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第3講先秦時期的文化目錄課標要求知識點2檢索·必備知識
知識點2提升·關鍵能力知識點1檢索·必備知識
知識點1提升·關鍵能力知識點1研析·素能培優知識點2研析·素能培優課標要求中外歷史綱要(上)選擇性必修1.了解老子、孔子學說;2.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2.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3.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哲學核心觀念是“
”
(1)核心:天地萬物本原為“道”,追求天人合一(2)精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政治(1)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2)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
的時代
小國寡民仁知識點1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與法律教化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一)孔子和老子
孔子老子思想文化教育(1)以“
”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2)整理文獻,其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論語》中其觀點見于《老子》一書有教無類【概念闡釋】
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這一思想對約束統治者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作用。政治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文化“
”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
學在官府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鐵犁牛耕出現并推廣,私田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二)百家爭鳴1.背景【概念闡釋】
士階層士階層是先秦時期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期,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國時期以后,士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勞動生產的讀書人。派別代表主張或特點儒家孟子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提倡“仁政”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主張
_道家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
的政治思想
中央集權隆禮重法2.諸子代表的思想3.歷史意義: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后期儒家(1)主張: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和通過
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
(2)代表:孔子和孟子法家(1)主張: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2)代表:商鞅和韓非道德禮義早期法治鄭國子產“
”,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晉國叔向反對刊布法律,認為刑罰適用于亂世,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道德禮義鑄刑書二、春秋戰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選必1)1.背景:東周時期,禮崩樂壞。2.表現3.結果: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三、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與文學(一)醫學(選必2)1.戰國時期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醫學診斷。2.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
(二)文學1.《詩經》:春秋時期成書,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它的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文學有重要影響。2.“楚辭”:屈原采用楚國民歌方言,創造出一種句子較長的新詩歌體裁,稱為“楚辭”,是浪漫主義文學。《離騷》《天問》是其代表作品。黃帝內經視角1
諸子百家的主張與關系【史料探究】史料一
先秦時期諸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荀子》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韓非子》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史料二思考
(1)根據史料一,指出道、儒、法、墨四家的思想主張。(2)提取史料二圖中信息。答案
提示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儒家主張實行“仁政”;法家主張實行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墨家主張“兼愛”。答案
提示
信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多,派別多;各派思想爭鳴、繼承、發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寬容開放。【名師點撥】
諸子百家思想的差異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社會倫理觀孟子認為“人性善”,而荀子、韓非認為“人性惡”人與自然的關系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人際關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視角2
春秋戰國治國理念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史料探究】史料一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記·曲禮》史料二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辟(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韓非子·有度》思考請指出上述兩則史料中觀點的異同。答案
提示
同:為維護社會秩序、治理國家、安定社會提出方案。異:史料一主張德治,認為禮可以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史料二主張法治,認為君主應該用法和刑來管理國家。【史論凝煉】
1.孔子的道德教化(1)表現:強調為政與教化不二,認為統治者個體的道德修養是實現社會道德教化的前提,提倡以身教作為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2)特點: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強調倫理道德在為政治國中的主導作用。倫理道德可以直接轉化為政治統治原則。2.先秦時期的法治思想(1)“不法古,不循今”的進化史觀。法家認為人類社會是發展運動的,法律制度因勢而立。(2)“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在法家看來,“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治理國家不能靠道德說教,倡導用賞罰和“法治”。(3)“廢私立公”的公法觀。法家把“法”和“禮”對立起來。為了“興公利”,必須實行“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法治”。(4)民富國強的功利主義。法家把“趨利避害”的人性與國家的富強結合起來,用賞賜和刑罰誘使、驅使人們耕、戰。【典例精析】[2023·全國新課標卷]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思維導圖]【跟蹤訓練】1.[2023·重慶卷]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乏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則進一步主張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以先行勞苦服役為入學條件。故《墨子》載:“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這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
)A.儒家倡導人人平等
B.勞動教育開始普及C.墨家重視生產技藝
D.平民階層得到發展D解析
據材料“孔子……弟子中不乏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主張以平民百姓為教育對象,兩者的教育主張都使社會下層群體有機會接受教育,反映出這一時期平民階層的發展,故選D項;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但也主張“貴賤有序”,“人人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對象,而“勞動教育”屬于教育方式,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墨家教育對象和入學的基本條件,并不能據此得出“墨家重視生產技藝”的結論,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解析
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對春秋時期的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可見道家并不主張延攬人才,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儒家強調教育,可見對人才的重視,而且儒家強調積極進取,希望能夠選賢與能,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墨家強調“尚賢”,重視人才,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法家強調社會變革,對有才能的人重視,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2024·全國新課標卷]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C3.[2024·百師聯盟沖刺卷]
下表是戰國時期的一些思想主張。據此可知,這些主張(
)A.助推秦朝集權統治建立B.體現了各派學說的融合C.鞏固了統一的政治基礎D.源于兼并戰爭的急迫性D思想介紹出處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荀子》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呂氏春秋》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韓非子》解析
材料“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反映了荀子希望天下一統,材料“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反映了呂不韋主張天子要使權力集中,材料“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反映了韓非子主張君主運用法律管理國家,這些主張都反映了君主要集權,順應了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需要,故選D項;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助推秦朝集權統治建立,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各派學說的融合”,排除B項;戰國時期,國家尚未統一,排除C項。4.[2024·江蘇模擬]
《尚書·皋陶謨》記載了舜帝與皋陶、大禹關于政務的討論。皋陶說:“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說:“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尚書·泰誓》也指出,“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
)A.反映出先秦統治階層代表人民利益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踐行C.體現“敬天保民”成為西周治國之道D.說明民本思想由來已久D解析
據題干材料“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體現了統治階層把“安民”作為施政的宗旨,認為人民安居樂業才能保證政局的穩定,這說明以民為本的思想由來已久,故選D項;古代執政者重民不等于其就代表人民利益,排除A項;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的。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是孟子提出的治國方略,排除B項;由材料“舜帝與皋陶、大禹關于政務的討論”可知,排除C項。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選必3)(一)以人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
制度。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
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體現。
民本知識點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禮樂2.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為歷代思想家所繼承,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推動中國歷史發展。1.主張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三)提倡愛國,追求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并被后世知識分子繼承。
2.演變家國情懷(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主張: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當尊重
,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自然規律夏商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戰國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意義:
思想掀起戰國人才使用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影響。
(四)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1.主張崇德尚賢西周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春秋崇德思想得到繼承和發展,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要求人們“見賢思齊”戰國墨子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五)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六)和而不同:儒家的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為認識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名師點撥】
“民本”與“民主”思想的區別儒家“民本”思想強調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認為“君舟民水”,等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即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明清之際,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明進步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本土性本國風情,地域特征多樣性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_
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形成
,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連續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文化認同包容性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選必3)1.特點【名師點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特點(1)具有極其強烈而又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2)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實用倫理文化。(3)具有濃厚的思辨傳統,強調理性和智慧。(4)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5)重視禮治,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6)農耕性: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7)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2.價值(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
方式。
(2)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行為視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價值【史料探究】史料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營養……如“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族文化進入中原地區、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漢化”、中國化,與漢族文化、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少數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西域文化等。——摘編自吳承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等史料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答案
提示
內涵:博大精深;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主張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強調人格,突出人的價值。特點:具有延續性、凝聚力與包容性。答案
提示
價值: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推動社會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史論凝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1)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傳統美德方面: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等中華傳統美德。(3)人文精神方面:有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勤儉節約、和諧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典例精析】[2024·河北卷]
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D.多樣性和包容性[思維導圖]【跟蹤訓練】1.[2023·北京卷]
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
)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D解析“溫舒而廣大”體現的是“道”,“方正而好義”體現的是“義”,“惻隱而愛人”體現的是“仁”,“樂善而好施”體現的是“德”,“整齊而好禮”體現的是“禮”,即材料中的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故選D項;選賢任能是指選拔和任用賢能的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系,強調群體的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排除B項;多元互鑒是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2.[2024·安徽卷]
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年),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
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A解析
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外來植物的記錄不僅展示了唐朝時期植物種類的豐富性,更反映了唐朝文化對于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和接納精神。此外,段公路的《北戶錄》中關于茉莉花從外國傳入并在中土流行的描述,也進一步印證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故選A項。材料主要討論了外來植物在唐朝的傳入和流行,以及唐朝文學家對這些植物的記錄,而并未提及唐朝的風俗習慣如何傳播到外國,排除B項;雖然材料提到了茉莉花在中土的流行,并描述了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的場景,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市民生活悠閑雅致”,市民生活的悠閑雅致需要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在文化產業管理證書考試中獲取試題及答案的啟示
- 光電工程師證書考試橫向比較試題及答案
- 新進護士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文化產業管理考試的新變化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圖書管理員考試知識整合試題及答案
- 護理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母豬心理健康對育種效果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衛生管理風險控制能力考題及答案
- 專利審判程序的原則與實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文化產業管理證書學習章節
- 2022年全國高考數學(新高考1卷)試題及答案解析
- 消化系統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 2024年山東淄博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審查易系統操作指南
- 期中 (試題) -2023-2024學年魯科版(五四學制) (三起)英語三年級下冊
- 抗戰勝利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愛國主題教育宣傳PPT
- 高中物理學法指導講座
- 《神經系統發育》課件
- 2024年中通服網盈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供應鏈安全:知識產權的保護
- 胰島素泵胰島素筆結構設計與材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