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琥珀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琥、珀”等12個生字,會寫“怒、

吼、脂”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怒吼、

松脂、拂拭、滲出、半晌、推測、蜘蛛、熱辣辣”等詞語。

2.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展開合理想象,理解領會琥珀

的形成過程。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推測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理解領會琥珀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我們先來欣賞幾件美麗珍貴的琥珀藝術品。出示琥珀藝術

品圖片。

2.揭題,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

能提出: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3.認識琥珀。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出示琥珀有關資料

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

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

蟲,奇麗異常。琥珀大多數由松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故又被

稱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及內部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

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

2016年3月6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世界上最為

古老的琥珀礦石,其年齡在9900萬年左右。

4.介紹作者

柏吉爾(1804?1882),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作品集《烏

拉波拉故事集》等。本文就選自這本書。從大體上看,本文屬

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來較為枯燥深奧

的科學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吸引小讀者,所以也有人說《烏

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話。《琥珀》是根據《烏拉波拉故事集》改

寫的。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一)提出自學要求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不準的借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和同學。

2.邊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結合語言環境加以理解。

3.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

(二)匯報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出示本課生字

琥珀嗡脂拭滲俯扎番埋澎湃

怒吼餐劃晌辣掙刷測詳

指名讀,師生及時更正:

注意讀準平舌音“餐測”,翹舌音“脂拭滲晌掙刷”

等。

2.書寫指導

重點指導“拭餐滲”的書寫

師范寫,并講解:

“拭”左窄右寬,左邊的“才”注意第三筆是提,右邊的最

后一筆斜勾寫的長一些,落筆和提手旁在同一水平線上,不要多

寫最后一筆撇。

“餐”上下結構,注意上面有三個部分組成,下面是“食”,

撇捺要寫得舒展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滲”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的“參”的寫法,下面的“鄉”

的寫法,三撇要寫在一條豎線上,第二筆、三筆起筆位置要

記住:都在前一撇的三分之一處起筆。

3.理解詞語

松脂:針葉樹的樹干上流出的膠狀液體,是制造松香和松節

油的原料。

拂拭:指撞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體的粘性很強。

颯颯:風的聲音。

琥珀:古代松柏樹脂的一種化石,淺黃色、褐色或紅褐色的

透明固體。可用它制造漆、裝飾品等。

斷絕:指原來有聯系的失去聯系,原來連貫的不再連貫。

推測:根據已知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澎湃:形容濤聲互相撞擊。

前俯后仰:形容身體前后晃動。俯,頭向下;仰,臉朝上。

約摸:估計,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獸發威吼叫。課文中比喻水的風浪聲很大。

熱辣辣:形容熱得像火燙著一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檢查自讀課文情況。

指名讀課文,正音。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3.給課文分段:

再次讀文看看課文如何分段?

根據學生回答,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時間。

第二部分(2-9自然段):松脂球的形成。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琥珀的形成。

第四部分(13-18自然段):琥珀被發現的過程及琥珀的價

值。

4.默讀課文,看看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提示: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

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四、圖文結合,了解琥珀特點。

1.圖文對照,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

琥珀。

預設1:里面有一只小蒼蠅和一只蜘蛛。

預設2:這塊琥珀是金黃色的。

預設3:這塊琥珀是透明的。

(2)瀏覽課文找一找文中描寫圖畫內容的語句。

(3)請大家自由讀最后一自然段,這個自然段除了寫琥珀

的樣子,還寫了什么?(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

推測出來的;這塊琥珀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感情齊讀。

3.課文中所寫的內容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

想象的部分?

(明確:課文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

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

毛……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些內容是呈

現在科學家眼前實實在在的事物,課文中的其他內容都是作者推

測、想象的部分。)

五、課堂總結,鞏固提高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欣賞了琥珀的美麗和神奇,

我想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有一種沖動,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樣形成的?

下節課我們就來研究。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字詞

琥珀松脂拂拭滲出前俯后仰一番澎湃

怒吼美餐晌午熱辣辣掙扎沖刷推測詳細

指名讀,賽讀。

2.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預設: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這

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3.談話導入新課:根據這塊罕見的珍貴的琥珀,作者推測想

象出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琥珀的形成過程。那么,作

者是怎樣推測、怎樣想象的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

測,一起想象。

二、品讀課文:還原推測過程,品味文章語言。

(一)默讀課文,大膽質疑。

默讀課文,做批注,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

1.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琥珀是怎樣形成的?

2.它們是怎樣成為化石的?

3.為什么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萬年前的

故事的詳細情形?”

(二)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想想蒼蠅和蜘蛛怎么會同時被包在一個松脂球里?

引導學生發現:天氣熱,太陽猛;松樹滲出松脂;蜘蛛正要

抓到蒼蠅;松脂剛好滴到蜘蛛和蒼蠅上。(板書:蒼蠅蜘蛛巧遇)

2.作者把這個故事寫得非常生動有趣,讓人感覺很真實,很

形象。再讀課文,想象畫面。

(1)找到描寫太陽和松脂的句子,讀句子,想象畫面,感

受天熱,松脂多而美。

一個夏日,太陽暖暖地照著。

那里長著許多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可以聞到一股松

脂的香味。

晌午的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滲出厚厚的

松脂,在太陽光里閃閃地發出金黃的光。)

(板書:太陽光:暖暖的、火熱、熱辣辣松脂:厚厚的)

(2)作者又是怎樣記敘松脂包裹蜘蛛和蒼蠅的過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讀一讀,并在腦子里形成畫面。

②說說你看到的畫面。(在學生介紹過程中,老師通過追問,

引導學生講清細節,把故事講生動;同時,抓住“剛、正好、一

齊”引導學生感受事情的“巧合”)

③課文中還有一個句子,也能說明這真的是一種巧合,一種

偶然,能找出來嗎?有感情地讀一讀。

(成千上萬只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

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子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

掛在一棵老松樹上。)

(3)就這樣,松脂不停地滴落在兩只小蟲子上,結果一一

(出示句子:小蒼蠅不能捶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

餐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黏稠的黃色淚珠里。它們前俯后

仰地掙扎了一番,終于不動了。)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終于”指導有感情地朗

讀。)

3.師生共同歸納松脂球形成的條件

第一,炎熱的夏天正晌午。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松柏才滲出

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樹、柏樹。依據是琥珀是松樹樹脂形成的

第三,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

脂正巧滴下來把它們包在里面。

4.賞析課文,感情朗讀。

①“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下快樂地飛舞。

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寫出了小蒼蠅的快樂勁兒)

②“忽然,有個蜘蛛慢慢爬過來,想把那只蒼蠅當作一頓美

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

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

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事情發生得巧極了)

④“小蒼蠅不能撞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兩只

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語句幽默,讓人感覺兩

只小動物很可憐;同時也寫出了老松樹的不忍心但又無可奈何。)

(板書:被淹沒)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師過渡: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了,但松

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應該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松脂球又是

怎樣變成化石的呢?

1.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畫出來,讀一讀。

預設一:

“成千上萬只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

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

在一棵老松樹上。”

(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

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預設二:

“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水把森林淹沒了,

樹腐爛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琥珀的形成是一

種地殼運動、滄海桑田巨變的結果。

師提問:如果說松脂滴落到兩只小蟲上純屬巧合的話,那么,

包裹著蜘蛛和蒼蠅的松脂球變成化石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課件出示:1.時間漫長。2.陸沉水漫。3.松樹腐爛。4.

泥沙掩埋。)

2.作者是怎樣寫出漫長的?(引導學生抓住“幾十年,幾百

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進行體

會。通過時間“長”“短”的相對性,體會化石形成時間的漫長。)

(板書:松脂球化石時間長)

3.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進一步感受漫長。

4.最后,松脂球化石一一琥珀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C.琥珀價值(13-18自然段)

1.琥珀的發現有什么價值?

(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

細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

蛛了。)

(1)“推測”是什么意思?

預設:“推測”意思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

的事情”。

(2)為什么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

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

預設1:因為透過琥珀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小東西一一一只蜘

蛛和一只蒼蠅,可以想象它們兩個如何相遇,如何被松脂包在一

起的。

預設2:從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可以

猜測出它們如何拼命掙扎的情形。

2.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科學家還有哪些大膽的推測?

根據學生回答,展示:

(1)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

滲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陽光里閃閃地發出金黃的光。

這個猜測的依據是什么?

預設:因為只有太陽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樹上的厚厚的松脂

曬化,才能滴下一大滴松脂。

(2)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

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這個推測的依據又是什么?

預設:因為能把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同時包住的一定是一大

滴松脂,小的松脂是包不住兩只小動物的。

3.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你還能想到會這塊琥珀還有哪些價值。

用“從那塊琥珀的發現,我們可以推測……”說話。

三、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總結延伸:尋找前后聯系,質疑形成過程。

(1)再讀全文,我們還可以發現,課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

互的內在聯系的,你能找出來嗎?(如對海的描寫;對小蟲

的描寫;漫長時間與第一自然段的照應……)

(2)作者對這塊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測,你有什么疑問嗎?

(如,為什么我們通過琥珀,推測到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

細情形?)

那么對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測呢?

(如,蒼蠅和蜘蛛也許在幾千萬年前是一對好朋友,相會的

時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2.作業

把你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想寫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四、板書設計

5琥珀

「太陽光:暖暖的、火熱、熱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繼續滴

【蒼蠅、蜘蛛:巧遇

時間長

松脂球變成化石-

1被淹沒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別具一格的設計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

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

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

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

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

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

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

點評。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說明文,也可稱作科學小品。作者柏吉爾用極其

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

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的形成、發現的過程,評判了它在科學上

的價值。由于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課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

知識介紹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小讀者。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繪、生

動的記敘,又有科學的說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

課文。

【作者介紹】

柏吉爾(1804-1882),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作品集《烏

拉波拉故事集》《活動》《愛的代價》。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琥珀:

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實科、南洋杉

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

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蟲,奇麗異常。

琥珀大多數由松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稱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狀多種多樣,表面及內部常保留著當初樹脂流動時

產生的紋路,內部經常可見氣泡及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

常見琥珀種類:金坦,金藍珀,綠茶珀,紅茶珀,血殉翳坦、

花珀、棕紅珀,藍珀,綠坦,蟲坦,蜜蠟,珀根,緬甸根珀等。

2016年3月6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世界上最為古

老的琥珀礦石,其年齡在9900萬年左右。

松脂是松樹樹木分泌出來的樹脂,剛從樹干流出時,無色

透明,松節油含量可達30%以上,與空氣接觸后,松節油逐漸揮

發,加上外界水分的侵入,因而使其中的部分樹脂酸呈結晶狀態

析出,松脂逐漸變成蜂蜜狀的半流體。

【與課文相關的其他資料】

有趣故事

琥珀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裝飾藝術品,風靡全球。琥珀是

由千萬年前植物所分泌出來的樹脂,經過地殼運動而深埋地下,

逐漸演化而成的一種天然化石。品種有金珀、蟲坦、香珀、靈珀、

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蠟珀、透明珀等,尤以含有完整昆蟲

或植物的琥珀為珍貴。中國古代稱琥珀為“虎魄”“光珠”“紅

珠”“江珠”“頓牟”“遺玉”,被視為珍寶。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熟讀課文,用“畫出文中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1.太陽照得火熱,可以聞到一股松脂(zizhi)的香味。

2.它們前俯(:rafu)后仰地掙扎了一番,終于不動了。

3.有兩只小蟲被埋(maiman)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

老松樹上。

二、辨字組詞。

詳()側()番()響()滲

O

祥()測()蕃()晌()參

O

三、詞語搭配

()地照著O地響()地飛舞

()的綠翅膀()的松樹()的松脂

四、根據要求改寫句子。

(1)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淚珠里。(縮句)

(2)一大滴松脂把兩只小蟲重重包裹在里面。(改為被字

句)

閱讀能力大比拼

五、讀課文片斷,完成練習。

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

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還可以想象它們當時在粘稠的松

脂里怎樣掙扎,因為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從

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

并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1.用“”畫出科學家看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

“一”畫出科學家由這塊琥珀產生的推測、想象的句子。

2.用“\”給這一自然段分層,寫出層意。

3.“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它們”指「

“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是因為。

4.這塊琥珀在科學上的研究價值是o

思維創新大拓展

六、那么對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測呢?

參考答案:

一、1.脂(zhi)2.俯(f。)3.埋(mdi)

二、詳(詳細)側(側面)番(一番)響(響亮)滲(滲出)

祥(吉祥)測(猜測)蕃(番茄)晌(晌午)參(參加)

三、暖暖颯颯快樂柔嫩高大厚厚

四、1.小蟲淹沒在淚珠里。2.兩只小蟲被一大滴松脂重重包裹在

里面。

五、1.事物:”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每一根毫毛。”“它們腿

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聯想:“還可以想象它們??????

怎樣掙扎,”“我們可以推測……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2.第一層:從“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到“黑色的圓

環”,寫了這塊琥珀的樣子。,第二層:最后一句話,寫了這塊琥

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3.蒼蠅和蜘蛛,蒼蠅和蜘蛛掙扎時在松脂里劃動留下了痕

跡。

4.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六、示例:一個炎熱的夏天,太陽熱辣辣地照在一片松樹林上。

大滴大滴的松脂從樹上滴下來,有一只蒼蠅從此路過,正好又有

一滴松脂從上面落下來,正好落在它的身上,一只蜘蛛正好想把

蒼蠅當作美餐,正急匆匆地往這里趕,快到蒼蠅跟前,又有一滴

松脂滴落下來,把蜘蛛罩住了,一滴、兩滴、三滴……把它倆重

重包裹在里面了。

6.飛向藍天的恐龍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鈍、僅”等13個生字,會寫“笨、

鈍”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笨拙、遲

鈍、毫不相干、隧道”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

點,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學生熱愛科

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教學難點

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件出示,引入課題

出示書上恐龍圖,引入課題。

1.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剛才屏幕上又再現了

活靈活現的恐龍。下面,我們來學習關于恐龍的課文。

2.讀課題質疑

(1)齊讀課題,并板書課題。(板書:飛向藍天的恐龍)

(2)質疑

讀了課題,你產生了疑問嗎?請舉手。如有的學生沒產生,

就讓他們再讀讀課題想想。

產生了什么疑問?分別說說。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說

法: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么能飛向藍天呢?恐龍怎么能飛

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龍還會飛呀!

3.初步釋疑

①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問?請舉手,

請再讀讀想想。不知道的請讀課文找答案。(給一定的時間讀書)

②范讀、生邊聽邊想。

③分別抽說(說得不對的,全班讀書、爭議、再說)

遼西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師講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4.作者簡介

徐星,男,祖籍江蘇,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兼任民盟中央

委員,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

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出示生字新詞。

遲鈍不僅描繪隧道繁衍十噸公斤腦顱膨大敏捷

樹棲開辟

嶄新笨重談起鴿子毫不相關描繪末期形態各異前

肢鳥翼

2.自學要求:學生字的音形,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新詞意思。

互幫:不懂的詞意,查字詞典和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對差生加

以引導。

3.分別抽讀生字,說形和詞意。

注意讀準平舌音“隧”,翹舌音“嶄肢”等。

4.讀生字新詞(抽讀、齊讀、去掉音節讀)

5.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隧翼”的書寫。

“隧”左窄右寬,注意左邊的”兩筆寫成:橫撇斜勾、

豎;右邊的部分

“遂”是個半包圍結構,先寫上邊的部分,再寫“L”,“L”

是三筆寫成:點,橫折折撇,捺。

“翼”注意是有三部分組成:羽、田、共。其中“羽”不帶

勾。這個字寫扁一些。

三、讀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1.自讀課文,讀出不懂的詞。

2.自查字、詞典,不懂的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參與引導。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活。本文指白

門溪龍(見圖或形)

敏捷:動作等迅速靈敏。本文指一些獵食性的恐龍,身體逐

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行動迅速靈敏。

色彩斑斕:顏色燦爛多彩。

親緣關系:血緣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或親妹妹,有血

緣關系O

后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本文指鳥類可能是小型恐龍的

子孫。

欣喜若狂:非常的歡喜快樂。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們發現了

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類,而非常歡喜快

樂。

演化:演變。本文指恐龍演變鳥類。

繁衍:逐漸增多

毋庸置疑:無需懷疑。

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過渡:下面讓我們讀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自由讀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

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

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

一歷史過程。

五、精讀重點,領悟寫法

L字詞、句子都能讀準確了,現在可以來解決大家剛才提出

的問題。(出示:“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請大家認真讀

讀課文,哪個自然段能回答這個問題?(第四自然段)

2.閱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方法:

(1)先自己讀。

(2)再討論。

(3)匯報:

①第一種大約出現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長得……像鳥類……

④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

的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六、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語,讀懂了課文,把握了課文的脈絡

層次,究竟恐龍的一支是如何變成鳥類的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說明性文章表

達準確的這一特點,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首先,我們復習一下

上節課學習過的詞語,出示詞語:

遲鈍不僅描繪隧道繁衍十噸公斤腦顱膨大敏捷

樹棲開辟

嶄新笨重談起鴿子毫不相關描繪末期形態各異前

肢鳥翼

師:這些詞語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們能用上這些詞語概括

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嗎?

預設:(事實證明笨重的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

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我們接下來學習課文,跟著科學家走進恐龍的演變世界。

二、精讀感悟,重點突破

(一)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1)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說?依據是什么?

(2)科學家有怎樣的發現?

(3)“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這些發現為什么讓全世界的

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結合課文內容說說:

“遼寧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

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1)'點睛’之筆是什么意思?

(2)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運用生動形

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作

“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

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

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二)

(3)這一重要的發現多么令人欣喜啊!這也是科學家鉆研

時的心情,我們帶著這種歡欣鼓舞的心情來讀一讀這一句話。指

導感情朗讀,體會科學家鉆研時的心情。(讀出欣喜若狂的心情)

(二)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

師:是啊,兇猛、笨重、遲鈍的恐龍能變成輕靈、五彩斑斕、

凌空翱翔的鳥,多么不可思議啊!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一演化

過程吧!看默讀提示:默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想想恐龍是怎

樣一步步演化成鳥兒的?

全班交流:(先小組匯報其他組補充)

(1)第一種恐龍的特點: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

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退支撐身體。數千萬年后,它的

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A、去掉“大約”行嗎?

B、比較讀

(1)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

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

(2)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

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

C、指名讀

(板書:第一代恐龍一龐大家族一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

(2)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的特點:

“有些恐龍像它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四足行走;

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身材小巧,體重不

足幾公斤;有反氯虎兇疣舁帝,.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青些疝

寵油而向愛,以植物為福,

A、想想看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

B、(恐龍種類的圖片)請同學們說說你對恐龍的認識。

C、注意加點的詞語,照樣子寫一段話。

預設:螞蟻經過進化,有些螞蟻還保持著原有的黑色,有些螞

蟻則變成了黑紅色,有些螞蟻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幾倍,有些螞蟻

則小巧玲瓏,十分招人喜愛,有些螞蟻變成了掠奪者,成為了人類

的敵人,有些螞蟻則變成了益蟲,成為了人類的好朋友.

D.大家對這形態各異的恐龍都充滿了喜愛之情那我們就來

讀一讀吧!男女對比讀、齊讀。

教師:這么龐大的家族都能飛上美麗的藍天嗎?(生:不是)

請大家找出相應的語句來讀一讀

(3)獵食性恐龍的特點: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骨

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

鳥翼一樣拍打;體表長出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它

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

存。

A、齊讀。出示恐龍不斷進化的圖片(教師適時解釋:恐龍

長的越來越接近現在的鳥類了。骨骼中空,身體才會輕盈,行動

也就敏捷了,又長出了像鳥翼一樣的前肢,體表還有羽毛。)

B、“其中”是在什么中?“一些”說明了什么?(可見作者

用詞的準確性,我們在習作時應注意恰當地用詞學習如何錘煉語

言。)

板書: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一飛向藍天

(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

C、比較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1)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

(1)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

到樹上生存。

(2)它們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D、齊讀。

教師:這些都是恐龍飛向藍天的前提,那么它們是怎么飛向

藍天的?

(4)”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

滑翔的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師:科學家們都認為是這樣嗎?

生:不是,還有的科學家認為……

師:由于生活習性的改變,使恐龍飛向了天空。有的科學家

認為是樹棲生活使鳥具備了滑翔能力,并逐漸能夠主動飛行;有

的科學家認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但是,毋庸置疑是什么?師板書齊讀。

生:齊讀句子。

師:是的,恐龍的一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

翱翔的鳥兒。

4、直觀感受

師: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清楚詳細的介紹拉近了恐龍與

我們的距離,現在就讓我們再近距離地欣賞一下各種種類的恐龍

吧!(出示其他類型的恐龍圖片)

5、學生復述

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用自己的話說一

說(再出示演化過程的圖片)

教師: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毋庸置疑(生接讀)“毋庸置疑”

怎么樣理解?(無須懷疑)帶著這種語氣再讀這句話。

(三)學習第五段

教師:無論如何這只是科學家們根據種種證據的推論,它們

有更美好的心愿。齊讀第五段。

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師:這是科學家們的愿望,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

他們多么希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啊,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笨重

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

多少寶貴的心血啊!科學研究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上有

太多的奧秘等待大家去探索,就請同學們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

將來去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吧。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

你有什么感想?你們想對科學家們說些什么?

預設:科學家們推測出恐龍演變成鳥類是有事實依據的,化

石是最后的證據。

預設:科學家的想象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雖然大膽卻是

嚴謹科學的。

2.總結寫法

閱讀感悟寫法上的特點:

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

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年。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3.作業:拓展學習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復述給家長聽。

(2)對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問題可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

交流收集的資料,舉辦一次“恐龍世界”展覽。

五、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代恐龍一龐大家族一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一飛向藍天

(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讓學生了解恐龍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知道恐龍是怎么樣

飛向藍天的?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重點部分,在熟悉了

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來找到這四個階段的恐龍的特點或

是變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有條理地理解演化過程。然后再讓

學生根據板書來復述演化過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語

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為讀懂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時為了

讓學生能弄清課文的內容,老師一遍一遍的提問,學生來回答,

課堂顯得零散,而缺乏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而有些課堂

老師又放得太大,學生閱讀時無從著手,顯得空而散。怎樣做才

恰到好處呢?其實這也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師的引

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哪方面進行思考。

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問題讓學生深入課文,又從課文走出,深入

他們的生活、學習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而且整個課堂讓人感覺渾然一體,生趣盎然。

不足之處:

本課的教學不足就是因為時間的關系,再引導學生品讀科普

文章體會它的用詞準確做得還不夠到位。

今后在教學要注意時間的合理搭配。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

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

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

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

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

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

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

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一一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

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

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

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

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

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

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

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

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

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

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后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

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

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

生動的語言。

【作者介紹】

徐星,男,祖籍江蘇,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

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恐龍: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⑵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

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

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

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并命名為恐龍,

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

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

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

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

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

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

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

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

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

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

(1.44億年前--6500萬年前)

中生代時期: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亙

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

紀和白堊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

代介于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于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

物,尤其是恐龍和翼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

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

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

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

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

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T2萬牛頓,嘴

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

恐龍。

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

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

(Tarbosaurus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

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

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于其他屬。

馬門溪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

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

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

的一半。另外,馬門溪龍的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

部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相對較少。

【與課文相關的其他資料】

〃第九屆中科院杰出青年獎〃評選評語:

徐星對新疆準喝爾盆地戈壁地區連續7年的野外考察使,該

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他

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導致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

發現。他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20余種,是世界上命名恐龍

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他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等的形態學、

分類學等方面的成果被評論為引發了恐龍研究領域革命性的變

化。他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有關評論譽為里

程碑式的成果,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

種。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有關〃古盜鳥〃的報

道錯誤,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

件之一。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讀一讀,寫一寫。

pengdasizhikaipisuidao

()()()()

gezibenzhongkonglong:<ingtai

()()()()

一、加點的字該讀哪個音?歸選吧!

后裔(yiyi)隧道(suisui)

樹棲(xiqi)繁街(yanxing)

嶄薪(zanzhan)遲鉞(dunden)

三、寫出下列詞的近義詞。

漫長一一()繁銜一一()形態各異一

一()

敏捷——()頓時——()欣喜若狂一

——()

四、?連。

漫長的羽毛身體小巧

輕靈的生活行動輕盈

美州的演化身材敏捷

嶄新的鴿子反應遲鈍

五、縮句

1.我國的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發現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2.一支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3.恐龍后代繁衍成了龐大家族。

閱讀能力大提升

六、課內閱讀。

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

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遼西的

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

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1.“欣喜若狂”的意思是:()。“首次”的意思

是()。

2.為什么說這塊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呢?

七、課外閱讀。

飛龍

我國民間有龍能升天的傳說。世界上真有這樣的“飛龍”,

那就是1.9億年前出現的翼龍。

翼龍是恐龍的一種,是飛上天的爬行動物,把它說成是“飛龍”,

也沒有大錯。

巨大的恐龍怎么會飛起來了呢?因為它的前肢和身體中間長

出了一張薄薄的皮膜,當它在空中飛來飛去時,活像一只大蝙蝠,

難怪當它被發現時,有人說它是蝙蝠的祖先,有人說它是一只怪

鳥。過了很久,人們才明白,原來它是恐龍家族里的一員,給它

取名叫翼龍。

翼龍的“皮翅膀”雖然很大,但中間沒有肢骨支撐,不能像

蝙蝠一樣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自在飛翔,更不能遠距離飛行。

它只能在林間空地上滑翔一會兒,或是像后來的水鳥那樣,從空

中一下子俯沖下去,撈起一條小魚就趕緊飛起來,飛行本領并不

高明。人們傳說“飛龍”可以騰駕霧,飛上高高的天空,它更加

沾不上邊了。

1.請你為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皮膜(加mo)蝙蝠(bidnbian)支撐(ch

engcheng)

翼龍(jiyi)空地(kOngkong)空中(k

ongkong)

2.先看看例子的一對詞語是什么關系,再在后面的四對詞語

中找出關系相似的一對。

(1)恐龍翼龍

A、醫生病人B、船碼頭

C、文具鋼筆D、香蕉蘋果

(2)水鳥小魚

A、母雞雞蛋B、山羊青草

C、老鼠貓D、果樹果實

3.翼龍為什么會飛呢?從文中找出,用“____"標出。

思維創新大拓展

八、讀一讀,填一填。

中生代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2億5千萬年至6千萬年,

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千萬年左右,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

那時,在陸地上有恐龍,海中有蛇頸龍,空中有翼龍。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

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

層的年代。

1.化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中生代時,在陸地上有(),海中有(),空中有

()。

參考答案:

一、膨大四肢開辟隧道鴿子笨重恐龍形態

二、yisuiqiyanzhandun

三、久遠繁殖剎那姿態萬千靈敏興昌采

四、漫長的\/羽毛身體、y小巧

輕靈的X生活行動\,輕盈

'敏捷

美州的^演化身材/

嶄新的/'鴿子反應遲鈍

五、(1)科學家發現了化石。

(2)恐龍變成了鳥兒。

(3)腦中浮現鴿子和孔雀。

六、1.形容高興到了極點第一次

2.科學家提出,鳥類和恐龍有親緣關系,還可以就是一種小

型恐龍的后裔,但長期找不到相關的化石來驗證。這次遼西發現

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

所以說是“點睛”之筆。

七、1.mobianchengyikongkong

2.(1)C(2)B3.因為它的前肢和身體中間長出了

一張薄薄的皮膜。

八、1.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2.恐龍蛇頸龍翼龍

7.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兵、乓”等12個生字,會寫“納、

擁”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納米擁有

冰箱除臭隱形健康預防病灶疾病細胞”等詞語。

2.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了解納米有關知識。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體體現。

4.領會納米的神奇所在,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了解納米有關知識。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體體現。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學依據的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導語:大家還記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隨意消失變化的人嗎?

還記得在神話世界里,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嗎?現在所有這一切都

不是在瘋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話里,而是在離我們

也許只有幾年之遙的納米時代!那么什么是納米?什么是納米技

術?大家想不想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2.展小圖片:

圖1.納米機器人(描述的是一個納米機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

有害堆積物。由于納米機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動,

對于像腦血栓、動脈硬化等病灶,它們可以非常容易地予以清理,

而不再用進行危險的開顱、開胸手術。)

圖2.納米技術制作的中國地圖(這是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科技

人員,利用納米加工技術在石墨表面,通過搬遷碳原子而繪制出

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國地圖。這幅地圖到底有多小呢?打個比方吧,

如果把這幅圖放大到一張一米見方的中國地圖大小的尺寸,就相

當于把該幅地圖放大到中國遼闊的領土的面積。)

3.板書課題:簡述:這篇科學小品文向我們簡單而準確地介

紹了納米、納米技術等科學知識,展示了納米技術美妙的前景。

(板書: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4.出示目標。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正確、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

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1)檢查并指正讀音

乒乓球擁有殺菌防臭蔬菜癌癥死亡率疾病病灶

納米冰箱鋼鐵隱形健康細胞預防需要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注意讀準平舌音“灶”,翹舌音“殺臭疏”等。

(2)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臭蔬健康”。

“臭”上下結構,上面是個“自”下面是個“犬”,不要少

寫“自”里的一橫和“犬”上的一點。

“蔬”上窄下寬,下面是“疏。不要多寫橫撇下的一撇,

也不要少寫了撇折右邊的一點。

“健”左窄右寬,注意中間是“燈”不是“L”。

“康”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部分,最后四筆分別是:點、

提、撇、捺。

(3)檢查詞語理解。

①微米:微米是長度單位。1微米相當于1米的一百萬分之

②直徑:溟揩通過一平面圖形或立體(如圓、圓錐截面、球、

立方體)中心到邊上兩點間的距離。

③隱形戰機:通常溟揩在電磁、可見光、紅外、聲學等方面

難以探測或跟蹤的成斗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電磁虛形。

④雷達:測定目標位置的無線電裝置或系統。

⑤無能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

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⑥病灶:疾病集中的部位或是綜合病癥、感染的主要部位。

⑦納米緩釋技術:這是一個繳米技衣的問題,就是把材料(一

般是藥物)用繳米材料包起來或直接做成繳米材料,在一定環境

下使它緩慢地釋放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