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三一模語文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立足本土,關注天下,這是中國史學的傳統。先秦中國把中原之外的世界視為蠻荒之地,如何與這些夷狄交往,使這些化外之民成為“華夏之民”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外關系的主題。與之類似,古希臘人也將周圍的非希臘人視為“蠻族”(Barbarians)。不過,這個“Barbarians”最初并非源于對非希臘人的歧視,而是出于對其語言的不通,感覺就像“bababa”的發音。古代中國和希臘均有一些關于域外世界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馬遷的《史記》與希羅多德的《歷史》。此后,不論是西方的希臘、羅馬世界,還是東方的中國,都在繼續擴大著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希臘化時期出現了有經緯線的地圖,囊括希臘人、羅馬人已知世界的《地理志》等著作不斷出現。中國方面也沒有落后,西域的“三通三絕”固然是指外交關系的中斷與延續,但實際上的聯系卻從未中斷。羅馬與中國的海上直接往來則在公元166年最終實現。至此,海上絲路全線貫通,與以前的綠洲絲路和草原絲路一道,中國終于與遙遠的地中海世界連為一體,以絲綢之路為聯系通道的歐亞大陸新世界形成了。顯然,世界史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人類向未知世界、周邊世界探索的結果。但是,那時的“世界史”充其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本國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由此可見,立足本土的世界史研究古而有之。其動力一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占有欲,二是自身的強大,可以滿足這種好奇與欲望的實現。當然,視野開闊、具有使命感的史家的橫空出世是必不可少的。希羅多德、司馬遷顯然就屬于這樣的史家。沒有他們,我們對當時世界的了解,不知要失去多少有價值的回憶。古代世界的文明雖然大多獨立生成,但相互之間的聯系始終存在,只是交往的程度不同。新航路開辟之后,整個地球上的文明地區連為一體,任何國家和民族幾乎難以超然世外。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歷史都是世界史研究的對象,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國家、民族、地區的歷史,關注哪些歷史現象、事件、人物,這就要根據研究條件和現實需要來選擇,尤其是一國的現實需要。現實需要就是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關切,以本國實際為研究起點。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世界史研究整體來看,我們基本上都與時代的需求相適應。從整體上看,我國世界史學科自覺地順應了歷史的選擇。但在具體的研究上,應該如何立足于本土從事中國以外的世界史研究,亦即如何協調本土與世界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其一,打破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科壁壘,促進二者之間的融通。試想,離開了世界史研究,何以理解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以及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涵。同樣,離開了中國史,世界歷史的整體性和規律性也都難以把握。立足于本土,就是要自覺地把中國史的內容納入世界史的體系和范疇之中。而這一點,正是中國世界史學者的強項,因為我們有著豐厚的史學資源可以利用。其二,注重現實關懷,充分發揮歷史學的經世功能。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人類生存環境的歷史變遷、外國社會治理的經驗教訓等,都是世界史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主題。其三,有意識地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在國際學界尤其是與我們關系重大的歷史問題上發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總之,作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我們要秉承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放眼未來的原則,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世界史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為世界史的發展繁榮貢獻中國學者的智慧。(摘編自楊巨平《世界史研究的本土定位》)材料二:中國的世界史學科起步很晚。古代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只有“天下”的概念,沒有“世界”的概念,雖有對異域的少量記載,但缺少成熟的世界史。直到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接觸以后,世界史學科開始發端,20世紀中葉正式形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學科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總體來說,它深受西方歷史編纂學的影響,有意無意地落在“西方中心論”的陷阱中。“西方中心論”最大的特點,是把西方文明說成唯一正確的文明,把西方歷史等同于世界史,這使得許多人頭腦里的“世界史”只是幾個大國的歷史。為寫作真正的“世界史”,中國學者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探索,可以講兩個比較重要的方面。第一,世界的歷史,不是國別史的簡單疊加,而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這就要求既闡釋各地區的歷史進程,也要尋找把各種分散的歷史連接起來的人類交互網絡,將國別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第二,寫“世界史”必須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長期以來非西方地區、國家的歷史是被忽視的,甚至被排除出“世界史”。其實,自羅馬帝國衰亡到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東強西弱”是常態,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才改變這種態勢。在近代早期,即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仍長期維持多元并立的格局,直到近代晚期歐洲開始工業化之后,西方才掌握了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絕對優勢。需要注意的是,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廣大地區,在世界體系中雖處于邊緣地位,但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摘編自周曉菲、高學思《勾勒世界歷史的橫線和縱線建構中國自主的世界史知識體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西世界史的發展歷史,并提出世界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遵循的原則,具有寬闊的學術視野。B.研究世界史具有經世功能,比如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的歷史,可以以歷史為依據,發揮更好的現實作用。C.“西方中心論”以西方文明和西方歷史為正宗,甚至中國學者也受這種觀點的影響,認為幾個大國的歷史就是世界史。D.世界史在中國發端于《史記》,之后日益發展,在有著豐厚的史學資源可以利用的情況下,我國對世界史的研究會更加成熟。2.根據材料一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蠻夷之人,使這些化外之民成為“華夏之民”。B.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使歐亞大陸新世界形成,讓世界史有了進一步發展。C.如果沒有重要的史家出現,就不會有世界史的出現,我們對世界史的把握將會出現空缺。D.離開了中國史,世界史是不完整的,離開了世界史研究,也將難以理解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涵。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由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對世界認識引入,論述古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立足于本土的。B.材料二以破除“西方中心論”為中心論點,認為世界各文明應保持多元并立的格局。C.材料一既放眼歷史,又立足現實,使人們對世界史發展能有較全面、較深刻的認識。D.材料二主要采用事實論證,列舉中國的世界史學科發展以及世界歷史發展變化的事實依據。4.“立足本土,關注天下”是中國史學的傳統,也是我國現代世界史學科建設的選擇。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5.對于世界史研究,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的策略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岔路口陳毓坐在山下岔路口讀書的人,并不反感一個問路人。這經驗是我剛才獲得的。我看見他坐在岔路口,膝蓋上攤本書,正讀得投入。一棵櫸木以一樹濃蔭罩住他,使他看上去涼爽愜意。來路上,我遇見過撲蝶的、捕蟬的、釣魚的、摘花的,但遇見一個安坐讀書的,還是稀罕。他顯然是山里人,手臉黑而粗糙,為了腳舒服,鞋跟也不掛上,一只腳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讓他把眼睛從書里移出來,我就向他問路,我以叫他聽清又不驚著他的音量說:請問從你坐著的臺階走,能不能上到山頂?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泛起漣漪需要等待。他轉過臉,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這個問路人,卻又回轉臉,看著那條向上延展的石階,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無路了。那是一個不緊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聽懂的腔調。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適呢?就順你腳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可我就是從這條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靜僻的路上。他想了好一陣子說:那你就沿臺階走,到一個打算蓋房子的屋場再回轉來,小路只到那里。有沒有狗?有狗,是人家養著看場子的。這讓我猶豫,我不想因為本是要尋清靜卻惹得狗吠連天。索性站著不走了。我確信不必問“你是本地人吧”這樣的話。我說:你坐在這里看書,家里不用你幫忙啊。我的語氣甚至不是詢問而更接近感嘆。我想到山門口那幾家并沒幾個人吃飯的農家樂,替他找答案:是不是這段日子因為疫情,進山吃飯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幫忙?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說,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了。但我其實很想讓他說話。我說:你是不是開年就沒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這次回答得利索:我從沒離開過這里。這讓我吃驚,我說:你多少歲了,你沒離開過這里?他說快六十歲了。一點也不像,我由衷地說,你看上去頂多五十歲。他說祖上就在這里,上小學也在這里,后來結了婚,就一直在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書,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立刻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待要看清書名,顯然書原先的封皮已經無存,又用了一張不相干的硬紙封上了。你從沒離開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盡量顯得漫不經心,掩飾我對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卻沒說話,像是思考一個快六十歲,從沒離開一座山、一條溝的人到底都在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來說。溪流的聲音很響地浮起來,風吹在不同樹葉上發出不同的聲響組成和鳴,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階上的書一會兒嘩啦啦向左翻頁,一會兒又撲啦啦向右翻頁。我說,你很愛看書啊。他說愛看老書。我說你的書看上去倒是很舊。他說父親以前留下來的有一些,還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給他的。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說的,決心要和我這個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說一說。這時我發現他其實是個很愛說話的人。于是,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你手中拿的,是獼猴桃的花,你知道不?我努力避開“不知道”三個字,我說:我真的是吃過獼猴桃沒見過獼猴桃開花。為強調吃過,我說我吃過紅色果肉、黃色果肉和綠色果肉的獼猴桃。但他說,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有那么多?有的。他肯定道,在山里遇見獼猴桃,見熟了的,嘗一嘗。總共有十三種味道,新的,再沒遇見過。想著他在山里住了快六十年,我暫且存疑。黑熊上樹比人厲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人見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這話是我說的,他只是笑。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臉,眼睛珠子差點壞了。也有一個被豹子咬壞了胳膊。都是我半大小子時的事。我父親打過一只黑熊。鐵珠子槍,槍里能裝五顆鐵珠子。熊肉好吃,野豬肉粗。熊是個寶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腳踏上個斷樹茬,樹茬釘進腳心,自己弄出來一半,另一半針都挑不出,傷腳半年沒好,后來那只黑熊來了,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腳心里剩下的樹茬子自己退出來了。吃過一次獸夾子的虧,一次上山挖藥,只聽腳下一聲響,被獸夾子套住腳脖子了,幸好獸夾的鐵絲末端在身邊不遠的樹上,勉強夠得到。幸虧我手上當時有把彎鐮,彎鐮重,使得上力,我就把腳扭過去,貼在地皮上,用鐮刀在套住的鐵絲上砍,這才得脫。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沒見,野豬多。以前村里都種玉米土豆,野豬愛下來吃。現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種地,野豬也下來得少。野豬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時候野豬常見,只要栗包炸個口,野豬用腳爪就能摳出來。動物更怕人,人還是厲害。野豬大路上難見,就是見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要是你把母野豬的仔咋了,那就不行了;要是你開槍打過它,更不行了,它會找來,尋你拼命。你講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嗎?話說出來,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為意,反問我:書上的事情,都是寫書人的經歷不?我其實愿意相信他講的野豬、黑熊、獼猴桃的故事。盡管他回答我為啥愛讀書的時候說,讀書除了會叫日子好過點外,讀書還可以和別人有話說。但我寧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親歷親聞而不是書上別人寫的被他講給了我。這時我的電話突然響起,是在山下飯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我在電話里向朋友諾諾的時候,我看見他撿起地上的書,站起來,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遠了。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我聞見空氣中互為融合卻又保持獨立的香氣。分辨出屬于獼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氣。(選自2023年第14期《微型小說選刊》)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小說中用“稀罕”一詞,比較恰切又自然地表現了“我”在岔路口看到他安坐讀書時的驚訝又有點喜悅的心理。B.文中用“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這一比喻,比較生動地寫出了“我”的問話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響。C.文中說“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是說他的講述是流暢自然的,豐富多彩的,滔滔不絕的。D.文中他講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黑熊油神奇,野豬吃板栗等故事,有較強吸引力,說明他山里生活經驗豐富。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標題“岔路口”,既是故事的發生地,也寓意“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十分為難。B.小說里的他手臉黑而粗糙,快六十歲了,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暫時沒有出去打工,待在家里。C.小說的故事情節以“我”向他問路開始,到“我”離開結束,運用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一波三折。D.小說對自然環境描寫不多,但這里有溪流,有許多動物,有各種樹木,空氣里彌漫著獼猴桃花香。8.有人認為小說中的他是一個傳統的農民形象,也有人認為他是新時代的農民形象。你覺得呢?為什么?9.評論家劉海濤說:“《岔路口》將微型小說的‘小切口+深探針’的構思方法完美地做了展現。”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漢之太守,去古諸侯也無幾,辟除賞罰兵刑賦役皆得以專制,而縣令聽命如其臣,故宣帝詔曰:“與我共天下者,其二千石乎!”太守之權重,則縣令之任輕,故天子詳于二千石之予奪,而治道畢舉矣。唐、宋以降,雖有府州以統縣,有稟承稽核之任,而誅賞廢置之權不得而專,縣令皆可自行其意以令其民,于是天下之治亂,生民之生死,惟縣令之仁暴貪廉是視,而縣令之重也甚矣。玄宗敕在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舉縣令,誠重之也。重之于舉之之始,必將以保任①分功罪,其得也,但得文飾治具之士,葸弱免咎,而無以利民;其失也,舉主畏連坐之罰,而互相揜蔽以蓋其奸;則保舉之法,不足以肅官常、澤民生,固已。重之者,豈徒在選舉之日乎?夫縣令之任重矣,而其秩則卑,故后世多以為筮仕①之官,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驗,欲先辨而使克副其職,雖具知人之鑒者未易也。然士當初受一命,初試一邑,茍非繇胥史異途而升,則其不畏清議、甘為敗類、以病國虐民者,固鮮矣。無以激之,其濁不懲;無以揚之,其清不展;軋于上官,其用不登;責以奔趨,其節不立;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重憲紀以糾其不若則有所戒也縣清要以待其拔擢則有所勸也。成法之外,許以因地而便民,則權可任也;供頓驛遞之役,委之簿尉,而弗效褻役之勞,則節可礪也。夫然,則賢者志得,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若其尤不肖者,固比類相形,愆尤易見,持法以議其后,亦不患稂莠之難除矣。何事于未試之前,以不可保之始終繩薦舉者,而責以所難知哉?開元之制,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可也;據以為法,而弊即在焉。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幾矣。(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玄宗》)【注】①保任:保薦、推薦。②筮仕:初出做官。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重憲紀以糾A其B不若C則有所戒也D縣清要以待E其F撥擢G則有所H勸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表示揣測語氣,與《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和用法不相同。B.舉,指舉薦、推舉,與《陳情表》中“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舉”意思相同。C.異途,指非正規的仕途,文中是指非科舉出身。異途入仕者在擢用上受限更多。D.委,指委托、交辦,與《過秦論》中“委命下吏”的“委”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代郡守官秩二千石,并且還擁有任命官員、施行賞罰、管理司法、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等權力,權責重大,所以天子非常重視對各地郡守的任免。B.唐玄宗非常重視縣令的作用,曾下詔讓在京高官、地方刺史等人舉薦縣令,且舉薦者負有連帶責任。而作者則認為縣令品秩較低,導致這種做法效果并不明顯。C.唐、宋以來,州郡一級的地方官員權力有所削弱,而縣令施政的自由度變大,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作者主張應加強對縣令這一群體的監督、考核與賞罰。D.作者認為,那些縣令們剛踏入仕途就作奸犯科、禍國殃民的,并非普遍現象。執政者要注意激濁揚清,保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從中發掘優秀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失也,舉主畏連坐之罰,而互相揜蔽以蓋其奸。(2)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幾矣14.作者認為唐玄宗開元年間讓官員們舉薦縣令的做法“據以為法,而弊即在焉”的原因有哪些?三、古代詩歌閱讀(共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苦竹橋①柳宗元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迸籜分苦節,輕筠②抱虛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哳鳴山禽。諒③無要津用,棲息有余陰。【注】①詩人初貶永州時作。②筠:竹皮。③諒:料想,實在。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座已經腐朽的木橋連接著幽深的小路,曲折地穿過稀疏的林子,自然過渡到寫橋。B.竹子的筍殼迸發出苦節,青皮環抱著空心。“迸”字極具動感、畫面感,有表現力。C.詩人在橋上俯視細流,仰聽竹聲,遠觀落日,近聞鳥鳴,以見聞為下文抒情做鋪墊。D.詩歌將描寫、敘述和抒情融為一體,將多種感覺結合在一起,體物細膩,很有意境。16.請賞析詩歌最后兩句。四、名篇名句默寫(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師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千百年前,韓愈在《師說》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確了老師的職責。(2)“樽”是古代盛酒器具,曾被當作重要意象廣泛應用于古詩詞中,如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便寫了詩人與友人乘著輕舟穿行于湖面,舉起杯盞相互勸酒的場景。(3)三月是春天的開始,古代文人面對生命勃興的“春”總會感慨萬千,寫下了無數詩篇。此時坐在考場中的你,奮筆疾書之際,想到了古代借“春”抒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文字運用(一)(共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春食野菜是中國人的傳統。【甲】民間有俗諺——“吃過龍頭菜,福進家門來”。龍頭菜在我國的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及。但近年來,關于“龍頭菜致癌”的說法愈演愈烈。【乙】“龍頭菜有小毒,主要原因在于它含有的‘原蕨苷’屬于3類致癌物。”研究員祁云枝提醒:“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原蕨苷’易溶于水。”因此食用龍頭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燙,再用冷水浸泡,①。祁云枝還強調,采摘龍頭菜時,要選擇剛出土的嫩芽。只有在葉尖蜷縮成“小拳頭”的狀態下采摘,②,一旦葉子展開,就口感粗糙、難以下咽了。【丙】龍頭菜的吃法很多,涼拌、炒、燒、煨、燜都可以。用龍頭菜烹調的常見菜品有涼拌蕨菜、海米炒蕨菜、蕨菜火腿雞蛋餅等。龍頭菜雖可鮮食,③,所以市場上常見其腌制品或干品。【丁】東北人喜歡把龍頭菜腌成咸菜,而湖南人則喜歡把它和臘肉一起翻炒。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龍頭菜除了鮮食之外,還被腌制成爽口的泡菜。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標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A.甲 B.乙 C.丙 D.丁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六、語言文字運用(二)(共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書評漸成即時“彈幕”,讀書心得隨處分享……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交與閱讀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我們從“量化”的閱讀時長排行榜中了解朋友們的“嗜書指數”,在虛擬的“共讀小組”里與書友隔屏交流感受思考,讀書已不再是埋首故紙堆的孤獨,每翻一頁都如同“扎”進了人聲鼎沸的論壇,推著我們從“燈火紙窗修竹里”的“閱獨”空間,踏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共讀”場域。讀書人以書會友,可哪怕是一座藏書樓,輻射的空間終究有限。虛擬空間無遠弗屆,(①)的閱讀者更容易找尋到彼此。根據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約79.6%左右。與此同時,某知名閱讀網站累計評論數已近億條,逾100部作品的評論數超過100萬條,最高一部達1200萬條;另一款知名閱讀軟件的年筆記個數突破5.7億。從讀“紙”到刷“屏”,書評彈幕既保留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又實現了數字閱讀社交空間的建構與重塑。書友們時而討論、時而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以“指”代筆,做書摘、寫批注,最大程度還原了“紙書”的閱讀體驗。閱讀的體驗與感受,知識點的補充與拓展,延伸出的思考與啟示,甚至是“吐槽”與“段子”……讀者在眾聲喧嘩又(②)的海量書評彈幕中,品讀到不同的人對同一段文字的別樣體會。20.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書友們有討論有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做書摘寫批注,還原了‘紙書’的閱讀體驗”。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七、材料作文(共60分)23.完成作文。人們都希望生活能夠保持平穩和可控,但在現實中,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時常發生,迫使我們必須緊急應對。請以“應急”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2025屆高三一模語文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立足本土,關注天下,這是中國史學的傳統。先秦中國把中原之外的世界視為蠻荒之地,如何與這些夷狄交往,使這些化外之民成為“華夏之民”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外關系的主題。與之類似,古希臘人也將周圍的非希臘人視為“蠻族”(Barbarians)。不過,這個“Barbarians”最初并非源于對非希臘人的歧視,而是出于對其語言的不通,感覺就像“bababa”的發音。古代中國和希臘均有一些關于域外世界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馬遷的《史記》與希羅多德的《歷史》。此后,不論是西方的希臘、羅馬世界,還是東方的中國,都在繼續擴大著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希臘化時期出現了有經緯線的地圖,囊括希臘人、羅馬人已知世界的《地理志》等著作不斷出現。中國方面也沒有落后,西域的“三通三絕”固然是指外交關系的中斷與延續,但實際上的聯系卻從未中斷。羅馬與中國的海上直接往來則在公元166年最終實現。至此,海上絲路全線貫通,與以前的綠洲絲路和草原絲路一道,中國終于與遙遠的地中海世界連為一體,以絲綢之路為聯系通道的歐亞大陸新世界形成了。顯然,世界史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人類向未知世界、周邊世界探索的結果。但是,那時的“世界史”充其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本國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由此可見,立足本土的世界史研究古而有之。其動力一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占有欲,二是自身的強大,可以滿足這種好奇與欲望的實現。當然,視野開闊、具有使命感的史家的橫空出世是必不可少的。希羅多德、司馬遷顯然就屬于這樣的史家。沒有他們,我們對當時世界的了解,不知要失去多少有價值的回憶。古代世界的文明雖然大多獨立生成,但相互之間的聯系始終存在,只是交往的程度不同。新航路開辟之后,整個地球上的文明地區連為一體,任何國家和民族幾乎難以超然世外。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歷史都是世界史研究的對象,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國家、民族、地區的歷史,關注哪些歷史現象、事件、人物,這就要根據研究條件和現實需要來選擇,尤其是一國的現實需要。現實需要就是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關切,以本國實際為研究起點。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世界史研究整體來看,我們基本上都與時代的需求相適應。從整體上看,我國世界史學科自覺地順應了歷史的選擇。但在具體的研究上,應該如何立足于本土從事中國以外的世界史研究,亦即如何協調本土與世界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其一,打破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科壁壘,促進二者之間的融通。試想,離開了世界史研究,何以理解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以及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涵。同樣,離開了中國史,世界歷史的整體性和規律性也都難以把握。立足于本土,就是要自覺地把中國史的內容納入世界史的體系和范疇之中。而這一點,正是中國世界史學者的強項,因為我們有著豐厚的史學資源可以利用。其二,注重現實關懷,充分發揮歷史學的經世功能。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人類生存環境的歷史變遷、外國社會治理的經驗教訓等,都是世界史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主題。其三,有意識地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在國際學界尤其是與我們關系重大的歷史問題上發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總之,作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我們要秉承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放眼未來的原則,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世界史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為世界史的發展繁榮貢獻中國學者的智慧。(摘編自楊巨平《世界史研究的本土定位》)材料二:中國的世界史學科起步很晚。古代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只有“天下”的概念,沒有“世界”的概念,雖有對異域的少量記載,但缺少成熟的世界史。直到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接觸以后,世界史學科開始發端,20世紀中葉正式形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學科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總體來說,它深受西方歷史編纂學的影響,有意無意地落在“西方中心論”的陷阱中。“西方中心論”最大的特點,是把西方文明說成唯一正確的文明,把西方歷史等同于世界史,這使得許多人頭腦里的“世界史”只是幾個大國的歷史。為寫作真正的“世界史”,中國學者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探索,可以講兩個比較重要的方面。第一,世界的歷史,不是國別史的簡單疊加,而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這就要求既闡釋各地區的歷史進程,也要尋找把各種分散的歷史連接起來的人類交互網絡,將國別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第二,寫“世界史”必須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長期以來非西方地區、國家的歷史是被忽視的,甚至被排除出“世界史”。其實,自羅馬帝國衰亡到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東強西弱”是常態,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才改變這種態勢。在近代早期,即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仍長期維持多元并立的格局,直到近代晚期歐洲開始工業化之后,西方才掌握了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絕對優勢。需要注意的是,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廣大地區,在世界體系中雖處于邊緣地位,但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摘編自周曉菲、高學思《勾勒世界歷史的橫線和縱線建構中國自主的世界史知識體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西世界史的發展歷史,并提出世界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遵循的原則,具有寬闊的學術視野。B.研究世界史具有經世功能,比如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歷史,可以以歷史為依據,發揮更好的現實作用。C.“西方中心論”以西方文明和西方歷史為正宗,甚至中國學者也受這種觀點影響,認為幾個大國的歷史就是世界史。D.世界史在中國發端于《史記》,之后日益發展,在有著豐厚的史學資源可以利用的情況下,我國對世界史的研究會更加成熟。2.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蠻夷之人,使這些化外之民成為“華夏之民”。B.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使歐亞大陸新世界形成,讓世界史有了進一步發展。C.如果沒有重要的史家出現,就不會有世界史的出現,我們對世界史的把握將會出現空缺。D.離開了中國史,世界史是不完整的,離開了世界史研究,也將難以理解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涵。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由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對世界的認識引入,論述古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立足于本土的。B.材料二以破除“西方中心論”為中心論點,認為世界各文明應保持多元并立的格局。C.材料一既放眼歷史,又立足現實,使人們對世界史發展能有較全面、較深刻的認識。D.材料二主要采用事實論證,列舉中國的世界史學科發展以及世界歷史發展變化的事實依據。4.“立足本土,關注天下”是中國史學的傳統,也是我國現代世界史學科建設的選擇。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5.對于世界史研究,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的策略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B2.C3.B4.①在中國傳統史學中,世界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本國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是中國古人以中國為中心,向未知世界、周邊世界探索的結果。②在建設我國現代世界史學科時,也同樣要“立足本土,關注天下”,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關切,以本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同時要自覺地把中國史的內容納人世界史的體系和范疇之中。5.①材料一所述策略側重于世界史研究的具體方法。具體研究方法有打破學科壁壘、充分發揮歷史學的經世功能、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等。②材料二所述策略側重于世界史研究對象。要將國別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西世界史的發展歷史”錯誤。材料一前三段談到了中西世界史的發展歷史,材料二第一段只談到中國世界史的發展,沒到談到西方世界史的發展歷史。C.“甚至中國學者也受這種觀點的影響,認為幾個大國的歷史就是世界史”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但總體來說,它深受西方歷史編纂學的影響,有意無意地落在‘西方中心論’的陷阱中”,第二段“中國學者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探索……寫“世界史”必須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可知,中國學者雖然有意無意受到“西方中心論”這種觀點影響,但卻在努力破除“西方中心論”,沒有認為幾個大國的歷史就是世界史。D.“世界史在中國發端于《史記》”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古代中國和希臘均有一些關于域外世界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馬遷的《史記》與希羅多德的《歷史》”可知,文中只是說《史記》是關于域外世界的著作,沒有提到世界史在中國發端于《史記》。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就不會有世界史的出現”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三段“沒有他們,我們對當時世界的了解,不知要失去多少有價值的回憶”可知,沒有重要的史學家,我們會失去很多有價值的回憶,但不能說“就不會有世界史的出現”,夸大其辭。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材料二以破除‘西方中心論’為中心論點”錯誤。材料二的中心論點是建構中國自主的世界史知識體系。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理解“立足本土,關注天下”,即立足于本國,從本國出發,同時又能關注世界。從中國史學傳統上,根據第三段“世界史……而是人類向未知世界、周邊世界探索的結果。但是,那時的‘世界史’充其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本國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可以概括出,在中國史學的傳統中,世界史是立足于以中國為中心的本國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是以中國為中心向未知世界、周邊世界探索的結果。從現代史學研究上,根據材料一第四段“這就要根據研究條件和現實需要來選擇,尤其是一國的現實需要。現實需要就是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關切,以本國實際為研究起點”,第六段“立足于本土,就是要自覺地把中國史的內容納入世界史的體系和范疇之中”,可以概括出,在中國現代史學的理念中,世界史是以立足于現實需要,同時協調好本土與世界的關系,即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關切,以本國實際為研究起點,自覺地把中國史的內容納入世界史的體系和范疇之中。【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五、六、七段中指出具體的研究策略,第五段引出話題“如何協調本土與世界二者之間的關系”。第六段分別從“其一,打破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科壁壘,促進二者之間的融通”“其二,注重現實關懷,充分發揮歷史學的經世功能”“其三,有意識地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在國際學界尤其是與我們關系重大的歷史問題上發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三個方面解決問題。第七段是對上文的總結,提出要“秉承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放眼未來的原則,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世界史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結合以上內容可以概括出,材料一所述策略側重于世界史研究的具體方法。具體研究方法有打破學科壁壘、充分發揮歷史學的經世功能、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等。材料二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為寫作真正的‘世界史’,中國學者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探索”,然后分別“第一,世界的歷史,不是國別史的簡單疊加,而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將國別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第二,寫‘世界史’必須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結合以上內容可以概括出,材料二所述策略側重于世界史研究對象。要將國別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真實體現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脈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岔路口陳毓坐在山下岔路口讀書的人,并不反感一個問路人。這經驗是我剛才獲得的。我看見他坐在岔路口,膝蓋上攤本書,正讀得投入。一棵櫸木以一樹濃蔭罩住他,使他看上去涼爽愜意。來路上,我遇見過撲蝶的、捕蟬的、釣魚的、摘花的,但遇見一個安坐讀書的,還是稀罕。他顯然是山里人,手臉黑而粗糙,為了腳舒服,鞋跟也不掛上,一只腳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讓他把眼睛從書里移出來,我就向他問路,我以叫他聽清又不驚著他的音量說:請問從你坐著的臺階走,能不能上到山頂?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泛起漣漪需要等待。他轉過臉,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這個問路人,卻又回轉臉,看著那條向上延展的石階,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無路了。那是一個不緊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聽懂的腔調。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適呢?就順你腳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可我就是從這條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靜僻的路上。他想了好一陣子說:那你就沿臺階走,到一個打算蓋房子的屋場再回轉來,小路只到那里。有沒有狗?有狗,是人家養著看場子的。這讓我猶豫,我不想因為本是要尋清靜卻惹得狗吠連天。索性站著不走了。我確信不必問“你是本地人吧”這樣的話。我說:你坐在這里看書,家里不用你幫忙啊。我的語氣甚至不是詢問而更接近感嘆。我想到山門口那幾家并沒幾個人吃飯的農家樂,替他找答案:是不是這段日子因為疫情,進山吃飯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幫忙?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說,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了。但我其實很想讓他說話。我說:你是不是開年就沒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這次回答得利索:我從沒離開過這里。這讓我吃驚,我說:你多少歲了,你沒離開過這里?他說快六十歲了。一點也不像,我由衷地說,你看上去頂多五十歲。他說祖上就在這里,上小學也在這里,后來結了婚,就一直在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書,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立刻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待要看清書名,顯然書原先的封皮已經無存,又用了一張不相干的硬紙封上了。你從沒離開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盡量顯得漫不經心,掩飾我對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卻沒說話,像是思考一個快六十歲,從沒離開一座山、一條溝的人到底都在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來說。溪流的聲音很響地浮起來,風吹在不同樹葉上發出不同的聲響組成和鳴,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階上的書一會兒嘩啦啦向左翻頁,一會兒又撲啦啦向右翻頁。我說,你很愛看書啊。他說愛看老書。我說你的書看上去倒是很舊。他說父親以前留下來的有一些,還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給他的。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說的,決心要和我這個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說一說。這時我發現他其實是個很愛說話的人。于是,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你手中拿的,是獼猴桃的花,你知道不?我努力避開“不知道”三個字,我說:我真的是吃過獼猴桃沒見過獼猴桃開花。為強調吃過,我說我吃過紅色果肉、黃色果肉和綠色果肉的獼猴桃。但他說,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有那么多?有的。他肯定道,在山里遇見獼猴桃,見熟了的,嘗一嘗。總共有十三種味道,新的,再沒遇見過。想著他在山里住了快六十年,我暫且存疑。黑熊上樹比人厲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人見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這話是我說的,他只是笑。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臉,眼睛珠子差點壞了。也有一個被豹子咬壞了胳膊。都是我半大小子時的事。我父親打過一只黑熊。鐵珠子槍,槍里能裝五顆鐵珠子。熊肉好吃,野豬肉粗。熊是個寶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腳踏上個斷樹茬,樹茬釘進腳心,自己弄出來一半,另一半針都挑不出,傷腳半年沒好,后來那只黑熊來了,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腳心里剩下的樹茬子自己退出來了。吃過一次獸夾子的虧,一次上山挖藥,只聽腳下一聲響,被獸夾子套住腳脖子了,幸好獸夾的鐵絲末端在身邊不遠的樹上,勉強夠得到。幸虧我手上當時有把彎鐮,彎鐮重,使得上力,我就把腳扭過去,貼在地皮上,用鐮刀在套住的鐵絲上砍,這才得脫。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沒見,野豬多。以前村里都種玉米土豆,野豬愛下來吃。現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種地,野豬也下來得少。野豬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時候野豬常見,只要栗包炸個口,野豬用腳爪就能摳出來。動物更怕人,人還是厲害。野豬大路上難見,就是見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要是你把母野豬的仔咋了,那就不行了;要是你開槍打過它,更不行了,它會找來,尋你拼命。你講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嗎?話說出來,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為意,反問我:書上的事情,都是寫書人的經歷不?我其實愿意相信他講的野豬、黑熊、獼猴桃的故事。盡管他回答我為啥愛讀書的時候說,讀書除了會叫日子好過點外,讀書還可以和別人有話說。但我寧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親歷親聞而不是書上別人寫的被他講給了我。這時我的電話突然響起,是在山下飯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我在電話里向朋友諾諾的時候,我看見他撿起地上的書,站起來,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遠了。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我聞見空氣中互為融合卻又保持獨立的香氣。分辨出屬于獼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氣。(選自2023年第14期《微型小說選刊》)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小說中用“稀罕”一詞,比較恰切又自然地表現了“我”在岔路口看到他安坐讀書時的驚訝又有點喜悅的心理。B.文中用“我的問話像一顆石子投進深潭”這一比喻,比較生動地寫出了“我”的問話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響。C.文中說“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河流邊的人的講述”,是說他的講述是流暢自然的,豐富多彩的,滔滔不絕的。D.文中他講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黑熊油的神奇,野豬吃板栗等故事,有較強吸引力,說明他山里生活經驗豐富。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標題“岔路口”,既是故事的發生地,也寓意“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十分為難。B.小說里的他手臉黑而粗糙,快六十歲了,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暫時沒有出去打工,待在家里。C.小說的故事情節以“我”向他問路開始,到“我”離開結束,運用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一波三折。D.小說對自然環境描寫不多,但這里有溪流,有許多動物,有各種樹木,空氣里彌漫著獼猴桃花香。8.有人認為小說中的他是一個傳統的農民形象,也有人認為他是新時代的農民形象。你覺得呢?為什么?9.評論家劉海濤說:“《岔路口》將微型小說的‘小切口+深探針’的構思方法完美地做了展現。”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6.B7.D8.他是一個鄉村振興中的新時代的農民形象。
①中國傳統農民的主要特點是吃苦耐勞、見識不廣、落后保守等;
②他入迷地看著他妹妹送的書,在知識的熏陶下,生活在饒有生趣的環境(動物出沒,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里,見多識廣,談吐令人稱奇。9.①所謂“小切口”,是說小說從一個生活場面,一件平凡的小事起筆講述;所謂“深探針”,是說小說有一個深刻的主題,能表現時代精神,能探究人性等。
②本小說講述了“我”在上山前向一個留守鄉村的讀書人問路并與之交談的平凡小事、生活瑣事,可謂“小切口”。
③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新時代的農民形象,突出了鄉村振興等主題,可謂“深探針”。【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寫出了‘我’的問話在他心里引起的巨大反響”錯誤。由“泛起漣漪需要等待。他轉過臉,眼睛慢慢聚焦,看清我這個問路人,卻又回轉臉,看著那條向上延展的石階,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無路了”可知,“我”的話只是泛起漣漪,引起的反響不大,這從后面“他”的動作、神態及不緊不慢的答話也能說明。選項說“巨大的反響”言過其實,理解不當。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也寓意‘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選擇,十分為難”錯誤。選項過度解讀了標題含義。B.“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暫時沒有出去打工”錯誤。由“我說:你是不是開年就沒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這次回答得利索:我從沒離開過這里”可知,他從未離開過這里。C.“運用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一波三折”錯誤。從內容看,就是寫“我”在岔路口遇到看書的“他”,向他問路進而有了交流,而后被朋友喊返程,兩人于岔路口分別的過程,小說以對話式推進情節的發展,作者的敘述從容細膩,敘述方式單一,情節簡單。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從整體上看,小說描寫的更傾向于新時代的農民形象。明確觀點后,結合文本說明理由。開頭寫讀書人“手臉黑而粗糙”,鞋跟不掛上,腳踩鞋面上,突出了生活隨意的山里人的特征。“我想到山門口那幾家并沒幾個人吃飯的農家樂,替他找答案:是不是這段日子因為疫情,進山吃飯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幫忙?”“這時我的電話突然響起,是在山下飯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這些是新時代里有的情形。由“我再看一眼他的書,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立刻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他說愛看老書。我說你的書看上去倒是很舊。他說父親以前留下來的有一些,還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給他的”可知他愛看書,有著好的讀書習慣。由“你手中拿的,是獼猴桃的花,你知道不?”“但他說,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黑熊、麝鹿、豹子多年沒見,野豬多。以前村里都種玉米土豆,野豬愛下來吃。現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種地,野豬也下來得少。野豬吃板栗,八九月板栗熟了的時候野豬常見,只要栗包炸個口,野豬用腳爪就能摳出來”可知,他見多識廣,談吐不俗,生活有了變化,動物出沒也與以前不同,說明他生活的不是過去的年代。以上這些,與傳統農民吃苦耐勞、見識不廣、落后保守等主要特點都有不同,以此可以說明他是一個鄉村振興中的新時代的農民形象。【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先理解“小切口+深探針”的構思方法特征,再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小切口,是指小說從一個生活場面,一件平凡的小事起筆講述。《岔路口》這篇小說以向一個留守鄉村的讀書人“問路”開始,以“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的分別結束事件,中間內容是問路過程中交談的平凡小事、生活瑣事。如“坐在山下岔路口讀書的人,并不反感一個問路人。我看見他就坐在這樣的一個岔路口,膝蓋上攤本書,正讀得投入”,然后開始與這個人閑聊;寫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我遇見過撲蝶的捕蟬的釣魚的摘花的,但遇見一個安坐讀書的,還是稀罕”;外貌“他手臉黑而粗糙,為了腳舒服,鞋跟也不掛上,一只腳索性踩在鞋面上”;語言“我從沒離開過這里”“這座山里,獼猴桃有十三種味道”;動作“他停下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讀的一頁書中,是預備隨時再回到那頁書里去,見我并沒快速離開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頁書折個角,合上,放在石階上,把手解放出來”等可謂是小切口。深探針,是說是說小說有一個深刻的主題,能表現時代精神,能探究人性等。如,由“我其實愿意相信野豬、黑熊、獼猴桃的故事”可知,他山有著深入的了解;由“我聽到一個回到語言的河流邊的人的講述”可知,他的閱歷和談吐不俗;由“盡管他回答我為啥愛讀書的時候說,讀書除了會叫日子好過點外,讀書還可以和別人有話說”可知,他有精神追求。作者從生活中問路這樣的小事件起筆講述,以一場與農民看似閑聊的對話展開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新時代的農民形象,突出了鄉村振興等主題,可謂深探針。二、文言文閱讀(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漢之太守,去古諸侯也無幾,辟除賞罰兵刑賦役皆得以專制,而縣令聽命如其臣,故宣帝詔曰:“與我共天下者,其二千石乎!”太守之權重,則縣令之任輕,故天子詳于二千石之予奪,而治道畢舉矣。唐、宋以降,雖有府州以統縣,有稟承稽核之任,而誅賞廢置之權不得而專,縣令皆可自行其意以令其民,于是天下之治亂,生民之生死,惟縣令之仁暴貪廉是視,而縣令之重也甚矣。玄宗敕在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舉縣令,誠重之也。重之于舉之之始,必將以保任①分功罪,其得也,但得文飾治具之士,葸弱免咎,而無以利民;其失也,舉主畏連坐之罰,而互相揜蔽以蓋其奸;則保舉之法,不足以肅官常、澤民生,固已。重之者,豈徒在選舉之日乎?夫縣令之任重矣,而其秩則卑,故后世多以為筮仕①之官,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驗,欲先辨而使克副其職,雖具知人之鑒者未易也。然士當初受一命,初試一邑,茍非繇胥史異途而升,則其不畏清議、甘為敗類、以病國虐民者,固鮮矣。無以激之,其濁不懲;無以揚之,其清不展;軋于上官,其用不登;責以奔趨,其節不立;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重憲紀以糾其不若則有所戒也縣清要以待其拔擢則有所勸也。成法之外,許以因地而便民,則權可任也;供頓驛遞之役,委之簿尉,而弗效褻役之勞,則節可礪也。夫然,則賢者志得,而不才者亦勉而自惜;若其尤不肖者,固比類相形,愆尤易見,持法以議其后,亦不患稂莠之難除矣。何事于未試之前,以不可保之始終繩薦舉者,而責以所難知哉?開元之制,乍行之以昭示上意之所重,可也;據以為法,而弊即在焉。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幾矣。(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玄宗》)【注】①保任:保薦、推薦。②筮仕:初出做官。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重憲紀以糾A其B不若C則有所戒也D縣清要以待E其F撥擢G則有所H勸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表示揣測語氣,與《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和用法不相同。B.舉,指舉薦、推舉,與《陳情表》中“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舉”意思相同。C.異途,指非正規的仕途,文中是指非科舉出身。異途入仕者在擢用上受限更多。D.委,指委托、交辦,與《過秦論》中“委命下吏”的“委”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代郡守官秩二千石,并且還擁有任命官員、施行賞罰、管理司法、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等權力,權責重大,所以天子非常重視對各地郡守的任免。B.唐玄宗非常重視縣令的作用,曾下詔讓在京高官、地方刺史等人舉薦縣令,且舉薦者負有連帶責任。而作者則認為縣令品秩較低,導致這種做法效果并不明顯。C.唐、宋以來,州郡一級的地方官員權力有所削弱,而縣令施政的自由度變大,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作者主張應加強對縣令這一群體的監督、考核與賞罰。D.作者認為,那些縣令們剛踏入仕途就作奸犯科、禍國殃民的,并非普遍現象。執政者要注意激濁揚清,保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從中發掘優秀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失也,舉主畏連坐之罰,而互相揜蔽以蓋其奸。(2)重者,用之重也,非一選舉而可畢任賢養民之道也,用之重而治可幾矣。14.作者認為唐玄宗開元年間讓官員們舉薦縣令的做法“據以為法,而弊即在焉”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CDG11.D12.B13.(1)如果舉薦失當,舉薦者害怕連坐處罰,就會互相遮掩來掩蓋他們的罪責。(2)重視縣令,要在任用的過程中重視,不是靠一次舉薦就能夠完成任用賢才、治理百姓的任務,重視任用的過程,那么天下太平就差不多了。14.①舉薦法無法確保舉薦的效果。舉薦者難以事先判斷被舉薦者是否稱職。②舉薦法無法真正整肅吏治,造福百姓。即使舉薦得當,被舉薦以后卻表現平庸的人并不受影響。而如果舉薦失當,舉薦者為逃避連帶責任會選擇遮掩別人的過錯。③舉薦法只重舉薦環節,不重視官員任職過程中的考核賞罰環節。【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重視法紀來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他們就會有所警惕;空缺出職權高、任務輕的官職來等待他們被提拔,那么他們就會努力。“以糾其不若”表目的,中間不可斷開,“則”做連詞,承接上句,故在前面的C處斷開。“則有所戒也”是判斷句,在后面的D處斷開。“則有所勸也”,單獨成句,照應前面的“則有所戒也”,故在前面的G處斷開。故選C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正確。表示揣測語氣,大概/表祈使語氣,千萬,一定。句意:大概是二千石的官員吧。/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B.正確。舉薦、推舉。句意:各自舉薦縣令。/后來益州的刺史名榮舉薦我為秀才。C.正確。句意:如果不是通過胥吏或異途升遷到這個官職的。D.錯誤。委托、交辦。句意:交給屬吏們去辦。/把性命交給秦朝的下級官吏處置。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縣令品秩較低,導致……”錯誤,“這種做法效果并不明顯”的原因是只是在舉薦的時候重視縣令,而在任用的過程中卻缺乏有力措施。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失”,失當;“揜蔽”,遮掩。(2)“重”,重視;“畢”,完成;“幾”,差不多。【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題干要求分析“讓官員們舉薦縣令的做法”的弊端,作答時,要理清論證思路。在介紹這種做法后,作者從“其得也……;其失也……”兩個方面分析舉薦得當與否產生弊端的原因,在翻譯的基礎上,概括其不利處“無法真正整肅吏治”即可。作者進一步分析原因“才不才非有前效之可驗”“于未試之前,以不可保之始終”,指出舉薦前不能預想到舉薦后的效果。對于其弊端,作者指出規避的辦法:“夫亦存乎上之所以用之者耳……”。而這一“考核賞罰環節”是“只重舉薦環節”舉薦法所缺少的。綜合以上原因,分條作答,先概括后分析。參考譯文:漢代的太守,與古代的諸侯相比也差不多了,官員的任命、賞罰的實施、兵事司法、賦稅徭役等事務都能自己做主,縣令聽從他們的命令,就像他們的臣屬一樣。所以漢宣帝的詔令中說:“和我共治天下的,大概是二千石的官員吧!”太守的權力大,那么縣令的職責就輕。所以天子對于二千石的官員的任免很審慎,這樣治國之道就齊備了。唐宋以來,雖然有府州來管轄縣,有秉承朝廷旨意稽查巡視地方的職權,但是誅殺、賞賜、廢黜、設置的權力卻不能獨享,縣令都能夠推行自己的想法來號令百姓,這時候天下的治亂、百姓的生死,都只看縣令是仁慈還是殘暴,貪婪還是廉潔,縣令也太重要了。唐玄宗下令,讓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員,地方刺史,京兆、河南、河中、太原四府的府尹,各自舉薦縣令,確實是重視縣令啊。在開始舉薦的時候重視,就一定會根據舉薦來區分功勞與罪過,如果舉薦得當,也只是得到了善于粉飾理政才能的人,平庸軟弱的縣令未受責罰,這樣無法造福百姓;如果舉薦失當,舉薦者害怕連坐的處罰,就會互相遮掩來掩蓋他們的罪責。那么舉薦的辦法,不能整肅官場風紀、不能澤被百姓,道理很明顯啊。對縣令的重視,怎能只在舉薦的時候呢?縣令的權責很大,但是他們的品級很低,所以后世大多把縣令當成仕途的起點,他們是否有才能,無法通過之前的效果來檢驗,想要事先辨別從而讓他們能夠勝任自己的職位,即使是知人善任的人也不容易做到。然而,士子在剛接受一項任命,剛開始在一個縣做官的時候,如果不是通過胥吏或異途升遷到這個官職的,那么他們不害怕輿論、甘心淪為敗類,來禍國殃民的,本來也少見啊。沒有人抨擊他們,他們不好的做法就不會改變;沒有人表揚他們,他們好的做法就不能彰顯;被上司傾軋,他們就不能得到重用提拔;責令他們奔走效勞,他們的節操就不能樹立。這也要看君主使用他們的方法。重視法紀來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他們就會有所警惕;空缺出職權高、任務輕的官職來等待他們被提拔,那么他們就會努力。固定的法令以外,允許他們根據當地實際情形推行便民的措施,那么他們就能勝任職權;驛站迎來送往的事務,交給屬吏們去辦,不需要為這些雜役效勞,那么他們的節操就能夠得到磨礪。這樣的話,賢能的人抱負得以施展,且沒有才能的人也會愛惜自己更加努力;像那些特別沒有才能的,本來也可以相互比較,讓他們的過錯更容易顯現出來,用法律對其進行約束,也不用擔心害群之馬無法清除。為什么要在還未任用之前,用無法保證的開始和結局來懲治舉薦的人,用他們難以知道的情況去責難他們呢?開元年間的制度,剛開始的時候推行它來昭示君主對縣令的重視,是可以的;但把它當作固定不變的法則(做法),弊端就在其中了。重視(縣令),是要在任用過程中重視,不是靠一次舉薦就能完成任用賢才牧養百姓的任務,任用的時候重視他們,天下太平就差不多了吧。(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玄宗》)三、古代詩歌閱讀(共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苦竹橋①柳宗元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迸籜分苦節,輕筠②抱虛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哳鳴山禽。諒③無要津用,棲息有余陰。【注】①詩人初貶永州時作。②筠:竹皮。③諒:料想,實在。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座已經腐朽的木橋連接著幽深的小路,曲折地穿過稀疏的林子,自然過渡到寫橋。B.竹子的筍殼迸發出苦節,青皮環抱著空心。“迸”字極具動感、畫面感,有表現力。C.詩人在橋上俯視細流,仰聽竹聲,遠觀落日,近聞鳥鳴,以見聞為下文抒情做鋪墊。D.詩歌將描寫、敘述和抒情融為一體,將多種感覺結合在一起,體物細膩,很有意境。16.請賞析詩歌最后兩句。【答案】15.A16.①詩句意思是:苦竹不會被用在重要的渡口,但是能夠為人們棲息提供綠蔭。②詩人以竹自喻,感嘆自己雖然也有“苦節”和“虛心”的美質,卻同樣被貶偏地,不受重用。③同時,雖然詩人對自身懷才不遇的處境感到傷感,但是也暗含著自我安慰之情。④詩的最后兩句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自然過渡到寫橋”錯。開篇兩句直陳眼前之景,以寫實手法將橋、徑、林貫穿起來。從“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可知,竹子的筍殼迸發出苦節,青皮環抱著空心。所以是自然地引出下文寫竹。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1)尾句寫竹子不招人喜愛,不被種植在重要的渡口,但是無論它生長在哪里,都能給停下來休息的人帶來陰涼。(2)詩人借竹自喻。詩人像竹子具有堅韌、空心的特點一樣具有堅守節操、不屈不撓和虛心包容的精神品質,但詩人也像竹子“無要津用”一樣遭受貶謫,得不到重用。(3)詩人看到竹子的生長環境就聯想到自己,不禁感慨懷才不遇,無法施展實現抱負。苦竹尚能為人們棲息提供綠蔭,則暗含著詩人的自我安慰之情。(4)詩人獨具慧眼,從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蘊,將自己的身世際遇與苦竹有機聯系起來,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四、名篇名句默寫(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師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千百年前,韓愈在《師說》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確了老師的職責。(2)“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曾被當作重要意象廣泛應用于古詩詞中,如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便寫了詩人與友人乘著輕舟穿行于湖面,舉起杯盞相互勸酒的場景。(3)三月是春天的開始,古代文人面對生命勃興的“春”總會感慨萬千,寫下了無數詩篇。此時坐在考場中的你,奮筆疾書之際,想到了古代借“春”抒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師者②.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駕一葉之扁舟④.舉匏樽以相屬⑤.國破山河在⑥.城春草木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受、惑、扁、匏、屬。五、語言文字運用(一)(共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春食野菜是中國人的傳統。【甲】民間有俗諺——“吃過龍頭菜,福進家門來”。龍頭菜在我國的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及。但近年來,關于“龍頭菜致癌”的說法愈演愈烈。【乙】“龍頭菜有小毒,主要原因在于它含有的‘原蕨苷’屬于3類致癌物。”研究員祁云枝提醒:“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原蕨苷’易溶于水。”因此食用龍頭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燙,再用冷水浸泡,①。祁云枝還強調,采摘龍頭菜時,要選擇剛出土的嫩芽。只有在葉尖蜷縮成“小拳頭”的狀態下采摘,②,一旦葉子展開,就口感粗糙、難以下咽了。【丙】龍頭菜的吃法很多,涼拌、炒、燒、煨、燜都可以。用龍頭菜烹調的常見菜品有涼拌蕨菜、海米炒蕨菜、蕨菜火腿雞蛋餅等。龍頭菜雖可鮮食,③,所以市場上常見其腌制品或干品。【丁】東北人喜歡把龍頭菜腌成咸菜,而湖南人則喜歡把它和臘肉一起翻炒。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龍頭菜除了鮮食之外,還被腌制成爽口的泡菜。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標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A.甲 B.乙 C.丙 D.丁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答案】18.B19.①以便去除毒素②龍頭菜口感才最好③但是較難保鮮【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乙處,“提醒”后的冒號應該改為逗號。當“某某說”等提示語在引文中間時,提示語后用逗號。故選B。【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前面說“龍頭菜有小毒”,而此處前面“食用龍頭菜之前一定要用沸水焯燙,再用冷水浸泡”的做法,目的就是去除毒素,可填:以便去除毒素;②前面寫應在龍頭菜葉尖蜷縮成“小拳頭”的狀態下采摘,此句與“口感粗糙、難以下咽”相反,也就是口感好,注意要填出主語“龍頭菜”,可填:龍頭菜口感才最好;③由“雖”可知這里應有“但”;內容是與“鮮食”照應,后文的腌制表明龍頭菜很難保鮮,可填:但是較難保鮮。六、語言文字運用(二)(共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書評漸成即時“彈幕”,讀書心得隨處分享……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交與閱讀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我們從“量化”的閱讀時長排行榜中了解朋友們的“嗜書指數”,在虛擬的“共讀小組”里與書友隔屏交流感受思考,讀書已不再是埋首故紙堆的孤獨,每翻一頁都如同“扎”進了人聲鼎沸的論壇,推著我們從“燈火紙窗修竹里”的“閱獨”空間,踏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共讀”場域。讀書人以書會友,可哪怕是一座藏書樓,輻射的空間終究有限。虛擬空間無遠弗屆,(①)的閱讀者更容易找尋到彼此。根據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約79.6%左右。與此同時,某知名閱讀網站累計評論數已近億條,逾100部作品的評論數超過100萬條,最高一部達1200萬條;另一款知名閱讀軟件的年筆記個數突破5.7億。從讀“紙”到刷“屏”,書評彈幕既保留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統,又實現了數字閱讀社交空間的建構與重塑。書友們時而討論、時而共情,以閱讀為載體、分享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網光伏系統設計方案概述
- 旅游團項目宣傳
- 女性健康:常見婦科問題與檢查
- 2025年濁度和電導自動在線監測儀項目建議書
- 四年級安全《交通安全》
- 雙減背景下的親子共讀策略研究
- 醫護手部護理操作規范
- 庭審程序管理規范解讀
- 寵物行業推廣合同(2篇)
- 科學方面的知識
- 電動葫蘆的安全操作措施
- 河南省綠色建筑評價表(建筑專業)
-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
- 江鈴系列維修手冊
- 造價咨詢公司組織機構及人員崗位職責
- 中國文化科舉制度的等級
- GB/T 700-2006碳素結構鋼
- 多發性骨髓瘤NCCN患者指南中文版2022
- GB/T 13441.4-2012機械振動與沖擊人體暴露于全身振動的評價第4部分:振動和旋轉運動對固定導軌運輸系統中的乘客及乘務員舒適影響的評價指南
-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套課件【最新版】
- 中綠的制度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