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3頁(共83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共15小題)1.(2024春?青銅峽市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韓信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馀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今井陘之道,車不符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不至十日,而信之頭可致于戲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則國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十人,人持一赤幟,從問道蔽山而望趙軍。誠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帆。”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軍恐吾至艱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起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韓信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韓信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恭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起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璧,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于是漢兵矢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派水上,擒趙王歇。(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文本二:世言韓信伐趙,趙廣武君請以奇兵塞井陘口,絕其糧道,成安君不聽。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廣武君策,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勝趙。使廣武計行,信且見禽。是說者,不善現人者也。夫以韓信敵陳馀,猶以猛虎當羊豕爾。信與漢王語,請北舉燕、趙,正使井陘不得進,必有他奇策矣。其與廣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聽子計,仆亦禽矣。”蓋謙以求言之詞也。不然,何以為信!(節選自洪邁《容齋隨筆?卷五》,有刪改)(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括號中填上相應的序號。趙已先據A便地為壁B且彼未見吾C大將旗鼓D未肯擊E前軍F恐吾至H阻險而還。(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信使人間視”與“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兩句中的“間”字含義不同。B.“令其裨將傳飧“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其”的意義和用法相同。C.“絕其糧道“與“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蘇武傳》)兩句中的“絕”字含義相同。D.“請北舉燕、趙”與“南取漢中,西舉巴、蜀”(《過秦論》)兩句中的“舉”字含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廣武君認為,并陘道路狹窄,韓信的軍隊延綿數百里,這為絕其輜重提供了有利條件,成安君應固守營寨,勿與韓信交戰,如此韓信之軍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認為韓信的士兵雖然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而且千里來襲,士兵疲憊,不應避而不戰,因此沒有聽從廣武君的計策。C.韓信派遣二千騎兵先上山隱蔽觀察,等趙軍傾巢而出搶奪戰利品時,這些騎兵便馳入趙營。把趙軍旗幟全部換成漢軍旗幟,為戰斗取勝立下大功。D.漢軍將士對韓信的安排堅信不疑,作戰時依計而行,三軍用命;而反觀趙軍,卻步步中計,最終在漢軍的夾擊之下大敗,成安君陳馀,也被斬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于是韓信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②使廣武計行,信且見禽。(5)世人認為,如果成安君采納廣武君的計策,那么韓信便會失敗。對此洪邁持有不同的觀點。洪邁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2023春?光明區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關羽攻樊城,呂蒙上疏曰:“羽討樊城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蒙下至蕪湖,定威校尉陸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但務北進,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也。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以代蒙。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呂蒙陰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艦船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副將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己,加之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芳、士仁咸懼。于是蒙為書說二人開門出降。得關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關羽聞南郡破,即走南還,且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使還,羽屬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于章鄉,斬之,遂定荊州。(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吳蜀通好》,有刪減)(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B.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C.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D.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建業,三國時東吳都城,此后,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定都,開創了六朝古都的歷史。B.露檄,公開發布的軍事文告。如果是緊急軍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為羽檄。C.商賈,古代有“行商坐賈”之說,“商”即流動販賣的人,“賈”即開店售物的人。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問,與《屈原列傳》中“存君興國”的“存”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A.呂蒙假稱有病退回建業,讓孫權用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取代自己,以此騙關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陽對付曹操。B.呂蒙認為關羽智勇雙全,又在荊州大施恩義,加上剛剛獲勝,氣勢正旺,很難對付。因此,他選擇以退為進的策略。C.關羽雖然在江邊設置了哨卡觀望,但是呂蒙暗中派遣精兵喬裝成商人抓住哨兵,導致他不知軍情。D.呂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對關羽的不滿和畏懼心理說服二人投降并獻出南郡,然后嚴明軍紀,安撫百姓,讓城內關羽的將士沒有了斗志。(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但務北進,未嫌于我。②使還,羽屬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5)從關羽丟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當事人關羽和呂蒙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3.(2024秋?梅河口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凡戰,所謂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法曰:“可勝者,攻也。”三國,魏曹操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吳將呂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難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陳其狀。于是孫權親征皖,一朝夜至。問諸將計策,諸將皆勸作高壘。蒙曰:“治壘必歷日乃成,彼城備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數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甚因以三軍銳氣四面攻之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術也。”吳主權從之。蒙乃薦甘寧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蒙功,即拜廬江太守。(《百戰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司馬法》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國有家者,禹嘗不講乎攻守也。夫攻者,不僅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大而言之,為君之道;小而言之,為將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謂知彼者也;守吾氣者,所謂知己者也。”太宗曰:“誠哉。朕常臨陳,先料敵之心與己之心孰審,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敵之氣與己之氣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將臣,雖未知彼,茍能知己,則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孫武所謂‘先為不可勝’者,知己者也;‘以待敵之可勝’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臣斯須不敢失此誠。”(《唐太宗李衛公問對》)(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今觀A此城不甚固B以三軍C銳氣D四面E攻之F不移G時可拔(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凡戰”中的“凡”字,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B.乘雨水,指冒著雨水,“乘”與《登泰山記》中“自京師乘風雪”的“乘”意思不同。C.有國有家者,泛指諸侯和大夫,先秦時,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卿大夫的封地稱為家。D.完其壁,文中是指鞏固營壘,其中的“壁”與成語“作壁上觀”中的“壁”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曹操派遣朱光擔任廬江太守,朱光率兵在皖地開墾田地種稻,同時又派間諜聯絡吳地的起義首領,呂蒙認為應該趁早除掉曹操。B.孫權采納呂蒙建議,親自出征,一天一夜到達皖地,向眾將征詢攻城之策,大家建議采取構筑攻城高壘之法,呂蒙則持不同意見。C.天剛亮吳軍就發起進攻,呂蒙擂鼓督戰,士兵奮勇登城,很快就攻克了該城,孫權為獎勵呂蒙所建功勛,當即任命他為廬江太守。D.唐太宗臨陣對敵時,常常先分析敵我作戰意圖誰更審慎周密,并察明敵我士氣誰更旺盛,他認為這是兵家必須掌握的重要原則。(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若淹留數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②夫攻者,不僅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5)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稱蒙“勇而有謀”,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述呂蒙的謀與勇之處。4.(2024春?大理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別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太夫人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選自歐陽修《瀧岡阡表》,有刪減)材料二: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修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獎引后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蘇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于世。篤于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選自《宋史?歐陽修傳》,有刪減)(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獎引后A進B如C恐D不及E賞識F之下G率為H聞人(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夫人,漢時對列侯之母的稱謂,后世凡官僚豪紳之母不論在世與否,均可稱。B.燭,文中意思是點燃蠟燭,與《登泰山記》“明燭天南”中的“燭”意思不同。C.其,文中是語氣副詞,與《伶官傳序》“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D.物,文中指別人、眾人,或除自己以外的人。如“物議”是指眾人的議論、輿論,“恃才傲物”意為仗著自己的才能輕視別人。(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陽修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在家境貧寒中撫養他長大,從母親那里得知,父親為官清廉,俸祿微薄但喜歡周濟他人。B.歐陽修的父親宅心仁厚,審理案卷特別謹慎,常想著為判死刑的人謀一條生路,自己去努力了,即便不成,那也沒什么遺憾了。C.歐陽修的母親年輕時就秉承勤儉治家的原則,后來富裕了也不超過以前的限度,她認為保持儉樸節約才是度過患難的好辦法。D.歐陽修關心民眾疾苦,特別關注官吏治理政事的問題,認為政事的好壞關系到百姓的利益,為政時要做到寬松簡易而不擾民。(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②篤于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5)材料二中說歐陽修“遇(政)事不敢忽也”,他能有如此修養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2024春?臨淄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贈司徒魯郡顏公,諱真卿,事唐為太子太師,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至今雖小夫婦人,皆知公之為烈也。初,公以忤楊國忠斥為平原太守,策安祿山必反,為之備。祿山既舉兵,與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卿撓其勢也。天寶之際,久不見兵,祿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動,公獨以區區平原,遂折其鋒。四方聞之,爭奮而起,唐卒以振者,公為之倡也。(節選自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有刪改)材料二:代宗崩,真卿為禮儀使。盧杞專權,忌之。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上從之。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謾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眾令退,館真卿而禮之。希烈大宴逆黨,召真卿坐,使觀倡優斥默朝政為戲,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時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號,而太師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師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聞顏杲卿無?是吾兄也。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后已,豈受汝輩誘脅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遺其將辛景臻、安華至真卿所,積柴庭中,沃之以油,且傳逆詞曰:“不能屈節,當自燒。”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賜卿死。”真卿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從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真卿罵曰:“乃逆賊耳,何敕耶!”遂縊殺之,年七十七。(節選自《舊唐書?顏真卿傳》,有刪改)(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祿山A反B首C舉義兵D及E被害F詬G罵H不絕I于口。(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伐,與成語“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傳》)“自伐者無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義不同。B.區區,與“秦以區區之地”(《過秦論》)和“是以區區不能廢遠”(《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區區”含義均不同。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坑。與成語“坎井之蛙”及“鑿地為坎”(《蘇武傳》)中的“坎”含義均相同。D.無狀,包含無功績,無善狀、不肖,無禮,無事實和根據等意。在文中是顏真卿對朝廷的自謙自責之辭。(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顏真卿預計安祿山會造反,早作了準備,并聯合顏杲卿牽制了安祿山的進攻力量,對大唐中興有重要意義。B.盧杞建議皇上派顏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實是出于對顏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殺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顏真卿。C.顏真卿根據閹奴的回答,斷定他的真實身份是叛賊,所謂“皇命”亦無中生有,朝廷并沒有想要賜死自己。D.表達方式上,材料一夾敘夾議,材料二重在敘事,兩則材料均彰顯了顏真卿的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的忠誠。(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③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5)顏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現?請根據文意簡要概括。6.(2024春?榕城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吏,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節選自《孔雀東南飛》)(1)下列文言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仕宦于臺閣B.亦自縊于庭樹C.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D.何言復來還(2)下列各項中對有關文化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紅羅復斗帳”中“斗帳”,帳子像倒置的斗的樣子,所以稱為“斗帳”;“箱簾六七十”中的“簾”同“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B.“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中的“紈素”,潔白精致的絹;珰,耳墜。“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中的“床”這里指供人睡臥的器具。C.“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中的“初七”指農歷七月七日,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祭織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農歷每月的十九為下九,這一天,婦女常置酒歡聚,嬉戲娛樂。D.“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十二時辰之一,即亥時,(相當于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3)下列各項對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節選部分蘭芝的訴苦,表現了她對仲卿的信賴,也交代了矛盾沖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的話別,反映了仲卿的無能、蘭芝的軟弱。B.第2段寫蘭芝訴苦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反映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故事的悲劇性蓄勢,有利于激起讀者對蘭芝的同情。C.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裝”,又用鋪陳手法表現了蘭芝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蘭芝的“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鋪墊。D.劉蘭芝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于愛情。面對封建家庭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4)把閱讀材料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②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5)根據文本焦母所述的內容,請簡要概括焦母驅遣劉蘭芝的理由?7.(2024春?東莞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達,自非圣人,誰兼資百行,備貫眾理乎?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昔舜命群司,隨才守位;漢述功臣,三杰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乎?且造父善御,師曠知音,皆古之至奇也。使其換事易技,則彼此俱屈。何則?才有偏達也。人之才能,率皆此類,不可不料也。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國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盡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難成而世不治也。馬無輦重之任,牛無千里之跡,違其本性,責其效事,豈可得哉!使韓信下帷,仲舒當戎,于公馳說,陸賈聽訟,必無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典語?料才》)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資治通鑒?周紀一》)(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或有用士A而不能B以治者C既任之不盡D其才E不核F其能G故功難H成而世不治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資,指具有、具備,與《隆中對》“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中的“資”意思相同。B.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表示與外界隔絕。在文中指專心讀書。C.堅,指堅固的東西,與《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中的“遠”用法相同。D.特,是僅、只之意,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能夠通曉萬事萬物之理,而普通人的才能要想充分施展需在適合的領域,因此,用人要根據他的才能,不能夠求全責備。B.于公、陸賈等人各有所長,都在他們擅長的領域獲得了極大的功績和名聲,如果非要讓他們舍棄專長,其成就一定會大打折扣。C.用人要重視德,將德放在首位,因為德決定了才的方向和結果。在德才關系上,德才兼備最受推崇,無德無才最被鄙視。D.通常情況下,人們愿意親近有才能的人,而對于有道德的人卻往往敬而遠之。因此考察人才時,不要被個人的喜好蒙蔽。(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使其換事易技,則彼此俱屈。何則?才有偏達也。②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5)請簡要概括材料一使用的論證方法。8.(2024春?雁峰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談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稱也,余以為不然。夫信公非無才者也。當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遠郡守,募萬余烏合之眾,率以勤王,而眾不潰,此非有駕馭之術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竄免,間關萬死,而后至閩,復能合其眾,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張汴、鄒?李恒悉敗,既再散而再合矣;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五坡之役,復遇張弘范以敗。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恒、范敵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①之后未有能抽一矢、發一騎而北馳者。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而信公欲以單辭羈身鼓舞其病婦弱息,以與賁、育②之徒抗,蓋未接刃而魄先奪矣,雖有韓、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數敗而能數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數起而數敗,吾不謂其才之不稱也。(節選自《王世貞文選?文天祥論》)材料二: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進士,進士莫盛于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注】①朱仙: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西南,相傳岳飛在此大戰金兵。②責、育:古代勇士名。(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觀其從容A伏質B就死C如歸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謂之H仁哉。(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間關萬死”與《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中“間關”詞義不同。B.“皆非恒、范敵也”與《過秦論》“秦人開關延敵”中“敵”詞義相同。C.“不期而會者”與《歸去來兮辭》“帝鄉不可期”中“期”詞義不同。D.“兵敗身執”中“執”與《離騷》“謇朝誶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對宋朝衰敗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萬余士兵率領他們救援朝廷。B.文天祥雖然勢單力薄,但仍能數敗數起,勇于抗擊元軍,保家衛國的決心堅定不移。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氣節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試圖招降他,最終沒有成功。D.這兩則材料分別批駁了當時針對文天祥的不當言論,都充分論證了文天祥的才能。(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真以至宋。②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5)請結合材料一相關內容,簡要概括文天祥數次失敗的原因。9.(2024春?鐵力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童髻入學,才氣奔放,與所善張靈縱酒放懷。諸生或笑之,慨然曰:“閉戶經年,取解元如反掌耳。”弘治戊午,舉鄉試第一。主考洗馬梁儲還朝,攜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與嘆贊,梁儲遂招寅往還門下。儲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餞。己未會試,敏政為考官,同舍生徐經,以幣交敏政家人,為給事華昶所參,語連寅,俱下獄,掠問無狀,竟坐乞文事,論發浙藩為吏。不就,放浪遠游祝融、匡廬、天臺、武夷,觀海于東南,浮洞庭、彭蠡,歸筑室桃花塢,與客日飲其中。嘗緣故去其妻,自傷放廢,無所建立,譬諸梧枝旅霜,茍延何為?復感激曰:“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節選自《明史擬稿》)材料二:唐寅父德廣,賈業而士行,將用子畏起家,致舉業,歸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旨。德廣常語人,此兒必成名,殆難成家乎?父沒,子畏猶落落。一日,余謂之曰:“子欲成先志,當且事時業;若必從己愿,便可褫幞,燒科策。今徒籍名泮廬,目不接其冊子,則取舍奈何?”子畏曰:“諾。明年當大比,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即戶絕交往,亦不覓時輩講習,取前所治毛氏詩,與所謂四書者,翻討擬議,祗求合時義。戊午,試應天府,錄為第一人。己未,往會試,時傍郡有富子,亦已舉于鄉,師慕子畏,載與俱北。既入試,二場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與主司有私,并連子畏。詔馳敕禮闈,令此主司不得閱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詔獄,逮主司出,同訊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復辯,與同罰,黜掾于浙藩,歸而不往。或勸少貶,異時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跡,翩翩遠游。扁舟獨邁祝融、匡廬、天臺、武夷,觀海于東南,浮洞庭、彭蠡。歸,將復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舊緒。(節選自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銘》)(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將復踏A四B方C得疾D久E少F愈G稍治H舊緒。(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解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會元是會試第一名,狀元是殿試第一名。B.“儲奉使”與“方欲發使送武等”(《蘇武傳》)兩句中的“使”意思不同。C.“致舉業”與“以致天下之士”(《過秦論》)兩句中的“致”意思相同。D.“殆難成家乎”與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兩句中的“殆”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寅從小就有才氣而且很自信,他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其文章深受主考官梁儲的贊賞,之后又被梁儲招為門生。B.唐寅因妻子去世而放浪傷懷,以經霜的梧桐自喻,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了意義,之后便獨自四處游玩,又到了東南一帶觀海。C.唐寅的父親雖然從事商業,但具有士大夫的操行,他想讓唐寅走科舉仕途以興盛家業,但他直到死都沒能完成這一心愿。D.唐寅聽了祝允明的話后,閉門讀書,謝絕與人交往,他不找賢人請教討論,只是反復研討琢磨之前學過的毛氏詩和四書。(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復感激曰:“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②明年當大比,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5)請根據材料內容簡要概括唐寅被貶的前因后果。10.(2024春?開平市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復悉國中士卒伐吳,會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問包胥曰:“吳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謀,未足以卜。”越王曰:“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吾欲與之徼天之中,惟是輿馬、兵革、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誠聞于戰,何以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問,包胥乃曰:“夫吳,良國也,傳賢于諸侯。敢問君王之所戰者何?”越王曰:“在孤之側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越王曰:“越國之中,吾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之。吾今修寬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王曰:“邦國南則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未嘗敢絕。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哉!無以加斯矣,猶未可戰。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君、將不知,即無權變之謀,以別眾寡之數;不仁,則不得與三軍同饑寒之節,齊苦樂之喜;不勇,則不能斷去就之疑,決可否之議。”于是越王曰:“敬從命矣。”(節選自《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材料二: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濕易雨,饑易助。”曰:“何以知獨在人乎?”“子貢與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貢再拜而問:‘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吳。吳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種見蠡之時,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東游入越而止。賢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節選自《越絕書?卷一》)(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東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東游F入G越H而止。(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絕,指斷絕,與《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中“絕”字的含義不同。B.齊,指同等,與《阿房宮賦》“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齊”的含義不同。C.再拜,指拜了兩次,表示恭敬,與《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義相同。D.相與,指一起,與《蘇武傳》“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中“相與”的含義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越王想集結越國軍隊攻打吳國,但無把握能一舉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請到越國咨詢。B.面對越王追問,申包胥為達到闡釋觀點進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導。C.有人詢問吳亡越興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認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D.孔子否定了子貢關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認為他會導致亡國,吳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測。(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②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5)材料二說“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越之賢”在材料一中是如何體現的?11.(2024春?潮陽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興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謀父、內史過。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魏、晉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舉,然其間興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觀之,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可不慎歟?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說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途哉?(選自王安石《興賢》)材料二: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選自《韓非子?顯學》)(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寫出斷句位置的序號。何治安之A世有之B而能興C昏亂之世D雖有之亦不興E蓋用之F與不用之謂矣G有賢而用(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文中指“列舉”,與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中的“舉”意義不同。B.過,文中指“過錯、過失”,與《鴻門宴》中“聞大王有意督過之”中的“過”意義和用法不同。C.焉,文中指“哪里、怎么”,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焉用亡鄭以陪鄰”中的“焉”意義和用法相同。D.功伐,“功”與“伐”同義復用,“伐”字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伐”的用法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王安石列舉了商、周、兩漢時期在興旺與衰敗時所任用的賢士,來論證任用賢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B.君主如果能不求全責備,讓官吏放開手腳、大展宏圖,則有可能超越兩漢三代,而后達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C.材料二批駁了孔子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的錯誤做法,指出如今新起的辯才泛濫,統治者被蒙蔽視聽,要引起警示。D.韓非子認為對國家有功之人要加以獎賞,用高官厚祿讓官員更加勤勉努力,用心治國,這才是王者的治國之道。(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②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5)兩則材料都圍繞“人才觀”闡釋觀點,根據材料概括選拔人才的正確做法。12.(2024春?宿豫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艱,每號泣,行人為之流涕。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箸,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解褐輔國功曹。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遷左衛將軍。雖居清顯,祿賜皆班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貧庶。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然多瘴疫,人情憚焉,唯貧窶不能自立者,求補長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朝廷欲革嶺南之弊,隆安中,以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厲,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始不易。元興初,詔曰:“夫孝行篤于閨門,清節厲乎風霜,實立人之所難,而君子之美致也。夫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務嗇,南域改觀,朕有嘉焉。”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歸舟之日,裝無馀資。及至,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劉裕賜車牛,更為起宅,固辭。尋拜度支尚書、太常,以竹篷為屏風,坐無氈席。后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馀悉分振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義熙八年,九年,卒,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致事及于身沒,常蒙優錫顯贈,廉士以為榮。子延之復厲清操,延之弟及子為郡縣者,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節選自《晉書?吳隱之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B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C.吳隱之/字處畎/濮陽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D.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丁外艱,也稱丁父憂,“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憂”是“居喪”的意思。在文中指遭逢父親的喪事。B.“致”意思是“極,最”,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何意致不厚”的“致”字含義不同。C.“遣”意思是“派遣”或者“讓”,與《孔雀東南飛并序》“為仲卿母所遣”的“遣”字含義相同。D.“優錫”意思是“優厚的賞賜”,“錫”與《離騷》“肇錫余以嘉名”的“錫”字含義相同,但用法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隱之侍奉母親極盡孝道,母親去世后悲哀傷身超過常禮,讓韓康伯之母大受感動。在她的推薦下,吳隱之多次被提拔。B.吳隱之為官之后,清廉儉樸。朝廷讓他去廣州做官,在途經貪泉時,他賦詩言志,表明自己“終當不易心”的情操。C.吳隱之在盧循侵犯南海時被捉,經劉裕交涉才得以返還。居處極為簡陋,但他仍然堅決謝絕了劉裕的賞賜以及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D.吳隱之調任為中領軍,仍然保持清廉節儉。每月的俸祿,僅留下自身口糧,其余全都周濟親族,妻子兒女也沒有分享他的俸祿。(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唯貧窶不能自立者,求補長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②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5)朝廷為什么讓吳隱之做廣州刺史?13.(2024春?青羊區校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有美堂記[宋]歐陽修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于是始作有美之堂。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為杭人之榮。然公之甚愛斯堂也,雖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予志之,其請至六七而不倦。予乃為之言曰: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后得焉。覽人物之盛麗,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沖、舟車之會,而后足焉。蓋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意于繁華,二者各有適焉。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今夫所謂羅浮、天臺、衡岳、廬阜、洞庭之廣,三峽之險,號為東南奇偉秀絕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若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然二邦皆僭竊于亂世②。及圣宋受命,海內為一,金陵以后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凄愴。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馀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可謂盛矣!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游士為之賓客,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游覽之娛。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遺于彼。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梅公清慎,好學君子也。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修記。【注】①梅公:梅摯,宋仁宗天圣五年進士,曾任杭州知府。②僭竊:地位在下的人冒以地位在上的人的名義竊取。(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填入相應的答案標號。及其亡A也B頓首C請命D不煩E干戈F今其民幸G富完安樂(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必之乎寬閑之野”與《詩經?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的“之”意思不同。B.“金陵以后服見誅”與《孔雀東南飛》中“君既若見錄”中的“見”意思不同。C.“又其俗習工巧”與《離騷》中“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中的“工巧”意思相同。D.“相與極游覽之娛”與《記承天寺夜游》中“相與步于中庭”中的“相與”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文入題迅速,開篇便將皇上賜詩、梅公筑堂、遣人求文等幾件事一一點明,既揭示了“有美堂”的來由,也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寫作原因。B.文章以描寫為主、議論為輔,行文如剝筍,逐步比較,奇偉秀絕皆在險遠之地,能兼有山水之美和繁華之美的只有金陵和錢塘。C.文章寫到“金陵因戰亂而殘破、錢塘因吳越王錢俶歸降趙宋而得保全”的史實,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D.文中多處使用對比,顯示了有美堂無與倫比的“美”和“樂”,體現了古文家姚鼐評價的“勢隨意變,風韻溢于行間”的特色。(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蓋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意于繁華,二者各有適焉。②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5)在歐陽修看來,“有美堂”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14.(2024春?酒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①曰:“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節選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墨子稱:“景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圣也。今問于子而不對,何也?’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下亂上,教臣弒君,非圣賢之行也。’”詰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反魯,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圣人,虛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問子魚曰:“觀子詰墨者之辭,事義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復起,對之乎?”答曰:“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雖一人猶不能當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矯稱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盡乎?”曹明曰:“可得聞諸?”子魚曰:“昔齊景公問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諸侯乎?’對曰:‘官未具也,臣亟以聞,而君未肯然也。臣聞孔子圣人,然猶居處倦惰,廉隅不修,則原憲、季羔侍;血氣不休,志意不通,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則顏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萬人,立車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眾矣,未能以聞者,臣故曰官未備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貴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謂墨子可疑,今則決不妄疑矣。”(節選自《孔叢子?詰墨》②)【注】①晏子:晏嬰,名嬰,字仲,謚平,世人多稱平仲。為春秋時期齊國國相。②《孔叢子》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語行事的書,魯國孔鮒撰。孔鮒,字子魚,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孫。(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晏子對A曰B君其勿C憂D彼魯E君F弱G主H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字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絕,文中指斷絕,與《蜀道難》“可以橫絕峨眉巔”中的“絕”意思相同。B.之,到……去。與《孔雀東南飛》“府吏得聞之”中的“之”意思不同。C.荊,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荊州,也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別稱,文中此處指楚國。D.反,文中同“返”,與《氓》“反是不思”中的“反”字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景公擔心孔子做魯相對齊國不利,晏子建議讓孔子既不被魯國重用,又不被齊國接納,并用計謀使其困于陳蔡之間。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對話,說孔子曾經鼓動楚國臣子以下犯上,弒殺國君,這不是圣賢的行為。C.齊景公想稱霸諸侯,晏子認為還不具備條件,他認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們勸勉,齊君要稱霸也應有相應的輔佐官員。D.曹明說自己當初覺得墨子詆毀孔子的言論有點可疑,經孔鮒有理有據地陳述,就不再胡亂懷疑孔子了。(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②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5)孔鮒用于批駁墨子的依據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15.(2024春?滕州市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自明祖都江寧,而楊吳城濠圍于城內,其水流日就狹。及其東至竹橋,有水穴城來會,古所謂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橋,再會鐘山之水。又稍南,過大中橋,則淮水入東關,與相灌注,楊吳城濠雖就狹,而會是三水,半里之間,勢猶浩瀚。又其地北見雞籠,東北見鐘山。而東岸率果園菜圍,雜植桃杏韭菘之屬。山林映帶,舟楫往來。雖居城中,殆無異于郊外。予自歸江寧,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塵埃滲漏。每暑日激射,陰雨連綿,蒸炕沾淋,顧視無可逃避。予居之未嘗不適也。獨其屋僅四間自奉母處妻孥置廚爨外了無燕息之所意尚闕然。嘉慶十五年歸自山東,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為小軒,顏曰:“抱膝”。借書滿架,置榻一張,偃仰嘯歌,即獲其所。然其為地,前近市廛,后連閨闥,而左則直接鄰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婦孺之謼,雞犬之鳴吠,嘈雜喧闐,殆無時不至。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三者之聲,蓋往往為所掩也。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時人問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軒,豈敢以武侯自命,蓋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子既厭薄文辭,又不汲汲然志在科舉,斗室一間,諷書不輟。有相問者,予將何以答之耶?軒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廢。然一時之興,有不能忘,故追而記之。(節選自管同《抱膝軒記》)(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獨其屋僅四間A自奉母B處C妻D孥置廚爨外E了無F燕息之所G意H尚闕然。(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殆,幾乎,將要,與《六國論》中“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中的“殆”詞義相同。B.凡,總共,總計,表示總合,與《項脊軒志》“軒凡四遭火”中的“凡”詞義相同。C.榻,古時一種狹長低矮的坐臥用具,與《孔雀東南飛》“移我琉璃榻”中“榻”一樣。D.輟,停止,停下,與《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中的“輟”詞義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楊吳城濠的水流在與青溪一曲、鐘山流水、淮水回合后,水勢才變得激蕩寬廣。B.抱膝軒地處城中,船舶來回穿梭,有交通之便,又被山林環繞,有郊外環境之美。C.抱膝軒和項脊軒都是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在經作者修葺后,變成了理想的書齋。D.抱膝軒之名取自諸葛亮隱居隆中時抱膝吟讀之意,表明了作者和諸葛亮的隱士身份。(4)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5)為什么身居百年老屋,作者卻“居之未嘗不適也”?請簡要分析。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期中必刷常考題之文言文閱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文言文閱讀(共15小題)1.(2024春?青銅峽市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韓信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馀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今井陘之道,車不符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不至十日,而信之頭可致于戲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則國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十人,人持一赤幟,從問道蔽山而望趙軍。誠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帆。”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軍恐吾至艱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起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韓信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韓信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恭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起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璧,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于是漢兵矢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派水上,擒趙王歇。(節選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文本二:世言韓信伐趙,趙廣武君請以奇兵塞井陘口,絕其糧道,成安君不聽。信使間人窺知其不用廣武君策,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勝趙。使廣武計行,信且見禽。是說者,不善現人者也。夫以韓信敵陳馀,猶以猛虎當羊豕爾。信與漢王語,請北舉燕、趙,正使井陘不得進,必有他奇策矣。其與廣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聽子計,仆亦禽矣。”蓋謙以求言之詞也。不然,何以為信!(節選自洪邁《容齋隨筆?卷五》,有刪改)(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括號中填上相應的序號。BDF趙已先據A便地為壁B且彼未見吾C大將旗鼓D未肯擊E前軍F恐吾至H阻險而還。(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韓信使人間視”與“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兩句中的“間”字含義不同。B.“令其裨將傳飧“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其”的意義和用法相同。C.“絕其糧道“與“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蘇武傳》)兩句中的“絕”字含義相同。D.“請北舉燕、趙”與“南取漢中,西舉巴、蜀”(《過秦論》)兩句中的“舉”字含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廣武君認為,并陘道路狹窄,韓信的軍隊延綿數百里,這為絕其輜重提供了有利條件,成安君應固守營寨,勿與韓信交戰,如此韓信之軍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認為韓信的士兵雖然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而且千里來襲,士兵疲憊,不應避而不戰,因此沒有聽從廣武君的計策。C.韓信派遣二千騎兵先上山隱蔽觀察,等趙軍傾巢而出搶奪戰利品時,這些騎兵便馳入趙營。把趙軍旗幟全部換成漢軍旗幟,為戰斗取勝立下大功。D.漢軍將士對韓信的安排堅信不疑,作戰時依計而行,三軍用命;而反觀趙軍,卻步步中計,最終在漢軍的夾擊之下大敗,成安君陳馀,也被斬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于是韓信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②使廣武計行,信且見禽。(5)世人認為,如果成安君采納廣武君的計策,那么韓信便會失敗。對此洪邁持有不同的觀點。洪邁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答案】(1)BDF(2)B(3)D(4)①在這時,韓信假裝丟棄旗鼓,逃回水邊的軍營。水邊軍營的部隊打開營壘讓他們進去,然后又和趙軍激戰。②如果廣武君的計謀得以實施,韓信將要被擒。(5)①韓信的才能遠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陘,韓信也會有其他計策。②韓信對廣武君所說的話是他的自謙之詞。【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述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趙軍已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營寨,并且他們沒有看到我軍大將的旗鼓,是不會出來攻擊我軍的先鋒部隊的,擔心我們到了險要地方而退了回去。“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主謂結構,句意連貫,單獨成句,后面斷開;“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主謂賓結構,“彼”為主語,“旗鼓”作“見”的賓語,后面斷開;“未肯擊前軍”,承前省略主語,動賓結構,單獨成句,后面斷開;“恐吾至阻險而還”兼語結構,“吾”為前面的賓語,為后句的主語,單獨成句。故選BDF。(2)A.第一個“間”是“暗中、悄悄”的意思;第二個“間”是“離間”的意思。句意:韓信派人暗中打探。/遭到小人離間,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B.“意義和用法相同”錯誤,意義和用法不同:第一個“其”是代詞,“他的”;第二個“其”是語氣副詞,表示祈使語氣,“一定”。句意:又讓他的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C.兩個“絕”都是“斷絕”的意思。句意:切斷漢軍糧道。/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D.兩個“舉”都是“攻占”的意思。句意:請求北取燕、趙。/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故選B。(3)D.“漢軍將士對韓信的安排堅信不疑”錯誤,由原文“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可知,韓信傳令“今天擊敗了趙軍之后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故選D。(4)①“詳”,通“佯”,假裝;“走”,逃回;“入”,使進入。譯文:在這時,韓信假裝丟棄旗鼓,逃回水邊的軍營。水邊軍營的部隊打開營壘讓他們進去,然后又和趙軍激戰。②“且”,將要;“見”,表被動;“禽”,通“擒”,被擒拿。譯文:如果廣武君的計謀得以實施,韓信將要被擒。(5)結合“以韓信敵陳馀,猶以猛虎當羊豕爾。信與漢王語,請北舉燕、趙,正使井陘不得進,必有他奇策矣”可概括出,韓信的才能遠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陘,韓信也會有其他計策。結合“其與廣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聽子計,仆亦禽矣。’蓋謙以求言之詞也”可概括出,韓信對廣武君所說的話是他的自謙之詞。答案:(1)BDF(2)B(3)D(4)①在這時,韓信假裝丟棄旗鼓,逃回水邊的軍營。水邊軍營的部隊打開營壘讓他們進去,然后又和趙軍激戰。②如果廣武君的計謀得以實施,韓信將要被擒。(5)①韓信的才能遠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陘,韓信也會有其他計策。②韓信對廣武君所說的話是他的自謙之詞。參考譯文:材料一:韓信率領幾萬人馬,想東下井陘攻打趙國。趙王、成安君陳馀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如今井陘這條道路,戰車無法并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送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后邊。希望您調撥三萬奇兵給我,我從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深挖戰壕,高筑營壘,堅守軍營,不外出與他們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后無法撤退,用不了十天,韓信的人頭就可送到您的帳下。”成安君說:“兵法說,兵力比敵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圍他們,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和他們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有)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他們遠行千里襲擊我們,也已經很疲憊了。現在如果回避不出擊,等后續大部隊到達,又該怎么戰勝(他們)呢?”沒有聽從廣武君的計策。韓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策,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停下扎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起來觀察趙軍。韓信告誡說:“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軍,(這時)你們就立刻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旗幟。”又讓他的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擊敗了趙軍之后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將帥說:“趙軍已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營寨,并且他們沒有看到我軍大將的旗鼓,是不會出來攻擊我軍的先鋒部隊的,擔心我們到了險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望見這種陣形大笑起來。天亮時,韓信豎起大將的旗幟,架好戰鼓,擂響戰鼓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迎擊漢軍,(雙方)激戰了很長時間。在這時,韓信假裝丟棄旗鼓,逃回水邊的軍營。水邊軍營的部隊打開營壘讓他們進去,然后又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來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韓信已進入水邊的軍營,將士們都拼死決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共同等到趙軍傾巢出動搶奪戰利品的時候,就急速沖進趙軍營壘,將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無法打敗漢軍,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發現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于是軍隊大亂,紛紛逃跑。在這時,漢兵前后夾擊,大敗趙軍,在派水岸邊斬殺了成安君,生擒了趙王歇。材料二:世人說韓信攻伐趙國時,趙國廣武君建議以奇兵阻塞井陘口,切斷漢軍糧道,成安君不予采納。韓信派間諜刺探,(間諜)得知成安君不用廣武君的計策,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率軍而下,于是戰勝趙國。如果廣武君的計謀得以實施,韓信將要被擒。這種說法,是不善于觀察人的表現。以韓信對付陳馀,如同以猛虎對付豬羊。韓信對漢王說,請求北取燕、趙,即使不能通過井陘,也必定會有其他奇謀。他對廣武君說:“先前假如成安君聽從您的計謀,在下也會被擒。”這大概是自謙以求善言的說辭。不然的話,怎么能夠成其為韓信呢!2.(2023春?光明區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關羽攻樊城,呂蒙上疏曰:“羽討樊城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蒙下至蕪湖,定威校尉陸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但務北進,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也。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以代蒙。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呂蒙陰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艦船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副將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己,加之軍資不悉相及,羽言“還,當治之”,芳、士仁咸懼。于是蒙為書說二人開門出降。得關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關羽聞南郡破,即走南還,且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使還,羽屬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于章鄉,斬之,遂定荊州。(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吳蜀通好》,有刪減)(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CA.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B.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C.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D.遜至/陸口為書與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建業,三國時東吳都城,此后,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定都,開創了六朝古都的歷史。B.露檄,公開發布的軍事文告。如果是緊急軍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為羽檄。C.商賈,古代有“行商坐賈”之說,“商”即流動販賣的人,“賈”即開店售物的人。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問,與《屈原列傳》中“存君興國”的“存”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CA.呂蒙假稱有病退回建業,讓孫權用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取代自己,以此騙關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陽對付曹操。B.呂蒙認為關羽智勇雙全,又在荊州大施恩義,加上剛剛獲勝,氣勢正旺,很難對付。因此,他選擇以退為進的策略。C.關羽雖然在江邊設置了哨卡觀望,但是呂蒙暗中派遣精兵喬裝成商人抓住哨兵,導致他不知軍情。D.呂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對關羽的不滿和畏懼心理說服二人投降并獻出南郡,然后嚴明軍紀,安撫百姓,讓城內關羽的將士沒有了斗志。(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但務北進,未嫌于我。②使還,羽屬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5)從關羽丟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當事人關羽和呂蒙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答案】(1)C(2)D(3)C(4)①關羽自負驍勇,欺壓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進攻,對我軍未加懷疑。②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過以前。(5)①關羽:喜歡恭維,粗心大意;目中無人,對人嚴苛。②呂蒙:為人譎詐,善惑人心。【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