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訓練 《幼時記趣》文言文閱讀測試題_第1頁
專題訓練 《幼時記趣》文言文閱讀測試題_第2頁
專題訓練 《幼時記趣》文言文閱讀測試題_第3頁
專題訓練 《幼時記趣》文言文閱讀測試題_第4頁
專題訓練 《幼時記趣》文言文閱讀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訓練(九)文言文閱讀

?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訓練?

幼時記趣

[原創]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

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

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選自沈復《幼時記趣》)

[乙]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蕓①曰:“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可謂精

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蟲那躅③不受制,焉能

仿效?”蕓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過耳。”余曰:“試言之。”曰:“蟲死

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

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求之

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選自沈復《閑情記趣》)

[注]①蕓:陳蕓,沈復的妻子0②盍①6):何不。③口躅(zhizhii):徘徊,文

中指蟲子不停地跳動。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俑像,比喻倡導做不好的事情。

1、用給下列句子標明朗讀停頓。(每句標一處)(2分)

(1)見二蟲斗草間

(2)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5分)

⑴以叢草為*林為:

⑵鞭數十鞭:

(3)案頭瓶花不絕絕:

⑷覓螳螂蟬蝶之*屬屬:

⑸不亦善*乎善: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

⑵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4、甲、乙兩文有人都用“閑情記趣”作為它們的標題,請用自己的話說說

兩文中的“情趣”有何異同。(3分)

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甲文寫的是

乙文寫的是

三峽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絕城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

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三峽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所謂三峽,此其一也。棟①言:“常聞峽口水疾,

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②,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③此境,既至

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嵋④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⑤。林

中蕭森⑥,離離蔚蔚⑦,乃在霞氣之表⑧。仰矚俯映⑨,彌習⑩彌佳,流連信宿?

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

己于千古矣。”

(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有刪改)

[注]①感:姓袁,東晉末人,博學能文,著有《后漢書》一百篇,今不傳。一

作“山僧”。②臨懼相戒:臨懼,登臨此境令人恐懼。戒,告,勸人注意。③

踐躋:親自登臨。④嶗:山崖。⑤辭敘:言辭來敘說。⑥蕭森:樹木高大聳立

的樣子。⑦離離蔚蔚:繁榮茂盛的樣子。⑧霞氣之表:霞氣,指云氣。表,外

邊。⑨仰矚俯映:抬頭欣賞,俯身觀看。⑩彌習:愈熟悉。?信宿:兩三天。?

目所履歷: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亦當”句:緊承上文說,山水如果有靈

的話,(逢此探索幽勝的人)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于遇到知己了!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正確的朗讀節奏。(2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絕溯:

⑵不見曦*月曦:

⑶常聞峽口水疾疾:

(4)奇構異形*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2)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4、兩文都使用了引用的表現手法,在兩文中各有哪些作用?(3分)

5、兩文各自突出三峽的什么特點?(2分)

(二)[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三峽》全文

[乙]浪游記快(節選)

甲辰之春,余隨侍吾父于吳江明府幕中,與山陰章蘋江、武林章映牧、

苕溪頤藹泉諸公同事,恭辦南斗玨行宮,得第二次瞻仰天顏。一日,天將晚

矣,忽動歸興。有辦差小快船,雙臚兩槳,于太湖飛棹疾馳,吳俗呼為“出水

轡頭”,轉瞬己至吳門橋。即跨鶴騰空,無此神爽。抵家,晚餐未熟也。

(選自沈復《浮生六記》)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正確的朗讀節奏。(2分)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B、良多趣味(的確,實在)

C、抵家(到)

D、天將*晚矣(將來)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2)抵家,晚餐未熟也。

4、為了表達船行之快,兩文運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2分)

5、兩文中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論語一》十二章

[原創]比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選自《論語》)

[乙]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

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

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

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②走。居五日,李生故③尋王生,

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學者之大忌,莫

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跪,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

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選自《李生論善學者》)

[注]①志:記住。②還:同“旋”,掉轉身。③故:特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不亦說*乎說:

⑵李生說*之曰說:

⑶莫逾自厭厭:

⑷王生益慍*慍:

2、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學者之大忌”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

的一項是()(3分)

A、學而時習之*

B、凡師之*所言

C、擇善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學而/不思則罔

B、可以為師/矣

C、蓋/學貴善思

D、請銘之坐/右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5、這兩篇文章都講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學習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

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學者”?(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這對我們又有怎

樣的啟發?(3分)

趙普

[原創]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題目。

[甲]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

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

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

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

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選自《宋史?趙普傳》)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

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

答,請于洪仲,洪仲深讓①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

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有刪改)

[注]①讓:責備。②露布:公開的文告。

1、學習文言文要注意隨時積累。請你將下面的積累卡片補充完整。(4分)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編號:1口

詞詞義例句

(1)嘗奏薦某人為某官

(2)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3)太祖乃悟

(4)永*乃發憤讀書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⑵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

3、甲文“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試發揮想象,說說當時趙普心中的

想法。(不少于50字)(3分)

4、甲文趙普讀書“手不釋卷”和乙文傅永“發憤讀書”的原因各是什

么?(3分)

5、甲文中的趙普和乙文中的傅永有哪些共同點?(2分)

《列子》一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

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

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乙]義海習琴

興國①中,琴待詔②朱文濟③鼓琴為天下第一。京師僧慧日大師夷中④盡

得其法,以授越僧義海⑤,海盡夷中之藝,乃入越州法華山習之,謝絕過從,

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天下從海學琴者輻棒⑥,無有臻其

奧。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絕。海讀書,能為文,士大夫多與之游,然獨以能

琴知名。海之藝不在于聲,其意韻蕭然,得于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改)

L注」①興國:太平興國,宋太宗年號。②琴待詔:樂師,因琴技出色而待詔。

③朱文濟:北宋著名琴師。④慧日大師夷中:北宋著名琴師,得朱文濟真傳,

又培養了知白、義海等一批著名琴師。⑤義海:北宋著名琴師,琴藝出眾。

⑥輻犢(c6u):文中指有很多學習琴藝的人會聚于義海身邊。

1、請用“/”給下面語句斷句。(2分)

乃入越州法華山習之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志在登高山志:

*

(2)卒逢暴雨卒:

(3)積十年不下山積:

⑷士大夫多與之游*游:

3、把下面語句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志想象猶吾心也。

(2)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

4、甲文中伯牙“善鼓琴”體現在哪些地方?乙文中義海是怎樣苦學琴

的?(4分)

5、結合甲、乙兩文來看,音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分)

黔之驢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

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

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

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嘲,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選自柳宗元《黔之驢》)

[乙]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

被瞰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①其扉,潛窺之。貓蹲良

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兒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

往復,不啻百次。眾咸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

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敞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

啾啾。啟扉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注]①闔:關閉。②逡巡:因顧忌而行動遲緩的樣子。

1、解釋下面句中的加點詞。(4分)

(1)虎大駭,遠遁遁:

(2)驢不勝怒,蹄*之蹄:

(3)適*異國來貢獅貓適:

(4)啟*扉急視啟:

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2)然后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3、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對驢的認識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從“"

到“覺無異能者”,最后認為“"。[乙]文中

“,”這句話可見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

填空)

⑵[甲][乙]兩文都寫了與動物斗爭的過程,但描寫的方法不盡相同:[甲]

文側重對虎的描寫;[乙]文側重對貓的描寫。

4、從驢或貓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示?(2分)

為學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口:“吾欲之南海,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

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

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

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節選自彭端淑《為學》)

[乙]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選自《禮記》)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蜀之*鄙有二僧鄙:

(2)子何恃*而往恃:

⑶雖有至道至道:

??

(4)然后能自?強?也自強: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兩文都對我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啟發,但側重點并不相同,請說說你的理

解。(3分)

4、下面是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通過記敘和議論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

B、[甲]文是對話體的故事,貧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缽足矣”,表現他對

物質要求很低,而對戰勝困難充滿信心,同時也對富和尚充滿嘲諷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一樣。

D、[乙]文開頭從“嘉肴”談起,而目的不在于此。從“嘉肴”說到“至

道”,用對比論證的手法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

《禮記》一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乙]南方多沒人

南方多沒人①,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②,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夫沒者豈茍然③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④其道;生

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

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選自《蘇軾文集》)

[注]①沒人:善于潛水的人。沒:潛水。②涉:躥水過河。③茍然:隨隨便便

地就能做到的樣子。④得:體會到。

1、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2、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然后能自反也始一反焉

??

B、故曰:教學相長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

*?

C、雖有嘉肴則雖壯

D、見舟而畏之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⑵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由“嘉肴”寫起,是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

關系的論述。

B、[甲]文結尾引用古代《兌命》里“學學半”的名言,是用來強化自己“教

學相長”的觀點。

C、[乙]文中“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是說,只有多學習一些有用

的知識,才能和水打交道。

D、“不調查,不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能很好地印證[乙]文的觀點。

5、甲、乙兩文各闡述了一個怎樣的道理?(2分)

愛蓮說

[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其愛牡

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要不枝,香遠益

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秋蘭賦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蕭曼以襲裾①,復氟氯②而繞鼻。

雖脈脈兮遙聞,覺熏熏然獨異。予心訝然,是乃芳蘭。開非其時,寧不知寒?

于焉步蘭咳③,循蘭池,披條數萼,凝目尋之。果然蘭言:稱某在斯。業

經半謝,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來遲。茍不因風而根④觸,雖幽

人其猶未知。

于是舁之蕭齋⑤,置之明窗。朝焉與對,夕焉與雙。慮其霜厚葉薄,黨⑥

孤香瘦。風影外逼,寒心內疚。乃復玉幾安置,金屏掩覆。雖出入之余閑,

必褰⑦簾而三嗅。誰知朵止七花,開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貞吉曳露以冷

而未晞,莖以勁而難折。瓣以斂而壽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飆⑨為之損威,涼

月為之增色。留一穗之靈長,慰半生之蕭瑟。

(選自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

[注]①蕭曼:高遠的樣子。襲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②氤氟:氣流

動蕩彌漫。③咳:田域。④根(ch6ng):觸動。⑤舁(yii):抬。蕭齋:書齋的

別稱。⑥黨:親朋相伴。⑦褰(qidn):撩起,用手提起。⑧含章貞吉:內涵文

采,中心純正。⑨商飆:秋風。

1、用給卜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共2處。(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濯清漣而不妖*(妖艷)

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親近而不莊重)

C、披條數萼(覆蓋)

D、業經半謝,尚挺全枝(還,仍然)

*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⑵開非其時,寧不知寒?

4、兩文中蓮花和蘭花分別具有怎樣的品質?(2分)

5、兩文異曲同工,都是借花喻人,詠物抒懷,請說說兩文表現了怎樣的共同

情懷。(2分)

晏子使楚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

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

何為者也?對日,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

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

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

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節選自《晏子使楚》)

[乙]芝①整衣冠而入。行至宮門前,只見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持鋼刀、

大斧、長戟、短劍,直列至殿上。芝曉其意,并無懼色,昂然而行。至殿前,

又見鼎錘內熱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視之,芝但微微而笑。近臣引至簾前,

鄧芝長揖不拜。權令卷起珠簾,大喝曰:“何不拜!”芝昂然而答曰:“上國

天使,不拜小邦之主。”權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說齊

乎!可速入油鼎。”芝大笑曰:“人皆言東吳多賢,誰想懼一儒生!”權轉怒

曰:“孤何懼爾一匹夫耶?”芝曰:“既不懼鄧伯苗,何愁來說汝等也”權

曰:“爾欲為諸葛亮作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芝曰:“吾乃蜀中一

儒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

耶!”

權聞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賜坐而問曰:“吳、魏之利害若何?

愿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與蜀和,還是欲與魏和?”權曰:“孤正欲與

蜀主講和;但恐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芝曰:“大王乃命世之

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連和,共

為唇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贄稱臣于魏,

魏必望大王朝覲,求太子以為內侍;如其不從,則興兵來攻,蜀亦順流而進

取:如此則江南之地,不復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為不然,愚將就死于

大王之前,以絕說客之名也。”言訖,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權急命止

之,請入后殿,以上賓之禮相待。

(節選自羅貫中《三國演義》)

[注]①芝:鄧芝,西蜀人;西蜀孔明奏準后主,差鄧芝往說東吳。

1、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1)齊之習.辭者也習:

(2)縛者曷為者也曷:

(3)賜坐*而問坐:

(4)言訖訖:

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⑴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⑵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⑶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3、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劃一處)(2分)

進則可以兼吞天下

4、結合上下文,說說[甲]文畫波浪線部分如果刪去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2分)

5、晏子和鄧芝同為外交使者,同樣不辱使命,請分析晏子和鄧芝成功維護

國家利益的不同之處。(4分)

湖心亭看雪

[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擁鑫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

霧淞沆硒,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

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乙]山岳皆文松柏乃師

觀朱霞①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

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

本性;對芝蘭②,得其幽芳③,則游覽處皆師友也。

*

(節選自王永彬《圍爐夜話》)

[注]①朱霞:美麗燦爛的彩霞。②芝蘭:蘭花香草。③幽芳:幽然醉人的芳

香。

1、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3處)(3分)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上下一白一:

⑵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強:

(3)悟其明麗悟:

(4)悟其浩?瀚?浩瀚: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霧淞沆碰,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則游覽處皆師友也。

4、甲文中加點的“獨”字與乙文中加點的“皆”字各具有怎樣的表達效

果?(2分)

5、甲、乙兩文通過寫景各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2分)

馬說

[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

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相馬賦

徐先生①相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奧乎不可測。何以征之?鬣②青

絲兮風生,眼黃金兮電光③。蹄盤攤而散花,毛翕赧④而成章。眾人觀之,己

駢于路傍,不啻于堵墻。一曰為龍,一曰為鹿,中間何敢乎比方。

先生則異于是,忘筌于毛質之外,引鏡于肺腑之里⑤。見其心兮如思勿

思,見其目兮如視非視。虛舟為動,喬木為止。合大道而自然喪一⑥,齊至人

⑦而何處有以?若此者,足不以遵土也,影不以逐形。騰六合,噴四溟。截飛鳥,

遺流星。日車為之不轉,風馭為之中停。貳師為之罷貢⑧,伯樂為之焚經。

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爾。

噫!徐公不至,弩殆共皂于騏驥久徐公一來,騏驥出群于弩殆。由此觀

之,世上賢才,用則虎,否則鼠。何以異哉?小人也,內頌無國馬之賢,遇君有

徐公之術。早已蒙于一顧,至今長鳴;猶未騁于千里,更思翦拂⑩。超然自得,

恍然自失。倘受恩兮果如前,則平生之愿畢矣。

(節選自《全唐文》,作者武少儀)

[注]①徐先生:即徐無鬼,為莊子虛構人物。②鬣:馬、獅子等頸上的長毛。

③黃金、電光:形容馬眼晶瑩敏銳。④盤攤:堅實而圓平。散花:蹄印有如

花紋。翕赧:深赤色。⑤“忘筌……”句:從馬的毛色之外品味馬的品質,

像用鏡子看東西。⑥喪一:忘記本身。⑦至人:達到無我境界之超人。⑧貳

師:指漢時西域大宛國的貳師城,出良馬。罷貢:大宛國停止貢獻寶馬。⑨

弩始:劣馬C皂:同“槽”,馬料槽C騏驥:神駿C⑩翦拂:洗刷整飭,意為推

崇、賞識。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正確的朗讀節奏。(標3處)(3分)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選出下列選項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2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林盡水源

??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解衣欲睡

??

C、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

??

D、徐先生相馬似與游者相樂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早已蒙于一顧,至今長鳴;猶未騁于千里,更思翦拂。

4、甲、乙兩文都與相馬有關,兩篇文章各側重寫什么內容?(2分)

5、甲、乙兩文寫作的內容不同,但要表達的中心是一致的,請你用簡潔的

語言概括兩篇文章的中心。(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

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齡《狼》)

[乙]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

②中空。哆哆瞥瞥③,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

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墮地乃走,垣有敏

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

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

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

在其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

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

蠶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蘇軾《黠鼠賦》)

[注]①拊(魚):拍。②橐(tu6):袋子。③哆哆(jid。)鰲(do)鰲:象聲詞,形

容鼠咬物的聲音。④登(chGi):蝎子一類的毒蟲。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其一犬坐于前犬:

⑵橐堅而不可穴也穴:

⑶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見:

(4)不能無變色于*蜂至于:

2、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3、兩文都寫人與動物的“較量”,但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其原因分別是

什么?(2分)

4、兩文均“敘事”而“達意”,但體裁和表現側重點不同,試作簡要說明。

(2分)

誡子書

[2018?邵陽]閱讀下面兩文,回答問題。

[甲]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

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

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

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

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

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

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當獎率

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

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

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①,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②則不

能勵精,險躁③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④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注]①廣才:增長才干。②淫慢:過度懈怠。③險躁:偏激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1)后值*傾覆值:

(2)遂許先帝以驅馳驅馳:

??

⑶靜以修身認:

?

⑷悲守窮廬窮廬:

*?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⑵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用劃分朗讀節奏(各劃一處)。(2分)

(1)咨臣以當世之事

(2)險躁則不能治性

4、對甲乙兩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甲乙兩文都是諸葛亮膾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敘事、議論、抒情為一

體,忠心可鑒;乙文則循循善誘,諄諄教誨,期待殷切。

B、甲文駢散結合,句式整齊,剛柔相濟,富有音韻美;乙文則以駢句為主,句

式對稱,整齊和諧,富有韻律美。

c、甲文內容豐富.,情深辭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啟發后主勵精圖治;乙

文是一封語言質樸的家書,表明作者望子成龍,愿其達官顯貴。

I)、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憂漢室,勸后主廣開言路,納諫治國;乙文體現作者

情操高潔,教育兒子修身養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著強烈的畫面感,請根據自己的理解,

簡要賞析“馳”和“去”兩個字的表達效果。(3分)

6、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幾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諸葛亮還具有

哪些可貴品質?他的這些品質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請任寫兩點談啟示)(4

分)

陋室銘

(一)[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乙]子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于鄭子陽①者曰:“列御寇②蓋有道之

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

出,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更③之而拊④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

得佚樂。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生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

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注]①鄭子陽:鄭國叫子陽的丞相。②列御寇:即上文的列子。③望:怨恨,

埋怨。④拊:拍打。

1、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劃三處)(3分)

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談笑有鴻儒鴻儒:

?*

⑵無案牘之勞形勞:

⑶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遺:

*

(4)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卒: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2)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

4、甲文劉禹錫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列了不受鄭相子陽之粟的原因

又是什么?請分別用文中原句作答。(4分)

5、甲、乙兩文表達了劉禹錫、列子怎樣共同的生活情趣?(2分)

(二)[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陋室銘》全文

[乙]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①,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

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②,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

云我豁③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

存之。”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①儉:年成歉收。②率物:為人表率。③豁:舍棄。

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每句限劃一處)(2分)

(1)無絲竹之亂耳

⑵殷仲堪既為荊州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有龍則靈■靈:

⑵無絲竹之亂*耳舌L:

⑶亦緣其性真素緣:

*

⑷每語■子弟云語: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

4、甲文“何陋之有?”和乙文“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都運用

了何種修辭方法?在兩文中各有什么作用?(4分)

5、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劉

禹錫甘居陋室、殷仲堪生活節儉的行為?(3分)

河中石獸

(一)[原創]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

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杷,尋十余里,

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

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

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

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

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

歟?

[乙]巧止磬自鳴

近代①言樂,衛道弼為最,天下莫能以聲欺者。曹紹夔與道弼皆為太樂

令②,享叼匕郊,監享御殳有怒于夔,欲以樂不和為之罪,雜扣鐘磬,便夔暗名

之,無誤者,由是反嘆服。

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夜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

終不能已。曹紹夔素與僧善,適來問疾,僧具以告。俄頃,輕擊齋鐘,磬復作

聲。紹夔笑曰:“明日盛設饌④,余者為除之。”僧雖不信其言,冀⑤其或效,

乃力置饌以待。紹夔食訖,出懷中錯⑥,箱⑦磬數處而去,其聲遂絕。僧苦問

其所以,紹夔日:“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僧大喜,其疾便愈。

(選自《隋唐嘉話》)

[注]①近代:指作者所處的唐代。②太樂令:古代主管音樂的官。③享:鬼

神享受祭品,這里指祭祀。④饌:飯食。⑤冀:希望。⑥錯:磨刀石。⑦箱:

磨治。

1、下列對乙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

B、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

C、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

D、洛陽有僧房中磬/子夜輒自/鳴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如是再嚙*嚙:

(2)求之下流,固*顛固:

(3)使夔暗名*之名:

(4)紹夔食訖食:

3、翻譯下面句子。(4分)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2)僧以為怪,懼而成疾。

4、甲、乙兩文中的僧人都遇到了困難,甲文的困難是,乙文的困

難是。最后,困難一個是被老河兵解決,一個是被太樂令曹紹夔解

決,這充分說明了的道理。(3分)

5、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

析一下。(4分)

(二)[原創]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甲]《河中石獸》全文

[乙]陳述古辨盜

陳述古密直①,嘗知建州浦城縣。富民失物,捕得數人,莫知的為②盜者。

述古乃紿③曰:“某廟有一鐘至靈能辨盜。”使人迎置后閣祠之,引囚立鐘

前,諭曰:“不為盜者,摸之無聲;為盜者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

肅。祭訖④,以帷圍之。乃陰⑤使人以墨涂鐘,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驗其手,皆有墨。一囚獨無墨,乃見真盜一一恐鐘有聲,不敢摸者。訊

之即服。

(選自《夢溪筆談》)

[注]①陳述古密直:陳述古,人名,宋慶歷年間進士,字密直。②莫知的為:

不知道哪個是真的。③紿(ddi):哄,欺騙,文中是“用假話誘騙”的意思。

④訖:完畢。⑤陰:暗地里。

1、用為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某廟有一鐘至靈能辨盜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⑴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2)摸之■無聲之:

(3)恐*鐘有聲恐: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棹數小舟,曳鐵鈿,尋十余里,無跡。

⑵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肅。

4、甲文中老河兵為什么認為石獸會出現在河上游?(2分)

5、結合乙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陳述古為抓住真正的盜賊做了哪些準備。

(2分)

口技

(一)[原創]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口技

[清]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

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

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吃語。既而兒醒,大啼。夫

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

婦手拍幾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

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兒,夫期]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

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

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

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