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 附條文說明 GB50023-2009_第1頁
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 附條文說明 GB50023-2009_第2頁
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 附條文說明 GB50023-2009_第3頁
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 附條文說明 GB50023-2009_第4頁
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 附條文說明 GB50023-200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有建筑工程抗震鑒定標準[附條文說明]GB50023-20091??總????則1.0.1??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減輕地震破壞,減少損失,對現有建筑的抗震能力進行鑒定,并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減災對策提供依據,制定本標準。????符合本標準要求的現有建筑,在預期的后續使用年限內具有相應的抗震設防目標:后續使用年限50年的現有建筑,具有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相同的設防目標;后續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現有建筑,在遭遇同樣的地震影響時,其損壞程度略大于按后續使用年限50年鑒定的建筑。1.0.2??本標準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6~9度地區的現有建筑的抗震鑒定,不適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和施工質量的評定。????抗震設防烈度,一般情況下,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或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的抗震設防烈度。????古建筑和行業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應按專門的規定進行鑒定。????注:本標準以下將“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8度、9度”簡稱“6度、7度、8度、9度”。1.0.3??現有建筑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分為四類,其抗震措施核查和抗震驗算的綜合鑒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丙類,應按本地區設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并進行抗震驗算。????2、乙類,6~8度應按比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度時應適當提高要求;抗震驗算應按不低于本地區設防烈度的要求采用。????3、甲類,應經專門研究按不低于乙類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驗算應按高于本地區設防烈度的要求采用。????4、丁類,7~9度時,應允許按比本地區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驗算應允許比本地區設防烈度適當降低要求;6度時應允許不作抗震鑒定。????注:本標準中,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分別為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標準設防類、適度設防類的簡稱。1.0.4??現有建筑應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規定選擇其后續使用年限:????1、在70年代及以前建造經耐久性鑒定可繼續使用的現有建筑,其后續使用年限不應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現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長,且不得少于30年。????2、在90年代(按當時施行的抗震設計規范系列設計)建造的現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條件許可時應采用50年。????3、在2001年以后(按當時施行的抗震設計規范系列設計)建造的現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1.0.5??不同后續使用年限的現有建筑,其抗震鑒定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1、后續使用年限30年的建筑(簡稱A類建筑),應采用本標準各章規定的A類建筑抗震鑒定方法。????2、后續使用年限40年的建筑(簡稱B類建筑),應采用本標準各章規定的B類建筑抗震鑒定方法。????3、后續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簡稱C類建筑),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要求進行抗震鑒定。1.0.6??下列情況下,現有建筑應進行抗震鑒定:????1、接近或超過設計使用年限需要繼續使用的建筑。????2、原設計未考慮抗震設防或抗震設防要求提高的建筑。????3、需要改變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境的建筑。????4、其他有必要進行抗震鑒定的建筑。1.0.7??現有建筑的抗震鑒定,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規范的有關規定。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現有建筑??available?buildings????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險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2.1.2??后續使用年限?continuous?seismic?working?life,continuing?seismic?service?life????本標準對現有建筑經抗震鑒定后繼續使用所約定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建筑不需重新鑒定和相應加固就能按預期目的使用、完成預定的功能。2.1.3??抗震設防烈度?seismic?fortification?intensity????????按國家規定的權限批準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2.1.4??抗震鑒定??seismic?appraisal????通過檢查現有建筑的設計、施工質量和現狀,按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對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進行評估。2.1.5??綜合抗震能力??compound?seismic?capability????整個建筑結構綜合考慮其構造和承載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2.1.6??墻體面積率?ratio?of?wall?section?area?to?floor?area????墻體在樓層高度1/2處的凈截面面積與同一樓層建筑平面面積的比值。2.1.7??抗震墻基準面積率characteristic?ratio?of?seismic?wall????以墻體面積率進行砌體結構簡化的抗震驗算時所取用的代表值。2.1.8??結構構件現有承載力??available?capacity?of?member????現有結構構件由材料強度標準值、結構構件(包括鋼筋)實有的截面面積和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向力所確定的結構構件承載力。包括現有受彎承載力和現有受剪承載力等。2.2??主要符號2.2.1??作用和作用效應????N——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向壓力????Ve——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S——結構構件地震基本組合的作用效應設計值????p0——基礎底面實際平均壓力2.2.2??材料性能和抗力????My——構件現有受彎承載力????Vy——構件或樓層現有受剪承載力????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f——材料現有強度設計值????fk——材料現有強度標準值2.2.3??幾何參數????As——實有鋼筋截面面積????Aw——抗震墻截面面積????Ab——樓層建筑平面面積????B——房屋寬度????L——抗震墻之間樓板長度、抗震墻間距,房屋長度????b——構件截面寬度????h——構件截面高度????l——構件長度,屋架跨度????t——抗震墻厚度2.2.4??計算系數????β——綜合抗震承載力指數????γRa——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ξy——樓層屈服強度系數????ξ0——磚房抗震墻的基準面積率????——結構構造的體系影響系數????——結構構造的局部影響系數3??基本規定3.0.1??現有建筑的抗震鑒定應包括下列內容及要求:????1、搜集建筑的勘察報告、施工和竣工驗收的相關原始資料;當資料不全時,應根據鑒定的需要進行補充實測。????2、調查建筑現狀與原始資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質量和維護狀況,發現相關的非抗震缺陷。????3、根據各類建筑結構的特點、結構布置、構造和抗震承載力等因素,采用相應的逐級鑒定方法,進行綜合抗震能力分析。????4、對現有建筑整體抗震性能作出評價,對符合抗震鑒定要求的建筑應說明其后續使用年限,對不符合抗震鑒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應的抗震減災對策和處理意見。3.0.2??現有建筑的抗震鑒定,應根據下列情況區別對待:????1、建筑結構類型不同的結構,其檢查的重點、項目內容和要求不同,應采用不同的鑒定方法。????2、對重點部位與一般部位,應按不同的要求進行檢查和鑒定。????注:重點部位指影響該類建筑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關鍵部位和易導致局部倒塌傷人的構件、部件,以及地震時可能造成次生災害的部位。????3、對抗震性能有整體影響的構件和僅有局部影響的構件,在綜合抗震能力分析時應分別對待。3.0.3??抗震鑒定分為兩級。第一級鑒定應以宏觀控制和構造鑒定為主進行綜合評價,第二級鑒定應以抗震驗算為主結合構造影響進行綜合評價。????A類建筑的抗震鑒定,當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要求時,建筑可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當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本標準各章有明確規定的情況外,應由第二級鑒定作出判斷。?????B類建筑的抗震鑒定,應檢查其抗震措施和現有抗震承載力再作出判斷。當抗震措施不滿足鑒定要求而現有抗震承載力較高時,可通過構造影響系數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評定;當抗震措施鑒定滿足要求時,主要抗側力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低于規定的95%、次要抗側力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低于規定的90%,也可不要求進行加固處理。3.0.4??現有建筑宏觀控制和構造鑒定的基本內容及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建筑的平立面、質量、剛度分布和墻體等抗側力構件的布置在平面內明顯不對稱時,應進行地震扭轉效應不利影響的分析;當結構豎向構件上下不連續或剛度沿高度分布突變時,應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應的要求鑒定。????2、檢查結構體系,應找出其破壞會導致整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或喪失對重力的承載能力的部件或構件;當房屋有錯層或不同類型結構體系相連時,應提高其相應部位的抗震鑒定要求。????3、檢查結構材料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當低于規定的最低要求時,應提出采取相應的抗震減災對策。????4、多層建筑的高度和層數,應符合本標準各章規定的最大值限值要求。????5、當結構構件的尺寸、截面形式等不利于抗震時,宜提高該構件的配筋等構造抗震鑒定要求。????6、結構構件的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整體性的要求;裝配式廠房應有較完整的支撐系統。????7、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構造應滿足不倒塌傷人的要求;位于出入口及人流通道等處,應有可靠的連接。????8、當建筑場地位于不利地段時,尚應符合地基基礎的有關鑒定要求。3.0.5??6度和本標準各章有具體規定時,可不進行抗震驗算;當6度第一級鑒定不滿足時,可通過抗震驗算進行綜合抗震能力評定;其他情況,至少在兩個主軸方向分別按本標準各章規定的具體方法進行結構的抗震驗算。???????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采用;其中,各類結構材料強度的設計指標應按本標準附錄A采用,材料強度等級按現場實際情況確定。?????γRa——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除本標準各章節另有規定外,一般情況下,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值采用,A類建筑抗震鑒定時,鋼筋混凝土構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值的0.85倍采用。3.0.6??現有建筑的抗震鑒定要求,可根據建筑所在場地、地基和基礎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列調整:????1、Ⅰ類場地上的丙類建筑,7~9度時,構造要求可降低一度。????2、Ⅳ類場地、復雜地形、嚴重不均勻土層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單元存在不同類型基礎時,可提高抗震鑒定要求。????3、建筑場地為Ⅲ、Ⅳ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和0.30g的地區,各類建筑的抗震構造措施要求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采用。????4、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樁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結構的抗震鑒定要求。????5、對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縫兩側的建筑,應提高相關部位的抗震鑒定要求。3.0.7??對不符合鑒定要求的建筑,可根據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對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影響的大小,以及有關的非抗震缺陷等實際情況,結合使用要求、城市規劃和加固難易等因素的分析,提出相應的維修、加固、改變用途或更新等抗震減災對策。4??場地、地基和基礎4.1??場????地4.1.1??6、7度時及建造于對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進行場地對建筑影響的抗震鑒定。????注:1、對建造于危險地段的建筑,場地對建筑影響應按專門規定鑒定;????????2、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場地類別,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劃分。4.1.2??對建造于危險地段的現有建筑,應結合規劃更新(遷離);暫時不能更新的,應進行專門研究,并采取應急的安全措施。4.1.3??7~9度時,建筑場地為條狀突出山嘴、高聳孤立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陡坡、河岸和邊坡的邊緣等不利地段,應對其地震穩定性、地基滑移及對建筑的可能危害進行評估;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陡坡的坡度及建筑場地與坡腳的高差均較大時,應估算局部地形導致其地震影響增大的后果。4.1.4??建筑場地有液化側向擴展且距常時水線100m范圍內,應判明液化后土體流滑與開裂的危險。4.2??地基和基礎4.2.1??地基基礎現狀的鑒定,應著重調查上部結構的不均勻沉降裂縫和傾斜,基礎有無腐蝕、酥堿、松散和剝落,上部結構的裂縫、傾斜以及有無發展趨勢。4.2.2??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現有建筑,可不進行其地基基礎的抗震鑒定:????1、丁類建筑。????2、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不存在軟弱土、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或嚴重不均勻土層的乙類、丙類建筑。????3、6度時的各類建筑。????4、7度時,地基基礎現狀無嚴重靜載缺陷的乙類、丙類建筑。4.2.3??對地基基礎現狀進行鑒定時,當基礎無腐蝕、酥堿、松散和剝落,上部結構無不均勻沉降裂縫和傾斜,或雖有裂縫、傾斜但不嚴重且無發展趨勢,該地基基礎可評為無嚴重靜載缺陷。4.2.4??存在軟弱土、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的地基基礎,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建筑現狀和基礎類型,進行液化、震陷及抗震承載力的兩級鑒定。符合第一級鑒定的規定時,應評為地基符合抗震要求,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靜載下已出現嚴重缺陷的地基基礎,應同時審核其靜載下的承載力。4.2.5??地基基礎的第一級鑒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基礎下主要受力層存在飽和砂土或飽和粉土時,對下列情況可不進行液化影響的判別:????1)對液化沉陷不敏感的丙類建筑;????2)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液化初步判別要求的建筑。????2、基礎下主要受力層存在軟弱土時,對下列情況可不進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沉陷的估算:????1)8、9度時,地基土靜承載力特征值分別大于80kPa和100kPa;????2)8度時,基礎底面以下的軟弱土層厚度不大于5m。????3、采用樁基的建筑,對下列情況可不進行樁基的抗震驗算:????1)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可不進行樁基抗震驗算的建筑;????2)位于斜坡但地震時土體穩定的建筑。4.2.6??地基基礎的第二級鑒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飽和土液化的第二級判別,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采用標準貫入試驗判別法。判別時,可計入地基附加應力對土體抗液化強度的影響。存在液化土時,應確定液化指數和液化等級,并提出相應的抗液化措施。????2、軟弱土地基及8、9度時Ⅲ、Ⅳ類場地上的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應進行地基和基礎的抗震承載力驗算。4.2.7??現有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載力驗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天然地基的豎向承載力,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的方法驗算,其中,地基土靜承載力特征值應改用長期壓密地基土靜承載力特征值,其值可按下式計算:fsE=ζsfsc??????????(4.2.7-1)fsc=ζcfs??????????(4.2.7-2)????式中?fsE——調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載力特征值(kPa);?????????ζs——地基土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采用;?????????fsc——長期壓密地基土靜承載力特征值(kPa);?????????fs——地基土靜承載力特征值(kPa),其值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采用;?????????ζc——地基土靜承載力長期壓密提高系數,其值可按表4.2.7采用。????2、承受水平力為主的天然地基驗算水平抗滑時,抗滑阻力可采用基礎底面摩擦力和基礎正側面土的水平抗力之和;基礎正側面土的水平抗力,可取其被動土壓力的1/3;抗滑安全系數不宜小于1.1;當剛性地坪的寬度不小于地坪孔口承壓面寬度的3倍時,尚可利用剛性地坪的抗滑能力。4.2.8??樁基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的方法進行。4.2.9??7~9度時山區建筑的擋土結構、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外墻的穩定性驗算,可采用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規定的方法;抗滑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1,抗傾覆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2。驗算時,土的重度應除以地震角的余弦,墻背填土的內摩擦角和墻背摩擦角應分別減去地震角和增加地震角。地震角可按表4.2.9采用。4.2.10??同一建筑單元存在不同類型基礎或基礎埋深不同時,宜根據地震時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估算地震導致兩部分地基的差異沉降,檢查基礎抵抗差異沉降的能力,并檢查上部結構相應部位的構造抵抗附加地震作用和差異沉降的能力。5??多層砌體房屋5.1??一般規定5.1.1??本章適用于燒結普通黏土磚、燒結多孔黏土磚、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粉煤灰中型實心砌塊砌體承重的多層房屋。????注:?1、對于單層砌體房屋,當橫墻間距不超過三開間時,可按本章規定的原則進行抗震鑒定;???????2、本章中燒結普通黏土磚、燒結多孔黏土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塊、粉煤灰中型實心砌塊分別簡稱為普通磚、多孔磚、混凝土小砌塊、混凝土中砌塊、粉煤灰中砌塊。5.1.2??現有多層砌體房屋抗震鑒定時,房屋的高度和層數、抗震墻的厚度和間距、墻體實際達到的砂漿強度等級和砌筑質量、墻體交接處的連接以及女兒墻、樓梯間和出屋面煙囪等易引起倒塌傷人的部位應重點檢查;7~9度時,尚應檢查墻體布置的規則性,檢查樓、屋蓋處的圈梁,檢查樓、屋蓋與墻體的連接構造等。5.1.3??多層砌體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墻體不空鼓、無嚴重酥堿和明顯歪閃。????2、支承大梁、屋架的墻體無豎向裂縫,承重墻、自承重墻及其交接處無明顯裂縫。????3、木樓、屋蓋構件無明顯變形、腐朽、蟻蝕和嚴重開裂。????4、混凝土構件符合本標準第6.1.3條的有關規定。5.1.4??現有砌體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按房屋高度和層數、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墻體材料的實際強度、房屋整體性連接構造的可靠性、局部易損易倒部位構件自身及其與主體結構連接構造的可?靠性以及墻體抗震承載力的綜合分析,對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進行鑒定。????當砌體房屋層數超過規定時,應評為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僅有出入口和人流通道處的女兒墻、出屋面煙囪等不符合規定時,應評為局部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5.1.5??A類砌體房屋應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兩級鑒定。在第一級鑒定中,墻體的抗震承載力應依據縱、橫墻間距進行簡化驗算,當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定時,應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有明確規定的情況外,應在第二級鑒定中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的方法,計入構造影響作出判斷。????B類砌體房屋,在整體性連接構造的檢查中尚應包括構造柱的設置情況,墻體的抗震承載力應采用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底部剪力法等方法進行驗算,或按照A類砌體房屋計入構造影響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評定。5.2??A類砌體房屋抗震鑒定(Ⅰ)第一級鑒定5.2.1??現有砌體房屋的高度和層數應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的高度和層數不宜超過表5.2.1所列的范圍。對橫向抗震墻較少的房屋,其適用高度和層數應比表5.2.1的規定分別降低3m和一層;對橫向抗震墻很少的房屋,還應再減少一層。????2、當超過規定的適用范圍時,應提高對綜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改變結構體系的要求等。5.2.2??現有砌體房屋的結構體系,應按下列規定進行檢查:????1、房屋實際的抗震橫墻間距和高寬比,應符合下列剛性體系的要求:5.2.3??承重墻體的磚、砌塊和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要求:????1、磚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中型砌塊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塊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5。磚、砌塊的強度等級低于上述規定一級以內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宜按比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降低一級采用。????2、墻體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6度時或7度時二層及以下的磚砌體不應低于M0.4,當7度時超過二層或8、9度時不宜低于M1;砌塊墻體不宜低于M2.5。砂漿強度等級高于磚、砌塊的強度等級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宜按磚、砌塊的強度等級采用。5.2.4??現有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應著重檢查下列要求:????1、墻體布置在平面內應閉合,縱橫墻交接處應有可靠連接,不應被煙道、通風道等豎向孔道削弱;乙類設防時,尚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和表5.2.4-1檢查構造柱設置情況。????2、木屋架不應為無下弦的人字屋架,隔開間應有一道豎向支撐或有木望板和木龍骨頂棚。????3、裝配式混凝土樓蓋、屋蓋(或木屋蓋)磚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應少于表5.2.4-2的規定;縱墻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應相應提高;空斗墻、空心墻和180mm厚磚墻的房屋,外墻每層應有圈梁。????4、裝配式混凝土樓蓋、屋蓋的砌塊房屋,每層均應有圈梁;其中,6~8度時內墻上圈梁的水平間距與配筋應分別符合表5.2.4-2中7~9度時的規定。5.2.5??現有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尚應滿足下列要求:????1、縱橫墻交接處應咬槎較好;當為馬牙槎砌筑或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時,沿墻高每10皮磚(中型砌塊每道水平灰縫)或500mm應有26拉結鋼筋;空心砌塊有鋼筋混凝土芯柱時,芯柱在樓層上下應連通,且沿墻高每隔600mm應有4點焊鋼筋網片與墻拉結。????2、樓蓋、屋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樓蓋、屋蓋構件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表5.2.5的規定;????2)混凝土預制構件應有坐漿;預制板縫應有混凝土填實,板上應有水泥砂漿面層。????3、圈梁的布置和構造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現澆和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蓋、屋蓋可無圈梁;????2)圈梁截面高度,多層磚房不宜小于120mm,中型砌塊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塊房屋不宜小于150mm;????3)圈梁位置與樓蓋、屋蓋宜在同一標高或緊靠板底;????4)磚拱樓蓋、屋蓋房屋,每層所有內外墻均應有圈梁,當圈梁承受磚拱樓蓋、屋蓋的推力時,配筋量不應少于412;????5)屋蓋處的圈梁應現澆;樓蓋處的圈梁可為鋼筋磚圈梁,其高度不小于4皮磚,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總配筋量不少于表5.2.4-2中的規定;現澆鋼筋混凝土板墻或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中的配筋加強帶可代替該位置上的圈梁;與縱墻圈梁有可靠連接的進深梁或配筋板帶也可代替該位置上的圈梁。5.2.6??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連接,應著重檢查下列要求:????1、出入口或人流通道處的女兒墻和門臉等裝飾物應有錨固。????2、出屋面小煙囪在出入口或人流通道處應有防倒塌措施。????3、鋼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懸挑構件應有足夠的穩定性。5.2.7??樓梯間的墻體,懸挑樓層、通長陽臺或房屋盡端局部懸挑陽臺,過街樓的支承墻體,與獨立承重磚柱相鄰的承重墻體,均應提高有關墻體承載能力的要求。5.2.8??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連接,尚應分別符合下列規定:????1、現有結構構件的局部尺寸、支承長度和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承重的門窗間墻最小寬度和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距離及支承跨度大于5m的大梁的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距離,7、8、9度時分別不宜小于0.8m、?1.0m、1.5m;????2)非承重的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距離,7、8度時不宜小于0.8m,9度時不宜小于1.0m;????3)樓梯間及門廳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在磚墻轉角處的支承長度不宜小于490mm;????4)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間和水箱間等小房間,8、9度時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2.5;門窗洞口不宜過大;預制樓蓋、屋蓋與墻體應有連接。????2、非結構構件的現有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隔墻與兩側墻體或柱應有拉結,長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3m時,墻頂還應與梁板有連接;????2)無拉結女兒墻和門臉等裝飾物,當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不低于M2.5且厚度為240mm時,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對整體性不良或非剛性結構的房屋不應大于0.5m;對剛性結構房屋的封閉女兒墻不宜大于0.9m。5.2.9??第一級鑒定時,房屋的抗震承載力可采用抗震橫墻間距和寬度的下列限值進行簡化驗算:????1、層高在3m左右,墻厚為240mm的普通黏土磚房屋,當在層高的1/2處門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積,對承重橫墻不大于總截面面積的25%、對承重縱墻不大于總截面面積的50%時,其承重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的限值宜按表5.2.9-1采用,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時,應按表中數值采用內插法確定;其他墻體的房屋,應按表5.2.9-1的限值乘以表5.2.9-2規定的抗震墻體類別修正系數采用。????2、自承重墻的限值,可按本條第1款規定值的1.25倍采用。????3、對本標準第5.2.7條規定的情況,其限值宜按本條第1、2款規定值的0.8倍采用;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間和水箱間等小房間,其限值宜按本條第1、2款規定值的1/3采用。5.2.10??多層砌體房屋符合本節各項規定可評為綜合抗震能力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遇下列情況之一時,可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但應評為綜合抗震能力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且要求對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房屋高寬比大于3,或橫墻間距超過剛性體系最大值4m。????2、縱橫墻交接處連接不符合要求,或支承長度少于規定值的75%。????3、僅有易損部位非結構構件的構造不符合要求。????4、本節的其他規定有多項明顯不符合要求。(Ⅱ)第二級鑒定5.2.11??A類砌體房屋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的方法進行第二級鑒定時,應根據房屋不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樓層平均抗震能力指數方法、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方法和墻段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方法。5.2.12??A類砌體房屋的樓層平均抗震能力指數、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和墻段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應按房屋的縱橫兩個方向分別計算。當最弱樓層平均抗震能力指數、最弱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或最弱墻段綜合抗震能力指數大于等于1.0時,應評定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小于1.0時,應要求對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5.2.13??現有結構體系、整體性連接和易引起倒塌的部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但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均超過或其中一項超過第一級鑒定限值的房屋,可采用樓層平均抗震能力指數方法進行第二級鑒定。5.3??B類砌體房屋抗震鑒定(Ⅰ)抗震措施鑒定5.3.1??現有B類多層砌體房屋實際的層數和總高度不應超過表5.3.1規定的限值;對教學樓、醫療用房等橫墻較少的房屋總高度,應比表5.3.1的規定降低3m,層數相應減少一層;各層橫墻很少的房屋,還應再減少一層。????當房屋層數和高度超過最大限值時,應提高對綜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變結構體系等抗震減災措施。5.3.2??現有普通磚和240mm厚多孔磚房屋的層高,不宜超過4m;190mm厚多孔磚和砌塊房屋的層高,不宜超過3.6m。5.3.3??現有多層砌體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不應超過表5.3.3-1的要求。???2、房屋總高度與總寬度的最大比值(高寬比),宜符合表5.3.3-2的要求。????3、縱橫墻的布置宜均勻對稱,沿平面內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同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寬度宜均勻。????4、8、9度時,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或有錯層,且樓板高差較大,或各部分結構剛度、質量截然不同時,宜有防震縫,縫兩側均應有墻體,縫寬宜為50~100mm。????5、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不宜有樓梯間。????6、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不宜由獨立磚柱支承;乙類設防時不應由獨立磚柱支承。????7、教學樓、醫療用房等橫墻較少、跨度較大的房間,宜為現澆或裝配整體式樓蓋、屋蓋。????8、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或樁承臺)宜為同一類型,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標高上,否則應有基礎圈梁并應按1:2的臺階逐步放坡。5.3.4??多層砌體房屋材料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要求:????1、承重墻體的砌筑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磚墻體不應低于M2.5,砌塊墻體不應低于M5。????2、砌體塊材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普通磚、多孔磚不應低于MU7.5,混凝土小砌塊不宜低于MU5,混凝土中型砌塊、粉煤灰中砌塊不宜低于MU10。????3、構造柱、圈梁、混凝土小砌塊芯柱實際達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15,混凝土中砌塊芯柱棍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5.3.5??現有砌體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墻體布置在平面內應閉合,縱橫墻交接處應咬槎砌筑,煙道、風道、垃圾道等不應削弱墻體,當墻體被削弱時,應對墻體采取加強措施。????2、現有砌體房屋在下列部位應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或芯柱:????1)磚砌體房屋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應按表5.3.5-1的要求檢查,粉煤灰中砌塊房屋應根據增加一層后的層數,按表5.3.5-1的要求檢查;???2)混凝土小砌塊房屋的鋼筋混凝土芯柱應按表5.3.5-2的要求檢查;??3)混凝土中砌塊房屋的鋼筋混凝土芯柱應按表5.3.5-3的要求檢查;????4)外廊式和單面走廊式的多層房屋,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后的層數,分別按本款第1)~3)項的要求檢查構造柱或芯柱,且單面走廊兩側的縱墻均應按外墻處理;????5)教學樓、醫療用房等橫墻較少的房屋,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后的層數,分別按本款第1)~3)項的要求檢查構造柱或芯柱;當教學樓、醫療用房等橫墻較少的房屋為外廊式或單面走廊式時,應按本款第1)~4)項的要求檢查,但6度不超過四層、7度不超過三層和8度不超過二層時應按增加二層后的層數進行檢查。????3、鋼筋混凝土圈梁的布置與配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蓋、屋蓋或木樓蓋、屋蓋的磚房,橫墻承重時,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應按表5.3.5-4的要求檢查;縱墻承重時每層均應有圈梁,且抗震橫墻上的圈梁間距應比表5.3.5-4的規定適當加密;????2)砌塊房屋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蓋時,每層均應有圈梁,圈梁的間距應按表5.3.5-4提高一度的要求檢查。????4、現有房屋樓蓋、屋蓋及其與墻體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屋面板伸進外墻和不小于240mm厚內墻的長度,不應小于120mm;伸進190mm厚內墻的長度不應小于90mm;????2)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板或屋面板,當圈梁未設在板的同一標高時,板端伸進外墻的長度不應小于120mm,伸進不小于240mm厚內墻的長度不應小于100mm,伸進190mm厚內墻的長度不應小于80mm,在梁上不應小于80mm;????3)當板的跨度大于4.8m并與外墻平行時,靠外墻的預制板側邊與墻或圈梁應有拉結;5.3.6??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或芯柱)的構造與配筋,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磚砌體房屋的構造柱最小截面可為240mm×180mm,縱向鋼筋宜為412,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適當加密,7度時超過六層、8度時超過五層和9度時,構造柱縱向鋼筋宜為414,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2、混凝土小砌塊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構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可為240mm×240mm。芯柱(或構造柱)與墻體連接處應有拉結鋼筋網片,豎向插筋應貫通墻身且與每層圈梁連接;插筋數量混凝土小砌塊房屋不應少于112,混凝土中砌塊房屋,6度和7度時不應少于114或210,8度時不應少于116或212。????3、構造柱與圈梁應有連接;隔層設置圈梁的房屋,在無圈梁的樓層應有配筋磚帶,僅在外墻四角有構造柱時,在外墻上應伸過一個開間,其他情況應在外縱墻和相應橫墻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應小于四皮磚,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4、構造柱與墻連接處宜砌成馬牙槎,并應沿墻高每隔500mm有26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5、構造柱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錨入淺于500mm的基礎圈梁內。5.3.7??鋼筋混凝土圈梁的構造與配筋,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現澆或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蓋、屋蓋與墻體有可靠連接的房屋,可無圈梁,但樓板應與相應的構造柱有鋼筋可靠連接;6~8度磚拱樓蓋、屋蓋房屋,各層所有墻體均應有圈梁。????2、圈梁應閉合,遇有洞口應上下搭接。圈梁宜與預制板設在同一標高處或緊靠板底。????3、圈梁在表5.3.5-4要求的間距內無橫墻時,可利用梁或板縫中配筋替代圈梁。????4、圈梁的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20mm,當需要增設基礎圈梁以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性時,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80mm,配筋不應少于412,磚拱樓蓋、屋蓋房屋的圈梁應按計算確定,但不應少于410。5.3.8??砌塊房屋墻體交接處或芯柱、構造柱與墻體連接處的拉結鋼筋網片,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且應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小砌塊房屋沿墻高每隔600mm有4點焊的鋼筋網片。????2、混凝土中砌塊房屋隔皮有6點焊的鋼筋網片。????3、粉煤灰中砌塊6、7度時隔皮、8度時每皮有6點焊的鋼筋網片。5.3.9??房屋的樓蓋、屋蓋與墻體的連接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樓蓋、屋蓋的鋼筋混凝土梁或屋架應與墻、柱(包括構造柱、芯柱)或圈梁可靠連接,梁與磚柱的連接不應削弱柱截面,各層獨立磚柱頂部應在兩個方向均有可靠連接。????2、坡屋頂房屋的屋架應與頂層圈梁有可靠連接,檁條或屋面板應與墻及屋架有可靠連接,房屋出入口和人流通道處的檐口瓦應與屋面構件錨固;8度和9度時,頂層內縱墻頂宜有支撐端山墻的踏步式墻垛。5.3.10??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連接,應分別符合下列規定:????1、后砌的非承重砌體隔墻應沿墻高每隔500mm有26鋼筋與承重墻或柱拉結,并每邊伸入墻內不應小于500mm,8度和9度時長度大于5.1m的后砌非承重砌體隔墻的墻頂,尚應與樓板或梁有拉結。????2、下列非結構構件的構造不符合要求時,位于出入口或人流通道處應加固或采取相應措施:????1)預制陽臺應與圈梁和樓板的現澆板帶有可靠連接;????2)鋼筋混凝土預制挑檐應有錨固;????3)附墻煙囪及出屋面的煙囪應有豎向配筋。????3、門窗洞處不應為無筋磚過梁;過梁支承長度,6~8度時不應小于240mm,9度時不應小于360mm。????4、房屋中砌體墻段實際的局部尺寸,不宜小于表5.3.10的規定。5.3.11??樓梯間應符合下列要求:????1、8度和9度時,頂層樓梯間橫墻和外墻宜沿墻高每隔500mm有26通長鋼筋;9度時其他各層樓梯間墻體應在休息平臺或樓層半高處有60mm厚的配筋砂漿帶,其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鋼筋不宜少于210。????2、8度和9度時,樓梯間及門廳內墻陽角處的大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0mm,并應與圈梁有連接。????3、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間,構造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內外墻交接處應沿墻高每隔500mm有26拉結鋼筋,且海邊伸入墻內不應小于1m。????4、裝配式樓梯段應與平臺板的梁有可靠連接,不應有墻中懸挑式踏步或踏步豎肋插入墻體的樓梯,不應有無筋磚砌欄板。(Ⅱ)抗震承載力驗算5.3.12??B類現有砌體房屋的抗震分析,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只選擇從屬面積較大或豎向應力較小的墻段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當抗震措施不滿足本標準第5.3.1~第5.3.11條要求時,可按本標準第5.2節第二級鑒定的方法綜合考慮構造的整體影響和局部影響,其中,當構造柱或芯柱的設置不滿足本節的相關規定時,體系影響系數尚應根據不滿足程度乘以0.8~0.95的系數。當場地處于本標準第4.1.?3條規定的不利地段時,尚應乘以增大系數1.?1~1.6。5.3.13??各類砌體沿階梯形截面破壞的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應按下式確定:fvE=??ζNfv???????(5.3.13)????式中??fvE——砌體沿階梯形截面破壞的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fv——非抗震設計的砌體抗剪強度設計值,按本標準表A.0.1-2采用;?????????ζN——砌體抗震抗剪強度的正應力影響系數,按表5.3.13采用。5.3.14??普通磚、多孔磚、粉煤灰中砌塊和混凝土中砌塊墻體的截面抗震承載力,應按下式驗算:V≤fvEA/γRa???????(5.3.14)????式中??V——墻體剪力設計值;?????????fvE——砌體沿階梯形截面破壞的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A——墻體橫截面面積;?????????γRa——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應按本標準第3.0.5條采用。5.3.15??當按式(5.3.14)驗算不滿足時,可計入設置于墻段中部、截面不小于240mm×240mm且間距不大于4m的構造柱對受剪承載力的提高作用,按下列簡化方法驗算:????式中??Ac——中部構造柱的橫截面總面積(對橫墻和內縱墻,Ac>0.15A時,取0.15A;對外縱墻,Ac>0.25A時,取0.25A);?????????ft——中部構造柱的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本標準表A.0.2-2采用;?????????As——中部構造柱的縱向鋼筋截面總面積(配筋率不小于0.6%,大于1.4%取1.4%);?????????fy——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本標準表A.0.3-2采用;?????????ζ——中部構造柱參與工作系數;居中設一根時取0.5,多于一根取0.4;?????????ηc——墻體約束修正系數;一般情況下取1.0,構造柱間距不大于2.8m時取1.1。6??多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6.1??一般規定6.1.1??本章適用于現澆及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墻框架)、框架-抗震墻及抗震墻結構。其最大高度(或層數)應符合下列規定:????1、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鑒定時,房屋的總層數不超過10層。????2、B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鑒定時,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6.1.1的要求,對不規則結構、有框支層抗震墻結構或Ⅳ類場地上的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適當降低。6.1.2??現有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鑒定,應依據其設防烈度重點檢查下列薄弱部位:????1、6度時,應檢查局部易掉落傷人的構件、部件以及樓梯間非結構構件的連接構造。????2、7度時,除應按第1款檢查外,尚應檢查梁柱節點的連接方式、框架跨數及不同結構體系之間的連接構造。????3、8、9度時,除應按第1、2款檢查外,尚應檢查梁、柱的配筋,材料強度,各構件間的連接,結構體型的規則性,短柱分布,使用荷載的大小和分布等。6.1.3??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宜符合下列要求:????1、梁、柱及其節點的混凝土僅有少量微小開裂或局部剝落,鋼筋無露筋、銹蝕。????2、填充墻無明顯開裂或與框架脫開。????3、主體結構構件無明顯變形、傾斜或歪扭。6.1.4??現有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按結構體系的合理性、結構構件材料的實際強度、結構構件的縱向鋼筋和橫向箍筋的配置和構件連接的可靠性、填充墻等與主體結構的拉結構造以及構件抗震承載力的綜合分析,對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進行鑒定。????當梁柱節點構造和框架跨數不符合規定時,應評為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僅有出入口、人流通道處的填充墻不符合規定時,應評為局部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6.1.5??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應進行綜合抗震能力兩級鑒定。當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定時,除9度外應允許不進行抗震驗算而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和9度時,除有明確規定的情況外,應在第二級鑒定中采用屈服強度系數和綜合抗震能力指數的方法作出判斷。????B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所屬的抗震等級進行結構布置和構造檢查,并應通過內力調整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或按照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計入構造影響對綜合抗震能力進行評定。6.1.6??當砌體結構與框架結構相連或依托于框架結構時,應加大砌體結構所承擔的地震作用,再按本標準第5章進行抗震鑒定;對框架結構的鑒定,應計入兩種不同性質的結構相連導致的不利影響。6.1.7??磚女兒墻、門臉等非結構構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間,應符合本標準第5章的有關規定。6.2??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鑒定(Ⅰ)第一級鑒定6.2.1??現有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規定:????1、框架結構宜為雙向框架,裝配式框架宜有整澆節點,8、9度時不應為鉸接節點。????2、框架結構不宜為單跨框架;乙類設防時,不應為單跨框架結構,且8、9度時按梁柱的實際配筋、柱軸向力計算的框架柱的彎矩增大系數宜大于1.1。????3、8、9度時,現有結構體系宜按下列規則性的要求檢查:????1)平面局部突出部分的長度不宜大于寬度,且不宜大于該方向總長度的30%。????2)立面局部縮進的尺寸不宜大于該方向水平總尺寸的25%。????3)樓層剛度不宜小于其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三層總的剛度降低不宜大于50%。????4)無砌體結構相連,且平面內的抗側力構件及質量分布宜基本均勻對稱。?????4、抗震墻之間無大洞口的樓蓋、屋蓋的長寬比不宜超過表6.2.1-1的規定,超過時應考慮樓蓋平面內變形的影響。????5??8度時,厚度不小于240mm、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2.5的抗側力黏土磚填充墻,其平均間距應不大于表6.2.1-2規定的限值。6.2.2??梁、柱、墻實際達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6、7度時不應低于C13,8、9度時不應低于C18。6.2.3??6度和7度Ⅰ、Ⅱ類場地時,框架結構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框架梁柱的縱向鋼筋和橫向箍筋的配置應符合非抗震設計的要求,其中,梁縱向鋼筋在柱內的錨固長度,HPB235級鋼筋不宜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25倍,HRB335級鋼筋不宜小于縱向鋼筋直徑的30倍;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13時,錨固長度應相應增加縱向鋼筋直徑的5倍。????2、6度乙類設防時,框架的中柱和邊柱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不應少于0.5%,角柱不應少于0.7%,箍筋最大間距不宜大于8倍縱向鋼筋直徑且不大于150mm,最小直徑不宜小于6mm。6.2.4??7度Ⅲ、Ⅳ類場地和8、9度時,框架梁柱的配筋尚應著重按下列要求檢查:????1、梁兩端在梁高各一倍范圍內的箍筋間距,8度時不應大于200mm,9度時不應大于150mm。????2、在柱的上、下端,柱凈高各1/6的范圍內,丙類設防時,7度Ⅲ、Ⅳ類場地和8度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間距不應大于200mm;9度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間距不應大于150mm;乙類設防時,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宜按當地設防烈度和表6.2.4的要求檢查。????3、凈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包括因嵌砌黏土磚填充墻形成的短柱,沿柱全高范圍內的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箍筋間距,8度時不應大于150mm,9度時不應大于100mm。????4、框架角柱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8度時不宜小于0.8%,9度時不宜小于1.0%;其他各柱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8度時不宜小于0.6%,9度時不宜小于0.8%。????5、框架柱截面寬度不宜小于300mm,8度Ⅲ、Ⅳ類場地和9度時不宜小于400mm;?9度時,柱的軸壓比不應大于0.8。6.2.5??8、9度時,框架-抗震墻的墻板配筋與構造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抗震墻的周邊宜與框架梁柱形成整體或有加強的邊框。????2、墻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墻板凈高的1/30,墻板中豎向及橫向鋼筋的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15%。????3、墻板與樓板的連接,應能可靠地傳遞地震作用。6.2.6??框架結構利用山墻承重時,山墻應有鋼筋混凝土壁柱與框架梁可靠連接;當不符合時,8、9度應加固。6.2.7??磚砌體填充墻、隔墻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考慮填充墻抗側力作用時,填充墻的厚度,6~8度時不應小于180mm,9度時不應小于240mm;砂漿強度等級,6~8度時不應低于M2.5,9度時不應低于M5;填充墻應嵌砌于框架平面內。????2、填充墻沿柱高每隔600mm左右應有26拉筋伸入墻內,8、9度時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當墻高大于5m時,墻內宜有連系梁與柱連接;對于長度大于6m的黏土磚墻或長度大于5m的空心磚墻,8、9度時墻頂與梁應有連接。????3、房屋的內隔墻應與兩端的墻或柱有可靠連接;當隔墻長度大于6m,8、9度時墻頂尚應與梁板連接。6.2.8??鋼筋混凝土房屋符合本節上述各項規定可評為綜合抗震能力滿足要求;當遇下列情況之一時,可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但應評為綜合抗震能力不滿足抗震要求,且應對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梁柱節點構造不符合要求的框架及乙類的單跨框架結構。????2、8、9度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13。????3、與框架結構相連的承重砌體結構不符合要求。????4、僅有女兒墻、門臉、樓梯間填充墻等非結構構件不符合本標準第5.2.8條第2款的有關要求。????5、本節的其他規定有多項明顯不符合要求。(Ⅱ)第二級鑒定6.2.9??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可采用平面結構的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進行第二級鑒定。也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方法進行抗震計算分析,按本標準第3.0.5條的規定進行構件抗震承載力驗算,計算時構件組合內力設計值不作調整,尚應按本節的規定估算構造的影響,由綜合評定進行第二級鑒定。6.2.10??現有鋼筋混凝土房屋采用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進行第二級鑒定時,應分別選擇下列平面結構:????1、應至少在兩個主軸方向分別選取有代表性的平面結構。????2、框架結構與承重砌體結構相連時,除應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定外,尚應選取連接處的平面結構。????3、有明顯扭轉效應時,除應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定外,尚應選取計入扭轉影響的邊榀結構。6.2.11??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β——平面結構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體系影響系數;可按本標準第6.2.12條確定;????????——局部影響系數;可按本標準第6.2.13條確定;????????ξy——樓層屈服強度系數;????????Vy——樓層現有受剪承載力,可按本標準附錄C計算;????????Ve——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可按本標準第6.2.14條計算。6.2.12??A類鋼筋混凝土房屋的體系影響系數可根據結構體系、梁柱箍筋、軸壓比等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和部位,按下列情況確定:????1、當上述各項構造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時,可取1.4。????2、當各項構造均符合本標準第6.3節B類建筑的規定時,可取1.25。????3、當各項構造均符合本節第一級鑒定的規定時,可取1.0。????4、當各項構造均符合非抗震設計規定時,可取0.8。????5、當結構受損傷或發生傾斜但已修復糾正,上述數值尚宜乘以0.8~1.0。6.2.13??局部影響系數可根據局部構造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采用下列三項系數選定后的最小值:????1、與承重砌體結構相連的框架,取0.8~0.95。????2、填充墻等與框架的連接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取0.7~0.95。????3、抗震墻之間樓蓋、屋蓋長寬比超過表6.2.1-1的規定值,可按超過的程度,取0.6~0.9。6.2.14??樓層的彈性地震剪力,對規則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按本標準第3.0.5條的規定計算,地震作用分項系數取1.0;對考慮扭轉影響的邊榀結構,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規定的方法計算。當場地處于本標準第4.1.3條規定的不利地段時,地震作用尚應乘以增大系數1.1~1.6。6.2.15??符合下列規定之一的多層鋼筋混凝土房屋,可評定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不符合時應要求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不小于1.0的結構。????2、按本標準第3.0.5條規定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并計入構造影響滿足要求的結構。6.3??B類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鑒定(Ⅰ)抗震措施鑒定6.3.1??現有B類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鑒定,應按表6.3.1確定鑒定時所采用的抗震等級,并按其所屬抗震等級的要求核查抗震構造措施。6.3.2??現有房屋的結構體系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框架結構不宜為單跨框架;乙類設防時不應為單跨框架結構,且8、9度時按梁柱的實際配筋、柱軸向力計算的框架柱的彎矩增大系數宜大于1.1。????2、結構布置宜按本標準第6.2.1條的要求檢查其規則性,不規則房屋設有防震縫時,其最小寬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要求,并應提高相關部位的鑒定要求。????3、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結構布置的檢查,尚應按下列規定:????1)框架應雙向布置,框架梁與柱的中線宜重合;????2)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寬比不宜大于4;梁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3)柱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300mm,柱凈高與截面高度(圓柱直徑)之比不宜小于4;????4)柱軸壓比不宜超過表6.3.2-1的規定,超過時宜采取措施;柱凈高與截面高度(圓柱直徑)之比小于4、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的柱軸壓比限值應適當減小。????4、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房屋的結構布置尚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抗震墻宜雙向設置,框架梁與抗震墻的中線宜重合;????2)抗震墻宜貫通房屋全高,且橫向與縱向宜相連;????3)房屋較長時,縱向抗震墻不宜設置在端開間;????4)抗震墻之間無大洞口的樓蓋、屋蓋的長寬比不宜超過表6.3.2-2的規定,超過時應計入樓蓋平面內變形的影響;????5)抗震墻墻板厚度不應小于160mm且不應小于層高的1/20,在墻板周邊應有梁(或暗梁)和端柱組成的邊框。????5、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房屋的結構布置尚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較長的抗震墻宜分成較均勻的若干墻段,各墻段(包括小開洞墻及聯肢墻)的高寬比不宜小于2;????2)抗震墻有較大洞口時,洞口位置宜上下對齊;????3)一、二級抗震墻和三級抗震墻加強部位的各墻肢應有翼墻、端柱或暗柱等邊緣構件,暗柱或翼墻的截面范圍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檢查;????4)兩端有翼墻或端柱的抗震墻墻板厚度,一級不應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層高的1/20,二、三級不應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層高的1/25。????注:加強部位取墻肢總高度的1/8和墻肢寬度的較大值,有框支層時尚不小于到框支層上一層的高度。????6、房屋底部有框支層時,框支層的剛度不應小于相鄰上層剛度的50%;落地抗震墻間距不宜大于四開間和24m的較小值,且落地抗震墻之間的樓蓋長寬比不應超過表6.3.2-2規定的數值。????7、抗側力黏土磚填充墻應符合下列要求:????1)二級且層數不超過五層、三級且層數不超過八層和四級的框架結構,可計入黏土磚填充墻的抗側力作用;????2)填充墻的布置應符合框架-抗震墻結構中對抗震墻的設置要求;????3)填充墻應嵌砌在框架平面內并與梁柱緊密結合,墻厚不應小于240mm,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宜先砌墻后澆框架。6.3.3??梁、柱、墻實際達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一級的框架梁、柱和節點不應低于C30。6.3.4??現有框架梁的配筋與構造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且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實際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0.3。????3、梁端箍筋實際加密區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4的要求檢查,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4、梁頂面和底面的通長鋼筋,一、二級不應少于214,且不應少于梁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12。????5、加密區箍筋肢距,一、二級不宜大于200mm,三、四級不宜大于250mm。6.3.5??現有框架柱的配筋與構造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柱實際縱向鋼筋的總配筋率不應小于表6.3.5-1的規定,對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表中的數值應增加0.1。????2、柱箍筋在規定的范圍內應加密,加密區的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不宜低于表6.3.5-2的要求。????3、柱箍筋的加密區范圍,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柱端,為截面高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2)底層柱為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3)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柱(包括因嵌砌填充墻等形成的短柱)、框支柱、一級框架的角柱,為全高。????4、柱加密區的箍筋最小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表6,3.5-3???規定。一、二級時,凈高與柱截面高度(圓柱直徑)之比小于4的柱的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1.0%。6.3.6??框架節點核心區內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宜按本標準表6.3.5-2檢查,一、二、三級的體積配箍率分別不宜小于1.?0%、0.8%、0.6%,但軸壓比小于0.4時仍按本標準表6.3.5-3檢查。6.3.7??抗震墻墻板的配筋與構造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抗震墻墻板橫向、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均應符合表6.3.7-1的要求;Ⅳ類場地上三級的較高的高層建筑,其一般部位的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2%。框架-抗震墻結構中的抗震墻板,其橫向和豎向分布筋均不應小于0.25%。????2、抗震墻邊緣構件的配筋,應符合表6.3.7-2的要求;框架-抗震墻端柱在全高范圍內箍筋,均應符合表6.3.7-2中底部加強部位的要求。????3、抗震墻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一級的所有部位和二級的加強部位,應為雙排布置,二級的一般部位和三、四級的加強部位宜為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筋間拉筋的間距不應大于600mm,且直徑不應小于6mm,對底部加強部位,拉筋間距尚應適當加密。6.3.8??鋼筋的接頭和錨固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要求。6.3.9??填充墻應按下列要求檢查:????1、砌體填充墻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2、砌體填充墻,宜與框架柱柔性連接,但墻頂應與框架緊密結合。????3、砌體填充墻與框架為剛性連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沿框架柱高每隔500mm有26拉筋,拉筋伸入填充墻內長度,一、二級框架宜沿墻全長拉通;三、四級框架不應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mm;????2)墻長度大于5m時,墻頂部與梁宜有拉結措施,墻高度超過4m時,宜在墻高中部有與柱連接的通長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Ⅱ)抗震承載力驗算6.3.10??現有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方法進行抗震分析,按本標準第3.0.5條的規定進行構件承載力驗算,乙類框架結構尚應進行變形驗算;當抗震構造措施不滿足第6.3.1~第6.3.9條的要求時,可按本標準第6.2節的方法計入構造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6.3.11??構件截面抗震驗算時,其組合內力設計值的調整應符合本標準附錄D的規定,截面抗震驗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E的規定。????當場地處于本標準第4.1.3條規定的不利地段時,地震作用尚應乘以增大系數1.1~1.6。6.3.12??考慮黏土磚填充墻抗側力作用的框架結構,可按本標準附錄F進行抗震驗算。6.3.13??B類鋼筋混凝土房屋的體系影響系數,可根據結構體系、梁柱箍筋、軸壓比、墻體邊緣構件等符合鑒定要求的程度和部位,按下列情況確定:????1、當上述各項構造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時,可取1.1。????2、當各項構造均符合本節的規定時,可取1.0。????3、當各項構造均符合本標準第6.2節A類房屋鑒定的規定時,可取0.8。????4、當結構受損傷或發生傾斜但已修復糾正,上述數值尚宜乘以0.8~1.0。7??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7.1??一般規定7.1.1??本章適用于按丙類設防的黏土磚墻與鋼筋混凝土柱混合承重的內框架、底層框架磚房、底層框架-抗震墻磚房。7.1.2??現有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抗震鑒定時,對房屋的高度和層數、橫墻的厚度和間距、墻體的砂漿強度等級和砌筑質量應重點檢查,并應根據結構類型和設防烈度重點檢查下列薄弱部位:????1、底層框架和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樓蓋類型及底層與第二層的側移剛度比、結構平面質量和剛度分布及墻體(包括填充墻)等抗側力構件布置的均勻對稱性。????2、多層內框架磚房的屋蓋類型和縱向窗間墻寬度。????3、7~9度設防時,尚應檢查框架的配筋和圈梁及其他連接構造。7.1.3??房屋的外觀和內在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磚墻體應符合本標準第5.1.3條的有關規定。????2、混凝土構件應符合本標準第6.1.3條的有關規定。7.1.4??現有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抗震鑒定,應按房屋高度和層數、混合承重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墻體材料的實際強度、結構構件之間整體性連接構造的可靠性、局部易損易倒部位構件自身及其與主體結構連接構造的可靠性以及墻體和框架抗震承載力的綜合分析,對整幢房屋的抗震能力進行鑒定。????當房屋層數超過規定或底部框架磚房的上下剛度比不符合規定時,應評為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當僅有出入口和人流通道處的女兒墻等不符合規定時,應評為局部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7.1.5??對A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應進行綜合抗震能力的??兩級評定。符合第一級鑒定的各項規定時,應評為滿足抗震鑒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時,除有明確規定的情況外,應在第二級鑒定采用屈服強度系數和綜合抗震能力指數的方法,計入構造影響作出判斷。????對B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應根據所屬的抗震等級和構造柱設置等進行結構布置和構造檢查,并應通過內力調整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或按照A類房屋計入構造影響對綜合抗震能力進行評定。7.1.6??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砌體部分和框架部分,除符合本章規定外,尚應分別符合本標準第5章、第6章的有關規定。7.2??A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抗震鑒定(Ⅰ)第一級鑒定7.2.1??現有A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實際的最大高度和層數宜符合表7.2.1規定的限值,當超過規定的限值時,應提高對綜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變結構體系等減災措施。7.2.2??現有房屋的結構體系應按下列規定檢查:????1、?A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7.2.2的規定,超過時應要求采取相應措施。????2、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和第二層,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縱橫兩個方向均應有磚或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每個方向第二層與底層側向剛度的比值,7度時不應大于3.0,8、9度時不應大于2.0,且均不應小于1.0;當底層的墻體在平面布置不對稱時,應考慮扭轉的不利影響;????2)底層框架不應為單跨;框架柱截面最小尺寸不宜小于400mm,在重力荷載下的軸壓比,7、8、9度分別不宜大于0.9、0.8、0.7;????3)第二層的墻體宜與底層的框架梁對齊,其實測砂漿強度等級應高于第三層。7.2.3??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和多層內框架磚房的磚抗震墻,厚度不應小于240mm,磚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砌筑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6、7度時不應低于M2.5,8、9度時不應低于M5;框架梁、柱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7.2.4??現有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1、底層框架和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8、9度時應為現澆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樓蓋;6、7度時可為裝配式樓蓋,但應有圈梁。????2、多層內框架磚房的圈梁,應符合本標準第5.2.4條第3款的規定;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樓蓋、屋蓋時,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頂層應有圈梁;????2)6度時和7度不超過三層時,隔層應有圈梁;????3)7度超過三層和8、9度時,各層均應有圈梁。????3、內框架磚房大梁在外墻上的支承長度不應小于240mm,且應與墊塊或圈梁相連。7.2.5??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構件、部件及其連接的構造,可按照本標準第5.2節的有關規定鑒定;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的上部各層的第一級鑒定,應符合本標準第5.2節的有關要求;框架梁、柱的第一級鑒定,應符合本標準第6.2節的有關要求。7.2.6??第一級鑒定時,房屋的抗震承載力可采用抗震橫墻間距和寬度的下列限值進行簡化驗算:????1、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的上部各層,抗震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的限值應按本標準第5.2.9條的有關規定采用。????2、底層框架磚房的底層,橫墻厚度為370mm時的抗震橫墻間距和縱墻厚度為240mm時的房屋寬度限值,宜按表7.2.6采用,其他厚度的墻體,表7.2.6中數值可按墻厚的比例相應換算。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時,應按表7.2.6中數值采用內插法確定。????3、底層內框架磚房的底層,抗震橫墻間距和房屋寬度的限值,可按底層框架磚房的0.85倍采用,9度時不適用。7.2.7??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符合本節各項規定可評為綜合抗震能力滿足抗震要求;當遇下列情況之一時,可不再進行第二級鑒定,但應評為不符合鑒定要求并提出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1、橫墻間距超過表7.2.2的規定,或構件支承長度少于規定值的75%,或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第二層與底層側向剛度比不符合本標準第7.2.2條第2款規定。????2、8、9度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13。????3、僅有非結構構件的構造不符合本標準5.2.8條第2款的有關要求。(Ⅱ)第二級鑒定7.2.8??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的第二級鑒定,一般情況下,可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的方法;房屋層數超過本標準表7.2.1所列數值時,應按本標準第3.0.5條的規定,采用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方法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并可按照本節的規定計入構造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定。7.2.9??底層框架、底層內框架磚房采用綜合抗震能力指數方法進行第二級鑒定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各層應按本標準第5.2節的規定進行。????2、底層的磚抗震墻部分,可根據房屋的總層數按照本標準第5.2節的規定進行。其抗震墻基準面積率,應按本標準附錄B.?0.2采用;烈度影響系數,6、7、8、9度時,可分別按0.7、1.0、1.7、3.0采用,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分別按1.35和2.35采用。????3、底層的框架部分,可按本標準第6.2節的規定進行。其中,框架承擔的地震剪力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有關規定采用。7.3??B類內框架和底層框架磚房抗震鑒定(Ⅰ)抗震措施鑒定7.3.1??房屋實際的最大高度和層數不宜超過表7.3.1規定的限值,超過最大限值時,應提高綜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采取改變結構體系等減災措施。7.3.2??現有房屋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規定:????1、抗震橫墻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7.3.2的要求。????2、底層框架磚房的底層和第二層,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縱橫兩個方向均應有一定數量的抗震墻,每個方向第二層與底層側向剛度的比值,7度時不應大于3.0,8、9度時不應大于2.0,且不應小于1.0;抗震墻宜為鋼筋混凝土墻,6、7度時可為嵌砌于框架間的砌體墻;當底層的墻體在平面布置不對稱時,應計入扭轉的不利影響;????2)底層框架不應為單跨;框架柱截面最小尺寸不宜小于400mm,其軸壓比,7、8、9度時分別不宜大于0.9、??0.8、??0.7;7.3.3??底層框架和多層內框架磚房的磚抗震墻厚度不應小于240mm,磚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砌筑砂漿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6、7度時不應低于M2.5,8、9度時不應低于M5;框架梁、柱實際達到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9度時不應低于C30。7.3.4??房屋的整體性連接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1、底層框架磚房的上部,應根據房屋的高度和層數按多層磚房的要求檢查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設置。多層內框架磚房的下列部位應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1)外墻四角和樓梯間、電梯間四角;????2)6度不低于五層時,7度不低于四層時,8度不低于三層時和9度時,抗震墻兩端以及內框架梁在外墻的支承處(無組合柱時)。????2、底層框架磚房的底層樓蓋和多層內框架磚房的屋蓋,應有現澆或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板,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蓋、屋蓋的樓層,均應有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