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1頁(共21頁)第一章A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和平區期末)農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 B.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 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 D.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2.(2024?山東模擬)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主體是()A.貴族階層 B.成年男性公民 C.所有居民 D.十將軍3.(2024?新疆模擬)考古學家在埃及早王朝時期(約前3100年至前2686年)的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象牙刀柄,它用極其細致的雕刻技法描繪了一位身著蘇美爾服飾的長須男性用力分開兩只野蠻的獅子的場景,體現了兩河流域印章中常見的人類同自然和社會暴力抗爭的吉爾伽美什主題。這印證了當時()A.兩河流域文明較發達 B.西亞與北非存在文明交流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D.蘇美爾文明對外輻射力強4.(2023秋?石景山區期末)雅典城邦多山,不適合種植谷物,因此農民種植葡萄和橄欖,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項法律,鼓勵和規劃橄欖的種植,但規定不得因此破壞鄰人的土地。依據以上材料,雅典農業發展的特點是()A.土地屬于城邦公民公有 B.受到重商主義政策打擊 C.形成精耕細作技術體系 D.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5.(2024?紹興二模)文字起源于古老的巖畫、陶符、籌碼、結繩、圖畫,慢慢地演變出著名的四大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漢字、瑪雅文字,后來發展成更簡練的字母文字。下列文物,與古埃及文字相關的是()①②③④A.① B.② C.③ D.④6.(2024秋?沈陽期中)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說“真正的高貴并非天成,而是自為的”;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這表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A.貫穿西方歷史發展始終 B.每個時期的側重點不同 C.一直堅持反對神的束縛 D.適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7.(2024春?響水縣校級期末)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王朝的《烏爾納木法典》稱:“恩利爾(神)從眾人中選擇了他(即烏爾納木)。”至其子舒爾吉(約公元前2095——前2048年)時,國王被稱為“神舒爾吉”,舒爾吉之子阿馬爾?辛(約前2039年)時,國王則被稱為“給全國民眾生命之神”。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烏爾王朝()A.國家實現基本統一 B.神權政治色彩濃厚 C.宗教儀式日益完善 D.城市國家正式誕生8.(2024春?龍崗區期中)佛教提出“四種姓者,皆悉平等”,認為婆羅門教宣揚的神創四種姓是對人民的欺詐。孔雀王朝時期,佛教發展迅速,婆羅門教勢微,佛教得到了剎帝利、吠舍種姓階層和底層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當時印度()A.佛教助推國家統一 B.神學思想走向衰落 C.種姓制度遭到沖擊 D.社會平等逐漸實現9.(2024?濮陽模擬)在印度歷史上,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和隔離,使得印度社會像一盤散沙,很容易被征服。種姓制度下民眾的順從和較低的社會管理成本,使得外來統治者紛紛選擇依靠原有的體系進行社會管理。由此可知,種姓制度()A.阻礙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軍事征服的影響而產生 C.因外來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強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10.(2024春?余姚市校級期中)有人說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歷史上最狹隘也是最充實的”。其“狹隘“之處在于真正能夠享有民主權利的是()A.城邦貴族 B.婦女、外邦人 C.成年男性公民 D.五百人議事會成員11.(2024秋?青羊區校級期中)如圖分別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兩大熱門景點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兩座建筑隔街對望400多年。據如圖可知()A.基督教文化征服了土耳其 B.不同地區的文化存在共性 C.文明交往促進文化的融合 D.兩者均屬于古羅馬的遺存12.(2024秋?萬州區校級期中)如圖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羅馬鑄幣,鑄幣上描繪了一位公民正在把選票投到選票罐中。關于鑄幣中公民的選舉對象,下列選項最合理的推測是()A.執政官 B.國王 C.元老院 D.元首13.(2024?山東模擬)如圖是古代羅馬發展演變的示意圖,其中⑤處應該填寫()A.羅馬共和國 B.羅馬帝國 C.西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14.(2023秋?豐城市校級期末)阿拉伯帝國早期的地理學著作,多為道路指南。9—14世紀,帝國出現了蘇萊曼、白圖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歐洲通過學習他們的地理學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亞洲及東非地區。這根源于阿拉伯帝國()A.推動東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遼闊疆域 C.境內多元文明的交融 D.較為發達的轉運貿易15.(2024秋?望城區校級期末)美國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在他所著的《歷史上百位影響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順序》中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有影響的人物……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關穆罕默德的史實不能論證邁克爾?哈特的理由的是()A.創立伊斯蘭教 B.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C.在麥加城傳教 D.建立起統一的阿拉伯帝國16.(2024春?長沙期末)羅馬帝國通過陸續授予被征服者羅馬公民權,建立自治市體系,在給予地方相當高的自治權的同時,主動吸引地方精英進入上層階級的圈子。從公元1世紀開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進入元老院。這體現了羅馬帝國()A.國家治理的開放性 B.社會矛盾得以消除 C.公民權利日益擴大 D.法律體系不斷完善17.(2024?湖南模擬)屬于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①亞歷山大帝國②波斯帝國③羅馬帝國④奧斯曼帝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8.(2024?蘿北縣校級開學)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的,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以下國家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的是()①阿拉伯帝國②奧斯曼帝國③莫斯科公國④拜占庭帝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2024春?成都期末)在世界歷史上,波斯首次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實行君主專制;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在征服波斯的基礎上,仍然帶有濃厚的希臘——馬其頓特色;古代羅馬帝國奴隸制獲得了高度發展。材料反映()A.早期文明范圍不斷擴展 B.早期帝國呈現多元化發展特征 C.早期帝國都是農耕立國 D.自然環境是地區文明決定因素20.(2024?通許縣校級開學)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俄羅斯以“第三羅馬”自居。俄羅斯的一位修道院院長曾在《啟示錄》中這樣說道:“前兩個羅馬都已陷落,第三羅馬依然牢固屹立,而且不會再有第四個羅馬。”這一“自居”主要是因為()A.俄羅斯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 B.俄羅斯繼承了羅馬統治疆域 C.羅馬帝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D.俄羅斯與羅馬帝國一樣強大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3春?高州市期末)文明的傳承與互鑒材料一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材料二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以上均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波斯帝國推動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2.(2023?撫順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希臘和東方的埃及、巴比倫等國頻繁的貿易交往極大地促進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臘移民接觸到比自身更為先進的東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鑒,并將它們傳回希臘,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進入古典時代之后,旅行者或學者有選擇的把東方先進的文化帶回希臘本土,進而達到兩種文化的相互促進。——摘編自李金鳳《論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材料二羅馬帝國的統治開啟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聯系,羅馬文明把極具開創、進步意義的希臘文明繼承下來,并在地連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羅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與東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從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區、各民族由相互閉塞逐步走向對外開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歷史開始了更新、更廣闊的篇章。——摘編自楊俊明《古代帝國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傳播》(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世界的帝國對文明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章A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BBDBABCCCC題號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DDADABA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和平區期末)農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 B.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 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 D.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分析】本題考查人類文明交流,考生可結合材料“農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農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牧業的產生”、“更細密的社會分工”、“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國家開始產生”等現象的出現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所以D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所以A錯誤;“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包含階級出現、形成國家以及有成型文字,C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人類文明交流,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備扎實的歷史基礎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體現的主旨。2.(2024?山東模擬)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主體是()A.貴族階層 B.成年男性公民 C.所有居民 D.十將軍【分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雅典公民的含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解答】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因此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主體是成年男性公民,故B項正確。貴族階層也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利,故A項錯誤。婦女、外邦人以及奴隸不是公民,不能享有政治權利,故C項錯誤。十將軍仍然屬于成年男性公民,因此D項包含在B項中,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是輪番而治、主權在民、法律至上、公民意識。3.(2024?新疆模擬)考古學家在埃及早王朝時期(約前3100年至前2686年)的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象牙刀柄,它用極其細致的雕刻技法描繪了一位身著蘇美爾服飾的長須男性用力分開兩只野蠻的獅子的場景,體現了兩河流域印章中常見的人類同自然和社會暴力抗爭的吉爾伽美什主題。這印證了當時()A.兩河流域文明較發達 B.西亞與北非存在文明交流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D.蘇美爾文明對外輻射力強【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埃及早王朝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并不能說明兩河流域文明較發達,故A項錯誤;B.據材料“埃及早王朝時期(約前3100年至前2686年)的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可知,埃及早王朝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這證明古代西亞與北非存在交流,故B項正確;C.西亞、北非文明不屬于西方文明,故C項錯誤;D.輻射力強指的是其他文明吸收、借鑒了兩河流域文明,但材料中強調的是埃及早王朝墓葬中發現了兩河流域的物件,故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古埃及文明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3秋?石景山區期末)雅典城邦多山,不適合種植谷物,因此農民種植葡萄和橄欖,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項法律,鼓勵和規劃橄欖的種植,但規定不得因此破壞鄰人的土地。依據以上材料,雅典農業發展的特點是()A.土地屬于城邦公民公有 B.受到重商主義政策打擊 C.形成精耕細作技術體系 D.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考生可根據材料“雅典城邦多山,不適合種植谷物,因此農民種植葡萄和橄欖,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分析。【解答】材料“雅典城邦多山,不適合種植谷物,因此農民種植葡萄和橄欖,出口葡萄酒、橄欖油,進口谷物”“雅典曾制定多項法律,鼓勵和規劃橄欖的種植,但規定不得因此破壞鄰人的土地”并結合所學可知,雅典種植葡萄、橄欖是為了出口,這說明雅典農業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故D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材料沒有提到重商主義,排除B;C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2024?紹興二模)文字起源于古老的巖畫、陶符、籌碼、結繩、圖畫,慢慢地演變出著名的四大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漢字、瑪雅文字,后來發展成更簡練的字母文字。下列文物,與古埃及文字相關的是()①②③④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②是那爾邁調色板,那爾邁調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B項正確;①為用楔形文字書寫的信件,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南部蘇美爾人的發明,在古代西亞地區廣泛使用,排除A項;③為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稱為“印章文字”,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排除C項;④是古代美洲瑪雅人的文字,由很多圖畫和符號組成,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6.(2024秋?沈陽期中)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說“真正的高貴并非天成,而是自為的”;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這表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A.貫穿西方歷史發展始終 B.每個時期的側重點不同 C.一直堅持反對神的束縛 D.適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分析】本題考查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與發展,考生需要結合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相關史實來回答。【解答】從普羅塔格拉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康德,包括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代表人物,其主張都蘊含著人文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貫穿西方歷史的始終,A項正確;四個歷史人物的主張包含的是共性內容,而非差異性內容,排除B項;馬丁?路德并不反對神,排除C項;普羅塔格拉時期尚未出現資產階級,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通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與發展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7.(2024春?響水縣校級期末)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王朝的《烏爾納木法典》稱:“恩利爾(神)從眾人中選擇了他(即烏爾納木)。”至其子舒爾吉(約公元前2095——前2048年)時,國王被稱為“神舒爾吉”,舒爾吉之子阿馬爾?辛(約前2039年)時,國王則被稱為“給全國民眾生命之神”。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烏爾王朝()A.國家實現基本統一 B.神權政治色彩濃厚 C.宗教儀式日益完善 D.城市國家正式誕生【分析】本題考查了蘇美爾文明,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材料可知,從烏爾納木統治時期開始,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王朝的統治者與神權的關系,從選擇關系到自稱神,再到全國神,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結合日益緊密,即神權政治不斷強化,B項正確;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排除A項;從材料看不出宗教儀式完善,排除C項;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國家,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蘇美爾文明,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8.(2024春?龍崗區期中)佛教提出“四種姓者,皆悉平等”,認為婆羅門教宣揚的神創四種姓是對人民的欺詐。孔雀王朝時期,佛教發展迅速,婆羅門教勢微,佛教得到了剎帝利、吠舍種姓階層和底層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當時印度()A.佛教助推國家統一 B.神學思想走向衰落 C.種姓制度遭到沖擊 D.社會平等逐漸實現【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佛教提出‘四種姓者,皆悉平等’,認為婆羅門教宣揚的神創四種姓是對人民的欺詐。孔雀王朝時期,佛教發展迅速,婆羅門教勢微,佛教得到了剎帝利、吠舍種姓階層和底層人民的支持。”可知,佛教反對種姓制度,隨著佛教在印度的影響擴大,種姓制度遭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佛教與國家統一的關系,排除A項;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并不反對神學思想,排除B項;社會平等逐漸實現,與古印度的歷史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4?濮陽模擬)在印度歷史上,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和隔離,使得印度社會像一盤散沙,很容易被征服。種姓制度下民眾的順從和較低的社會管理成本,使得外來統治者紛紛選擇依靠原有的體系進行社會管理。由此可知,種姓制度()A.阻礙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軍事征服的影響而產生 C.因外來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強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分析】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據材料“種姓制度下民眾的順從和較低的社會管理成本,使得外來統治者紛紛選擇依靠原有的體系進行社會管理。”可知,在種姓制度下,印度社會凝聚力不強,被外來征服者利用并逐步固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講述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近代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講述受軍事征服的影響而產生,排除B項;種姓制度下,印度社會凝聚力不強,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024春?余姚市校級期中)有人說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歷史上最狹隘也是最充實的”。其“狹隘“之處在于真正能夠享有民主權利的是()A.城邦貴族 B.婦女、外邦人 C.成年男性公民 D.五百人議事會成員【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古希臘政治制度,要求學生結合古希臘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解答】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享受民主權利,婦女、奴隸、兒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C項正確;城邦貴族包括婦女,排除A項;婦女、外邦人不享受民主權利,排除B項;奴隸處于被統治階層,不享受公民權利,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古希臘政治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2024秋?青羊區校級期中)如圖分別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兩大熱門景點建筑:圣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兩座建筑隔街對望400多年。據如圖可知()A.基督教文化征服了土耳其 B.不同地區的文化存在共性 C.文明交往促進文化的融合 D.兩者均屬于古羅馬的遺存【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從圣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圖片可以看到許多相似的地方,這是文明交往促進文化融合的結果,C項正確;藍色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基督教文化征服了土耳其”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據材料“如圖分別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兩大熱門景點建筑”可知,是同一地區的文化的共存,排除B項;1453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1617年的藍色清真寺并非古羅馬的遺存,它是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筑和藝術的輝煌杰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2.(2024秋?萬州區校級期中)如圖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羅馬鑄幣,鑄幣上描繪了一位公民正在把選票投到選票罐中。關于鑄幣中公民的選舉對象,下列選項最合理的推測是()A.執政官 B.國王 C.元老院 D.元首【分析】本題考查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政治,需要學生結合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37年的羅馬為共和國時期,當時的羅馬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故A項正確;元老院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國王、元首并非選舉產生,不符合材料中的“選舉對象”,故排除BC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4?山東模擬)如圖是古代羅馬發展演變的示意圖,其中⑤處應該填寫()A.羅馬共和國 B.羅馬帝國 C.西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羅馬,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結合所學可知,東羅馬帝國的時間為395年﹣1453年,故⑤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D正確;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公元前27年被羅馬帝國取代,與⑤時間不符合,故排除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7﹣395年是羅馬帝國時期,排除B;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羅馬,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3秋?豐城市校級期末)阿拉伯帝國早期的地理學著作,多為道路指南。9—14世紀,帝國出現了蘇萊曼、白圖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歐洲通過學習他們的地理學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亞洲及東非地區。這根源于阿拉伯帝國()A.推動東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遼闊疆域 C.境內多元文明的交融 D.較為發達的轉運貿易【分析】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國轉運貿易較為發達,因此阿拉伯商人對東西方地理信息掌握比較詳細,以便指導他們的長途販運貿易,D項正確;阿拉伯人地理學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A項屬于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地理學發達的根本原因是較為發達的轉運貿易,B項不屬于根本原因,排除B項;多元文明的交融與地理學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4秋?望城區校級期末)美國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在他所著的《歷史上百位影響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順序》中說:“我選擇穆罕默德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最有影響的人物……但他確實是歷史上在宗教和世俗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關穆罕默德的史實不能論證邁克爾?哈特的理由的是()A.創立伊斯蘭教 B.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C.在麥加城傳教 D.建立起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分析】本題考查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解答本題,考生需要熟知與穆罕默德有關的歷史史實。【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最初在麥加城傳教,后來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A、B、C三項說法均正確,不合題意。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哈里發繼續擴張,建立起統一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因此,D項不是穆罕默德的成就,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通過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來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16.(2024春?長沙期末)羅馬帝國通過陸續授予被征服者羅馬公民權,建立自治市體系,在給予地方相當高的自治權的同時,主動吸引地方精英進入上層階級的圈子。從公元1世紀開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進入元老院。這體現了羅馬帝國()A.國家治理的開放性 B.社會矛盾得以消除 C.公民權利日益擴大 D.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分析】本題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據材料可知,羅馬帝國給予被征服者羅馬公民權、建立自治市體系、讓地方精英進入上層階級圈子以及允許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進入元老院等舉措,都顯示出其在國家治理方面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能夠吸納不同地區和群體參與國家治理,融合不同群體,A項正確;“社會矛盾得以消除”說法過于絕對,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矛盾,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不同群體的吸納和開放,而非單純強調公民權利的擴大,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直接涉及法律體系的完善,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4?湖南模擬)屬于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①亞歷山大帝國②波斯帝國③羅馬帝國④奧斯曼帝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分析】本題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屬于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8.(2024?蘿北縣校級開學)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的,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以下國家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的是()①阿拉伯帝國②奧斯曼帝國③莫斯科公國④拜占庭帝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本題考查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興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莫斯科公國和拜占庭帝國的主要宗教是東正教,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興起,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9.(2024春?成都期末)在世界歷史上,波斯首次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實行君主專制;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在征服波斯的基礎上,仍然帶有濃厚的希臘——馬其頓特色;古代羅馬帝國奴隸制獲得了高度發展。材料反映()A.早期文明范圍不斷擴展 B.早期帝國呈現多元化發展特征 C.早期帝國都是農耕立國 D.自然環境是地區文明決定因素【分析】本題考查古代羅馬及羅馬帝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波斯首次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實行君主專制;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在征服波斯的基礎上,仍然帶有濃厚的希臘——馬其頓特色;古代羅馬帝國奴隸制獲得了高度發展”可知,古代世界各個區域文明呈現不同特色,這體現了早期帝國呈現多元化發展特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早期文明范圍擴展,排除A項;早期帝國都是農耕立國、自然環境是地區文明決定因素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羅馬及羅馬帝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24?通許縣校級開學)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后,俄羅斯以“第三羅馬”自居。俄羅斯的一位修道院院長曾在《啟示錄》中這樣說道:“前兩個羅馬都已陷落,第三羅馬依然牢固屹立,而且不會再有第四個羅馬。”這一“自居”主要是因為()A.俄羅斯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 B.俄羅斯繼承了羅馬統治疆域 C.羅馬帝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D.俄羅斯與羅馬帝國一樣強大【分析】本題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羅斯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以“第三羅馬”自居,A項正確;俄羅斯并未繼承羅馬帝國的統治疆域,排除B項;俄羅斯以“第三羅馬”自居時,羅馬帝國已經滅亡,所以無法得出羅馬帝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排除C項;俄羅斯并未與羅馬帝國一樣強大,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3春?高州市期末)文明的傳承與互鑒材料一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材料二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以上均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波斯帝國推動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分析】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和波斯帝國需要結合。第一小問要結合波斯帝國對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來解答;第二小問要結合阿拉伯帝國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條件:根據材料一“作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波斯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得出地理位置優越,便于吸收東方先進文化;根據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得出交通便利;貨幣統一;根據材料一“波斯統治者……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得出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影響:根據材料一“使得許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賴的國家和政體之后,還能將其精神遺產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學知識得出,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推動了波斯帝國經濟交流、文化繁榮;維護了波斯帝國的統治;對后世文明產生深遠影響。(2)作用:根據材料二“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得出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根據材料二“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得出阿拉伯人足跡遍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根據材料二“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得出阿拉伯人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子:關于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阿拉伯數字、將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等方面回答。故答案為:(1)條件:地理位置優越,便于吸收東方先進文化;交通便利;貨幣統一;統治者重視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數字式石英秒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摘亞木地板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提鉤鍋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探測器模塊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掛絲鉤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投影機鏡頭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辦公室保潔與綠色節能改造咨詢合同
- 足療館裝修質量保證協議
- 自閉癥兒童情緒管理
- 二零二五年度保健食品專業物流配送司機勞務合同
- 2025年保安證學習資源題及答案
- 如何通過合理膳食安排促進嬰幼兒成長發育
- 智能健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探索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生物期中復習必背知識點提綱
- 浙江省紹興市2025屆高三語文一模試卷(含答案)
-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 化學工藝流程題說題 課件
- 網線采購合同
- 2024年初級中式烹調師技能鑒定理論考前通關必練題庫(含答案)
-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課件高考政治一輪復習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
- 旅游景區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倉庫應急演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