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
單元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
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4、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5、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過程與方法:
1、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2、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3、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4、能種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時間。
5、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匯進行簡單的表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對植物的生存需求
形成一定的敏感性c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養成參與、表達和傾
聽的良好習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植物在生活、
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了解人類需要從自然
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課時劃分:
第1課我們知道的植物(1課時)
第2課觀察一棵植物(1課時)
第3課觀察葉(1課時)
第4課這是誰的葉(1課時)
第5課植物是“活”的嗎(1課時)
第6課校園里的植物(1課時)
教學重點:
對于植物的特征,教師應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根、莖、葉等器
官,知道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異,但都
是植物生命體的組成部分,與植物能夠“活”著有重要關系。“種
植和照顧植物”的活動貫穿整個單元,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親自種養植
物,體會植物會生長,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和陽光,為形成“植物是
活的”的認識積累經驗、提供證據。但不要求學生了解光合作用、
生命周期等內容。
教學難點:
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要從單元整體認識各課的教學目標、
內容、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以及評估標準.緊扣單元核心概念,把各
課科學知識和探究方法整合為一條學習線索,設計教師的“教”與
學生的.“學”的活動,在知識、方法、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與
環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證課時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和核心目標達成的層
次性、完整性。
教學措施:
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特別注重培養
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
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
身邊的科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了解科學在
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2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
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
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
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真
的很難!
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小學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
說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
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
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絕不是說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
興趣“,不再有孩子們的“個人看法”和“探索空間”。恰恰相反,
好的科學課應該是屬于“兒童的科學”。
二、教材解讀
“什么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
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之交
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
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
1.內容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
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
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
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后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1)“植物”單元:這是小學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
將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
學生今后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
是因為植物是孩子們的親密伙伴,他們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
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秋天是果實
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里展現出豐碩的一面。
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導
向。
(2)“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
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當科學家觀察和實驗時,他們離不開比較
和測量。通過使用數字和標準的測量單位,他們可以確定和描述物
體諸如長度、體積、重量和溫度等屬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學生
們自然地進行著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事實上,比較和
測量是學生們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
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
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
作用。
2.板塊分析
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
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并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
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
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
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
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
一定是以科學概念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說明如下:
(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
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系,體現課程的連貫性。
(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
集信息.、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
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
料和數據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
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
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
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
(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
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
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系。
三、教學目標
L“植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
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④植物會生長而死亡。
⑤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種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時間。⑤能用合適的科學
詞匯進行簡單的表達。
(3)科學態度目標
①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
②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
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
系。
②了解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
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2.“比較與測量”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觀察中有比較,比較需要公平,測量使比較的結果更準確。
②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需要。
③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
⑤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
較的結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更方便測量長的物
體。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統一測量標準的產物。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
和不同之處。
②能根據高度或長度給物體排序。
③能以討論、畫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④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
⑤學習預測事物的相對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⑦初步運用十進制計量測量結果。
⑧初步運用尺子進行測量。
(3)科學態度目標
①發展對測量的認同感。
②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③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樂于在情境中學習,能保持對一個句題的好奇和探究興趣。
⑤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⑥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測
量數據。
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分析、反思測量過程的意識。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能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③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
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
四、單元詞匯而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1)單元詞匯
①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
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
②莖:植物體的一部分,由胚芽發展而成,下部和根連接,上部
一般都生有葉、花而果實。莖能輸送水、無機鹽和養料到植物體的
各部分去,并有貯存養料和支持枝、葉、花、果實等生長的作用。
③葉: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
子。
(2)材料清單
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蔥,大蒜,胡
蘿卜,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子,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
枝條,冬青葉,牽牛葉,梧桐葉,松樹葉,月季葉,或者校園中其
他具有明顯特征的植物的葉,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片等。
2.第二單元
(1)單元詞匯
①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
是以視覺為主,與其他感覺融為一體的綜合感知。
②比較:對比同類事物的異同。
③猜想:比預測更隨意,通常憑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④預測:綜合以前的經驗及當下的觀察做出判斷。
⑤測量:按照某種標準使用工具來觀察,并且使用數據對事物做
出量化描述。
⑥距離:兩物體在空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
⑦柞:張開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
(2)材料清單
打印紙帶、記號筆、紙質彈跳蛙、小立方體、橡皮、回形針、
小棒、有圖表的紙等。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于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
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
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
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
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
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
在品質。
5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衿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
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
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
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
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
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
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愿望和習慣,使學生
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
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
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并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
科學問題,了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
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
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
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進度表(略)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
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
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于剛入學,對
《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
學生知識范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
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
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
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
《我們怎么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
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
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
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
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
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訶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
教育有機她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
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
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
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
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
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
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了解水
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
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
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
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
生理特點,多采用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
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
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進的電教手
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
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
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
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
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
由具體轉變為抽象C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
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
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
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
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
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
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
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
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
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
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
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
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
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
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
征。
2、探究聲音產生的秘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
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
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
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
征和用途想聯系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
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愿意合作
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
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并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
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
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
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
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
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
的建設者和接班人C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
學、植物、動物、環境、科幻、思維創新、發明的聯系,加強了和
其它學科的聯系。包括九個單元:科學家的故事、植物、動物、資
源與環保、氣象與科學、科學與幻想、科學與生活。根據新科學課
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
本特征。能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對動植物、環境等
科學內容進行探究C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于探
究的愿望。關心新事物與生活的聯系。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
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
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用處。
科技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
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技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
科學價值觀、科技知識二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技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
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逐步
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c)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
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d)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
力和習慣。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
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
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
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并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四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45人,他們的有效注
意只有8-10分鐘,很多學生還不懂課堂的規矩,不懂提問的方法、
回答問題的方法,通常對感興趣的問題說起來就剎不住車;學生在
幼兒園里、家庭里都有經驗多少接觸過……教師要耐心組織課堂教
學,隨時表揚好的提問、傾聽、回答等習賞。還要注意通過問話交
流方式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活動
探究答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驗、玩玩具等活動,引導從生活與經驗中提出問
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通過用眼看身邊事物的顏色與形狀、用耳辨別各種聲音、用
皮膚感知物體的冷熱與干濕、用鼻聞物體氣味、用舌嘗物體味道等
活動,來感受物體外部特征及現象,初步學會運用感官去認識周圍
事物。并綜合運用觀察、比較與分類法進行探究活動,學會用簡單
語言初步描述所觀察物體或現象的信息進而得出結論的意識。
3、通過認識和使用放大鏡、削筆刀等工具,初步認識使用工具
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會運用簡單工具的功能和方法,結合身
邊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
4、科學探究不但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課內充分參與活動,
經歷探究的全過程;課外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參與家庭實驗探究,
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套教科書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生活經驗的
擴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培養為富先進行整體建構;
將“探究技能”、“方法指導”、“安全提示”等多種探究元素融
合在探究過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過“活動準備”、“活動過
程”、“拓展活動”等模塊化設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鏈條;設置單
元評價,以融合化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目標為依據,提高學生的自
我評價意識,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內容
本冊書共有5個單元,共計16課。《我們一起學科學》、《我
們怎么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第一
單元是緒論單元起著把學生領進門的作用。第二單元是方法單元,
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方法來認識事物。第三單元引導學生用感官
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第四單元借助水讓學生發現和多有趣的
現象;第五單元初步了解實用工具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
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
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
并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2、繼續遵循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想中學的原則,充分
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配合科學教研組舉辦的創“海洋知識多少”吉尼斯紀錄活動,
將繼續堅持課前五分鐘的科學小知識問答,小知識大學問,培養學
生讀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6
一、學生分析
1、通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對《科學》這門課已
經有所了解,知道科學課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
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個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
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
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3、對實驗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缺乏對科學學科重要性的認識.
5、大部分學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科學,愛動
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
的基礎知識不是很孔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
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
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
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后者如《奇妙的聲
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
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搜集證據“。老師們可
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
進行相應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
“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一一空氣
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
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
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
《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
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性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
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
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
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
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于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
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
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
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
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一一營養搭
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
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
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搜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
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搜集證據”
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升華和提煉。
三、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本冊教材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
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天■研究對象的了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
并選擇適當的詞匯、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
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和行為習慣。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
并選擇適當的詞匯、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五、教學措施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
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么回
事情,于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
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
其實不然。“用教講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
教材。對于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
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
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
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
教材教。
2.注重孩子位的預測
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
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
測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猜想,在沒有得到證據前不要對孩子
的猜測妄加評論。而且還要關注預測背后的深層內涵,即孩子們為
什么會這么想。接下來我們要對這些猜想加以分析處理,組織學生
去找證據。
3.注重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重復驗證性
本冊探究的綜合技能的著力點就是“假設與搜集證據“,所以
在找證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們注意證據的合理性,即我找的證據
能不能支持我的假設。如果不能則要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是我找的
證據不對,還是我的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學會反思,然后要再
實踐。其次,要注意證據的可重復驗證性,即我找的證據是能夠經
得起多次驗證的,并不是偶然的。證據還要充分,有時還需多找一
些,這樣更合理一些。
4.講究評價的策略
評價一直是我們做得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評價時要做到公平、
公正。可以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
上有我們的評價,這學期尤其將單元評價單獨列了出來(見教學進
度表),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后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
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
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采用心情扣線、填合作餅圖、項目
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么樣,與同學的合
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知課時安排備注
1空氣占據空間嗎9月1日開學
2空氣是會流動的嗎空氣影響物體的運動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單元評價
4熱水變涼熱往哪里傳
5熱往哪里傳
6國慶節放假
7吸熱和散熱
8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水的變化
9水的變化單元評價
10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
11我們怎樣聽到聲音聲音的大小和高低期中測試
12快樂的小樂隊單元評價
13我們吃什么怎樣搭配食物
14食物的消化
15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16單元評價
17假設搜集證據
18小小紙飛機元旦放假
19匯報自由研究
20匯報自由研究
21整理檔案袋
22期末評價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
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
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于剛入學,對
《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
學生知識范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
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
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
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
《我們怎么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
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乂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
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
值觀”有機地整合c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
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采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
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
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
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Q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
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2、
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3、培養學
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
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
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通過學生的看、聽、
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
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了解水
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
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
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
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
生理特點,多采用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
學習的樂趣,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
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進的電教手
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
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
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
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郊區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為指導思
想,根據學校的發展大計和教科研的工作要點,堅持“健康第一”
的指導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司時結合科學課程標準,
深刻領會教書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于探索、創造
性的開展科學教學工作,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
習活動,培養他們妁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從而使我校的科學教學有進一步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
學觀察需要細致,講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
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
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
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
的過程;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
程。
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
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
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
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司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
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
奧秘的
三、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上學期
期末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
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在三四年級學生實
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一)教學工作方面: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
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
鉆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
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
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
4、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用豐富多彩
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
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
助、研討中學習。
6、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
時上(下)課,互不侵占時間。
7、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
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
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8、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
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9、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并且能用所學知識
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10、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
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
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評定。
(二)教師成長方面:
1、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促便自
己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為新課程
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認真參加《科學》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學習和培訓活動,明
確科學學科課程改革的方向;經常進行科學研究,攻克難關,提高
課程理解能力;
(三)科學特色活動
1、科學幻想畫:
活動目的: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大膽想
象、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孩子成為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熱
愛家鄉,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
活動內容:
低年級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創作出與科學有關的敢于大膽創新,
有意義的畫作。優秀作品頒發獲獎證書。
2、明天小小科學家:
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善于觀察,
敢于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科學發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
身旁,是鮮活的,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發明創造中,注重培養學生
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
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己設計創作,進行科學小發明。
內容體裁不限,優秀作品會在全校進行展出。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9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時間的科學學習與訓練,已經對科學這門學科有
了一定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同時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
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比較低,
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比較薄弱,動手能力不強,還不具有科學的思
維方式方法,學生之間也沒有形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因此,在本學
期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共分四個單元和一個專項學習。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有三課內容,分別為《石頭》《玩泥巴》
《沙子與粘土》。本單元的設計,基于一年級學生已有的日常概念
“石頭”和“泥土”,立足于觀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石頭、泥土
以及顆粒更小的沙子和粘土的外形特征,通過操作這些材料,豐富
對巖石、土壤的感性認識。本單元力求盡可能的多給學生創造玩石
頭、玩泥巴的機會,在玩中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用科學的語
言來描述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斑紋、質地等方面的特征。
第二單元水,本單元包含三課內容,分別為《水是什么樣的》
《玩轉小水輪》《鹽和糖哪兒去了》。第一課和第三課從科學概念
層面入手,著力于幫助學生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
征,知道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有些物質在水里很難溶解。第
二課則從工程技術層面入手,針對第一課習得的科學知識,讓學生
進一步了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第三單元空氣,本單元有三課組成《找空氣》《這里面有空氣
嗎》《空氣是什么樣的》。本單元對空氣的觀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
再觀察的設計思路,層層遞進,前兩課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感知空
氣的存在。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第三
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一組活動,發現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以及空氣
會流動,再運用前兩單元認識泥土、石頭、水的方法,調動學生多
種感官進行觀察,盡可能多的描述空氣在顏色、狀態、氣味等方面
的特點。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本單元由三課組成《形形色色的動
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動物?人》。《形形色色的動物》在認
識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
特征,進而歸納出動物的主要特征。《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認識生
活中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
進而歸納出植物的主要特征。《動物?人》先比較人和動物的異同
之處,歸納出共同本質特征,再比較人和黑猩猩的異同之處以及人
與機器人的異同之處,進一步認識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動物,生命體
與非生命體之間存在著本質差異。
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道石頭和泥土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學會用科學的語言
描述石頭、沙子和粘土的特征。
2、喜歡玩石頭、玩泥巴并從中有所發現,樂于與同伴分享發現。
3、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觀察并描述水的特征,通過觀察把物質放
入水中的現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4、制作小水輪,探究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能夠與同學共
同完成觀察、實驗等活動,體驗動手的樂趣。
5、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找出空氣,知道我們周圍存在著空氣,并
且意識到人類離不開空氣。
6、能夠積極參與對空氣的研究,通過觀察和類比描述出空氣的
特點,并且樂于與同伴交流與分享。
7、知道動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部分,引導學
生喜歡動物和植物C
8、初步學會用科學語言描述動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利
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學習科學
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
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
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
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
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
創設科學探究的情景,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得到收獲。
4、注重學生的課外拓展,充分利用課程和校本資源,要將學生
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
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5、充分運用教具、現代媒體、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組冢好
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單元課題課時備注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
1、石頭12
2、玩泥巴13
3、沙子與粘土14單元復習15
第二單元水
4、水是什么樣的16
5、玩轉小水輪17
6、鹽和糖哪兒去了18-9單元復習1機動1課時10
第三單元空氣
7、找空氣111
8、這里面有空氣嗎112
9、空氣是什么樣的113單元復習114
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動物115
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6
12、動物?人117-18單元
復習1機動1課時19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一年級科學教學計
劃10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
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
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
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是以學生生活經驗圈的不斷擴大逐步展開教學內容的。
按照“家庭一學校一家鄉與祖國一地球和宇宙”的脈絡,隨著學生
成長過程中生活經瞼圈及視野的不斷擴大,逐步擴展教學內容的廣
度和深度,體現多學科知識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注
重探究學習活動安排,盡可能讓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從而
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獲
取一定的科學知識C注意了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以
利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教材實用性、
可操作性強。每個階段設計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內容,如種鳳仙花單
元,分別設計了播種(認識植物的種子)、觀察莖葉的生長(認識植物
莖葉的特點)、研究鳳仙花的花(認識植物花的構造)、對“結果”的
觀察研究(認識植物果實的特點及存放種子的方法)、對鳳仙花一生
的生長情況進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課有較豐
富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活動,便于教師操作。同時,這些內容又是相
關聯的,它們是根據植物自然生長過程有機編排的,在教學實踐中,
有利于教師針對植物生長階段的最佳時機,調整實施教學過程。
三、學生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76人,通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
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學習科
學的興趣,喜歡動植物,能參與課堂學習,動手實踐操作,但觀察
的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目的的觀察,不會從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
學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強,喜歡單獨行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
和經驗的基礎上,并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
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
2、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解剖等方法認識植物的
各個器官。
3、了解周圍更多的常見植物的名稱,能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
類,說出它們的典型特征。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4、通過栽培鳳仙花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生命周期)。
5、學習簡單的栽培技術。
6、學習用圖畫、數據、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觀察數據,并對
數據進行分析。
7、學會用種子制作標本
8、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
9、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0、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采集并尊重證據。
11、愿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2、能通過對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
和方法。
13、了解當地瀕危植物的種類及保護它們的重要性。
14、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二單元
1、通過喂養蠶,了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
2、通過書本、上網、請教他人等方式,收集與蠶相關的資料,
并學會做資料卡片C
3、通過指導學生養蠶,使學生能了解蠶的一生的形態變化。
4、能觀察并描述蠶各階段不同形態的主要特點,并記錄自己
的觀察結果。培養學生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堅持不懈地觀察記
錄蠶的生長過程。
5、通過對蠶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關系的了解、研究,體會
到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自然事物各種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
6、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蠶,培養學生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事
物的能力、興趣和習慣。
7、通過學生親自養育蠶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飼養小動物的
一些技能。
8、通過喂養蠶和做蠶盒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9、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好品質。
10、通過解決養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主動與人合
作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11、通過養蠶這一過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的
教育。
12、意識到養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勞動帶來的成功感,
培養勤動手、愛勞動的好品質。13、為學生創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單元
1、認識幾種常見布料,如:亞麻、棉布、絲綢、毛皮、化纖
和毛料等。
2、知道這些布料的主要特點、用途及原料來源。
3、知道各種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樣。
4、知道蒸發一般發生在液體的表面,且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
發生。
5、知道影響水蒸發速度的因素(溫度、接觸面積、有無風)。
6、知道保溫的基本方法。
7、能列舉生產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發以及保溫和散熱的
例子。
8、能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
9、能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同一事物的特點,并對事物特點做細
致觀察。
10、能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準確記錄觀察數據,通過數據分析
認識事物特性。
11、能有條理地經歷“問題一一推測一一計劃一一實驗一一分
析”的科學探究過程。
12、能通過實驗收集的事實對現象做出合理的分析。
13、激發學生對生活物品一一衣服的探究興趣,意識到科學就
在我們身邊。
14、在探究活動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尊
重他人的勞動。
15、了解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發明新的材料,讓學
生體會到科學能使生活更美好。
第四單元
1、能判斷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如木頭、金屬、塑料、
紙等。
2、能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
自身的需求,在不斷發明新的材料。增強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激發
創造意識。
3、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將
材料的‘特性與它的用途相聯系。
4、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
5、意識到物質的利用會給人類和環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人類對環境負有責任。
6、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
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征。
7、能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顯微鏡等)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
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表達。
8、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9、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10、愿意合作與交流。
11、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12、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
的社會問題。
第五單元
1、知道電流流經的道路叫做電路。電流必需在一個閉合回路
中流動。
2、了解解決電路中出現的故障可采用排除法。
3、了解開關的結構和作用,認識開關的重要性。
4、知道容易導電的物體是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是絕緣體。
5、了解安全用電知識。
6、知道電能產生磁,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7、知道電能是一種常見的能源,以及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
式的能量。
8、能組建基本電路。
9、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等方法認識有關基本電路
的問題。
10、能通過對有關電路問題的探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
法。
11、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12、能在有故障的電路檢修中使用“排除法”。
13、能與同學合作制作一個電熱切割器。
14、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5、在探究活動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證據。
16、愿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7、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18、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
生負面影響。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做好教學準備,精心設計教
學過程。
2、加強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并應用于自己的教學,確保
教學的有效、優效c
3、充分運用現有教育資源。挖掘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可利用
的科學教育資源,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小實驗、小發明、小制作等
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4、做好觀察、操作、制作、記錄的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相應的
能力和堅持力。
5、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過程的指導,培養學生學會探究。
6、精心設計拓展活動,聯系現代科技、生活,并加強學以致用
的培養。
7、加強優生和學困生的聯系,互相幫助。
8、將植物的生長變化和動物的生命周期兩個單元交叉進行教學,
既可解決觀察周期長的問題,又可同進進行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的觀
察,了解其相通之處,完成對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認識。一年級科
學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一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里的生命
世界》、《生命之源一一水》、《它們是什么做的》、和《提出問
題》五個單元組成C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
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里的生命
世界》一一生命世界、《生命之源一一水》一一地球與宇宙、《它
們是什么做的》一一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
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于科學探究始于
提出問題、細致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
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
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盡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
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
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
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
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
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
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
問題,并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并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
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么,體會做科學的滿足
感。
3、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
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
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
基本特征。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
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
特征;通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
物的一般特征。
5、通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
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
概念的認識。并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
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
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文字、圖畫、表格
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
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
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并能在已
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
發現和提出關于水的相關問題,并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
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
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司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
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
奧秘的欲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
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發現和提出關于
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征進行多角度、多方法
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性能,
初步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古代的造紙技術
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
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
料,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
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13、了解常見金屬的,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
準對金屬進行分類C
14、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塑料進行研究,知道塑料有很
多優點,但也有缺點。
15、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樂于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
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正確使用材料,注意安全與健
康,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
16、能針對某一特定的觀察、設計情景,提出問題;知道問題可
以有多種來源,愛提問題是一種好品質。能嘗試把不能通過觀察、
調查、實驗找到答案的問題轉變成可能;并能根據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標準提升自己能夠探究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Q平
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應用新課程理念,用好《大綱》、《教
材》、《教師用書》三本書;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
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
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
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
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發現物體的
特征》、《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
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里了》、《7、認識一
袋空氣》。“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我們知道的
動物》、《2、校園里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
物建個家》、《5、觀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16085:2006 RU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cesses - Risk management
- 【正版授權】 ISO 10972-1:2025 EN Cranes - Requirements for mechanisms - Part 1: General
- 【正版授權】 IEC TS 62686-1:2015 RU Process management for avionics -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aerospace,defence and high performance (ADHP) applic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權】 IEC 60884-2-1:2025 EXV-RLV EN Plugs and socket-outlet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Part 2-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used plugs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59:2002+AMD1:2006 CSV EN-D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59: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insect killers
- 【正版授權】 IEC 62148-2:2010/AMD1:2024 EN-FR Amendment 1 - Fibre optic active components and devices - Package and interface standards - Part 2: SFF 10-pin transceivers
- 【正版授權】 IEC 60921:2004+AMD1:2006 CSV FR-D Ballasts for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s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權】 IEC 60364-5-51:2005 FR-D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of buildings - Part 5-51: Selection and erection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 Common rules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9:2002+AMD1:2004+AMD2:2006 CSV FR-D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9: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grills,toasters and similar por
- 【正版授權】 IEC 60227-2:1997+AMD1:2003 CSV EN-D Polyvinyl chloride insulated cables of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2: Test methods
- 2022橋梁承載能力快速測試與評估技術規程
- 南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立項申報書
- HG-T 6136-2022 非金屬化工設備 玄武巖纖維增強塑料貯罐
- 供應商質量事故索賠單
- 2023年河南省鄭州市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與解析)
- 骨質疏松與關節置換課件
- GIS軟件工程的總體設計-
- 犬生理結構-泌尿系統解剖(動物解剖生理)
- 網頁制作技術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通遼職業學院
- 合肥市規劃許可證至施工許可證辦理流程
- 幼兒園:《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