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報告表_第1頁
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報告表_第2頁
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報告表_第3頁
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報告表_第4頁
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報告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項目名稱:威海廣瀚綜合型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單位(蓋章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制I 32 44 52 1一、建設項目基本情況無無無無《威海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作為威海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布局依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漁業管理的基本制度,按要求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保護水域灘涂生態環境,設定發展底線,穩定基本養殖面積,保障漁民合法權益,確保有效供給安全、環境生態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2根據《威海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項目位于威海養殖區,不位于禁養區和限制區內。項目進行底播養殖,項目建設有利于海洋漁業資源的養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本項目屬于鼓勵類“第一類、根據《關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環評[2016]150號):“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根據威海市2023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項目位于海域環境管控根據《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威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本項目不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距離最近的生態保護紅線項目施工和運營產生的懸浮泥沙較少,擴散范圍較小,不會擴散至生態保護紅線內。本項目施工期和運營期間產生的污水、固廢均妥善收集處理,項目采用底播養殖的方式開展養殖,有利于海域的資源恢復,不會改變工程周邊水動力場環境和綜上所述,本項目不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項目施工和運營不會對生態保護紅根據《威海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水環境質量底線目標:到2025年,重點河流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比例達到65%,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和劣五類水體,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全部達到Ⅲ類,全市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底線目標:到2025年,近岸海域水質不斷改3善,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以上;大氣環境質量底線目標:2025年到2035年空氣質量持續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并保持全省領先。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底線目標:到2025年,威海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項目所在區域總體環境狀況良好。本工程為底播養殖項目,施工期船舶及運營期看護船舶排放的廢氣主要為無組織廢氣,對周邊大氣環境影響較小;船舶產生的噪聲對周邊影響較小;項目施工期和運營期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等收集送陸域統一處理,不排海,不會影響周邊海水水質。項目嚴格執行環保監測計劃,落實環境保護措施,不會對周邊海域的環境質量產生明顯影響;項目不占用土地,距離陸地較遠,不會對土壤環境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在落實本報告提出的相關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實施不會對區域環境質量底線造成影響,滿足環根據《威海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資源利用上線主要目標為:不斷優化調整能源結構,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替代燃煤使用。安全發展核電,協調推進風電開發,推動太陽能集熱系統規模發展和多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達到省定標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01以上。全市農用地面積保持穩定,建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開發;質量有提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8903.11公頃,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本項目在海域范圍內進行海底底播養殖,項目不占用土地、耕地和基本農田及建設用地資源,項目不使用煤炭資源、不屬于高耗能產業,不涉及使用地下水,施工期和運營期所需的淡水主要為工作人員生活用水,用水量較少。因此,項目建設4根據威海市2023年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中的《威海市近岸海域環境管控單元生態環境準入清單》(2023年版),項目所在的威海北養殖區(環境管控單元編碼HY37100030054)污染物排放管控準入要求為:排放尾水應符合《海水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74676)的相應要求,嚴禁在水產養殖中使用硝項目進行底播養殖,養殖過程中,不投放餌料,不投放激素,養殖品以濾食和物,恢復近海經濟物種資源,增殖養護漁業資源。項目施工、運營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和固廢收集后送陸域統一處理,不向海域排放;運營過程中為自然增殖養護,不投放餌料,不使用藥物及化合物,符合污染物排放管控準入綜上所述,本項目不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項目施工和運營不會對生態保護紅線產生影響;項目實施不會對區域環境質量底線造成影響,滿足環境質量底線的要求;項目建設符合資源利用上限的要求;項目建設符合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污染3項目建設與《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的符根據《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本項目位于“煙臺-圖1-4項目與《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疊加圖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項目施工期、運營期產生的污水及固廢均統一收集送至陸域處理,不排海;項目不投放餌料,不使用藥物及化合物,通過投苗和自然增殖的方式增殖漁業資源,對海洋環境質量影響較小,不會降低工程周邊水質等級,滿足《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提出的環境功能類別和水質保護目標的要求。因此,本項目建設符合《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管理要5根據《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要求,將海洋生態空間以外的海域劃為海洋開發利用空間,堅持生態用海、集約用海原則,優化海洋開發利用空間格局。沿海市縣應堅持陸海統籌,細化海洋開發利用空間。根據《山東省國土項目不位于“三區三線”中的生態保護紅線內,距離生態保護紅線最近距離約《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煙臺-威海近岸漁業用海海洋開發利用空間指引:統籌考慮近淺海和深遠海漁業發展,因地制宜,形成重點鮮明、協調有序的發展格局。重點在三大海洋漁業集中發展區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和項目位于威海海域,進行海參和鮑魚的底播養殖,不進行圍海養殖,且項目位漁業集中發展區”的要求,且項目不位于“三區三線”中的生態保護紅線內,距最近的生態保護紅線距離約17.08km,距離較遠,不會對生態保護紅線造成不利影響。根據《威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項目位于威海近海漁業用海區(1-1)內,最近的其他規劃分區為威海灣外特殊用海區(5-5),距離約威海近海漁業用海區的空間用途準入要求為:基本功能為漁業功能,兼容交通運輸、游憩、工礦通信等功能。在船舶習慣航路和依法設置的錨地、航道及兩側緩沖區水域禁止養殖。加強漁業資源養護,控制捕撈強度。保障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用海,保護生物多樣性。鼓勵漁業用海與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洋能融合發展。開發利用方式為:嚴格限制改變海域自然屬性,鼓勵開放式用海,允許小規模以構筑物形式用海。漁港改擴建允許適度改變海域自然屬性,需符合國家圍填海管控政策。海域保護修復要求為:控制養殖密度,嚴格執行休漁制度;保護自然岸線,鼓勵對人工岸線進行生態化建設。生態保護重點目標為:水產種質資源,傳統漁業資6本項目進行海底底播養殖,不會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符合該區“鼓勵開放式用項目不投放餌料,不使用藥物及化合物,合理控制海水養殖密度,對海洋環境質量影響較小;項目施工期運營期污水及廢物等均能得到妥善處置,不排海,因內,項目進行采捕作業時避開產卵集中月份,產卵季不進行作業,避免引起產卵場死卵率上升,同時項目運營將豐富漁業資源,對漁業資源產生有利影響,故項目不會對傳統漁業資源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生態保護重點目標產生山東是海洋大省,最大的優勢和潛力均在海洋。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殷切希望山東加快建設綠色可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不低于——海洋生態破壞趨勢得到根本遏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境得到有效恢復,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大陸自然岸線——親海空間環境質量和公益服務品質明顯改善,公眾臨海親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取得積極成——海洋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短板加快補齊,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能力顯7著提升,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不斷健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根據2023年4月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結果,各站位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調查海域海水水質狀況較好。調查海域所有調查站位所有沉積物調查項目均符合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調查海域沉積物質量良好。項目所在海域生態狀況良好,漁業資源豐富,生物體質量較好。項目建設有利于增殖漁業資源,推進漁業經濟發展和“海上糧倉”的建設。項目建期和運營期均不向周邊海域排放污水、不傾倒固廢,項目建設不會對傳統漁業資源、海洋生態系統產生明顯影響。項目建設符合《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8二、建設內容地理位置項目用海位于劉公島北部海域,西南距威海市約20km。地理坐標范圍為:東經本項目租賃威海廣盛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部分海域進行海底底播養殖建31日止。原項目為開放式養殖用海,用海面積650.6919hm2,海域使用權證書編號:表2-1本項目租賃海域界址點坐標(CGCS2000)界址點北緯東經12349項目進行海底底播養殖,有利于增殖養護漁業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國務院[1998]253號令《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對工程建設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為此,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委托威海齊心環保咨詢有限公司承擔威海廣本項目為海底底播養殖項目,總用海面積260hm2(合3900畝),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海水養殖中“用海面積1500畝及以上的底播養殖、藻類養殖”需編制報告表。因此,本項目需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接受委托后,我單位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生態影響類)(試行)》等相關導則、規項目用海總面積260hm2,全部為開放式養殖用海。根據《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自然資發〔2023〕234號),本項目用用海(一級類)中的增養殖用海(二級類)。根據《海域使用分類》(HY/T123-2009),項目用海類型一級類為漁業用海,二級類為開放式養殖用海,一級用海方式項目擬進行海參、鮑魚底播養殖。以海參底播增殖為例介紹本項目建設規模:底播刺參苗種,每平方米底播苗種數量為6-7頭,底播總數量為1500萬頭。選擇成活率較高的體長2cm以上的參苗,平均體長12.6cm,平均體重46.4g/殖,刺參長到商品規格,即進行采捕收獲,應在繁殖季節前收獲,收獲季節在春末夏本工程不占用自然岸線及人工岸線,不新增人工岸線。項目總投資55000萬元,本項目所需配套設施由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運營中統籌考慮,由公司在海建設單位組建管理部門負責養殖品的養殖和捕獲作業等。項目配備管理漁船2本項目所需配套設施由威海廣瀚海洋發展有限公司運營中統籌考慮,本項目底播苗種的苗仔通過公司在項目附近的育苗基地進行外購,運至養殖區,因此無需配套相本項目依托碼頭為威海遠遙中心漁港碼頭。項目位于威海遠遙中心漁港東北側,最近距離約26.1km。威海遠遙中心漁港碼頭可同時容納百余艘漁船同時停泊,威海遠遙中心漁港可滿足本項目船舶的停泊要求;在航行過程中應注意避讓港區出入船只,表2-2項目組成一覽表工程組成名稱主要內容主體工程底播養殖進行海參、鮑魚底播養殖。以海參底播增殖為例介紹本項目建設規模:底播刺參苗種,每平方米底播苗種數量為6-7頭,底播總數量為1500萬頭。選擇成活率較高的體長2cm以上的參苗,平均體長12.6cm,平均體重46.4g/頭。經過2~3年的養殖,刺參長到商品規格,即進行采捕收獲,應在繁殖季節前收獲,收獲季節在春末夏初。采捕區域歇灘1年,以改善海水水質、保證底質的肥沃,提高產品品質。配套工程船舶、人員項目配備管理漁船2艘,采捕漁船3艘,日常管理工作人員2人。環保工程廢水施工期、運營期產生的船舶生活污水利用船舶自帶廁所或污水收集罐收集,收集后送至依托碼頭統一處理;含油污水予以實行“鉛封”管理,含油污水不得在工程附近海域內排放,含油污水委托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理。生活污水及含油污水接收協議見附件2、附件3。對生活垃圾統一收集,生活垃圾由威海東部濱海新城實業有限公司收集后送至陸域垃圾處理場處理,接收協議見附件4。項目利用原威海廣盛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確權區域進行底播養殖建設。原威海廣盛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批準機關為威海市人民政府,海域使用權人為威海廣盛貿易有限公司,海域使用類型為開放式養殖用海,用海方式為開放式養殖,用原項目進行深水貝類底播養殖,分3個區塊進行輪流投苗-養殖-采捕/歇灘,每個區塊用海面積約216.90hm2。選用魁蚶作為底播增殖苗種,為保證養殖產量,第一養殖區塊一進行殼長2~2.5cm的魁蚶苗種播種;養殖區塊二進行殼長1.5cm以上的魁蚶苗種播種,綜合考慮底播海域的餌料豐富程度、底質的組成、海水水質、水溫等因素,選定魁蚶底播密度為15~30個/m2。魁蚶等深水貝類收益最佳收獲年限為2年,采捕后歇灘1年。根據每年貝類生長、氣候和水質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投放苗種量。養殖過程以自然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餌料,不投放人工餌料,每年進行一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北部海域,整體近似呈四邊形分布,東西長約項目進行海參鮑魚底播養殖,以海參底播增殖為例,每平方米底播苗種數量為6-7頭,底播總數量為1500萬頭,經過2~3年的養殖,刺參長到商品規格,即進行采捕收施工方案底播前應由將用海區域的大型蟹類、海星類及沙蠶等敵害生物清除干凈。敵害生物的清除,可采用下蟹流網或耙網拉灘等方法。底播后一般情況下不可隨意進入育播區,底播增殖區要堅決杜絕拖網和垂釣生產,從而保證養殖品種免受敵害侵擾,使其繁殖保護措施、禁止超強度捕撈外,更應該積海參的食性很雜,但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微生物、大型海屑、底質中的腐殖質及動植物殘骸等。只有保證海區水質豐富、海藻繁茂,為海參提供充足的餌料供應。應選擇生在選好放流海區之后應預先進行詳細的本底調查。要對成、原有生物量及海況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查。調查的量、海底的生物組成、餌料狀況、敵害生物的種類和分布速、流向、水深、透明度、營養鹽含量等。放流場地選好后要將參苗裝入20~30目網袋或鋼筋焊制的梯形網箱內,由潛水員潛水送入海參的移動性較差,只要條件適宜,一般不會做長距離的b.增殖海區的看護。近年來,受海洋災害及過度捕撈、港口建設、陸源污染等因素影響,導致區內海洋漁業資源量和資源密度有所減少。項目通過養殖海參、鮑魚等水產品,有利于增加海域海洋漁業資源密度和資源量,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緩解過度捕撈現象,保護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為周邊區域自然資源恢復和漁威海市環翠區海洋發展局關于區政協十五屆一次會議第28號委員提案《關于加強“熒光海”現象發生期間海洋管理的建議》的答復中提到“去年以來,在孫家疃轄區貓頭山和半月灣沿海近岸海域發生小面積夜光藻赤潮現象。對于夜光藻出現的原因,專家表示,是因為海水出現富營養化、水溫偏高、水流不通暢等原因造成的。初步分析,可能與去年降水增多有關,降水導致大量陸源污染物進入大海。”若項目建設海參鮑魚生態養殖區,海參屬于濾食性海產品,通過濾食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物質,可以緩解水質富營養化的進程,將起到凈化和改善水質的作用。項目獲得海域使用權后,進行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經營,有利于促進相關人員就綜上,出于恢復周邊區域漁業資源恢復和漁業發展的需要,緩解水質富營養化進程、凈化和改善水質的需求,實現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海域經濟效益的需要,三、生態環境現狀、保護目標及評價標準生態環境現狀根據《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項目位于海洋開發利用空間;根據《威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項目位于威海近海漁業用海區內;根據《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項目位于煙臺-威海北近海鹽業威海養殖區;根據山東省“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項目不本地區屬于海洋暖濕季風性氣候,四季氣溫變化明顯。根據2021年威海市統計年根據2021年威海市統計年鑒,威海市2020年平均降水量為873.2mm,全年中的降威海市年降水量出現3個峰值,為1965年、1985年與2007年,其中2007年工程區多年平均風速為2.8m/s,春季平均風速最大,冬季次之,秋末最小;歷年年多為WNW-N之間,次之為ESE-WSW之間:多年平均風力),),工程區以平流霧為主。多年平均霧日為31.1天,各月都有出現,但主要集中在4-7年平均相對濕度68%,7、8兩月較大,分別為86%和84常浪向為ENE向,頻率為11.26%,次常浪向為N向,頻率為11.2%,再其次為表3-1波高、波向分級統計表方位波級NNNENEENEEESESSESSSWWSWWWNWNWNNW0~0.6m6.455.636.252.332.202.810.545.778.239.680.685.152.952.960.61~0.8m2.330.270.210.070.692.470.81~1.0m0.270.270.070.070.340.272.150.280.694.66表3-2海流觀測站位表站位經度(E)緯度(N)調查項目WHC1122°01′21.850″37°52′58.790″潮流WHC2122°01′30.990″37°46′14.950″潮流、潮位對各層次的流速流向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3-3、海流矢量圖如圖3-2a~g所示。WHC1號站的垂向平均漲潮流速為13.90cm/s,流向為242.90°,垂向平均落潮流速為21.23cm/s,流向為131.65°。垂向平均落潮流速大于垂向平均漲潮流速。最大漲為172.75°,出現在0.2H層。平均漲潮流向在224.12°~247.83°之間,平均落潮流向在121.38°~135.82°之間,海域主流向大致為WSW-SE。WHC2號站的垂向平均漲潮流速為22.21cm/s,流向為270.25°,垂向平均落潮流速為21.92cm/s,流向為139.36°。垂向平均落潮流速小于垂向平均漲潮流速。最大漲124.13°~149.67°之間,主流向大致為WNW-SE。《港口與航道水文規范》中規定,潮流通常分為正規半日潮流、不正規半日潮流、不正規日潮流及正規日潮流。潮流性質判據為K=(WO1+WK1)/WM2,其判別標準分別根據2022年10月調查資料,各站位的0.8H層和底層滿足0.5<P≤2.0表3-32022年10月海流觀測特征值單位:流速(cm/s);流向(°)站位層次平均漲潮平均落潮最大漲潮最大落潮流速(cm/s)流速(cm/s)流向流速(cm/s)流向流速(cm/s)流向WHC1表層235.5924.03121.3821.77309.1929.0789.280.2H246.4524.59127.6621.15314.8732.06172.750.4H247.8323.82135.8220.60284.5528.99126.770.6H241.0922.32126.4020.13290.6127.32127.540.8H244.2820.91129.5820.65285.5826.60133.02底層234.125.00156.25275.518.38188.52垂向平均242.9021.23131.65291.7325.34127.28WHC2表層24.66294.7222.62143.6732.84305.4729.73134.420.2H25.25294.5322.73149.6736.85308.1530.80136.260.4H23.32273.9222.20145.5933.15304.4929.41135.850.6H22.66272.9422.10137.2130.43296.7428.88135.620.8H20.20246.6622.87130.4523.52297.7429.48136.73底層231.70124.13240.7924.28127.63垂向平均22.21270.2521.92139.3629.37300.7728.97136.26表3-4潮流性質判別系數(Wo1+Wk1)/WM2站位表層0.2H0.4H0.6H0.8H底層垂向平均WHC10.400.490.350.480.580.710.39WHC20.390.360.410.430.520.680.43根據2022年10月調查資料,由于該海域為正規半日潮,且M2分潮振幅最大,因此以M2分潮的旋轉率K來分析潮流的運動形式(見表3-5)。結果顯示,WHC1站位各層在0.37~0.49之間,既有旋轉流特征又有往復流特征,0.8H層和底層的K值分別為0.67表3-5大潮期M2橢圓率K’值表站位表層0.2H0.4H0.6H0.8H底層垂向平均WHC10.690.730.770.750.630.610.78WHC20.370.410.470.490.670.650.50威海市位于山東省膠北斷塊隆起的東端,其南側與膠萊坳陷的東部邊緣接壤。境內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膠東群、中生界上侏羅系萊陽組和白堊系下統青山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皺構造有乳山—威海復背斜,其軸在乳山臺依,向北東經昆崳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傾沒,軸向北東。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的雙島斷裂,北北東向的金牛山斷裂和老母豬河斷裂,北東向的牟平—即墨斷裂(跡經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島斷裂、海埠—神道口斷裂、俚島—海西頭斷裂。巖漿巖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崳山巖體和文登巖體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階段的偉德山巖體和石島巖體、嶗山階段的槎山巖體圖3-3山東省斷裂構造圖威海市屬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崳山主峰泰薄頂海拔高度923m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m以下,大部分為225度以下。山體主要由花崗閃長巖構成,山基表面多為風化殘積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層覆蓋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島0.28%,灘涂占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于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項目附近海域海底平坦,水質清潔,水流暢通,水環境較穩定,平均水深約24m,根據李廣雪、楊子賡、劉勇編繪的中國東部海域海底沉積物類型圖(GS(2005)489),影響本項目區的臺風主要出現在夏季和初秋,平均每年約有一次。當臺風中心穿過山東半島或在半島以東北進時,其風力可達8~12級,狂風暴雨及海上巨浪,危害甚大。當臺風在南黃海中部時,風向多為偏南風,隨著臺風中心向半島地區移動時,臺風方向逐漸向偏東向轉移(多為ESE、E或ENE方向),當臺風北黃海時,對于半島沿海地區來說,臺風的方向往往變成偏東北向(即為NE向和NNE向)。此時,項目區一帶海域往往產生偏南向涌浪與偏東北向風浪相疊加的混合浪。臺風過境時所產生的風、涌混合浪對海岸工程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往往造成港口碼頭和防波堤的損壞,所產生的風暴潮淹沒近海養殖,農田及近岸工農業設施,對沿海產業及人寒潮是秋、冬季主要大風天氣系統。此類大風強度大,一般7-8級,海上最大可達9-10級;持續時間長,一般2~3天以上,影響范圍極大。寒潮入侵時,造成大風、陣雪和氣溫急降天氣。就本區來講,寒潮大風基本為離岸風,在近岸海域一般不會造成具有破壞性的大浪。在遠海,在持續大風的作用下,往往會形成長周期的涌浪與風浪相互疊我國海冰災害主要發生于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岸海域,以及山東西部海域。各海域的盛冰期一般為1月下旬至2月上旬。海冰可破壞海洋工程設施和船舶,阻礙航行,影響漁業和航運,如我國1969年渤海發生了特大冰封,對船舶、海洋工程建筑據歷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威海近海尚未出現冰封災害。2010年1月,渤海和黃海北部出現30年來最嚴重海冰冰情,渤海海域38%的面積被海冰冰封。海冰自2009年年為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冰情。另據1996年自然災害學報的“中國的冰雪災害及其發展趨勢”,最近100~150年內,氣候變暖將顯著地減少冰凍圈的區域范圍與數量。預期:黃為掌握工程附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現狀,威海華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于2023年4月在項目區域周邊海域進行了水質、沉積物、生態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質調查站漁業資源、生物體質量資料引自《20211211筏式養殖用海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報告表(報批稿)》山東海慧勘察測繪有限公司,2022年6月2021年秋季在項目周邊表3-62023年4月調查站位表站位北緯東經調查項目HZ137°44′29.135″122°14′46.736″水質、沉積物、生態HZ237°44′02.870″122°16′40.089″水質、沉積物、生態HZ337°43′34.532″122°18′51.413″水質、沉積物、生態HZ437°43′05.502″122°21′09.650″水質、沉積物、生態HZ537°42′37.164″122°22′49.871″水質、沉積物、生態HZ637°43′42.135″122°14′25.309″水質、沉積物、生態HZ737°43′20.017″122°16′04.839″水質、沉積物、生態HZ837°42′53.061″122°17′57.501″水質、沉積物、生態HZ937°42′21.266″122°20′22.649″水質、沉積物、生態HZ1037°41′46.707″122°22′34.665″水質、沉積物、生態HZ1137°42′56.517″122°14′06.647″水質、沉積物、生態HZ1237°42′28.869″122°15′38.574″水質、沉積物、生態HZ1337°42′04.678″122°17′20.178″水質、沉積物、生態HZ1437°41′27.354″122°19′40.487″水質、沉積物、生態HZ1537°40′45.884″122°22′27.062″水質、沉積物、生態圖3-62023年4月海洋環境現狀調查站位表3-72021年秋季漁業資源、生物體質量調查站位表序號站位緯度/N經度/E調查內容1137°27′46.87″2237°33′44.62″3337°40′31.88″4437°28′44.65″5537°33′46.88″6637°40′37.38″7737°27′42.19″8837°33′56.30″9937°40′47.04″37°34′25.59″37°41′05.37″37°34′33.65″37°32′02.51″37°40′58.48″2023年4月調查分析項目:溫度、鹽度、溶解氧、pH、懸浮物、堿度、化學需氧量、營養鹽(無機三氮、活性磷酸鹽和活性硅酸鹽)、總氮、總磷、葉綠素a、總有機根據《威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分區和《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并對照《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根據“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生態保護區水質評價執行第一類標準,游憩用海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和漁業用海區水質評價執行第二類標準,游憩用海區(濱海風景旅游區)、交通運輸用海區(除港池外)和工礦通信用海區水質評價執行第三類水質標準,交通運輸用海區(港池)水質評價表3-8海水水質標準(GB3907-1997)(單位:mg/L,除pH值外)項目pHDOCOD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銅一類7.8~8.5>6≤2≤0.20≤0.015≤0.05≤0.005二類7.8~8.5>5≤3≤0.30≤0.030≤0.05≤0.010三類6.8~8.8>4≤4≤0.40≤0.030≤0.30≤0.0506.8~8.8>3≤5≤0.50≤0.045≤0.50≤0.050項目鋅鎘鉻汞砷揮發酚鉛一類≤0.020≤0.001≤0.05≤0.00005≤0.020≤0.005≤0.001二類≤0.050≤0.005≤0.10≤0.0002≤0.030≤0.005≤0.005三類≤0.10≤0.010≤0.20≤0.0002≤0.050≤0.010≤0.010≤0.50≤0.010≤0.50≤0.0005≤0.050≤0.050≤0.050本次調查站位均位于漁業用海區內,海水水質評調查結果表明,各項調查因子均未超標,均符合第二類水質質量標準,海水水質質沉積物調查分析項目:沉積物類型、總有機碳、碳同位素、生物硅、油類、硫化物、總氮、總磷、有機磷、含水率及重金屬(銅、鉛、鋅、鎘、鉻、汞、砷)、氧化還根據《威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分區和《海洋沉積物質量》(GB18668-2002),并對照《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6-2020年)》,生態保護區、游憩用海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和漁業用海區海洋沉表3-9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GB18668-2002)污染因子銅鉛鎘鋅鉻汞砷硫化物石油類有機碳(×10-6)(×10-2)一類標準≤35.060.00.5080.00.2020.0300.0500.02.0二類標準≤350.00.5065.0500.01000.03.0三類標準≤200.0250.05.00600.0270.093.0600.01500.04.0本次調查站位均位于漁業用海區內,海洋沉積調查結果表明,各項調查因子均未超標,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沉積各測站初級生產力變化范圍為179.37~532.51mgC/(m2.d平均為340.63mgC/(m2.d),HZ2號站位表層最高,HZ13號站位表層最低,各調查海域共出現浮游植物52種,隸屬于硅藻、甲藻、金藻三個植物門,其中,硅藻2023年4月浮游植物密度在0.111×106cellss/m3~2.127×106cellss/m3之間,平均值為0.576×106cellss/m3。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站位2023年4月調查海區浮游動物的生物密度平均為2.60個/m3,調查區域生物密度的波動范圍在0.64個/m3~1.61個/m3之間;調查海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H′)介于0.64~1.61之間,平均值為1.20;均勻度(J)介于0.77~1之間,平均值為0.945;調查海域浮游2023年4月調查海域共出現6個動物門共53種底棲生物。其中環節動物36種體動物出現4種,占底棲生物種類組成的7.55刺胞動物、紐形動物、棘皮動物各12023年4月調查海域內底棲生物生物量變化范圍在10.86g/m2~57.36g/m2之間,平均為24.24g/m2,以HZ7站位最高,HZ8站位最低。底棲生物棲息密度變化范圍在1220個本航次調查海域底拖網漁獲種類共67種。其中,魚類37種,隸屬于9個目,26個科,海域主要中上層魚類為赤鼻棱鳀;主要底層魚類有白姑魚、海域漁業資源調查中,生物量(標準化后)較多的種類主要根據Pinkas相對重要性指數(Indexofrelativeimportance,IRI)確定該調查航次威海近海的優勢度,其中IRI>1000為優勢種,10IRI=(N+W)×F其中N為某一種類尾數占總尾數的百分比,W為某一種調查海域的物種多樣性指數H‘在4號站位最高,為2.65;在調查海域的物種均勻度指數J在3號站位最高,為0.79;在甲殼類的生物質量評價采用《全國海岸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中規定的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石油烴含量的評價標準采用《第二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技術規程》工程附近海域各個站位生物體內污染物含量均符合《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和《第二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技術規程》(第二分冊)中規定的生物本項目以2023年為基準年,根據《威海市2023年生態環境質量公報》,威海市2012)及修改單中的二級標準,威海市為空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一氧化碳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值3項指標分別為5μg/m3、16μg/m3、0.7mg/m3,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PM10)和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數濃度值3項指標分別為41μg/m3、22μg/m3、158μg/m3,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70μg/m3、35μg/m3、160μg/m3其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在全省第一個達全市降塵量均值為3.3噸/平方公里·月,11個降塵點位均值范圍為2.4~4.4噸/平方公本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北部海域,周邊無大氣污根據《威海市2023年生態環境質量公本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北部海域,聲環境質量較好。本項目廠界周邊50m范圍內項目屬于《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附錄A中土壤環境影響Ⅳ類項目,本項目可不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附錄A,屬于Ⅳ類項目可不開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與項目有關的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生態環境保護目針對項目實施的環境影響特點,確定本項目的環境,項目位于開闊海域,周邊無大氣環境敏感目標、聲環境敏感目標分布,周邊環境敏感區主要為開放式養殖區(底播養標表3-10項目主要環境敏感區和環境保護目標一覽表序號名稱用海類型與工程位置關系距離(km)11保護區靖子灣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用海2保護區威海靖子灣重要灘涂及淺海水域生態保護區保護區用海威海靖子灣重要漁業資源多卵場生態保護區劉公島重要灘涂及淺海水域生態保護區3開放式養殖區威海廣盛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開放式養殖區用海-威海華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E威海華重明樂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E威海武嶺正良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威海廣安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E威海東部濱海新城實業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W威海武嶺友良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W威海雙海汽車零部件銷售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W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經營集體有限公司底播養殖用海NW威海廣安市政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W威海重華典慧貿易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NW榮成市經濟開發投資公司筏式養殖86E榮成市經濟開發投資公司筏式養殖70榮成市鑫海投資有限公司筏式養殖6榮成市鑫海投資有限公司筏式養殖32威海市里口山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底播養殖用海(五)威海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底播養殖用海(三)圖3-9環境敏感目標分布項目附近無保護區,項目距離最近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約19.99km,距離最近的項目距離保護區較遠,項目進行海底底播養殖,產生懸浮泥沙量較小,底播養殖不改變區域水動力環境和地形地貌條件。項目所選苗種均為項目附近海域常見漁業經濟物種及周邊養殖區普遍采用的養殖種類,不會破壞周邊海域的生態平衡,不會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對象產生不利影響。項目采用生態化的養殖方式,不加料、不投餌,項目施工和運行期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均妥善收集處理,不向海域排放,不會對海域水質圖3-10本項目與周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位置關系項目位于威海市北部開放式養殖區,周邊主要為等。距離最近的項目為緊鄰的威海華滋海洋項目主要進行底播養殖,采捕時可能會產生少量懸浮泥沙。采捕期較短,懸浮泥沙將很快沉降;投苗、采捕期間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固體廢物收集后處理,不向海域內排放;項目運營期不投餌,項目作業過程中采取合理措施,作業船舶與周邊養殖協商、統一調度,盡量降低項目之間的相互影響,避免本項目船舶對周邊鄰近養殖區作業船舶產生影響。本項目運營不會對周邊其他本項目施工和運營期間,污水和固廢等均妥善收集處理投餌、不加藥的生態養殖方式,不會對周邊海域水質評價標準(1)項目位于開闊海域,大氣環境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2)項目所在區域位于開闊海域,未劃分聲環境功能區,參照執行《聲環境質量標第二類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洋自然保護區,珍稀與瀕危生物自然保護區,海水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沉積物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5)海洋生物質量:雙殼貝類執行《海洋生物質量》(GB1842-2001)一類標準。魚類、甲殼類和軟體類生物(除雙殼貝類)生物質量評價,目前國家尚未頒布統一的評價標準,銅、鋅、鉛、鎘、汞評價本報告采用《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中的“海洋生物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鉻、砷、石油烴參考《第二次全國海洋污船舶污水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GB船舶廢氣執行《船舶發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一、二階營運期噪聲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3類標施工期及運營期生活垃圾按《山東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技術規范》(DB37/T5182-2021)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制定指南(試行)》(公告2021年第82號)、《關于發國家提出的“總量控制”是區域性的,當局部不可避免地增加污染物排放時,應對同行業或區域內進行污染物排放量消減,使區域內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負荷控制在一定的數量內,使污染物的受納水體、空氣等環境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考核各級政府和企業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重要指標,也是改善環境質量的具體措施之一。目前,國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基本原則是:由各級政府層層分解、下達區域控制指標,各級政府再根據轄區內企業發展和污染防治規劃情況,給企業分解、下達具體控制指標。對擴建和技改項目,必須首先落實現有工程的“三廢”達標排放,并以新帶老,盡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對確實需要增加排污總量的新建或擴建項目,可經企業申請,由當地政府根據環境容量條件,從區域控制指標根據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文件和《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應實行總量控制的項目為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四個指標。項目產生的船舶生活污水利用船舶自帶廁所或污水收集罐收集,收集后送至依托碼四、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環境因素有施工擾動底質產生懸浮泥沙,施工廢水本工程施工期間產生懸浮泥沙的施工環節主要是養殖區清除敵害時擾動海底的懸浮泥沙,采用下蟹流網或耙網拉灘等方法清除海底敵害生物,產生懸浮本工程施工期施工人員約10人/天。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發布<排放源統計調查產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數手冊>的公告》(環境部公告2021年),施工期生活污水中COD、氨氮、總氮、總磷年產生量分別為17.25kg、0.97kg、1.44kg、0.08kg。船舶生活污水利用船舶自帶廁所或污水收集罐收集,送至陸域統一施工船舶產生艙底油污水,本項目施工船舶總噸位在500t以下,參考《水運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S149-2018)500噸及以下級船舶艙底油污水產生量為污水經收集后,委托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接收(見附件2),由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委托煙臺龍門潤滑油科技有限公司運輸和處置(詳見附件5)。本項目施工期大氣污染物主要來自施工船舶產生的廢氣,主要污染物為CO、NOx、SO2等。本項目施工期施工船舶3艘(60馬力)。船舶工作時每1kW·h耗油Gs=2B0S0(1-η)););0——油中硫的含量(%);););),本項目施工船舶數為3艘,每天工作按8h計,施工作業天數按45d計,則施工本工程按常規施工方法,施工期對聲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施工船舶噪聲,本工程施工作業人員約為10人,按人均產生量為1.5kg/d,施工作業天數按45d計,則施工期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產生量為0.675t。,部分生活垃圾在施工人員居住村莊產生,施工船舶產生的生活垃圾統一收集送至陸上,依托現有環保設施,環衛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養殖污染物、管理和養殖人本項目為海底底播養殖,采用生態養殖方式自然增殖漁業資源。養殖品排泄的營養物質可以促進水體中浮游植物和底棲生物的生長,從而增加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在養殖品養殖過程中,只要根據水體的承載能力和養殖條件合理控制養殖密度,產生的排泄物對水質環境影響較小。同時養殖的養殖品會消耗海水中的總氮、總磷、銅、鋅等污染物,會產生一定量的COD,而且項目位于開闊海域,水體交換通暢,約一個潮周期即可交換一次。因此,養殖產生的污染項目在運營過程中,產生懸浮泥沙量較少,擴散范圍較小,且隨投苗項目運營后,根據一般底播養殖項目的管理需求,預計日常管理工作人員約為2人,年工作時間為330d;采捕季節工作人員預計30人,年作業天數30天。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發布<排放源統計調查產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數手冊>的公告》(環境部公告2021年第24號),威海市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物產生與排放系數,該地區污水排放系數為43.93(L/人·d污水中COD、氨氮、總氮、總磷產污強度分別為統一收集后交由環衛部門處理,不外排入海,不會對海水水質產生明顯影響。因此項含油污水主要來自作業船舶產生的艙底油污水,項目配置配40馬力管理漁船2艘,60馬力采捕漁船3艘,船舶噸位均在500t以下,參考《水運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S149-2018)500噸級船舶艙底油污水產生量為0.14t/d·艘,本項目養殖過程需要管理船舶2艘,年作業天數330d,則油污水年產生量為92.4t/a,石油類濃度約項目運營期間機艙油污水總產生量為105t/a,污水中石油類含量為525kg/a。船舶機艙含油污水經收集后,委托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接收(見附件2),由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委托煙臺龍門潤滑油科技有限公司運輸和處置(詳見附本項目養殖期間配備40馬力(29.4kW)管理漁船2艘,年作業天數330d;60馬力(44.1kW)采捕漁船3艘,年作業天數共30d。船舶工作時每1kW·h耗油量平Gs=2B0S0(1-η)););0——油中硫的含量(%);燃燒1t柴油約產生12.3kg的NOx,則每艘40馬力漁船NOx排放量約為););),養殖期間,本項目日常看護管理40馬力(29.4kW)船舶數量為2艘,每天工作平均按8h計,作業天數按330d計,則看護管理船舶排放的SO2、NOx、CO廢氣量項目所有看護管理船舶和采捕船舶SO2、NOx、CO總排放量分別為0.433t/a、為330d,則項目工作人員產生生活垃圾量為4.95t/a,收獲期需雇傭當地村民約30威海東部濱海新城實業有限公司收集后送垃圾處理場處理,項目現場不外排生活垃表4-1施工期、運營期污染物排放量一覽表影響類型污染物名稱施工期排放量運營期排放量廢水生活污水29.653t48t/aCOD17.25kg59.810kg/a氨氮0.97kg3.354kg/a總氮1.44kg4.992kg/a總磷0.08kg0.296kg/a石油類0.26t525kg/a廢氣SO20.433t/aNOx0.532t/aCO0.461t1.813t/a固體廢物生活垃圾0.675t6.3t/a工程施工期非污染環節的影響主要是施工產生的極微量懸浮泥沙擴散使水中懸浮物含量增加、透明度減小,以及可能造成的沉積物環境的影響,從而對運營期主要為養殖品養殖過程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采捕過程會產生少量懸浮泥沙,使得區域海水中懸浮物含量增加、透明度減小,以及可能造成的沉積物環本項目的大氣污染物主要為作業船舶產生的廢氣,污染物主要為SO2、CO、NOX等。項目使用船舶以小型漁船為主,排放廢氣均為無組織排放,項目所在海域條件開闊,擴散條件良好,排放的廢氣污染物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較小,可以接受。本項目施工和運行期間,所使用的船舶為小型漁船,產生的噪聲不大,均為產生,且項目周邊無聲環境敏感目標,因此,項目作業船舶所產生的噪聲不會對周邊本項目的養殖類型為開放式養殖,通過投放海參、鮑魚苗種進行底播養殖。區清除敵害、采捕時會產生懸浮泥沙,耙網僅在海底表層進行作業,故采捕過沙擾動較小,懸浮泥沙主要在底部擴散,擴散范圍較小,且隨著采捕的結束,養殖期間,不投放餌料,養殖海產品以自然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施工和運營期間產生的污水和固廢均集中收集至陸域處理,不外排入海,不會對項目周邊海域現狀調查結果表明,項目海區海洋沉積物均符合所在規沉積物質量標準,沉積物質量狀況較好。施工和采捕過程中除對海底沉積物產生輕微分選、位移和松動外,基本不會對海底沉積物產生擾動,沒有其它污染物混入。養殖項目運營過程中的投苗、采捕,可能改變項目區域內海洋生物原有的懸浮泥沙擴散可能會使得用海區域海水中懸浮物含量增加、透明度降低,防礙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溶解氧的下降,導致初級生產力的降低,進而影響生物的正常生活;光和透明度還是各類幼蟲生長發育變態的重要因子,光的不足將導致其發育不良;海水中懸浮物質在生物和化學作用下會逐漸分解而溶出鹽類,引起水質變化,將會造成海洋生物在視覺、呼吸、攝食、發育等方面的功能障礙和病理變化。所以在作業過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規范性以便于減少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雖然播苗前清理敵害損失了的底棲生物,但是損失量很小,營運期間投入大量的苗種,來獲得漁業資源的養殖和恢復。項目養殖過程,不投放餌料,根據養殖品種的特點,控制適當的養殖密度,減少環境污染和養殖病害,對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因此只要嚴格管理,不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東北部20km處海域,用海方式為開放式養殖。根據《建設項目對海洋生物資源影響評價技術規程》(SC/T9110-2007),本項目的海域使用類型一級類為漁業用海,二級類為開放式養殖用海,不屬于《建設項目對海洋生物資源影響評價技術規程》(SC/T9110-2007)中造成生態損失的建設項目類型,因此無需對占用海域進行生態補償。項目在運營過程中,產生懸浮泥沙量較少,擴散范圍較小,且隨投苗、采捕結束而消失,懸浮泥沙不會對鄰近海域造成明顯的生態損失。項目的運營基本不改變區域水流的流勢流態,不改變岸線形態,不會對鄰近海域水文動力環境、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產生明顯影響,因此不會造成鄰近海域綜上所述,項目運營不會對占用海域和鄰近海域造成明顯的生態損失,項目為開放式底播養殖用海,不會改變工程周邊水動力場環境,也不工程施工及運營期主要為施工人員及養殖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東部濱海新城實業有限公司統一收集后送至市政垃圾處理場處理。項目產生的固體廢項目周邊主要分布筏式養殖和底播養殖,項目主要進行底播養殖,采產生少量懸浮泥沙,且采捕期較短,懸浮泥沙將很快沉降;投苗、采捕期間產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固體廢物收集后處理,不向海域內排放;項目運營期不投餌,項目作業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作業船舶應與周邊養殖協商、統一調度,盡量降低項目之間的相互影響,避免本項目船舶對周邊鄰近養殖區作業船舶產生影響,本項目運項目主要進行海參、鮑魚底播養殖,增加了周邊海域漁業資源量。項場一通道”中的產卵場內,見圖4-1,養殖品海參以自然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養殖過程中不額外人工投喂餌料,可有效延緩水域富營養化進程;項目運營產生的污染物均收集后處理,不外排入海,項目運營不會破壞產卵場的生態環境。采捕作業時需避開產卵集中月份,山東近海魚類主要產卵季節為5月~8月,甲殼類主要產卵季節中在5月~8月,頭足類產卵盛期在5月~6月,貝類的產卵季節主要在6月~8月。5月~8月這段時間內不進行作業,以免引起產卵場死卵率上升。因此,項目運營不會對周邊海域漁業資源產生不利影響,同時項目運營將豐富漁業資源,對漁工程用海距離最近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靖子灣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項目施工、運營期產生的噪聲、廢氣影響范圍小、持續時間短,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均統一收集后處理,不在海域內排放。因此,工程建設不會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產生影響。項目施工和運營不會對主要保護對象產生影響。項目運營期通過自然增殖方式恢復海洋漁業資源,不投放餌料,修復和優化區域海域生態環境,利于周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優化。因此,本項目不會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產生影響。項目距離最近的生態保護紅線區為西北側的威海靖子灣重要灘涂及淺保護紅線,最近距離約17.08km,距離較遠,項目建設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海事局航行通告》(魯航道[2021]0376號),項目位二十二條規定:“未經主管機關批準,不得在港區、錨地、航道、通航密管機關公布的航路內設置、構筑設施或者進本項目進行海參等底播養殖,不在海域布置網箱、筏架等構筑物,且項目所域海域開闊,項目附近水深23m以上,大于一般船舶吃水深度,因此不會造成船舶與構筑物碰撞事故;本項目運營期的船舶數量較少,項目用海作業過程托碼頭和船舶通行路線通航。項目作業期間,加強作業船舶的管理和調度,采捕作業過程中加強船舶管理,注意通航公告,注意周邊船只的航行,船舶設置警示燈,只在白天進行作業,不在晚上進行采捕作業,加強瞭望,積極、及時采取有效的避讓措本項目存在的突發性事故主要為施工作業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發生具有不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18),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169-2018)有關要求,判定環境風險評價等級前首先進根據導則要求分析建設項目生產、使用、儲存過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確定危險物質的臨界量。定量分析危險物質數星與臨界星的比值(Q)和所屬行n——每種危險物質的最大存在總量,t;工程船為2艘管理漁船,3艘采捕漁船,攜油量按0.2t計算,本工程施工施工和運營期間,一起事故柴油最大泄漏量為1.0t,柴油的臨界量為2500t,因此計算可得表4-2環境風險評價等級結果表環境風險潛勢Ⅵ、Ⅵ+ⅢⅡⅠ評價工作等級一級二級三級簡單分析本項目作業船舶數量有限,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發生幾率非常小。只要加強指揮與調度管理,操作人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避免惡劣天氣條件下作業,項目周邊分布有習慣性航路,為避免船舶相遇、相撞應加強對作業船調度,加強瞭望,積極、及時采取有效的避讓措施此外,如果遇到極端性天氣或人為原因,會導致柴油泄露入海。應及時收聽②落實船舶的準入、準出制度,配合相關部門組織養殖期間③建設單位負責設置船舶管理、調度機構,并配備相④加強與當地海事及氣象水文部門的聯系,每日收聽氣象預報并做好記錄,隨時析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北側、海域內水深在24m左右,自然餌料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造就了本區域養殖的優越環境。項目所在海域交通運項目位于威海市劉公島北側20km處海域,該海域水深在24m左右,海底地勢平坦,沉積物以黏土質粉砂為主,加上水體有機質含量較為養殖基地。項目所在海域海流通暢,風浪較小,適合海域養殖用水應符合NY5052(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根據2023年4月工程附近海域水質調查結果,工程附近海域汞、鎘、鉛、總鉻、砷、表4-3項目區水質因子與NY5052標準協調性一覽表1汞2鎘3鉛45砷6銅7鋅8根據區域環境現狀調查結果可知,項目周邊的水質、沉積物質量良好。該區域具根據現場調查,所在海域沒有珍惜瀕危物種,項目采用底播養殖方式,不占用和破壞現有自然底棲生物的棲息環境,養殖過程不投放餌料,不會對該海域的生態結果項目建設海參、鮑魚底播養殖,項目周邊用海主要為筏式、底播養殖最近的養殖區為緊鄰的威海華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底播養殖項目,底播養殖在采捕過程中產生的懸浮泥沙影響范圍小,且隨著采捕的結束,懸浮泥沙影響會逐漸消失;本項目運營產生的污染物均統一收集處理,不會對周邊海域產生影響;運營期采捕等作業船舶應與周邊養殖協商、統一調度,且整體布置預留運營船舶的通航距離,盡量降低項目之間的相互影響,避免發生碰撞等事故,綜上,本項目運營基本不會對其他養五、主要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態環施①項目施工期,預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對海域的影②施工作業盡量安排在非養殖季節進行,避開魚類及貝類的繁殖季節(每年5~8月避開大風浪季節施工,減少對海域的污染影響。③對作業船舶加強管理、維修保養,避免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海域水質,并防范作業④嚴禁對海排放各類污染物。施工單位應按要求設置生活污水罐和船艙油污水罐等收集設施,送至陸域統一處理;船艙油污水⑤施工期間通過建立必要的環保制度和考核辦法,強化對施工人員的環保教育和監①項目施工期選用的施工船舶和機械設備,應使用符合②施工期通過做好施工設備的日常維保檢查工作,強化設備維修保養,保持良好的②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僅在晝間(6:00~2③科學安排施工工序和時序,避免在魚蝦貝類產卵期、孵1)施工人員居住在附近村莊,施工船舶產2)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管理,禁止向水域中丟棄施工1)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盡量縮短工期,施工作業盡量避開魚類等生物的繁殖期,且應盡量安排在落潮期進行,避免因施工2)施工期加強工作人員的管理,嚴禁向海域內隨意排放和丟棄污染物,避免對生態3)做好項目周邊海域內海水水質環境、沉積物環境、海洋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及4)制定完善的風險應急措施,一旦發生燃料油泄漏事故及其他導致水質不達標事5)施工單位在施工前期充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施工人員的生在本項目施工過程中,為防止施工船舶相互碰撞發生溢油污染風險事故工程施工中工作業單位還應向所在轄區的海事機構申請辦理水上水下施工作業許可。經海事機構審批同意,劃定施工作業水域,核發《水上水下施工作業許可證》后,并發布航行通(警)告后方可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作業者應嚴格按海事機構確定的安全要求和防污染措施進行作業,并接受海事機構的現場監督檢查,做到既要保證施工順利進行,④做到有序施工,施工船在預先規定的區域內作⑤施工單位根據作業需要,須劃定與施工作業相關的安全作業區時,應報經海事機構核準、公告;設置有關標志,嚴禁無關船只進入施工作業海域,并提前、定時發布航⑥實施施工作業的船舶等須按有關規定在明顯處晝夜顯示規定的號燈、號型;在現⑦避開在霧季、臺風季節和冬北季風期間施工,在遇到不利天氣時及時安排施工船⑧施工船舶以船為單位、以船長為組長組成各船的安全小組,負責本單位的安全宣傳、教育,制定安全生產措施以及日常的安全監督、檢查等,執行安全領導小組的決⑨成立安全生產組織,設立安全員,負責日常安全生產的工作,監督水上作業人員⑩發生船舶交通事故時,應盡可能關閉所有油倉管系統的閥門、堵塞油艙通氣孔,?依托碼頭設置有污油回收車、溢油回收毯、圍油欄、消油劑(審批使用)等,以應①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避開大風浪季節施工,提前做②加強與當地氣象預報部門的聯系,如接到臺風、風暴潮等有關惡劣天氣的信息通③加強通訊設施的維護,保證災害應急工作中電話、網絡根據以上分析內容,本項目無需購置應急物資,無需設置應急物資的處置工作。項目施工期間只要優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加強施工人員和施工船舶的管理,切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就能將項目施工建設對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降運營態環施2)養殖期間小型漁船進行海上看護和采捕生產作業,船舶機艙含油污水經收集后,委托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接收(見附件2),由威海江海緣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委托煙臺龍門潤滑油科技有限公司運輸和處置(詳見附件5),不得在海域內排放。定3)運營過程中為自然增殖養護,不投放餌料4)合理選擇采捕時間,避開大風大浪時;采用人工采捕,避免對海5)船舶生活污水利用船舶自帶廁所或污水收集罐收集,收集后送至依托碼頭統一處運營過程中大氣污染物主要為日常養殖作業船產生的廢氣,其污染物主要為SO2、CO、NOX,均為無組織排放,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基本可以接受。作業船舶采用清潔燃油,并加強維修保養,使其排放的廢氣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減運營期噪聲主要來自看護船舶,應加強看護船舶管理,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減少1)養殖人員均在附近村莊租住,生活垃圾2)采捕的漁獲物均在碼頭進行收購,在碼頭鋪設土工布,所有分揀過程均在土工布上進行,作業完成后及時清理廢渣,統一收集送城市垃圾3)加強對看護人員和采捕人員的管理,禁止向運營期采用先進的養殖工藝,參考現行的養殖技術規范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項目運①看護船舶,應根據有關規定發布航行通告②應嚴格控制看護船舶的作業范圍,禁止船舶隨意更換作業區和隨意穿越其他作業③根據水文、氣象條件,保證作業安全,避免發生船舶碰撞;合理安排看護船舶的工作計劃,協調周邊過往船只,避免與其他船舶相遇行赤潮又稱紅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當赤潮發生時,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有些引起赤潮的生物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導致海洋生物中毒因此,項目運營期間,要密切關注赤潮對養殖活動的影響,針對此種情況建議建設赤潮高發時段一般為4~9月份,建設單位應在魚礁養殖區域赤潮監測,并及時關注海洋環境監測部門的海水監測動態以及赤潮監測動態,及時掌握b.生物體質量監測當赤潮發生時,建設單位要做好魚礁養殖區域內的生物體質量監測工作,開展赤潮毒素分析,當判定為有毒赤潮時,建設單位應積極配合沿海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的赤潮治c.采取切實可行的減災和防災措施,如可對赤潮可能波及的范圍內的海產養殖生物d.選擇合適的赤潮消除方法,如化學消除法、高嶺土沉降法、圍隔柵法、氣幕法和環境條件(主要是溫度和鹽度)在調控寄生蟲致病能力和寄主抗病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藥物治療養殖生態系統中的寄生蟲病害幾乎是不可行的。通過更換養殖品種、進行生態調控和提高養殖品種自身抗病能力是預防寄生蟲病害的有效途根據以上分析內容,本項目無需購置應急物資,無需設置應急物資的處置工作。項目運營期間只要加強監管工作,切實落實運營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就能將項目建設其他通過環境監測可以及時掌握工程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情況及對施工現場周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并反映和掌握營運期防治污染措施的有效程度和治理污染設施的運行治理效果,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必須根據《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影響跟蹤監測技術規程》,建設項目需根據性質、施工和生產工藝等情況的不同,定期進行海域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