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歷史第六章B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歷史第六章B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歷史第六章B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歷史第六章B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歷史第六章B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4頁(共24頁)第六章B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春?天津期末)范仲淹曾建議“先于都督之郡,復其學校之制……敦之以詩書禮樂,辨之以文行忠信”。王安石也認為:“古之取士皆本于學校,故道德一于上,習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于世。”由此可知,兩人均()A.主張建立學堂選官制 B.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 C.致力于儒學復興運動 D.希望擴大教育覆蓋面2.(2024春?鞍山期末)如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兩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張。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威廉?馮?洪堡(德國)蔡元培(中國)1809年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1916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zhèn)A.兩者主張直接受益于拿破侖的國民教育思想 B.前者體現了大學逐漸世俗化與商業(yè)化的趨勢 C.后者“定位”標志著中國教育開始走向近代化 D.都對大學教學宗旨及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正確定位3.(2024秋?蘇州月考)下表為巴黎大學早期發(fā)展的重大事件。1179年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取得了錄用教學人員的特權。1194年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即有關學生的法律案件,由教師組成法庭來審理,不受市民干涉。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頒令,正式承認巴黎大學作為師生合作團體的地位,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師生在與俗人的爭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權。巴黎大學的早期發(fā)展表明當時西歐()A.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 B.基督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C.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相互利用 D.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4.(2023春?圖木舒克期末)據史書記載,禮、樂、射、御、書、數是商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必修科目。如《周禮?地官?司徒》記載:“養(yǎng)國子(公卿大夫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藝”。據此可知,商周時期的學校()A.提升了商朝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 B.意在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人才 C.推動了“文化下移”運動的興起 D.加快了社會轉型的速度5.(2024秋?貴陽月考)根據如表,可知()西漢古墓和遺址中有關紙的發(fā)現1957年陜西灞橋紙1986年甘肅天水紙地圖A.“蔡侯紙”得到推廣 B.造紙技術產生于西漢 C.西漢已出現書寫用紙 D.紙張成為必有的隨葬品6.(2023春?濱州期末)在明清時期的江南,私人藏書數千卷的情況較為普遍,少數藏書家收藏的書籍甚至超過萬卷,其中范家天一閣藏書達七萬余卷。這一現象()A.有利于文化傳承 B.推動了出版自由 C.擴大了識字群體 D.傳播了民主思想7.(2024春?黃島區(qū)期中)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圖書館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并逐步消除了圖書館使用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到20世紀初,歐洲已經普遍建立起公共圖書館體系。這表明,歐洲圖書館()A.擔負著保存文化典籍的職責 B.逐漸具備了服務公眾的職能 C.徹底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 D.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8.(2025?沈陽一模)建國初期,從舊中國接收過來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只有55所,且分布不合理。隨后幾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1956年迅速發(fā)展到375所。這一時期圖書館數量的變化()A.貫徹落實了雙百方針 B.有利于珍貴古籍的保存 C.推動了工業(yè)化的實現 D.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9.(2023春?信陽期末)17世紀末,英國的皇家圖書館是為國王提供尋求啟迪的古典著作、教會文件以及神學政治等資料的大雜燴。18世紀,英格蘭學術界的面貌發(fā)生變化,科學思想開始在大學校園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大學需要穩(wěn)定的圖書供應,英國國家圖書館成立。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成立()A.源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B.推動啟蒙運動走向高潮 C.促進英國學術面貌的變化 D.受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10.(2024?新余二模)15世紀末,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博物館的建立()A.源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B.推動了啟蒙運動不斷深入 C.反映了科學革命迅猛發(fā)展 D.折射出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11.(2024?周至縣一模)1952年至1953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制定了“中國通史陳列”的新原則,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產工具、生產關系上”,增加以漢畫像石等為載體的牛耕圖和收獲圖,減少展示文化藝術或宮廷生活的陳列品。北京歷史博物館的這一舉措()A.凸顯了文化建設的人民性 B.順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C.印證黨工作重心發(fā)生轉移 D.折射出經濟建設與文化發(fā)展割裂12.(2024春?漣源市月考)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棺槨制作于公元前600年,下表是該木棺制作的主要材料及來源地。由此可知()主要材料來源地木料黎巴嫩青金石阿富汗瀝青兩河流域黃金努比亞(位于尼羅河流域)A.埃及人成為東西方聯(lián)系的橋梁 B.西亞與北非文明區(qū)首次統(tǒng)一起來 C.博物館具有保存多元文化功能 D.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強文化認同感13.(2023春?湖州期末)原陜甘寧邊區(qū)主席林伯渠于1959年9月將受命保存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銀印(如圖)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他說“革命的印把子,是永遠不能丟掉的”。下列對此表述不正確的是()A.說明中國民間收藏家重視收藏文物 B.受贈博物館現稱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C.見證先輩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D.展現中華兒女革命文化的血脈綿延14.(2024春?寧波期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某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運河:“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規(guī)劃一座新‘港口城市’的產物,體現了歷史與城市的完美結合。”關于該運河,表述不正確的是()A.作為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B.有利于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 C.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運河 D.立足于荷蘭繁榮的經濟和文化15.(2023秋?紹興月考)1974年,針對因經濟水平不同致使世界遺產申報的國家不平衡,文化遺產數量分布不均衡的突出問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要確保《世界遺產名錄》能反映出“具有代表性的、均衡的《世界遺產名錄》的全球戰(zhàn)略“。材料說明,“決定”的主要目的在于()①突出《世界遺產名錄》的多元性②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③降低《世界遺產名錄》的限制性④增加落后國家文化遺產入圍數量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16.(2023秋?常州期中)有學者說“古希臘人幾乎將全部的建筑熱情都傾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現存的建筑遺址,如大量使用不易朽壞的石材的神廟、劇場、競技場等,都深深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大型公共建筑反映中央集權的加強 B.多山臨海的惡劣環(huán)境無法營建民居 C.民主政治有助于人們投身公共事務 D.古希臘的建筑形態(tài)受到羅馬的影響17.(2024秋?臨夏州期末)古羅馬時期,絕大多數人住在被稱為“島屋”(如圖)的狹小公寓里。島屋一般有三到五層樓高,可容納30到50人,其底層通常是面向街道的商店。較大的公寓也在底部附近,最小的公寓在頂部。這類建筑()A.重塑了國民的等級觀念 B.有效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 C.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D.有助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間18.(2024秋?武威期末)下表所示是對距今約5000年的河北滄州啞叭莊文化遺址中主要出土文物及所發(fā)現的遺跡所作的歸類。對表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啞叭莊文化時期()主要生活用具罐、鬲、甕、壺、盆、碗、杯等陶器。陶器種類豐富,有夾砂紅陶、夾砂黑陶、泥質紅陶、泥制黑灰陶等主要生產工具由石、骨、蚌、陶制作的石斧、鏟、刀較多,還有鏃(箭)、骨錐、針、匕、蚌鐮、鋸、陶紡輪、陶網墜等水井有7眼之多A.手工業(yè)成為獨立部門 B.經濟形態(tài)多元 C.已出現養(yǎng)蠶繅絲技術 D.小農經濟形成19.(2024?聊城模擬)如表所列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或更新發(fā)布的主要文件。它們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1998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9年《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已收錄33個國家的53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36項和自然遺產17項)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B.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 C.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20.(2024?天心區(qū)校級二模)閱讀如表,這表明我國在新世紀()時間舉辦地名稱2004年蘇州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2005年西安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2006年紹興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國際會議2007年北京東亞地區(qū)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2010年上海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第22屆大會暨第25次全體會議A.主動守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B.主導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文化活動 C.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較嚴峻 D.依靠國際力量推動國內遺產保護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4?江油市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以來,書院逐漸興起。書院的發(fā)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動等諸多因素影響。朝代書院總數/所北方分布總數/所書院數量居于前四位的省份(按今日省份統(tǒng)計)唐4813湖南、江西、陜西、福建、四川(與福建并列第四)宋71119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元29667江西、浙江、山東、湖南明1699364江西、浙江、廣東、河南清3868946浙江、四川、廣東、江西——據鄧洪波、陳谷嘉《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整理圍繞“書院的變化”這一主題,從材料中任選一個朝代,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須包含所選朝代、影響因素;闡述時,所舉史實須與所選朝代密切相關;緊扣主題,持論有據,論證充分,邏輯清晰。)22.(2023秋?崇川區(qū)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壞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世界遺產公約》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該條約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截至2021年,中國已有56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名錄,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部分)名稱地點列入時間名稱地點列入時間明清敵宮北京1987年曲阜三孔山東1994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陜西1987年平遙古城山西199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1987年頤和園北京1998年長城15省市1987年皖南古村落安徽2000年布達拉宮西藏1994年青城山—都江堰四川2000年——根據國家文物局網站相關材料整理文化遺產保護對保持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如表(或其他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任意選取其中兩處并分別論證其歷史文化價值。(要求:角度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合理。)

第六章B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DBBCABDDDA題號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CDCDBBB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春?天津期末)范仲淹曾建議“先于都督之郡,復其學校之制……敦之以詩書禮樂,辨之以文行忠信”。王安石也認為:“古之取士皆本于學校,故道德一于上,習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于世。”由此可知,兩人均()A.主張建立學堂選官制 B.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 C.致力于儒學復興運動 D.希望擴大教育覆蓋面【分析】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范仲淹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主張大力開設學校,以儒家經典作為教學的內容;王安石肯定學校在提升社會道德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見,兩者都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B項正確;清末新政時期,建立了學堂選官制,排除A項;兩者強調的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未涉及儒學復興運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擴大教育覆蓋面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4春?鞍山期末)如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兩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張。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威廉?馮?洪堡(德國)蔡元培(中國)1809年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1916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zhèn)A.兩者主張直接受益于拿破侖的國民教育思想 B.前者體現了大學逐漸世俗化與商業(yè)化的趨勢 C.后者“定位”標志著中國教育開始走向近代化 D.都對大學教學宗旨及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正確定位【分析】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洪堡和中國蔡元培,都對大學教學宗旨及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正確定位,促進了大學的進一步發(fā)展,D項正確;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qū)”制度,直接受益于拿破侖的國民教育思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美國大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yè)化,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排除B項;戊戌變法中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4秋?蘇州月考)下表為巴黎大學早期發(fā)展的重大事件。1179年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取得了錄用教學人員的特權。1194年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即有關學生的法律案件,由教師組成法庭來審理,不受市民干涉。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頒令,正式承認巴黎大學作為師生合作團體的地位,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師生在與俗人的爭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權。巴黎大學的早期發(fā)展表明當時西歐()A.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 B.基督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C.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相互利用 D.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分析】本題考查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材料中并未直接體現宗教戒律對人性發(fā)展的束縛,而是強調了教會與大學的關系及特權,因此A項不符合題意。B.基督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巴黎大學從成立之初就受到教會的深刻影響,無論是教師的錄用、法律案件的審理,還是師生享有的特權,都體現了基督教在西歐社會中的顯著地位。這與B項的描述相符。C.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相互利用:雖然材料中提到了法王對巴黎大學的承認,但并未明確體現出世俗王權與基督教會之間的“相互利用”關系,因此C項不完全符合題意。D.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巴黎大學早期發(fā)展中的特權情況,并未涉及大學職能的轉變,因此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3春?圖木舒克期末)據史書記載,禮、樂、射、御、書、數是商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必修科目。如《周禮?地官?司徒》記載:“養(yǎng)國子(公卿大夫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藝”。據此可知,商周時期的學校()A.提升了商朝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 B.意在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人才 C.推動了“文化下移”運動的興起 D.加快了社會轉型的速度【分析】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養(yǎng)國子(公卿大夫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六藝,指中國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能,商周時期的學校,目的在于培養(yǎng)尊神重孝、勇敢善戰(zhàn)的統(tǒng)治者,商代的學校主要學習關于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的知識技能,據此可知,商周時期的學校意在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人才,B項正確;將“六藝”設置為商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必修科目,與“提升商朝普通民眾文化水平”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A項;進入春秋時期后,隨著經濟、政治權力的下移,學術文化也逐漸開始下移,排除C項;社會轉型的速度并沒有因學習“六藝”而加快,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2024秋?貴陽月考)根據如表,可知()西漢古墓和遺址中有關紙的發(fā)現1957年陜西灞橋紙1986年甘肅天水紙地圖A.“蔡侯紙”得到推廣 B.造紙技術產生于西漢 C.西漢已出現書寫用紙 D.紙張成為必有的隨葬品【分析】本題考查了印刷術,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通過材料可知,在關于西漢出土的文物里,都出現了書寫用紙,C項正確;文物中沒有顯示造紙術和蔡侯紙的信息,排除A、B兩項;材料中的灞橋紙不是隨葬品,所以D項的“必有”說法有誤,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3春?濱州期末)在明清時期的江南,私人藏書數千卷的情況較為普遍,少數藏書家收藏的書籍甚至超過萬卷,其中范家天一閣藏書達七萬余卷。這一現象()A.有利于文化傳承 B.推動了出版自由 C.擴大了識字群體 D.傳播了民主思想【分析】本題考查了印刷書的誕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私人藏書數千卷的情況較為普遍,少數藏書家收藏的書籍甚至超過萬卷,其中范家天一閣藏書達七萬余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江南是富庶之地,藏書千卷甚至萬卷并建有藏書閣,書籍承載知識,藏書有助文化傳承,A項正確;古代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下,均沒有出版自由,排除B項;藏書量的多少與識字群體是否擴大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傳播民主思想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印刷書的誕生,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4春?黃島區(qū)期中)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圖書館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并逐步消除了圖書館使用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到20世紀初,歐洲已經普遍建立起公共圖書館體系。這表明,歐洲圖書館()A.擔負著保存文化典籍的職責 B.逐漸具備了服務公眾的職能 C.徹底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 D.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分析】本題考查了圖書館的成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圖書館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并逐步消除了圖書館使用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到20世紀初,歐洲已經普遍建立起公共圖書館體系”可知,英國通過對圖書館立法,促進了圖書館的發(fā)展,逐步消除了圖書館使用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使得圖書館逐漸具備了服務公眾的職能,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文化典籍的保護,排除A;徹底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圖書館的成長,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5?沈陽一模)建國初期,從舊中國接收過來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只有55所,且分布不合理。隨后幾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1956年迅速發(fā)展到375所。這一時期圖書館數量的變化()A.貫徹落實了雙百方針 B.有利于珍貴古籍的保存 C.推動了工業(yè)化的實現 D.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分析】本題考查了圖書館的成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這是一道涉及建國初期公共圖書館數量變化及其影響的選擇題。我們將首先分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然后逐個評估各個選項,以確定最符合題意的答案。首先,題干提到建國初期公共圖書館數量很少且分布不合理,但隨后幾年數量迅速增加,特別是在1956年。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圖書館需求的增長。接下來,我們分析各個選項:A.貫徹落實了雙百方針:雙百方針主要指的是文化藝術領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然促進了文化繁榮,但與圖書館數量的快速增加無直接關聯(lián)。因此,A項不符合題意。B.有利于珍貴古籍的保存:雖然圖書館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古籍的保存,但題干中并未提及古籍保存的內容,這一選項與題干的核心信息不匹配。因此,B項也不符合題意。C.推動了工業(yè)化的實現:工業(yè)化主要涉及經濟生產和技術進步,與公共圖書館數量的增加無直接聯(lián)系。因此,C項同樣不符合題意。D.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一選項直接回應了題干中提到的圖書館數量迅速增加的現象。建國初期,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人們對知識和文化的需求增加,圖書館作為知識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其數量的增加正是適應了這一社會需求。因此,D項與題干信息高度吻合。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9.(2023春?信陽期末)17世紀末,英國的皇家圖書館是為國王提供尋求啟迪的古典著作、教會文件以及神學政治等資料的大雜燴。18世紀,英格蘭學術界的面貌發(fā)生變化,科學思想開始在大學校園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大學需要穩(wěn)定的圖書供應,英國國家圖書館成立。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成立()A.源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B.推動啟蒙運動走向高潮 C.促進英國學術面貌的變化 D.受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圖書館的成長,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科學思想開始在大學校園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大學需要穩(wěn)定的圖書供應,英國國家圖書館成立”可知,國家圖書館的成立受到了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D項正確;18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早已完成,排除A項;題干中看不出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成立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學術面貌的變化是英國國家圖書館成立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圖書館的成長,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2024?新余二模)15世紀末,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博物館的建立()A.源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B.推動了啟蒙運動不斷深入 C.反映了科學革命迅猛發(fā)展 D.折射出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分析】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由于早期殖民擴張,使得一些“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推動了博物館的建立,D正確;A錯在“源于”,排除;BC均和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2024?周至縣一模)1952年至1953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制定了“中國通史陳列”的新原則,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產工具、生產關系上”,增加以漢畫像石等為載體的牛耕圖和收獲圖,減少展示文化藝術或宮廷生活的陳列品。北京歷史博物館的這一舉措()A.凸顯了文化建設的人民性 B.順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C.印證黨工作重心發(fā)生轉移 D.折射出經濟建設與文化發(fā)展割裂【分析】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把主要力量放在生產工具、生產關系上”“增加以漢畫像石等為載體的牛耕圖和收獲圖”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京歷史博物館大量展示能夠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工具,這體現出博物館建設堅持服務于人民,展示人民大眾的智慧與生活,A項正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1956—1966年,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工作重心轉移,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博物館發(fā)展的經濟職能,而且北京歷史博物館的上述舉措也并未反映出文化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割裂,反而是一種繼承,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4春?漣源市月考)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棺槨制作于公元前600年,下表是該木棺制作的主要材料及來源地。由此可知()主要材料來源地木料黎巴嫩青金石阿富汗瀝青兩河流域黃金努比亞(位于尼羅河流域)A.埃及人成為東西方聯(lián)系的橋梁 B.西亞與北非文明區(qū)首次統(tǒng)一起來 C.博物館具有保存多元文化功能 D.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強文化認同感【分析】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棺槨主要材料來自各地,說明博物館具有保存多元文化功能,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東方內部的交流,沒有涉及東西方交流,排除A項;盡管材料反映了西亞與北非文明的聯(lián)系,但無法判斷為第一次統(tǒng)一起來,排除B項;材料多源性旨在加強文化多元特點,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3春?湖州期末)原陜甘寧邊區(qū)主席林伯渠于1959年9月將受命保存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銀印(如圖)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他說“革命的印把子,是永遠不能丟掉的”。下列對此表述不正確的是()A.說明中國民間收藏家重視收藏文物 B.受贈博物館現稱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C.見證先輩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D.展現中華兒女革命文化的血脈綿延【分析】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林伯渠曾經是陜甘寧邊區(qū)主席,不屬于民間收藏家,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合并了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銀印見證了先輩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展現中華兒女革命文化的血脈綿延,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銀印展現了中華兒女革命文化的血脈綿延,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4春?寧波期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某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運河:“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規(guī)劃一座新‘港口城市’的產物,體現了歷史與城市的完美結合。”關于該運河,表述不正確的是()A.作為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B.有利于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 C.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運河 D.立足于荷蘭繁榮的經濟和文化【分析】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規(guī)劃一座新‘港口城市’的產物,體現了歷史與城市的完美結合”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tǒng)。歐洲歷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運河是法國的米迪運河,表述不正確,C項符合題意;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系統(tǒng)作為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有利于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立足于荷蘭繁榮的經濟和文化,ABD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2023秋?紹興月考)1974年,針對因經濟水平不同致使世界遺產申報的國家不平衡,文化遺產數量分布不均衡的突出問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要確保《世界遺產名錄》能反映出“具有代表性的、均衡的《世界遺產名錄》的全球戰(zhàn)略“。材料說明,“決定”的主要目的在于()①突出《世界遺產名錄》的多元性②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③降低《世界遺產名錄》的限制性④增加落后國家文化遺產入圍數量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遺產,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據材料“經濟水平不同致使世界遺產申報的國家不平衡,文化遺產數量分布不均衡的突出問題”和“具有代表性的、均衡的《世界遺產名錄》的全球戰(zhàn)略”可知,該決定旨在降低因經濟水平不同造成的世界遺產申報的國家不平衡問題,使世界遺產的來源涵蓋更多國家,使其內容具有代表性、均衡的特點,有利于促進《世界遺產名錄》中的遺產來源的多元性,也能增加落后國家文化遺產入圍數量,①④正確;該決定與經濟全球化關系不大,②不符合題意;《世界遺產名錄》的限制性屬于其準入規(guī)則范疇,該決定并沒有改變其準入規(guī)則,只是為了解決申報國家不平衡問題,③不符合題意,綜上,D正確,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遺產,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16.(2023秋?常州期中)有學者說“古希臘人幾乎將全部的建筑熱情都傾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現存的建筑遺址,如大量使用不易朽壞的石材的神廟、劇場、競技場等,都深深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大型公共建筑反映中央集權的加強 B.多山臨海的惡劣環(huán)境無法營建民居 C.民主政治有助于人們投身公共事務 D.古希臘的建筑形態(tài)受到羅馬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了古希臘的歷史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古希臘人幾乎將全部的建筑熱情都傾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注重公共建筑的修建。是因為古希實行民主政治,鼓勵民眾關注城邦事務,參與公共生活,推動了公共建筑的修建,C項正確;大型公共建筑的修建與古希臘實行民主政治有關,而非中央集權,排除A項;古希臘人在多山臨海的環(huán)境下生存,能夠營建民居,排除B項;古羅馬的建筑形態(tài)受到古希臘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古希臘的歷史遺產,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4秋?臨夏州期末)古羅馬時期,絕大多數人住在被稱為“島屋”(如圖)的狹小公寓里。島屋一般有三到五層樓高,可容納30到50人,其底層通常是面向街道的商店。較大的公寓也在底部附近,最小的公寓在頂部。這類建筑()A.重塑了國民的等級觀念 B.有效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 C.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D.有助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分析】本題考查了古羅馬的歷史遺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重塑了國民的等級觀念:雖然公寓的大小和位置反映了居住者的社會地位,但“島屋”本身并不直接涉及等級觀念的重塑。等級觀念更多是由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而非居住形式。因此,A項不符合題意。B.有效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公寓的大小和位置雖然反映了貧富差異,但“島屋”這種居住形式本身并不具備減少貧富差距的功能。相反,它更多地是貧富差距的一種體現。因此,B項錯誤。C.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從描述來看,“島屋”是狹小的公寓,容納人數多,且最小公寓位于頂部,這很可能意味著居住條件并不優(yōu)越。因此,C項“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并不準確。D.有助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島屋”的設計特點——多層、高密度、底層商用——明顯體現了對城市空間的高效利用。這種居住形式能夠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容納更多的人口,同時滿足商業(yè)活動的需求。因此,D項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8.(2024秋?武威期末)下表所示是對距今約5000年的河北滄州啞叭莊文化遺址中主要出土文物及所發(fā)現的遺跡所作的歸類。對表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啞叭莊文化時期()主要生活用具罐、鬲、甕、壺、盆、碗、杯等陶器。陶器種類豐富,有夾砂紅陶、夾砂黑陶、泥質紅陶、泥制黑灰陶等主要生產工具由石、骨、蚌、陶制作的石斧、鏟、刀較多,還有鏃(箭)、骨錐、針、匕、蚌鐮、鋸、陶紡輪、陶網墜等水井有7眼之多A.手工業(yè)成為獨立部門 B.經濟形態(tài)多元 C.已出現養(yǎng)蠶繅絲技術 D.小農經濟形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早期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表格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答】材料“罐、鬲、甕、壺、盆、碗、杯等陶器”“由石、骨、蚌、陶制作的石斧、鏟、刀較多”“還有鏃(箭)、骨錐、針、匕、蚌鐮、鋸、陶紡輪、陶網墜等”“水井有7眼之多”體現的是啞叭莊文化時期的手工業(yè)生產、漁獵及農業(yè)生產生活,強調的是經濟形態(tài)多元,B項正確;中國古代,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這一過程發(fā)生在原始社會晚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關于養(yǎng)蠶繅絲的說法,排除C項;小農經濟形成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早期文明,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19.(2024?聊城模擬)如表所列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或更新發(fā)布的主要文件。它們共同體現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世界遺產名錄》收錄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1998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9年《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已收錄33個國家的53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36項和自然遺產17項)A.完善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B.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 C.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D.有效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分析】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文件包含了保護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體現出注重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B項正確;A是影響,不是所體現的理念,排除A項;“確保”一詞過于夸張,排除C項;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這些文件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0.(2024?天心區(qū)校級二模)閱讀如表,這表明我國在新世紀()時間舉辦地名稱2004年蘇州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2005年西安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2006年紹興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國際會議2007年北京東亞地區(qū)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2010年上海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第22屆大會暨第25次全體會議A.主動守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B.主導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文化活動 C.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較嚴峻 D.依靠國際力量推動國內遺產保護【分析】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會議基本是國際性的遺產大會,召開的地點都在中國,可見是以中國主導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文化活動,B項正確;主動守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召開系列國際會議,沒有表明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較嚴峻,排除C項;材料的會議都是國際會議,未體現國內遺產保護,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4?江油市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以來,書院逐漸興起。書院的發(fā)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動等諸多因素影響。朝代書院總數/所北方分布總數/所書院數量居于前四位的省份(按今日省份統(tǒng)計)唐4813湖南、江西、陜西、福建、四川(與福建并列第四)宋71119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元29667江西、浙江、山東、湖南明1699364江西、浙江、廣東、河南清3868946浙江、四川、廣東、江西——據鄧洪波、陳谷嘉《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整理圍繞“書院的變化”這一主題,從材料中任選一個朝代,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須包含所選朝代、影響因素;闡述時,所舉史實須與所選朝代密切相關;緊扣主題,持論有據,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唐代以來,書院逐漸興起。書院的發(fā)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動等諸多因素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構建各有效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史實論證,史論結合,得出正確的結論。首先擬定論題。根據表格內容及材料來源,可以提取書院與科舉制兩個關鍵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討論兩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擬定論題為“宋代書院的發(fā)展是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進行論述時,考生按照常規(guī)的思路即可,可以從書院產生的經濟,政治,思想基礎進行論述,考生先陳述書院產生的政治基礎:宋代中央集權加強,統(tǒng)治者推行崇文政策,社會風氣尚文,科舉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錄取的人數更多,為書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政治環(huán)境。接下來考生可以從經濟的角度進行論述,宋朝商品經濟得到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