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練習第2部分1專題一31高考命題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1頁
浙江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練習第2部分1專題一31高考命題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2頁
浙江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練習第2部分1專題一31高考命題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3頁
浙江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練習第2部分1專題一31高考命題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4頁
浙江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練習第2部分1專題一31高考命題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島考命題點一埋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所渭“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一是指在運用中出現頻率較高,屬常用詞或

次常用詞;二是要弄清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該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實詞包

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近、量詞五類。

綜觀近年來高考試題對本考點的考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文言實詞主要考

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幾種情況,但考查比

較多的是“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2)考查的形式以選擇題為主。一般要求在所給的

四個選血中,選擇其中“不正確的”一妨。對實詞的理解在文言翻譯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五類常考的文言實詞

(一)一詞多義

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很多文言詞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二的義項,即一個詞具有多種

含義。這就是一詞多義現象。以“引”為例:

意義例句

本義拉開弓君子?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牽、拉左右或欲處相如去《廉頗藺相如列傳》

拉長引吭高歌(成語)

油、拔出引佩刀利馬殺之《宋史?太祖本紀》

伸著狼奄至,q首顧日《中山狼傳》

拿牛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

帶領燕?兵玄國即墨《史記?田單列傳》

引申義承擔公卿各引咎自貢《北史?周武帝紀》

舉薦、提拔獎弓1后進,如恐不及《歐陽修傳》

乃設九其禮于廷,?趙使者藺相如

延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

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喻失義《出師表》

引導「火燒身、引人入勝(成語)

掉轉相如多主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時小練]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人萬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②方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戰

③復前行,欲考其林

④方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⑤欲為「里目,更上一層樓

⑥子子孫孫,無學匱也

A.①(D/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②③/⑤⑥D.??/??/??

解析:選B。本題考查的是“窮”的多種義項。③⑤尋求打盡頭/動詞;②?窮盡/動詞:

①④處境困難/形容詞。

2.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問題。(3分)

大樹?將軍

馮異為人謙退不佟,行與諸將相逢,物引車避道。進止皆布表手,軍中號為整齊。每所

止今,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史部分諸將,

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選自《后漢書?馮異傳》)

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①馮異為人謙退不僅伐:自夸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伐:討伐,征伐

B.①進止皆有表識識:賞識

②天下誰人不識君識:認識

C.①每所止令舍:宿營

②逝者如斯夫,不含晝夜舍:舍棄

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賞賜

②以是入手以書假余多:大多

解析:選A。B項,①應弊釋為“標志:C項,②應解粒為“停息”;D項,①應解

釋為“贊揚”。

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夸,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

停止都有標志,在各軍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

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克邯鄲,要重新安

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隸屬,士兵們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

贊揚他。

(-)古今異義

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

容易被忽略的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變化情況示例

詞范圍色(古:臉色;今:顏色)

義擴大皮(古:獸皮;今:皮膚)

擴病(古:重病:今:病)

大江(古:長江;今:江河)

義項增多勸(古:勸勉:今:勸勉,規勸)

假(古:憑借、利用;今:憑借、利用,不真)

臭(古:氣味:今:壞氣味)

詞范圍

金(古:金屬;今:金子)

義縮小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義項讓(古,責備,謙讓;今,謙讓)

減少憐(古:愛,憐憫:今:憐憫)

涕(古:眼淚;今:鼻涕)

偷(古:茍且;今:偷竊)

詞義轉移去(古:離開;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獄(古:案件;今:監獄)

諷(古:委婉地勸告;今:諷刺)

爪牙(古:武臣:今:壞人的黨羽)

感情色

恨(古:遺憾:今:仇恨)

彩變化

下流(古: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品德惡劣)

鍛煉(古:羅織罪名陷害別人:今:錘煉)

【即時小練]

3.下列各句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乂在六國下矣

B.樊將軍以方圖來歸丹

C.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D.余稍為修堂,使不上漏

解析:選D。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古今異義詞。A項古義為“先例”,今義為“真實的或

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項古義為“窘迫,走投

無路”,今義為“生活貧窮,經濟困難”:C項古義為“英明睿智”,今義為“懂事理,有

遠見,想得周到”。

4.下列文段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

超人隨形

是人貧居,讀《淮南方》,得“螳聊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

娜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今坦。掃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障,

問其妻日:“汝見我不?”妻始時恒冬言“見”,經日,乃今修不堪,紿云“不見”。嘿然

大斗.赍葉入市,個四取3電。更遂縛詣縣。

A.不能復分別B.乃醫傕不堪

C.劉■皿取人物D.對面取人物

解析:選B。A項“分別”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現在多是“各自分離''的

意思:C項“對面”在文中是“當面”的意思,而現在多是“正前方”“對過”的意思;D

項“人物”在文中是“別人的物品”,而現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點的

人”的意思。

有一個處國人生活貧困.讀《淮南方》.讀到''螳螂窗伺蟀時用樹葉遮蔽自己,這樣可

以隱藏起身體”,于是到樹下仰頭摘取樹葉——螳娜捕蟬時借以隱形的那片樹葉,把它摘下

來。樹葉落到樹下,樹下原先有落葉,他不能夠再分辨出來了。他就掃了幾斗回去,一片一

片地拿樹葉遮蔽自己,問他的妻子說:“你看見我沒有?”妻子開始時一直回答“看見”,

楚人整天這樣問,妻子于是厭倦到不能忍受,就騙他說“看不見”。是人沉默不出聲,心中

大喜,帶著樹葉來到市場,當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綁著池去縣衙。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種語言現象。甲

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見的通假的情況如下:

解說舉例注意點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由于古今語音的變異,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項王!(“蚤”同有的通假字現在的讀

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早”"鴻門宴》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

通假字

代替,這個借用的字叫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甚遠。如:生之有時而

通假字德也。(“倍”同用之亡度。(“亡”通

“背”)《鴻門宴》“無”)

至莢夜月明,獨與邁乘

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小舟,至絕壁下。

幾個意義,后為區別,(“莫”通“暮”)《石

中學教材中,把古今字

古今字另造一個新字(今字)鐘山記》

也視為通假字

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

幾個意義惑也。(“受”同

“授”)《師說》

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

異體字音同義同,形不同(“僦’通"遍”)《曹

注釋異體字

劌論戰》

[即時小練]

5.對卜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個止確的一項是()(3分)

A.迷淮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

B.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

解.:通“懈”,松懈

C.秦舞陽色變嶇恐

振:通“震”,震驚

D.張良出.亭項伯

要:同“邀”,邀請

解析:選B。解:解除包圍。

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3分)

(沈周)奉親至孝。父咚,或功之仕,對曰:“若不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

有郡守征畫工繪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或助周謁貴游以兔,周日:“往

役,義也,謁貴游,不更辱乎!”號供役而還。

下列句中加點字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

A.父漢,或勸之仕

B.孕供役而還

C.故患有所不呼也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解析:選B。本題重點考重辨析文中的通假字。A.聯系下文沈周不離開母親、贍養母親

的決心可知,“父沒”指父親去世,所以,此處“沒”是通假用法,通“歿"。B.“卒供役

而還”,是沈周被征勞役的結果,''卒”是“最后”“終了”的意思,沒有通假用法。C、D

兩項均選自《魚我所欲也》,“眸”通“避”,躲,議法蛛開;“辯”通“辨”,分別,辨別。

(沈周)對父母很孝順。父親死后,有人勸他入仕途,他回答說:“你不知道我的母親拿

我當命根子嗎?我怎么能離開她呢。”……

有個郡守想征召畫工在屋墻上作壁畫。鄉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將他的姓名告訴郡守,于

是沈周被征召去畫壁畫。有人勸他去拜見權貴通過游說來免去勞役,沈周說:''去做役工是

百姓的義務,去拜見權貴游說不就變成了恥辱嗎!”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

(四)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

的語法特點,并臨時做乙類詞用,這種語法現象就叫作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常見的類型有: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提示:本知識點在高考命題點四”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含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

用法)”將做詳細講解。

(九)偏義復詞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

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義復詞現象。

類型例句

語義相對的此該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偏義復詞,此處只有“亡”

偏義復詞的意義,''存"為襯字。)

語義相近的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并序》(公姥:偏義復

偏義更詞詞,婆婆。)

[即時小練]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不是偏義復詞的一項是(乂3分)

A.陟罰臧否,不宜號回

B.以先國本之急而后私譏也

C.亦以明如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中間力拉則南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

解析:選D。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偏義復詞。A項偏在“異”:B項偏在“國”;C項偏

在“死”。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屬于偏義復詞的一項是()(3分)

A.伶般縈苦辛

B.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年掣者

C.晝夜勤作g

D.固知一殂生為虛誕

解析:選C。劉蘭芝應該是晝夜勤奮地“作”,這里是偏義復詞,偏指“作”。A項“伶

傳”是合成詞,不能單獨解釋某個詞案:B項“怨堂"是同義詞連用,“怨”“望”都是“怨

恨”的意思;D項“死生”指"死亡””活著”,亦無偏指。

二、練中尋法,“七法”巧解文言實詞

口方法一代人推斷法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8?全國卷II)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成言平常持米到

洛,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

德,為立拘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款而存之c延森中,桓南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

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

每食輒弦歌而薦之薦:舉薦、推薦

正誤:錯誤。

推斷過程:可用代入推斷法,符題中的解釋放在原文的語境中推斷是否正確。“薦”字

結合“立祠”一詞,譯為“舉薦、推薦”不當,意思應是“祭祀”。

王渙的靈柩向西運回家鄉,路過弘農縣,老百姓都在路旁擺設盤子、案子加以祭奠。官

吏問這樣做的緣故,老百姓都說平常帶根食到洛陽,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奪,經常要損失一半。

自從王渙任洛陽縣令,再沒有被官吏侵奪冤枉,所以前來祭奠以報答他的恩情。王渙的政治

教化令人懷念感激達到這樣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渙恩德,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每到進

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延亂年間,桓帝喜好黃老之術,將各種祭祀的祠堂全部毀掉,只

特別下詔讓密縣保存已故太傍卓茂的祠廟,洛陽保留王渙的祠廟。

I方法指導I

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

境中疏通文意,解釋正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解釋,反之即為錯誤解釋。

「方法二因文定義法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5?安徽卷)“聞宋伸溫書《我亭十三跋》基于松江府亭,趙子昂書《鐵佛患鐘銘》在

鶴沙報恩懺院,倘各損惠一通,敬拜蜴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

合古人呼居,而于禪悅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庫層矩度:氣度

正誤:錯誤。

推斷過程:運用因文定義法。“矩度”的意思是“規矩,法則”,“合矩度”即符合規

矩,從上下文看這里是說先生作文規范,而不是說他有氣度,故錯誤。

“聽說宋件溫寫的《蘭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臨攀了,趙子昂寫的《鐵佛察鐘銘》在

碼沙報恩懺院,如果您能夠各惠贈一篇給我,我要感謝您的恩賜。”他高雅的情操就像這樣。

先生在古文方面創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創作的規矩,而他尤其擅長表達

修禪得到喜悅的文字。

I方法指導I

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

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

口方法三聯想推斷法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9?全國卷II)令行于民那干,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

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時其

師公孫賈。明日,泰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是。

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整年

正誤:正確。

推斷過程:運用課本聯想推斷法。“期年”,聯想課文《軍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

后,雖欲言,尢可進者”一句中的“期年”,便可知是,?一整年”的意思。

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奏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

犯法令。衛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

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森刑。第

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丟失的

東西,山中沒有猛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富足。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7?江蘇卷)先生名中.字家甫,江都人.少孤.好學.貧不能購書.助書賈的書千市.

因遍讀經史百家,過目成誦。年二十,應提學試,試《射雁賦》第一,補附學生,詩古文詞

日益進。

助書賈承書于市鬻:賣

正誤:正確。

推斷過程:“鬻”可用聯想推斷法來判斷,在成語“賣官鬻爵”中“簿”就是“賣”的

意思。

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時父親去世,愛好學習。家貧沒有能力購買書箝,

幫助書商在集市上賣書,趁機通讀了經史百家書籍,看一遍就能背?誦出來。二十歲時,參加

院試考試,應試文章《射雁賦》被列為第一,補為附學生員,詩詞古文每天更加有長進。

I方法指導I

1.課本聯想法

高考試題中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我們要善于聯系

課內學過的實詞,舉一反三,找出對應文句,進行相應遷移。

2.雙音聯想法

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立,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試題中出現的單音節詞,可以通過

聯想雙音節詞來推斷。

3.成語聯想法

不少成語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語中保留了很多詞語的古義,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

的有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文言實詞含義,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方法四句式推斷法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9?全國卷II)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日:“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

“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

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渚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日:

“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更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圣人向可以強國,不舉其故法:效法

正誤:正確。

推斷過程:運用句式推斷法。“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荷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是一

個對偶句,“法”與“循”意思相近,先運用成語聯想法,由“福序漸進”推出“循”為“遵

循:遵守”之意,進而判斷“法”是“效法,遵守”之意。

孝公與他交談,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說:“你用什么打動了我們的國君呢?

我們國君高興極了。”衛鞅回答說:“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勸說他,他特別高興。”孝公任

用衛鞅后,衛鞅想要變更法詹.孝公擔心天下人議論自己c衛鞅說:“行動猶球不決就不會

有名聲,做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

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舊制。”孝公說:“好。”“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

利于國家就不必效仿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稱王天下,夏、殷不更改舊禮制

而滅亡。反對舊法度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制的人不值得貸揚。”孝公說:“好。”于是

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法度的命令。

I方法指導I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對偶句中,位置對稱的詞

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

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方法五語法推斷法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6?江蘇卷)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讀書雞鳴山,晝夜不輟,曲目音,下幃修坐者三

月。友人以經書題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輒塞耳不敢聽。

翅目皆病:疲憊

正誤;錯誤。

推斷過程:運用語法推斷法。“病目者"中"皆"的意思是"眼病",結合語法推斷法

可知“病”應翻譯為動詞“患病”,故題目中的“疲憊”錯誤.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進入南都,在鳴鳴山讀書,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幃下安靜

地打坐了三個月。朋友用經書中的考題彼此商量,(考題)一傳入他耳中文章馬上就形成了,

后來再有談到(考題)的,他就渚住耳朵不敢聽了。

I方法指導I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

供了依據。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

詞充當等。

D方法六通假代入法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6?山東卷)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尢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

侯也。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其衣服節儉而眾迅也。

若其衣服節儉而眾啜也說:同“悅”,高興

正誤:正確。

推斷過程:運用通假代入法。據上文“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

國君做得好,百姓才感念他們,國君“衣服節儉”,當然老百姓一定會高興,“說”本身沒有

“高興”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悅”,代入,上下文通順,因此正確。

效法古代圣盼之王的節儉就可以:效法他們算的衣服,居住在他們的宜宅,沒有益處C

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統一天下,不是憑借衣服使諸侯歸附的。誠心地愛護

百姓,堅決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們的德行而歸附于他們的道義,就像他們衣服節

儉老百姓一定會高興那樣。

I方法指導I

文言實詞中當遇到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慮。然后根

據通假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D方法七常識識記法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語段,判斷加點詞解釋正誤。

(2015?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閣王侯和來領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則有邊事,當涂兵之沖,上下震搖。侯下手,救災之政,備敵之略,皆有次敘。饑者

飽,壞者筑。赤白囊晝夜至,侯一以靜填之。

侯下車下車:初到任

正誤:正確。

推斷過程:運用常識識記法。“侯下車”中“下車”涉及文化常識,解釋為“初到任”,

正確。

甲申年秋天,直秘閣王和來擔任太守,正趕上發生水災,把堤防都沖壞了,百姓沒有一

粒糧食吃。到了冬天,邊境地區又發生戰事,當涂是軍事要地,上下震動。王租初到任,救

災的措施,防備敵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饑餓的人能吃飽,倒塌的堤防進行了修筑。

緊急情報日夜送到,王和都平停地對待。

I方法指導I

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乞骸骨”(告老還鄉)、

“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發”(束發成年)等。例:“晁錯為內史,貴幸

用事。用事:憑感情做事。”題目解釋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

事”專指“掌權”。

一、一詞多義(每小題I分)

1.屬(10年12考)

(1)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

(2)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3)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滕王閣序并詩》)

(4)衡少善屬文(《張衡傳》)

(5)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6)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過秦論》)

(7)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8)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屈原列傳》)

答案:(1)動詞,這里指勸人飲酒(2)動詞,隸屬

(3)動詞,屬于(4)動詞,連綴(5)動詞,通“囑”,囑托

(6)名詞,等輩、類(7)名詞,等,輩(8)動詞,接連

2.鄙(10年5考)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葡相如列傳》)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6)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7)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并詩》)

(8)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荊軻刺秦王》)

答案:⑴名詞,邊避地區,邊遠的地方(2)形容詞,庸俗,淺陋,鄙俗⑶形容詞,

見識淺薄(4)動詞,當作邊境(邊疆)(5)形容詞,見識淺陋(6)動詞,鄙薄,輕視

(7)名詞,自稱的謙辭(8)名詞,村野之處,鄉下

3.辭(10年2考)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海陽城(《琵爸行并序》)

(5)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6)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屈原列傳》)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8)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1)名詞,言詞,言語(2)名詞,文辭,文學(3)動詞,推辭(4)動詞,告別,

辭別(5)動詞,講究,計較(6)名詞,辭令,應酬的言辭(7)動詞,辭謝,婉言道歉(8)

動詞,推托、推辭

4.見(10年3考)

(1)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2)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

(3)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荊軻刺秦王》)

(4)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6)其進曲琲.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8)吾嘗被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9)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在東南飛并序》)

(10)慈父見背(《陳情表》)

答案:(1)介詞,表被動(2)動詞,顯露(3)動詞,接見

(4)動詞,拜見(5)介詞,表被動(6)名詞,見到的景象

(7)動詞,出現(8)動詞,看見(9)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10)放在動詞前,

表示對自己怎么樣

5.卒(10年4考)

(1)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

(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3)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

(4)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5)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6)始舍于共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

(7)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張衡傳》)

(9)卒惶急不知所為(《荊軻刺秦王》)

(10)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孔在東南飛并序》)

答案:(I)副詞,終究,究竟(2)副詞,終于(3)動詞,終,善終(4)副詞,終于(5)

名詞,士兵(6)名詞,死亡(7)名詞,士兵(8)動詞,死(9)副詞,突然,倉促(10)動

詞,終、盡

6.謝(10年4考)

(1)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史記》)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3)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4)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E并序》)

(5)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在東南飛并序》)

(6)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信陵君竊符救趙》)

(7)及花之既謝(《芙蕖》)

答案:(1)動詞,謝絕(2)動詞,道歉(3)動詞,請罪

(4)動詞,辭別(5)動詞,告訴,告誡(6)動詞,感謝,謝恩(7)動詞,凋謝

7,間(10年3考)

(1)千載誰堪伯仲問(《書情》)

(2)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陳涉世家》)

(5)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6)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7)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8)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9)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10)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答案:(1)名詞,中間(2)名詞,期間(3)名詞,一會兒

(4)副詞,喑中(5)副詞,偷偷地⑹副詞,從小路⑺名詞,縫隙,空隙(8)動詞,

參與(9)動詞,交雜,夾雜(10)動詞,隔離,間隔

8.延(10年4考)

(1)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過秦論》)

(2)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赤壁之戰》)

(3)秦人開關延敵(《過秦論》)

(4)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5)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答案:(1)動詞,延長、延續(2)動詞,蔓延、擴展

(3)動詞,迎擊(4)動詞,邀請(5)副詞,久久

9.質(10年4考)

(1)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觸龍說趙太后》)

(2)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3)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4)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獄中成法,質明啟鑰(《獄中雜記》)

(6)德有不成者,非大質之卑(《送東陽馬生序》)

(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8)唯昭質其猶未虧(《離騷》)

答案:(1)名詞,人質(2)名詞,通“贄”,信物(3)名詞,底子,質地(4)名詞,殺

人時作墊用的砧板(5)副詞,正,剛剛(6)名詞,資質、稟賦(7)動詞,質問、質疑(8)

名詞,木質、品質

二、古今異義(每小題3分)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里,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愈是()

①約為般姻②臣以供養不主,辭不赴命③備他盜之出入與小簞也④項伯洋帶⑤

所以遣將守關者

⑥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⑦臣戰河南⑧君王為人不尋

A.①⑧B.②③@

C.??⑦D.??⑧

解析:選D。①''婚姻",古義為“兒女親家”,今義為“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無主”,古義為“沒有人主持”,今義為“沒有主人”。③“非常”,古義為“意外的變故”,

今義為“屬性詞,異乎尋常的,特殊的”。⑤''所以",古義為“……的緣故”,今義為“表

示因果關系的連詞”。⑦“河府”,古義為“黃河以南”,今義為省名。均與現代漢語意思不

同。

II.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阿房宮賦》)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軍郡《阿房宮賦》)

C.歌臺暖響,春光觸顆《阿房宮賦》)

D.因書長句,歌以贈之(《琵皆行并序》)

解析:選C。A項,“氣侯”,古義為“大氣”,今義為“一定地區里經過多年現察所

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B項,“經營”,古義為“統治”,文中為“統治者搜刮的金

玉珠寶等物”,今義為“籌劃并管理(企業等)”。C項,“融融”,古今意義均為“暖和”。

D項,“因為”,古義為“于是寫”,今義為“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然而感歡異變,功業相反,何也(《過秦論》)

B.且夫禾下非小弱也(《過秦論》)

C.然秦以自冬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D.試使中冬之國與陳涉度長粼大(《過秦論》)

解析:選D。“山東”,古義為“靖山以東”,今義為省名。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七十者日以食肉矣(《盅子?堤人之于國也》)

B.華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孔雀東南飛并序》)

c.暮去朝來覷自故(《琵琶行并序》)

D.零丁孤苦,至于盛西《陳情表》)

解析:選A。A項,“可以”,古今意義均為“能夠”oB項,“生人”,古義為“活著

的人”,今義為“陌生人”。C項,“顏色”,古義為“容貌”,今義為“由物體發射、反射

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顯示給人看的厲害的臉色或行動”等。D項,''成

立”,古義為“成人自立”,今義為“(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理論、意見等

有根據,站得住”。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