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科中醫特色療法_第1頁
針灸科中醫特色療法_第2頁
針灸科中醫特色療法_第3頁
針灸科中醫特色療法_第4頁
針灸科中醫特色療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腌穴刺入體表相應部位,施行一

定的操作方法,可促進和調整經絡氣血運行,協調和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狀態,達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器具

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6~30號(0.30^0.40mm)和長短為1~3寸(25~75mm)者最常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進針:將毫針刺入皮膚的方法。

(1)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拇食指用

力向下按壓,將針刺入。多用于較短的毫針。

(2)雙手進針法

①指切進針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壓在腌穴旁,針尖靠近指甲進針。為最常用進針方

法。

②夾持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針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針尖對準穴位,雙手

配合將針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芒針的進針。

③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腌穴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刺手持針進針。適用

于皮膚松弛部位如腹部腌穴的進針。

④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腌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進針。適用

于皮肉淺薄部位如面部腌穴的進針。

(3)管針進針法:利用金屬管或進針器進針。

2、行針:又稱針刺手法。毫針刺入后,為了獲得、維持和加強針刺感應(又稱得氣)所施

行的操作方法。

(1)提插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針身,指端抵住月俞穴表面,拇、

食二指捏住針柄,將針由深至淺層,再由淺層插至深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

頻率及時間,應視病人的體質、病情、腌穴的部位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

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

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認為行針時提插的幅度大,頻率

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轉法:即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

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捻轉的角度、頻率及時間,也應視病人的體質、病情、腌穴的部

位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

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

出針困難。一般認為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其刺激量

則小。

3、留針

行針得氣后,將針體留置于腌穴內一段時間的方法。在行針后仍不得氣時,可通過留針靜候

氣至,出現針感,稱為候氣。在行針已得氣后,留針可保持針感,并增強針刺治療作用。在

留針過程中,還可再次行針,以加強針感,并使針感沿經脈循行方向傳導。留針時間的長短

依具體情況而定。如陰證、寒證、里證,病程長而邪氣深入,身體強壯者,宜久留針;陽證、

熱證、表證,病程短而邪氣淺在,身體虛弱者或小兒,宜少留針,甚至不留針。頑固性、疼

痛性、痙攣性病癥,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針。一般情況,留針時間為15?30分鐘。

4、出針

在行針或留針后,針刺達到一定治療要求時,將針體退出體外的方法。出針時,先以左手拇、

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并慢慢提針至皮下,最后將針完

全退出體外。在出針后,應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又稱為捫法。出針后亦

可不按揉針孔,使邪氣外逸,這是針刺補瀉的一種,屬于開闔補瀉的瀉法。出針后要核對針

數,以免脫漏。并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潔。

三、常見疾病的針刺療法

1、項痹病(頸椎病)

本病常因督脈勞損、氣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導致經脈閉阻,以頸項部疼痛及上肢麻木,

頭、頸、肩部活動受限,甚者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治則】祛風散寒,舒經活絡

【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

大椎天柱后溪頸椎夾脊

加減:風寒痹阻者加風門、風府祛風通絡;勞損血瘀者加胴俞、合谷、太沖活

血化瘀、通絡止痛;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足三里補益肝腎、生血養筋;根

據壓痛點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經氣、活絡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

合谷、外關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頭暈、頭痛、目眩者加百會、風池、太陽祛

風醒腦、明目止痛;惡心、嘔吐加天突、內關調理腸胃。

【操作】大椎穴直刺rL5寸,使針感向肩臂部傳導;夾脊穴直刺或向頸椎斜刺,施平

補平泄法,使針感向肩背、上肢傳導;其他穴位按常規針刺。

2、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主要是因為外傷勞損,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或外感

風寒濕邪,脈絡拘急所致,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

【治則】疏經通絡,行氣活血

【處方】以肩關節局部取穴為主

肩耦肩前肩貞阿是穴陽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

加減:太陰經證加尺澤、陰陵泉;陽明、少陽經證加手三里、外關;太陽經證

加后溪、大杼、昆侖;痛在陽明、太陽經加條口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貞要把握好針刺角度和方向,切記向內斜刺、深刺;陽陵泉深刺或透

向陰陵泉;條口透承山可用強刺激;余穴均按常規針刺。凡在遠端穴位行針時,

均令患者活動肩部。

3、腰脊痛(腰痛)

本病主要與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和勞欲過度等因素有關,以腰部疼痛為主要癥狀。

【治則】寒濕腰痛溫經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腎虛腰痛益腎壯腰

【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腌穴為主

委中脊中腰陽光腎俞大腸俞阿是穴

力口減:寒濕腰痛加灸腰俞溫陽散寒;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腎虛腰痛加灸

命門益腎壯腰。

【操作】諸穴均常規操作;寒濕腰痛和瘀血腰痛可于局部拔罐或刺絡拔罐;腎虛腰痛者,

命門穴以隔附子灸法為佳。

4、膝痹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本病常因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勞損、肝腎不足、外邪閉阻經脈所致。臨床以膝關節疼

痛、腫脹、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活動或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常反復發作。

【治則】舒筋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膝眼梁丘陽陵泉膝陽光阿是穴

加減: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調血;痛痹加腎俞、關元溫補陽氣、祛寒外出:

著痹加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加大椎、曲池清泄熱毒。

【操作】諸穴均常規操作。

5、面癱

本病常因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

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歪斜。

【治則】活血通絡,疏調經筋

【處方】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腌穴為主

陽白四白額髏頰車地倉翳風合谷

加減:風寒證加風池祛風散寒;風熱證加曲池疏風瀉熱;抬眉困難加攢竹;鼻

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額唇溝歪斜加承漿;恢復期加足

三里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操作】面部腌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

過重,肢體遠端的腌穴行寫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復期,合谷行平補平瀉法,

足三里施行補法。

四、禁忌癥

1、患者在過度饑餓、暴飲暴食、醉酒后及精神過度緊張時,禁止針刺。

2、孕婦的少腹部、腰舐部、會陰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具有通氣行血功效及針刺后會產生

較強針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風池、環跳、三陰交、血海等),禁止針刺。

3、患者嚴重的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瘢、

血友病等)。

4、小兒囪門未閉時頭頂部禁止針刺。

5、重要臟器所在處,如脅肋部、背部、腎區、肝區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處及

皮下靜脈部位的腌穴如需針刺時,則應避開血管,使針刺斜刺入穴位。

6、對于兒童、破傷風、癲癇發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癥發作期等,針刺時不宜留針。

五、注意事項

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可能出現如下異常情況,應及

時處理。

1、暈針:暈針是針刺治療中較常見的異常情況,主要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對針刺

過度緊張,或者患者在針刺前處于饑餓、勞累等虛弱狀態,或患者取姿不舒適,術者針刺手

法不熟練等。如患者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突然出現頭暈、惡心、心慌,面色蒼臼,出冷汗等

表現,此忖應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令患者平臥,閉目休息,并飲少量溫開水,周

圍環境應避免噪雜。若癥狀較重,則可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素修等穴,促其恢復。經

上述方法處理后如不見效并出現心跳無力,呼吸微弱,脈搏細弱,應采取相應急救措施。

為了防止暈針,針刺前應先與患者交待針刺療法的作用,可能出現的針感,消除患者的

恐懼心理。對于過度饑餓,體質過度虛弱者,應先飲少量水后再行針刺;對于剛從事重體力

勞動者,應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針刺。

2、滯針;在針刺行針及起針時,術者手上對在穴位內的針體有澀滯、牽拉、包裹的感

覺稱滯針。滯針使針體不易被提插、捻轉,不易起針。滯針的主要原因是針刺手法不當,使

患者的針刺處發生肌肉強直性收縮,致肌纖維纏裹在針體上。出現滯針后,不要強行行針、

起針。應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針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輕緩向初時行針

相反方向捻轉,提動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為了防止滯針,針刺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不使患者在針刺時產生緊張,并在針刺

前將針體擦凈,不可使用針體不光滑、甚至有銹斑或者彎曲的毫針。針刺時一旦出現局部肌

肉攣縮造成體位移動時,應注意術者手不能離開針柄,此時可用左手按摩針刺部位,緩慢使

患者恢復原來體位,輕捻針體同時向外起針,不得留針。另外,在行針時應注意不要大幅度

向單方向捻轉針體,避免在行針時發生滯針。

3、彎針:針刺在穴位中的針體,于皮下或在皮外發生彎曲,稱彎針。在皮外的彎針多

是由于留針被其它物體壓彎、扭彎。起針時應注意用手或鑲子持住彎針曲角以下的針體,緩

慢將針起出。發生在皮下的彎針,多在走針時被發現,是由于患者在留針,或行針時變動了

體位,或肌肉發生攣縮,至使針刺在關節腔內、骨縫中、兩組反向收縮的肌群中的針體發生

彎曲。另是由于選穴不準確,手法過重、過猛,使針刺在骨組織上也會發生針尖彎曲或針尖

彎成鉤狀。起針時若發現在皮下的彎針,應先令患者將變動的肢體緩慢恢復到原來進針時姿

態,并在針刺穴位旁適當按摩,同時用右手捏住針柄做試探性、小幅度捻轉,找到針體彎曲

的方向后,順著針體彎曲的方向起針、若針尖部彎曲,應注意一邊小幅度捻轉,一邊慢慢提

針,同時按摩針刺部位,減少疼痛。切忌強行起針,以免鉤撕肌肉纖維或發生斷針。

為防止彎針,針刺前應先使患者有舒適的體位姿勢,全身放松。留針時,針柄上方不要

覆蓋過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針柄,不得變動體位或旋轉,屈伸肢體。

4、斷針:針體部分或全部折斷在針刺穴位內,稱為斷針。常見原因是由于針根部銹蝕,

在針刺時折斷。如果自針根部折斷時,部分針體仍暴露在皮膚外,可立即用手或鏡子起出殘

針。另?個原因是因滯針、彎針處理不當或強行起針,造成部分針體斷在皮下或肌肉組織中。

此時應令患者肢體放松,不得移動體位,對于皮下斷針,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壓針孔

旁的軟組織,使皮下斷針的殘端退出針孔外,并右手持鏡子捏住斷針殘端起出斷針。若針體

折斷在較深的部位時,則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術取針。

為了防止斷針,應注意在針刺前仔細檢查針具,對于針柄松動、針根部有銹斑、針體曾

有硬性彎曲的針,應及時剔棄不用。針刺時:切忌用力過猛。留針期間患者不應隨意變動體

位,當發生滯針、彎針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5、血腫;出針后,在針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膚隆起,稱皮下血腫。出現皮下血腫

時,應先持酒精棉球壓按在針孔處的血腫上,輕揉片刻。如血腫不再增大,不需處理。局部

皮膚青紫可逐漸消退。如經上述按揉血腫繼續增大,可加大按壓并冷敷,然后加壓包扎,48

小時后局部改為熱敷,消散瘀血。

為了防止血腫的發生,針刺前應仔細檢查針具,針尖有鉤的不能使用。針刺時一定要注

意仔細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開血管再行針刺。

二、隔物灸法

又稱間接灸法、間隔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襯墊某些藥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具有艾

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接受。

一、常用器具

艾絨、火柴、生姜、大蒜、食鹽、附子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1、隔姜灸: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cm的生姜片,用針扎孔數個,置施灸穴位上,用大、

中艾炷點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月咳J,

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

狀。

2、隔蒜灸: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前者是將獨頭大蒜橫切成約0.3cm的薄片,

用針扎孔數個,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

壯,須更換新蒜片,繼續灸治。后者將大蒜搗成蒜泥狀,置患處或施灸穴位上,在

蒜泥上鋪上艾絨或艾炷,點燃施灸。上訴兩種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壯,以

灸處泛紅為度

3、隔鹽灸:將純干燥的食鹽納入臍中,填平臍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

更換艾炷。亦有于食鹽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時,可將姜片提起,保留余

熱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壯。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壯數。

4、隔附子灸:有附子片灸與附子餅灸兩種。前者將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

的薄片,用針扎數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后者取生附子切細研末,用黃酒調和做餅,

大小適度,厚0.4cm,中間用針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點燃施灸,附子餅干

焦后再換新餅,直灸至皮膚內溫熱、局部肌膚紅暈為度。日灸1次。

三、常見疾病的隔物灸法

1、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

【治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處方】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操作】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cm的生姜片,用針扎孔數個,置以上穴位,用大、中艾

炷點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片刻,

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一般每次施灸

3~4狀。

2、尿失禁(腎氣不固型)

【治則】補氣固本

【處方】氣海、中極、腎俞、命門

【操作】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cm的生姜片,用針扎孔數個,置以上穴位,用大、中艾

炷點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片刻,

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一般每次施灸

3~4狀。

3、男子性功能障礙(腎虛不固型)

【治則】補腎固本

【處方】氣海、中極、腎俞、命門

【操作】將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針扎數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直灸至皮膚內溫熱、局部肌膚紅暈為度。般每次施灸3~4狀。日灸1次。

四、注意事項

1、.隔物的厚薄,宜根楣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隔物可

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隔物可切得薄一些。

2、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

五、禁忌癥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者不宜施灸

2、顏面部、大血管處、孕婦腰部及腰舐部不宜施灸

二、拔罐法

拔罐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燃火、抽氣等方法,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之吸附于

腌穴或病變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由古代“角法”發展而

來,也稱吸筒法。

一、常用器具

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氣罐,多功能罐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

1、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熱量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空氣,拔吸后罐內空氣的迅速收縮使罐內氣壓低

于外面大氣壓,借此將罐吸著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火罐法其吸拔力的大小與罐具的大小和

深度、罐內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內的多少等因素

有關。如罐具深而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內

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兒種方法:

(1)閃火法:用鑲子或止血鉗等夾住95%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

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常用

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側面拔,

需注意將紙條投入罐內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后罐內剩余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

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

(3)貼棉法: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95%的乙醇,貼在罐內壁的中

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面拔,需防乙醉過多,滴下燙

傷皮膚。

2、水罐法

一般選用竹罐倒置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用卵圓鉗倒挾竹罐的底端,甩去罐內沸水,并用

濕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扣在施術部位上,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其吸拔力小、

操作需快捷。

3、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負壓,

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三、適應范圍

隨著拔罐法機理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現代多功能罐種的問世,藥罐法所選用藥液不斷增加以

及拔罐與多種療法的結合運用,使拔罐法的適應范圍越來越廣。目前常用于臨床的病種已多

達100多種,如感冒、發燒、咳嗽、支氣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胃痛、腹痛、腹瀉;急、

慢性軟組織損傷;風濕痹痛、落枕;痛經、閉經;瘞瘡、尊麻疹;高血壓;血癱;肥胖癥等。

四、常見疾病的針刺療法

1、急性腰扭傷

選穴阿是穴、委中(患側)。在阿是穴處,薄薄地涂一層石蠟油,用火罐法,行走罐,在留

罐片刻,罐中有瘀血時起罐,然后再委中穴點刺出血數滴。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2、肩關節周圍炎

取肩關節周圍阿是穴,行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叩打皮膚微出血,繼而拔罐令瘀血流出5ml,

隔日1次。嚴重者用鋒鉤針痛點挑刺,進針深度0.5cm,鉤斷粘連的纖維,拔罐。配選肩井、

肩弱、肩貞、臂嚅、天宗、曲池、外關等。

3、落枕

取阿是穴,行藥罐法。將麻黃、防風、木瓜、川椒、竹茹、秦花、穿山甲、乳香、沒藥、當

歸各30克,用紗布包好,放入鍋內,加水3000ml,煮沸后30分鐘,將竹罐放入藥中,煮

3~5分鐘。取出竹罐,甩去藥液,用干毛巾捂住罐口,降低罐口溫度(防燙傷皮膚),保持

罐內熱度,立即將竹罐拔于阿是穴,按壓1分鐘,至竹罐完全吸附于皮膚為止。留罐10~20

分鐘,至皮膚出現瘀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4.神經衰落

行火罐法,選穴:心俞、膈俞、腎俞、胸至舐段脊柱兩側全程膀胱經內側循行線及周榮穴。

以拇指指腹在心俞、膈俞、腎俞穴上反復按揉5次,然后再兩側膀胱經上均勻分布4個罐,

留罐30分鐘。起罐后,在周榮穴處拔罐,留罐30分鐘。每周治療2次,治療6次為一療程。

5.更年期綜合征

行走罐法,取夾脊穴及背部督脈,足太陽經穴,至皮膚潮紅,紫紅為度,每次1015分鐘。

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五、禁忌癥

1、高熱和痙攣發作者不宜拔罐。對于癲癇患者則應在間隙期使用。

2、出血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絡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嚴重肺氣腫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不用拔罐治療。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響骨折對位及愈合;急性關節扭傷者,如

韌帶已發生斷裂,不可拔罐。

5、皮膚有潰瘍、破裂處,不宜拔罐。在瘡瘍部位膿未成熟的紅、腫、熱、痛期,不宜在病

灶拔罐。面部疝腫禁忌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亦不可隨便拔罐。

6、孕婦的腰舐及腹部不宜拔罐。

六、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適宜拔

罐。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吸

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泡勿需

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龍膽紫藥水,

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和孕婦的腹部、腰

舐部位,亦不宜拔罐。

四、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是根據不同的病情,用鋒利的三棱針刺入身體淺表的靜脈血管,使之流出適量的

血液,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具有瀉熱、急救開竅、消腫、鎮靜,活血化瘀,解毒等作

用。

-、常用器具

三棱針或者一次性針頭、不同大小的火罐、一次性手套、干棉球、醫用彎盤。

二、基本操作方法

1、選穴

治療選穴正確與否是決定療效好壞的關鍵之一。針刺放血治療取穴與毫針治療取穴,有相同

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根據中醫的臟腑、經絡、氣血理論來辨證論治,也要遵循

腌穴的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來選穴、配穴。不同處是針刺放血進針的部位不一定

在十四經腌穴上,有的是離穴不離經。主要是選取穴位處或穴位附近瘀阻明顯的血絡。

2、消毒

針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壓蒸汽消毒,也可用5?10%的來蘇爾溶液或1:100新潔爾

溶液浸泡消毒后使用。

選定穴位后,局部皮膚用安爾碘、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即可施術進針。

3、進針

選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針,中指在前可控制進針的深淺度。進針是一般多

斜向進針,針體與血管是一定角度,針尖朝上,針尾朝下,這樣既不易針刺貫穿血管壁,發

生血腫,又可使血液順勢自然流出。

進針要求準確、熟練,針尖一定要“中營”。如果血絡瘀阻不明顯,術前可按摩活動局部,

使血管充血,以宜施術。

4、拔罐

待針刺出血自然停止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閃火法,較為安全,不受體位限制,又可節

約酒棉。加拔火罐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量,加強針刺放血的醫療作用。二是可以拔出針刺

傷口局部的瘀血,減輕針口傷處疼痛。

三、常見疾病的放血療法

1、肩凝癥

本病主要是因為外傷勞損,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或外感風寒

濕邪,脈絡拘急所致,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

【治則】疏經通絡,行氣活血

【取穴】主穴——尺澤、外關

輔穴——局部、肩躺、曲池

【操作】針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進針要求針體與血管是一定角度,針尖朝匕

針尾朝下。需加強療效者可加拔火罐。

2、坐骨神經痛

本病主要是感受風寒濕邪或濕熱下注,痹阻經脈,腰部跌撲閃挫,損傷筋脈,均可導致經絡

不通,氣血瘀滯而發生。

【治則】通經止痛

【取穴】主穴——腰俞、委中

輔穴——委陽、陽交、環跳、丘墟

【操作】針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進針要求針體與血管是一定角度,針尖朝

上,針尾朝下。需加強療效者可加拔火罐。

3、頭痛

本病是由于各種外邪或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頭部經絡不通或腦竅失

養而引起頭部疼痛。以實證多見,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治則】調和氣血,通絡止痛

【取穴】主穴——太陽穴

輔穴——偏頭痛取患側太陽穴:后頭痛取委中穴;顛頂痛取印堂;頭項痛取尺澤

【操作】針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進針要求針體與血管是一定角度,針尖朝

上,針尾朝下。需加強療效者可加拔火罐。

4、痹證(風濕性關節炎)

本病常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及人體正氣不足等因素有關,外邪侵入人體,痹阻關

節肌肉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導致痹證。

【治則】通絡止痛

【取穴】上肢肩關節——尺澤肘關節——曲澤腕關節——中渚、陽池

下肢微關節——環跳、委陽膝關節——足三里、陽陵泉

踝關節——足背部穴位

【操作】針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進針要求針體與血管是一定角度,針尖朝

上,針尾朝下。需加強療效者可加拔火罐。

四、禁忌癥

1、體質虛弱、貧血嚴重及有低血壓者,慎刺。對于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宜進食、

休息、解除思想顧慮后施治。

2、孕婦、產后、習慣性流產者,禁刺。月經期間最好不刺。

3、外傷有大出血者,禁刺。

4、對于重度下肢靜脈曲張者,慎刺。一般下肢靜脈曲張者,應選取邊緣較小的靜脈,控制

出血量。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瘀痕,不要直接針刺局部患處,可在周圍選穴針刺。

6、危重烈性傳染病人和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禁刺。

7、動脈禁刺。

8、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等凝血機制障礙者,慎刺或禁刺。

五、注意事項

1、刺血治療前應正確選擇適應癥,并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以免引起

不要的誤會。

2、針刺放血操作中,要嚴格消毒,防止發生感染。

3、熟悉解剖部位,避開動脈血管。

4、施術中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以便及時處理,避免意外發生。

(1)刺血時如果出現暈針,應立即停針止血,讓病人平臥休息,適當飲服溫水,嚴重者可

用毫針刺激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2)刺血治療后若局部發生血腫,可用手指擠壓出血,或用火罐拔出,如果仍不消退,可

用熱敷促使消散。

(3)如果不慎刺傷動脈出血,不要緊張,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壓止血。

五、運動針刺療法

運動針刺療法,即針刺同時運動患部,使之產生運動針感、針運熱感及疼痛逃移現象,從而

達到消腫止痛,恢復運動功能的目的。

一、常用器具

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6~30號(0.30^0.40mm)和長短為1~3寸床5~75mm)者最常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選穴

根據腌穴都有治療與其對應部位病痛的功能(腌穴的對應治療作用),一般分為左右對應、

上下對應、上下左右交叉對應、前后對應等4種作用。取穴時為了不妨礙同時進行運動療法,

根據取穴依據,我們在遠離病變的部位進行辯證取穴。

2、針刺

取穴部位常規消毒,進針后行提插捻轉瀉法,病人出現沉、麻、脹和向患肢放射的感覺。

3、運動

進針得氣后,同時是患者主動或被動的運動患部,主動運動宜緩慢,運動幅度逐漸加大,被

動運動則用力不宜過猛,要輕柔和緩。損傷在胸腹部宜配合呼吸運動,如腰部扭傷,在進針

得氣后,可主動或被動進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轉等動作,不受留針影響,不受原腰痛限制,

幅度逐漸加大,活動結果會是疼痛越來越輕。

4、出針

在達到一定治療要求時,將針體退出體外的方法。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

球按于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并慢慢提針至皮下,最后將針完全退出體外。在出

針后,應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又稱為捫法。出針后亦可不按揉針孔,使

邪氣外逸,這是針刺補瀉的一種,屬于開闔補瀉的瀉法。出針后要核對針數,以免脫漏。并

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潔。

三、常見疾病的針刺運動治療

1、漏肩風

本病主要是因為外傷勞損,筋脈失養;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或外感風寒

濕邪,脈絡拘急所致,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

【治則】痛經活絡,舒筋止痛

【選穴】手太陰經型——陰陵泉;手陽明經型——條口透承山;手少陽經型——陽陵泉;手

太陽經型——昆侖穴。若表現為2個或2個以上經痛,則可多經取穴,取患肩同側穴,雙肩

同病取雙側。

【操作】進針后,運動務使“得氣”,在“得氣”的同時使患者主動或被動地運動患肩,作

肩關節外展、內收、外旋、上舉等動作。

2、肘勞(肱骨外上牌炎)

前臂在反復地做擰、拉旋轉等動作時,可使肘部的經筋發生慢性損傷,以致勞傷氣血,血不

榮筋,筋骨失養,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肘關節,手三陽經筋受損,筋脈不通,氣血阻滯導致本

病。

【治則】舒筋通絡

【選穴】同側陰上穴(陰陵泉上1.5寸,股骨內靚之高點下方,內膝眼與胭橫紋頭聯線之中

點處,為經外奇穴),陰谷穴

【操作】針刺得氣后囑患者作內外旋轉、抓握等動作。

3,落枕

本病是由于睡姿不正,或枕頭高低不適,或因負重頸部過度扭轉,或寒邪侵襲頸背部等因素

使得經筋受損,筋絡拘急,氣血阻滯不通。

【治則】舒筋活絡,調和氣血

【選穴】液門透中渚、后溪、懸鐘、外勞宮

【操作】進針得氣后持續捻轉,同時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部,作左右旋頸,前后活動,直到疼

痛減輕或消失。

4、急性腰扭傷

多因劇烈運動或負重不當、跌撲閃挫、牽拉以及過度扭轉等原因,使關節超越正常活動范圍,

引起筋脈及關節損傷,氣血壅滯于局部,經氣運行受阻,而致局部腫脹疼痛,甚至關節活動

受限。

【治則】舒筋通絡,消腫止痛

【選穴】脊柱正中痛,為督脈型,取人中穴;脊柱外側痛,為足太陽膀胱經型,取后溪穴;

?側腰痛,牽扯至臀部、大腿根部和后部,為足少陽膽經型,取液門透中渚;腰脹痛及腹,

不能左右,為足陽明經型,取手三里

【操作】針刺得氣后,在留針期間指導并幫助患者主動或被動地運動腰部,病人能站立者,

主動作前俯彎腰、左右旋轉、下蹲踢腿等各種動作;病人不能站立者,臥于硬板上,醫者協

助病人作斜扳、后伸扳、旋轉扣打等動作。

四、禁忌癥

1、患者在過度饑餓、暴飲暴食、醉酒后及精神過度緊張時,禁止針刺。

2、孕婦的少腹部、腰舐部、會陰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具有通氣行血功效及針刺后會產生較強

針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風池、環跳、三陰交、血海等),禁止針刺。

3、婦女月經期禁針。

4、有出血傾向及患有嚴重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者禁針。皮膚有潰瘍、疤痕、腫瘤的部位,

禁針。

5、老年性患者慎用運動針刺療法。

五、注意事項

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可能出現如下異常情況,應及時處

理。

1、暈針:暈針是針刺治療中較常見的異常情況,主要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對針刺過度

緊張,或者患者在針刺前處于饑餓、勞累等虛弱狀態,或患者取姿不舒適,術者針刺手法不

熟練等。如患者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突然出現頭暈、惡心、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表現,

此時應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令患者平臥,閉目休息,并飲少量溫開水,周圍環境

應避免噪雜。若癥狀較重,則可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素修等穴,促其恢復。經上述方

法處理后如不見效并出現心跳無力,呼吸微弱,脈搏細弱,應采取相應急救措施。

為了防止暈針,針刺前應先與患者交待針刺療法的作用,可能出現的針感,消除患者的恐懼

心理。對于過度饑餓,體質過度虛弱者,應先飲少量水后再行針刺;對于剛從事重體力勞動

者,應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針刺。

2、滯針;在針刺行針及起針時,術者手上對在穴位內的針體有澀滯、牽拉、包裹的感覺稱

滯針?滯針使針體不易被提插、捻轉,不易起針。滯針的主要原因是針刺手法不當,使患者

的針刺處發生肌肉強直性收縮,致肌纖維纏裹在針體上。出現滯針后,不要強行行針、起針。

應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針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輕緩向初時行針相反方

向捻轉,提動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為了防止滯針,針刺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不使患者在針刺時產生緊張,并在針刺前將

針體擦凈,不可使用針體不光滑、甚至有銹斑或者彎曲的毫針。針刺時一旦出現局部肌肉攣

縮造成體位移動時,應注意術者手不能離開針柄,此時可用左手按摩針刺部位,緩慢使患者

恢復原來體位,輕捻針體同時向外起針,不得留針。另外,在行針時應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單

方向捻轉針體,避免在行針時發生滯針。

3、彎針:針刺在穴位中的針體,于皮下或在皮外發生彎曲,稱彎針。在皮外的彎針多是由

于留針被其它物體壓彎、扭彎。起針時應注意用手或鏡子持住彎針曲角以下的針體,緩慢將

針起出。發生在皮下的彎針,多在走針時被發現,是由于患者在留針,或行針時變動了體位,

或肌肉發生攣縮,至使針刺在關節腔內、骨縫中、兩組反向收縮的肌群中的針體發生彎曲。

另是由于選穴不準確,手法過重、過猛,使針刺在骨組織上也會發生針尖彎曲或針尖彎成鉤

狀。起針時若發現在皮下的彎針,應先令患者將變動的肢體緩慢恢復到原來進針時姿態,并

在針刺穴位旁適當按摩,同時用右手捏住針柄做試探性、小幅度捻轉,找到針體彎曲的方向

后,順著針體彎曲的方向起針、若針尖部彎曲,應注意一邊小幅度捻轉,?邊慢慢提針,同

時按摩針刺部位,減少疼痛。切忌強行起針,以免鉤撕肌肉纖維或發生斷針.

為防止彎針,針刺前應先使患者有舒適的體位姿勢,全身放松。留針時,針柄上方不要覆蓋

過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針柄,不得變動體位或旋轉,屈伸肢體。

4、斷針:針體部分或全部折斷在針刺穴位內,稱為斷針。常見原因是由于針根部銹蝕,在

針刺時折斷。如果自針根部折斷時,部分針體仍暴露在皮膚外,可立即用手或鐐子起出殘針。

另一個原因是因滯針、彎針處理不當或強行起針,造成部分針體斷在皮下或肌肉組織中。此

時應令患者肢體放松,不得移動體位,對于皮下斷針,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壓針孔旁

的軟組織,使皮下斷針的殘端退出針孔外,并右手持鎰子捏住斷針殘端起出斷針。若針體折

斷在較深的部位時,則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術取針。

為了防止斷針,應注意在針刺前仔細檢查針具,對于針柄松動、針根部有銹斑、針體曾有硬

性彎曲的針,應及時剔棄不用。針刺時.,切忌用力過猛。留針期間患者不應隨意變動體位,

當發生滯針、彎針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5、血腫;出針后,在針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膚隆起,稱皮下血腫。出現皮下血腫時,

應先持酒精棉球壓按在針孔處的血腫上,輕揉片刻。如血腫不再增大,不需處理。局部皮膚

青紫可逐漸消退。如經上述按揉血腫繼續增大,可加大按壓并冷敷,然后加壓包扎,48小

時后局部改為熱敷,消散瘀血。

為了防止血腫的發生,針刺前應仔細檢查針具,針尖有鉤的不能使用。針刺時一定要注意仔

細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開血管再行針刺。

5、務必在進針“得氣”后進行運動治療,需熟練掌握各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在安全活動

范圍內進行各種動作,并且進行關節運動治療時需輕柔和緩,不可用力過猛,以免造成

關節脫位、骨折等意外,特別是身材瘦弱者、骨質疏松患者以及老年性患者。

六、淺針療法

淺針療法是將淺針針尖點按在肌膚皮表上,不刺入皮膚,并在針柄作上刮下推所產生微弱震

顫刺激而作用于人體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又稱為推針療法。

一、常用器具

1、淺針由不銹鋼絲和細銅絲制作而成,主要結構分為五個組成部分,即針尖,針體,針根,

針柄,及針尾。

針尖針體針根針柄針尾

淺針全長約為9cm,從針尖至針根約3cm,針根至針尾約6cm。針尖要求尖而不銳利,呈松

樹針樣,較針柄短而粗;針柄長而粗,用細銅絲纏繞,要求致密,均勻,牢固;針尾由連續

5個小圓環纏繞而成,針尾與針柄結合部要求牢固。

二、基本操作方法

1、以適量消毒棉花包裹淺針針尖,然后把針尖點按在穴位皮表,操作者用指甲在針柄上作

上刮下推的運動,產生柔和、均勻的震顫刺激經穴,以致其氣。

2、根據辨證施以補瀉手法:

(1)補法:①針體與經穴所在部位平面保持垂直狀;②中指指甲在針柄作輕刮重推,手法

頻率宜慢且緩和,約30次每分鐘,81次刮推動作為1個刺激量;③完成對經穴的1個刺激

量后,食指、中指離開針柄,拇指指腹仍抵住針尾,并對針尾施加9次點按手法。

(2)瀉法:①針體與經穴所在部位平面不相垂直(即夾角小于90,可配合經穴氣血循行方

向、結合迎而瀉之);②中指指甲在針柄作重刮輕推,手法似松似握,頻率快而疾馳,約60

次每分鐘,36次為1個刺激量;③完成對經穴的1個刺激量后,拇指指腹離開針尾,食指、

中指繼續夾住針柄,針尖保持點在穴位上,針體逆時針旋轉6次。

(3)平補平瀉法:①針體在經穴所在部位平面,作垂直和不相垂直相交替的連續擺動;②

中指指甲在針柄作上刮下推時,力度保持大小一致,頻率約45次每分鐘,81次為1個刺激

量;③完成對經穴的1個刺激量后即為結束,或者先以拇指指腹對針尾點按9次,再以食指、

中指夾住針柄行逆時針旋轉6次。操作約30min。

3、操作時拇指指腹應十分輕巧地抵住針尾,切勿重按,特別在行刮推動作時,往往會不自

主逐漸加壓,導致針尖刺入皮下。在眼眶周圍運針忖,注意防止針尾從拇指指腹滑脫而刺傷

眼球為此應用押手拇指或食指,輕輕點放在意向眼球方向出,以防刺傷眼球。

三、常見疾病的淺針療法

1、面癱

取地倉,頰車,陽白,四白,太沖用瀉法,合谷,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若抬眉困難加攢竹

用平補平瀉,鼻唇溝平淺加迎香用平補平瀉,人中溝偏歪加水溝用補法。每日1次,7次為

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2、面肌痙攣

取四白,風池,瞳子髏,頰車,夾承漿用瀉法:若兼失眠,頭暈加神門用瀉法,大陵,合谷,

印堂,行間用補法。耳穴取面頰區,下角端,心,腎,神門等。每日1~2次,7次為1療程,

療程間隔1星期。

3、帶狀皰疹

風火證去局部圍針(尤以蛇頭蛇尾為主),期門,曲泉,足竅陰,中渚用瀉法;若兼心煩加

部門用瀉法,神門用補法;口苦加陽陵泉,支溝用瀉法。

濕熱證取局部圍針(尤以蛇頭蛇尾為主),內庭,外關,俠溪,公孫用瀉法;若熱盛加大推,

曲池用瀉法。取耳穴肝,枕,對應部位,神門。每日廣2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廣2

天。

4、假性近視,弱視

取攢竹,陽白,絲竹空,四白,足三里光明用補法,合谷用瀉法。耳穴取神門,肝,腎,脾,

目;下屏間。每次去體穴,耳穴各3~4穴,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四、注意事項

1、當針尖觸按經穴皮膚時,先試行點按幾次,若觸按點疼痛明顯時,可將針尖上下或左右

少許移動至不覺疼痛又有針感處,再行刺激。

2、拇指指腹應十分輕巧地抵住針尾,切記重按,特別在行刮推動作時,往往會不自主逐漸

加壓,導致針尖刺入皮下。

3、在眼眶周圍運針時,應特別注意針尾從拇指指腹滑脫而刺傷眼球,為此應用押手拇指或

示指,輕輕點放在易向眼球方向處,以防刺傷眼球。

七、頭皮針

頭皮針是在頭部特定的穴線進行針刺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頭針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二:一是

根據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二是根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選取相應的頭穴線。

一、頭針刺激部位

標準化頭針共25條,分別位于額區、頂區、顏區、枕區4個區域(如下圖所示)

額區頂區(D

二、基本操作方法

1、針前準備同普通針刺

2、進針方法

一般在針體與皮膚成30°角左右進針,然后平刺進入穴內。采用快速進針法或快速推針法,

將針迅速刺入皮下,當針尖到達帽狀腱膜下層時,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根據不同穴線刺入

不同的長度。

3、行針方法

(1)捻轉示指第1第2節呈半屈曲狀,用示指第1節的槎側面與拇指第1節的掌側面夾持

針柄,然后示指掌指關節做伸屈運動,使針體快速旋轉,要求捻轉頻率在200次/min左右,

持續2~3min。

(2)提插用拇示二指緊捏針柄,進針提插,指力應均勻?致,幅度不宜過大,如此反復操

作,持續3~5min。提插的幅度和頻率視患者的病情而定。

(3)彈撥針柄?般用于不宜過強刺激的患者。

4、留針方法

(1)靜留針在留針期間不再施行任何針刺手法,讓針體安靜而自然地留置在頭皮內。一般

情況下,頭針留針時間宜在15~30min。如癥狀嚴重,病情復雜,病程較長者,可留針24小

時以上。

(2)動留針在留針期間間歇重復實施相應手法,以加強刺激,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即時療效。

一般情況下,在15'30min內,宜間歇行針2、3次,每次2min左右。

5、出針方法

出針時,先緩慢將針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拔針后必須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

血.。

6、注意點

偏癱患者在運針或留針期間,囑其活動肢體,重癥患者可作被動活動,以加強患膚的功能鍛

煉。也可用電針代替手法運針。

三、常見疾病的針刺療法

1.中風偏癱

是目前臨床報道最多的頭皮針適應癥,用頭皮針治療常可迅速提高癱瘓肢體肌力,改善肌張

力,不同程度地恢復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可以用頂飄前斜線(癱肢對.側)為主,配頂中線、

頂旁1線、頂旁2線等,用抽提法和進插法來進行治療。

2.癲癇

根據患者腦電圖異常表現,確定其病變部位(如額葉、頂葉、枕葉、顆葉),取相應頭皮針治

療線。如額葉癲癇取額中線和額旁1線、2線,頂葉癲癇取頂中線和頂旁1、2線,枕葉癲

癇取枕上正中線和枕上旁線等。沿頭皮透刺至帽狀腱膜下層,行大幅度快速捻轉,頻率200

次/分;各針持續行針1一2分鐘,留針1小時,其間行針2次。

3.高血壓病

頭皮針對1期高血壓病以及肝陽上亢、陰陽兩虛型的降壓效果較好。一般以頂中線、額中線、

額旁1線等頂區和額區的治療線為主,沿皮進針后,用緩慢平和的手法,取得局部針感后,

留針1?2小時,并配合意守丹III、形體放松等,即可獲效。

四、注意事項

1.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2.頭針刺激較重,刺激時要注意觀察,防止暈針發生。

3.頭部血管豐富,容易出血,出針后要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如有出

血及皮下血腫出現,可輕輕揉按,促使其消散。

4.腦溢血患者,需待病情及血壓穩定后再用頭針治療,同時也可配合體針治療。

5.急性炎癥、高熱、心力衰竭等癥不宜使用頭針。

6.囪門和骨縫尚未骨化的嬰兒和孕婦不宜用頭針治療

八、耳穴療法

耳針療法是指用王不留行籽、磁珠、油菜籽、萊瓶籽等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一、常用器具:王不留行籽、磁珠、油菜籽、萊瓶籽等。

二、主要耳穴

(1)耳中:耳輪腳。主治:呃逆、尊麻疹,小兒遺尿。

(2)外生殖器: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上緣相平處。主治:睪丸炎、外陰瘙癢癥等。

(3)耳尖:耳輪頂端,與對耳輪上腳后緣相對?的耳輪處。取穴時,將耳郭向前對折,在上

部尖端處取之。主治;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

(4)結節:耳輪結節處。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等。

(5)風溪:耳舟上,在耳舟上五分之二與下五分之三的交界處。即耳輪結節前方。主治:

尊麻疹、過敏性鼻炎、哮喘。

(6)肩:耳舟上,耳舟分五等分,自上而下在第四等分處。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膽石病

等。

(7)膝:對耳輪上腳的中1/3處。主治:膝關節腫痛。

(8)坐骨神經:對耳輪卜腳的前2/3處。主治:坐骨神經痛。

(9)交感: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內緣交界處。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

尿管結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10)頸椎:在對耳輪體部將輪屏切跡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為五等分,下1/5為本穴。

主治:頸椎綜合征、落枕等。

(11)胸椎:按上述分法,中及乃為本穴。主治:胸脅痛、乳腺炎、產后泌尿不足等。

(12)神門:在三角窩后1/3的上部,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主治:失眠、多

夢、痛癥、戒斷綜合征等。

(13)內生殖器:三角窩前1/3的下部。主治: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

血、遺精、早泄。

(14)外耳: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

(15)外鼻:耳屏外側面中部。主治:鼻炎、減肥等。

(16)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發熱、牙痛。

(17)腎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壓、感冒、風濕性關節炎。

(18)咽喉:耳屏內側面上1/2處。主治: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19)內鼻:耳屏內側面下1/2處。主治:鼻炎、鼻竇炎、鼻出血等。

(20)對屏尖:對耳屏尖端。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膚瘙癢癥。

(21)緣中:在對耳屏游離緣上,對屏尖與輪屏切跡的中點.主治:遺尿、內耳眩暈病。

(22)題: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主治:偏頭痛。

(23)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主治:神經衰弱、假性近視、高血壓病、腹瀉、痛癥。

(24)心:耳甲腔正中凹陷處。主治:心律不齊、心絞痛、神經衰弱。

(25)肺:耳甲腔中央周圍處。主治:咳喘、皮膚病、便秘、戒煙。

(26)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主治:腹脹、腹瀉、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

(27)內分泌:耳甲腔的前下,在耳屏屏間切跡內。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

(28)口:耳輪腳下方前1/3處。主治:口腔炎、戒煙、膽石病。

(29)胃:耳輪腳消失處。主治: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失眠、膽石病。

(30)十二指腸:耳輪腳上方后1/3處。主治:消化性潰瘍、膽石病。

(31)大腸:耳輪腳上方前1/3處。主治:腹瀉、便秘。

(32)肝: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脅痛、眩暈、月經不調、高血壓。

(33)胰膽:在耳甲艇的后上部,肝腎二穴之間。主治:膽囊炎、膽石病、急性胰腺炎。

(34)腎: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后部,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下方。主治:遺尿、腰痛、腎

炎、月經不凋、遺精、早泄。

(35)牙:耳垂正面,從屏間切跡軟骨下緣至耳垂下緣劃三條等距離水平線,再在第二水平

線上引兩條垂直等分線,由前向后,由上向下地把耳垂分為九個區,一區為本穴。亦即耳垂

正面前上部。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36)眼:按上述分區之五區為本穴,即耳垂正面中央部。主治:急性結膜炎、麥粒腫、假

性近視及其他眼病。

(37)面頰:按上述分區之五、六區交界線周圍,亦即眼區與內耳區之間為本穴。主治:周

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

(38)內耳:按上述分區之六區,即耳垂正面后中部。主治:耳鳴、耳聾、內耳眩暈病。

(39)扁桃體:按上述分區之八區,即耳垂正面下部。主治:扁桃體炎、咽炎。

(40)耳迷根:耳背與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輪腳對應處,即耳輪腳后溝的耳根處。主治:膽

石病、心律失常。

(41)耳背溝:又稱降壓溝。在對耳輪上、下腳及對耳輪主于在耳背面呈“Y”形凹溝部。

主治:高血壓、皮膚瘙癢。

三、基本操作方法

在選定穴位后,先以75%乙醇拭凈耳郭皮膚,用消毒干棉球擦凈。用鏡子將中間粘有壓物的

小方膠布(面積約為7X平方毫米),置于穴區,并粘牢貼緊。待各穴貼壓完畢,即予按壓,

直至耳郭發熱潮紅。按壓時宜采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內外側,夾持壓物,行一壓一松式按壓,

反復對壓每穴持續半分鐘左右。每日按壓3?4次,每周換貼1—2次。

四、常見疾病的耳穴治療

1.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排便周期或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病癥。可見于多種急、

慢性疾病中。西醫學的功能性便秘、腸道易激綜合征、直腸及肛門疾病所致便秘、藥物性便

秘、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減退所致的便秘等,均可參照本節治療。

【治則】通調腑氣、潤腸通便。

【處方】取大腸、直腸下段、三焦、腹、肝、脾、腎。每次酌選3?5穴

【操作】先以75%乙醇拭凈耳郭皮膚,用消毒干棉球擦凈。用鐐子將中間粘有壓物的小方膠

布(面積約為7X平方毫米),置于穴區,并粘牢貼緊。待各穴貼壓完畢,即予按壓。

2.失眠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眠”。常見于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神經官能

癥以及貧血等疾病中。

【治則】寧心安神、清心除煩。

【處方】取心、脾、神門、皮質下、交感。每次選2?3穴,輕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

次。

【操作】耳廓局部常規消毒,并于干棉球搽凈,將耳穴貼置于穴區,并粘牢貼緊。予以按壓,

以局部發熱為宜。

3.癡呆

癡呆又稱“癡證”、“呆病”。是指意識清楚的病人由于各種軀體疾病而引起持續性高級神

經功能的全面障礙,包括記憶力、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己習得的技能,正確的社交技

能和控制情緒反應能力的障礙,最終導致精神功能衰退的一組后天獲得的綜合征。多發于老

年人或兒童,常見于西醫學的老年性癡呆(真性老年癡呆)、早老性癡呆和腦血管性癡呆、小

兒大腦發育不全等病。

【治則】補腎填精、健腦益智。

【處方】取心、肝、腎、枕、腦點、神門、腎上腺。每次選用3?5穴

【操作】先以75%乙醇拭凈耳郭皮膚,用消毒干棉球擦凈。用鑲子將中間粘有壓物的小方膠

布(面積約為7X平方毫米),置于穴區,并粘牢貼緊。待各穴貼壓完畢,即予按壓。

五、禁忌癥

1.耳郭匕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用耳穴治療。

2.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禁用耳針治療;婦女懷孕期間也應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宮、卵巢、內

分泌、腎等穴。

六、注意事項: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耳郭暴露在外,結構特殊,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感染,且感染后易

波及軟骨,嚴重者可致軟骨壞死、萎縮而導致耳郭畸變,故應重視預防。一旦感染,應立即

采取相應措施,如局部紅腫疼痛較輕,可涂碘酒,每日2?3次;重者局部涂擦四黃膏或消

炎抗菌類的軟膏,并口服抗生素。如局部化膿,惡寒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發生軟骨膜炎,

當選用相應抗生素注射,并用慶大霉素沖洗患處,也可配合內服清熱解毒劑,外敷中草藥及

外用艾條灸之。

2.對年老體弱者、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高血壓病者,治療前應適當休息,治療時手法要輕

柔,刺激量不宜過大,以防意外。

3.耳針法也可能發生暈針,應注意預防并及時處理。

4.對肢體活動障礙及扭傷的患者,在耳針留針期間,應配合適量的肢體活動和功能鍛煉,有

助于提高療效。

九、腕踝針法

腕踝針法,是在手腕或足踝的相應進針點,用毫針進行皮下針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療法

是把病癥表現的部位歸納在身體兩側的6個縱區,在兩側的腕部和踝部各定6個進針點,以

橫膈為界,按區選點進行治療。具有疏通經絡,調和臟腑功能的作用。適用于多種痛證及臟

腑疾患。

一、常用器具

通常選用已消毒的30、32號1.5寸不銹鋼毫針。

二、腕踝針進針點

1、腕部進針點

左右兩側共6對,約在腕橫紋上2寸位置上,環前臂做一水平線,從前臂內側尺骨緣開始,

沿前臂內側中央,前臂外側槎骨緣,前臂外側中央,前臂外側尺骨緣順序六等分,每一等分

的中點為進針點,并分別稱之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1)±1位置在小指側的尺骨緣與尺側腕屈肌腱之間。

(2)上2位置在腕掌側面中央,掌長肌腱與梳側腕屈肌腱之間。

(3)±3位置在槎動脈與梳骨緣之間。

(4)上4位置在拇指側的梯骨內側緣之間。

(5)±5位置在腕背中央,即外關穴處。

(6)上6位置在距小指側尺骨緣1cm處。

2、踝部進針點

左右兩側共6對,約在內踝高點上3寸位置上,環小腿做一水線,并從小腿內側跟腱緣開始,

沿小腿內側中央,小腿內側脛骨緣,小腿外側腓骨緣,小腿外側中央,小腿外側跟腱緣的順

序六等分,每一等分之中點為進針點,并分別稱之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⑴下1位置靠跟腱內緣。

(2)下2位置在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

(3)下3位置在脛骨前崎向內1cm處。

(4)下4位置在脛骨前帽與腓骨前緣的中點。

(5)下5位置在外側面中央,靠腓骨后緣。

(6)下6位置靠跟腱外緣。

三、基本操作方法

1.進針

一般可采用坐位或臥位,或針腕用坐位,針踝時取臥位。針刺肢體位置非常重要,肌肉盡量

放松,以免針刺時針體方向發生偏斜。選定進針點后,皮膚常規消毒,醫者以押手固定在進

針點的下部,并且拉緊皮膚,刺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15~30

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將針平放,使針身呈水平沿真皮下進入約1.2寸4寸,以針下

有松軟感為宜,不捻針。患者針下無任何不適感覺,但患者的主要癥狀會可得到改善或消失。

2.調針

如患者有酸、麻、脹、重等感覺時,說明針刺入到筋膜下層,進針過深,須將針退至皮下,

重新沿真皮下刺入。

3.留針

一般情況下留針20~30分鐘,若病情較重或病程長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1至數小時,但

最長不超過24小時。留針期間不行針。

4.療程

一般情況下隔日1次,急性病癥可每日針「2次,10次為1療程。

四、常見疾病的腕踝針治療技術

1.腰痛(淤血阻絡型):腰痛又稱“腰脊痛”,以自覺腰部疼痛為主癥。腰痛的病因非常復

雜,臨床上常見于西醫學的腰部軟組織損傷、肌肉風濕、腰椎病變、椎間盤病變及部分內臟

病變等。

【治則】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處方】脊中、兩側夾脊疼痛取雙下6;腰部1.5寸外疼痛取雙下5.

【操作】1.體位:患者仰臥位,醫者站于患側。

2.測量:醫者一手握住度量尺對處方穴位進行度量標記。

3.針刺手法:。常規消毒后,用三指持針柄,針體與皮膚呈30°角,用拇指輕捻針

柄,使針尖快速通過皮膚。針尖通過皮膚后,即將針放平,這時針尖會將皮針挑起的0.2cm

大小的皮丘,將針體貼近皮膚表面,循縱的直線方向沿皮下進針,針刺進皮下的長度一般為

35cm。

4.檢查患者行走、屈膝等活動,以局部無酸麻脹痛為宜。

2.落枕

落枕是指患者勁項部強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病癥。中醫上認為本病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或枕

頭高低不適,引起頸部氣血不和,筋脈拘急而致病。也可由頸部扭傷或風寒侵襲項背,局部

經氣不調而致。

【治則】舒筋活絡、行氣止痛。

【處方】胸鎖乳突肌處疼痛取患側上6,斜方肌處疼痛取患側上5。

【操作】1.體位:患者仰臥位,醫者站于患側,檢查患者頭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轉活動

度并進行記錄。

2.測量:醫者一手握住度量尺對處方穴位進行度量標記。

3.針刺手法:局部常規消毒,將一寸針沿皮平刺,將針身全部進入皮內,膠布固定。

4.檢查患側的活動度,以局部無酸麻脹痛為宜。

3.痛經(氣滯血瘀型)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較為多見。

西醫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者;后者多繼發于生

殖器官的某些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等。

【治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處方】取雙下2配合雙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