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塊診斷和治療教材_第1頁
頸部腫塊診斷和治療教材_第2頁
頸部腫塊診斷和治療教材_第3頁
頸部腫塊診斷和治療教材_第4頁
頸部腫塊診斷和治療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頸部(Bu)腫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第一頁,共三十六頁。一、頸(Jing)部腫塊解剖分區第二頁,共三十六頁。第三頁,共三十六頁。二、

頸各區(Qu)常見疾病

1、頸前區:

頜下頦下區:淋巴(Ba)結炎、頜下腺炎、頦下皮樣囊腫

頸前正中區:甲狀腺疾病、甲狀腺舌管囊腫第四頁,共三十六頁。

2、頸側區

胸鎖乳突肌區:轉移癌、惡性淋巴瘤、鰓裂囊腫、淋巴結結核、頸動脈體瘤等

肩胛舌骨肌斜方(Fang)肌區(枕三角):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轉移癌、囊狀淋巴管瘤、血管瘤等

鎖骨上三角:轉移癌(左側稱Virchow淋巴結)、淋巴結結核第五頁,共三十六頁。

3、頸后區

(1)脂肪瘤無痛(Tong)性,生長緩慢的圓形腫塊。觸診表現呈分葉狀,質軟、基底大、活動度小、界限不清、有假波動感。

(2)纖維瘤無痛性、生長緩慢的圓形腫塊。觸診表面光滑、質地較硬、活動度大、界清,和周圍組織無粘連。(3)急慢性淋巴結炎

第六頁,共三十六頁。頸部各(Ge)區常見腫塊部位單發性腫塊多發性腫塊頜下亥下區頜下腺炎、亥下皮樣囊腫急慢性淋巴結炎頸前正中區甲狀舌管囊腫、各種甲狀腺疾病頸側區胸腺咽管囊腫、囊狀淋巴管瘤、頸動脈體瘤、血管瘤急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轉移性腫瘤、惡性淋巴瘤鎖骨上窩轉移性腫瘤、淋巴結結核頸后區纖維瘤、脂肪瘤急慢性淋巴結炎腮腺區腮腺炎、腮腺混合瘤或癌第七頁,共三十六頁。三、頸部腫塊的分類及臨床(Chuang)特點

1、先天性:

多發于青少年,病程常以年計,一般呈單個圓形或橢圓形,質地柔軟,邊界清楚。B超檢查呈囊性。有時繼發感染后形成瘺。常見有:鰓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皮樣囊腫、囊性水瘤、血管瘤等。

第八頁,共三十六頁。

2、炎癥:

(1)急性炎癥:具有紅腫熱痛的特征。病程以天計。

(2)慢性炎癥:一般指慢性淋巴(Ba)結炎,腫塊較小,病程較長,無痛,觸之滑動。

(3)淋巴結結核:多個淋巴結腫大,進而融合成團塊狀,干酪樣壞死形成寒性膿腫。

第九頁,共三十六頁。

3、腫瘤:

(1)良性腫瘤:單個圓形腫塊,質地中等,境界清楚,活動度較好,生長緩慢,B超檢查多呈實性。常見有:神經鞘瘤、頸動脈體瘤、腮腺混合瘤、頜下腺混合瘤、甲狀腺腺瘤等。

(2)惡性腫瘤:初(Chu)為單個,迅速發展為多個,融合成團塊狀,質硬,不易推動,病程常僅數周或數月。惡性腫瘤又分原發性和轉移性。常見有:唾液腺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淋巴瘤等

第十頁,共三十六頁。四、頸部腫塊的診斷

1、病史分析:

年齡、性別、腫塊存在的時間,腫塊的發展速度以及腫塊有無疼痛等。

Skandalakis等提出“7”字規律,即7天者(Zhe)多為炎癥;7個月者多為腫瘤;7年者多為先天性腫塊。

第十一頁,共三十六頁。

2、檢查方法:

(1)理學檢查:腫塊部位、數目、大小、形狀、表面(Mian)皮膚顏色、腫塊質地、邊界、有無壓痛、活動度、波動與搏動、有無血管雜音。

(2)穿刺針吸活檢:安全、方便、快速、創傷性小,陽性率可達80%,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第十二頁,共三十六頁。

(3)超聲檢查:鑒別囊實性,腫塊數目、有無被膜、與鄰近組織的關系等。

(4)影像檢查:X平(Ping)片、CT、MRI等。

(5)切除或切取活檢:經多方檢查與穿刺針吸活檢仍未能確定腫塊性質者方可采用此法。搏動性腫塊禁忌切檢。

第十三頁,共三十六頁。

附:頸部腫塊80%的規律(仿Skandalakis):

頸部腫塊

20%甲狀腺腫塊80%非甲狀腺腫塊

20%炎性(Xing)及先天性(Xing)腫塊80%新生物

20%良性腫瘤80%惡性腫瘤

20%原發性腫瘤80%轉移性腫瘤

20%原發灶在鎖骨下區80%原發

灶在鎖骨上區

第十四頁,共三十六頁。五、頸部各區(Qu)常見腫塊的鑒別診斷

(一)頜下三角區

1、涎石病及慢性頜下腺炎

(1)臨床上二者多并存或互呈因果關系,以中年男性多見,表現為頜下腺腫大,質地變硬,并且多為單側受累。(2)癥狀:涎石病最早出現的癥狀為阻塞癥狀,在進食(Shi)時,尤其以進酸性食(Shi)物時腺體腫大、脹痛,稱之為涎絞痛。慢性頜下腺炎早期頜下區不適或輕微疼痛,口腔內常感有咸味,待頜下腺導管阻塞時,亦可發生涎絞痛。第十五頁,共三十六頁。

(3)檢查:腫大之腺體可有壓痛,頜下腺導管口常有紅腫,擠壓腺體有時可有膿性或粘稠性分泌物自導管口溢出,口底捫診可觸及呈條索狀的導管,或可捫及導管內的結石。(4)X線檢查或造影:陽性結石X線咬(Yao)合片可顯影,陰性結石在碘油造影時可見導管充盈缺損或造影劑不連續。慢性頜下腺炎時碘油造影常表現為導管外形不整齊,擴張或狹窄,分支導管擴張,形成所謂雪花狀或葡萄狀的影像第十六頁,共三十六頁。

2慢性淋巴結炎(1)臨床上表現為頜下區無痛性腫塊,有時大、時小、反(Fan)復腫大的發作病史,無腺體導管阻塞癥狀。(2)腫塊位置表淺,數日可能有多個,呈串珠狀,可活動,腺體導管口粘膜正常。(3)結核性淋巴結炎還可以有:a:血沉加快;b:OT試驗陽性;c:可有低熱、盜汗;d:試驗性抗結核治療有效第十七頁,共三十六頁。

3、頜下(Xia)腺囊腫和舌下(Xia)腺囊腫

頜下腺囊腫較舌下腺囊腫少見,而一些舌下腺囊腫的腫脹卻可以表現在口外頜下區,應當加以注意,其鑒別點如下:

(1)仔細觀察口底有無腫脹,用手指輕壓頜下區腫塊,如口底出現有波動感的囊腫,即可確定為舌下腺囊腫。(2)二者穿刺液淀粉酶試驗均為陽性,但以舌下腺囊腫的液體較為粘稠。(3)有時如無法在術前確定囊腫來源,可于手術中觀察囊腫與二腺體內的關系,最后確診。第十八頁,共三十六頁。

4、頜下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按其組織結構和臨床特性可分為毛細管型、海綿型和囊腫型三種,發生于頜下區多為海綿型淋巴管瘤。(1)位置靠近頜下三角后緣,患處明顯肥大畸形,多為無痛性腫脹。(2)早期質地柔(Rou)軟,壓迫可有部分回縮,但體位試驗陰性。晚期腫塊可變硬。(3)穿刺有時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不含膽固醇結晶,淀粉酶試驗陰性,以資與腮裂囊腫、頜下腺囊腫鑒別。第十九頁,共三十六頁。

5、腮裂囊腫

(1)多見于青壯年,腫塊生長緩慢,質地柔軟,有波動感,但(Dan)無搏動。(2)病人多無自覺癥狀,如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時,腫塊可驟然增大,并可有疼痛,且向腮腺區放射。(3)穿刺液多為黃綠色或棕色清亮液體,多數含膽固醇結晶,繼發感染后穿刺液則呈膿性。(4)囊腫破潰后可引起長期不愈,形成腮裂瘺。

第二十頁,共三十六頁。

6、頜下腺腫瘤

(1)發病年齡在(Zai)50歲上下,惡性者年齡更大一些。癥狀多為無痛性,腫塊呈進行性增大。病程自數月至20年以上不等,但惡性者很少有超過2年以上的,低度惡性的粘液表皮樣癌或惡性混合瘤病程可稍長一些。第二十一頁,共三十六頁。

(2)惡性腫瘤多于良性腫瘤(55∶45),良性腫瘤中95%為多形性腺瘤,惡性腫瘤中35%為腺樣囊性癌,其次為惡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樣癌各占20%左右,其余25%為表皮樣癌、腺癌、未分化癌和腺泡細胞癌等。(3)頜下腺惡性腫瘤除病程較短,晚期可有疼痛外,其臨床表現與良性腫瘤相似,臨床上診斷有一定困難,以吸取活(Huo)檢鑒別腫瘤良惡性的準確率僅達70%左右,確診多靠冰凍切片第二十二頁,共三十六頁。(二)頸動脈三角區

1、頸動脈體瘤

(1)較少見。在頸動脈分叉處出現無痛(Tong)單個腫塊,生長緩慢,常有數年病史。

(2)檢查見腫塊位置較深,質地較硬,可左右移動但不能上下移動。在腫塊上可捫及傳導性搏動。聽診時可聞及雜音,壓迫頸總動脈腫塊不縮小,部分病例腫塊可向咽部突出。(3)頸動脈造影可見頸內、外動脈分叉部角度增大,角的頂端由銳角變為鈍角。(4)B超、CT檢查在確診時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CT檢查,可清楚顯示腫瘤與頸動脈的位置關系。

第二十三頁,共三十六頁。

2、頸動脈瘤(1)極為罕見。可見于頸總動脈分叉處或頸內、頸外動脈干。(2)腫塊不能被拉動,有明顯搏動感及雜音,壓迫其近心端動脈,腫塊可縮小。(3)頸動脈造影可見患(Huan)部呈囊性擴大。B超顯示與頸動脈相連的囊性影像,CT檢查更有助于確診

第二十四頁,共三十六頁。

3、神經鞘瘤

(1)臨床上以中年人多見,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初起時質地堅韌,長大后容易粘液變(Bian),質地變(Bian)軟。(2)觸診時腫塊可沿神經軸左右移動,但不能上下移動,較大的腫瘤可有囊腫樣感覺。本區的神經鞘瘤多來自迷走神經,如來自感覺神經可有壓痛和放射痛。(3)穿刺可抽出陳舊性血性液體,不凝固。第二十五頁,共三十六頁。

(三)頸側區1、囊性腫塊(1)腮裂囊腫:頸側區亦為好發(Fa)部位(2)囊性水瘤:①臨床上以兒童多見,尤其以2歲以內男性幼兒好發,本病90%在頸側部,生長緩慢,無自覺癥狀。

②觸診有波動感,但體位試驗陰性,透光試驗陽性。

③穿刺可吸得清亮的淋巴液。

第二十六頁,共三十六頁。

(3)海綿(Mian)狀血管瘤:①本病屬先天性疾患,臨床上如位置表淺,可使表面皮膚呈蘭色或紫色,如位置深則皮膚顏色正常。

②觸診腫塊邊緣不清,既有壓迫性,又有回復性的特點,仔細捫診有時在腫塊內可觸及綠豆大小的靜脈石,體位移動試驗陽性。

③穿刺可吸得可凝固的血液。第二十七頁,共三十六頁。

2、實質性腫塊

(1)轉移癌:頸部出現實質性、位置較固定的腫塊,按(An)照80%規律,應高度懷疑轉移癌的可能,及時準確地尋找原發灶,對早期治療,提高病員生存率十分重要。①按80%規律首先在鎖骨以上區域尋找原發灶。

②按淋巴引流的區域尋找原發灶。第二十八頁,共三十六頁。

頸部淋(Lin)巴結分區:

1991年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協會建議頸部淋巴結分為6區,2002年AJCC增加第Ⅶ區,即前上縱隔淋巴結。第二十九頁,共三十六頁。原發癌頸淋巴結轉移(Yi)規律口底磨牙后三角扁桃體軟腭口咽壁舌根聲門上癌下咽甲狀腺鼻咽聲門下癌Ⅰ、ⅡⅠ、Ⅱ、ⅢⅠ、Ⅱ、ⅢⅡ、ⅢⅡ、ⅢⅡ、ⅢⅡ、ⅢⅡ、Ⅲ、ⅣⅡ、Ⅲ、ⅣⅥⅡVaⅥ第三十頁,共三十六頁。

③穿刺抽吸或手術活檢,根據病理、腫(Zhong)瘤細胞類型,結合轉移灶部位,尋找原發灶。

④在原發灶隱匿的頸部轉移癌,應進行系統有重點的全身檢查,B超、CT、核磁共振都可有選擇的應用。第三十一頁,共三十六頁。

(2)頸部淋巴結核和慢性淋巴結炎:

須除外其他疾病,尤其是轉移癌后,方可下此診斷,并要定期檢查,以免誤診。

(3)惡性淋巴瘤:

①以青壯年多見,主要表現為多發性淋巴結腫(Zhong)大,逐漸互相融合成團,不移動。

②全身癥狀明顯,如局部疼痛、頭痛、咽吞困難、咀嚼困難、鼻塞、氣短等,很快出現發熱、消瘦、貧血、盜汗等癥狀。③確診主要靠活組織檢查。血沉、血清堿性磷酸酶檢查,骨髓穿刺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

第三十二頁,共三十六頁。

(四)

頸后區:

1、脂肪瘤

(1)臨床上多表現為無痛性,生長緩慢的圓形腫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