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泰州中學2025屆高三3月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口號中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是()A.“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B.“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C.廢除二十一條 D.拒絕在和約上簽字2.當今世界一些頂尖科學家預測,由于全球變暖,大約100年后,世界很多地方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為此,人們所做的努力有A.組織“七十七國集團”B.簽訂《京都議定書》C.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D.組建世界貿易組織3.下圖是中國郵政發行的一個紀念首日封,圖中所示的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是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B.粉碎“四人幫”后,撥亂反正工作正在進行C.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D.國家“211工程”計劃開始實施4.下圖《松江第一張土地證》,上有“蘇南區松江縣土地房屋所有證,一九五一年五月”字樣,作為一手史料可以印證A.土地改革運動的展開B.農業合作化運動推進C.人民公社化運動發展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5.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監察系列監督、參議會監督、人民群眾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審計監察機關監督五大層次為主的新監察體系.并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等法律對監督權力予以保障。這些舉措A.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B.杜絕了根據地貪污腐敗的現象C.排除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影響D.開啟了中國浴火重生的新征程6.(加試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1939年的這一代人知道戰爭是怎么回事……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一切失望記得太清楚了。”“誠然,還有這樣一種區別:1939年的……這場戰爭是為了一種信念而斗爭。這就使人變得堅強剛毅。而1914年的戰爭則不同,人們對于那場戰爭的真相一無所知……所以,當年的炮灰們脖子上圍著花環,鋼盔上繞著橡樹葉當桂冠,會像醉漢一般歡呼著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這段話旨在說明A.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B.兩次世界大戰給戰爭增添了新的方式與內容C.二戰因其戰爭的正當性引領人們勇于獻身和犧牲D.—戰所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長久的陰影7.北魏馮太后說:“立三長,則課(稅)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某種社會現象。從材料中可以判斷,此社會現象是A.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B.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C.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役D.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8.史料記載,漢代富農和地主在生產力方面擁有著耕牛和鐵犁的巨大優勢,而貧窮的農民無力購買,只能繼續使用木制工具,經營稍有不善便會破產而出賣土地。材料反映了當時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鐵器牛耕技術尚未發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壞 D.生產技術進步加劇貧富分化9.朱熹認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為“未發”,把握自己的本性還需從“已發”處用力。“性無不善,但情遷于物,心所發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認為人性A.本質是善 B.有善有惡 C.無善無惡 D.本善習遠10.威廉洛克騰堡在《羅斯福與新政》中提到:1933至1938這6年,標志著美國制度上的劇變,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作者旨在說明“新政”A.打破了傳統的經濟理論 B.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促進了美國制度上的變革 D.保障了資本主義制度11.伯里克利時代曾通過一項關于懲治不相信現存宗教者和神事不同見解者的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它是不公正的法律,但是當他被按照此項法律判處死刑時,卻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據此可推知,蘇格拉底認為A.古代雅典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社會責任高于個人生命C.古代雅典居民都有機會擔任公職 D.雅典城邦必須保證個人自由12.《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的基礎,也是了解早期羅馬社會的重要文獻。我們可以從中了解A.羅馬貴族為了維護特權排斥法律 B.羅馬人常以法律為工具對外擴張C.羅馬共和體制將被帝國體制取代 D.羅馬人對公平與權利的追求13.下邊地圖最恰當的名稱是A.佛教早期域外傳播圖 B.伊斯蘭教域外傳播圖C.儒家文化早期傳播圖 D.唐代絲綢之路路線圖14.如圖是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據此可知,北宋四監司A.明確各級職責提高行政效率 B.實行地方分權,完善決策機制C.加強對地方機構的制約與監察 D.健全完善地方權力組織架構15.上海師范大學蕭功秦教授指出:“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并不是人權自由的啟蒙意識,而是這種為民族生存而激發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的意識。”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識 B.“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主張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16.陳獨秀指出,階級戰爭的觀念確是中國人應該發達的了,再睜開眼睛看看我們有產階級的政治家政客的腐敗而且無能和代議制度的信用,民主政治及議會政策在中國比在歐美更格外破產了。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A.革命方向出現了轉變趨向 B.民主憲政出現危機C.資產階級喪失革命領導權 D.國共矛盾日益加劇17.二戰結束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迅猛發展,到1990年,隨著納米比亞的獨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然而,截至2019年,在全世界47個最不發達國家中非洲就有33個。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二戰后非洲國家未開展經濟合作B.長期殖民統治導致經濟基礎薄弱C.非洲國家獨立后不重視經濟發展D.經濟全球化繼續拉開了貧富差距18.《史記·殷本紀》記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對上述史料看法正確的是A.《史記》素以“信史”著稱故該史料可信B.該記述屬于神話傳說,基本無歷史價值C.該史料屬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參考價值D.該史料屬于文獻史料,可尋求實物印證19.1961年,赫魯曉夫在同美國記者蘇茲貝格談話時說道:“如果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們之間建立了和平合作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有助于加強世界和平。”這段話實質上反映了A.美蘇軍事角逐勢均力敵 B.美蘇開始由對抗走向對話C.蘇聯試圖同美國合作主宰世界 D.蘇聯積極謀求世界和平穩定20.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創刊的《共產黨》雜志發刊詞中寫道:“要想把我們的同胞從奴隸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產勞動者全體結合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國外國一切資本階級,跟著俄國的共產黨一同試驗新的生產方法不可。”這反映出A.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B.十月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C.救國道路的探索不斷深入 D.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21.下表為“東漢、西晉政府戶數、口數統計表”,據此可推知A.西晉時期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得到加強B.從東漢到魏晉土地集中現象十分突出C.戰亂死傷是魏晉戶口統計下降的主因D.東漢后期自耕農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22.王昶在《軍機處題名記》所載,“內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則十八省及邊疆將軍、辦事大臣,迄于屬國,有事無不綜匯”。材料表明軍機處A.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B.是國家重要的監察機構C.是權力最大的決策機構D.是國家重要的軍政部門23.下圖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職貢圖》,描繪了外國使節和我國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使臣來唐朝進貢的生動情景。這一作品A.是對歷史事實的客觀記錄B.可以印證唐朝開放的政策C.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特點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擴大24.“冷戰是一個多因素的產物”,影響冷戰形成的因素包括①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的差異②美蘇雙方互感“安全威脅”③英國等歐洲國家推波助瀾的作用④二戰后雅爾塔體系的瓦解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5.下表顯示的是國家統計局調查的關于“國家計劃”成分在經濟中的比重的數據。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我國年份國家計劃安排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實行指令性工業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由國家管理人體物商品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1978年81.3%95.7%97.2%1998年7.6%6.1%8.3%A.經濟體制調整得以完成 B.資源逐漸轉由市場配置C.國有企業負擔有所減輕 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26.白居易27歲中進士時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詩句,其“題名”得益于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軍功授爵制 D.科舉制27.1920年,孫中山說:“此種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于思想之變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②“愛國之運動”指五四運動③“新文化”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④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8.如圖為1975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的優秀作品《支農列車到山村》。該作品A.說明了經濟形式全面好轉 B.以政治思想宣傳作為主題C.反映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 D.表明當時文藝方針已轉變29.“(這一時期)人們不再簡單去觀察事物,然后下斷言。人類自身本性成了懷疑對象,思想被拉回到自身,人類開始‘反思’。”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強調理性思考和判斷 B.人文主義精神出現C.神學思想得到了根除 D.理性主義思想成熟30.秦漢時期負責社會基層征稅和調解糾紛的是A.縣令 B.三老 C.嗇夫 D.里長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日益高漲,英國首相艾德禮不得不于1947年2月20日宣布,至遲將于1948年6月把政權交給印度人。為了達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制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3月24日,蒙巴頓接替魏菲爾出任印度總督,6月3日發表了英國政府稱之為“印度獨立法”的新宣言,即“蒙巴頓方案”——摘編自《難滅的硝煙世界戰爭史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巴頓方案”出現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蒙巴頓方案”的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親愛的女士,不說我們曾經多少次消受甜蜜的接吻、熱情的擁抱、以及同床共枕;就光是我能經常瞻仰你們的嬌容、優美的儀態,尤其是親近你們那種女性的溫柔文靜……因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會說:我愛你們,就跟別的男人愛你們一樣,是出于天性。誰要是想阻擋人類的天性,那只怕不但枉費心機,到頭來還要弄得頭破血流。——摘自《十日談》材料二有人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剛剛撕開了套在人類身上的“籠子”;啟蒙運動則在進一步撕裂套在人類身上的“籠子”同時,把統治者關進了“籠子”。——摘自李侃《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十日談》的作者并概括作品所表達的理念。(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后兩個“籠子”的含義。并從18世紀后半期現代民主政治的具體實踐角度指出歐洲啟蒙運動的直接貢獻。33.西學東漸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近代中國社會各層面都發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在通事(注:翻譯)、買辦、商人中逐漸形成了以漢字注音為特點的洋涇浜英語。下列表格是洋涇浜英語示例:英語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ommission洋涇浜英語三明治啤酒德律風引擎大拉斯康密興詞義肉加面包麥制酒電話發動機外幣傭金材料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對西方挑戰的反應從軍事和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和文化領域。這種大反映在中國人選擇翻譯的西方書籍的類別有了改變。在1850年到1899年這段時期中,中國人所翻譯的自然科學著作在數量上超過了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比例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兩年中,后者卻以二比一的比例超過了前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1)從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獲取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哪些信息?(2)依據材料二,指出1902年前后兩個時期中國學習西方的側重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現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五四運動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而最能體現這一性質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所以答案選A。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運動的性質2、B【解析】
依據題信息“全球變暖”“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等說明是與全球氣候有關的國際會議是,此次會議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故本題選擇B項;A屬于經濟組織;C屬于知識經濟;D屬于全球貿易組織機構。ACD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3、B【解析】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是文革結束后開展的,故選B;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國家“211工程”計劃開始實施,ACD時間都不符合題意,排除。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全國科學大會”,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4、A【解析】
根據題干時間1951和證件內容可知,此時土改運動展開,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選項A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1953年展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運動時195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7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D。5、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根據地調整監察制度,是為了鞏固敵后政權,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故選A;杜絕了過于絕對化,B錯誤;CD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6、D【解析】
根據材料“1939年的這一代人知道戰爭是怎么回事……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一切失望記得太清楚了”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一戰所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長久的陰影,D選項符合題意。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兩次世界大戰給戰爭增添了新的方式與內容的說法與材料無關,材料強調的是戰爭的破壞性,B選項排除。二戰因其戰爭的正當性引領人們勇于獻身和犧牲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選項排除。7、C【解析】
根據材料“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說明三長制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隱匿人口逃避賦役的社會現象,僥幸之人不能再僥幸了,苞蔭之戶不能再苞蔭了,C選項符合題意。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8、D【解析】
材料表明富農地主有著先進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貧苦百姓因為沒有先進的工具而隨時會出賣土地,表明生產技術進步加劇貧富分化。D正確;自然經濟解體發生在鴉片戰爭后,A排除;鐵犁牛耕在漢代已經普及,B排除;材料反映農民可以出賣土地,表明漢代實行的土地私有制,C排除。故選D。9、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由此可見朱熹認為人性本善習遠,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并未體現外界對人性的影響;朱熹認為人性本善,習性卻相差很遠,并非有善有惡和無善無惡,B、C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0、D【解析】
材料“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強調的是新政的措施雖然與之前的資本主義政策有很多不同,但是其本質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體現的仍然是資本主義的思想,故D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政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其影響,排除B項;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變化,而是得到了鞏固,排除C項。11、B【解析】
雅典立法“瀆神罪”,蘇格拉底遵守公民的義務,尊重法律,雖遭受不公待遇仍選擇維護法律權威,體現了他十分看重法律,認為公民社會責任高于個人生命,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體現人人平等,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信息無關,均排除。12、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體現的是羅馬人對公平與權利的追求,D選項符合題意。羅馬貴族為了維護特權排斥法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選項排除。武力是羅馬對外擴張的手段,B選項排除。羅馬帝國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7年,C選項排除。13、A【解析】
該圖中反映的是發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向東亞、東南亞、西亞等地傳播,A正確;伊斯蘭教發源于阿拉伯半島,與材料不符,B錯誤;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與材料不符,C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佛教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外傳路線,不能斷定時唐代,故D錯誤。14、C【解析】
材料中的北宋四監司是路的下屬機構,路是北宋的監察區,四監司分化了地方的軍權、司法權、財政權等,這就加強了對地方機構的制約與監察,故C正確;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權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四監司不是決策機構,B排除;D錯在“完善”,故排除。15、B【解析】
依據材料中“為民族生存而激發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的意識。”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鴉片戰爭后,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覺醒,而“最初覺醒”指的是鴉片戰爭后,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明末清初尚未出現近代民族危機;C、D選項錯誤,“中體西用”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現在時間上都晚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覺醒”的條件。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6、A【解析】
材料信息顯示了陳獨秀對當時中國政治不滿,主張以階級斗爭反對資產階級民主,說明陳獨秀當時已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方向出現了轉變。A正確;陳獨秀是對當時國家政治狀況不滿,繼續探索新的出路以實現中國的民主政治,B排除;材料不能看出資產階級失去革命領導權,C排除;材料未體現國共矛盾的加劇,D排除。故選A。17、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非洲獨立后的經濟發展依然落后,這主要和西方人的殖民統治有關,B選項符合題意;A、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非洲經濟發展落后不是經濟全球化導致的,D排除。18、D【解析】
題意中記載的內容屬于文獻史料,但是有待實物的考證,故選D項。《史記》記載雖然以信史著稱,但大禹治水和封于商屬于沒有實物考證的記載,不能就此推斷該則史料就是可信的,故排除A項。大禹治水和被封于商是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史料中記載的內容,并不能將其完全歸于神話傳說而認定其毫無歷史價值,故排除B項。《史記》中的記載屬于司馬遷二次加工整理的記載,不是一手史料,故排除C項。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的含義,并準確把握直接史料、間接史料的關系。19、C【解析】此題考查蘇聯的外交政策。赫魯曉夫上臺后改變了斯大林對外戰略,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蘇美合作”、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魯曉夫的這種意圖,故C項正確。20、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后,先進的中國人將目光由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對救國道路的探索不斷深入,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工人運動的組織和開展,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探索,并非強調十月革命的影響,B選項錯誤;D選項是在五四運動后,排除。故選C。21、B【解析】
表格內容反映了東漢到西晉人口數目出現大幅度下降,并不能體現西晉時期對地方控制力的強弱,也沒有說明人口下降的原因,排除AC;人口的大量減少勢必造成土地的集中,所以可以說明從漢到魏晉土地集中現象比較突出,故選B;人口數目的下降與自耕農經濟的是否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故排除D。22、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清朝軍機處軍政事務“有事無不綜匯”,指的是軍機處負責的范圍較廣,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中只涉及軍機處處理事務范圍廣,并未涉及效率問題;依據教材所學軍機處的特點可知軍機處不是監察機構也并非決策機構,因此B、C選項錯誤。本題依據材料“有事無不綜匯”結合教材清朝軍機處的特點相關內容即可得出答案。23、B【解析】
本圖為唐代畫家描繪的當時的歷史事件,用藝術的形式記錄了周邊國家和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向唐朝進貢的歷史場景,印證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故B正確;該圖片為畫家的創作,是對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而非客觀記錄,排除A;文人畫的特點是強調個性表現,追求抒情寫意,體現詩情畫意,閻立本的畫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繪,屬于宮廷畫,不具備文人畫的特點,排除C;圖片反映的是唐朝政治影響的擴大,無法體現疆域是否擴大,排除D。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旨在考查學生解讀圖象信息和認識史料價值的能力。解答本題關鍵是能夠理解圖象信息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正確認識圖象信息,反映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與可靠性。24、C【解析】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冷戰”形成的背景。【詳解】試題分析:冷戰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采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對抗手段,以遏制共產主義的對峙格局。其形成的因素有:雅爾塔體系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二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發出了“冷戰”的最初信號。所以本題選C。二戰后形成了雅爾塔體制,而不是瓦解,故排除ABD項。25、B【解析】
從1978年和1998年的數據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少了,說明資源逐漸由國家計劃轉由市場配置,故答案為B項。1992年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初基本建立,排除A項;C、D兩項從表格中不能體現,均排除。26、D【解析】
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其通過科舉制中了進士,D正確;A是先秦的選官制度,排除;B是漢代的選官制度,B錯誤;C是秦朝的選官制度,排除。27、A【解析】
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軍人物,因此材料中的“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指陳獨秀等人,①正確;1920年之前的愛國運動,且根據“學潮彌漫全國”,可知該運動指的是五四運動,②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③錯誤;“孫中山由此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不符合史實,他沒有放棄暴力革命而從事思想革命,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正確,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28、C【解析】
《支農列車到山村》中描繪的國家為農村建設提供了各種機械和物資,反映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故選C項;1975年處于“文革”時期,國家經濟形勢并未“全面”好轉,A項錯誤;圖片中沒有鮮明地政治口號和標語,B項錯誤;文藝方針的轉變是在十一屆三中以后,D項錯誤。29、B【解析】
材料“人類自身本性成了懷疑對象,思想被拉回到自身,人類開始‘反思’”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們開始關注自身、反思自己,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本質,B正確;AD反映的是啟蒙思想,排除;C錯在“根除”的表述上,排除。故選B。30、C【解析】
根據所學秦朝“鄉置嗇夫,職掌聽訟、收取賦稅”,可知嗇夫是秦漢基層社會中負責征稅和調解糾紛的群體,C正確;縣令不直接負責基層社會,排除A;三老掌管教化,排除B;里長負責戶口賦役,不負責調節糾紛,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背景:英國殖民主義的推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及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高漲;印度民族宗教矛盾重重;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制定。(2)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立;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制造了民族,宗教矛盾與領土爭端;為印巴日后的長期沖突埋下了伏筆【解析】
(1)背景:根據材料“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可歸納出英國殖民主義的推行;根據材料“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日益高漲”可歸納出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及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高漲;根據材料“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可歸納出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制定;根據材料“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制造矛盾”可歸納出印度民族宗教矛盾重重。(2)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蒙巴頓方案”的影響可從政權建立、國家矛盾、英國利益等方面回答即可。32、(1)薄伽丘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的人性,追求現世的幸福;諷刺基督教會的虛偽腐敗;揭露和批判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再次提出了人類平等的主張。(2)人身上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原油采購銷售合同
- 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合同
- 5《對韻歌》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語文一年級上冊統編版
- 多層住宅銷售合同
- 幼兒園教學評估與反饋方案計劃
- Unit 3《Lesson4 They are colorful flowers.》(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閩教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加強客戶關系管理的年度目標計劃
- 地暖安裝施工合同書
- 電機在電力行業能源藝術創作與展覽策劃的實踐應用考核試卷
- 洗浴服務人員培訓考核試卷
- 2022年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小升初語文試卷
- 【北京】《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名師課件(第二課時)
- 《肺的結構和功能》課件
- 事業單位考試綜合基礎知識真題及解析
- 貸款免息申請書
- 光伏安裝勞務分包合同
- 長期護理保障失能等級評估規范
- 2025年中國建材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匯流箱工作原理及日常維護培訓課件
- GB/T 45120-2024道路車輛48 V供電電壓電氣要求及試驗
- Unit 7 A day to remember Section A 2a - 2e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