛生設施收集處理后進城市污水管網;對建材垃圾設防護措施,避免其流失污染水體。③營運期水環境影響營運期的污水主要來自于大橋路面徑流,污染因子為COD、石油類和Pb,由于本工程所處位置屬飲用水源保護區,嚴禁污水排放,因而產生的初期雨水應導入引橋兩側陸域后接入城市雨水管網。本工程收費站利用杭新景高速公路杭州南收費站。因此正常營運情況下,本工程可做到對水體水質基本無影響。(3)聲環境影響①建設期噪聲影響評價公路施工過程的不同階段將使用不同的機械設備,具有無規則、不連續、高強度等特點,除了打樁作業外,其他施工噪聲的達標距離,在晝間約需60m,而在夜間則需200m甚至更遠。村莊在防護距離之內將受到65~75dB(A)的施工作業噪聲影響。②營運期聲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噪聲預測表明,近期晝間除沙郎沈、沙郎虞村第一排出現超標現象外,其余敏感點均能達標;夜間各敏感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現象。中期麥嶺沙十組、麥嶺沙六組、麥嶺沙二組、沙郎沈、沙郎虞、新生幼兒園和浦沿小學濱文校區等7個敏感點晝間出現超標,其余2個敏感點晝間達標;夜間所有敏感點均有不同程度超標現象。遠期晝間除麥嶺沙九組達標,其余敏感點均出現超標現象,夜間各敏感點均出現超標現象。20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估算第一排受影響的約250人,評價范圍內受影響人數約860人。(4)環境空氣影響①建設期環境空氣影響施工階段,對空氣環境的污染主要來自施工工地揚塵及路面鋪澆瀝青的煙氣。道路的堆場揚塵、攪拌揚塵影響范圍100~150m,灰土拌合揚塵影響范圍200m。鋪澆路面時產生的瀝青煙氣污染影響范圍一般在周邊外50m之內以及在距離下風向100m左右。②營運期環境空氣影響預測結果顯示,項目沿線各環境保護目標的NO2地面小時最大落地濃度均可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一、二級標準限值。(5)生態環境影響①建設期生態環境影響陸域生態環境影響:工程施工期陸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路基建設、橋墩基礎、、施工營地及臨時堆場上,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毀損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等。水域生態環境影響:過江橋梁施工及橋墩建設過程中,清淤、打樁等作業不可避免地產生底泥和水體擾動,導致局部水體懸浮物過高,進而影響水域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魚類的生境。但對其影響只是局部和暫時的影響,影響不大。鳥類生態環境影響:施工噪音、機車、船只和人員活動對該區域的鳥類造成干擾,水質下降,從而降低鳥類棲息地的質量。但越冬水鳥主21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要集中在珊瑚沙水庫中,并可改變覓食棲息地和改變遷移路線,因此橋梁建設對水鳥的影響很小。②營運期生態環境影響陸域生態環境影響:項目營運期對陸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為永久占地引起的影響。水域生態環境影響:由于占江面積較項目區江段面積比例甚微,因此,項目營運期對水域生態的影響很小。鳥類生態環境影響:大橋建設會部分改變鳥類原有的棲息生境,降低了候鳥沿錢塘江水道遷徙的通暢性,鳥類若撞擊機動車輛和大橋建筑物將造成鳥類死亡。③景觀影響之江大橋在設計上要與周圍景觀相協調,各附屬物的設計要美觀、和諧,引道兩側種植各類植物,以營造出錢塘江上的又一景觀。(6)環境風險影響①營運期事故風險對水環境的影響在假定事故情況下,多年平均流量水文條件下,30~60min開始影響水廠取水口,持續影響時間2天左右。最不利水文條件下,20min開始影響水廠取水口,最長持續影響時②建設期事故風險對水環境的影響在假定泥漿事故發生情況下,對九溪水廠的取水基本沒有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在假定溢油事故情況下,溢油1小時左右飄移到九溪取水口附近水22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面。由于九溪水廠取水口在水面以下3-3.5m取水,只要及時采取隔油、收集等措施,溢油事故對取水口水質不會造成實質影響。施工期對其他取水口的原水渾濁度基本無影響。由于規劃的大刀沙取水時間在橋梁建設后,不受大橋建設的影響。3.1.2污染防治對策3.1.2.1水環境保護對策(1)施工期水環境保護措施①針對水中橋墩樁基施工過程中泥漿污染水體的問題,施工中用鋼圍堰把鉆孔樁位與江水隔離,污染體鉆孔用泥漿在圍堰內設置泥漿池循環使用,鉆渣定期用船運離。②鉆渣、泥漿應上岸運至航管部門指定的地點進行沉淀、干化等處③施工船舶應配備含油水收集裝置,集中至岸上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須對施工機械和船只嚴格檢查,防止油料泄漏。④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應進行收集處理,不能隨意排放至江中。⑤石灰、水泥等易流失物質不能露天堆放貯存。臨時堆場的邊沿應設導水溝,堆場上設覆蓋物。(2)營運期水環境保護措施本公路設置收費站1處,利用原杭新景高速杭州南收費站(增設檢補票點1處),因此本工程收費站的污水可進入杭新景高速南收費站中。鑒于橋面徑流污染的特殊性,在對橋面徑流的收集和處理時應同時考慮事故風險情況,因此橋面徑流收集措施見風險事故防范措施。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3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3)防洪措施左岸防洪堤防治措施:建議船廠拆遷后保留原有船塢地坪、外口護岸擋墻,則高灘可維持相當長時期,并高灘段長達500m,不作建橋影響防治措施。右岸防洪堤防治措施:在橋位區的上游50m和下游120m堤段的防治措施采取堤前拋石水平防沖方案,拋石寬度5~10m,拋石厚度1.2m。3.1.2.2噪聲污染防治對策(1)設計階段縱坡設計中盡可能減少坡度,降低車輛爬坡時的聲級增加值。選用低噪聲的路面材料結構,降低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聲。中央分隔帶和防護欄的條形板應選擇自重大的材質并盡可能加大厚度(大于3mm),以免高速氣流引發薄板共振而產生噪聲。(2)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對策①按《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加強施工管理,限制工作時間,夜間嚴禁打樁作業。若施工作業必須在夜間進行時,應征得當地環保部門②選用低噪聲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加強施工機械的維修、管理,使設備處于低噪聲、良好的工作狀態;應合理選擇施工機械的停放場地,盡量遠離居民點。③在高架橋的打樁作業中,夜間禁止打樁,高噪聲作業避開學校上課時間,或安排在節假日進行。④高架梁采用預制梁,而不采用現場澆注梁,既縮短現場施工時間,又降低施工期的噪聲等影響。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4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⑤在浦沿小學濱文校區以及距離在防護距離之內的敏感點(還有麥嶺沙二組)附近施工時應加強臨時隔聲圍護。(3)營運期噪聲污染防治對策①規劃建議按照道路兩側用地規劃,落實規劃50m綠化帶,在拆遷階段,對于道路邊界外50m以內的建筑物,納入工程拆遷范圍。建議道路兩側200m范圍內不得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等噪聲敏感建筑物。②運行管理執行《杭州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完善公路警示標志,加強道路的維修保養,加強綠化等。③工程措施工程噪聲防治措施以設置聲屏障、低噪聲路面和雙層窗為主,并考慮適當的綠化措施,治理措施見表3-1。123456789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5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3.1.2.3環境空氣污染防治(1)施工期空氣污染防治對策①執行《杭州市城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②揚塵防治措施:運輸道路應定時灑水,土、水泥、石灰等材料運輸禁止超載,并蓋篷布。灰土拌合站不得選在環境敏感點上風向,且距離應在200m以上。同時,麥嶺沙互通中的北端匝道部分屬一、二類緩沖區區域,不能設置集中式灰土拌合站。筑路材料堆放地點選在環境敏感點下風向,距離在100m以上,遇惡劣天氣加蓬覆蓋。③瀝青煙氣的防治措施:本工程施工時不自設瀝青拌合站,路面瀝青拌合材料均商購直接鋪攤。(2)營運期空氣污染防治對策①執行《杭州市機動車輛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辦法》。②加強道路管理及路面養護,保持道路良好運營狀態,減少和避免塞車現象發生。③公路沿線進行綠化,按規劃控制綠化帶寬度,并做好綠化工程的3.1.2.4生態環境保護措施(1)建設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①路基邊坡等生態恢復措施:合理安排建設用地,節約土地資源,縮小用地規模,減少占用農田,搞好土地生態恢復和保護工作。本工程不新設采石場。沿線加強綠化和植被恢復。②臨時設施區生態恢復措施:道路施工完畢后及時進行臨時施工道26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路、場地的清理及植被恢復。③水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防止污染水體水質,從而影響水生生物(2)營運期的生態保護措施主要是加強對大橋兩側的綠化管理,確保栽種的草皮和樹木花草正常生長,保持沿線是一片綠色的景象。(3)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對策降低污水進江、周邊綠地營造、減少夜間燈光等措施以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4)景觀保護方案應結合沿線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公路構造物的特點,因路制宜,注重路線的平縱指標,同時還應重視與周圍地貌的融合,進行景觀與綠化設計,盡量保留原有的特色風景。3.1.2.5社會環境保護措施(1)拆遷安置:對涉及拆遷的住戶,按有關文件規定,妥善安排好拆遷安置工作,使征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至受到影響。(2)降低現狀交通影響的措施:施工期主要利用現有交通道路,加強交通組織管理,避開交通高峰期。錢塘江施工期間要加強通航船只的暢通和施工人員的安全,如橋墩外設置防撞措施,設置警示物、警示標志等方式,降低對通航的影響。(3)降低對公用設施影響的措施:減少電力及通訊設施拆遷,必需拆遷,先修建替代設施后再進行拆除。27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4)本公路在建設過程中對地下未能明確的文物保護情況,在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須按照《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要求及時報告文物部門,進行搶救性發掘。3.1.2.6環境風險防范措施(1)橋面車輛事故防范措施①嚴格禁止危險品運輸車輛進入,杜絕危險品車輛交通事故發生。②優化設計,避免車輛事故發生。③加強車輛防撞措施。④設置橋面雨污水收集排放管和應急事故池針對橋梁運營期間橋面雨水排入江中污染水體的問題,采用在箱梁懸臂下設置一道排水槽,并在橋兩側設置事故應急池約450m3。(2)橋墩船舶碰撞事故防范措施優化設計,避免船舶事故發生,橋墩設置船舶防撞設施,配備應急措施。(3)管理措施完善公路行車標志,全程進行監控,加強巡邏和管理,加強駕駛員安全和風險意識的教育。對之江大橋兩岸的東風造船廠和杭州精細化工廠總公司進行搬遷。(4)極端情況的事故應急措施①如遇極端突發事故風險,臨時關閉取水口。②啟用備用飲用水源。必須同步完成備用水源的建設,備用水源水量須保證滿足事故風險處理時間的要求。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8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③建議杭州市政府盡快實施九溪水廠取水口和閑林埠備用水庫大刀沙取水口上移工程,確保水源安全供水。(5)事故風險應急預案制定事故風險應急預案,并納入《杭州市處置(重大)飲用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中。(6)施工期事故應急措施配備一定數量的圍油欄及吸油泵。建立施工期應急協調機制,確保取水安全。3.1.3環境影響評價總結論杭新景高速公路是浙江省高速公路主骨架“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中“十八連”之一連,也是《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2003—2010)》高速公路主骨架“一繞十射二連一通道”的十射之一,符合浙江省公路網規劃。同時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錢江七橋)是規劃的十一座越江通道之一,該項目已取得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出具的規劃用地紅線圖,能符合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本工程建設能有利于實現浙江省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浙江省區域空間布局,促進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有利于杭州市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有利于杭州市實現以錢塘江為軸線“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加快城市化發展;有利于促進杭州市交通運輸發展,完善路網結構;促進杭州市旅游業的發展。項目在建設期和營運期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影響。在建設和運行中,充分落實浙江省環保局、浙江省水利廳《關于調整錢塘江(漁山—復興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29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大橋下游1km江段)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復函》的要求,及時實施取水口上移和備用水源建設等水源安全保護工作,根據本評價提出的有關污染控制措施和對策,可將其不利影響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特別是控制好事故風險防范措施,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本項目的建設是基本可行的。3.2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意見浙環建〔2009〕79號環評批復主要意見:3.2.1該新建項目線路起點接杭新景高速公路起點(現杭州南主線收費站終點接規劃的彩虹大道浦沿鎮鑫欣銅包飾材料廠附近。工程總投資27.69億元,線路全長4.6公里,其中之江大橋長3.896公里,橋位位于錢塘江大橋和錢江五橋之間,沿線設涵洞4道,互通式立交2處,收公頃,挖方15.13萬立方米,填方22.97萬立方米,公路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主線分合流采用分岔設計,分合流前主線為雙向六車道,橋梁行車道寬度32米,兩岸江堤之間橋梁兩側各設3米寬人行道,橋梁總寬38米;分流后主線為雙向四車道,橋梁寬度24.5米,設計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根據相關部門的意見和環評結論,該項目屬于《浙江省公路“十一五”建設規劃》、《杭州市公路水運交通建設“十一五”規劃》中的路網規劃項目,項目建設符合我省及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按照環評報告書所列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施工工藝、環保對策措施及要求,我廳原則同意該項目在擬建地點建設。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0浙江省環3.2.2你部在項目建設中要認真落實環評報告書提出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嚴格執行杭州市環保局提出的有關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重點做好以下工作:(1)加強廢水污染防治,切實保護沿線水環境質量。工程之江大橋跨越錢塘江Ⅱ類水質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須嚴格做好飲用水源和取水口的保護和環境管理工作。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橋梁和路段的路口須設置警示標志,劃定運輸車輛的限速區域,增設視頻監控裝置。公路橋梁設計中,提高防護欄和沿江路段防護欄的防撞等級。嚴格控制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臨時施工場地,沿線土石方應及時運出,嚴禁就地堆放,防止二次污染。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公路跨江橋梁、沿江路段設置初期雨水收集系統,初期雨水經收集后送至水源保護區外排放。項目施工前委托專業工程設計單位進行水污染防治與應急方案設計,經技術論證后報當地環保部門備案。(2)加強區域環境整治,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根據杭州市政府意見,杭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倒排計劃,落實資金,按期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東風造船廠和杭州精細化工廠總公司等有關污染企業的搬遷工作,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合理規劃布局,切實做好錢塘江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管理工作。(3)加強環境風險防范,杜絕環境污染事故,確保區域供水安全。之江大橋兩端設置事故應急池,并設置專人管理,嚴禁事故廢水直接外排。根據杭州市政府意見,之江大橋禁止危險化學品車輛通行,請市政府在項目建成后督促公安部門實施有關防范措施。杭州市政府應當抓緊配套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1浙江省環實施閑林水庫備用水源建設,確保與該工程同步建成,按期發揮效益。建設部門必須加強項目營運期環保設施的管理和養護,建立長效管理體制。杭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環境風險事故防范,成立事故應急領導小組,落實資金、人員和器材,制訂危險化學品運輸風險應急預案并報我廳備案,杜絕有毒有害化學品運輸風險事故產生的環境污染次生事故,確保區域供水安全。(4)加強營運期噪聲污染防治,防止交通噪聲擾民。工程建設應與沿線城鎮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相銜接,公路選線必須選擇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小的方案,盡量避讓學校、醫院、敬老院、療養院、居住區等聲環境敏感建筑。針對不同敏感點的環境功能要求和公路噪聲影響程度,必須采取相應的隔聲降噪措施,并預留遠期噪聲治理費用,確保各環境敏感點達到相應功能區標準要求。工程運營后建立噪聲跟蹤監測制度,定期監測敏感點,針對超標現象,及時落實隔聲降噪或居民搬遷等措施。(5)加強生態恢復工作,落實生態修復措施。合理選擇棄渣場,妥善處置拆遷的建筑垃圾,高填深挖段加強邊坡防護、防止水土流失,做好開挖面及料場、棄渣場、臨時用地的生態恢復。基本農田占用應嚴格按照有關要求辦理。(6)加強施工期的環境保護,嚴格按國家及浙江省、杭州市有關施工管理規定制定文明施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物料運輸、裝卸、堆放、拌和等過程產生的揚塵。跨江橋梁施工盡量選擇在枯水期,鉆渣泥漿水沉淀后回用,含油廢水處理后回用于車輛設備沖洗或收集后納入市政污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2浙江省環水管網,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經集中收集納入市政污水管網,嚴禁各類廢水排放入錢塘江。大型施工現場、砂石料堆場、臨時棄渣場等不得設置在水源保護區內,周圍須設置集水溝和沉砂池。選用低噪聲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禁止夜間開山放炮。落實各類公示,無施工工藝特需,夜間不得施工。3.2.3公路沿線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沿線土地的合理規劃和建設布局,嚴格控制公路紅線兩側的土地使用,噪聲超標范圍內不應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敬老院、居住區等環境敏感建筑物。3.2.4根據《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該項目必須委托有環境保護監理資質的監理單位進行工程環境監理,對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有關環境監理計劃、資料報當地環保部門備案。工程完成后,環境監理總結報告應作為工程環保竣工驗收的必備材料。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3浙江省環本項目調查工作主要內容為:生態環境影響調查、聲環境影響調查、大氣環境影響調查、水環境影響調查、環境管理檢查等內容。4.1生態及社會環境影響調查(1)調查內容見下表12345(2)調查方法①根據調查內容,查閱建設方提供的有關資料和環評報告書,將需要調查的內容逐一落實,并作現場調查和核實;②向公路沿線居民發放公眾意見表,并作匯總分析。4.2聲環境影響調查4.2.1項目沿線聲環境敏感點調查本項目沿線分布有一定數量的聲環境敏感點。根據環評報告及實地調查,目前大橋兩側受噪聲影響的敏感點有10處,詳見表4-1。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4浙江省環1K1+259~K1+359西2K1+359~K1+559東3K1+709~K+859西4K1+759~K2+059北5K1+859~K1+959北6K4+659~K5+1597K4+759~K5+2598/9/K2+100北20-30/注:①路線為南向北②新生小學已搬遷至浦沿小4.2.2敏感點噪聲監測(1)測點設置由表4-1敏感點現狀表可見,由于整個項目沿線敏感點較少,對10處農居敏感點均作噪聲監測。其中10#點管理中心為24小時噪聲監測點。(2)測量頻次10#測點連續24小時測量,每一小時測量一次,每次測量20分鐘,其余9個測點每一測點每天測量4次(白天車流量高峰期2次,夜間12:00前、后各測1次)每次測量時間20分鐘,測量2天。(3)監測項目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5浙江省環4.2.3聲屏障降噪效果監測(間接法)(1)測點設置根據現場測量條件情況,在表2-6聲屏障中,選擇其中安裝在地面的1塊聲屏障進行測量(高架上的聲屏障無法測量測點示意圖見圖4-1。(2)測量頻次(3)測量項目4.2.4監測方法和質量保證監測方法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建設項目竣工公路交通噪聲監測技術規定(試行)》及《聲屏障聲學設計和測量規范》江省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技術規定》。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6浙江省環4.3空氣環境影響調查4.3.1大橋兩側廢氣監測(1)測點設置選擇大橋引橋的空曠地段進行廢氣監測,具體為:K2,北。NO2各衰減點距道路路肩距離為0.2m、15m、30m3個測點;CO測點設在距路肩0.2m處。(2)測量頻次每一測點,每天8:30,11:00,13:30,16:00采樣4次,NO2每次采樣45分鐘,測量2天。(3)測量項目NO2、CO濃度及車流量(大、中、小)。4.3.2大橋管理中心及收費站管理房油煙廢氣監測本項目原有2處食堂油煙凈化設施:(1)大橋收費站管理房:另作它用,食堂現已不用,不作油煙測量。(2)大橋管理中心:經現場監測查看,該油煙凈化設施不具備監測條件,無法測量。4.3.3監測方法和質量保證監測分析方法按國家有關標準進行,詳見表4-2。監測質量保證執行《環境空氣監測質量保證手冊》及《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大氣和廢氣部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7浙江省環NO2GB/T9801-1988《空氣質量、一氧化碳的測量》4.4水環境影響調查(1)監測點設置本項目有管理中心和收費站房兩處建筑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后均納入市政污水管網,本次對生活污水出口進行監測,詳見表4-3。(2)監測項目及采樣頻次監測項目及采樣頻次詳見表4-3。#532#53(3)監測分析方法和質量保證監測分析方法按國家標準方法執行(詳見表4-4)。質量保證措施按《浙江省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技術規定》執行。1pH2GB11901-19893HJ/T86-20024GB/T11914-19895NH3HJ535-20096GB11893-19897HJ637-20128HJ637-2012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8浙江省環4.5環境管理檢查檢查內容見下表12345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39浙江省環5.1敏感點噪聲監測結果分析評價(1)監測結果大橋沿線各敏感點噪聲監測結果見表5-1。1號K1+30049.649.848.444.243.049.344.643.149.848.644.342.8948.944.141.72K1+40048.448.445.747.545.244.044.848.840.948.748.546.643.942.045.240.93六組K1+75048.344.948.143.849.547.343.849.747.844.140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4G320連接48.745.147.843.241.245.947.542.047.447.545.247.744.342.445.448.942.641.75二組483號K1+90049.746.948.346.243.145.741.442.845.240.949.947.146.542.843.940.9942.543.141.26K4+80048.044.749.148.044.243.646.441.142.946.440.8947.047.942.044.241.342.243.97K549.449.446.248.142.743.746.748.849.244.347.641.143.247.041.141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8K5+40046.241.544.947.340.545.947.940.944.447.340.99樓K5+45048.948.446.948.046.643.644.945.744.643.749.348.544.546.744.541.345.246.844.942.8(2)分析評價①測量期間公路沿線各測點平均車流量白天在666~1248輛/小時,夜間在117~294輛/小時,夜間車流量明顯少于白天。②在當前車流量情況下,本公路沿線主要敏感點噪聲聲級,白天在49.1~60.1dB,夜間在42.0~50.5dB。根據評價標準,各敏感點噪聲均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相關標準要求。5.224小時噪聲監測結果分析評價(1)監測結果K2+100管理中心24小時交通噪聲監測結果見表5-2。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2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L10L50L90LmaxLmin363620:00~20:2021:00~21:2022:00~22:2023:00~23:20924:00~24:203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3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2)分析評價①該路段距道路紅線24米的敏感點交通噪聲聲級Leq全天在46.4~60.2dB間波動,測量期間,平均車流量為612輛/小時(14692輛/日其中白天平均為849輛/小時,夜間平均為139輛/小時。②在當前車流量情況下,該測點白天等效聲級為56.0dB,夜間等效聲級為47.7dB,晝、夜聲級均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4類標準要求。5.3聲屏障降噪效果分析評價(1)監測結果聲屏障性能的評價主要是對聲屏障插入損失的測量。聲屏障插入損失IL指在保持噪聲源、地形、地面和氣象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安裝聲屏障前后在某特定位置上的聲壓級之差。本文聲屏障插入損失測量方法為HJ/T90-2004《道路聲屏障聲學設計和測量規范》中的間接法,采用間接法測量的聲屏障插入損失用下式計算:IL=△La-△Lb△Lb=Lref.b-(Lrb-Cr)Lref.a—聲屏障安裝后參考點處的聲壓級,dBLr.a—聲屏障安裝后受聲點處的聲壓級,dBLref.b—在等效場所參考點處測量的聲屏障安裝前的聲壓級,dBLr.b—在等效場所受聲點處測量的聲屏障安裝前的聲壓級,dB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4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r、Cr—為修正值,對于半自由場所,接受點為0dB;對于建筑物壁面上,接受點為6dB。(2)分析評價麥嶺沙六組K1+000~K1+250左聲屏障的插入損失為3.8dB,聲屏障對所保護的目標有一定的降噪作用。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5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6.1監測結果(1)大橋沿線兩側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見表6-1;(2)監測期間氣象參數見表6-2。NO2(mg/m3)大中小17.56×10-329.43×10-3<7.56×10-3<7.56×10-33417.56×10-323<7.56×10-34<7.56×10-3晴晴6.2分析評價在監測時車流量情況下(822~1248輛/小時)距大橋路肩0.2m~30m的NO2單次值濃度范圍為<7.56×10-3~0.029mg/m3,大橋路肩的CO濃度范圍在0.1~0.5mg/m3。對照評價標準限值(NO20.24mg/m3、CO10mg/m3二級標準要求。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6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7.1監測結果之江大橋管理中心、收費站管理房生活污水排放監測結果見表7-1。pHCODCrNH3-N#1234/1<10<0.52<10<0.53<10<0.54<10<0.5/<10<0.52#1<10<0.52<103<10<0.54<10<0.5/<10<0.51<102<10<0.53<10<0.54<10<0.5/<10<0.5/6~97.2分析評價大橋管理中心和收費站管理房的生活污水納入市政污水管網,監測結果顯示,該兩處生活污水的pH范圍及SS、CODCr、BOD、NH3-N、石油類、動植物油濃度均符合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三級標準要求。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7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8.1工程沿線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評價本工程區域位于城市建成區,植被以農田作物、路旁綠化等人工栽培植物為主,農田作物主要為油菜、水稻和蔬菜。城市建成區開發建設力度較大,沿線除部分城鎮建筑外,多數為綠化等人工植被,為長期改造的人工生態環境。沿線未涉及掛牌的古樹。另外,本工程區域由于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頻繁,工程區域主要為一些蛇、青蛙、鼠等小動物,未涉及大型野生動物。本工程所在的江段是咸淡水交界的生物區系,是降海性洄游魚類的洄游通道。水生生物多樣性較好,生物資源主要為藻類、底棲動物、原生動物、魚類等普生種類,保護物種中主要有松江鱸魚和偶有出現的江豚。但不是珍稀水生動物的棲息地、產卵場所和鳥類的棲息繁衍場所。8.2水土保持調查評價為防止水土流失,建設方根據環評和水土保持要求,加強了對路基邊坡、取棄土場等的防護。指揮部和設計單位根據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將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防治分區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落實到工程后續設計和實際施工中。與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基本相同,在后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工程產生的棄渣,分別為鉆渣泥漿和拆遷建筑垃圾。鉆渣泥漿全部用于在橋梁施工區設置沉降池干化后就地填埋處理,拆遷建筑垃圾運到當地村鎮垃圾填埋場進行堆置處理,本項目不設棄土場。工程借方從商業料場購買,無自行開采料場。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8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實際施工中的防護措施性質與批復基本一致,防護措施包括路基施工期間的臨時排水沉砂措施、道路邊坡綠化措施、鉆渣泥漿沉降池防護以及施工臨時占地土地整治等措施。本工程實際發生的水土保持投資共計1344.86萬元,其中主體工程已計列部分800.56萬元,方案新增措施投資544.30萬元。新增投資中包括工程措施230.08萬元,植物措施164.14萬元,施工臨時工程17.64萬元,獨立費用113.84萬元,水土保持補償費18.60萬元。目前,項目已完成水保驗收。8.3工程永久占地及征遷影響調查評價本項目建設用地于2010年2月初獲得省政府批準。建設單位于2010年3月份開始實施征地拆遷工作。本項目紅線內總征地面積637.127畝。其中濱江段征地面積127.043畝,征用集體土地面積46.488畝,使用國有土地面積80.555畝,紅線內拆遷農戶房屋62戶、企業1家、農貿市場1個。之江段征地面積510.084畝,其中征用集體土地面積207.55畝,使用國有土地面積302.534畝,拆遷農戶房11戶、企業4家以及之浦路兩側一些過渡房與附屬物。上述征遷項目均按規定辦理了土地報批手續,并按規定支付了相應的補償費用,緩解了因征地拆遷帶來的損失。8.4臨時用地及恢復調查評價根據工程建設需要,本工程建設期間臨時借用1處場地(3.63hm2)作拌和站使用。施工單位均按規定同當地簽訂了臨時借地協議并支付了借地費和復墾費。本項目施工借用的臨時用地,在辦理借用協議時,都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49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包括了復耕費或生態恢復費,在工程完成后臨時用地均根據租用協議進行了復耕和復綠,現已完成并交還給當地。8.5綠化工程及文物保護調查評價為恢復植被,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方對公路沿線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全線綠化投資1669萬元,人工種植喬木6929株,種植灌木65867平方米,綠化面積約11.99萬平方米,通過綠化,改善了沿線生態和景觀環境。經調查,本項目施工范圍內未發現歷史文物。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0浙江省在該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調查期間,通過發放意見調查表的形式征求當地公眾的意見。9.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范圍為隨機向大橋沿線村鎮住戶發放調查表49份,回收有效表49份,從回收調查表可見,調查對象主要分布在大橋沿線的新生村沙郎虞、沙郎沈及麥嶺沙等。調查對象組成結構見表9-1。男女00127009.2調查結果調查結果統計見表9-2。調查結果顯示,大橋沿線公眾對該大橋建設項目環保工作的總體滿意程度較高,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受調查人員占100%。說明沿線居民對本大橋建設基本持支持態度。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1浙江省有是否大橋建設期是否存在夜間(22:00~6是否0有有0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2浙江省10.1環境管理體系與規章制度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全體人員遵照“保護生態、美化環境、責任到人、狠抓落實”的思想,將環境保護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成立了以建設指揮部領導的、由各標段項目經理和總監負責的環境保護文明施工工作小組。指揮部人員、項目部施工人員和監理相互協作,制訂了各種規章制度,同時公司指揮部與施工標段簽訂了文明施工承諾書,并積極同地方環保、水利部門協調合作,將各項環保事項落實于設計、施工、試運行、驗收各個階段。之江大橋建成通車后,為保護生態環境,杭州之江大橋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由副總經理分管的養護安全部、營運管理部、施救部負責環保工作,下設路產養護單位、巡查施救隊、監控中心等管理單位。同時制范應急預案》等。路產養護單位對全線的道路設施、綠化工程、排水系統、聲屏障等進行養護、保潔。收費所(站)設專業水電工對污水處理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巡查施救隊負責每天全線道路安全巡查,監控中心負責每天24小時全程監控。10.2環評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基本落實了環評報告要求,詳見表10-1。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3浙江省1234運52390m6/10.3橋址附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保護措施本工程涉及錢塘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設方采取了以下措施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以保護:(1)為防止危險品車輛交通事故發生后可能會污染錢塘江,工程已根據環評要求,設置了橋面雨污水收集設施和應急事故池。(2)進入大橋有一級水源保護區標志牌和限速標志牌。(3)大橋兩側設立危險品車輛禁止通行警示牌。(4)橋下通航有6個防撞墩,橋上防護攔按高速公路最高等級設計,10.4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為防治突發性污染事故發生,杭州之江大橋開發有限公司制定了相應的污染事故防治應急預案,如《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事故應急預案》、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之江大橋)工程環境保護設施54浙江省《環境風險防范應急預案》等。上述預案由公司營運、施救及安全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日常工作,巡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