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沙頭角中學高三下期末質量檢查歷史試題理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傳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這種帝王的典型始于()A.秦代 B.漢代C.唐代 D.宋代2.在美國人民評選的“最受歡迎的總統”中,羅斯福常名列前茅,原因之一是他A.領導美國獨立 B.引導美國走出經濟危機C.維護聯邦統一 D.倡議成立國際聯盟3.抗戰期間漫畫家豐子愷創作了《兒童與捷報》的漫畫。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兒童節”(注:民國時期的兒童節為4月4日)。上述“我軍大捷”應發生于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武漢會戰4.“版印之書,唐人尚未盛為之。……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此引文最早當出自A.《貞觀政要》 B.《夢溪筆談》 C.《永樂大典》 D.《四庫全書》5.希臘債務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劇烈動蕩。希臘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曾經高達12%,遠遠超過歐元區設定的3%上限。下列因素與希臘債務危機的發生有關的是A.政府自由放任政策 B.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高福利政策 D.企業國有化6.以下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會試、殿試部分題目展示。據此可知,清末科舉制度A.因循守舊脫離時代的需要 B.呈現出一定的實用化傾向C.缺乏明確的選人用人標準 D.奉行"中體西用"的理念7.談及中國古代某一位思想家,清代學者劉獻廷評價“其學無所不窺,于《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圣賢學脈僅此一線”。據此判斷,這位思想家是A.朱熹 B.陸九淵 C.顧炎武 D.王夫之8.根據如圖分析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全國大規模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共八大路線、方針的落實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D.“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9.《史記·殷本紀》記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對上述史料看法正確的是A.《史記》素以“信史”著稱故該史料可信B.該記述屬于神話傳說,基本無歷史價值C.該史料屬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參考價值D.該史料屬于文獻史料,可尋求實物印證10.晚清政府盡管在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下列議論最能體現此觀點的是A.“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B.“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C.“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D.“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1.如圖“中國民主革命”時間軸中“?”處應填入的年份是A.1912年 B.1919年 C.1937年 D.1945年12.19世紀中期開始,求進步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20世紀初,梁啟超、張東蓀等一批知識分子卻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 B.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C.新文化運動的洗禮 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13.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搗毀孔子牌位,焚燒古書;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打著儒家旗號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A.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 B.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C.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D.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斷與時俱進14.東漢后期以來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頹廢,名士們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身價"。這反映了東漢末期A.人才名與實相背離問題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視C.儒家思想影響地方官員選拔 D.貴族階層普遍崇尚技藝15.1902年,梁啟超認為“史館中數十萬之著錄,其資格可以養吾所欲,給吾所求者,殆無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可見,他倡導的史學革命著眼于A.喚醒民族意識B.復興傳統史學C.發動群眾革命D.推進維新變法16.下面是1867-1884年中國主要出口商品統計表。(貨值單位:海關兩)。對表中茶葉和蔗糖出口比重變化分析正確的是A.中國在外貿中由入超轉為出超B.西方列強對原料需求的升級C.民族工業發揮了抵制作用D.中國茶葉生產出現衰退17.下表是我國某時期的國際郵件資費表(部分),從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是A.改革開放前中國未與西方建交B.香港是中國與西歐交往的唯一橋梁C.捷克是中國通往西歐的交通樞紐D.蘇聯東歐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18.明末清初思想家顏元猛烈抨擊當時道學家們窮理居敬、靜坐冥想的現象,指出,“朱門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窮理,心里見得,日間做得,卻只是讀、講、論,……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那曾去格物”,人應具有“實才實德”,格物要實地去做,不能離物而“窮理”。據此分析,顏元A.強調致良知的重要性 B.認為格物致知無法窮理C.是對傳統儒學的否定 D.主張做學問應經世致用19.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聯歡大會,北京市市長彭真在會上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材料所呈現的歷史場景最有可能發生在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20.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提到:孫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獨立與繁榮,但也看到了西方為工業化問題所困擾。為預防資本集中他主張節制資本,為應對中國人口的增長超過土地面積的增長帶來的土地問題他主張平均地權。這反映了孫中山A.立足中國國情又借鑒外來文明B.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敗的教訓D.側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21.為應對“山東、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饑饉死者二千余人”的災情,唐中宗命人起草詔令并交A.戶部依詔賑災 B.唐中宗定奪 C.門下省審議 D.內閣裁定處理22.《司徒雷登回憶錄》中寫到:“由西方人創辦和資助的許多文化事業都給取消了。燕京大學最近也給關閉了,燕大的外國教員全部被迫離開了。”這體現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是A.“一邊倒” B.“另起爐灶”C.“求同存異”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3.據《上海電信史》記載:“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請德律風(電話)專營權,條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電話通訊網。”文中省略的是A.英國政府B.總理衙門C.上海知縣D.工部局24.閱讀下列《歐洲移民表》,對此比較好的解釋是目的地時間范圍人數美國1821—1932年3420萬俄國亞洲地區1800—1939年1200萬阿根廷1856—1932年640萬加拿大1821—1932年520萬A.移民可能利用火車、輪船、汽車等交通工具B.世界性經濟危機是歐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對財富的追求D.大規模移民是世界整體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現25.二戰后,股份公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資本家開始大規模對工人發售股票,并積極鼓勵職工購買本企業的股票,對工齡長、貢獻大的職工贈送一些股票。這反映出資本主義A.貧富差別逐漸消失 B.社會矛盾逐漸緩和C.生產關系局部變化 D.福利制度不斷發展26.下圖為五十年代初畫家李琦表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宜傳臥《越走越快》,該作品反映出當時A.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B.傳統的耕作方式占主體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D.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27.蔣經國(蔣介石的兒子)在《國民革命戰史第三部抗日御侮》記載:“……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牽制日軍約達四個師團之兵力,并使平漢路方面之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對徐州會戰及爾后之武漢會戰協力甚大。"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的軍隊指A.新四軍 B.國民黨軍 C.八路軍 D.工農紅軍28.下圖是一張攝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國人生活的照片。作者拍攝此照片的寓意是A.美國當時仍然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B.危機降臨美國,“繁榮”不再的真實寫照C.資本家開著滿載物資的汽車救助失業工人 D.排隊領取救助物資的失業隊伍給繁榮抹黑29.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聯邦德國逐步建立了以強調經濟效率和注重社會團結為特征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福利國家制度。沿著這一發展模式,聯邦徳國經濟奇跡般地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材料說明聯邦徳國①政府積極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②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③開始了大規模私有化浪潮④社會改革與經濟發展統籌推進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0.錢穆認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源于五經,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與宗教相敵對,因此不妨稱之為“人文教”。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產物B.是一種宗教信仰C.受宗族觀念影響D.重視歷史和教育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摘編自(德)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材料二中國明清時期的啟蒙思想與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摘編自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近代以來,歐洲與中國間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長短互補的格局,文化交流變成了作為落后一方的中國向作為先進一方的歐洲學習的進程。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就中國方面而言,就不簡單是一般意義上的落后向先進學習,而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隨著對于救國方案探討的深入,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對于歐洲文化的注意力,漸漸便轉移到了探討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構成進行改造上。——摘編自丁偉志《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則方面“相通的地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歐洲啟蒙思想“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32.文明的演進從歷史來講,現代化的涵義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在此引領下,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演進,某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同學對此進行了討論后作了如下專題的闡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主題一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某博物館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銅器“衛盉”,器內銘文記載:“裘衛用玉璋與貴族矩伯換取了80朋(貨幣單位)的土地。這個換取手續征得了五個貴族的同意,并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完成。通過這樣的途徑,裘衛聚斂了大量財富。裘衛家族的第三代,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禮制: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主題二西方社會的法治文明《拿破侖法典》現藏于某博物館,以下為其中的摘錄主題三現代經濟的兩種模式某同學建立個人歷史博物館,收集有如下兩張圖片主題四中國現代的政治文明某博物館陳列有新中國國徽設計的兩種方案。方案①是以玉壁為主體,圖案中有國家名稱、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進后的圖樣,保留了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門圖案。(1)依據主題一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信息內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換在監督下完成①土地與玉璋以朋為單位進行交換可以說明西周社會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水平不高②可以說明西周中期已經出現僭越禮制的現象青銅器的銘文③青銅器的鑄造工藝④(2)概括主題二中條款的原則,并指出該文件的思想來源。(3)主題三兩幅圖片反映的經濟模式有何不同目的?其共同手段是什么?(4)結合20世紀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談談你對主題四方案②加入天安門圖案的理解。33.西學東漸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近代中國社會各層面都發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在通事(注:翻譯)、買辦、商人中逐漸形成了以漢字注音為特點的洋涇浜英語。下列表格是洋涇浜英語示例:英語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ommission洋涇浜英語三明治啤酒德律風引擎大拉斯康密興詞義肉加面包麥制酒電話發動機外幣傭金材料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對西方挑戰的反應從軍事和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和文化領域。這種大反映在中國人選擇翻譯的西方書籍的類別有了改變。在1850年到1899年這段時期中,中國人所翻譯的自然科學著作在數量上超過了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比例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兩年中,后者卻以二比一的比例超過了前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1)從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獲取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哪些信息?(2)依據材料二,指出1902年前后兩個時期中國學習西方的側重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現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董仲舒改造的漢代儒學屬于“外儒內法”。符合材料“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示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B正確;A主張法家思想;C和D都是儒家思想。2、B【解析】

羅斯福新政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破壞,故B正確;A是華盛頓,排除;C是林肯,排除;D是威爾遜,排除。3、C【解析】

依據材料中“廿七年兒童節”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民國二十七年是公元1938年,1938年春,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激戰,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因此C選項正確。淞滬會戰發生于1937年8月至11月,國民政府并未取得勝利,與材料信息不符,A選項錯誤;太原會戰發生于1937年9月至11月,與材料信息不符;B選項錯誤;武漢會戰發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國民政府并未取得勝利,此時尚未發生,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4、B【解析】

“膠泥刻字”說明是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夢溪筆談》是北宋時期沈括著作,可能是最早提及的著作,故B正確;A是記載唐朝時期歷史,不可能涉及;C和D是明清時期著作,不是最早,排除。5、C【解析】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其國內的高額福利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最終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希臘采取的不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項;國家壟斷主義和企業國有化都與希臘債務危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D。故選C。6、B【解析】

1904年的科舉會試、殿試中出現了與當時時政緊密相連的題目,說明清末的科舉制度呈現出一定的實用化傾向,故選B;圖中的題目貼合時政,沒有脫離時代,排除A;科舉制以考試選官,有明確的選人用人標準,排除C;D項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選B。7、D【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王夫之認為“元氣”是萬物之本,而“元氣”是永恒的,故D項正確;朱熹、陸九淵為南宋理學與心學的代表人物,與題干無關,排除AB兩項;顧炎武為江蘇人,主張經世致用,排除C項。故選D。8、C【解析】

根據下圖《全國農民家庭人均收入抽樣統計曲線圖》可知,農民家庭收入不斷增長。緊扣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故答案為C項;A項的時間是1952年底,時間不符,排除;B項的時間是1956年以來,時間不符,排除;D項說法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本題屬于解讀類選擇題。其備考啟示如下:其一,精準簡約提煉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據此推導其原因或影響是關鍵。9、D【解析】

題意中記載的內容屬于文獻史料,但是有待實物的考證,故選D項。《史記》記載雖然以信史著稱,但大禹治水和封于商屬于沒有實物考證的記載,不能就此推斷該則史料就是可信的,故排除A項。大禹治水和被封于商是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史料中記載的內容,并不能將其完全歸于神話傳說而認定其毫無歷史價值,故排除B項。《史記》中的記載屬于司馬遷二次加工整理的記載,不是一手史料,故排除C項。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的含義,并準確把握直接史料、間接史料的關系。10、D【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題干中涉及到得是“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可知是指晚清政府在經濟改革中取得一定成就,政治改革卻徘徊不前,這和洋務運動時期經濟上采用大機器生產,但是政治上堅持“中體西用”觀點相似,正確的答案是D項,A項側重優先發展政治改革,排除,BC項中沒有涉及到政治改革,排除。11、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故B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故ACD錯誤。12、A【解析】

據材料“19世紀中期開始,求進步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20世紀初,梁啟超、張東蓀等一批知識分子卻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并結合所學可知,自19世紀中期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不斷地向西方學習,但一戰結束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使中國人認識到西方列強的本質,A正確;B與材料無關;新文化運動時期國人提倡西方民主科學,而不是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C與材料不符,C錯誤;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材料“明確表達了對西方文明的極度失望”不符,D錯誤。13、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實際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背景下中國人的抗爭和探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過于絕對,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時期的中國社會狀況不符;C選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洋務運動的領導階級是地主階級;D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不能體現儒家文化的與時俱進。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4、A【解析】

本題以古代選官制度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東漢后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終演繹成重視虛偽與無用的道德行為,這說明漢末名士們名與實相悖問題突出,A項正確;“道藝”并非是指道家思想,B項錯誤;材料中的選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員的選拔,且材料沒有體現儒家思想影響,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且說法過于絕對。15、A【解析】

材料“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強調的是利用史學來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A項符合題意;復興傳統史學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項排除;梁啟超主張的改革,C項排除;維新變法在1898年9月21日被頑固勢力鎮壓,與材料時間不符合,D項排除。16、B【解析】

根據材料圖表信息可知,1867-1884年中國的出口總值、蔗糖出口比重增加,茶葉的出口比重減少,結合所學,西方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原料的需求提高,故選擇B選項;材料只提供了中國的出口信息,沒有進口的資料,無法進行比較,故排除A選項;民族工業的抵制作用主要是對于西方國家的進口,故排除C選項;材料只是體現茶葉在出口比重的減少,不能看出中國茶葉生產的衰退,故排除D選項。17、D【解析】

試題分析:從郵資表可以看出,此時段應是,社會主義正迎合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對峙(冷戰)時期。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后,西方掀起與中國建交熱潮,故A項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香港和捷克在歷史上都起到過溝通中國與西歐之間聯系的作用,所以B、C兩項說法都欠妥,因此不能選。蘇聯與東歐各國的郵費相比較西歐各國要低,說明蘇聯東歐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曾有特殊地位,故本題應選擇D項考點: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點評:注意把相應的史實材料與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相結合來命題。【詳解】18、D【解析】

材料中顏元主張“格物要實地去做,不能離物而‘窮理’”,這反映了做學問應該服務于社會現實的經世致用思想,故D項正確;“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觀點,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的是窮理的方法和途徑,并未認為格物致知無法窮理,排除B項;這一觀點是對傳統儒學的發展而不是否定,故C項錯誤。19、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選項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選項錯誤,排除。故答案為D。20、A【解析】

依據材料,孫中山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進,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問題,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平均地權,由此可知,孫中山立足中國國情又借鑒外來文明,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共民主革命思想,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主革命失敗的教訓,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結合中國的國情學習西方文明,D不符合題意,排除。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孫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獨立與繁榮,但也看到了西方為工業化問題所困擾”“為預防資本集中他主張節制資本,為應對中國人口的增長超過土地面積的增長帶來的土地問題他主張平均地權”,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21、C【解析】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起草的政令要經門下省審議,故C項符合題意;戶部賑災和唐中宗定奪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流程,排除AB項;唐代無內閣,內閣是在明朝出現的,排除D。故選C。22、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取消西方列強的侵略特權,體現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故選D;“一邊倒”指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另起爐灶”指不承認國民黨的屈辱外交,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外交關系,AB不符合題意,排除;“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異”就是意識形態的差異,不符合題意,排除C。23、D【解析】材料“1879年”“德律風(電話)”“租界”并結合所學可知,1845年英美法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當時是三國共一個租界,委任外國領事成立上海“工部局“取代上海縣政府管理租界,故D項正確,BC項錯誤;英國政府不可能具體管理每一個租界,故A項排除。點睛: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879年”“德律風(電話)”“租界”,從中分析出正確答案。24、D【解析】

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是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大規模移民是世界整體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現,故選D;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促使新式交通和通訊的發展,但不是最佳項,A錯誤;世界性經濟危機指1929-1933年,過于片面,B錯誤;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對財富的追求,符合史實,但不是最佳項,排除C。25、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戰后股份公司的發展變化,鼓勵職工購買本企業股票及贈股行為有利于緩和勞資矛盾,激發工人生產積極性,屬于戰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故C項正確;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未讓貧富差距消失,排除A項;題干信息不能片面的說明整個社會矛盾的緩和,排除B項;鼓勵職工購買本企業股票及贈股行為與福利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26、B【解析】

根據材料中“從前推著走”到“現在跟著走”,想象未來要“將來騎著走”,說明從前和現在的耕作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轉變,當時還是以傳統的耕作方式占主體,故B選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從前、現在的耕作方式及展望未來的耕作方式,無法得出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故A選項錯誤;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材料沒有體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故C選項錯誤;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形式,材料沒有體現小農經濟的特點,故D選項錯誤。27、C【解析】

據材料“……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對徐州會戰及爾后之武漢會戰協力甚大。"可知,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這反映的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所為,C正確;據所學可知,新四軍在南方,A錯誤;國民黨軍主要是陣地戰,打的是大兵團的大會戰,與材料的“游擊戰”不符,B錯誤;抗日戰爭時期工農紅軍的稱號已改為八路軍,故D錯誤。28、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看似美好的宣傳標語之下,卻是美國失業的人們正在排除領取物資,結合材料的時間,可知此時正發生經濟危機,反映出危機降臨美國,“繁榮”不再的真實寫照,B正確;ACD項都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排除。29、B【解析】

由材料信息“以強調經濟效率和注重社會團結為特征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福利國家制度”可知,此時的聯邦徳國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注重社會改革與經濟發展統籌推進,故②④正確;該模式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故①③錯誤。由此可知,本題答案為B,ACD錯誤。30、D【解析】

根據材料“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源于五經……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可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重視歷史、重視教育,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宗法制、宗族觀念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C兩項排除。材料“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不能得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一種宗教信仰的結論,B項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相通的地方:尊重人的地位,體現了人文精神;強調道德的作用;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張對公共秩序的維護。(2)原因:啟蒙運動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動搖了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3)特點:中國向西方單方向的學習;在列強侵略下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具有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是一個由淺人深的過程。原因:列強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方文化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仁人志士的推動【解析】

(1)依據材料一中信息結合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相關所學從尊重人的地位、強調道德和教育的作用、主張維護公共秩序等方面概括兩者在思想原則方面“相通的地方”。(2)依據材料二中信息結合啟蒙運動的影響相關所學從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等方面說明歐洲啟蒙思想“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的原因。(3)特點:依據材料三中“……文化交流變成了作為落后一方的中國向作為先進一方的歐洲學習的進程。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而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漸漸便轉移到了探討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構成進行改造上。”信息結合所學從交流方向、背景、目的和程度等方面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原因:依據材料三中“從一開始就是在歐洲列強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反侵略這樣尖銳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而是為著尋求解決中國政治危機,救亡圖存而向對手學習。”、“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對于歐洲文化的注意力,漸漸便轉移到了探討如何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構成進行改造上。”結合所學從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文化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仁人志士的推動等方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32、(1)①可以說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換,②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③可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