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定稿_第1頁
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定稿_第2頁
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定稿_第3頁
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定稿_第4頁
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定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戰國策》作為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重要典籍,備受研究者的重視,出現各種注本,而對于《戰國策》的序跋的價值,卻少有人注意。文章按照朝代收集了《戰國策》序跋的相關材料,并分析歷代序跋的特點,包括品評他人,指出他誤;旁征他籍,參校補注;評價公允,觀點新穎。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探究這些序跋的創作原因以及價值,以期引起人們對《戰國策》序跋的重視。關鍵詞:《戰國策》序跋;特點;價值AbstractAsanimportantclassicbookforstudyingthehistoryofthewarringstatesperiod,thepolicyofwarringstateshasbeenpaidmuchattentiontobyresearchers,withvariousnotesappearing.However,fewpeoplepayattentiontothevalue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Accordingtothedynasty,thispapercollectstherelatedmaterials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and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alldynasties,includingthecommentsonothersandpointingouttheirmistakes.Byrecruitinghimtojointheschoolnotes;Theevaluationisfairandtheviewpointisnovel.Onthisbasis,thispaperfurtherexploresthereasonsandvaluesoftheseprefaceandpostscript,inordertoarousepeople'sattentiontotheprefaceandpostscriptofthepolicyofwarringstates.Keywords:"strategyofwarringstates"prefaceandpostscript;Characteristic;Academicvalue目錄一、引言 1二、宋、元、清《戰國策》序跋概況 1(一)宋代《戰國策》序跋 1(二)元代《戰國策》序跋 2(三)清代《戰國策》序跋 3三、《戰國策》序跋主要特點 3(一)品評前人,指出他誤 4(二)旁征他籍,參校補注 4(三)評價公允,觀點新穎 5(四)態度各異,觀點矛盾 6四、作者作《戰國策》序跋原因 7(一)考正《戰國策》的篇目及流傳版本 7(二)闡明觀點 8(三)受人所托,為人所作 8(四)抒發情感 8五、《戰國策》序跋的價值 9(一)史料價值 91.作者史料 92.版本史料 9(二)文學價值 10六、結語 11注文 11參考文獻 附錄 13致謝 14試論宋、元、清《戰國策》序跋一、引言《戰國策》又有《國策》的稱法,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分為12冊33卷,主要記述的是戰國時期策士的言論和政治主張。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一個人。到了西漢,劉向將這些文章收集起來加以整理編訂,共三十三篇,并為它作了第一篇序。此后在流傳的過程中,《戰國策》也有了許多不同版本的注本,歷代的研究者為其作序,并對《戰國策》多有校正補注?!稇饑摺吩诹鱾鬟^程中,文章多有散佚,文章的字句也脫誤,因此非常難讀,后來的諸多研究者對這一方面也極為重視。序跋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因此后人對這些研究者所校釋的各個版本進行整理研究,從序跋角度進行切入,能夠更加簡單快速地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和其所著之書的宗旨內容,從而對其進行整理研究會更加簡便。《戰國策》的序跋多有對其篇目、版本、佚文等進行考證,還有對他人研究版本的評價和對原書的錯誤脫漏進行校正說明。這些序跋各具特點,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前人的作為在后人的序跋中也會有所提及,并且這些序跋中還涉及到研究者成書的背景、時間、創作緣由等。因此,通過對這些序跋的研究,能夠觀察到《戰國策》在流傳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對考證《戰國策》的版本等方面也大有幫助。歷來不乏對《戰國策》的研究,但對《戰國策》序跋的研究卻并不多,收集《戰國策》歷代的序跋,并對其概況進行簡述,再分析序跋的特點并進行歸類,初步了解他們所序的內容,繼而對這些研究者的創作緣由進行探究,最后通過對這些序跋的學術價值進行研究,肯定這些序跋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引起人們對其價值的重視。二、宋、元、清《戰國策》序跋概況《戰國策》注本流傳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序跋的資料也隨之逐漸豐富起來,主要集中在宋代、元代、清代和近現代。(一)宋代《戰國策》序跋劉向版本的《戰國策》和高誘注至宋朝已有缺失,北宋文學家曾鞏在《重校戰國策序》中記錄了劉向《戰國策》流傳過程中缺失的篇目,此后曾鞏便尋訪各大家,收集材料,將《戰國策》補回了三十三篇,具有重要的意義。到了北宋末期,李格非《書戰國策后》主要是表達觀點,抒發感慨。王覺在《題戰國策》中主要論述自己的成書過程,并提出對《戰國策》的看法和評價。孫樸《書閣本戰國策后》則是簡略的說明自己對《戰國策》的校訂補正的過程。篇幅短小,并且在其后增添了劉原父語點出了《戰國策》舛誤之多,定本之難。耿廷禧《戰國策括蒼刊本序》除卻說明文的舛誤以外,還提到袁悅對《戰國策》的評價是:“天下要惟此書”,肯定了《戰國策》的重要性。姚宏本的影響很大,備受學者的推崇,因其《剡川姚氏本戰國策》保留了劉向原本的面貌,給后人留下了真實的史料①。之所以能夠保留劉向的原貌,在于姚宏考校時非常嚴謹。在姚宏《題戰國策》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姚宏對《戰國策》的考校用功很深,參校了多個版本。另一方面還對其佚文進行了研究,并舉出其他書籍中所存的《戰國策》佚文。另一個與姚宏本一樣影響很大的是鮑彪本。其在《戰國策注序》中說明了自己要成書的緣故和過程,鮑彪通過考證《史記》和《漢志》等書,對《戰國策》進行重新排序,將西周定為了正統,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姚寬的《戰國策后序》更傾向于是在姚宏的基礎之上進行編寫的,內容上沒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將姚宏提到的其他書籍所存的佚文進行了統計,共計二十六篇。(二)元代《戰國策》序跋元代對于《戰國策》的校注極少,僅有吳師道一人。宋鮑彪在他的注本中將西周定為正統,反認為高誘注疏略不全,甚至改變了原來的一些字,這樣的訛舛飽受爭議,此后更是被大部分的研究者批駁,于是文學家吳師道對鮑彪本進行校訂,完成善本,吳師道本逐漸流行起來。由于鮑本的舛誤,吳師道著手對鮑本的校注,并做了三篇序:《戰國策校注序》、《曾序跋》和《姚序跋》,其內容表現出對姚宏本的贊賞,認為姚本具有典則,并且對鮑本進行駁斥,稱鮑本“謬妄”。陳祖仁的《戰國策校注序》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作了簡單的概述,表達了自己對前人校注的《戰國策》的向往,并對《戰國策》所出現的缺漏之處進行簡單地說明。(三)清代《戰國策》序跋清代《戰國策》的序跋資料豐富,甚至超過了宋代。但要論注家,卻遠不及宋代。晚清的于鬯有注本,但是未見其刊行。乾隆時期,皇帝下令編訂《四庫全書》,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研究者的創作。清初學者錢謙益在其《高誘注戰國策跋》提到了鮑彪對《戰國策》的殽亂和吳師道對鮑注的駁正,除此之外,還提到了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贊美這兩部是“雙璧”,缺一不可,而后來的版本大都離不開這兩本的影響,并且在他們的序中不斷被提及。隨后陳貽典的《古本戰國策跋》主要介紹了古本戰國策,提到了錢謙益所得的兩個善本,即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盧見曾在《刻姚本戰國策序》表示其發現了高氏本的反切之學,也提到了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藏書家黃丕烈和盧見曾一同校勘,完成了《重刻剡川姚氏本戰國策并札記》這本書,黃丕烈為其作了前序,邀顧廣圻為之作《戰國策札記后序》,所以盧見曾在后序中提到“后世欲讀《戰國策》,舍此本其何由哉”,言辭間滿是驕傲和贊賞,是對自己和黃丕烈共同??蓖瓿芍畷目隙?。晚清時期的學者于鬯的《戰國策注序》相較于前人,更多了一些其他的內容。比如不僅僅只著眼于國內的研究,更放眼至國外的研究,在其序文中就提到了日本的研究學者,如關脩齡、橫田維孝等。《四庫全書》收錄了《戰國策》和前人所作的不同注本,因此也有相關的序跋。如《四庫全書總目》中有《戰國策注二十三卷孔昭煥家藏本提要》篇幅長,主要對前人的注本進行概述?!鄂U氏戰國策注十卷內府藏本提要》和《戰國策校注十卷紀昀家藏本提要》主要介紹鮑彪和吳師道的注本。國外研究者所作的序跋有日本大師關脩齡的《戰國策高注補正序》和橫田維孝的《戰國策正解序》,于鬯認為這兩家的研究雖然不夠有深度,比較淺薄,但是依舊是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的。關脩齡在《戰國策高注補正序》中分析了一些人毒視《戰國策》的緣由。橫田維孝的《戰國策正解序》中對有些人毒視《戰國策》緣由的分析給出了和關脩齡同樣的說法,但就其內容而言,更加豐富和深刻。三、《戰國策》序跋主要特點《戰國策》有諸多序跋,這些序跋的作者在所作的序跋當中所表達的內容不一、思想不一、角度不一。從而使這些序跋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綜合歷代的《戰國策》序跋,根據其內容將其特點分為以下四個類別:(一)品評前人,指出他誤《戰國策》的版本眾多,對于這些版本的優劣,研究者在序跋中有對其他版本進行評價。因此,所謂品評前人就是對前人所注版本的評價,指出他誤就是指出這版本中存在的錯誤,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對其進行補正。引起后人最大爭議的是鮑彪,鮑彪本存在著很大的謬誤。之后的研究者,對于這個版本都進行了駁斥。正因為鮑彪本的訛舛,元朝吳師道對其進行了補正。吳師道在其《曾序跋》中提到“鮑以赧王為西周君,而指為正統,此開卷大誤”,一語道出鮑彪本的最大的錯誤在于將西周定為正統并將西周置于卷首,鮑彪認為高注“疏略謬妄”但吳師道認為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并無根據。錢謙益在他篇幅不長的《高誘注戰國策跋》中簡明地寫道“《戰國策》經鮑彪殽亂,非復高誘原本”。盧見曾在其《刻姚本戰國策序》則評價鮑彪這種做法,亂了古本。正因如此,后來的于鬯評價他“竄亂古本”。這些研究者一致地駁斥了鮑彪本并且認為其對古本產生了惡劣的影響。與鮑彪為同一時期的姚宏本由于姚宏嚴謹細心地對材料進行考校,更加地接近古本,是一個較好的本子,吳師道本就是通過參校姚宏本補正鮑本而來。因此在對鮑彪本進行駁斥的同時,研究者們對吳師道的善本表示贊賞,如顧廣圻在其《戰國策札記后序》中提到“吳師道駁正鮑注,用功甚深”,于鬯則稱贊“吳氏考校之密”等,這都是對吳師道本的肯定。對于鮑注的訛舛,研究者不約而同地進行了駁斥,原本流行的鮑本流傳至元代,被吳師道進行補正后逐漸被吳本所取代,吳本成為當時較好的善本。序跋中對前人版本的品評與指正也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二)旁征他籍,參校補注《戰國策》一書衍文脫字,舛誤極多,這就造成了研究者完成對其注解的難度,歷代研究者便只能旁征大量的有關書籍進行參照比較,以免出現錯誤,這樣才能完成自己對《戰國策》的校注。在他們的序跋中就能體現其參校的過程。《戰國策》一書脫漏之處極多,西漢劉向的序中就已經對此作了簡要說明,在序中提到其字多脫誤為半字以“趙”為“肖”,以“齊”為“立”,姚宏在對《戰國策》進行校注時,在其序文中就例舉了“埊”字,此字在《唐史釋音》、《亢倉子》、《鹖冠子》、《切韻訓詁》這幾本書中皆有記錄,姚宏收集了很多的本子,光是校訂離次,就達到了四百八十余條,可見其嚴謹。在姚宏的《題戰國策》中言及《戰國策》的“正文遺逸”,姚宏開始對佚文進行整理,《史記正義》、《春秋后語》等書中保存了相關的佚文,姚宏便將它整理出來,根據姚寬所記錄,一共整理了二十六則。為了能夠定本,姚宏還尋書數年,以至于最終定本之后,欣喜不已,可見成書之難。孫樸歷經八年,參校了蘇頌、錢藻等人的版本和集賢新院本,得五百五十字,最終定本。王覺《題戰國策》中對于校注的完成也是通過參考其他書籍來完成的,在其序跋中說道:“因借館閣諸公家藏數本參校之”,可見要完成校訂補注必須旁征他籍,通過對其他書籍的參照,有足夠的參考資料才能夠完成校訂。鮑彪重校了《戰國策》的順序,將西周定為卷首,并為其作注,這并不是毫無根據的,鮑彪在其序文中言及自己的成書過程,說自己考《史記》、《漢志》、《說文》諸書才為《戰國策》作注。吳師道在其序文《戰國策校注序》中言及自己參姚本補正鮑本的時候也是“參之諸書,而質之《大事記》,存其是而正其非,庶幾明事跡之實,求義理之當焉”不僅要參校姚本,還要參校其他書籍。于鬯在《戰國策注序》中列舉了林氏《戰國紀年》、黃氏《周季編略》、顧氏《七國地理考》等書,認為這些書能夠為讀《策》提供更好的借鑒與幫助,由于于鬯處于晚清時期,不僅能夠參考前人的研究,還放眼至國外的研究,“吾朝無國策注家,而日本卻有之。鬯所見關修齡《高注補正》、橫田維孝《正解》、平井魯堂《講義》三家”除卻講義不足云,其他兩者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性。綜上所述,諸多研究者在進行校注、完成定本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旁征他籍來作為參照,才能使得本子更加完善,不至于出現更大的缺漏,才能為后來的研究者的研究提供更準確的借鑒。(三)評價公允,觀點新穎《戰國策》序跋中研究者作出評價的對象大至分為兩類:一是評價校注版本的優劣,二是評價《戰國策》原書好壞。其中一部分研究者給出的評價相對客觀公允,表達的觀點也比較新穎。于鬯的序文受到推崇與他的創新性是分不開的②。于鬯序跋的創新性,在于他研究范圍之廣,具體表現在他不僅研究國內的注家,還對國外的注家版本進行研究,如日本的關脩齡、橫田維孝等,還提出了“惟是其書既介經終史始之間,則其人其才,必可以注經,可以注史,然后可以注此書”的觀點,認為注者應當在兼備良好的才華的基礎上進行注經、注史,最后才能注《戰國策》,一方面將注《戰國策》的重要性列于注經注史之上,一方面又對注經之人有才華上的要求。在于鬯之前沒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前人大都關注自身或者他人的注本,直接對已有的成果進行評價,而于鬯這一說法一定程度上提醒了其他研究者在對《戰國策》進行校注時,不能忽視對自身的素養的加強,觀點新穎獨特;在對前人的評價上,歷代的研究者對于鮑彪本的看法幾乎都是“謬妄”和“竄亂古本”,這些評價一邊倒地批評鮑本,少有稱贊。而于鬯,他在《題戰國策序》中除了評價鮑彪本“竄亂古本”以外,還贊其綴補之勤,評價吳師道則是贊其考校之密,評價高誘注則說其既古而多佚,評價公允,并不一味地批評或贊賞。同樣在鮑彪本的看法上,《鮑氏戰國策注十卷藏本提要》評價縉云鮑氏的校注本即使存在一些瑕疵,但仍然是優秀的注本。唯有在東周與西周誰為正統的問題上,鮑本犯了巨大的舛謬,在這一角度上看,是不如吳師道本和姚宏本的,非常公允。盧見曾在《刻姚本戰國策序》中提到了反切之學,即“急起、緩氣、閉口、籠口之法”,并認為這反切之學是始于高氏,在此前并未有人關注這一方面,這也是一個新穎的發現。一直以來認為《戰國策》是“邪說”的人并不在少數,北宋曾鞏就提出了“邪說害正”的觀點,但在并未有人仔細地探討其被稱為“邪說”的緣由,日本學者關脩齡在其序跋《戰國策高注補正序》中斥責“夫學究何為反以害乎名教飭戒子弟,令勿披覽也,要苦其難讀,而為護短之計”,橫田維孝也在其序跋中提到“害乎名教,而飭戒子弟”揭露了學究們堅持毒視《戰國策》的原因,反對他們將《戰國策》視為離經叛道之說。(四)態度各異,觀點矛盾《戰國策》常被認為是縱橫家說,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有損封建統治的利益,是不符合“正統”的,因此常被批駁成壞人心術的“邪說”,這也對一些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影響。又因為《戰國策》具有很高的價值,研究者在其所作的序跋中,在對《戰國策》的看法上,表現出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北宋曾鞏在《重校戰國策序》中對于《戰國策》的評價是“邪說害正”,邪說就是《戰國策》中的游士之說,游士之說會妨害正道。但在是否要銷毀《戰國策》態度上,曾鞏卻又表示反對,他肯定了《戰國策》“反面教材”的價值,也就是向世人解釋游士之說,使世人知道這種戰國游士之說是行不通的,以達到明世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戰國策》的正面價值,認為它記載了從春秋至秦漢二百四十五年的事,因此不可以廢除。同曾鞏一樣,李格非在其《書戰國策后》稱《戰國策》為“傾奪之說”,明顯帶有貶義的色彩,他認為縱使其中的事情不足稱道,但是依舊有人去讀,只不過是因為《戰國策》的文辭之勝而已。但另一方面又說其“上薄六經,下絕來世者”,肯定了《戰國策》的價值。王覺在《題戰國策》中說《戰國策》:“變詐百出”另一方面則說:“愛其文辭之辯博”。從三人所表明的觀點,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對待《戰國策》心理上的矛盾,一面否定《戰國策》所表現出來的思想,一面又肯定它的文辭和價值。這也是當時許多人對《戰國策》所持有的看法。四、作者作《戰國策》序跋原因研究者創作《戰國策》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自序其意”,即序自己的用意,是對所注之書的整體上的說明,包括考正《戰國策》的篇目及流傳版本、介紹自己的成書緣由和成書過程、闡述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等。另一方面則是受他人所托,為他人的版本作序跋。(一)考正《戰國策》的篇目及流傳版本劉向所定著的《戰國策》有三十三篇,但在其流傳的兩千多年中,有所散佚,注本有所增多,研究者作序跋介紹了它的現存狀況。至北宋,曾鞏的《重校戰國策序》就提及《戰國策》已闕十一篇,是由曾鞏訪遍士大夫家才將其復完成三十三篇,然而這三十三篇卻不一定就是原來劉向版本的樣貌。姚宏也記錄了《戰國策》流傳至他這里,劉向所錄的已闕二卷,高誘注八篇,今有十篇,將版本的所缺所增都列在序跋之中。由此可知《戰國策》篇目的變化。而對于所流傳的版本,于鬯的《戰國策注序》中就仔細地對前人所作的版本進行了評價,介紹了不同的版本和其所具有的特點,如高誘注本、鮑彪注本、姚宏注本、吳師道注本等。除此之外,在他們的序跋中還常常提到了劉、錢、集等版本,于鬯在其序跋中對此有解釋,稱劉者即劉敞本,錢者即錢藻本,集者即集賢院本。《鮑氏戰國策注十卷內府藏本提要》就是為了對鮑彪本進行詳細的解說?!稇饑摺返淖⒈景姹颈姸啵@些版本的質量有優有劣,作者作序跋對這些版本進行考正,也點明這些版本中所存在的錯誤。(二)闡明觀點前人所注的版本有好有壞,所表達的觀點也不同,由于他們觀點的不一致,研究者常常針對他人的觀點,表示贊成或者反對,并闡明自己的觀點。劉向認為戰國的那些謀士是“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曾鞏對此卻嗤之以鼻,認為他是被流俗所迷惑,并在序跋中舉例孔孟的作為,贊揚其不被世俗的看法所迷惑,從而引出對那些策士的所作所為的批判,反駁明確而有力。而吳師道則作《曾序跋》贊同了曾鞏的這種觀點,稱“其論正矣”,之后展開了對當時社會背景的分析。日本的關脩齡和橫田維孝作序跋表明了對那些稱《戰國策》為“邪說”的學究的不滿,揭露他們毒視《戰國策》的緣由,闡述自己的觀點。(三)受人所托,為人所作各研究者為《戰國策》進行校注,校注完成后,作者往往會為其作序,但除了作者自己主動創作序跋,介紹書籍以外,還有可能是研究者受到他人的請求,從而進行序跋的創作。這在他們的序跋中或多或少都有體現。黃丕烈和顧廣圻以盧見曾雅語堂精刻本為底本進行對《戰國策》的???,完成了《重刻剡川姚氏本戰國策并札記》,顧廣圻的《戰國策札記后序》就是受黃丕烈所邀創作的,在其序跋中提到黃丕烈:“屬廣圻為之序”,于是顧廣圻爰序附于《札記》后。還有元代陳祖仁在《戰國策校注序》中提到囊君來言:“君宜序之,幸勿辭”指的就是邀請陳祖仁為向往已久的吳君本作序。這也算是了卻了陳祖仁的一番夙愿。(四)抒發情感《戰國策》序跋中不僅僅是對書籍內容的再表達,研究者出于對自己情感上的一種抒發,或是對前人版本的贊賞,或是對自己成書之艱難的嘆息,在序跋中也會有所表達。吳師道的《姚序跋》記載了姚宏的生平事跡:“忤秦檜,死大理獄”,還寫道“異時當廣傳寫,使學者猶及見前輩典則,可仰可慕云”,對于姚宏不畏生死敢于忤逆權臣,堅守自己的氣節,吳師道仰慕欽佩、稱贊不已,感情真摯充沛。姚宏在序中描述了自己成書的艱難,在校訂數年最終完成之后發出一聲感嘆“尚覬博采,老得定本,無劉公之遺恨”,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陳祖仁的《戰國策校注序》更加抒情,先是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又感嘆自己未能得見吳君校注的《戰國策》,到最后終于“得觀吳君此書于身后,且知其所正者有所本,而又嘉劉掾不以死生異心而卒其宏也”,整篇文章散發其對故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間可以窺見陳祖仁內心的激動與深感自己有幸能夠為吳君本作序。五、《戰國策》序跋的價值(一)史料價值1.作者史料《戰國策》的序跋在對于研究者的成書時間、生平事跡、甚至所任官職等有一些簡單的概括。如曾鞏在其序文的最后就落款“編校使館書籍臣曾鞏序”。再如孫樸在其序跋中說明了自己入館時間成書時間。除此之外,在他們的序跋中,研究者介紹自己或者提及他人時,往往會帶上地名,說明研究者是何方人士,如“南豐曾鞏”,姚宏《題戰國策》中就以“南豐”來指代曾鞏,“縉云鮑氏”則是指鮑彪。陳祖仁在序跋的最后落款為“浚儀陳祖仁序”。通過這些序跋就可以得知研究者是哪里人,對后人考正作者有很大的幫助,并且研究者的生平事跡有時也會在其他研究者的序跋中被提到,如吳師道的《姚序跋》就對姚宏的死因作了一個簡要的介紹,說姚宏是因為“忤秦檜”才入獄而死。陳祖仁的序跋更是對自己始登史館到最后有幸為吳君本作序的經過都進行了說明。這些都為研究作者、了解作者提供了真實的參考。2.版本史料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戰國策》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但是無論是《戰國策》本身,還是其不同的注本總會因為各種原因丟失,到今日已經不可見了。而在這些研究者的序跋中,卻對出現的版本有提及或者說明。姚寬在《戰國策后序》中詳細地列出了其兄姚宏所收集的佚文出處,這是對姚宏所作所為的一種證明,后人就可以通過姚寬所列舉的這些書籍來對姚寬所收集的佚文進行考證。最為出名的版本是梁溪安氏本和梁溪高氏本,曾為錢謙益購得。在黃丕烈序跋中又可得知梁溪安氏本的散佚:“梁溪安氏本,今未見,見其影鈔者”,除此之外還有提及盧見曾的集賢院本,到了清朝的于鬯更是對所出現的版本進行了評價和說明。在這些序跋中,可以看見版本是如何流傳的,不僅如此,盧見曾和陳貽典更是在序跋中記錄了絳云樓大火這個史實,無數書籍被毀,所幸這兩個版本并未損壞。因此,即使這些版本有的已經失傳,研究者也可以通過這些序跋來探究這些版本的源流,對這些版本的流傳過程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另外,雖然這些都是《戰國策》的注本,但是這些版本卻因為研究者參考的資料的不同,創作的緣由不同,導致其內容也不同。如吳師道本是以姚宏本為底本進行對鮑彪本的校注,黃丕烈本則是以盧見曾的集賢院本為底本進行校注,并且吳師道本是緣于鮑彪本出現了很大的錯誤,因此吳師道才進行對鮑彪本進行校正。而鮑彪本人則是因為認為前人版本如高誘注過于疏略不全,因此才參校諸書進行校注。從他們所作的序跋可以看出他們所注版本的不同之處,這對于后人研究《戰國策》不同的版本來說有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具有很大的版本??钡膬r值。(二)文學價值《戰國策》的序跋除了具有史料價值外,還能從中發現它的文學價值。這些序跋有的對所序書籍進行介紹,有的抒發自己的觀點,因此這些序跋也具有議論、說明的特點。說理散文,它具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并且多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進行對自己觀點的表達,往往具有一個或者多個中心思想。散文在西漢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劉向就是書寫說理散文中的代表者之一,其所作的序跋也具有了一些說理散文的特點。他按照春秋之時、春秋之后、戰國之時的時間順序,邏輯清晰、環環相扣地說明君德是如何的逐漸衰微,隨著君德的衰微,天下大亂,國家陷入危亡,策士隨之登上歷史的舞臺,游說在各國之間。從其序跋中可以看到劉向用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描繪了當時歷史的復雜、動亂。整篇序跋敘事中又夾雜著議論。這對后世的說理散文有一定的影響。陳祖仁的序跋就更傾向于敘事抒情,表達了對吳師道版本的向往、對故人的思念之情。曾鞏的序跋則更具有議論的特點,有理有據地對劉向的觀點進行反駁,最后引入對策士的批判,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十分具有說服力。《戰國策》的這些序跋或敘事或議論或說理,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值得后人欣賞,也為后人進行說理敘事時提供了借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六、結語一直以來,研究者們更加關注對《戰國策》和《戰國策》不同注本的研究,但是對于《戰國策》序跋的研究卻并不多。直至今日研究者對《戰國策》的研究也沒有停止,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必定要對這些注本進行參考,而前人對各個注本的評價、對自身注本的介紹都包含在其所作的序跋中,為研究《戰國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并且這些序跋還具有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因此,人們應當重視《戰國策》序跋的研究價值,使得研究者對《戰國策》的研究更加全面,也讓這些序跋在后人研究《戰國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價值。注文①俞慧君,高月英,盧芹娟.姚宏《剡川姚氏本戰國策》版本流傳述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8):59-62.②龔長春《戰國策》序跋述評[J].商洛學院學報,2013,27(5):50-52參考文獻[1]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7:1[2]余慧君,高月英,盧芹娟.姚宏《剡川姚氏本戰國策》版本流傳述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8):59-62[3]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85[4]龔長春《戰國策》序跋述評[J].商洛學院學報,2013,27(05):50-52[5]劉向《戰國策》[M].北京:中華書局,2016.1[6]黃丕烈《士禮居黃氏叢書》[M].蜚英館,2017:2-3[7]姚宏《戰國策》[M].武漢:湖北崇文書局本,1869[8]劉向《戰國策》[M].齊魯書社,濟南:2005[9]橫田維孝《戰國策正解》[M].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10]鮑彪、吳師道《戰國策校注》復印本[M].四庫全書[1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65附錄歷代《戰國策》序跋匯總表序號序名作者朝代1《戰國策》序劉向西漢2重校《戰國策》序曾鞏宋朝3書《戰國策》后李格非宋朝4題《戰國策》王覺宋朝5書閣本《戰國策》后孫樸宋朝6《戰國策》括蒼刊本序耿廷禧宋朝7題《戰國策》姚宏宋朝8《戰國策》注序鮑彪宋朝9《戰國策》后序姚寬宋朝10《戰國策》校注序吳師道元朝11曾序跋吳師道元朝12姚序跋吳師道元朝13《戰國策》校注序陳祖仁元朝14高誘注《戰國策》跋錢謙益清朝15古本《戰國策》跋陳貽典清朝16刻姚本《戰國策》序盧見曾清朝17重刻剡川姚氏本《戰國策》并札記序黃丕烈清朝18《戰國策》札記后序顧廣圻清朝19《戰國策》注序于鬯清朝20《戰國策》注二十三卷孔昭煥家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1鮑氏《戰國策》注十卷內府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2《戰國策》校注十卷紀昀家藏本提要永瑢等清朝23《戰國策》高注補正序關脩齡日本24《戰國策》正解序橫田惟孝日本致謝四年時光匆匆飛逝,當我完成論文,回想自己的學習生活時,深感時光易逝,輕松地學習氛圍將要離我遠去,由衷的感謝老師們的教導,使我在學習生活上受益良多,也萬分的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阮憲鎮老師,從選題開始到論文完成,期間都耐心教導,不斷啟發,在我遇到困難時為我提供幫助,使我的論文能夠順利完成,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依然會將老師們當做榜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Word常用快捷鍵由于Word有定義快捷鍵的功能,在重新指定快捷鍵后,不能再使用該組合完成以前的操作。例如,按快捷鍵Ctrl+B可將選定文本改為加粗格式,如果將Ctrl+B重新指定給一個新的命令或其他命令,則不能通過按Ctrl+B為文本應用加粗格式,除非將快捷鍵指定恢復到初始設置。下面的列表使用說明如下:(1)表中出現的(F)、(E)、(V)、(I)、(O)、(T)、(A)、(W):分別代表文件、編輯、視圖、插入、格式、工具、表格和窗口菜單。(2)(切換方式):表示重復按該鍵還原操作。(3)Num?:表示小鍵盤上的數字鍵。(4)Ctrl+A:表示Ctrl鍵和A鍵的組合,其余類推。A.1常規快捷鍵Ctrl+A(E)選取整篇文檔(Ctrl+Num5)Ctrl+R可使段落右對齊Ctrl+B(E)加粗文本(Ctrl+Shift+B)Ctrl+](O)按磅值增加所選定內容的字號Ctrl+C(E)復制所選內容Ctrl+[(O)按磅值縮小所選定內容的字號Ctrl+D(O)修改選定字符格式Ctrl+=(O)將選定內容設為下標(切換方式)Ctrl+E(O)段落居中Ctrl++(O)將選定內容設為上標(切換方式)Ctrl+H(E)查找并修改指定文字或格式Ctrl+*(V)顯示/隱藏所有非打印字符Ctrl+I(O)傾斜所選文字(切換方式)Ctrl+Tab(A)在單元格中插入制表符Ctrl+M(F)調整整段縮進Ctrl+L(O)段落左對齊Ctrl+N(F)創建新文檔或模板Ctrl+Enter(O)在插入點插入一個分頁符Ctrl+O(F)打開已有的文檔或模板Ctrl+Up(E)將插入點上移一個段落Ctrl+P(F)打印文檔(=Ctrl+Shift+F12)Ctrl+Down(E)將插入點下移一個段落Ctrl+Q(O)刪除段落格式Ctrl+Home(E)將插入點移到文檔開始Ctrl+S(F)保存當前活動文檔Ctrl+End(E)將插入點移到文檔結尾Ctrl+T(O)設置懸掛式縮進Alt+/(A)快速選定整個表格Ctrl+U(O)給所選內容添加下劃線Shift+F1(W)有關命令、屏幕區域的幫助信息或文字屬性Ctrl+V(E)在插入點插入剪貼板內容Ctrl+Alt+I打印預覽Ctrl+W關閉文檔Ctrl+K(E)插入超級鏈接Ctrl+X(E)剪切所選內容并將其放入剪貼板Ctrl+Shift+Space-bar創建不間斷空格Ctrl+Y(E)重復上一步操作(=F4=Alt+Enter)Ctrl+連字符創建不間斷連字符Ctrl+Z(E)取消上一步操作(=Alt+Backspace)Ctrl+Spacebar刪除字符格式A.2Ctrl與光標鍵聯合使用的快捷鍵Ctrl+←可將插入點移到上一個英文單詞或中文詞Ctrl+→可將插入點移到下一個英文單詞或中文詞Ctrl+↑可將插入點移到上一個段落Ctrl+↓可將插入點移到下一個段落A.3Ctrl與部分數字聯合使用的快捷鍵Ctrl+0可迅速在段前增加或刪除12磅的行距Ctrl+1改變段落的行距為單倍行距Ctrl+5改變段落的行距為1.5倍行距Ctrl+2改變段落的行距為雙倍行距A.4Ctrl與Shift+字母鍵聯合使用的快捷鍵Ctrl+Shift+P再通過按“↑”和“↓”鍵改變字號Ctrl+Shift+>增大所選文字的字號Ctrl+Shift+<減小所選文字的字號Ctrl+Shift+A將所有選定的字母設為大寫Ctrl+Shift+C復制選定內容的格式Ctrl+Shift+D段落最后一行文字占滿全行Ctrl+Shift+E打開或關閉任務欄上的“修訂”標記Ctrl+Shift+F再通過按“↑”和“↓”鍵改變字體Ctrl+Shift+H應用隱藏文字格式Ctrl+Shift+K將所選字母中的小寫字母設成大寫,但字母字體大小不變Ctrl+Shift+L應用“列表”樣式Ctrl+Shift+M取消左側段落縮進Ctrl+Shift+N選定段落變為“正文”樣式Ctrl+Shift+Q將所選英文字母變為Symbol字體Ctrl+Shift+S再通過按“↑”和“↓”鍵改變樣式Ctrl+Shift+T減小懸掛縮進量Ctrl+Shift+V對選定內容粘貼格式Ctrl+Shift+W只給字、詞加下劃線,不給空格加下劃線Ctrl+Shift+*顯示非打印字符Alt+Shift+D插入“日期”域Alt+Ctrl+L插入ListNum域Alt+Shift+P插入頁數域Alt+Shift+T插入時間域A.5Ctrl與Alt+字母鍵聯合使用的快捷鍵Ctrl+Alt+D在文章末尾插入尾注Ctrl+Alt+F在當前頁插入尾注Ctrl+Alt+K啟動“自動套用格式”Ctrl+Alt+LListnum域Ctrl+Alt+M創建批注Ctrl+Alt+N切換到普通視圖Ctrl+Alt+O切換到大綱視圖Ctrl+Alt+P切換到頁面視圖Ctrl+Alt+T輸入【?】Ctrl+Alt+Z返回到光標先前位置Ctrl+Alt+1對當前段落應用“標題1”樣式Ctrl+Alt+2對當前段落應用“標題2”樣式Ctrl+Alt+3對當前段落應用“標題3”樣式Ctrl+Alt+PageUp將插入點移到窗口開始處Ctrl+Alt+PageDown將插入點移到窗口結尾處C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