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遼寧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表是周禮規定的宮室臺基高度。考古發掘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宮殿中都有大量的高臺建筑,如秦咸陽宮殿遺址,其臺基高度約為二十六尺。以上材料可以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等級臺基高度(單位:尺)臺基高度(單位:米)天子92.7諸侯72.1大夫51.5士30.9注:“尺”在此視為營造尺,折合現代公制長度為0.3米。A.社會動蕩不安 B.階級關系變化 C.傳統制度瓦解 D.變法成為潮流【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周禮規定的宮室臺基高度,體現出禮樂制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考古資料則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建造大量高臺建筑,臺基高度逾越周禮規定,聯系所學可知此時期禮崩樂壞,禮樂制下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度逐漸瓦解,C項正確;材料強調禮樂秩序受到諸侯的挑戰,而非兼并戰爭所引發的社會動蕩不安,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新興階級的產生,得不出階級關系變化,排除B項;僅憑材料大量高臺建筑的出現,得不出變法成為潮流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史記》中常常將華夏中國與“四夷”并舉,如“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諸侯。”這些敘述體現出()A.華夷共祖的思想 B.民族和地域的差異C.華夏優于“夷狄” D.大一統的王朝觀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司馬遷在《史記》中常將華夏中國與四夷并舉,強調中央政權強大,則四方各族都為天子守衛疆土,中央政權衰弱,國家才會以地方諸侯為屏障,結合所學漢武帝時大一統王朝勢頭正盛,這深深影響司馬遷的民族和國家觀,即以華夏中國為中心,四夷納入王朝的統治的大一統的王朝觀,D項正確;“華夷共祖”表現為華夏為周邊的少數民族來源于同一先祖,但是材料主要說明“大一統”理念,排除A項;材料強調大一統政治理念下的“天下一家”,而非地域、民族差異性,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大一統”,但是“華夏優劣”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唐語林》卷四云:宣宗(846—859年在位)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嘆息久之。這可以印證科舉制度()A.擴大了用人范圍 B.影響了價值觀念C.導致了門蔭衰落 D.促進了文化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宣宗對那些科舉中第者的羨慕和優秀人才落第的惋惜,結合所學可知中唐以來科舉地位日隆,進士科愈來愈受重視,這不僅是帝王的價值觀念,也符合了社會的心理與需求,形成了一種集體價值觀念,B項正確;唐朝的用人范圍依然是“士人”階層,沒有擴大“用人范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對于士族和庶族的影響,無法得出“導致了門蔭衰落”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科舉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社會價值觀,而非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對轉運使實行離任財政考核,以定額、遞年數為基準,凡虧5%以上至10%罰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則予以破格提升。隨后規定各州縣商稅、鹽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職、知縣的考核掛鉤。這些考核的制定著眼于()A.增加賦稅收入 B.強化中央集權 C.安定社會秩序 D.鼓勵民間貿易【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北宋仁宗政府對轉運使實行精準的離任財政考核標準,決定升遷與否,對其他地方官員的考核與各項稅收緊密相關,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考核制度著眼于賦稅收入的增加,以緩和當時的財政危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地方治理的分權制衡,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方官員考核與財政收入掛鉤,其著眼點在于增加賦稅收入,而非社會秩序安定,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增加賦稅收入”,而非“鼓勵民間貿易”,材料所述考核的著眼點與民間貿易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頒布《遼東招墾令》:招民100人,文官授知縣,武職授守備;60人以上,文職授州同州判,武官授千總;50人以上,文職授縣主簿,武官授百總。康熙時期,又連續頒布“遼東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試,俱以知縣錄用”。這些舉措旨在()A.另辟選官途徑 B.保護八旗生計 C.吸引關內人口 D.充實東北邊疆【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清初朝廷對遼東地區頒行招墾令,并對表現突出者授予相應官爵,結合所學可知清軍大舉入關后,東北地區人口急劇減少,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充實邊疆,D項正確;另辟選官途徑和吸引關內人口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C項;保護八旗生計是禁止向東北移民的理由,而非目的,排除B項。故選D項。6.清代中后期,疆吏與軍機私信互動雖懸為厲禁,卻普遍發生。如湖北布政使、署巡撫胡林翼不僅借助軍機章京錢寶青獲取高層機密,而且與軍機大臣肅順相配合,促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一現象表明()A.權力結構的變化 B.軍機處職權開始增強C.皇權的逐漸旁落 D.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清代中后期地方大員與軍機處官員私信互動頻繁,并促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對清王朝統治的沖擊,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地方官僚崛起,原有的政治和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僅憑材料得不出軍機處職權開始增強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微妙變化,而非皇權旁落,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官僚集團,且這也是權力結構變化的表現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7.1926年,瞿秋白總結五卅運動時指出:資產階級軟弱退讓,使罷工斗爭遭受挫折,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小資產階級的猶豫畏怯,足以“證明無產階級在國民革命中取得指導權之必要”。這一論述產生的原因有()①無產階級與廣大農民有天然的聯系②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特點③工人階級是重要及可靠的革命力量④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的時間定位和瞿秋白對五卅運動中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具體表現的評價,結合所學可知,資產階級的軟弱退讓與無產階級取得革命領導權的必要,是由于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妥協性的雙重特點和工人階級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力量所致,②③正確;無產階級的經濟基礎是近代工業,而農民階級的經濟基礎為農業經濟,“無產階級與廣大農民有天然的聯系

”不符合史實,①錯誤;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在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④錯誤。由此可知,②③正確,故選B項。8.下面為1947年2月《再生周刊》刊載的江蘇常熟兩位年過六十農民的談話。這一談話農民甲:“東洋鬼子經過幾次,已經弄得一無所有,勝利后又遭劫兩次,現在橫也捐,豎要借……自己弄得穿的沒有,食息不安,這日子怎么過呢?”農民乙:“我聽得說:廢了皇帝改了民國就能安享樂業了,不料民國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幾萬倍的難過。”A.揭示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B.道出了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C.明確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 D.反映了民眾參與政治的意識【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1947年報刊刊載的兩個老農的感慨“民國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幾萬倍的難過”,其中的“東洋鬼子”代表帝國主義勢力,抗戰勝利后的遭劫(苛捐雜稅)代表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國內反動勢力,可知這道出了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B項正確;材料強調整個民國時期社會動蕩的根源,而非僅僅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獨裁,排除A項;材料主旨“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而“中國社會發展方向”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民眾參與政治的意識”表現為農民有參加政治的熱情與意愿,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是材料主要表現社會動蕩的根源的討論,排除D項。故選B項。9.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和上海市地方土地改革法的比較情況。這反映當時的土地改革()頒布時間類別1950年2月1951年3月適用范圍河南省廣大農村僅限于上海城市周邊的郊區地區相關內容更多關注地主、舊式富農兼營工商業的土地。更多涉及工商業者的土地,很多內容與外僑、華僑有關。A.延續建國之前的基本辦法 B.使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C.依據各地實際制定具體政策 D.缺乏周密和健全的組織領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建國初上海和河南土地改革法的適用范圍和相關內容,結合所學可知沿海發達城市的上海和擁有廣泛農村的內地省份河南依據各自實際制定具體的政策,C項正確;材料缺乏與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對比,無法得出“延續建國之前的基本辦法”的結論,排除A項;“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表現為農業生產力的上升,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但是材料主要表現“建國初期的政策制定”,排除B項;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由黨領導,依托政府與軍隊進行的,“缺乏周密和健全的組織領導”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圖為2006-2016年《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計。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九一八”記憶的主要動機是()A.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B.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C.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D.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材料21世紀初《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計,人民、民族、歷史居于前列,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通過集體記憶不斷深化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要動機,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日軍”與“軍國主義”等頻率較少,無法得出“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中華民族共同意識”,這一時期的“九一八”記憶的主要動機是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與“精神”出現頻率較差的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下圖為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2—前2004年)時期的一枚滾筒印章。該圖展現了當時()A.完善的官僚建制 B.明顯的層級差別 C.經濟活動的頻繁 D.私有觀念的強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滾筒印章上的文字“烏爾之王”“你的仆人”,以及圖像中坐在王座上的人接受站立之人的覲見,結合所學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有著明顯的層級差別,B項正確;材料中的場景體現不出完善的官僚建制,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烏爾第三王朝的政治生活,不是經濟領域活動,排除C項;材料主旨“古代西亞的君主專制”,而“私有觀念的強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是一個封建性質的文件,是在維護貴族的利益。封建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求國王遵守規范,國王也必須遵守。遵守規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據此可知,《大憲章》的基本精神是()A.自由平等 B.天賦人權 C.法律至上 D.權力制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英國)。據材料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性質以及封建主和國王都要遵守其中的規定,結合所學此時期羅馬法復興,可知其基本精神是法律至上,C項正確;《大憲章》是出于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對封君和封臣關系的調整,而非賦予人民自由平等體現,排除A項;“天賦人權”是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思想成果,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法律”,但是“權力制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19世紀30—40年代,在費城、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等地此起彼伏的工人抗議聲中,“剝削”“壓迫”“欺騙”成為常用詞匯,“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成為普遍訴求。這些詞匯和訴求()A.脫離了當時社會現實 B.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C.說明斗爭形式的多樣性 D.形象展現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據材料19世紀30-40年代美國一些城市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并提出擁有自己勞動成果的訴求,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上升,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B項正確;這是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之一,并未脫離社會現實,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工人階級的不滿,未體現工人階級的斗爭形式,排除C項;材料中的詞匯和訴求集中于反抗對象和目標,而非悲慘境遇,且文獻史料不如圖像史料形象,排除D項。故選B項。14.下表1900年和1913年俄國企業發展情況。這表明當時俄國()時間企業數量(家)總產值(億盧布)工人數量(萬人)1900253273220519132941574311A.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 B.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C.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 D.外國資本的大量引入【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俄國)。據材料1900年和1913年俄國企業數量、總產值和工人數量的對比,結合所學此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下,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這表明當時俄國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A項正確;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結果是壟斷組織的形成,但是材料沒有涉及壟斷組織的信息,排除B項;俄國雖然在當時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沒有形成完整工業體系,工業落后,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俄國工業化”,而“外國資本的大量引入”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二戰后,在無奈的殖民“撤退”和向新殖民主義轉變中,西方列強不顧地理、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構成和發展需要,人為地將之分割成眾多小國,或反其道而行之,把民族、宗教矛盾交織的幾塊殖民地合并為一個國家。這些做法意在()A.擴大經濟控制 B.加強價值滲透 C.侵蝕國家主權 D.設置話語陷阱【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據材料二戰后西方列強對新興國家采取分而治之或合而治之的伎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在其原來的殖民地留一個政治控制的后門,便于侵蝕其國家主權,C項正確;材料中的做法更可能出于政治或戰略上的考慮,而非直接的經濟控制,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塑造殖民地的政治格局,不是直接推廣價值觀,排除B項;設置話語陷阱與題目描述的內容沒有直接關聯,題目中描述的是具體的政治操作,而非話語層面的策略,排除D項。故選C項。16.1993年5月,政治家小澤一郎的著作《日本改造計劃》一書在講談社出版并成為暢銷書,其中寫道:“日本的GNP占世界的16%,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位。日美兩國的GNP占世界的將近一半。而且,日本與歐洲、美國并立,構成世界三極中的一極。”該論述主要強調了當時()A.國際局勢的劇烈波動 B.日本國家戰略的變化C.貿易摩擦激化日美矛盾 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日本)。據材料1993年政治家小澤一郎在其著作《日本改造計劃》中提到日本與歐洲、美國并立構成世界三極,這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D項正確;1989年到1991年國際局勢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劇烈波動,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缺少與其他國家戰略的信息對比,得不出日本國家戰略變化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旨“世界多極化趨勢”,而“貿易摩擦激化日美矛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明)太祖平吳(張士誠所建政權),盡籍其功臣子弟莊田入官。后惡富民豪并,坐罪沒入田者,皆謂之官田。”官田不許私自典賣。洪武十二年以前蘇州府共有官田四萬六千七百八十四頃,內宋元官田二萬九千九百二頃占65%,抄沒田一萬六千三百一頃,占35%。此比例在江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洪武十三年,蘇州一府,秋糧二百七十四萬六千余石,自民糧十五萬石外,皆官田糧。——據《明史》、《蘇州府志》材料二國家將自己控制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無地農民,農民租種官田所要負擔的租稅,就是所謂的“官租”。官田多由貧民佃種,民田多歸豪右所有。官租重,民稅輕。如按照官田在全部耕地中所占比率來排序,分別是:最高松江府85%;蘇州府63%;鎮江府32%;應天(江寧)府29%;嘉興府27%……賦稅最重的蘇松二府,恰好是官田比率最高的區域,由此也可看出官田數量與賦稅之間,存在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摘編自王良鐳《明代江南重賦問題小議》(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初江南地區官田的來源。(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初江南地區官田租重的影響。【答案】(1)宋元兩代遺留的官田;收沒張士誠吳政權官宦的莊田;沒收江南富民大地主的土地。(答出3點即可)(2)強化了中央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新政權;保障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因賦重而導致民困、逃亡,或淪為佃戶和奴仆,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賦重而迫使農民以副業維持生計,但一定程度上促進江南地區工商業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來源:根據材料“洪武十二年以前蘇州府共有官田四萬六千七百八十四頃,內宋元官田二萬九千九百二頃占65%,抄沒田一萬六千三百一頃,占35%。”可知,宋元兩代遺留的官田;根據材料“初(明)太祖平吳(張士誠所建政權),盡籍其功臣子弟莊田入官。后惡富民豪并,坐罪沒入田者,皆謂之官田。”可知,收沒張士誠吳政權官宦的莊田;根據材料“此比例在江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洪武十三年,蘇州一府,秋糧二百七十四萬六千余石,自民糧十五萬石外,皆官田糧。”可知,沒收江南富民大地主的土地。【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國家將自己控制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無地農民,農民租種官田所要負擔的租稅”可知,強化了中央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新政權;根據材料“賦稅最重的蘇松二府,恰好是官田比率最高的區域,由此也可看出官田數量與賦稅之間,存在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可知,保障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官田多由貧民佃種,民田多歸豪右所有。官租重,民稅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賦重而導致民困、逃亡,或淪為佃戶和奴仆,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因賦重而迫使農民以副業維持生計,但一定程度上促進江南地區工商業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代統一戰略實施者普遍將進行統一戰爭的準備作為一個綜合復雜的體系來對待。秦國堅持貫徹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滋殖人口,開辟土地,發展水利,增加收入。西晉發動滅吳之役前夕,宣布東吳政權“荒淫兇逆,荊揚賢愚莫不嗟怨”。隋文帝委任高颎為準備發動滅陳戰爭物色人才,其推薦的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驍勇善戰,指揮若定,“甚為敵人所憚”。北宋采納樊若水預制浮梁(浮橋)之策,為日后擊滅南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太祖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筑城、廣積糧、緩稱王”建言以及劉基、李善長等人的謀議,順利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清代康熙采納姚啟圣、施瑯等人正確建議,從鄭氏父子手中收復臺灣。——摘編自黃樸民《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戰略的決策及其實施》材料二表:不同時期的統一大業追求的歷史演進時期統一大業追求1921-1949年中共逐步從以“民族自決”為核心理念的“聯邦制”,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的歷史性嬗變。1949-1978年對“港澳問題”堅持“暫時維持現狀不變”,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為“八字方針”;對“臺灣問題”上,堅持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談判解決——當然也絕不排除用武力的方式來實現“解放”。1978-2012年針對港澳臺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和方針政策,并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摘編自齊鵬飛《中共百年全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及其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歷代進行統一戰爭的各方面準備。(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在實現國家統一進程中的特點,并說明這一進程中的歷史經驗。【答案】(1)經濟準備: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政治準備:發動政治攻勢,瓦解對方的軍心士氣,爭取民眾對統一大業的理解與支持;集思廣益,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略。軍事和人才準備:善于發現和任用軍政人才,為統一提供了人事上的基本保證。(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6分)(2)發展趨勢: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不斷提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大統一的歷史進程;呈現出非常鮮明、非常突出的階段性發展趨勢。歷史經驗: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前提和條件;國家統一要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才等方面進行說明。在經濟上,根據材料一“滋殖人口,開辟土地,發展水利,增加收入”可知,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根據材料一“荒淫兇逆,荊揚賢愚莫不嗟怨”與“清代康熙采納姚啟圣、施瑯等人正確建議,從鄭氏父子手中收復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動政治攻勢,瓦解對方的軍心士氣,爭取民眾對統一大業的理解與支持并且集思廣益,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略;在軍事人才方面看,根據材料一“文帝委任高颎為準備發動滅陳戰爭物色人才,其推薦的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驍勇善戰,指揮若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善于發現和任用軍政人才,為統一提供了人事上的基本保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與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共逐步從以‘民族自決’為核心理念的‘聯邦制’,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根據材料二“針對港澳臺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和方針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提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根據材料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大統一的歷史進程并且呈現出非常鮮明、非常突出的階段性發展趨勢。第二小問歷史經驗,根據材料二“不同時期的統一大業追求的歷史演進”結合所學知可知,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根據材料二“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前提和條件;根據材料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一要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此以后,政黨和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之間建立了更密切的聯系,同時在它們的綱領和政策中也更多地強調社會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意識得到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思想在知識分子階層中贏得了聲譽,而軍閥主義、帝國主義和殖民政策成了受攻擊的政治目標,遭到公眾更有效的抵抗。改革者們在對中國舊傳統進行批判時,很少有人對之作過公平的或懷有同情心的考察。他們認為幾千年的社會停滯不前,給進步和改革之途留下無數障礙,為了清除這些障礙,對于整個傳統過火的攻擊和對其價值的低估是難免的。這使得儒家學說和民族遺產中的許多精華遭到忽視或避而不提。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改革者們的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膚淺的、缺乏分辨的和過于簡單化的。但這在當時整個民族充滿惰性的狀況下也許是必要的。——摘自周策縱《再評價五四運動的成就與不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新文化運動鮮明的反傳統文化傾向的原因。(2)有學者提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傳統文化走向創造性轉化自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如何推動傳統文化走向創造性轉化的?【答案】(1)原因:民族危機的產物:西學沖擊下封建主義思想體系走向瓦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文化要求。傳統文化自身的產物:精華與糟粕并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儒家文化與封建制度的糟粕緊密聯系在一起。(2)價值根基: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奠定價值根基;時代特征:以民主科學沖破封建主義思想桎梏,賦予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時代特征;前進方向: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前進方向;領導力量:推動的誕生,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領導力量;現實支撐: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現實支撐。【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社會主義、民主、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思想在知識分子階層中贏得了聲譽,而軍閥主義、帝國主義和殖民政策成了受攻擊的政治目標,遭到公眾更有效的抵抗”,結合所學知識,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資產階級力量增強,新文化運動前期宣傳民主、科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可得出西學沖擊下封建主義思想體系走向瓦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文化要求;據材料“他們認為幾千年的社會停滯不前,給進步和改革之途留下無數障礙,為了清除這些障礙,對于整個傳統過火的攻擊和對其價值的低估是難免的”“這使得儒家學說和民族遺產中的許多精華遭到忽視或避而不提”,可得出傳統文化自身存在缺陷;精華與糟粕并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從漢武帝時期確立儒家正統地位開始,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可得出儒家文化與封建制度的糟粕緊密聯系在一起。【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五四運動的性質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因此五四運動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奠定價值根基;五四新文化運動使得民主科學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以民主科學沖破封建主義思想桎梏,賦予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時代特征;五四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且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因此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前進方向;五四運動使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推動的誕生,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領導力量;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現實支撐。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1:1755年《在若弗蘭夫人沙龍里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法]勒莫尼耶,1812年作圖2:《紅磨坊舞會》[法]雷諾阿1876年作——摘編自湯曉燕《十九世紀巴黎社交生活的演變》對比兩幅畫作,概括其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整體解讀。(要求: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不同之處:示例1:畫作中的場景不同:前者是封閉的、狹小的室內沙龍,后者是露天的舞會。畫作中的人物身份和著裝不同:前者衣著華麗、戴著假發的上層人士,后者穿著普通的眾多年輕男女。畫作內容的時間不同:前者是大革命前夕,后者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整體解讀:這些不同說明18至19世紀巴黎社會交往方式的改變。隨著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并在其引導下資產階級發動革命,猛烈沖擊了專制制度,等級秩序逐漸瓦解。此后的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深刻改變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沙龍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更開放更大眾的露天舞會受到廣泛青睞。示例2:畫風不同:前者屬于新古典主義,在懷古的情境中審思歷史和現實,后者屬于印象派,注重光影和色彩變化。畫作的題材選取領域不同:前者取材于思想文化領域,后者取材于社會生活領域。畫作內容的時間不同:前者是大革命前夕,后者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整體解讀:這些不同說明18-19世紀以來法國政治、經濟和思想等領域的發展,推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思想上,大革命前夕,啟蒙思想逐漸成為社會變革的引導;政治上,大革命的爆發使得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并逐步完善;經濟上,工業革命的進程又迅速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深刻改變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這些領域的發展變化為畫家提供了可資創作的題材和主題,也帶動了繪畫藝術風格的多樣性發展。還可以圍繞法國社會從舊制度向現代社會的更迭解讀兩幅畫作的不同,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給分。【解析】示例一: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十九世紀(歐洲)。據圖一《在若弗蘭夫人沙龍里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和圖2《紅磨坊舞會》,可知畫作中的場景不同:前者是封閉的、狹小的室內沙龍,后者是露天的舞會。畫作中的人物身份和著裝不同:前者衣著華麗、戴著假發的上層人士,后者穿著普通的眾多年輕男女。根據圖一畫作的時間1755年可判斷為大革命前夕;而圖二雷諾阿1876年作,可判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十九世紀(歐洲)。據圖一1755年這一事件可推知,此時歐洲進行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為資產階級構建了理想藍圖,在其引導下資產階級發動革命,猛烈沖擊了專制制度,等級秩序逐漸瓦解。根據圖二雷諾阿1876年作,可判斷此時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沖擊傳統的社會生活,是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人們不在熱衷于沙龍,而是更大眾的露天舞會受到廣泛青睞。示例二: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十九世紀(歐洲)。據圖一展現的是在懷古的情境中審思歷史和現實,因此屬于新古典主義繪畫;圖二注重光影和色彩變化,因此屬于印象派繪畫。從畫作取材來看,讀書沙龍屬于思想文化領域,舞會屬于社會生活領域;從畫作內容的時間來看,1755年《在若弗蘭夫人沙龍里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發生在是大革命前夕,而《紅磨坊舞會》[法]雷諾阿1876年作發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十九世紀(歐洲)。結合所學知識,18-19世紀以來法國政治、經濟和思想等領域的發展,推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思想上,大革命前夕,啟蒙思想推動法國大革命的到來;政治上,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得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并逐步完善;經濟上,工業革命的進程又迅速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深刻改變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這些領域的發展變化為畫家提供了可資創作的題材和主題,也帶動了繪畫藝術風格的多樣性發展。遼寧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扣題(一)歷史試題(解析版)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表是周禮規定的宮室臺基高度。考古發掘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宮殿中都有大量的高臺建筑,如秦咸陽宮殿遺址,其臺基高度約為二十六尺。以上材料可以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等級臺基高度(單位:尺)臺基高度(單位:米)天子92.7諸侯72.1大夫51.5士30.9注:“尺”在此視為營造尺,折合現代公制長度為0.3米。A.社會動蕩不安 B.階級關系變化 C.傳統制度瓦解 D.變法成為潮流【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周禮規定的宮室臺基高度,體現出禮樂制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考古資料則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建造大量高臺建筑,臺基高度逾越周禮規定,聯系所學可知此時期禮崩樂壞,禮樂制下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度逐漸瓦解,C項正確;材料強調禮樂秩序受到諸侯的挑戰,而非兼并戰爭所引發的社會動蕩不安,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新興階級的產生,得不出階級關系變化,排除B項;僅憑材料大量高臺建筑的出現,得不出變法成為潮流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史記》中常常將華夏中國與“四夷”并舉,如“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諸侯。”這些敘述體現出()A.華夷共祖的思想 B.民族和地域的差異C.華夏優于“夷狄” D.大一統的王朝觀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司馬遷在《史記》中常將華夏中國與四夷并舉,強調中央政權強大,則四方各族都為天子守衛疆土,中央政權衰弱,國家才會以地方諸侯為屏障,結合所學漢武帝時大一統王朝勢頭正盛,這深深影響司馬遷的民族和國家觀,即以華夏中國為中心,四夷納入王朝的統治的大一統的王朝觀,D項正確;“華夷共祖”表現為華夏為周邊的少數民族來源于同一先祖,但是材料主要說明“大一統”理念,排除A項;材料強調大一統政治理念下的“天下一家”,而非地域、民族差異性,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大一統”,但是“華夏優劣”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唐語林》卷四云:宣宗(846—859年在位)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嘆息久之。這可以印證科舉制度()A.擴大了用人范圍 B.影響了價值觀念C.導致了門蔭衰落 D.促進了文化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宣宗對那些科舉中第者的羨慕和優秀人才落第的惋惜,結合所學可知中唐以來科舉地位日隆,進士科愈來愈受重視,這不僅是帝王的價值觀念,也符合了社會的心理與需求,形成了一種集體價值觀念,B項正確;唐朝的用人范圍依然是“士人”階層,沒有擴大“用人范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對于士族和庶族的影響,無法得出“導致了門蔭衰落”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科舉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社會價值觀,而非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對轉運使實行離任財政考核,以定額、遞年數為基準,凡虧5%以上至10%罰俸,10%以上降差遣,增收10%以上則予以破格提升。隨后規定各州縣商稅、鹽酒茶等禁榷收入同知州、通判、幕職、知縣的考核掛鉤。這些考核的制定著眼于()A.增加賦稅收入 B.強化中央集權 C.安定社會秩序 D.鼓勵民間貿易【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北宋仁宗政府對轉運使實行精準的離任財政考核標準,決定升遷與否,對其他地方官員的考核與各項稅收緊密相關,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考核制度著眼于賦稅收入的增加,以緩和當時的財政危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地方治理的分權制衡,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方官員考核與財政收入掛鉤,其著眼點在于增加賦稅收入,而非社會秩序安定,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增加賦稅收入”,而非“鼓勵民間貿易”,材料所述考核的著眼點與民間貿易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頒布《遼東招墾令》:招民100人,文官授知縣,武職授守備;60人以上,文職授州同州判,武官授千總;50人以上,文職授縣主簿,武官授百總。康熙時期,又連續頒布“遼東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試,俱以知縣錄用”。這些舉措旨在()A.另辟選官途徑 B.保護八旗生計 C.吸引關內人口 D.充實東北邊疆【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清初朝廷對遼東地區頒行招墾令,并對表現突出者授予相應官爵,結合所學可知清軍大舉入關后,東北地區人口急劇減少,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充實邊疆,D項正確;另辟選官途徑和吸引關內人口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C項;保護八旗生計是禁止向東北移民的理由,而非目的,排除B項。故選D項。6.清代中后期,疆吏與軍機私信互動雖懸為厲禁,卻普遍發生。如湖北布政使、署巡撫胡林翼不僅借助軍機章京錢寶青獲取高層機密,而且與軍機大臣肅順相配合,促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這一現象表明()A.權力結構的變化 B.軍機處職權開始增強C.皇權的逐漸旁落 D.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清代中后期地方大員與軍機處官員私信互動頻繁,并促成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對清王朝統治的沖擊,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地方官僚崛起,原有的政治和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僅憑材料得不出軍機處職權開始增強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微妙變化,而非皇權旁落,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官僚集團,且這也是權力結構變化的表現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7.1926年,瞿秋白總結五卅運動時指出:資產階級軟弱退讓,使罷工斗爭遭受挫折,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小資產階級的猶豫畏怯,足以“證明無產階級在國民革命中取得指導權之必要”。這一論述產生的原因有()①無產階級與廣大農民有天然的聯系②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特點③工人階級是重要及可靠的革命力量④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的時間定位和瞿秋白對五卅運動中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具體表現的評價,結合所學可知,資產階級的軟弱退讓與無產階級取得革命領導權的必要,是由于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妥協性的雙重特點和工人階級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力量所致,②③正確;無產階級的經濟基礎是近代工業,而農民階級的經濟基礎為農業經濟,“無產階級與廣大農民有天然的聯系

”不符合史實,①錯誤;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在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④錯誤。由此可知,②③正確,故選B項。8.下面為1947年2月《再生周刊》刊載的江蘇常熟兩位年過六十農民的談話。這一談話農民甲:“東洋鬼子經過幾次,已經弄得一無所有,勝利后又遭劫兩次,現在橫也捐,豎要借……自己弄得穿的沒有,食息不安,這日子怎么過呢?”農民乙:“我聽得說:廢了皇帝改了民國就能安享樂業了,不料民國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幾萬倍的難過。”A.揭示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B.道出了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C.明確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 D.反映了民眾參與政治的意識【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1947年報刊刊載的兩個老農的感慨“民國世界比皇帝世界加了幾萬倍的難過”,其中的“東洋鬼子”代表帝國主義勢力,抗戰勝利后的遭劫(苛捐雜稅)代表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國內反動勢力,可知這道出了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B項正確;材料強調整個民國時期社會動蕩的根源,而非僅僅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獨裁,排除A項;材料主旨“民國社會動蕩的根源”,而“中國社會發展方向”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民眾參與政治的意識”表現為農民有參加政治的熱情與意愿,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是材料主要表現社會動蕩的根源的討論,排除D項。故選B項。9.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和上海市地方土地改革法的比較情況。這反映當時的土地改革()頒布時間類別1950年2月1951年3月適用范圍河南省廣大農村僅限于上海城市周邊的郊區地區相關內容更多關注地主、舊式富農兼營工商業的土地。更多涉及工商業者的土地,很多內容與外僑、華僑有關。A.延續建國之前的基本辦法 B.使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C.依據各地實際制定具體政策 D.缺乏周密和健全的組織領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建國初上海和河南土地改革法的適用范圍和相關內容,結合所學可知沿海發達城市的上海和擁有廣泛農村的內地省份河南依據各自實際制定具體的政策,C項正確;材料缺乏與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對比,無法得出“延續建國之前的基本辦法”的結論,排除A項;“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表現為農業生產力的上升,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但是材料主要表現“建國初期的政策制定”,排除B項;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由黨領導,依托政府與軍隊進行的,“缺乏周密和健全的組織領導”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圖為2006-2016年《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計。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九一八”記憶的主要動機是()A.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B.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C.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D.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中國)。據材料21世紀初《人民日報》“九一八”記憶高頻詞匯統計,人民、民族、歷史居于前列,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通過集體記憶不斷深化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要動機,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日軍”與“軍國主義”等頻率較少,無法得出“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中華民族共同意識”,這一時期的“九一八”記憶的主要動機是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與“精神”出現頻率較差的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下圖為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2—前2004年)時期的一枚滾筒印章。該圖展現了當時()A.完善的官僚建制 B.明顯的層級差別 C.經濟活動的頻繁 D.私有觀念的強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滾筒印章上的文字“烏爾之王”“你的仆人”,以及圖像中坐在王座上的人接受站立之人的覲見,結合所學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有著明顯的層級差別,B項正確;材料中的場景體現不出完善的官僚建制,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烏爾第三王朝的政治生活,不是經濟領域活動,排除C項;材料主旨“古代西亞的君主專制”,而“私有觀念的強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是一個封建性質的文件,是在維護貴族的利益。封建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求國王遵守規范,國王也必須遵守。遵守規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據此可知,《大憲章》的基本精神是()A.自由平等 B.天賦人權 C.法律至上 D.權力制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英國)。據材料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性質以及封建主和國王都要遵守其中的規定,結合所學此時期羅馬法復興,可知其基本精神是法律至上,C項正確;《大憲章》是出于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對封君和封臣關系的調整,而非賦予人民自由平等體現,排除A項;“天賦人權”是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思想成果,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法律”,但是“權力制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19世紀30—40年代,在費城、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等地此起彼伏的工人抗議聲中,“剝削”“壓迫”“欺騙”成為常用詞匯,“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成為普遍訴求。這些詞匯和訴求()A.脫離了當時社會現實 B.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C.說明斗爭形式的多樣性 D.形象展現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據材料19世紀30-40年代美國一些城市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并提出擁有自己勞動成果的訴求,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上升,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B項正確;這是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之一,并未脫離社會現實,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工人階級的不滿,未體現工人階級的斗爭形式,排除C項;材料中的詞匯和訴求集中于反抗對象和目標,而非悲慘境遇,且文獻史料不如圖像史料形象,排除D項。故選B項。14.下表1900年和1913年俄國企業發展情況。這表明當時俄國()時間企業數量(家)總產值(億盧布)工人數量(萬人)1900253273220519132941574311A.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 B.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C.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 D.外國資本的大量引入【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俄國)。據材料1900年和1913年俄國企業數量、總產值和工人數量的對比,結合所學此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下,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這表明當時俄國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A項正確;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結果是壟斷組織的形成,但是材料沒有涉及壟斷組織的信息,排除B項;俄國雖然在當時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沒有形成完整工業體系,工業落后,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俄國工業化”,而“外國資本的大量引入”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二戰后,在無奈的殖民“撤退”和向新殖民主義轉變中,西方列強不顧地理、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構成和發展需要,人為地將之分割成眾多小國,或反其道而行之,把民族、宗教矛盾交織的幾塊殖民地合并為一個國家。這些做法意在()A.擴大經濟控制 B.加強價值滲透 C.侵蝕國家主權 D.設置話語陷阱【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據材料二戰后西方列強對新興國家采取分而治之或合而治之的伎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在其原來的殖民地留一個政治控制的后門,便于侵蝕其國家主權,C項正確;材料中的做法更可能出于政治或戰略上的考慮,而非直接的經濟控制,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是在塑造殖民地的政治格局,不是直接推廣價值觀,排除B項;設置話語陷阱與題目描述的內容沒有直接關聯,題目中描述的是具體的政治操作,而非話語層面的策略,排除D項。故選C項。16.1993年5月,政治家小澤一郎的著作《日本改造計劃》一書在講談社出版并成為暢銷書,其中寫道:“日本的GNP占世界的16%,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位。日美兩國的GNP占世界的將近一半。而且,日本與歐洲、美國并立,構成世界三極中的一極。”該論述主要強調了當時()A.國際局勢的劇烈波動 B.日本國家戰略的變化C.貿易摩擦激化日美矛盾 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日本)。據材料1993年政治家小澤一郎在其著作《日本改造計劃》中提到日本與歐洲、美國并立構成世界三極,這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D項正確;1989年到1991年國際局勢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劇烈波動,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缺少與其他國家戰略的信息對比,得不出日本國家戰略變化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旨“世界多極化趨勢”,而“貿易摩擦激化日美矛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明)太祖平吳(張士誠所建政權),盡籍其功臣子弟莊田入官。后惡富民豪并,坐罪沒入田者,皆謂之官田。”官田不許私自典賣。洪武十二年以前蘇州府共有官田四萬六千七百八十四頃,內宋元官田二萬九千九百二頃占65%,抄沒田一萬六千三百一頃,占35%。此比例在江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洪武十三年,蘇州一府,秋糧二百七十四萬六千余石,自民糧十五萬石外,皆官田糧。——據《明史》、《蘇州府志》材料二國家將自己控制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無地農民,農民租種官田所要負擔的租稅,就是所謂的“官租”。官田多由貧民佃種,民田多歸豪右所有。官租重,民稅輕。如按照官田在全部耕地中所占比率來排序,分別是:最高松江府85%;蘇州府63%;鎮江府32%;應天(江寧)府29%;嘉興府27%……賦稅最重的蘇松二府,恰好是官田比率最高的區域,由此也可看出官田數量與賦稅之間,存在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摘編自王良鐳《明代江南重賦問題小議》(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初江南地區官田的來源。(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初江南地區官田租重的影響。【答案】(1)宋元兩代遺留的官田;收沒張士誠吳政權官宦的莊田;沒收江南富民大地主的土地。(答出3點即可)(2)強化了中央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新政權;保障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因賦重而導致民困、逃亡,或淪為佃戶和奴仆,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賦重而迫使農民以副業維持生計,但一定程度上促進江南地區工商業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來源:根據材料“洪武十二年以前蘇州府共有官田四萬六千七百八十四頃,內宋元官田二萬九千九百二頃占65%,抄沒田一萬六千三百一頃,占35%。”可知,宋元兩代遺留的官田;根據材料“初(明)太祖平吳(張士誠所建政權),盡籍其功臣子弟莊田入官。后惡富民豪并,坐罪沒入田者,皆謂之官田。”可知,收沒張士誠吳政權官宦的莊田;根據材料“此比例在江南各地具有一定的典型。洪武十三年,蘇州一府,秋糧二百七十四萬六千余石,自民糧十五萬石外,皆官田糧。”可知,沒收江南富民大地主的土地。【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國家將自己控制土地的使用權出租給無地農民,農民租種官田所要負擔的租稅”可知,強化了中央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新政權;根據材料“賦稅最重的蘇松二府,恰好是官田比率最高的區域,由此也可看出官田數量與賦稅之間,存在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可知,保障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官田多由貧民佃種,民田多歸豪右所有。官租重,民稅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賦重而導致民困、逃亡,或淪為佃戶和奴仆,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因賦重而迫使農民以副業維持生計,但一定程度上促進江南地區工商業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代統一戰略實施者普遍將進行統一戰爭的準備作為一個綜合復雜的體系來對待。秦國堅持貫徹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滋殖人口,開辟土地,發展水利,增加收入。西晉發動滅吳之役前夕,宣布東吳政權“荒淫兇逆,荊揚賢愚莫不嗟怨”。隋文帝委任高颎為準備發動滅陳戰爭物色人才,其推薦的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驍勇善戰,指揮若定,“甚為敵人所憚”。北宋采納樊若水預制浮梁(浮橋)之策,為日后擊滅南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太祖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筑城、廣積糧、緩稱王”建言以及劉基、李善長等人的謀議,順利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清代康熙采納姚啟圣、施瑯等人正確建議,從鄭氏父子手中收復臺灣。——摘編自黃樸民《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戰略的決策及其實施》材料二表:不同時期的統一大業追求的歷史演進時期統一大業追求1921-1949年中共逐步從以“民族自決”為核心理念的“聯邦制”,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的歷史性嬗變。1949-1978年對“港澳問題”堅持“暫時維持現狀不變”,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為“八字方針”;對“臺灣問題”上,堅持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談判解決——當然也絕不排除用武力的方式來實現“解放”。1978-2012年針對港澳臺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和方針政策,并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摘編自齊鵬飛《中共百年全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及其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歷代進行統一戰爭的各方面準備。(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在實現國家統一進程中的特點,并說明這一進程中的歷史經驗。【答案】(1)經濟準備: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政治準備:發動政治攻勢,瓦解對方的軍心士氣,爭取民眾對統一大業的理解與支持;集思廣益,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略。軍事和人才準備:善于發現和任用軍政人才,為統一提供了人事上的基本保證。(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得6分)(2)發展趨勢: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不斷提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大統一的歷史進程;呈現出非常鮮明、非常突出的階段性發展趨勢。歷史經驗: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前提和條件;國家統一要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才等方面進行說明。在經濟上,根據材料一“滋殖人口,開辟土地,發展水利,增加收入”可知,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根據材料一“荒淫兇逆,荊揚賢愚莫不嗟怨”與“清代康熙采納姚啟圣、施瑯等人正確建議,從鄭氏父子手中收復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動政治攻勢,瓦解對方的軍心士氣,爭取民眾對統一大業的理解與支持并且集思廣益,制定正確的統一戰略;在軍事人才方面看,根據材料一“文帝委任高颎為準備發動滅陳戰爭物色人才,其推薦的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驍勇善戰,指揮若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善于發現和任用軍政人才,為統一提供了人事上的基本保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與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共逐步從以‘民族自決’為核心理念的‘聯邦制’,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根據材料二“針對港澳臺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和方針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提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國家統一理念、戰略和政策;根據材料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大統一的歷史進程并且呈現出非常鮮明、非常突出的階段性發展趨勢。第二小問歷史經驗,根據材料二“不同時期的統一大業追求的歷史演進”結合所學知可知,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根據材料二“至實現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原則的‘單一制’之國家統一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前提和條件;根據材料二“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實現了港澳回歸,并逐步破解了臺灣海峽兩岸長期武裝對立和完全隔絕的僵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一要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此以后,政黨和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之間建立了更密切的聯系,同時在它們的綱領和政策中也更多地強調社會問題。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意識得到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思想在知識分子階層中贏得了聲譽,而軍閥主義、帝國主義和殖民政策成了受攻擊的政治目標,遭到公眾更有效的抵抗。改革者們在對中國舊傳統進行批判時,很少有人對之作過公平的或懷有同情心的考察。他們認為幾千年的社會停滯不前,給進步和改革之途留下無數障礙,為了清除這些障礙,對于整個傳統過火的攻擊和對其價值的低估是難免的。這使得儒家學說和民族遺產中的許多精華遭到忽視或避而不提。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改革者們的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膚淺的、缺乏分辨的和過于簡單化的。但這在當時整個民族充滿惰性的狀況下也許是必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