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_第1頁
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_第2頁
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_第3頁
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_第4頁
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選修教材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選修教材是對必修教材的擴展與延伸。如這次講的哲學,選修《歷史上的哲學家》就是對必修4教材《哲學與文化》的擴展與延伸。下面一起學習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及代表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理學與心學的演變)。一、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前476)和戰國(前475-前221)時期形成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不斷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兵家、小說家,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的“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經歷了一次重要發展,各個學科領域均實現了重要突破,這些發展和突破對其后的中國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中國哲學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一時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哲學流派各有特色,相互輝映,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哲學,在這一時期地位更加突出,因而將其選入選修課程,作為學生了解中國哲學發端的重要內容。1.道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觀點老子(約前571一前471),姓李,名耳,字聃,謚號伯陽,曾經是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哲學觀點集中體現在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的《道德經》中。《道德經》又名《老子》,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它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體系龐大,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有兩個:一是對“道”的認識,二是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將“道”作為宇宙的本體,認為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觀。關于“道”,老子首先將其視為不可言說的至上之物。在“道”不斷變化演進的過程中,老子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知其白,守其黑”等,都將“道”作為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變易和轉換中實現發展。道家哲學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學說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清高境界。后人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并在很多場合將其視為道家哲學的代名詞。莊子的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今天的《莊子》共有33篇,名篇有《道遙游》和《齊物論》等,莊子繼承老子學說,倡導自由主義,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道遙自由、“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2.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觀點儒家哲學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的思想主要載于《論語》中。《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該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共20,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孔子開創的儒學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禮”與“仁”。他主張“為政以德”,認為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孔子所說的“仁”,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要求,更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入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也”等,都是“仁”的典型體現。在義利問圈上,孔子主張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主張“見利思義”。儒家哲學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其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它是孟子的言論匯編,屬于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倡導“以仁為本”。“仁義”是孟子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立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家與家的戰爭。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仁、義、禮、智,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他把人倫關系概括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俤,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二、理學與心學的演變理學與心學是宋明時期的兩個主要哲學派別,理學以“理”為最高概念,而心學則強調“心即理”,以“心作為認識世界的根本”。兩宋時期產生的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其哲學的中心觀念是“理”,認為“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心學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南宋時期的陸九淵和明朝的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成為心學觀念的集中表達。理學與心學的學術對抗,一直延續到近代。1.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觀點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周頤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太極、理、氣性、命等概念,這些概念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周頤、邵雍、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他的主要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橫渠易說》(文集》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成為后世傳誦的名言。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提出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在此基礎上,他將認識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程題(1032-1085),字伯淳,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1033-1107),字正叔,著作有《伊川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兩人并稱“二程”,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二程把“天理”提升為宇宙本體,并在人性論方面提出“性即理”的觀點,認為人的內在道德本性就是天理,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