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三考前適應性測試啟航(一模)語文試題_第1頁
山西省高三考前適應性測試啟航(一模)語文試題_第2頁
山西省高三考前適應性測試啟航(一模)語文試題_第3頁
山西省高三考前適應性測試啟航(一模)語文試題_第4頁
山西省高三考前適應性測試啟航(一模)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準考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秘密★啟用前語文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題相應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用0.5mm黑色筆跡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小說中,魯迅筆下的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瘦伶仃”“癩瘡疤”“黃辮子”“厚厚嘴唇”等,算是阿Q外貌上的顯著特征。窮困潦倒,上無片瓦,下無分地,住在土谷祠里,只是由于“真能做”,有勞動力可以出賣,才得以存活,但他對于這種卑微地位,不曾有抗爭意識,且還很自負,“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這是阿Q的人生狀態。要為這樣一個人畫像,用線條的表現方法,捕捉瞬間的“阿Q相”,用來補足原文的藝術印象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插圖、連環畫皆因文生圖,人物形象理應與文本中語言描述的“語象”“形神俱似”。圖像與文本間的關系復雜而微妙。小說中文學描述的形象是間接的,文字語言之于形象塑造的間接性是文學的基本特征之一。作者為創造出一個感人的、富有個性的形象,也會主動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而文學接受理論也認為,作為一個實體存在的文學作品,是作者意向活動的意向性客體,其中的意向性關聯物,促使接受者重構意向層次,生成一個審美對象,作品需要在讀者接受層面得以最后完成。然而圖像在本質上和語言表達不同,同一文本在不同畫家筆下會體現出不同的面貌,即出于不同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形象原本。圖像源于文本,又與原文存在距離與縫隙。同時,圖像既自成一體,又與文本互為對照、互為補充。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自1921年發表以來,為其繪圖畫像者時不乏人。劉峴以木刻的方式創作二十幅《阿Q正傳》插圖,于1935年出版發行,這是《阿Q正傳》第一個單行本畫集。劉峴作《阿Q正傳》圖畫時,先試刻兩幅寄給魯迅看,魯迅提了修改意見:“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氣還要少一點,在我們那里有這么兇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閑飯,不必給人家做工了。趙太爺可以如此。”劉峴的木刻以陰刻為主,人物掩藏在濃郁的色調中;造型概括,沒有過多的細節描繪,甚至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有抽象化的特征,主要是通過動作符號來表達人物的狀態。他幾乎沒有為阿Q特別“造像”,故事中的阿Q也只露出那么一點神情,這與他后來所刻的名人肖像寫實畫風完全不同。蔣兆和的阿Q像則以水墨為材料,通過寫實方法描繪而成。1938年他在北京朝陽門外遇見一個鄉下人,垂頭帶辮、面色焦黃、神情憂郁,恰似他心目中的阿Q,于是請來做模特兒,創作了《與阿Q像》,塑造了一個低著頭、嘴巴微微張著、手不知放在何處的卑微、瘦削的底層人物形象。周作人曾對此畫給予充分肯定:“阿Q這人,在《正傳》里是可笑可氣又可憐的,蔣君所畫能夠抓到這一點,我覺得大可佩服,那一條辮子也安放得恰好,與《漫畫》迥不相同。”這里提到的漫畫,就是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1939年周作人寫了一篇文章,對于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提出了批評,指出其缺乏辛辣的諷刺,其溫婉的筆觸被批評為“浮滑”。《文藝報》主編馮雪峰在《讀〈漫畫《阿Q正傳》〉》一文中,批評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沒有擒住阿Q的精神,缺乏畫的生命,不能得到一個繪畫上的活的阿Q的形象。還說:“他一向的命意和筆法,我是以為陳舊、膚淺平庸的。”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雖然遭到周作人、馮雪峰的否定性批評,但是卻不斷再版,至1951年已發行了十五版。豐子愷在第十五版序言中說:“這畫冊是十二年前(1939)避寇居桂林時所作的。原序末了說:‘全民抗戰正在促吾民族之覺悟與深省。將來的中國,當不復有阿Q及產生阿Q的環境。’當時不過希望而已,豈料十二年后十五版的時候,中國民族果然因了人民解放而一齊站起,振作自新,然不復有阿Q及產生阿Q的環境的存在了!這是何等使人興奮而可慶的事。現在我們真有資格可以告慰魯迅先生在天之靈了!”(摘編自王文新《文學作品繪畫改編中的語圖互文研究——以豐子愷〈漫畫《阿Q正傳》〉為例》)材料二:魯迅的小說往往通過對人性的無情剖析和對社會的深刻批判來針砭時弊。不少畫家喜歡將魯迅小說作為再創作的素材,繪制插圖或者連環畫。豐子愷就先后為《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多部作品繪制過連環圖畫。豐子愷的毛筆簡筆畫具有中國水墨畫的寫意神韻,又借鑒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方式,以簡筆寫意繪出阿Q悲哀的人生。他在《漫畫藝術的欣賞》中曾說:“古人云:‘詩人言簡而意繁。’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拿來準繩我所喜歡的漫畫。我以為漫畫好比文學中的絕句,字數少而精,含義深而長。”豐子愷在細致研讀小說文本的基礎上,努力用簡筆繪出阿Q的性格與人生,尤其注重阿Q受欺凌遭侮辱的人生境況。散文家俞平伯評說豐子愷的簡筆毛筆畫:“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幾筆似乎很粗率,然物類的神態悉落彀中。”他畫出的阿Q憨厚中有麻木,樸實里見悲哀。豐子愷談及繪畫的構圖法時提出:“凡一物象在畫中的位置,不可太偏,但亦不宜太正。位在畫面三分之一處,最為美觀。”“凡兩個以上之物象布置在畫中,不可東西凌亂,亦不可規則排列。必須有規則而又有變化,方為美觀。”例如在錢府的照壁前,阿Q與小D互相揪住對方的辮子,形成了勢均力敵態勢。畫幅中,阿Q居中,小D居左,兩個看客居右,呈現出鄉土社會的爭斗與無聊。朱光潛評說豐子愷的漫畫:“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畫就像他的人。”朱光潛從人品說到畫品,道出了豐子愷畫作的真諦。朱光潛還說:“他的畫里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悠然物外,有時候使你置身市塵,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學者張斌在談到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時說:“阿Q形象的成功塑造源于豐子愷著筆時的沉著簡練和渾厚淳樸,并將詩意孕育其中。而詩意就是豐厚的人情,是深廣的同情心,這一點恰是和魯迅小說過于尖銳刻薄的根本不同之處,如果說魯迅小說是‘匕首’,那么豐子愷的繪畫就是和煦的春風,可以化開嚴冬的霜寒。”(摘編自楊劍龍《論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讀者能夠重構意向層次,產生一個新的審美對象。B.畫家創作文學形象要源于文本,但要做到和文本語言形象“形神俱似”,用線條表現是不容易的。C.豐子愷將“言簡意繁”作為自己繪畫的標準,他以簡筆繪出的阿Q形象,憨厚中有麻木,樸實里見悲哀。D.豐子愷認為,繪畫的構圖原則應該規則而又有變化,不偏不正,物象在畫中三分之一處最為美觀。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從魯迅對劉峴畫作的修改意見可知,劉峴沒有研讀小說,他幾乎沒有為阿Q特別“造像”,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抽象。B.蔣兆和以水墨為材料,用寫實方法塑造的阿Q形象,受到了周作人的充分肯定,可見水墨畫法比木刻更容易創造文學形象。C.豐子愷在他的畫冊原序中寫到:“將來的中國,當不復有阿Q及產生阿Q的環境。”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創作漫畫的動力。D.很多畫家喜歡將魯迅小說作為再創作的素材,是因為魯迅的小說包含著對人性的無情剖析和對社會的深刻批判。3.下列對材料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有小說原著內容的引用,有不同畫家的創作經歷,還有不少名人對畫作的評論,充分又完整地論述了作者的觀點。B.材料二中俞平伯和朱光潛都談到豐子愷的畫作,從中可看出他們能夠深刻領悟豐子愷“言簡而意繁”的創作原則。C.材料一、二都引用了別人對豐子愷《漫畫《阿Q正傳》》的評價,前者側重批評性評價,后者則側重肯定性評價。D.從材料一的劉峴單行畫本集、蔣兆和的造像再到材料二豐子愷漫畫理論的詳盡闡釋,可知豐子愷塑造的阿Q更成功。4.周作人與馮雪峰分別是從哪些角度批評豐子愷漫畫的?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5.材料一中寫到“《漫畫〈阿Q正傳〉》不斷再版,至1951年已發行了十五版”,請結合材料二分析其不斷再版原因。(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界限阿來我是在夜里到達這個地方的。黑暗中,憑氣味我知道自己是到了一個草原小鎮。這種氣味是馬匹和街道上黃土的氣味。白天,馬匹們在陽光下穿過滿是浮塵的街道,或者停留或者不停留,現在,已在某片草原上沐浴清風與星光,卻把壯健與自由的氣息留在了這個地方。在即將關門的回民飯館吃那一盤牛肉時,小鎮正漸漸睡去。遠處草原上傳來牧羊狗的吠叫。感覺不到有風,卻聽見很高遠的地方有風在呼嘯。不禁叫人恍然覺得已在時間邊緣和世界盡頭。就在這么美好的自然中,總是這樣粗糙的飲食,這樣簡陋而骯臟的房子,好在小飯店的后門打開,我就聽到了潺潺的水聲,夜的清涼之氣立即席卷而至。走出這小門,背后的燈光把身影拉長,投射到一道小橋上面。橋那頭又是一道門,那就是我睡覺的地方了。店主人說:“小心,過了橋就是我們甘肅了。”這條小溪在這時充當了我們人類無數界限中的一種。在此地流連的幾天里,我都不斷被人提醒:這溪流是一條界河,北岸是甘肅南面是四川。老百姓卻告訴我:過去,溪水滋潤的是同一個部落的牧場。我只是一個徒有吟游詩人的心靈,而沒有吟游詩人歌喉與琴弦的人。我只是一個沉默的旅人。只是因為一種盲目的渴求與孤寂的驅使,十分偶然地來到這個地方。我關心的只是,辛勤采擷到的言辭是永恒的寶石還是轉瞬即逝的露珠。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隨著大地的呼吸緩緩跳動,伸出手指,在圖上順著一條藍色細線左右蜿蜒。在我棲身的地方溪流還沒有名字。只是當它和若爾蓋草原上眾多同樣的溪流匯聚起來后,才有了一個名字叫白龍江。白龍江匯入嘉陵江,嘉陵江匯入長江,長江匯入大海。寧靜的夜晚,大海中鹽在生長,珊瑚在生長……這樣很好,叫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了確實的把握。早晨起來,只見滿天大霧。濕漉漉的霧氣緩緩流淌,帶走了小鎮上不好的氣息,帶來了曠野上泥土和水草的氣息。抬頭向四周環顧,發現這里已是若爾蓋草原的邊緣了。幾座山在東南方相依相扶,綿延而起。眼睛看見它們時,雙腳已不由自主向它們移動了。第一個山頭只是一個渾圓的小丘。可就這小小的一次登高,竟也讓我看見一次草原的日出:一個紅球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到了確信眺望它的人已經十分渴望它的光明與溫暖時,才猛一下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眾多的鳴禽都在這一刻開始了歡快的啼叫。云雀歡叫著筆直地向上飛升,把無比清亮的聲音從天上和太陽的金光一起拋灑下來。就是這樣,草原的早晨變成了光和聲輝煌的交響。就在這華美的晨曲中,馬匹、牛群從白霧中走了出來。每一葉綠草,每一片花瓣上都有露水在閃閃發光。可惜這個世界并不僅僅只有馬匹、牛羊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水草。這世界上還有人。面前這倚在山灣里的小鎮就充分顯示了人類闖入這個世界時的倉促與盲目。現在就讓我來勾勒一下這叫做納摩的小鎮的面貌吧。霧氣還未完全散開時,最先是溪流兩岸山坡上的兩座藏傳佛教寺廟跌入了眼簾,一樣的琉璃寶塔,一樣的銅鹿在金色的屋頂上守護著法輪,法輪運轉了地、水、火、風等等所有的東西。問一個出來練習嗩吶的小喇嘛,為什么這么小的地方要建兩個如此龐大的寺院,小和尚深怪我的無知,說:“四川一個,甘肅一個嘛!”寺院下面是一村莊。或者說是這個小鎮的村莊部分。村子就是一片低矮的土屋,那樣地灰頹,沒有光彩。好在家家門前都有一個院子,用整齊的樹籬圍成。好在院子都辟成了菜地,灰頹中有了一畦畦翠綠。這是一個回民聚居的村子,所有土屋都拱衛在清真寺的周圍。清真寺高聳的塔尖擎舉著一輪新月,使這群土屋凝聚起來了。這也自有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再往下,就是這個鎮子新建的部分了——在這草原上顯得最為唐突的部分,顯示了人類所可能有的倉促與草率。一方面,所有建筑怕冷似的擠在一起,另一方面所有這房子的門窗都朝向各自的方向,好像唯其如此,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一樣。所有這些飯館、商店、倉庫,就這樣蠻橫地破壞了草原的美感。這無意中流露出一種心態,這些房子的主人誰也不想在這里久待,但迫于生計又不得不呆在這里。這樣,它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所有這種偏遠小鎮的味道——它們自身卻是作為現代文明的代表而備感驕傲的,叫人覺得要是和周圍的環境協調起來就失卻了存在的理由。我想這些房子不要如此狹長死板,色彩不要這么暗淡,不妨栽種點樹木花草,它們的表情就會自然松弛,而不那么倨傲緊張了。剩下的時間,我只是順著溪流一直走向上游。沿著小溪的小路漸漸模糊,溪水也隱入了這片草原上唯一的一片森林,小路終于消失了。起初,森林中還有一些為建筑小鎮而斫伐的痕跡。后來,就只有樹木、苔蘚和水了。每一株大樹的根子,每一道巖石的縫隙都是水的來源。我只是想,人們又是如何替源頭之水區劃一條明確的界限?我不想再回到山下的小鎮。于是,翻過一個不算太高的山峰,眼前豁然開朗,又一片更加寬廣的大草原展現在眼前。(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時間為順序依次展開了描述,寫下自己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表達了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B.作者以行吟者的身份流連于草原、村落,希望尋找到如同“轉瞬即逝的露珠”般的文字來消解此時的孤寂與渴求。C.文中納摩小鎮新建部分的建筑“擠在一起”,“門窗都朝向各自的方向”,意在表明受地理條件限制,建筑與環境不協調。D.文章結尾寫“不想再回到山下的小鎮”,隱含著作者對小鎮深深的失望,渴望一片“更加寬廣的大草原”來慰藉自己的心靈。7.關于夜晚下草原小鎮的描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分別從嗅覺、聽覺、視覺幾方面描寫了夜晚草原的獨特景象,令人感受到草原的曠遠寧靜之美。B.作者感嘆“這么美好的自然”,卻有“粗糙的飲食”“簡陋而骯臟的房子”等不和諧因素,讓自己情緒變得低落不振。C.在寧靜的夜晚,作者思緒不斷延伸,由眼前的小溪,想到長江大海和充滿活力的萬物,從中感悟到生命的律動。D.作者寫夜色下的小溪,引出小溪是一條“界河”,既照應了標題,又為下文關于“界限”的思考作了鋪墊。8.作者為什么說“可惜這個世界并不僅僅只有馬匹、牛羊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水草。這世界上還有人”?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文章標題“界限”有豐富意蘊,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留侯①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節選自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二: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淮陰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三》)材料三:留侯欲從赤松子游,司馬溫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盡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韓,為韓報仇。”身方事漢,而暴白其終始為韓之心,無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視漢之爵祿為鴻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榮辱,不知有利害,豈嘗逆億②信之必夷、越③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貞而心之潔矣,是以舉太子以托之,而始終不忮。(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漢高帝》)[注]①留侯: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因功曾封楚王,后貶為淮陰侯)、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祖父、父親曾連任戰國時韓國五朝宰相,自己被劉邦封為留侯。②億:通“臆”。③越:彭越,漢初名將,封為梁王,被人誣陷遭誅殺,尸體被剁成肉醬,分賜給諸侯王,以示警告。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愿棄人A間事B從C赤松子D游E視漢之爵祿F為鴻毛G而非其所志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食,讓……吃,使動用法,與《蘇武傳》“去草實而食之”的“食”用法不同。B.離,同“罹”,指“遭遇”,與《屈原列傳》“猶離憂也”“離”意思相同。C.等,視為相同,與《陳涉世家》中“等死,死國可乎”的“等”意思相同。D.逆,預測、揣度,成語有“莫逆之交”,其中“逆”意思與此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良認為,自己只憑口舌成為高祖的軍師,被封為萬戶侯,已經富貴至極,不應該再有貪念。B.張良放棄世俗事務,修煉道家辟谷輕身之術,呂后認為是自討苦吃,就以修德為目的,勸他進食。C.司馬光認為生死是相對的,功名與災禍也是相對的,過分追求就會招來災難,就像韓信、蕭何那樣。D.王夫之認為,漢高祖毫無猜忌地把太子托付給張良,是因為他明白張良是一個光明磊落、心地純良的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2)淮陰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14.三則材料對張良的評價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注】(節選)蘇軾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注】此詩是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不久,寓居定惠院寺廟時所作。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二兩句中“瘴”與“苦”字,寫出了瘴氣蒸升中草木與海棠惡劣的生存環境。B.三四兩句海棠花與漫山粗俗的桃李形成對比,突出了海棠花脫俗的外表和氣質。C.五六兩句寫上天將海棠花“故遣”于空谷,蘊含著作者的人生哲理和豐富的情感。D.七八兩句,用簡練的語言,寫出海棠花不需華麗貴重之物陪襯的天然高貴的風采。16.原詩后面部分有“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的詩句,這種“天涯流落俱可念”的情懷詩人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上面節選的詩歌內容簡要賞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語文課上,王老師引用《〈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告誡我們要做一個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堪當大任的青年。(2)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寫自己衣衫薄、涼意生,但仍然在浩淼的洞庭湖上安穩泛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宋詩人常借“月亮”和“松樹”這兩個意象,烘托一種寧靜、清幽的氛圍,或營造凄冷、幽獨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類食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