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單元測試(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單元測試(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單元測試(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單元測試(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單元測試(含解析)-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單元測試一、單選題1.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相反,鐘表、車間和機器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時,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這一變化(

)A.有利于優化手工工場的管理 B.反映人類勞作方式的重大變革C.表明傳統的農業已不復存在 D.導致人們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2.19世紀以來,英國婦女紛紛走出家庭。據統計,1851年全國約1066萬婦女中,參加工作的就有280多萬人,約占全國勞動者的30%。分布在紡織、服裝、采礦、金屬、造紙、印刷等行業。由此可見,在當時的英國A.婦女已成為工業生產的主體B.婦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角色轉變D.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加劇3.帕麥斯頓在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控制著英國的外交事務,1855~1858年、1859~1865年,他獲得首相高位。在此期間,他發動兩次鴉片戰爭、遠征克里米亞、鎮壓印度民族起義、支持美國南方奴隸主,因而獲得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好感。這說明近代英國(

)A.民主政治關乎利益需求 B.內閣首相凌駕于王權之上C.責任內閣制度逐漸形成 D.以對外擴張推動工業革命4.據國民政府統計,1935年全國共發生工業災害(安全事故等)2655次,傷亡5629次,損失估計為1027.2萬元。而當時工業安全協會推測,全國工廠在1935年可能發生的災害在18032次以上,傷亡人數至少為22568,損失估計至少有2172.6萬元。據此可推斷(

)A.國民政府輕視工業 B.侵華戰爭制約工業發展C.民國缺乏社會保障 D.近代工廠制度有待完善5.在西方國家中,德國較早開展職業教育,并且德國政府在1850、1870年進行了兩次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期,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在歐美國家中已經處于領先地位。這(

)A.開啟了近代物理學的潮流 B.表明德國引領歐洲工業發展C.源于德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D.奠定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基礎6.下表為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表格反映了(

)年份國家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1870年22%8%13%10%-1913年15%11%13%8%4%——據【德】庫欽斯基著,陳東旭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史研究》編制A.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B.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C.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加深 D.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發展均衡7.19世紀英國曾存在一種職業——“叫醒工”。他們專職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戶拜訪顧客,用短棍敲門或長桿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戶叫醒為止。這項職業反映了英國(

)A.工廠制度興起發展 B.市民缺乏時間觀念C.社會分工日益細化 D.城市生活豐富多彩8.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國家相繼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關于兩次工業革命.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重工業行業中,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輕工業B.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組織形式是工廠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建立壟斷組織C.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主要是科學家,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技師、化學家D.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科學與技術已發生聯系,第二次時二者聯系更加緊密9.1846年,英國國會廢除了《谷物法》,1849年后又廢除了實行近200年的《航海條例》,1846-1849年,國會還取消了大約200種商品的進口稅。這些政策的實施(

)A.確立了英國“世界工廠”地位 B.促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C.推動了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 D.使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0.綜合如表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約1770約1790~1793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140175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數42.7442.4878.69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1.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

)A.亞非拉地區的工業飛速發展B.促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形成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12.工具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下列生產工具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曲轅犁

②匣缽

③水排

④鐵農具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13.據云夢出土的《秦簡》《秦律》記載,當時,從糧食、衣著、牲畜,到陶、木、鐵器,都由官府經營,工師等“工隸臣”也為國家所有,于是出現了“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現象。這些政策(

)A.改變了秦朝社會階層結構 B.體現國家對經濟調控能力的增強C.表明私營手工業迅速萎縮 D.反映出“工商食官”體制趨于嚴密14.1837年,維克多?雨果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他的旅途過程:“路邊的花兒已經不是花兒了,成了斑點;所有的點都沒有了,全部變成了條紋,在天際線上瘋狂地跳著亂糟糟的舞蹈:不時地,一個影子、一個形狀、一個妖怪。”雨果的描述可以反映()A.交通運輸方式革新 B.城鄉差距逐漸縮小C.工業加重化工污染 D.歐洲旅行觀念改變15.西漢分置鐵官于四十郡,遍布全國。根據考古資料顯示,華北、內蒙古、華東、中南以至新疆等地,已發現漢代冶鐵遺址三十多處。漢代的礦場、大者一家千余人,小者亦數百人,這反映出漢代()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民營經濟發展規模較大C.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D.鐵犁牛耕技術普及全國16.據以下圖表可知,當時英國(

)英國部分發展較快城市的人口數量增長和年均增長率單位:1000人城市城市人口數量年均增長率1750年1801年1841年1750--1801年1801-1841年倫敦67590019480.652.91曼徹斯特18953118.385.68利物浦22832865.446.11格拉斯哥-77261-5.97伯明翰24741834.083.68愛丁堡一81164一2.56A.經濟重心轉移到中北部 B.倫敦人口增長率居首位C.經濟支柱是煤炭開采業 D.工業城市取得長足發展17.工具、技術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下表所列的工具、技術及勞作方式的出現,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支釘、筒車、曲轅犁②骨針、坯車、陶紡輪③耬車、耦犁、代田法④琺瑯彩、花耬機、風力水車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1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些論述(

)A.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B.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是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經驗的總結 D.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明帝針對喪葬“竟為奢靡”及“田荒不耕,游食者眾”等問題,詔皆予以禁止。下列對材料信息解讀合理的是,當時(

)A.土地兼并導致自耕農破產 B.主流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戰C.休養生息政策已無法推行 D.傳統重農思想得到了重申20.雖然19世紀后期的英國有不少發明,但蒸汽時代的技術在工業生產領域依然居于主流。到19世紀末,英國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英國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的主要背景是(

)A.資本輸出成為列強經濟侵略的利器 B.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C.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程度不斷加深 D.宗教改革宣揚了勤儉節約的倫理觀二、材料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于英國,在諸多富有發明創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生產工具的效率獲得大幅提升,尤其是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由手工工場制到近代工廠制的過渡。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法、德、美等國家相繼踏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促使各國的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制造等新工業部門得以建立和發展,并最終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在全世界經濟結構中的統治地位。——摘編自陳雄《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材料二19世紀50年代,英國家庭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劇院、音樂會等不再是貴族的專屬,各階級一直保持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嚴格界限逐漸被打破。金錢開始占據了人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們更多的是以金錢而不是以家族出身來衡量周圍的人和事物。工業革命為婦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婦女的經濟和家庭地位不斷上升,男人也開始承擔起家庭的家務。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鎮聚集,城鄉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開始疏遠鄉村,甚至厭惡鄉村。瓦特和史蒂芬遜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對技術研究的投入。——摘編自葉培望《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社會觀念的變化》(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次工業革命發展特點的變化。(2)據材料二,概述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觀念的影響。22.某學習小組在研究“工業革命”主題時,搜集到了下面的史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32年英國議會下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工廠的狀況,證實了男女工人和童工所處的地獄般的惡劣環境。前童工伊麗莎白·本特利的證詞揭露了1815年的工作條件,這成為議會委員會最終報告的一部分。

委員會調查人員伊麗莎白·本特利你什么時候開始在這家紡織廠工作的?6歲那年(1815年)你在工廠里每天工作多長時間?工廠滿負荷時從早晨5點到晚上9點假如你慢了或來晚了,他們會怎么做?用皮帶抽我們有沒有用皮帶逼著你們超負荷工作?是的你因為勞動而身體發生嚴重變形嗎?是的,我13歲就開始出現了你現在住在哪里?破房子里(1)根據材料信息,說明上述材料對研究工業革命的史料價值。(此類題型答題模式:什么類型史料、幾手史料+史料反映了什么內容+可以用于研究什么)(2)我們在選用史料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應堅持什么原則?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下面的插圖反映了英國一家紡織廠的內部環境……畫面上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們——顯然都很貧窮。在畫面后方,站著嚴厲的資產階級雇主,他正與另一個資本家談論著什么。該圖描繪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幾個主要元素。——摘編自【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所反映的工業革命的幾個“元素”予以闡釋。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綜觀近代以來的國際政治演進發展史,科技和經濟主導的國力始終是大國戰略競爭的核心,世界霸權更迭、國際秩序轉換的根源通常在于誰能夠引領先進科技并為之發展建立配套的治理體系,由此拉開國家間的實力差距。——《國際秩序大變局》概括材料中的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2025年1月12日高中歷史作業》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BCADDBCBA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BACDABDC1.B【詳解】依據材料“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可以看出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勞作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B項正確;據材料“鐘表、車間和機器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可知此時為工業革命之后,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到工廠的轉變,材料中的規定有利于優化工廠的管理,排除A項;工業革命推動了農業的機械化,但從世界范圍來看,至今傳統的農業仍舊存在,表述絕對,故排除C項;工廠制度下,人成為機器的附庸,工人仍舊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迅速發展,這推動了婦女走出家庭,角色轉變,C項正確;婦女約占全國勞動者的30%,這并不能說明婦女已成為工業生產的主體,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婦女參加工作,不能體現婦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排除B項;材料也沒有反映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加劇,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帕麥斯頓長期掌握大權,這與他符合資產階級利益需要有密切關系,說明近代英國民主政治在實質上仍取決于資產階級的利益需要,民主只是形式上的,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內閣首相凌駕于王權之上,排除B項;材料說明近代英國民主政治關乎利益需求,C項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此時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4.D【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3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當時實際發生的工業災害遠遠超過政府統計數據,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說明當時的工廠制度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D項正確;國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這一時期的工業災害并不一定是侵華戰爭造成的,而且1935年正處于民族工業快速發展時期,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社會保障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根據材料“德國較早開展職業教育”“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期,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在歐美國家中已經處于領先地位”,結合所學,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密切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因此德國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牛頓建立力學體系,開啟了近代物理學的大門,排除A項;雖然材料有“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期,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在歐美國家中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排除B項;C項顛倒了因果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根據題干1870年與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世界貿易中占比由英國占據絕對優勢到英美德法世界多中心貿易格局的形成,體現了英國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B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的標志是世界被瓜分完畢,排除A項;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深體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能力與殖民地之間的不平衡,排除C項;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展并不均衡,如俄國被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排除D項。故選B項。7.C【分析】此題考查的是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的英國是工業革命時期。材料顯示,“叫醒工”是專職的,他們專門負責叫人起床上班。也就是說,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分工,產生了一種專門的職業——“叫醒工”。這反映19時期的英國,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故C選項符合題意;英國工廠制度興起于18世紀中葉,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故A選項錯誤;“叫醒工”的出現,只是幫助人們及時起床,防止因起床問題導致上班遲到,這恰恰反映人們時間觀念很強,而不是缺乏時間觀念,故B選項錯誤;“叫醒工”是一種新的職業,工作單調,同時,材料信息也不能體現城市生活豐富多彩,故D選項錯誤。所以選C選項。【點睛】審題要注意題干中的“時空”——時間、國家;注意帶帽的詞語:引號中的詞語、冒號后面的解析。同時,思考選項時,一定要注意,題干中的信息一定要充分說明或論證選項中的結論,即“一份材料一份話”。做完此題之后,大家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比如分析“叫醒工”出現的原因。8.B【詳解】根據材料“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國家相繼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可知,工業革命的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工廠制度的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B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以棉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中,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石油、化工等重工業,排除A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主要集中在一線工人的實踐,對工具的改進,排除C項;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科學與技術尚未發生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廢除了《谷物法》《航海條例》,這是廢除重商主義實行自由主義的體現,而自由主義有利于促進英國商品的輸出,確立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A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排除B項;材料和生產組織方式無關,排除C項;實行自由主義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并沒有必然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0.D【詳解】依據表中的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分析,,可知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趕不上國民總收入增加速度,說明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D項正確;英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國民總收入的增長,且1755—1797年甚至沒有增長,所以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并不同步增長,排除A項;表中涉及的數據變化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不是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排除B項;工人工資在1797—1835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時期內有明顯改善,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項正確;亞非拉地區的工業飛速緩慢,排除A;歐洲一體化是在二戰后,排除B;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新航路開辟,排除D項。故選C項。12.D【詳解】依據材料“工具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結合圖示可知曲轅犁出現于唐朝,匣缽出現的時間是南朝,水排是東漢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④③②①D項正確;其余順序均不符合史實,排除ABC項。故選D項。1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從糧食、衣著、牲畜,到陶、木、鐵器,都由官府經營,工師等‘工隸臣’也為國家所有,于是出現了‘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和所學可知,政府通過掌控商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體現國家對經濟調控能力的增強,B項正確。秦朝社會階層結構主要是地主和農民或者是士農工商,這些政策并未改變了秦朝的社會階層結構,排除A項;雖然從糧食、衣著、牲畜,到陶、木、鐵器,都由官府經營,但私營手工業依然在發展,排除C項;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手工業的出現,以及官營手工業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導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戰國后期,徹底終結,但是演化出的官營手工業一直存在,排除D項。故選B項。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37(英國)。1837年,英國處在工業革命時期,根據“路邊的花兒已經不是花兒了,成了斑點;所有的點都沒有了,全部變成了條紋,在天際線上瘋狂地跳著亂糟糟的舞蹈:不時地,一個影子、一個形狀、一個妖怪。”可以得出,這是在乘坐火車時看到的變幻景觀,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城鄉問題,排除B項;化工污染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材料也未涉及污染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快速運行的火車帶來的視覺效果,未反映歐洲旅行觀念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材料反映了西漢設置很多鐵官,通過考古成果顯示,漢代冶鐵分布廣泛,規模大,材料涉及鐵官,對應的是官營手工業,因此C項“官營手工業的發達”的說法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信息與漢代中央集權不相關,排除A項;通過材料中的“鐵官”可以判斷材料涉及官營手工業,排除B項;材料雖然涉及漢代冶鐵,但是材料沒有涉及牛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6.D【詳解】表格所示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集中在產煤區,煤炭是工業革命的重要能源,因此這些城市產煤區的城市是工業城市,這些城市人口數量和年均增長率的變化說明城市中人口不斷增加,意味著工業城市取得了長足進步,D項正確;英國的經濟重心在工業革命后向中北部轉移,但從材料中無法判斷經濟重心轉移完成了,排除A項;倫敦人口總量多,但增長率不是最高的,排除B項;煤炭開采業是英國重要的經濟部門,但不是經濟支柱,材料也無法體現采煤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7.A【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所學知識可知,骨針、坯車、陶紡輪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耬車、耦犁、代田法屬于西漢時期的工具和勞作技術;支釘、筒車、曲轅犁出現于唐宋時期;琺瑯彩、花耬機、風力水車屬于明清時期,故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③①④,排除BCD項。故本題選A項。18.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依據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可得出這些都是在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開論述,是對社會主義本國化的思考,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B項正確;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國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中國化,排除A項;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尚未實現,排除C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步開辟的,排除D項。故選B項。19.D【詳解】依據材料“竟為奢靡”,“田荒不耕,游食者眾”,可以看出漢明帝主張重視農業的發展,強調重農思想,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對自耕農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農業的重視,并未涉及主流思想受到挑戰,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漢明帝反對奢靡,重視農業的思想,“休養生息政策無法推行”,表述夸大,排除C項。故選D項。2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據材料“雖然19世紀后期的英國有不少發明,但蒸汽時代的技術在工業生產領域依然居于主流,英國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可知,英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繼續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C項正確;英國依靠其廣闊殖民地進行商品傾銷,資本輸出并非其主要利益來源,排除A項;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B項。英國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排除D項。故選C項。21.(1)變化:由一國到多國;從注重技術到科學引領;從輕工業為主到重工業為主。(2)影響:普通家庭解決溫飽問題后,注重提升精神生活品質;貴族與其他階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界限逐漸被打破;金錢取代家族出身,成為衡量人和事物的重要標準;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推動了男女平等的觀念產生;城市化加快使得城鄉差距擴大,人們疏遠厭惡鄉村;科技精英的成功吸引年輕人投入技術研究。【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變化:根據材料“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于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法、德、美等國家相繼踏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可知,由一國到多國;根據材料“在諸多富有發明創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生產工具的效率獲得大幅提升,......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可知,從注重技術到科學引領;根據材料“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由手工工場制到近代工廠制的過渡。......促使各國的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制造等新工業部門得以建立和發展,并最終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在全世界經濟結構中的統治地位。”可知,從輕工業為主到重工業為主。(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影響:根據材料“19世紀50年代,英國家庭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劇院、音樂會等不再是貴族的專屬”可知,普通家庭解決溫飽問題后,注重提升精神生活品質;根據材料“各階級一直保持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嚴格界限逐漸被打破。”可知,貴族與其他階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界限逐漸被打破;根據材料“金錢開始占據了人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們更多的是以金錢而不是以家族出身來衡量周圍的人和事物。”可知,金錢取代家族出身,成為衡量人和事物的重要標準;根據材料“工業革命為婦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婦女的經濟和家庭地位不斷上升,男人也開始承擔起家庭的家務。”可知,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推動了男女平等的觀念產生;根據材料“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鎮聚集,城鄉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開始疏遠鄉村,甚至厭惡鄉村。”可知,城市化加快使得城鄉差距擴大,人們疏遠厭惡鄉村;根據材料“瓦特和史蒂芬遜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對技術研究的投入。”可知,科技精英的成功吸引年輕人投入技術研究。22.(1)史料價值①材料出自英國議會的調查報告,屬于一手史料。②這份調查報告節錄主要反映了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紡織工廠中,童工在惡劣條件下從事超負荷工作,并遭受殘酷剝削、造成了嚴重身體傷害。③對于研究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童工勞動、階級關系、社會問題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原則類型多樣;一手優先;多元互證;去偽存真。(任答2點)【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史料價值:根據材料“1832年英國議會下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工廠的狀況,證實了男女工人和童工所處的地獄般的惡劣環境。前童工伊麗莎白·本特利的證詞揭露了1815年的工作條件,這成為議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