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_第1頁
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_第2頁
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_第3頁
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_第4頁
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詩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古詩大意,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體會其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首《涼州詞》,誰來給大家背背?指

夕=匕____立m匕

2、師:這是一首邊塞詩,說到邊塞,你腦海中浮現出哪些詞語呢?生自由答

師補充介紹。

2、師: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遙遠的唐代去看一看一

(配樂、師深情朗讀)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唐杜甫《兵車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一唐李頑《古從軍行》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一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這些詩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指名答

3、師總結:這些都是唐代的邊塞詩歌,他們有的傾訴離別的思念,有的描寫邊關的風光,

有的講述戰爭的殘酷……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體會一種別樣的情懷一^板書:20、涼

州詞唐王翰

二、讀題、解題

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對詩題“涼州詞"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師補充(涼州詞

是一種曲調名。是為唐朝很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酒己的唱詞,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

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王翰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性格豪爽,

無拘無束,他的詩大多豪放壯麗,可惜很多已散失,現存僅有13首,傳世之作中最負盛名的就

是他的《涼州詞》)

三、初讀古詩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出示全詩)(相機識字"琵琶""葡萄"的讀音,"催"的寫法)

3、師: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再來試試?

4、師生合作讀(師四生三、生四師三、師讀題生讀全詩)

四、理解詩意

1、師: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電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讀、先理解字詞再理解一句話、查工具

書、結合注釋等)

2、運用適合的方法,結合預習試著理解古詩,把不懂之處畫上問號

3、質疑交流

五、品讀感悟

1、一、二句。師:有人說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而詩詞更多的時候是一幅畫,那在這幅畫

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聲戰馬將士)一把這些事

物聯系起來,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滿葡萄

酒的夜光杯剛要喝,耳邊就想起了琵琶聲,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這樣的.畫面使你感受

到了怎樣的氣氛?(板書:熱烈)―把這種氣氛讀出來(指名讀第一、二句)一你們聽,

琵琶聲傳來了,此刻,軍旗烈烈,戰馬嘶鳴,出征在即,誰再來試試?琵琶聲越來越急促了,戰

士們舉杯痛飲,準備上馬出征……

2、三、四句。師:這樣難得的盛宴,這樣難得的氣氛,將士們開懷暢飲,似醉非醉之時好

像在說——引讀后兩句(板書:醉)一在說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又有

什么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

戰場是什么樣的?(戰鼓隆隆、吶喊聲、戰馬嘶鳴,尸橫遍野)——帶著你的想象讓我們一起

去邊關戰場看一看(課件展示邊關戰斗場面)一這戰場怎樣?明確:殘酷、慘烈(板書:殘

酷)——這次酒宴之后,將士們就要奔赴這殘酷的戰場,等待他們的也許會是什么?死亡——

而此時他們仍在高興的喝酒,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引出:舉杯消愁、視死如歸、將生死置之度

外等,帶著自己的體會練讀后兩行——此刻,在戰士們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

也許面對殘酷的戰爭他們想舉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將奔赴沙場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壯烈與豪邁

(板書:豪邁)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齊讀后兩行一引讀后兩句:是啊,這一醉,醉在這熱烈

的氣氛,還有什么不能看升呢?;這一醉,醉在這殘酷的現實,在瀟灑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

這一醉,醉在這豪邁的氣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六、拓展延伸

1、師: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就這樣壯懷激烈,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

歸關外。豪放不羈的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歷邊關,為戌邊戰士英勇殺敵的爰國精神

所感動,卻又對戰士們殘酷、悲涼的軍旅生活無可奈何!于是,詩人將這強烈的情感訴諸等端,

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這壯麗的詩篇齊讀

2、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F即將出征的將士,出征前你會對朝廷、自己

的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呢?生自由談

師:讓我們把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壯志再次誦進古詩中,全體起立,齊誦全詩。

七、作業

課后,老師再向大家推薦一首邊塞詩,請同學們細讀品味,進一步體會邊塞戰士們在大漠風

沙中磨練的堅定的報國之志。

板書設計:

20、涼州詞

唐王翰

手般"

醉、殘酷

豪邁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初讀解口,細讀品味,感悟理解,朗讀積累。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體會詩歌悲而不失其壯的氣概,熱愛古詩,感

受母親河之氣勢。

教學重點:感悟體會,朗讀展示。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詩引入、初知邊塞詩。

L同學們,我們讀過不少古詩,老師想讓同學們展示一下,我開個頭看誰能接下去,好嗎?

2、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

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

破樓蘭終不還。"

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

安。”

2、這些詩都是反映什么的?(戰爭)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主要內容,

這類詩我們稱為邊塞詩。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

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

一帶。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拓土開疆,許多文人或投筆從戎,或漫游邊塞,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

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

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從而使得這類詩作蔚為大觀。邊塞詩以其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

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尤其它悲壯、雄壯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

二、初讀古詩,了解作者。

1、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涼州詞,盛唐流行的曲調名,不是詩題。

2、學生自讀古詩。

3、簡介作者。

王之渙。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詩人。

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善寫邊塞詩,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登鸛

雀樓》和《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4、檢杳自讀情況,指名讀詩;齊讀。

三、感悟詩意,朗讀體會

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朗讀感悟"黃河遠上白云間"

L讀T:

看詩的第一行:黃河遠上白云間,你覺得該怎么讀?指名試讀,評議。

2、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王之渙曾有"黃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句,與"黃河遠上白云間"

比,你覺得有何不同?

4、請站起來!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一黃河遠上白云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著,遠遠地好像與白云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

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這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課件: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

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

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63平方米,西墻、1繼各開一門,城北坡

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么荒涼、

孤寂、冷清)一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一"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一孤單和渺小。3、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

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4、回讀該兩行.

生齊讀。

師小結: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逶迤飛上云端,高聳的山越下,只有玉門關

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前兩行,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

地理形勢,突出環境的荒涼,為后文刻畫人物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環境。這冷清寂寞的城中會

有誰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齊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解詞。課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

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生。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

示留念。"柳"又有"絲(思)長”之特點。

度:越過2、談談自己對這兩行詩的理解。

3、征人有怨嗎?怨什么?(怨柳不發芽)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漢代

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生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詩經》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一唐?劉禹錫《楊柳枝詞》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

折一枝。一唐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夜里,春風不到,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

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出的怨

情是強烈的.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