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_第1頁
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_第2頁
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_第3頁
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_第4頁
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之解表藥

第一節概述

一、含義

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解表藥,又謂發

表藥。

二、性能特點

本類藥物大多氣味芳香,具有辛味,性質輕宣疏散,主歸肺、膀

胱經,其作用趨向以升浮為主。

三、功效與主治

本類藥物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從汗而解,具有發散解表

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

有汗)、脈浮等證。部分解表藥還兼有宣肺利水、平喘、勝濕止痛、

透疹等作用,可用于水腫、咳喘、風濕痹痛、疹發不暢等證。

四、分類

由于表證有風寒和風熱兩種不同性質,故本類藥物根據其性能特

點的不同,相應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

五、配伍應用

使用解表藥時,除針對外感風寒、風熱表邪的不同,相應選擇長

于發散風寒或風熱的藥物外,還必須根據患者體質的不同和四時氣候

變化,進行適當配伍。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者,當分別與補氣、助

陽、滋陰、養血等補養藥配伍同用,以扶正邪。暑多夾濕,秋多兼燥,

又當配伍暑化濕、潤燥等藥。溫病初起,邪在衛分,常配伍清熱解毒

藥。針對表證常見咳喘痰多,或氣滯脹悶、嘔惡等癥,可與祛痰、止

咳、平喘藥或行氣和中藥同用。

六、使用注意

使用解表藥時尚應注意,對發汗力較強的解表藥,用量不宜過大,

以免發汗太過,傷陽耗氣,損及津液。對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以及瘡

瘍日久、淋病、失血者,雖有表證,也應慎用。并要注意因時一、因地

適當增減用量,如春夏媵理疏松,用量宜輕;冬季媵理致密,用量宜

重;北方嚴寒地區,用量宜重;南方炎熱地區,用量宜輕。發散風寒藥

之湯劑還宜飯后熱服,藥后溫覆其體,可助散寒解表之力。此外,本

品多為辛散之品,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藥效。

第二節發散風寒藥

本類藥物味辛性溫,辛以發散,溫可寒,以發散風寒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身痛,口

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等。部分藥物兼能宣肺平喘、利水、勝濕止痛

等作用,還可用治喘咳、水腫、痹證等。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濕止痛

1.發散風寒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苦燥溫通,氣味雄烈,入膀胱、腎經,善散太陽經之風

寒濕邪和止痛,為祛風散寒發表常用藥,以治外感風寒夾濕表證見頭

痛身疼者療效最佳。

⑴治風寒夾濕的表證。常配防風、藁本等,如羌活勝濕湯。

(2)治寒濕頭痛,尤善治太陽經頭痛(項后)。常與川甘、防風、

細辛等同用。

(3)治風寒表證入里化熱者。常與黃苓、防風等配伍,如九味羌

活湯。

2.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證。

本品又長于祛風濕、散寒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性升散,為治

痹常用藥,其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肩背肢節

疼痛者為佳。常配防風、姜黃等同用,如蠲痹湯。

藁本發散風寒祛風濕止痛

1.祛風散寒用于外感風寒,巔頂頭痛。

本品辛溫香燥,能升能散,藥勢雄壯,善于走竄,上達巔頂,入

膀胱、肝經,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以散太陽經風寒濕邪見長,常治

風寒夾濕表證,尤其巔頂劇痛為首選。常配白芷、川茍等同用,如神

術散。

2.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證。

本品既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治風寒濕痹,或外感風寒夾

濕,頭身重痛,常配羌活、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濕湯。

取其祛風除濕之功,可用于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瘙癢。

防風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

1.祛風解表用于外感表證。

本品辛甘微溫,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且微溫不燥,甘緩不峻,

藥力緩和,被稱為“風藥中之潤劑”。以祛風為主,為治風通用之品。

故無論風寒或風熱表證,或皮膚瘙癢,皆可應用。(1)治風寒表證。

常與荊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2)治風熱表證。可配薄荷、連翹、黃苓等同用。

(3)治表里俱實,發熱惡寒,二便不通。配荊芥、大黃、連翹等,

如防風通圣散。

(4)風疹或皮疹瘙癢,可與荊芥、苦參、當歸等同用,如消風散。

2.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證。

本品既能祛風散寒,又能祛經絡及筋骨風濕而止痛,故為治痹證

常用藥。

(1)治風寒濕痹。常配羌活、獨活等,如蠲痹湯。

(2)治外感兼風濕侵襲肌表,頭痛如裹、肢節重痛。常與羌活、

細辛、蒼術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3.止痙用于破傷風。

本品有祛風止痙作用,可治破傷風。

此外,本品還有疏肝理脾作用。治肝氣乘脾,肝胃不和之腹痛泄

瀉,瀉后痛減者,常配伍陳皮、白芍、白術同用,如痛瀉要方。

荊芥祛風解表止癢透疹炒炭止血

1.祛風解表用于外感表證。

本品辛香透散,微溫而不燥,藥性和緩,善祛風解表,用治外感

表證,不論寒熱,皆可應用。(1)治風寒表證。常配防風、羌活等,

如荊防敗毒散。

(2)治風熱表證。常配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如銀翹散。

2.透疹止癢用于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

本品輕揚透散而宣散疹毒、祛風止癢。為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

癢的常用藥。

(1)治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常與薄荷、蟬蛻、紫草等同用,如

透疹湯。

(2)治風疹瘙癢或濕疹癢痛。常與防風、苦參、赤芍等同用,如

消風散。

3.消瘡用于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本品有消散瘡瘍之效。用于瘡瘍初起有表證者。偏于風寒者,常

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偏于風熱者,每與金銀花、連

翹等配伍,如銀翹敗毒散。

4.止血用于吐蚓下血。

本品炒炭能止血,可用治多種出血證。

(1)治血熱妄行之吐血、皿血。常配生地黃、白茅根等。

(2)治便血、痔血。每與地榆、槐花等同用。

(3)治婦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桐炭、血余炭等。

荊芥與防風功用對比

荊芥與防風均微溫不燥,藥性和緩,表寒表熱用之皆宜;且能消

散瘡瘍,每相須為用,以治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風疹瘙癢。但荊芥

輕透力強,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蚓

下血。而防風辛散祛風力強,善祛風而勝濕止痛、止痙,為治風通用

之品,常用治外感風寒夾濕之頭痛身疼,風寒濕痹痛及破傷風等證;

炒用又能止瀉,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瀉。

麻黃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腫

1.發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

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其氣微香,入肺與膀胱經,善達肌表,

開媵理,透毛竅,發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發汗之峻品,被稱為“發

汗解表第一藥”。主治外感風寒、媵理閉塞所致發熱惡寒、無汗、頭

痛、脈浮緊的表實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本品也可用于陽虛外感證。常與附子、細辛配伍,如麻黃附子細

辛湯。

2.宣肺平喘用于咳喘實證。

本品又可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凡肺氣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

證,無論寒、熱、痰、飲,有無表證皆可配伍應用,為宣肺平喘之良

藥。

(1)治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咳喘。常與杏仁、甘草配伍,如三

拗湯。

(2)治外感風寒、內有寒飲的咳喘。痰多清稀者,可配伍細辛、

干姜等,如小青龍湯。

(3)治熱邪壅肺而致喘咳,高熱喘急者。可與石膏、杏仁等配伍,

如麻杏石甘湯。

3.利水消腫用于風水水腫。

本品既能發汗解表使水濕從汗而解,又能宣通肺氣,調水道,下

輸膀胱而利尿消腫,故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治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

水腫,小便不利,脈浮的風水證,與甘草同用便可奏效,即甘草麻黃

湯;也常與生姜、白術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此外,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常用于風寒濕痹、陰疽、痰核等

證。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脈助陽氣

1.發汗解肌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有發汗解肌,助陽實表,外散

風寒之效。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不論表實證、表虛證都可以用。

(1)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之證。常與白芍配伍,如桂枝湯。

(2)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之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溫經通脈用于寒凝血滯的痹證,脫腹冷痛,痛經,閉經等證。

本品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之效,適用于寒凝血滯的痹證,脫腹

冷痛,痛經,閉經等證。

(1)治風寒偏重的痹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2)治營血不足的痹證。與黃芭、白芍等同用,如黃黃桂枝五物

湯。

⑶治脫腹冷痛。常配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

(4)治血寒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腹痛。常與當歸、川尊、

吳茱萸等配伍,如溫經湯。

3.通陽化氣用于胸痹,痰飲,水腫及心動悸,脈結代。

本品有溫通心陽,化氣行水的作用,可用于心、腎、脾等臟腑的

多種陽虛證。

(1)治心陽不振、瘀血痹阻的胸痹。常與凝白、瓜簍配伍,如瓜

簍蓮白桂枝湯。

(2)治心脾陽虛,水飲內停的心悸氣短,氣逆咳嗽。常與白術、

茯苓等配伍,如苓桂術甘湯。

(3)治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的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

澤瀉等配伍,如五苓散。

(4)治心失溫養之心動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阿膠等

配伍,如炙甘草湯。

麻黃與桂枝功用對比

麻黃與桂枝均具發散風寒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證。其中麻黃發

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黃唯風寒表實無汗者適用,而桂枝不論表實表虛、

無汗有汗,皆可應用。此外,麻黃味兼苦,善開宣肺郁而平喘止咳、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水消腫,以治肺氣不宣之咳喘證及風水水腫

證。然桂枝又善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每治寒凝血滯之風寒濕痹、脫

腹冷痛、痛經經閉,以及陽氣不振、氣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飲水腫

或心悸、脈結代等證。

紫蘇發散風寒行氣寬中

1.發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而芳香氣烈,能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并有行氣寬中之

功,用于風寒表證,尤宜于治外感風寒兼脾胃氣滯者。

(1)治外感風寒表證。常配前胡、桔梗、杏仁等,如杏蘇散。

(2)治表寒兼有氣滯胸悶者。常與香附同用,如香蘇散。

2.行氣寬中用于脾胃氣滯證。

本品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理氣安胎之功。用于脾胃氣滯、惡

心嘔吐、妊娠惡阻等證。

(1)治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惡心嘔吐。常配蕾香、陳皮、半夏

等,如蕾香正氣散。

(2)治胃熱嘔吐。常配黃連。

(2)治氣滯痰結的梅核氣。常配半夏、厚樸等,如半夏厚樸湯。

(3)治脾胃氣滯之妊娠惡阻。常與陳皮、砂仁同用。

3.解魚蟹毒用于魚蟹中毒。

本品尚可解魚蟹毒,用治魚蟹中毒、腹痛泄瀉。平時進食魚蟹加

紫蘇,可預防中毒。

用法:不宜久煎。

蘇葉長于發汗解表,蘇梗偏于理氣安胎。

香蕾發散風寒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1.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陰暑證等。

本品辛溫芳香,歸肺、脾、胃經,外能發汗解表,內能化濕和中,

李時珍稱其為“夏月解表之藥”。最適宜于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濕邪

之陰暑證;也可用于暑溫證等。

(1)治陰暑證。常配扁豆、厚樸,如香菁散。

(2)治暑溫初起,復感于寒。常配金銀花、連翹、厚樸等,如新

加香葛飲。

(3)治暑季飲冷不潔、損傷脾胃而致吐瀉腹痛。可配蕾香、佩蘭、

黃連等同用。

2.利水消腫用于水腫。

本品有發越陽氣,利水消腫作用。治陽氣被遏的水腫、小便不利,

配白術、益母草等同用。

生姜發散風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1.發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行散,能發汗解表,但作用較弱,多用于外感風寒輕證,

可單煎配紅糖服,或配蔥白煎服;重者,則入辛溫解表劑中,以增強

發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湯。

2.溫中止嘔用于多種嘔吐證。

本品善溫胃散寒、和中降逆而止嘔,有“嘔家圣藥”之稱,適用

于多種嘔吐證,因性溫,尤以胃寒嘔吐最宜。

(1)治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同用,如小半夏湯。

(2)治熱證嘔吐。可與竹茹、黃連等同用。

3.溫肺止咳用于風寒咳嗽。

本品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用治風寒咳嗽。常與杏仁、紫蘇等

同用,如杏蘇二陳湯。

此外,本品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之

輕證;誤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發麻者,魚蟹中毒嘔吐腹瀉者,可

用生姜汁沖服或煎湯內服。

細辛發散風寒止痛通鼻竅溫肺止咳

1.祛風解表用于外感風寒及陽虛外感證。

本品辛散溫通,芳香走竄,既入肺經散在表之風寒,又入腎經除

在里之陰寒。能通徹表里上下,且散寒之力勝,不論表寒證、里寒證

均為適用。

(1)治風寒表證,頭身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九味羌

活湯。

(2)治陽虛外感證。常配附子、麻黃,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散寒止痛用于頭痛,痹痛,牙痛等痛證。

本品有良好的散寒通脈止痛作用,常用于頭痛,風濕痹痛,牙痛

等痛證。

(1)治風寒阻滯經脈所致的偏正頭痛。常配川茍、荊芥、防風等,

如川苜茶調散。

(2)治鼻淵頭痛。常配辛夷、白芷等。

(3)治牙痛。兼風寒者,可配白芷、川椒,煎湯含漱;屬胃火牙痛

者,常配生石膏、升麻;也可局部用之以止痛。

(4)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常配防風、獨活、秦蕪等,如獨活

寄生湯。

3.溫肺化飲用于寒飲咳喘。

本品能外散表寒,內化寒飲而止咳喘,為寒飲咳喘常用藥。

(1)治外感風寒,寒飲伏肺之咳喘證。常配干姜、五味子等,如

小青龍湯。(2)治寒飲阻肺之咳喘證。常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

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此外,本品辛溫行散,芳香透達,吹鼻取嚏,有通關開竅醒神之

功效。可用治中惡或痰厥所致之閉證,常配皂莢研末為藥,吹鼻取嚏,

如通關散。

白芷祛風解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

1.祛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

本品辛能行散,溫能祛寒,性燥除濕,芳香走竄上達,入肺、胃

經,能祛風散寒除濕,用治風寒夾濕之表證;尤善散陽明經風寒濕邪

而止痛,為治陽明頭痛、眉棱骨疼痛、牙痛之要藥。(1)治風寒夾濕

之表證。常配羌活、細辛等,如九味羌活湯;

(2)治偏正頭痛,前額、眉棱骨痛。屬寒者,配川苜、細辛等同

用;屬熱者,配黃苓、菊花等。

(3)治牙痛。證屬風寒者,可配細辛;屬風火者,可配石膏。

(4)治風寒濕痹、腰背冷痛。常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祛風濕藥

同用。

2.止痛通竅用于鼻塞,鼻淵。

本品祛風、散寒、燥濕,且善止疼痛、通鼻竅。既可消除鼻塞、

鼻淵之病因,又可升陽明清氣通鼻竅,止頭痛,以改善鼻塞流涕及前

額、眉棱骨疼痛,故為治鼻淵之常用藥,內服、外用均有效。

(1)治風寒犯肺?,上攻鼻竅的鼻塞流涕。常配蒼耳子,如蒼耳子

散。

(2)治風熱上攻鼻淵流濁涕,頭痛。配金銀花、黃苓等。

3.消腫排膿用于瘡瘍腫毒。

本品辛以散結,有消腫排膿止痛作用,為外科瘡瘍常用藥。

(1)治瘡癰初起紅腫熱痛未潰者。常配金銀花、牡丹皮、蒲公英

等,如仙方活命飲。

(2)治已成膿不易穿潰者。常配穿山甲,皂角刺等,如透膿散。

4.燥濕止帶用于寒濕帶下。

本品辛香入脾,能溫升清陽,燥濕止帶。治寒濕帶下,常配白術、

茯苓等。與清熱利濕之品配伍,也可用治濕熱帶下。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燥濕止癢、祛斑除臭等作用。外用可治多種

皮膚疾病,如隱疹、濕疹、白瘢風、面部色斑、狐臭等。

蒼耳子發散風寒通鼻竅止痛

1.祛風解表,宣通鼻竅用于風寒表證及鼻淵。

本品辛散溫通,透達肌表,上行頭面巔頂,散風寒,開閉塞,有

祛風解表、宣通鼻竅之功,既為治風寒頭痛之常品,又為治鼻淵之要

藥。

(1)治風寒表證。常配白芷、防風、羌活等。

⑵治鼻淵。屬風寒犯鼻所致者,常配辛夷、白芷等,如蒼耳子

散;

屬肺有郁熱所致者,常與黃苓、石膏等同用。

2.除濕止痛用于痹證。

本品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作用,可用于痹證。治風寒濕痹,可

單用,或與威靈仙、防風、川苜等同用;治風濕熱痹,可配秦蕪、海

風藤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殺蟲止癢作用,可用于風疹瘙癢、疥癬。

辛夷發散風寒通鼻竅

本品辛溫發散,芳香通竅,其性上達,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之

功,其特點是雖發散風寒力弱,但善宣通鼻竅,故既為治鼻淵之頭痛

鼻塞、濁涕常流、不聞香臭之要藥,又為治風寒頭痛、鼻塞之佳品。

(1)治風寒頭痛鼻塞。常配白芷、防風等同用。

(2)治鼻淵頭痛。屬寒者,多與白芷、細辛等同用,如辛夷散;

屬熱者,多與薄荷、黃苓、知母等同用;治風濕熱邪凝滯于鼻,發為

鼻痔者,常與山桅、黃苓、升麻同用;治肺熱郁結發為鼻瘡者,可與

連翹、黃連、野菊花等合用。

第三節發散風熱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辛涼之品,發汗作用比較緩和,以發散風熱為

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而癥見發熱重、

惡寒輕、頭痛、咽干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黃而干、脈浮數者。

其中部分藥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明目、止咳作用,可用于咽喉腫

痛、麻疹不透、風疹、風熱目赤、風熱咳嗽等證。臨床多與清熱藥物

配伍應用。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1.發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衛分證。

本品本品辛涼,入肺;輕揚升浮,有發散風熱作用,是治療風熱

表證及溫病初起衛分證等常用藥。常與荊芥、銀花、連翹等配伍,如

銀翹散;或與桑葉、菊花等同用,如桑菊飲。

2.清利咽喉用于風熱上攻所致頭痛目赤,咽喉腫痛。

本品既能發散風熱,又能清頭目、利咽喉,常用于風熱上攻所致

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多與菊花、牛芽子等明目利咽藥同用,如薄荷

湯。

3.透疹解毒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或風疹瘙癢。

本品有透疹解毒作用,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或風疹瘙癢,常

與蟬蛻、荊芥等同用,如加減葛根湯。

4.疏肝解郁用于肝氣郁結證。

本品有疏肝解郁作用,用于肝氣郁結證,常與柴胡、白芍等配伍,

如消遙散。

用法:不宜久煎,入煎劑多后下。

牛薨子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1.發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表證。

本品辛寒,入肺,既可疏散風熱,又有宣肺祛痰作用,用于外感

風熱,咳嗽咯痰。常與銀花、桔梗等配伍,如牛芽湯。

2.宣肺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發不暢及風熱發疹等癥。

本品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作用,用于麻疹初起,疹發不暢及風

熱發疹等癥,常與薄荷、蟬蛻等同用,如加減葛根湯。

3.利咽散結用于風熱或熱毒上攻的咽喉腫痛。

本品辛散苦泄寒清,有利咽散結、清熱解毒作用,用于風熱或熱

毒上攻的咽喉腫痛,常與薄荷、銀花、桔梗等配伍。

4.解毒消腫用于熱毒瘡瘍及瘁腮。

本品有解毒消腫作用,用于熱毒瘡瘍及癢腮,常與連翹、板藍根、

紫花地丁等同用。

蟬蛻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L發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咽痛音啞。

本品甘寒清熱,輕浮宣散,主入肺經,善開宣肺氣而疏散風熱、

利咽開音,常用于風熱表證,咽痛音啞。

(1)治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衛分證。常與薄荷、連翹等同用,

(2)治咽痛音啞。常與胖大海同用,如海蟬散。

2.透疹止癢用于麻疹初起,疹發不透及風疹瘙癢。

本品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作用,為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等證之

常用品。

(1)治麻疹初起透發不暢。常與薄荷、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2)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常與防風、荊芥、苦參等配伍,如

消風散。

3.祛風止痙用于驚癇夜啼,破傷風證。

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入肝經而善涼散肝經風熱而解痙,故亦常

用治小兒驚癇夜啼、破傷風證。

(1)治小兒外感夾驚、驚癇夜啼。可用本品研末,薄荷、鉤藤煎

湯送下,如止啼散;

(2)治小兒急熱驚風。可配牛黃、黃連、僵蠶等同用。

(3)治破傷風證。輕證可單用本品研末,以黃酒沖服;重證可配伍

天麻、僵蠶、全蝎同用,即五虎追風散。

4.退翳明目用于風熱目赤,目翳,多淚。

本品尚有退翳明目作用,適用于風熱目赤翳障等證,可與菊花、

決明子等配伍,如蟬花散。

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1.發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表證,溫病初起。

本品輕清宣散,甘寒清潤,入肺經,能透毛竅、散風熱,為外感

風熱表證,溫病初起的常用藥,每與菊花相須為用,如桑菊飲。

2.潤肺止咳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之咳嗽。

本品既能發散風熱,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止咳嗽,常治風熱犯

肺、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

(1)治風熱犯肺之咳嗽。多與菊花、杏仁、桔梗等同用,如桑菊

飲。

(2)治燥熱傷肺之咳嗽。多與杏仁、浙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

3.平肝明目用于肝陽眩暈,目赤昏花。

本品又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涼血明目,每治肝陽上亢之

頭暈目眩及肝熱目赤澀痛,或肝虛眼目昏花等證。

(1)治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常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同用。

(2)治肝經實熱或風熱所致目赤、澀痛、多淚。,可與菊花、決

明子、車前子等同用。

(3)治肝陰不足之目暗昏花。可與黑芝麻配伍,如桑麻丸。

此外,本品兼能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之吐1ft等證。

菊花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1.發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

本品輕揚辛散,芳香疏泄,入肺經,能透肌表,散風熱,為疏散

風熱之要藥,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常與桑葉相須為用,如

桑菊飲。

2.清肝明目用于目疾。

本品亦入肝經,能清頭目、止頭痛,清肝明目作用良好,兼養肝

陰,常用于肝經風熱、肝火上攻或肝陰不足之目疾。

(1)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的目赤腫痛。常與桑葉,夏枯草等同

用。

(2)治肝腎陰虛的目暗不明,常與枸杞子相須為用,如杞菊地黃

丸。

3.平抑肝陽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

本品又善平抑肝陽,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常與石決明、白

芍、鉤藤配伍。

4.清熱解毒用于疔瘡腫毒。

本品苦寒清泄,有清熱解毒之效,尤善治疔毒,常與金銀花、生

甘草同用,如甘菊散。

桑葉與菊花功用對比

桑葉與菊花均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均可用治外感風熱

表證或溫病初起衛分證,且常相須為用;并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肝

經風熱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等證。然桑葉性

寒,主入肺經,善清肺熱、宣肺氣、潤肺燥而止咳,每治肺熱、肺燥

咳嗽;兼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研咯血。菊花性微寒,主入肝經,平

肝、清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肝陽、肝熱所致的目疾多用;又能清熱

解毒,用治癰腫瘡毒。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

1.發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外感風熱所致頭暈、偏正頭痛、目赤

腫痛等證。

本品辛能散風,寒能清熱,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有散風熱、

清頭目、止頭痛之功,善治風熱所致頭面諸證。

(1)治外感風熱,頭暈,偏正頭痛。常與菊花、川號等同用,如

菊芽散。

(2)治風熱上擾之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可與菊花、蟬蛻等同用。

(3)治諸陽不升,目生翳障,耳鳴耳聾等證。可配黃黃、黨參、

白芍等同用,如益氣聰明湯。

2.祛風止痛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亦有祛風止痛之功,可用治風濕痹痛。

柴胡疏散風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1.疏散退熱用于少陽證,外感發熱。

本品味苦辛,氣微寒,輕清升散,宣透疏達,入肝膽經,長于疏

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為治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

咽干、目眩等少陽證的主藥;又具良好的疏散退熱作用,常用于外感

發熱之證。

(1)治少陽證。常與黃苓、半夏等配伍,以和解退熱,如小柴胡

湯。

(2)治外感發熱。常與葛根、黃苓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湯。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胸脅疼痛,月經不調。

本品又善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為治肝氣郁結諸證之要藥。

(1)治肝氣郁結之月經不調。常與當歸、白芍等配伍,如逍遙散。

(2)治肝氣郁結之胸脅疼痛。常與香附、川號等同用,如柴胡疏

肝散。

3.升舉陽氣用于氣虛下陷,久瀉脫肛,胃、子宮下垂。

本品又可升舉脾胃清陽之氣而舉陷。用于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

胃、子宮下垂以及短氣、疲乏等證,常與升麻、黃黃等同用,如補中

益氣湯。

4.清膽截瘧用于瘧疾。

本品尚有清膽退熱截瘧作用,常用于瘧疾,寒熱陣作,可與黃苓、

常山、草果等配伍。

升麻疏散退熱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1.發表透疹用于風熱頭痛,麻疹透發不暢。

本品性味辛苦寒,輕浮上行,既升散,又清泄,功善升散發表、

解毒透疹,常用于風熱頭痛,麻疹透發不暢。

(1)治外感風熱,陽明頭痛。可配石膏、黃苓、白芷等;若夾濕邪,

常與蒼術、薄荷等配伍,如清震湯。

(2)治麻疹透發不暢。常配葛根、白芍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湯。

2.清熱解毒用于熱毒所致多種病證。

本品既能發散風熱,又可清熱解毒,且尤善清陽明熱毒,用治多

種熱毒證。

(1)治陽明熱盛,胃火上攻所致頭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證。

常與黃連、石膏等相伍,如清胃散。

(2)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玄參等。

(3)治熱毒上攻,痹腮丹毒,可與黃苓、黃連、玄參等同用,如

普濟消毒飲。

(4)治熱毒瘡瘍,常與蒲公英、銀花、連翹等配伍。

(5)治溫病發斑。可與大青葉、石膏等同用。

3.升舉陽氣用于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不止。

本品又善引清陽之氣上升,常治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內臟下垂

等證,為升陽舉陷要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