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唐詩五首教學設計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年秋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唐詩五首教學設計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年秋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唐詩五首教學設計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年秋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唐詩五首教學設計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年秋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13唐詩五首教學設計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唐詩五首【教材分析】《唐詩五首》是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包含五首唐代律詩。“唐代是詩的時代。”五位詩人筆下描繪的山川風物各有靈秀,通過對山水景物的歌詠,寄寓了五位詩人不同的情懷。學習這五首詩歌,要指導學生積累唐詩學問、律詩學問及王績、崔顥等詩人的生平和主要文學成就,學會詩歌閱讀鑒賞的方法,領會律詩的藝術魅力。同時,通過本課的教學,起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酷愛祖國大好河山及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作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八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不少喜聞樂見的名篇詩句,對古代詩歌的學習并不生疏。但怎樣真正走進詩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與藝術之美還缺乏肯定的技巧和方法。教學時必需依學定教,充分考慮學情起點。【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2.發揮聯想與想象,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思想感情。3.品析重要詩句的意境及表達妙處。【預習提示】1.日積月累(1)我搜集的資料(了解五位詩人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創作成就)(2)我積累的字詞(字音和字形)讀準字音:東皋、萋萋、燕然、荊門、白沙堤。留意字形:徙倚、落暉、征蓬、候騎。2.邊讀邊悟(1)誦讀五首詩,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大意。(2)結合詩人寫作背景,思索:借助描繪的景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3)體會五首詩不同的寫作手法。(4)讀完全文,我的閱讀感受是:3.學貴有疑預習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古代文學長廊中,“唐詩”無疑是最絢爛的一顆明珠。有人說,唐詩是一種大美,不管在什么狀況下讀,都能把我們的心靈提升到清醇而又高邁的境界。讀唐詩,不但可以借助詩句領會祖國河山的壯美,還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詩中形象所構成的或含蓄凄美或開闊奔放的意境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下面就讓我們步入唐詩的殿堂,領悟唐代大詩人的精神世界。二、賞讀《野望》(一)檢查預習,落實基礎1.試讀全詩,正字正音。2.作者檔案(關于王績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學成就)王績(約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后棄官還鄉。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贊美嵇康、阮籍和陶潛,嘲諷周、孔禮教,流露出頹放消極思想,表現對現實不滿。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東皋子集》(一名《王無功集》)。3.寫作背景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萬榮)之時。(二)角色扮演,進入詩境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選4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目的一是激發學生愛好,二是進入詩歌意境,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角色:1名扮王績,1名扮牧人,1名扮獵人,1名旁白。情節:王績稱病辭官回到老家,心情比較郁悶,秋日傍晚,登上東皋,縱目遠眺,滿山秋色,落暉染霞。這時牧人趕著牛群下山、獵人扛著獵物回家,他們從王績身邊走過,看了看王績,王績也看了看他們,相互都不相識。王績搖了搖頭,不禁感慨萬千,面對茫茫群山,高聲吟誦起《詩經?采薇》里的詩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反復這幾句)(扮演完畢)。老師提問“王績”:你為什么要唱這幾句詩呢?你當時是想到了哪些人呢?(面對全體同學):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王績為什么要唱這幾句詩呢?下面,讓我們來一次“穿越”,跟王績一起“野望野望”,看看他當時原委是怎樣想的呢?(三)朗讀成誦,整體感知1.聽朗讀錄音,留意聽清字詞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2.學生練習朗讀,老師檢查點評。3.比照課文注釋自讀,老師補充注釋。①依:歸依。②唯:只。③落暉:落日。④顧:看。4.老師范讀,學生齊讀。5.把握內容,指導背誦。⑴問:你能結合注釋,說一說這首詩的大意嗎。學生思索,提出疑難,老師點撥。然后指名學生解答這一問題。明確: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調,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逐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來家園。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⑵學生練習朗讀,限時背誦。(四)合作探究,領會詩美合作探究:《野望》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學法指導1:引導學生誦讀《野望》,劃出表明意象的字詞,體會畫面特點。明確:樹樹、山山、落暉,秋意濃烈。學法指導2:劃出表明人物活動的詞語,體會畫面特點。明確:驅犢返、帶禽歸、相顧、無相識,歌采薇,山村農家生活景象:自由歡樂,安靜安閑。學法指導3:引導學生歸納畫面內容。明確:山村秋色圖,山村農家生活景色,樹樹秋色,落暉染山,牧人驅犢,獵人帶禽,下山返家。學法指導4:合作探究:說說你對詩作思想感情的理解。預設:全詩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他惆悵、孤寂的情懷。這是因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品行高潔,其特性追求與人生志向別出心裁,詩作中的思想感情可以理解。(五)美讀品嘗,賞析語言品析“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在詩中的表達妙處。預設:“皆”“唯”說明秋色落日外,四處同有其色調,“樹樹”“山山”說明范圍廣,無處一處不有。“驅犢”“帶禽”說明山村農家生活富有,“返”“歸”說明他們生活閑適安靜。這種生活景象恰與作者心情形成顯明對比。這四句詩寫詩人佇立家鄉東皋遠眺所見景象。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更加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猶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與首聯及尾聯寫詩人孤獨無依、無人能識的惆悵落寞形成顯明對比。(六)主題概括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三、賞析《黃鶴樓》。(一)檢查預習,落實基礎。1.試讀全詩,正字正音。2.作者檔案(關于崔顥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學成就)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靈敏,其作品激揚豪放,氣概雄偉,著有《崔顥集》。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美。(二)朗讀成誦,整體感知1.反復誦讀。①老師示范朗讀②學生自由朗讀③抽學生朗讀。朗讀要求:一是聽示范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重讀的字詞,對自己讀不準的字注音。二是自由朗讀時,留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2.整體感知。⑴指導學生依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說明詩句。⑵探討后相互譯讀。⑶老師小結詩句大意。明確: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望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射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遠眺遠方,家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覆蓋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三)合作探究,領會詩美合作探究:《黃鶴樓》一詩是怎樣將神話傳聞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1.學法指導一:誦讀《黃鶴樓》,劃出有關神話傳聞的字詞并理解所表達的情感。明確:昔人、乘黃鶴、去,一去不返。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朝代更迭,王侯將相,是非恩怨,皆為過去,歲月滄桑,人事不居,暗含一種歷史滄桑感和惆悵之情。2.學法指導二:劃出標明眼前景物意象的字詞語,理解景物特點。明確:黃鶴樓、晴川、漢陽樹、芳草、鸚鵡洲。黃鶴樓已無仙人登臨,昔盛今衰。春日景麗,芳草鮮美,碧樹青青,與昔盛今衰、仙人已去的黃鶴樓形成顯明對比。3.學法指導三:劃出標明能作者情感的詞語,并體會作者情感。明確:已、空余、空、何處、愁。詩人寫黃鶴仙人乘黃鶴遠去,千百年來只剩下黃鶴孤,千百年來只有悠悠白云自卷自舒,漢陽的春樹再歷歷分明、鸚鵡洲的芳草再鮮美嫩綠、即使黃鶴樓春景再美,但再無仙人登臨欣賞了,將古代神話傳聞與眼前美景對比描寫,突出昔盛今衰、歲月滄桑之慨,為結尾寫自己思念家鄉、內心孤獨埋下伏筆。4.學法指導四:全詩抒發了詩人什么的情感?明確:抒發了歲月不再、光陰荏苒、人世蒼茫的感慨,思念家鄉、精神落寞的思想感情。(四)美讀品嘗,賞析語言合作探究:品析“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在詩中的表達妙處。預設:春日天清氣朗,晴空萬里,漢水北面的碧樹歷歷可見,鸚鵡洲的芳草,茂密青翠。“歷歷”寫樹木清晰分明,“萋萋”描繪芳草茂密。這兩句詩寫佇立黃鶴樓縱目遠眺所見美景,與前兩聯寫黃鶴樓昔盛今衰、歲月滄桑及尾聯寫詩人日暮思鄉形成顯明對比,樂景襯哀,以倍增其哀,使詩人主觀的愁思更劇烈。(五)主題概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漂泊異地的傷感,思念家鄉的情懷。四、作業布置1.背誦并默寫兩首詩。2.結合課后補白《關于律詩》,詳細說說兩首律詩在對仗、押韻方面的特點。五、情景導入(播放“中國詩詞大會其次季”片頭,感受中國詩詞的藝術魅力)(課件呈現并師生齊誦)詩詞是傳承古今的歌頌,詩詞是感動天地的情懷,詩詞是勇擔使命的志向,詩詞是創建將來的力氣。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是絢麗輝煌的晴空,讓我們穿越唐代,隨王維遠赴邊關,慰問守軍,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與李白一同乘舟,出巴蜀,穿三峽,同游遼遠無際的荊楚大地吧,靜靜地傾聽他們心靈的吟誦,感受宏大靈魂里那詩意翩飛的藝術之美吧!六、賞讀《使至塞上》(一)檢查預習,落實基礎1.試讀全詩,正字正音。2.作者檔案(關于王維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學成就)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3.寫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事實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二)朗讀成誦,整體感知1.反復誦讀。①老師示范朗讀②學生自由朗讀③抽學生朗讀。朗讀要求:一是聽示范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重讀的字詞,對自己讀不準的字注音。二是自由朗讀時,留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2.整體感知。⑴指導學生依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說明詩句。⑵探討后相互譯讀。⑶老師小結詩句大意。明確: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知我都護已在燕然。(三)合作探究,領會詩美聯系全詩,說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什么被稱為“千古絕句”?怎樣理解這兩句在詩中表達的妙處?1.引導學生誦讀《使至塞上》,聯系寫作背景,感受首聯、頷聯寫詩人出訪邊塞的心情怎樣?明確;抓住“單車”“征蓬”“歸雁”寫自己出訪邊關,慰問將士,本是神圣使命,莊重之行,但一輛單車,如“征蓬”“歸雁”,孤獨無依,被貶被排擠的苦悶心情隱藏于詩行之間。2.引導學生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預設;引導學生抓住“大漠”想象浩闊無邊的邊塞景象,無風無雨,狼煙直上云天的壯闊,“長河”即黃河,滔滔滾滾,廣袤無邊的背景下,一輪落日圓圓的形象。抓住“直”“圓”,理解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蕪,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特別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原來簡單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暖和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精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3.揣摩詩人心情:前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益于海”,如此壯闊之景,想象詩人慰問邊關將士的神圣使命,胸襟豁然開朗,苦悶心情一網打盡。4.引導學生抓住尾聯“蕭關”“燕然”理解成功的喜悅,抓住“候騎”及其回答的內容“都護在燕然”,理解邊關將軍英勇善戰、為國守邊的英雄氣概,揣摩詩人崇敬贊美之情。5.合作探究:怎樣理解這兩句在詩中表達的妙處?明確:寫出了邊塞雄渾奇妙的大漠風光,詩人將化孤寂之情、苦悶之心溶化于壯闊無邊的自然之景,體現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升華全詩主題,提升了全詩高昴雄壯的格調。(四)美讀品嘗,賞析語言合作探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詩中表達的妙處。學生探討后明確:寫詩人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妙壯美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麗”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蕪,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特別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原來簡單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暖和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精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溶化在廣袤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寫出了邊塞雄渾奇妙的大漠風光,詩人將化孤寂之情、苦悶之心溶化于壯闊無邊的自然之景,體現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升華全詩主題,提升了全詩高昴雄壯的格調。(五)主題概括此詩以簡練的筆觸敘述了詩人出訪至塞上的旅程,描繪了旅程中所見的雄渾壯闊的塞外風光,隱隱地透露出自己受排擠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七、賞讀《渡荊門送別》(一)檢查預習,落實基礎1.試讀全詩,正字正音。2.作者檔案(關于李白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學成就)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特性特色、最宏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憐憫,又擅長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酷愛。擅長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聞中吸取養分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調,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3.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詳細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開元十二年,二說作于開元十三年,三說作于開元十四年。依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家鄉起先漫游全國,打算實現自己的志向志向。(二)朗讀成誦,整體感知1.反復誦讀。①老師示范朗讀②學生自由朗讀③抽學生朗讀。朗讀要求:一是聽示范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重讀的字詞,對自己讀不準的字注音。二是自由朗讀時,留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2.整體感知。⑴指導學生依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說明詩句。⑵探討后相互譯讀。⑶老師小結詩句大意。明確: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如同明天飛鏡;云變藍天,生成空中樓閣。家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三)合作探究,領會詩美李白乘舟東下,離蜀入荊后,他看到了怎樣壯美雄渾的自然風光?詩人的心情發生了哪些改變?1.引導學生抓住首聯“渡”“遠”“外”“來從”“游”等詞語,理解詩人離蜀游楚,行程匆忙,可見少年李白青春之氣、英姿勃發之態。2.引導學生體會頷聯“山隨平原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意境,抓住“平原”“大荒”,想象李白穿三峽、出夔門、突然來到荊楚大地,眼前所見景象:原來的崇嶺峻嶺消逝已盡,滾滾長江仿佛在遼遠無邊的原野流淌,看不到終點,原野平坦廣袤,遼遠無際,想象其氣概,揣摩詩人心中的豪氣之氣,青春勃發的志向之光。3.引導學生體會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意境,抓住“天鏡”“海樓”,想象:圓月倒映江中,仿佛天下一面光明的鏡子飛落下的漂亮景象,佇立浩闊的長江邊,江面云蒸霞蔚,氣象萬千,仿佛空中樓閣,綺麗多彩。4.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仍憐”“送”揣摩詩人的思鄉之情,從江水角度思鄉饒有情致:江水奔流,出川入荊,這是江水的自然本性,并無一路相送詩人之意,但詩人思鄉心切,想象江水乃故人,故一路相伴相送,襯托出詩人對家鄉情意深長。5.合作探究:他看到了怎樣壯美雄渾的自然風光?詩人的心情發生了哪些改變?引導學生探討后明確:荊楚大地,原野平坦廣袤,遼遠無際,江上云蒸霞蔚,綺麗多彩,仿佛空中樓閣,月映江中,似乎天鏡飛落而下,景象奇妙。青春少年,英氣勃發,心懷志向,志存高遠,昂揚奮進,但初離家鄉,思鄉之情劇烈。(四)美讀品嘗,賞析語言合作探究:“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在詩中表達的妙處。引導學生探討后明確: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安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視天空,云彩興起,變化無窮,結成了空中樓閣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袤平原的高空中和安靜的江面上所欣賞到的奇異美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安靜,以天上云彩構成空中樓閣襯托江岸的寬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非常劇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袤平原時的簇新感受極其真實地寫了出來。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安靜,呈現江岸寬闊,天空高遠,充溢了浪漫主義色調。(五)主題概括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呈現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美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八、賞讀《錢塘湖春行》(一)檢查預習,落實基礎1.試讀全詩,正字正音。2.作者檔案(關于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學成就)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懇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在文學上,主見“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3.寫作背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這首《錢唐湖春行》當作于長慶三、四年(823、824年)間的春天。(二)朗讀成誦,整體感知1.反復誦讀。①老師示范朗讀②學生自由朗讀③抽學生朗讀。朗讀要求:一是聽示范朗讀,劃分節奏,標出重讀的字詞,對自己讀不準的字注音。二是自由朗讀時,留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2.整體感知。⑴指導學生依據課下注釋小組合作學習說明詩句。⑵探討后相互譯讀。⑶老師小結詩句大意。明確: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閑逛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三)合作探究,領會詩美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詩中哪些詞語體現出這些特點?詩人巡游西湖有怎樣的心情?1.引導學生誦讀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體會詩境,抓住“水面”“云腳”的特點“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