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過程_第1頁
《赤壁賦》教學過程_第2頁
《赤壁賦》教學過程_第3頁
《赤壁賦》教學過程_第4頁
《赤壁賦》教學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赤壁賦》教學過程一、導入:以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中對蘇軾的評價導入。“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認為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厚敦柔。”這無疑是對于蘇東坡的最為精妙的括。二、作者:蘇軾,北宋家,字子,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美食家,豪放派詞人代表。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少時即通博經史,善寫文章。他多才多藝,、、書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父蘇,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書法與黃庭堅、米、并稱“宋四家”。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用古代散文的筆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三、解題: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為主。盛行于漢魏六朝。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赤壁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具有行云流水之妙。四、背景:烏臺詩案: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遭到李定、舒(dǎn)、何正臣彈劾,被扣以莫須有的罪名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在當時蘇軾已是認定自己必死無疑。因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以及眾人的營救,使得蘇軾免于一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烏臺詩案”,是一個有名的文字獄,也是一個冤獄。(注: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是專任彈劾百官的中央機關。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后來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江亭”“坡仙亭”等名勝。五、正音:壬戌(rénxū)之秋舉酒屬(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如馮(píng)虛御風桂(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裊裊(niǎo)泣孤舟之(lí)婦蘇子(qiǎo)然山川相繆(liáo)舳(zhúlú)千里(shī)酒臨江橫(shuò)賦詩漁于江渚(zhǔ)之上駕一葉之扁(piān)舟舉(páo)尊以相屬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無盡藏(zàng)也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六、整體感知:1:蘇軾與客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試從文中找出關鍵詞。樂甚——然——喜而笑七、具體分:第一段:1、第一節描繪了怎樣的景?此時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樂在何處?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A.清風徐來,水波不興B.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C.白露橫江,水光接天D.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本段展示了一個怎樣的境界?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本段展示了一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黃州,蘇軾過的實際上是一種囚犯生活,處境相當困難,居然有如此雅興,夜游赤壁,表現了他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反映了他超然物外、灑脫不的道家思想。第二段: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1)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來自客人幽怨悲涼催人淚下的洞簫聲。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香草美人:1、高潔的品質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2)詞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詞表達主人怎樣的情懷?明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明確:作者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感受鑒賞第三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什么?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為何悲?英雄業績今安在何況吾輩漁者天地闊遠而自身渺小長江無窮而人生短暫情懷闡發對比:古今人物——曹操,吾與子赤壁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暫,感觸生悲蜉蝣(天地)粟(滄海)哀(吾生)羨(長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現實:不可乎驟得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短暫悲哀。A.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B.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C.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D.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E.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2.第三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主問古人事跡孟德遺詩孟德遺跡安在哉?悲的緣由客答現實人生漁江渚蜉蝣天地平凡渺小人生苦短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第四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變為喜悅。水月人變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生老病死不變未嘗往也卒莫消長代代相承2.討論: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談談對自己的啟示。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的,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實的幻想世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但也有負面因素,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啟示:積極進取,直面人生窮則獨善其身聽任天命,隨遇而安達則兼濟天下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的。——傅雷啟示: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第五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差,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合作探究:你認為當時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問答嗎?他們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A、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B、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八、歸納總結本文的藝術特色1.多次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是行文結構波瀾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深層揭示。2.寫景、議論、抒情的緊密結合。結構情一層:夜游之樂①泛舟赤壁,襟懷開朗(樂)二層:樂極悲來②飲酒放歌,簫音怨慕(轉悲)③慨嘆人生,苦短失意(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