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考試時長: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紋既表現為動物正面的形象,同時也是表現物體的兩個側面。良渚文化玉器獸面紋中的饕餮紋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內向的。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也是這樣,人的手、獸的爪都向內。這說明了中華文明具有()A.本土性 B.延續性 C.包容性 D.創新性【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紋、獸面紋中的饕餮紋特點(爪內向),在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中也有體現,這表明從良渚文化到商周時期,紋飾特征存在一脈相承的關系,反映出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延續性,B項正確;良渚文化和商周青銅器都屬于本土文化的范疇,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華文明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的信息,體現不出包容性的特征,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良渚文化玉器紋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在特定紋飾特征上的傳承關系,未涉及文化元素創新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春秋時期向君主諫諍之人還大多限于百官:諫官、工匠、樂師、近臣、卿大夫等,見于史籍中的平民直接向君主進諫也只限于曹劌論戰一例。到了戰國時期,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直接對君主進諫,于是士層極為活躍。這一變化說明當時()A.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B.士社會地位的提高C.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形成 D.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平民很少能進諫,到戰國時,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能進諫。說明了階層流動加速,原有的等級秩序遭到破壞,A項正確;士社會地位的提高只是變化的表現,而非本質,排除B項;君主專制制度是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大權。材料描述了士人地位的變化,沒有提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排除C項;先秦儒家思想主張仁政、禮治,材料沒有提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東漢末年,人們對君臣關系有了新的思考,認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這反映了()A.統治思想發生變更 B.政局混亂,君權弱化C.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D.三教并行,思想活躍【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末年(中國)。根據材料“人們對君臣關系有了新的思考,認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及所學可知,題干體現的是東漢末年人們對君臣關系的新思考,對傳統綱常思想有所突破,其實是東漢末年,政局動蕩,君主專制削弱的反映,B項正確;東漢的統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君臣關系,“豪強地主勢力膨脹”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唐朝時期三教并行,排除D項。故選B項。4.從宋至明,江西文學如日中天,進入光輝燦爛鼎盛時期六百余年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英才薈萃,名家輩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華,其壯觀景象,至今仍令人們景仰和驚嘆不已。宋明時期江西文化能夠獨領風騷的根源是()A.歷史文化悠久 B.政治中心東移 C.經濟重心變遷 D.交通樞紐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至明(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和明朝南方經濟繼續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江西文化的發展,根據唯物主義理論可知,這是江西文化發展的主因,C項正確;江西文化歷史悠久是客觀原因,宋明時期江西文化的燦爛與經濟重心南移緊密相關,排除A項;元朝和明朝的政治中心東移,但都在北方,而南方江西文化地位是與南方經濟地位相關,排除B項;江西水路交通發達,長江、贛江等河流貫穿全境,便捷的交通為江西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客觀條件,但不是根源,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清時期的彈詞小說一度成為盛極一時的文學體裁,多數的女主角都是女扮男裝、出將入相,才情更勝男兒,是這類小說文本的最大特點之一。這反映了明清時期()A.彈詞是明清小說的主流 B.男女社會地位趨于平等C.傳統倫理價值受到沖擊 D.文學具有陶冶情操功能【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清彈詞小說中女主角女扮男裝、出將入相且才情勝男兒,打破了傳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倫理觀念,反映出傳統倫理價值受到沖擊,C項正確;彈詞并非明清小說主流,說法錯誤,排除A項;彈詞的女主角有追求男女平等的觀念,但此時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依舊明顯,排除B項;文學作品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但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1873年,丹麥商人未經清朝任何部門同意便擅自在上海吳淞安裝水陸電線。辦理電訊業務,清朝與丹麥進行了反復交涉,嚴正指出:“查洋商在中國設立旱線及引線上岸,條約并無準行明文,丹國商人不守約章,率行舉辦,于中國自主之權殊有妨礙。”據此可知清政府()A.固守傳統的外交思維 B.初步具備近代外交意識C.捍衛了國家經濟主權 D.能夠熟練運用國際公約【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873年丹麥商人在未獲得清朝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在上海安裝水陸電線的情況,清政府對此進行交涉,并嚴正指出其行為違反了條約,強調了中國的主權,這體現了清朝根據國際法來處理外交事務,具有近代條約外交意識,B項正確;清政府在此事件中并非無動于衷或盲目妥協,而是積極進行交涉,表明其不再完全遵循傳統的外交方式,而是開始根據國際法條約來維護國家利益,排除A項;材料中的“自主權”更多地是指國家的政治主權,而非特指經濟主權,排除C項;清政府雖根據國際條約進行交涉,但熟練運用一詞過于夸大,排除D項。故選B項。7.1903年梁啟超說:“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并大聲疾呼:“嗚呼,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吾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于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對梁啟超這一言論解讀正確的是()A.旨在批判國民身體素質 B.適應了清末新政的發展需求C.推動了戊戌運動的發展 D.上述言論中存在不合理之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說“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將自然界生物進化的“優勝劣敗”原則簡單、機械地套用到人類社會個體的身體素質方面。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用生物進化原則來評判人的身體素質以及國家的強弱,因為國家的興衰和很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關,這種說法存在不合理之處,D項正確;梁啟超不僅僅是在批判國民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強調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喚起民眾的自強意識,來挽救國家于危亡,排除A項;梁啟超的言論強調的核心是國民身體素質與國家興衰的關系以及激勵國人自強,并不是呼吁民眾適應清末新政的發展需求,且清末新政主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變革內容,與材料無必然聯系,排除B項;戊戌運動在1898年已經失敗結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如范文瀾的《大丈夫》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這一活動主要意義是()A.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教育和鼓舞了人民投身于抗戰C.成為抗戰文化的關鍵部分 D.嚴厲譴責蔣介石對外屈辱賣國【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面臨日本侵略,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意在培育民族意識,激發愛國熱情,教育和鼓舞人民投身于抗戰。比如歷史劇《屈原》再現了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身正氣、盡忠為國,卻遭南后陷害的故事,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激烈交鋒,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與反抗精神,B項正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普及歷史知識的文化運動受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抗日戰爭等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并非一般的弘揚傳統文化的運動,排除A項;材料所述活動是抗戰文化的一部分,但無法斷定“關鍵”,排除C項;譴責蔣介石只是這一活動的具體內容之一,最主要的意義還在于對國家、民族的影響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9.下表是建國初期中國不同階層人的部分言論,據此可知當時()農民丹陽縣一位老太太:“我供了你一輩子,花了不少錢,分田也沒分到,毛主席來了兩年,我就分得5畝田。毛主席大恩人,我再不信菩薩了。”民族資產階級劉洪生:“我那時不但不能相信,而且怕它,怕來了要清算我”知識分子一位教授:“咱們以為農村干部很愚昧,但并不是這樣。他們知道很多道理,很懂政策。”工人東北車工趙國有:“我們要拿出無比的力量,支援朝鮮人民的正義戰爭。……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A.新中國土地改革任務已經完成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C.黨的方針政策得到各階級擁護 D.中共構建政權認同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中“農民‘毛主席大恩人,我再不信菩薩了’、民族資產階級‘不但不能相信,而且怕它,怕來了要清算我’、知識分子‘他們知道很多道理,很懂政策’、工人‘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等信息可知,建國初期,不同的階層對新政權認知不同。中共如何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為新政權的鞏固和建設服務,具有迫切性,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土地改革完成情況,排除A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于1956年,與材料的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從材料中資產階級的言論可以看出,黨的方針政策并未得到各階級擁護,排除C項。故選D項。10.2013年主席訪問非洲期間提出了對外援助的正確義利觀,即在利益的問題上堅持以義為先,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主席強調,“要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的“弘義融利”外交思想()A.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B.體現了對外援助的本質屬性C.堅持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中的描述主要講述了“弘義融利”外交思想在對外援助中的應用,強調在利益問題上以義為先,更多地給予,而不是索取。這種思想體現了中國對外援助工作的本質屬性,即無私援助、合作共贏的理念,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堅持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更側重于外交為國家建設服務,而的“弘義融利”外交思想側重于對其他國家的援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這種外交理念產生的影響,不能得出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1.下圖是瑪雅文明遺址出土的圓雕人臉形象的翡翠吊墜,其頂部有旨在模仿頭發的大量平行的豎線刻紋;臉部較為精細地刻畫出了具有中美洲人群特征的細節,嘴部有模擬張嘴狀態的較大單面鉆圓形孔;兩者正面經打磨拋光,呈玻璃光澤。由此可見瑪雅人()A.有了較為精湛的雕琢技藝 B.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玉器加工流程C.玉器凸顯中美洲貴族身份 D.代表著南美洲人精致的審美情趣【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可知,該翡翠吊墜頂部有大量精細平行豎線刻紋模仿頭發,臉部能刻畫中美洲人群特征細節,嘴部有較大單面鉆圓形孔模擬張嘴狀態,且正面打磨拋光呈玻璃光澤。這些都展現出瑪雅人在玉器雕琢方面技術嫻熟、工藝精湛,說明瑪雅人有較為精湛的雕琢技藝,A項正確;僅從一個翡翠吊墜特征的描述并不能直接推斷出瑪雅人已經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玉器加工流程,排除B項;材料并未表明該翡翠吊墜是否與貴族身份存在聯系,無法得出選項結論,排除C項;瑪雅文明位于中美洲而非南美洲,說明瑪雅人是中美洲人,排除D項。故選A項。12.1351年,英國議會頒布了一部系統性的《勞工法令》,旨在強制勞工勞作,并限定最高工資。隨后王室政府不僅持續頒布勞工法,而且還不斷推廣實施。但從長遠來看,勞工法的內容及其實施力度呈現了減弱的趨勢,勞工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封建舊秩序面臨著危機 B.勞工法遭到工人階級抵制C.政府管控力度逐步減弱 D.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約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英國)。根據材料中“但從長遠來看,勞工法的內容及其實施力度呈現了減弱的趨勢,勞工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可知,王室政府頒行的《勞工法令》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了挑戰,從而呈減弱趨勢,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說明封建舊秩序面臨著危機,A項正確;14世紀工業革命并未開始,工人階級也未產生,排除B項;政府管控力度逐步減弱是表象,并非本質,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國王與議會間關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3.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到19世紀末,隨著“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被奴役國家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出()A.棉花是當時世界最主要的貿易商品 B.歐洲國際格局中心地位動搖C.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受到沖擊 D.亞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迅猛【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歐洲是世界棉紡織業中心,反映西方國家處于世界舞臺中心,東方國家處于邊緣地位。20世紀以后,歐洲國家相對衰落,亞非國家贏得民族獨立,經濟發展較快,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受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棉花的發展史反映的國際格局變化,而非主要強調棉花的重要性,排除A項;“歐洲國際格局中心地位動搖”只能反映歐洲國際地位變化,不能說明東方國家國際地位變化,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排除B項;“亞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迅猛”只能說明東方國家的情況,不能說明歐洲的國際地位變化,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且二戰亞洲國家并非都走資本主義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表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對外資本輸出流向的統計情況(單位:億馬克)。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德國()A.資本向同盟國輸出明顯增加 B.民族意識復蘇得到政府支持C.向新興市場擴張的目的明顯 D.力圖在經濟上稱霸歐洲各國【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根據圖片文字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快速崛起,加快了對海外市場的擴張,這一時期德國對非洲、美洲新興市場的資本輸出明顯高于其他區域,C項正確;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同盟國”,材料圖片顯示內容不能表明對奧匈帝國的資本輸出有增加的過程,排除A項;德國對外資本輸出不能得出民族意識復蘇,排除B項;20世紀初德國在經濟上成為歐洲大國,轉而在政治上謀求大國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5.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之初就曾說:“讓國王能夠聽到人民真正的呼聲的報紙。”列寧認為對于報刊來說,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貼近生活,把關注點聚焦在工農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建設的新事物。這表明()A.蘇聯新聞學體系較完善 B.馬列主義新聞觀一脈相承C.報刊具有鮮明的革命性 D.報刊成為宣傳革命主渠道【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馬克思認為報紙應該反映人民呼聲,列寧認為報刊應該關注工農群眾日常生活。可見都強調報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新聞觀一脈相承,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列寧的新聞觀,看不出蘇聯新聞學體系情況,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報刊的人民性,而非革命性,排除C項;材料所述為報刊關注人民,而非宣傳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16.有學者指出,二戰以來,美國主要發動了三次“糧食”戰役,分別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糧食自由貿易浪潮、推廣轉基因作物(美國掌握轉基因作物種子的專利權)和小布什推動的乙醇戰略(乙醇主要由糧食生產)。美國發動的三次“糧食”戰說明了()A.國際糧形勢受冷戰的影響 B.國際經濟新秩序遭破壞C.美國政府職能在不斷強化 D.美國欲圖壟斷全球糧食【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據題干信息,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優勢,先后發動三次“糧食”戰,目標分別是主導全球糧食自由貿易、推廣轉基因作物、掌控世界乙醇的生產及應用,從本質上體現了其壟斷全球糧食的意圖,D項正確?;冷戰在20世紀90年代初已結束,與本世紀初小布什政府的做法無關,排除A項;美國為維護經濟霸權,單方面發動“糧食”戰,不足以說明國際經濟新秩序遭到了破壞,排除B項;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發動“糧食”戰之類的做法,在二戰前就已存在,不能得出其政府職能不斷強化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后期,越王勾踐采納謀臣文種的建議,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強國計劃。《國語·越語》之《勾踐滅吳》篇詳細記載了越國促進人口增殖的政策,幾乎涵蓋百姓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一方面,禁止年齡差距過大的老、少婚配;女子年滿17歲和男子年滿20歲必須嫁娶,否則治其父母之罪。另一方面,家有孕婦即將分娩的,指派醫生守候接生;家有孩子出生的,給予食物獎勵甚至提供保姆;因鰥寡貧病無力撫養孩子的,其孩子交由富裕人家收養。并對嫡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年賦稅;對庶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個月賦稅。它與越國力促婚育的其他政策一起,共同促進了人口增殖。——漆亮亮陳瑩《中國古代鼓勵婚育的賦稅政策》材料二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官府都對生育工作高度重視,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救助政策和措施。明代思想家邱浚在其《大學衍義補》卷13中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則國勢盛,庶民寡則國勢衰。”生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口的增殖標志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強盛,也給國家帶來更多的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同時還關系到家庭和家族的生息與繁衍。——甄盡忠《中國古代生育救助措施淺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越國婚育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中國古代婚育政策進行簡評。【答案】(1)實施國家婚育戰略;制定廣覆蓋的婚育政策;優化生育資源配置;實行鼓勵幫扶的婚育政策(2)促進了人口增殖,增加勞動力資源。推動農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關系著家庭和國家的興盛,是我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但也增加資源和生態壓力,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強國計劃”可知,制定國家婚育戰略,根據材料一“《國語·越語》之《勾踐滅吳》篇詳細記載了越國促進人口增殖的政策,幾乎涵蓋百姓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可知,制定廣覆蓋的婚育政策;根據材料一“禁止年齡差距過大的老、少婚配;女子年滿17歲和男子年滿20歲必須嫁娶,否則治其父母之罪”可知,禁令管制以優化生育資源配置;根據材料一“家有孕婦即將分娩的,指派醫生守候接生;家有孩子出生的,給予食物獎勵甚至提供保姆;因鰥寡貧病無力撫養孩子的,其孩子交由富裕人家收養”可知,獎勵幫扶以減輕百姓生育負擔,根據材料一“并對嫡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年賦稅;對庶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個月賦稅”可知,鼓勵婚育的賦稅政策。【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古代婚育政策,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各個歷史時期的官府都對生育工作高度重視,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救助政策和措施”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婚育政策保進了人口增殖,增加勞動力資源;根據材料二“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則國勢盛,庶民寡則國勢衰,生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同時還關系到家庭和家族的生息與繁衍”可知,關系著家庭和國家的興盛,根據材料二“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也給國家帶來更多的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結合所學可知,是我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結合所學可知,婚育政策的消極影響是,增加資源和生態壓力,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贛南四周高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鄉村規范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民眾們皆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因受反動勢力壓迫剝削,農民生計十分艱難,階級斗爭的情緒高漲。……大革命時期建立的革命基礎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為立足贛南閩西、領導廣大民眾治理鄉村提供了革命基礎。——摘編龔思《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研究》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治理下的蘇區實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基層黨支部、蘇維埃政府以及各類群團組織共同管理鄉村社會事務。基于共同利益,治理產生強大變革作用的最佳策略不是通過強制性、命令性,而是經過多方民主協商合作產生。初步創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蘇維埃法律體系。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中央蘇區鄉村治理過程中,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破除舊文化和蕩滌舊習等等一系列活動。中央蘇區鄉村治理,成效顯著。——摘編龔思《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的特點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性;受鄉規民約影響;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受歷史經驗的影響。(2)①特點:服務于民主革命的治理目的;黨和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的多元治理主體;多方共贏的民主協商合作的治理機制;以法治為保障;治理方式多樣化②意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發展了鄉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有利于抵制經濟封鎖,鄉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贛南四周高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可知地理環境的封閉性;根據“鄉村規范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民眾們皆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得出受鄉規民約影響;根據“因受反動勢力壓迫剝削,農民生計十分艱難,階級斗爭的情緒高漲”,得出群眾革命熱情高,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根據“大革命時期建立的革命基礎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為立足贛南閩西、領導廣大民眾治理鄉村提供了革命基礎”,得出受歷史經驗的影響,奠定了革命基礎。【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治理下的蘇區實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基層黨支部、蘇維埃政府以及各類群團組織共同管理鄉村社會事務。”得出以服務于民主革命為目的,黨和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的多元治理主體;根據“基于共同利益,治理產生強大變革作用的最佳策略不是通過強制性、命令性,而是經過多方民主協商合作產生”,得出多方共贏的民主協商合作機制;根據“初步創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蘇維埃法律體系”,得出以法治為保障;根據“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中央蘇區鄉村治理過程中,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破除舊文化和蕩滌舊習等等一系列活動”得出多樣化治理方式。歷史意義:根據“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得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發展了鄉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根據所學可知,中央蘇區鄉村治理,促進了蘇區經濟發展,有利于抵制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根據“中央蘇區鄉村治理,成效顯著”,得出鄉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美貿易摩擦經歷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為輕工業戰回合,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為重工業戰回合,主要表現為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為技術戰回合,其主戰場大多集中在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1985年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最終簽署了“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美國貿易逆差下降,雙方的貿易關系才逐步改善,但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摘編章靜雯《戰后美日貿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材料二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大規模貿易摩擦成為影響兩國經濟、雙邊關系和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中國顯然不是20世紀50—80年代的日本。據《亞洲經濟展望與一體化進程2020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近16%,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面對貿易沖突,中國更愿意同美國進行坦誠的磋商和談判,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摘編自中國新聞部《沖突的邏輯: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中美貿易爭端》(1)根據材料一,概括60—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的變化。(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中美貿易戰與日美貿易摩擦相比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該如何應對。【答案】(1)變化:從低附加值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從輕工業、重工業到尖端技術);貿易摩擦范圍逐漸擴大(貿易領域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微觀經濟摩擦上升到宏觀綜合摩擦(貿易摩擦不斷增多、升級甚至激化);匯率變動較大(2)不同: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外匯儲備和經濟總量大,抵御風險能力強;中國堅持平等協商;中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日本不同;國家安全關系不同。對策: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增強核心科技自主性;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金融監管;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平等協商談判,合作共贏;積極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相結合;堅決反對貿易霸權和貿易保護主義,摒棄冷戰思維,努力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20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日本、美國。根據材料“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為輕工業戰回合,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為重工業戰回合,主要表現為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為技術戰回合,其主戰場大多集中在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可知,從低附加值產品到高附加值產品(從輕工業、重工業到尖端技術);貿易摩擦范圍逐漸擴大(從單一產品到眾多工業領域);”根據材料“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可知,由微觀經濟摩擦上升到宏觀綜合摩擦。【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認識題。時空是當代的中國、美國。不同:根據材料“”根據材料“1985年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最終簽署了‘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近16%,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及所學可知,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外匯儲備和經濟總量大,抵御風險能力強;根據材料“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美國貿易逆差下降,雙方的貿易關系才逐步改善,但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面對貿易沖突,中國更愿意同美國進行坦誠的磋商和談判,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進行貿易再協調。”可知,中國堅持平等協商;根據材料“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大規模貿易摩擦成為影響兩國經濟、雙邊關系和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及所學可知,中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與日本不同;結合所學可得出國家安全關系不同。對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增強核心科技自主性;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兩國平等協商談判;拓展國際新市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方面說明。如: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實力;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平等協商談判合作共贏;積極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相結合;堅決反對貿易霸權、貿易保護主義,摒棄冷戰思維,積極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連續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在時間的長河里,中華文明展現出恒久的生命力,靜水流深與波瀾壯闊交織,奔騰不息。這得益于中華民族始終以創新為支撐,不斷革故鼎新、推陳出新。中華民族自古就崇尚創新,以創新精神不斷進行物質文明創造、精神文明創新和政治文明創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曾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屹立于世,展示出蔚為大觀的文明成就。——魏堯《這樣談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文明的創新”,自擬一具體論題,并進行相關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答案】論題: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闡述:秦國統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大一統,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保證了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政令的落實,這一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創新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官場的傳統,促進了人才的社會流動,為社會進步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唐朝盛世的出現。明朝時張居正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在賦稅制度上進行創新,如“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綜上所述,制度革新體現了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新精神與變革力量。這種不拘泥于傳統、敢于突破現狀的精神氣質,使得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得以歷久彌新,持續發展。【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擬定論題。根據材料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是世界上唯一連續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自古就崇尚創新,以創新精神不斷進行物質文明創造、精神文明創新和政治文明創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曾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屹立于世,展示出蔚為大觀的文明成就”可選一個角度論述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例如選擇制度創新。可擬定論題為: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然后,結合所學按照時間順序選擇典型的制度創新,從其創新的表現與產生的影響角度進行闡述,如:秦國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這一制度創新確保了國家長期穩定。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打破了門閥世襲的傳統,實現了人才選拔的社會流動,為社會進步注入新的活力。明朝時張居正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在賦稅制度上進行創新,如“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名目和征收手續,削弱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最后進行總結,分析制度創新的作用,升華主題,如制度革新體現了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新精神與變革力量,創新精神使得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得以歷久彌新,持續發展。2025屆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考試時長: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紋既表現為動物正面的形象,同時也是表現物體的兩個側面。良渚文化玉器獸面紋中的饕餮紋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內向的。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也是這樣,人的手、獸的爪都向內。這說明了中華文明具有()A.本土性 B.延續性 C.包容性 D.創新性【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紋、獸面紋中的饕餮紋特點(爪內向),在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中也有體現,這表明從良渚文化到商周時期,紋飾特征存在一脈相承的關系,反映出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延續性,B項正確;良渚文化和商周青銅器都屬于本土文化的范疇,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華文明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的信息,體現不出包容性的特征,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良渚文化玉器紋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在特定紋飾特征上的傳承關系,未涉及文化元素創新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春秋時期向君主諫諍之人還大多限于百官:諫官、工匠、樂師、近臣、卿大夫等,見于史籍中的平民直接向君主進諫也只限于曹劌論戰一例。到了戰國時期,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直接對君主進諫,于是士層極為活躍。這一變化說明當時()A.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B.士社會地位的提高C.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形成 D.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平民很少能進諫,到戰國時,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能進諫。說明了階層流動加速,原有的等級秩序遭到破壞,A項正確;士社會地位的提高只是變化的表現,而非本質,排除B項;君主專制制度是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大權。材料描述了士人地位的變化,沒有提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排除C項;先秦儒家思想主張仁政、禮治,材料沒有提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東漢末年,人們對君臣關系有了新的思考,認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這反映了()A.統治思想發生變更 B.政局混亂,君權弱化C.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D.三教并行,思想活躍【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末年(中國)。根據材料“人們對君臣關系有了新的思考,認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及所學可知,題干體現的是東漢末年人們對君臣關系的新思考,對傳統綱常思想有所突破,其實是東漢末年,政局動蕩,君主專制削弱的反映,B項正確;東漢的統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君臣關系,“豪強地主勢力膨脹”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唐朝時期三教并行,排除D項。故選B項。4.從宋至明,江西文學如日中天,進入光輝燦爛鼎盛時期六百余年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英才薈萃,名家輩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華,其壯觀景象,至今仍令人們景仰和驚嘆不已。宋明時期江西文化能夠獨領風騷的根源是()A.歷史文化悠久 B.政治中心東移 C.經濟重心變遷 D.交通樞紐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至明(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和明朝南方經濟繼續繁榮,進一步促進了江西文化的發展,根據唯物主義理論可知,這是江西文化發展的主因,C項正確;江西文化歷史悠久是客觀原因,宋明時期江西文化的燦爛與經濟重心南移緊密相關,排除A項;元朝和明朝的政治中心東移,但都在北方,而南方江西文化地位是與南方經濟地位相關,排除B項;江西水路交通發達,長江、贛江等河流貫穿全境,便捷的交通為江西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客觀條件,但不是根源,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清時期的彈詞小說一度成為盛極一時的文學體裁,多數的女主角都是女扮男裝、出將入相,才情更勝男兒,是這類小說文本的最大特點之一。這反映了明清時期()A.彈詞是明清小說的主流 B.男女社會地位趨于平等C.傳統倫理價值受到沖擊 D.文學具有陶冶情操功能【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清彈詞小說中女主角女扮男裝、出將入相且才情勝男兒,打破了傳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倫理觀念,反映出傳統倫理價值受到沖擊,C項正確;彈詞并非明清小說主流,說法錯誤,排除A項;彈詞的女主角有追求男女平等的觀念,但此時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依舊明顯,排除B項;文學作品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但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1873年,丹麥商人未經清朝任何部門同意便擅自在上海吳淞安裝水陸電線。辦理電訊業務,清朝與丹麥進行了反復交涉,嚴正指出:“查洋商在中國設立旱線及引線上岸,條約并無準行明文,丹國商人不守約章,率行舉辦,于中國自主之權殊有妨礙。”據此可知清政府()A.固守傳統的外交思維 B.初步具備近代外交意識C.捍衛了國家經濟主權 D.能夠熟練運用國際公約【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873年丹麥商人在未獲得清朝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在上海安裝水陸電線的情況,清政府對此進行交涉,并嚴正指出其行為違反了條約,強調了中國的主權,這體現了清朝根據國際法來處理外交事務,具有近代條約外交意識,B項正確;清政府在此事件中并非無動于衷或盲目妥協,而是積極進行交涉,表明其不再完全遵循傳統的外交方式,而是開始根據國際法條約來維護國家利益,排除A項;材料中的“自主權”更多地是指國家的政治主權,而非特指經濟主權,排除C項;清政府雖根據國際條約進行交涉,但熟練運用一詞過于夸大,排除D項。故選B項。7.1903年梁啟超說:“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并大聲疾呼:“嗚呼,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吾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于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對梁啟超這一言論解讀正確的是()A.旨在批判國民身體素質 B.適應了清末新政的發展需求C.推動了戊戌運動的發展 D.上述言論中存在不合理之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說“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將自然界生物進化的“優勝劣敗”原則簡單、機械地套用到人類社會個體的身體素質方面。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用生物進化原則來評判人的身體素質以及國家的強弱,因為國家的興衰和很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關,這種說法存在不合理之處,D項正確;梁啟超不僅僅是在批判國民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強調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喚起民眾的自強意識,來挽救國家于危亡,排除A項;梁啟超的言論強調的核心是國民身體素質與國家興衰的關系以及激勵國人自強,并不是呼吁民眾適應清末新政的發展需求,且清末新政主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變革內容,與材料無必然聯系,排除B項;戊戌運動在1898年已經失敗結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如范文瀾的《大丈夫》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這一活動主要意義是()A.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教育和鼓舞了人民投身于抗戰C.成為抗戰文化的關鍵部分 D.嚴厲譴責蔣介石對外屈辱賣國【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面臨日本侵略,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通過編寫通俗歷史讀物、創作歷史劇等方式,普及歷史知識,意在培育民族意識,激發愛國熱情,教育和鼓舞人民投身于抗戰。比如歷史劇《屈原》再現了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身正氣、盡忠為國,卻遭南后陷害的故事,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激烈交鋒,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與反抗精神,B項正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普及歷史知識的文化運動受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抗日戰爭等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并非一般的弘揚傳統文化的運動,排除A項;材料所述活動是抗戰文化的一部分,但無法斷定“關鍵”,排除C項;譴責蔣介石只是這一活動的具體內容之一,最主要的意義還在于對國家、民族的影響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9.下表是建國初期中國不同階層人的部分言論,據此可知當時()農民丹陽縣一位老太太:“我供了你一輩子,花了不少錢,分田也沒分到,毛主席來了兩年,我就分得5畝田。毛主席大恩人,我再不信菩薩了。”民族資產階級劉洪生:“我那時不但不能相信,而且怕它,怕來了要清算我”知識分子一位教授:“咱們以為農村干部很愚昧,但并不是這樣。他們知道很多道理,很懂政策。”工人東北車工趙國有:“我們要拿出無比的力量,支援朝鮮人民的正義戰爭。……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A.新中國土地改革任務已經完成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C.黨的方針政策得到各階級擁護 D.中共構建政權認同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中“農民‘毛主席大恩人,我再不信菩薩了’、民族資產階級‘不但不能相信,而且怕它,怕來了要清算我’、知識分子‘他們知道很多道理,很懂政策’、工人‘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等信息可知,建國初期,不同的階層對新政權認知不同。中共如何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為新政權的鞏固和建設服務,具有迫切性,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土地改革完成情況,排除A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于1956年,與材料的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從材料中資產階級的言論可以看出,黨的方針政策并未得到各階級擁護,排除C項。故選D項。10.2013年主席訪問非洲期間提出了對外援助的正確義利觀,即在利益的問題上堅持以義為先,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主席強調,“要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的“弘義融利”外交思想()A.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B.體現了對外援助的本質屬性C.堅持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題干中的描述主要講述了“弘義融利”外交思想在對外援助中的應用,強調在利益問題上以義為先,更多地給予,而不是索取。這種思想體現了中國對外援助工作的本質屬性,即無私援助、合作共贏的理念,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堅持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更側重于外交為國家建設服務,而的“弘義融利”外交思想側重于對其他國家的援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這種外交理念產生的影響,不能得出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1.下圖是瑪雅文明遺址出土的圓雕人臉形象的翡翠吊墜,其頂部有旨在模仿頭發的大量平行的豎線刻紋;臉部較為精細地刻畫出了具有中美洲人群特征的細節,嘴部有模擬張嘴狀態的較大單面鉆圓形孔;兩者正面經打磨拋光,呈玻璃光澤。由此可見瑪雅人()A.有了較為精湛的雕琢技藝 B.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玉器加工流程C.玉器凸顯中美洲貴族身份 D.代表著南美洲人精致的審美情趣【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可知,該翡翠吊墜頂部有大量精細平行豎線刻紋模仿頭發,臉部能刻畫中美洲人群特征細節,嘴部有較大單面鉆圓形孔模擬張嘴狀態,且正面打磨拋光呈玻璃光澤。這些都展現出瑪雅人在玉器雕琢方面技術嫻熟、工藝精湛,說明瑪雅人有較為精湛的雕琢技藝,A項正確;僅從一個翡翠吊墜特征的描述并不能直接推斷出瑪雅人已經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玉器加工流程,排除B項;材料并未表明該翡翠吊墜是否與貴族身份存在聯系,無法得出選項結論,排除C項;瑪雅文明位于中美洲而非南美洲,說明瑪雅人是中美洲人,排除D項。故選A項。12.1351年,英國議會頒布了一部系統性的《勞工法令》,旨在強制勞工勞作,并限定最高工資。隨后王室政府不僅持續頒布勞工法,而且還不斷推廣實施。但從長遠來看,勞工法的內容及其實施力度呈現了減弱的趨勢,勞工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封建舊秩序面臨著危機 B.勞工法遭到工人階級抵制C.政府管控力度逐步減弱 D.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約束【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英國)。根據材料中“但從長遠來看,勞工法的內容及其實施力度呈現了減弱的趨勢,勞工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可知,王室政府頒行的《勞工法令》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了挑戰,從而呈減弱趨勢,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說明封建舊秩序面臨著危機,A項正確;14世紀工業革命并未開始,工人階級也未產生,排除B項;政府管控力度逐步減弱是表象,并非本質,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國王與議會間關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3.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到19世紀末,隨著“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被奴役國家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近代棉花的發展史反映出()A.棉花是當時世界最主要的貿易商品 B.歐洲國際格局中心地位動搖C.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受到沖擊 D.亞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迅猛【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186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歐洲是世界棉紡織業中心,反映西方國家處于世界舞臺中心,東方國家處于邊緣地位。20世紀以后,歐洲國家相對衰落,亞非國家贏得民族獨立,經濟發展較快,東西方“中心-邊緣”結構受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棉花的發展史反映的國際格局變化,而非主要強調棉花的重要性,排除A項;“歐洲國際格局中心地位動搖”只能反映歐洲國際地位變化,不能說明東方國家國際地位變化,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排除B項;“亞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迅猛”只能說明東方國家的情況,不能說明歐洲的國際地位變化,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且二戰亞洲國家并非都走資本主義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表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對外資本輸出流向的統計情況(單位:億馬克)。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德國()A.資本向同盟國輸出明顯增加 B.民族意識復蘇得到政府支持C.向新興市場擴張的目的明顯 D.力圖在經濟上稱霸歐洲各國【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根據圖片文字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快速崛起,加快了對海外市場的擴張,這一時期德國對非洲、美洲新興市場的資本輸出明顯高于其他區域,C項正確;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同盟國”,材料圖片顯示內容不能表明對奧匈帝國的資本輸出有增加的過程,排除A項;德國對外資本輸出不能得出民族意識復蘇,排除B項;20世紀初德國在經濟上成為歐洲大國,轉而在政治上謀求大國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5.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之初就曾說:“讓國王能夠聽到人民真正的呼聲的報紙。”列寧認為對于報刊來說,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貼近生活,把關注點聚焦在工農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建設的新事物。這表明()A.蘇聯新聞學體系較完善 B.馬列主義新聞觀一脈相承C.報刊具有鮮明的革命性 D.報刊成為宣傳革命主渠道【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馬克思認為報紙應該反映人民呼聲,列寧認為報刊應該關注工農群眾日常生活。可見都強調報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新聞觀一脈相承,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列寧的新聞觀,看不出蘇聯新聞學體系情況,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報刊的人民性,而非革命性,排除C項;材料所述為報刊關注人民,而非宣傳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16.有學者指出,二戰以來,美國主要發動了三次“糧食”戰役,分別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糧食自由貿易浪潮、推廣轉基因作物(美國掌握轉基因作物種子的專利權)和小布什推動的乙醇戰略(乙醇主要由糧食生產)。美國發動的三次“糧食”戰說明了()A.國際糧形勢受冷戰的影響 B.國際經濟新秩序遭破壞C.美國政府職能在不斷強化 D.美國欲圖壟斷全球糧食【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美國)。據題干信息,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優勢,先后發動三次“糧食”戰,目標分別是主導全球糧食自由貿易、推廣轉基因作物、掌控世界乙醇的生產及應用,從本質上體現了其壟斷全球糧食的意圖,D項正確?;冷戰在20世紀90年代初已結束,與本世紀初小布什政府的做法無關,排除A項;美國為維護經濟霸權,單方面發動“糧食”戰,不足以說明國際經濟新秩序遭到了破壞,排除B項;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發動“糧食”戰之類的做法,在二戰前就已存在,不能得出其政府職能不斷強化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后期,越王勾踐采納謀臣文種的建議,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強國計劃。《國語·越語》之《勾踐滅吳》篇詳細記載了越國促進人口增殖的政策,幾乎涵蓋百姓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一方面,禁止年齡差距過大的老、少婚配;女子年滿17歲和男子年滿20歲必須嫁娶,否則治其父母之罪。另一方面,家有孕婦即將分娩的,指派醫生守候接生;家有孩子出生的,給予食物獎勵甚至提供保姆;因鰥寡貧病無力撫養孩子的,其孩子交由富裕人家收養。并對嫡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年賦稅;對庶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個月賦稅。它與越國力促婚育的其他政策一起,共同促進了人口增殖。——漆亮亮陳瑩《中國古代鼓勵婚育的賦稅政策》材料二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官府都對生育工作高度重視,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救助政策和措施。明代思想家邱浚在其《大學衍義補》卷13中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則國勢盛,庶民寡則國勢衰。”生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口的增殖標志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強盛,也給國家帶來更多的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同時還關系到家庭和家族的生息與繁衍。——甄盡忠《中國古代生育救助措施淺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越國婚育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中國古代婚育政策進行簡評。【答案】(1)實施國家婚育戰略;制定廣覆蓋的婚育政策;優化生育資源配置;實行鼓勵幫扶的婚育政策(2)促進了人口增殖,增加勞動力資源。推動農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關系著家庭和國家的興盛,是我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但也增加資源和生態壓力,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強國計劃”可知,制定國家婚育戰略,根據材料一“《國語·越語》之《勾踐滅吳》篇詳細記載了越國促進人口增殖的政策,幾乎涵蓋百姓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可知,制定廣覆蓋的婚育政策;根據材料一“禁止年齡差距過大的老、少婚配;女子年滿17歲和男子年滿20歲必須嫁娶,否則治其父母之罪”可知,禁令管制以優化生育資源配置;根據材料一“家有孕婦即將分娩的,指派醫生守候接生;家有孩子出生的,給予食物獎勵甚至提供保姆;因鰥寡貧病無力撫養孩子的,其孩子交由富裕人家收養”可知,獎勵幫扶以減輕百姓生育負擔,根據材料一“并對嫡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年賦稅;對庶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個月賦稅”可知,鼓勵婚育的賦稅政策。【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古代婚育政策,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各個歷史時期的官府都對生育工作高度重視,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救助政策和措施”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婚育政策保進了人口增殖,增加勞動力資源;根據材料二“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則國勢盛,庶民寡則國勢衰,生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同時還關系到家庭和家族的生息與繁衍”可知,關系著家庭和國家的興盛,根據材料二“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也給國家帶來更多的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結合所學可知,是我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結合所學可知,婚育政策的消極影響是,增加資源和生態壓力,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贛南四周高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鄉村規范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民眾們皆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因受反動勢力壓迫剝削,農民生計十分艱難,階級斗爭的情緒高漲。……大革命時期建立的革命基礎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為立足贛南閩西、領導廣大民眾治理鄉村提供了革命基礎。——摘編龔思《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研究》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治理下的蘇區實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基層黨支部、蘇維埃政府以及各類群團組織共同管理鄉村社會事務。基于共同利益,治理產生強大變革作用的最佳策略不是通過強制性、命令性,而是經過多方民主協商合作產生。初步創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蘇維埃法律體系。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中央蘇區鄉村治理過程中,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破除舊文化和蕩滌舊習等等一系列活動。中央蘇區鄉村治理,成效顯著。——摘編龔思《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央蘇區鄉村治理的特點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性;受鄉規民約影響;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受歷史經驗的影響。(2)①特點:服務于民主革命的治理目的;黨和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的多元治理主體;多方共贏的民主協商合作的治理機制;以法治為保障;治理方式多樣化②意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發展了鄉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有利于抵制經濟封鎖,鄉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贛南四周高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可知地理環境的封閉性;根據“鄉村規范是生活在這片地域的民眾們皆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得出受鄉規民約影響;根據“因受反動勢力壓迫剝削,農民生計十分艱難,階級斗爭的情緒高漲”,得出群眾革命熱情高,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根據“大革命時期建立的革命基礎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為立足贛南閩西、領導廣大民眾治理鄉村提供了革命基礎”,得出受歷史經驗的影響,奠定了革命基礎。【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治理下的蘇區實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基層黨支部、蘇維埃政府以及各類群團組織共同管理鄉村社會事務。”得出以服務于民主革命為目的,黨和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的多元治理主體;根據“基于共同利益,治理產生強大變革作用的最佳策略不是通過強制性、命令性,而是經過多方民主協商合作產生”,得出多方共贏的民主協商合作機制;根據“初步創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蘇維埃法律體系”,得出以法治為保障;根據“鄉村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中央蘇區鄉村治理過程中,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破除舊文化和蕩滌舊習等等一系列活動”得出多樣化治理方式。歷史意義:根據“中共進行土地革命、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群眾性節省運動。”得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發展了鄉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根據所學可知,中央蘇區鄉村治理,促進了蘇區經濟發展,有利于抵制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根據“中央蘇區鄉村治理,成效顯著”,得出鄉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美貿易摩擦經歷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發生在60年代,為輕工業戰回合,其焦點主要集中于纖維、紡織品貿易方面。第二個回合戰于70年代,為重工業戰回合,主要表現為鋼鐵、彩電等家用電器的貿易摩擦。第三個回合出現在80年代,為技術戰回合,其主戰場大多集中在汽車以及半導體技術為先導的尖端技術產品貿易方面。兩國的貿易摩擦由局部的行業領域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等范圍。1985年日本迫于美國的壓力,最終簽署了“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美國貿易逆差下降,雙方的貿易關系才逐步改善,但沖突和摩擦還在繼續演變。——摘編章靜雯《戰后美日貿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材料二2018年以來,中美之間的大規模貿易摩擦成為影響兩國經濟、雙邊關系和國際政治的重大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