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丹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舊日之社會構造,與西洋中古及近代社會皆不同。假如我們說西洋近代社會為個人本位的社會、階級對立的社會;那末,中國舊社會可說為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倫理關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國人生活里關系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說:是人類都有夫婦、父子,即都有家庭;何為而中國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誠非中國人所獨有;而以缺乏集團生活,團體與個人的關系輕松若無物,家庭關系就特別顯露出來。倫理關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為倫理?倫即倫偶之意,就是說:人與人都在相關系中。人一生下來就有與他相關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既在相關系中而生活,彼此就發生情誼。親切相關之情發乎天倫骨肉,乃至一切相關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關之人,隨其親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也即表示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集團生活中每課其分子以義務,那是硬性的、機械的;而這是軟性的、自由的。在集團生活中發達了紀律,講法而不講情;在這種生活中發達了情理,而紀律不足,恰好相反。西洋始既以團體生活過重,隱沒倫理情誼;繼又以反團體而抬高個人,形成個人本位的社會;于是他們的人生,無論在法制上、禮俗上處處形見其自己本位主義,一切從權利觀念出發。倫理關系發達的中國社會反是。人類在情感中皆以對方為主(在欲望中則自己為主),故倫理關系彼此互以對方為重;一個人似不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為他人而存在者。這種社會,可稱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隱然有似一種共產。但此共產,其相與為共的視其倫理關系之親疏、厚薄為準:愈親厚愈要共,以次遞減。同時,也要看這財產的大小;財產愈大,將愈為多數人所共。蓋不但親厚者共之,即對較遠的倫理關系,也不能不負擔一些義務也。此其分際關系自有伸縮,全在情理二字上取決,但不決定于法律。因根本上沒有一超倫理的大團體力量(國家權力)為法律所自出。說到政治,不但整個的政治組織放在一個倫理的關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維持大家倫理的相安?_如何讓人人彼此倫理的關系各作到好處(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理想要求,更無其他。這與西洋近代國家以法律保障個人利益為其責任者,迥然不同。(摘編自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材料二: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我用這譬喻是在想具體一些,使我們看到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系的一種格局。我們不妨稱之作團體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一位朋友寫信給你說他將要“帶了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我們中國,很少有人能說得出這個“家”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么人。自家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釋名》于“淪”字下也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說:凡是有“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禮記·大傳》里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意思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架格是不能變的,變的只是利用這架格所做的事。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范圍,我們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其實當西洋的外交家在國際會議里為了自己國家爭利益,不惜犧牲世界和平和別國合法利益時,也是這樣的。所不同的是,他們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但不能犧牲它來成全別種團體。這是現代國家觀念,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的。(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差序格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家庭在中國人生活里關系特重,是因為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團體與個人的關系輕松若無物。B.與個人本位社會不同,倫理本位社會在法制、禮俗上都以對方為重,一切皆從對方利益出發。C.在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有遠近厚薄之分。D.“倫”重在分別,是有差等的次序,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往來的人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A.在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可以找兄弟甚至找與自己沒有關系的陌生人借錢買房。B.為維持社會秩序,西方依恃于法律,講究權利;中國倚重于禮俗,注重情理。C.“淪、論、輪、綸、掄”等以“侖”為偏旁的字,有條理、類別、秩序之意。D.在團體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對而言的,站在合適的角度,公的也可以是私的。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通過中西社會的對比,提出中國舊社會屬于倫理本位社會的認識。B.材料一層層遞進,從家庭內外分析問題,又從政治經濟等方面解釋成因。C.材料二第一段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西洋社會人際關系的團體格局。D.材料二引用《禮記》,用于論證“倫”的含義,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說服力。4.兩則材料都談到了倫理關系的差異性,但論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則材料的觀點對當下中國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國際爭端有什么啟示?【答案】1.B2.A3.D4.①材料一從義務關系的角度,談倫理關系的差異性;②材料二從“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談倫理關系的差異性。5.①求同存異(依據:中西方社會結構存在差異);②履行應盡義務,維護他國的合法權益(依據:維持大家的倫理相安);③樹立現代國家觀念,保障并爭取自己的國家利益。(依據:西方會為了國家這個團體,犧牲上下雙方而成全自己)【解析】【導語】材料一指出中國舊社會是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倫理關系始于家庭,彼此重情義盡義務,經濟似共產,政治求倫理相安。材料二表明西洋社會是團體格局,家庭界限清,中國是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倫”有差等,公和私相對,鄉土社會無現代國家觀念。【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一切皆從對方利益出發”錯,據材料一倒數第二段“在欲望中則自己為主”可知,“一切皆從對方出發”以偏概全。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可以找兄弟甚至找與自己沒有關系的陌生人借錢買房”錯,材料一最后一段“但此共產,其相與為共的視其倫理關系之親疏、厚薄為準:愈親厚愈要共,以次遞減。同時,也要看這財產的大小;財產愈大,將愈為多數人所共”,所以“房子”這樣的大額共產是不適用于陌生人。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引用《禮記》,用于論證‘倫’的含義,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說服力”張冠李戴,用于論證“倫”含義的是《釋名》和潘光旦先生的話;而引用《禮記》,是為了說明“倫”的類別和作用;增強說服力,但不能增加文采。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從義務關系角度談倫理關系的差異性:材料一明確指出倫理關系始于家庭且不止于家庭,其本質是情誼關系,進而產生相互間的義務關系。它強調在倫理關系中,因情而有義,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不同的親屬關系對應著不同的義務。與西洋集團生活中硬性、機械地課其分子以義務不同,中國倫理關系中的義務是軟性、自由的,發達的是情理而非紀律。通過對比,突出了中國倫理關系中義務關系的獨特性,以此闡述倫理關系的差異性,是從義務關系的層面來展開論述的。②材料二從“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談倫理關系的差異性:材料二先將西洋社會比作“捆柴”式的團體格局,家庭界限分明;而中國社會是“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與他人形成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對“倫”進行解釋,指出“倫”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重在分別,有差等的次序。通過對“差序格局”這一概念的詳細界定,清晰地展現出中國社會倫理關系的特點,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論述了倫理關系的差異性。【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求同存異(依據:中西方社會結構存在差異):材料一指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倫理關系基于情誼和義務;材料二則表明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與中國的差序格局不同。中西方社會結構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客觀事實。在國際事務中,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就如同中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因此,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尊重各國的差異,尋找共同利益點,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關系的和諧發展。②履行應盡義務,維護他國的合法權益(依據:維持大家的倫理相安):材料一提到中國社會的政治目的是維持大家倫理的相安,在倫理關系中彼此互以對方為重,有相互應盡的義務。這啟示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應尊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履行自己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和義務,維護他國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社會中建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促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③樹立現代國家觀念,保障并爭取自己的國家利益(依據:西方會為了國家這個團體,犧牲上下雙方而成全自己):材料二指出西方把國家看成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了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但不能犧牲它來成全別種團體。這體現了西方的現代國家觀念中對國家利益的重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需要樹立現代國家觀念,在尊重他國利益的同時,堅定地保障和爭取自己的國家利益。因為只有國家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履行國際責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二)現代文閱讀Ⅱ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懷李叔同先生豐子愷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后來的弘一法師。那時我是預科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里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吃驚更是不小。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只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在這樣布置的講臺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出,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以為李先生不看見的,其實他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后,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說過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最不易忘卻的,是有一次上彈琴課的時候。我們正看李先生范奏,有一個同學放一個屁,沒有聲音,卻是很臭。鋼琴及李先生十數同學全部沉浸在亞莫尼亞氣體中。同學大都掩鼻或發出討厭的聲音。李先生眉頭一皺,管自彈琴。彈到后來,亞莫尼亞氣散光了,他的眉頭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課鈴響了。李先生立起來一鞠躬,表示散課。散課以后,同學還未出門,李先生又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還有一句話。”大家又肅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以后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又一鞠躬,表示叫我們出去。同學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李先生用這樣的態度未教我們音樂,因此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于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在別的學校里,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我們這師范學校里,音樂教師最有權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時,是一個翩翩公子。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征文,名字屢列第一。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后面掛著胖辮子,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后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我見過他當時的照片:高帽子、燕尾服、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梁上,竟活像一個西洋人。他在日本創辦春柳劇社,曾糾集留學同志,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他回國后,后來應杭州師范之聘。我就是杭州師范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于儀表很講究。雖然布衣,卻很稱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一向描慣臨畫,起初無從著手。四十余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像樣的。后來他范畫給我們看。畫畢把范畫揭在黑板上。同學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摹。只有我和少數同學,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于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出來的。我們也應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蘆呢?于是我的畫進步起來。不久他就學佛,出家為僧,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后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余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后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慶。我發愿到重慶后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徒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師圓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橋客寓。(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叔同先生音樂課前早早做好了一切準備,這成為“音樂教師最有權威”的重要原因。B.李叔同先生赴日本留學期間,曾把腰束小,扮演茶花女,體現了他對藝術的滿腔熱愛。C.李叔同先生回國后換上粗布袍子,說明他與西方思想決裂,顯示了堅定的愛國意志。D.李叔同先生出家為僧后,我們仍有書信往來,在多余的宣紙、幾分郵票中延續師生情。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生的打鬧“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其對李叔同先生的敬畏。B.“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走馬”一詞運用夸張的手法,極寫寬廣,幽默而富有情趣。C.文章多次寫到李叔同先生的著裝,表明他對于儀表很講究,體現了他認真的性格特點。D.文章中寫李叔同先生坐藤椅子時,用“輕輕”“慢慢”兩個疊詞,表現出他的慈悲之心。8.文章最后一段中畫橫線的句子,表達了多重情感。請加以概括。9.文章中頻頻出現諸如“距今二十九年前”“后來”“他回國后”“現在”之類標示時間線索的語句,產生了怎樣的敘述效果?請簡要分析。【答案】6.C7.A8.①遺憾,②懷念,③敬仰,④繼承先生遺訓的決心。9.①整體上回溯性地講述事件,具有一種時間的縱深感;②主體事件的敘述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交代,脈絡清楚;③展現出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歷程,使形象更加豐滿。【解析】【導語】《懷李叔同先生》中,豐子愷深情回憶往昔。李叔同教學時嚴肅認真,使學生敬畏又敬仰。他經歷多元,從富家公子到留學歸來任教,再到出家。生活里的慈悲之舉盡顯其高尚。他雖已圓寂,但其“認真”遺訓,永遠影響著豐子愷,也讓讀者感受到其人格魅力。【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與西方思想的決裂”不正確。李叔同先生回國后換上粗布袍子,并不是與西方思想的決裂,也不能顯示堅定的愛國意志,更多的是他個人在人生追求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轉變,體現的是他對自身修養等精神層面的新的追求。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A.“側面描寫”錯,“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是對學生的正面描寫。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含義、多角度探究情感內涵的能力。①遺憾: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豐子愷未能與之有更多相處時光,“噩耗”一詞,體現出他對先生離世這一事實的悲痛與無奈,暗含深深遺憾。②懷念:豐子愷聽聞先生去世,便發愿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這一行為是對往昔與先生相處點滴的懷念,借畫像之舉緬懷先生。③敬仰:先生的人格魅力、教學態度以及慈悲心懷,令豐子愷心生敬仰。發愿畫像、銘記遺訓等,都是他對先生敬仰的外在表現。④繼承決心:“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明確表明豐子愷將繼承先生遺訓,傳承先生認真做事的精神,凸顯其決心。【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特點和敘述效果的能力。①整體上回溯性地講述事件,具有一種時間的縱深感:文章開篇“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以一種回憶往昔的口吻展開敘述,讓讀者瞬間感受到時間的跨度。“距今二十九年前”這樣的表述,將過去的事情拉到眼前,形成了一種時空的對比,使讀者能夠意識到這是作者對多年前經歷的回顧。隨著文中不斷出現“后來”“他回國后”“現在”等時間詞,作者像是在沿著時間的軌跡,逐步揭開那些塵封的記憶。這種回溯性的敘述方式,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時間的縱深感,仿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領略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以及作者與他之間的情誼。②主體事件的敘述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交代,脈絡清楚:從最初在學校見到李叔同先生,描述他作為音樂教師時的教學場景,到“后來”他的身份轉變,如去日本留學、回國任教等,再到“現在”先生圓寂,作者對主體事件的敘述嚴格遵循時間順序。這種按照時間順序的敘述方式,使得文章的脈絡清晰可見。讀者能夠很容易地梳理出事件的發展過程,了解到李叔同先生在不同階段的經歷和變化,以及作者與他之間關系的演進。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對應著一個階段的故事,使整個敘述有條不紊,易于理解。③展現出李叔同先生的人生歷程,使形象更加豐滿:這些時間線索語句串聯起了李叔同先生不同時期的人生經歷。從“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時,是一個翩翩公子”,到“后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成為留學生,再到“他回國后”應杭州師范之聘成為教師,最后“現在”出家圓寂。通過按照時間順序的描述,讀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李叔同先生的人生軌跡,看到他在不同階段的生活狀態、思想轉變和行為選擇。這種多維度的呈現,使李叔同先生的形象不再是單一的、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豐滿的,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品質和人生追求。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于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于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節選自劉大櫆《游三游洞記》)材料二:劉海峰先生,名大櫆。生而好學,讀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康熙末,方侍郎苞[注]名大重于京師矣。見海峰,大奇之,語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劉大櫆,乃今世韓歐才也!”自是天下皆聞劉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數十年,應順天府試,兩登副榜,終不得舉。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乾隆十五年舉經學,皆不錄用。朝官相知、提督學政者,率邀之幕中閱文。因歷天下佳山水,為歌詩自發其意。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時嘗作詩以視海寧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詩不能佳,徒奪為文力,不如專為文。”方侍郎從之,終身未嘗作詩。至海峰則文與詩并極其力,能包括古人之異體镕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豈非其才之絕出今古者哉!(節選自姚鼐《劉海峰先生傳》)[注]方侍郎苞:方苞,官至禮部右侍郎。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溪之外翠壁A千尋B其下C有徑D薪采者E負薪F行歌G縷縷H不絕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陟,攀登,與《出師表》中的“陟罰臧否”的“陟”意思不同。B.之,與《荀子·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C.首,意動用法,與《赤壁賦》中“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侶”用法相同。D.奧秘,深遠含蓄,與現代漢語中的“宇宙的奧秘”的“奧秘”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敲擊三游洞的石頭會聽到種種樂器之聲,人在洞中唱歌,聲音轟響,如有伴奏,十分奇妙。B.劉大櫆認為,能到三游洞欣賞風光的人和不能到三游洞游玩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幸與不幸。C.劉大櫆不僅擅長仿效古人的文章,且詩文俱佳,能融合古人的不同樣式,形成自己的風格。D.方苞是當時的文學大家,姚鼐兩次提到方苞不如劉大櫆,以此反襯劉大櫆的文學才華之高。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2)因歷天下佳山水,為歌詩自發其意。14.有人認為三游洞“美好不外見”恰似劉大櫆的人生寫照,請結合材料二劉大櫆的人生際遇,分析他如此感慨的原因。【答案】10BDG11.B12.D13.(1)山川的美景,如果它出現在四通八達(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會接踵而至。(2)(劉海峰)趁機游玩天下美麗的山水,寫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14.①劉大櫆才華橫溢但始終不得重用;②三游洞風光美好卻因地僻而不被眾人欣賞。【解析】【導語】材料一,劉大櫆游三游洞,描繪洞內奇妙聲響、洞外美景,感慨洞因名人得名,自己雖游歷卻似蟲鳥,嘆美好處常處荒僻。材料二,介紹劉大櫆生而好學,得方苞贊賞,卻科舉不順,其文詩俱佳,才絕出今古,展現其生平與文學成就。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深溪兩岸是高達幾千尺的翠綠崖壁,那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如絲縷般連續不斷。“翠壁千尋”是定語后置,“千尋”是后置定語,其后B處斷開;“其下有徑”主謂賓齊全,其后D處斷開;“薪采者負薪行歌”是主謂句,“負薪行歌”作謂語,其后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和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攀登/提拔。句意: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賞罰褒貶。B.錯誤。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C.正確。都是意動用法,以……為首/以……為伴侶。句意:一定首推侍郎方苞。/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D.正確。深遠含蓄/奧妙隱秘。句意:一定首推侍郎方苞。/宇宙的奧妙神秘。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方苞不如劉大櫆,以此反襯劉大櫆的文學才華之高”錯,姚鼐并沒有認為“方苞不如劉大櫆”;且“反襯”不正確,應是“正襯”。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勝”,美景;“使”,如果;“踵相接”,接踵而至,一個接一個到來。(2)“因”,趁機;“歷”,游歷;“發”,表達。【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劉大櫆才華橫溢但始終不得重用:從材料二可知,劉大櫆“生而好學,讀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連當時名重京師的方苞見了他都“大奇之”,并評價他“乃今世韓歐才也”,這充分表明劉大櫆具有卓越的文學才華,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然而,“自康熙至乾隆數十年,應順天府試,兩登副榜,終不得舉。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乾隆十五年舉經學,皆不錄用”,盡管他有才華,卻在科舉道路上屢屢受挫,始終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他的才能就如同被埋沒一般,不被世人所重視和賞識。②三游洞風光美好卻因地僻而不被眾人欣賞:材料一詳細描寫了三游洞的奇妙之處,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洞內石頭敲擊發出如鐘磬、鼓音等各種美妙聲音,“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洞外景色也十分秀麗。但“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它地處荒遠偏僻之地,美好的景致不能被外界所知曉,很少有人能夠欣賞到它的美,就如同劉大櫆的才華不被人發現和認可一樣。參考譯文:材料一: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鐘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方正,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這地方還有些石頭夾雜著泥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的鼓音。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深溪兩岸是高達幾千尺的翠綠崖壁,那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如絲縷般連續不斷。以前白樂天從江州司馬升為忠州刺史,元微之恰好從通州將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微之在夷陵相會,喝酒喝得十分高興,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所以一起來此洞游玩,洞因為這三人而得名。后來,歐陽永叔及黃魯直兩個人都因為被排斥貶官,相繼來到此洞,有的還寫了詩文來記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誰排斥我嗎?是誰把我貶到這里的嗎?和我一起來游玩的,有學使陳公的兒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里,也沒有辦法,而陳公因為公務不能一起來。但是即使他來了,到底是有幸還是不幸呢?像樂天、微之這樣的人就是世俗所說的高人,地位顯赫,名重一時,所以凡是他們足跡經過的地方,都流傳后世,而且那個地方也因為那些人出名。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的美景,如果出現在四通八達(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會接踵而至。但是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前來領略它的美好風光。唉,這哪里是一個人的不幸呢?材料二:劉海峰先生,名叫大櫆,生性喜歡學習,讀古人的文章,就明白它的意思,并且善于模仿古人的文章。康熙末年,侍郎方苞在京城的名聲很大。見到了劉海峰,認為他非常奇特,就對人說:“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說的呢?我的同鄉劉大櫆,是當今的韓愈和歐陽修啊!”從這以后,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劉海峰。可是,從康熙到乾隆幾十年間,劉海峰在順天府應鄉試,兩次名列副榜,最終還是沒有考中舉人。乾隆元年被舉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乾隆十五年又被舉薦參加經學考試,都沒有被錄用。朝廷中了解他的官員、提督學政等人,都來邀請他到幕府中看文章。(劉海峰)趁機游玩天下美麗的山水,寫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天下要說善寫文章的人,一定首推侍郎方苞。方侍郎年少時,曾經把自寫的詩歌拿來給海寧人查慎行侍郎看,查侍郎說:“你的詩歌寫得不好,白白地耗損了寫文章的力氣,不如專心于寫文章。”方苞聽從了他的話,終身未曾寫過詩。到劉海峰,卻是詩歌文章一起極盡他的才氣,能夠總括古人的不同樣式,熔鑄而形成自己的體式,雄壯豪放深遠含蓄,情感奔放,難道不是他的才氣遠遠超出了古今的文人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雙竹湛師房二首①蘇軾(其一)我本江湖一釣舟,意嫌高屋冷颼颼。羨師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盡日留。(其二)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②。白灰旋③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注]①這組詩是熙寧六年(1073)作者題寫在杭州雙竹寺住持湛師和尚禪房墻壁上的兩首詩。熙寧四年,作者因與朝廷主政者政見不合,自請外放,到杭州任職。②釭(gāng):油燈。③旋:屢次。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詩第二句從視覺、觸覺角度寫詩人游山寺所見的情景,景中寓情。B.第一首詩的后兩句寫湛師的禪房雖只一丈見方,但終日飄香,了無塵俗。C.第二首詩首句“暮鼓朝鐘”,既寫寺僧生活規律,也寫寺院的環境幽靜。D.第二首詩第四句寫詩人獨臥禪室,靜聽蕭蕭風雨打窗之聲,心緒復雜。16.蘇軾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其詩文常體現出復雜矛盾的思想。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兩首詩包含的復雜思想。【答案】15.A16.①詩人覺得“高屋”令人心寒意冷,表現出他對官場的厭倦;②詩人因羨慕湛師的禪房清靜,借宿山寺,體現出他尋求寧靜的超脫(或:對雙竹湛師生活環境的贊美與向往);③詩人夜宿寺院,對著殘燈孤枕而眠,體現他內心的孤獨失意。④白灰中通紅的燈火,象征詩人心中未滅的政治熱情;⑤詩人靜處禪室,臥聽風雨,既有失意的落寞,也有超曠的襟懷。【解析】【導語】蘇軾這兩首詩,借對湛師方丈室及室內生活的描寫,表達對禪房清幽的向往,展現自身厭倦官場、孤獨落寞心境。借景抒情,在暮鼓、殘燈、爐火、雨打窗中,盡顯復雜心緒。【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寫詩人游山寺所見的情景”錯,“高屋冷颼颼”不是作者游山寺所見情景,是作者平時的居住環境,也喻指官場。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對官場的厭倦:“意嫌高屋冷颼颼”,“高屋”象征官場高位,“冷颼颼”既指環境的清冷,更暗示官場的孤寂與壓力,“嫌”字直接體現出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情緒,這是他對現實仕途不順的一種態度,與儒家積極入世但又在官場受挫后的心境相契合。②尋求寧靜的超脫:“羨師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盡日留”,詩人羨慕湛師禪房的清靜,希望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心靈的安寧,這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寧靜,以及佛家追求內心超脫的思想影響。借宿山寺,向往禪房生活,是他試圖擺脫塵世紛擾,尋求精神慰藉的表現。③內心的孤獨失意:“閉門孤枕對殘釭”,描繪出詩人獨自閉門,對著殘燈孤枕而眠的場景,“孤”“殘”等字營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圍,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失意,反映出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與無奈。④未滅的政治熱情:“白灰旋撥通紅火”,白灰下隱藏的通紅的火,象征著詩人雖然身處困境,對官場也有厭倦情緒,但內心深處仍懷有政治熱情和抱負,就像被白灰掩蓋的火,依然有重新燃燒的可能,這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潛在體現。⑤失意的落寞與超曠的襟懷:“臥聽蕭蕭雨打窗”,詩人靜處禪室,聽著風雨聲,既包含著因人生失意而產生的落寞之感,又展現出一種超脫于塵世喧囂的曠達胸懷。在這種靜謐的氛圍中,他能夠以一種較為超脫的心態去感受自然,體現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對他的影響,使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精神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從前提到教師的職責,我們很容易想到韓愈《師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今教師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2)恩格斯認為人類與動物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這與荀子《勸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有相通之處。(3)中國古代詩歌講究含蓄內斂,但也不乏直抒胸臆的佳句,如我們學過的“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強烈,盡顯愁緒的張力。【答案】①.師者②.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君子生非異也④.善假于物也⑤.慨當以慷⑥.憂思難忘(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受、生、慨、慷。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躲在屋里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甲),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3)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乙);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亦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①,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4)江南河港交流,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胸襟②起來。(5)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③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丙),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18.文中畫橫線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肅殺瀟灑匯合 B.肅殺灑脫會合C.寒冷灑脫匯合 D.寒冷瀟灑會合19.第(2)段中有兩個加點詞“過”,請結合語境,說說它們在語意上的差別。20.第(2)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晨霜白得像女子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更準確?21.有人認為第(5)段中加點詞“調戲”使用不當,你是否贊同?請簡述理由。22.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答案】18.B19.(1)“冬至過后”的“過”,度過。(2)“不過冷了一日兩日”的“過”,超過。20.①“黑女臉上脂粉”突出了晨霜輕薄的特點,②更能體現冬至后江南的氣候特征。21.示例一:使用不當。①“調戲”是貶義詞,②“雪月梅”都是高潔之物,③感情色彩不一致。示例二:使用恰當。①貶詞褒用,②將“雪月梅”擬人化,③詼諧幽默,④形象地表現出沉浸自然的飲酒之樂。22.甲:老年人不必說;乙:養得住植物;丙:也許不盡是江南人。【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①空,“肅殺”偏書面語,“寒冷”偏口語,此處是書面語,“肅殺”更恰當。第②空,“瀟灑”指(神情舉止等)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灑脫”指(言談、舉止、風格)自然,不拘束。此處說人的胸襟,“灑脫”更恰當。第③空,“會合”的對象為人,“匯合”的對象為水流、氣流、抽象概念。從本段多用擬人寫法看,“會合”更恰當。故選B。【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不同語境詞語含義的能力。(1)“冬至過后”的“過”:“冬至過后”中的“過”表示時間上的推移和流逝,意思是從冬至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往后度過了一段時間,強調時間的進程已經越過了冬至這一特定的日期,進入到冬至之后的時段,是對時間順序和階段的一種表述,側重于整個時間跨度的經過,有一種經歷了冬至這個時間點,進入到后續時間的意味。(2)“不過冷了一日兩日”的“過”:“不過冷了一日兩日”中的“過”意為超過,在這里是對程度和范圍的一種限定。它表達的是西北風帶來的寒冷程度和持續時間并沒有超出一日兩日這個范圍,是在說明寒冷的持續時長是有限的,僅僅在一日到兩日這樣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范圍內,強調不會有更長時間的寒冷,側重于對數量和程度界限的界定。【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①突出輕薄特點:一般來說,黑皮膚的女子所涂抹的脂粉會相對更顯輕薄,因為要讓膚色看起來自然協調,不會涂抹得過于厚重。用“黑女臉上的脂粉”來比喻晨霜,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晨霜那種細膩、輕薄的質感,就像黑女臉上那層淡淡的脂粉一樣,仿佛輕輕一抹就能化開,給人一種非常細膩、輕柔的視覺感受,而“女子臉上的脂粉”則沒有這種突出輕薄的獨特效果,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各種不同厚度的脂粉妝容,無法精準地傳達出晨霜的輕薄特質。②體現氣候特征:冬至后的江南,天氣雖有寒意但并不十分凜冽,晨霜通常不會很厚,而是薄薄的一層,這與“黑女臉上的脂粉”所呈現出的輕薄感相呼應,更能準確地體現出江南此時這種相對溫和的氣候特征。如果只是說“女子臉上的脂粉”,就無法與江南冬至后的特定氣候情境產生緊密的聯系,不能像“黑女臉上的脂粉”那樣精準地描繪出江南冬日晨霜的獨特景象,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溫和的氣候特點,削弱了對江南冬至后氣候與自然景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