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19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考綱清單](1)商業: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2)主要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一、古代中國的商業1.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時期概況春秋戰國官府限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秦漢經商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業、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柜坊和飛錢出現兩宋商業空前旺盛;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朝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明清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出現“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特殊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態(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貿易的地點或場所,前期有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時受到官府的干脆監管,這種狀況到宋朝時發生變更。(2)“草市”主要是指在農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對“市”的時間限制。(4)“曉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對“市”的時間限制。2.“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1)“市”的變遷①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市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②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干脆監管。(2)城市的發展①緣由: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輸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南移等。②表現: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聞名的商業中心。揚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旺盛。歸納總結古代城市的發展演化3.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1)歷代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是農業經濟的補充,不占主導地位。(2)在封建政府的壓制和限制之下不斷發展,宋元時期空前旺盛,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由盛轉衰。(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4)政府對城鎮商業活動行政限制漸漸削減。城市的政治職能不斷減弱,經濟功能不斷增加。二、主要經濟政策1.重農抑商(1)首倡: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2)目的:維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3)含義:政府重視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政策。(4)影響①封建社會前期:有利于農業發展和鞏固封建統治。②封建社會后期:阻礙工商業發展,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后。?素養感悟唯物史觀——辯證看待重農抑商政策唯物史觀要求詳細問題詳細分析,也就是從歷史上的社會存在說明歷史上的人物、事務、制度和社會意識“對每一特殊的歷史狀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如對“重農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農是目的,抑商是手段,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抑商人而存商業,退私商而進官商,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農經濟不致全面崩潰,保持自然經濟結構,維護封建生產關系。(2)對“抑商”的辨別與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營工商業”,而非不加區分的肯定抑制,漢唐時期官營工商業的發展就是這一政策的典型體現。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狀況下都不行取,比如西漢初年的“抑商”在當時的作用主要是主動的,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行取的:對內以重稅、關卡、官營、礦禁等手段限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規模;對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斷了中外經濟文化溝通的機會。2.“海禁”與“閉關鎖國”(1)明朝的“海禁”①緣由:明太祖擔憂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②表現:禁止人民赴海外經商,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但并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③影響:肯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平安。但隔絕了中外經濟文化溝通,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清朝的“閉關鎖國”①緣由:為了應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②表現: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將沿海居民內遷,不許人民片板下海。③影響:阻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構圖解史“海禁”“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的關系考點一古代中國商業與城市的發展1.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正式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限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加;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意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2.商幫商幫是地域性的商人群體組織,盛行于明清。商幫往往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記性建筑。商幫的貿易活動領域遍及全國各地,其商品曾遠銷到世界各地并大受歡迎,對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對外貿易的興盛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明清時期聞名的商幫有晉商、徽商和潮商等十大商幫。1.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更規律及影響(1)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更規律①商業活動場所的變更:先主要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至明清時期出現專業性的市集、市鎮;先是固定時間、場所,到后來打破界限。②交易內容的變更:先以販運、溝通地區間的土特產品、經營統治者所須要的奢侈品為主,到后來以一般人民所需的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為主。③交易媒介的變更:從最初物物交換到以貝殼等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為媒介;再后來以固定統一貨幣為媒介。北宋時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④商人組織的變更:由最初的親緣關系發展為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組織,如明清時期的晉商和徽商。⑤商人地位的變更:商人由社會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時期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始終沒有變更。⑥生產關系的變更:明清時期出現雇傭性質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⑦政治環境及政策對商業的影響漸漸加深。(2)古代商業發展的影響①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②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③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變更。2.古代中國城市發展變更的規律從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漸漸超過政治功能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步放寬,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現曉市、夜市從數量和規模看明清時期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旺盛、人口密集從地區分布看城市的地區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呈現相應變更;明清時期,新興工商業市鎮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區針對練1據記載,宋神宗時,(汴京)工商業者與居民雜處,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內各種手工作坊、商店、貨攤林立,車馬擁擠,行人不能駐足。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這表明北宋汴京()A.商業稅收是政府主要財政來源B.商業交易額為古都市商業之最C.市場上匯合了世界各國的商品D.商業活動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答案D解析據材料“宋神宗時,(汴京)工商業者與居民雜處,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內各種手工作坊、商店、貨攤林立”可知商業活動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故D項正確。考點二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與資本主義萌芽1.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不同點時間封建社會初期出現,并貫穿封建社會始終明代中期出現,到清朝進一步加強目的促進農業發展,穩固封建統治基礎抑制中外交往,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作用在封建社會前期和王朝初期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導致中國的落后相同點都是封建統治者實行的經濟政策;都重視農業、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都促進了傳統經濟的發展;都導致了中國國際地位的逐步下降2.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緣由針對練2(2024·邳州一模)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并從乾隆中期起先,清廷相繼制定了《防范外夷規條》《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約束管制外商活動的正式章程。該政策()A.旨在愛護民族工業的發展B.養成了國民的夜郎自大心理C.客觀上遲滯了近代化起步D.成為近代列強侵華的導火索答案C解析民族工業是中國近代的產物,故A項錯誤;清朝國民自大心理肯定程度上促成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故B項錯誤;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肯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外溝通,阻礙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轉型,故C項正確;列強侵華的導火索是中西貿易逆差,故D項錯誤。材料明清時,唐宋以來被稱作“草市”的新型市鎮得到充分發展。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市鎮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數十里。一些市鎮的規模與居住人口都超過府縣治所,這些市鎮充斥著牙行、布行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要求:依據材料,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特點。信息: 答案特點:以工商業活動為主要功能(經濟功能加強);輻射范圍廣,分布密集;與周邊農村聯系親密。材料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積累大量財寶的商人群體——淮揚鹽商。康乾年間,“奢侈風習創于鹽商,而操他業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揚州地區物質旺盛、名流薈萃,周邊乃至全國都追慕揚州,以至“作事軒昂,向曰‘揚氣’……盡事奢華也”。——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探討》發覺問題:材料反映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奢侈之風。思索: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奢侈之風出現的緣由有哪些?試答: 答案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淮揚鹽商的推動;揚州地區的地位及影響。材料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學說來考察中國古代社會,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會業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與正德年間(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葉),向近代社會轉型的苗頭已經出現;明嘉靖年間至明末(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中葉),新的近代社會因素更為普遍而顯著地增長起來,向近代社會的轉型起先啟動。……因而,各種新因素紛紛出現的明代后期明顯就成為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摘編自張顯清《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要求:分析材料,論證“明朝中后期是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啟動時期”這一結論。論證: 答案明代中后期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且經營方式發生變更;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商品農業發展;商業貿易旺盛、商人勢力壯大和區域性市場網絡形成;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一批新的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這些都預兆著古代中國開啟了向近代社會的轉型。1.(2024·江蘇高考,1)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得利益。后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更反映了()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C.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D.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D對:據材料可知,民間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發展到通過向政府納稅就可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這一變更意味著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A錯:材料不能說明政府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B錯:材料反映的是民間商人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不能說明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C錯:材料表明政府通過稅收方式加強對商業的管控,政府并沒有放棄對商業的監管。2.(2015·江蘇高考,5)乾隆《吳江縣志》載明末周燦詩:“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尚利民風薄,多金商賈尊。人家勤織作,機杼徹黃昏。”詩中“人家”“機杼徹黃昏”是因為()A.水上集市不受時空限制B.家庭紡織工勤奮“走中原”C.重農抑商政策發生變更D.尊富崇利意識蔚然成風答案D解析“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反映的是吳江一帶商品經濟的發展,未體現水上集市不受時空限制,故A項錯誤。“人家勤織作,機杼徹黃昏”反映了當時農村人們忙于紡織,故B項錯誤。明清政府依舊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故解除C項。依據材料“尚利民風薄,多金商賈尊”可看出,D項是正確答案。3.(2014·江蘇高考,2)唐前期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則規定:“中縣戶滿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須置,舊來交易繁者,聽依三千戶法置。”由此可見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調整B.縣不滿三千戶絕不許設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監管D.只有州縣所在地才許設市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可知,唐前期只有縣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設市;依據唐后期的規定可知,唐政府放寬了對市的限制,故A項正確。材料“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等說明允許設市,只是不滿三千戶的不設官員管理,故B項錯誤。依據“要路須置”(交通要道設置市)可知D項錯誤。“市令”等的設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監管,故C項錯誤。4.(2024·課標全國Ⅰ,27)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溝通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溝通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答案B解析B對:解讀材料信息可知對于圖中外國使者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這反映了當時明朝政府官員運用中國文化對外國使者貢獻的奇珍異獸進行解讀。5.(2024·課標全國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運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運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一般人家也都運用玉制器皿。這一變更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治漸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侈風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運用從上層社會專屬到一般人家也都運用的變更,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與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無干脆對應關系,故A項錯誤;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1.戰國時商鞅主見重農抑商,西漢時桑弘羊認為農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對重農抑商的思想家明顯增加,認為工商皆本。這些古代商業思想()A.與歷代商業政策的調整基本一樣B.都站在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立場C.是古代經濟發展遲滯的主要緣由D.揭示了“本末”觀念的長期存在答案D解析材料中桑弘羊主見農商并重,宋以后主見工商皆本,這些商業思想與歷代重農抑商的商業政策不一樣,故A項錯誤;商鞅變法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便有政府干預經濟的思想,故B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及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起阻礙作用,但不是古代經濟遲滯的主要緣由,故C項錯誤。2.(2024·南京調研)五代末期,曾做過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許在開封汴河兩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繼承了這一政策,“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從中可以得出()A.宋朝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市的管理制度廢除C.宋代的市突破時空限制D.新的經濟因素出現答案C解析材料“在開封汴河兩岸建立商店……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反映了宋代商業突破了時空限制,故C正確。3.(2024·揚州模考)據記載,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連南夫奏請:“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羅辛販賣乳香達30萬,綱首蔡景芳招誘船貨,收息錢達98萬,都各補授從九品“承信郎”官銜,賜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說明白()A.海外貿易滿意了貴族的物欲追求B.招徠外國貨船可以增加官員政績C.商品經濟發展導致民眾崇尚洋貨D.政策調整提高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答案D解析材料中說明激勵外國商人從事商業貿易,“收息錢達98萬”促進了政府財政收入,D正確;A中貴族需求不符合題意;材料主要是促進海外貿易,不是招商引資,B錯誤;民眾崇尚洋貨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4.(2024·常州調研)顧炎武曾說徽商“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們的子弟卻紛紛“走長途而赴京試”,且出行簡樸,“芒鞋跣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徽商子弟不承父業,轉而低調“赴京試”的主要緣由是()A.政府重農抑商 B.商人勤儉持家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經濟衰弱答案A解析徽商富有,其子弟卻紛紛赴京考試,主要與當時國家重農抑商政策有關,故A正確;商人節儉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B錯誤;C是徽商形成的緣由;D屬于南方經濟發展,與材料信息不符合。5.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糧、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轉運貿易中的比重漸漸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圍較以往有所擴大,流向主要是從農村流向城市。這種狀況表明中國()A.農產品商品化趨勢的增加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C.生產力水平出現質的飛躍D.城鄉生活方式的融合答案A解析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起先解體是在鴉片斗爭之后,故B項錯誤;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雖然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標記,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力水平出現質的飛躍,故C項錯誤;農產品由農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產生以來就存在的經濟現象,“流通量和流通范圍較以往有所擴大”并不代表城鄉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項錯誤。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鎮江模擬)《史記·平準書》:“(漢興)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漢高祖起先實行鹽鐵官營B.漢代因勢調整商業政策C.漢高祖廢除秦朝經濟政策D.抑商導致漢代物價飛漲答案B解析材料中沒有涉及“鹽鐵官營”,故A項錯誤;漢代因勢調整商業政策與材料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相符,故B項正確;材料中“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不等于廢除秦朝經濟政策,故C項錯誤;材料中“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表明投機導致物價飛漲,對此“高祖乃令”抑商,因果倒置,故D項錯誤。2.五代后周世宗詔曰:“(東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絡繹無窮。……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別筑羅城,先立標識……今后凡有營葬……并草市,并須去標識七里外。其標識內,候宮中擎畫,定軍營、街巷、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由此可見,當時東京城內()A.邸店難以滿意商幫需求B.商品交易受官府干脆監管C.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D.草市場所由政府明確劃定答案C解析明清時期,出現了“商幫”,與材料中“五代”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商品交易受官府干脆監管,故B項錯誤;因為“(東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標識……其標識內……即任百姓營造”,這表明商業活動不受坊市限制,故C項正確;“草市,并須去標識七里外”,與材料中“當時東京城內”不符,故D項錯誤。3.(2024·蘇錫常鎮四市調研)唐朝李嘉祐詩曰:“草市多樵客,漁家足水禽。”宋朝蘇軾又說:“(居民)散在城外,謂之草市者甚眾。”南宋年間鄂州的南草市,“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由此可見草市()A.唐宋時期起先出現B.打破貿易時空限制C.利于商品經濟發展D.受到政府嚴格管理答案C解析草市屬于民間集市,往往出現于交通發達的地區,草市出現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C正確;草市出現于南北朝時期,A錯誤;打破貿易時空限制是北宋時期,B錯誤;草市并不受到政府嚴格管理,D錯誤。4.學者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指出: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營的“草市”、墟市以及廟院集市日漸擴張,不過它們的功能都特別傳統,無非為方圓幾十里的農戶供應日常消費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A.突破時間限制 B.沒有官府管理C.服務設施完備 D.功能沒有本質突破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了我國古代的商業。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服務設施完備,但是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所以A、C不符合題意;我國古代的商業和市始終處于官府的管理之下,故解除B;由“無非為方圓幾十里的農戶供應日常消費品”可知宋代的市功能沒有本質的突破,故選D。5.(2024·常州調研)下圖是宋代常州不同區域商稅額的增長示意圖。圖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A.州城的商業中心地位嚴峻動搖B.鎮場商業對縣城形成挑戰之勢C.抑商政策導致縣城商業發展緩慢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鎮場商業旺盛答案B解析材料中“州城”與“鎮場”基本持平,故A項錯誤;材料中“鎮場”是“縣城”雙倍多,說明鎮場興起很快,故B項正確;“宋代”抑商政策不突出,也不會只針對縣城,故C項錯誤;坊市界限打破不會只刺激鎮場,故D項錯誤。6.《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上述材料最能說明當時的海外貿易()A.得到最高統治者支持B.重視買賣船舶獲利C.主要服務于皇室享樂D.是國庫最重要的財源答案A解析宋高宗發表此番言論說明海外貿易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買賣的物品是船舶,故B項錯誤;材料表明海外貿易有助于國用而不是服務于皇室享樂,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海外貿易是南宋國庫最重要的財源,故D項錯誤。7.蘇州盛澤鎮“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乾隆時,“居民百倍于昔,綢綾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證下列明清經濟的哪一特點()A.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B.工商業市鎮旺盛C.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D.海外貿易的興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蘇州盛澤鎮從明初到乾隆時期,成為“邑中諸鎮之第一”,體現了明清工商業市鎮的旺盛,故B項正確。8.“七科謫”,是指西漢時期四種三代之內經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殺人犯和入贅的女婿。漢武帝認為這七種人重利輕生,故戰斗力很強,于是要求其入伍參戰。西漢時期“四種三代之內經商的人”被納入“七科謫”反映了當時統治者()A.激化階級沖突 B.減弱軍隊實力C.打壓商人群體 D.阻礙經濟進步答案C解析統治者的措施可能激化社會沖突而非階級沖突,故A錯誤;統治者從統治角度動身,意在增加軍隊實力而非減弱,故B錯誤;材料中統治者強制要求商人納入“七科謫”表明白對商人群體的抑制和打壓,故C正確;統治者主觀上期望促進經濟進步,但客觀上對經濟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故D錯誤。9.《宋書·周朗傳》:“制度日侈,商販之室,飾等王侯……見車馬不辨貴賤,視冠服不知尊卑。”材料主見()A.抑制商業的發展 B.王侯要重視商業C.反對尊卑與貴賤 D.商人王侯等貴賤答案A解析材料認為社會奢侈之風日盛,商人車馬服飾與王侯貴族并沒有差別,以致不能通過車馬服飾來辨別貴賤尊卑的身份等級,反映出主見抑制商業的發展以維護社會等級,故A項正確。10.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寫了這樣一首詩:“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人事天時誠極盛,盈虛默念懼增哉”。乾隆帝這一思想的深遠影響是()A.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B.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平安C.阻礙了古代小農經濟的發展D.抑制了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乾隆主見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故A正確;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平安,這是當時的影響,不是深遠影響,故B錯誤;閉關鎖國,正是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商品不必外求導致的現象,故C錯誤;抑制明清社會轉型也屬于當時的影響,故D錯誤。11.(2024·蘇州模擬)明清時期,幾乎世界白銀產量的半數流入了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之一,國內商品經濟發達,卻沒有產生強大的掃蕩封建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更。其主要緣由在于()A.“重農抑商”觀念和“海禁”政策的壓制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C.鴉片的輸入導致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D.英、法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答案A解析中國經濟在傳統“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壓制下,小農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工商業的發展艱難,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沒有出現“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更”。故A項正確。12.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寫道:當時(18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達到飽和點,此時再想創新創業增加投資,不但無利可圖,甚或會本錢無歸(經濟學上的“邊際獲利遞減率”);因此富有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開創”新天地。而設計使其安守家園,娶妻納妾之余,抽上大煙,勝于出外生事冒險。材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A.農耕經濟的領先 B.自然經濟的解體C.資本主義的萌芽 D.重農抑商的風氣答案D解析由材料“當時(18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達到飽和點,此時再想創新創業增加投資,不但無利可圖,甚或會本錢無歸”可知輕視商業發展,“設計使其安守家園”表明重視農業生活的穩定性,體現了當時中國的重農抑商風氣,故D項正確。13.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撫劉于義奏稱:“山右(今山西)積習,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這表明()A.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寶而變更B.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被拋棄C.重農抑商政策已經發生變更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