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9講新民主主義革命(一)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4·新疆烏魯木齊調研)二十世紀20年頭,部分教會學校出現退學潮,學生喊出了“與其為奴,毋寧退學”的口號,紛紛離校,廣州圣三一中學學生還組成退學團。出現這一現象的緣由是()A.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B.民權主義運動的興起C.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D.中日民族沖突的激化解析材料“教會學校”“與其為奴,毋寧退學”體現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列強間的沖突,所以受到了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故C項正確。答案C2.(2024·廣西玉林、貴港、梧州調研)五四運動期間,上海學生會建立“講習團”,宣講朝鮮、越南、印度等國衰亡史,以及山東、日本介入中國及巴黎和會等問題。毛澤東則提出應定期給學生供應世界各地的報道。這些現象反映出()A.南方學運留意與工運相結合B.五四運動實際是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放眼于全球的特征D.五四運動呼喊了共產黨誕生解析依據材料“宣講朝鮮、越南、印度等國衰亡史,以及山東、日本介入中國及巴黎和會等問題。毛澤東則提出應定期給學生供應世界各地的報道”可知,五四運動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項正確。答案C3.(2024·湖北黃岡調研)“這種以武力威逼為后盾的無恥外交手段,鞏固了日本在山東和東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國變為日本的一個愛護國。在這過程中,它反而把中國的民族意識激發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新的高潮”()①促使中國民主革命發生轉折②使“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共識③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④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4.(2024·湖南長沙統測)五四運動之前,鼓吹新文化的報刊僅有《新青年》及發行才數月的《每周評論》、《新潮》、《國民》等。五四運動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間,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達四百種左右,大都為高校、特地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所創辦。這說明()A.五四運動的目標是宣揚新文化B.《新青年》雜志領導了五四運動C.五四運動促進了新文化的傳播D.陳獨秀成為五四運動總司令解析依據五四運動的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可知主要目標是反帝反封建,故A項錯誤;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不是《新青年》雜志,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五四運動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間,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達四百種左右”可知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思想文化的傳播,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強調陳獨秀的作用,故D項錯誤。答案C5.(2024·北京海淀模擬)中國共產黨其次次全國代表大會被評價為“找到了與中國實際的聯系并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一些學者認為這次大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次會議()A.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探究B.提出了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綱領C.探究出中國特色的武裝斗爭的道路D.確立了武裝抗拒國民黨的總方針解析中共七大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探究,故A項錯誤;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故B項正確;井岡山的斗爭探究出中國特色的武裝斗爭的道路,故C項錯誤;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抗拒國民黨的總方針,故D項錯誤。答案B6.(2024·云南昆明檢測)“清廷雖覆,而我竟陷于為列強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則立于民眾之地位,而為之向導,所關切者,民眾之利害也”。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中提出的這一主見有利于()A.結束清朝專制統治 B.反對軍閥復辟帝制C.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D.穩固抗日民族陣營解析國民黨一大召開于1924年,清朝專制統治1912年結束,故A項錯誤;袁世凱復辟是1915年,故B項錯誤;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記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故C項正確;抗戰始于1937年,故D項錯誤。答案C7.(2024·山東濟南模擬)下圖是一幅近代斗爭示意圖,與此對應的時代主題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C.“國共合作,共赴國難” D.“將革命進行究竟”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革命依據地建設,與圖中斗爭進程形勢不符合,故A項錯誤;“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屬于國民大革命時期,圖中的斗爭形勢應當是該時期的北伐斗爭,故B項正確;“國共合作,共赴國難”是指抗日斗爭時期,該時期國共形成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與圖中形勢不符合,故C項錯誤;“將革命進行究竟”屬于解放斗爭時期,從北方向南、西南、西北追殲殘敵,與圖中形勢不吻合,故D項錯誤。答案B8.(2024·遼寧錦州模擬)有觀點認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抗拒帝國主義及其幫兇的過程。從這一觀點動身,對下列歷史現象評價最高的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護法運動 D.北伐斗爭解析洋務運動不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故A項錯誤;戊戌變法不是中國人民抗拒帝國主義及其幫兇的過程,故B項錯誤;護法運動是孫中山維護《臨時約法》的斗爭,不符合題意,故C項錯誤;北伐斗爭是推翻軍閥,打倒列強的斗爭,故D項正確。答案D9.(2024·廣東廣州模擬)國共兩黨曾主動開展農村動員工作,在廣州、武漢等地培訓大量農夫運動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發表了一系列以農村、農夫為題材的文章。這些情形出現的歷史背景是()A.農村革命依據地的廣泛建立B.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C.國共兩黨停止內戰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國共兩黨均主動開展農村動員工作,培訓農夫運動干部,發表農村和農夫題材文章,應當是在第一次國民革命運動時期。農村革命依據地的廣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故A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國共兩黨停止內戰,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戰起先之后,故C項錯誤;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故D項錯誤。答案B10.(2024·四川德陽三模)陳獨秀贊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工人及貶低農夫的普遍看法,認為進步的城市力氣應充當運動先鋒,而落后的農夫應順服地跟從。他的這一思路()A.指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B.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C.脫離了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D.有利于正確相識革命的性質解析材料中陳獨秀贊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工人及貶低農夫的普遍看法,但并沒有指出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故A項錯誤;革命統一戰線應包括“工人、農夫、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陳獨秀重視工人及貶低農夫的看法不利于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故B項錯誤;中國的國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農夫占了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陳獨秀的看法脫離了中國社會的實際,故C項正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動力是工人、農夫、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陳獨秀重視工人及貶低農夫的看法,不利于正確相識革命的性質,故D項錯誤。答案C11.(2024·山東濱州調研)視察下面兩幅地圖,據此推斷正確的是()A.斗爭的對象相同 B.斗爭的中心區域相同C.斗爭的策略相同 D.斗爭所屬的范疇相同解析太平天國斗爭對象是清政府,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對象是北洋軍閥,故A項錯誤;從圖片可知太平天國北伐中心在黃河流域,國民革命軍中心在長江流域,故B項錯誤;太平天國北伐是孤軍深化,由于缺乏援軍失敗,國民革命軍北伐是國共領導的各階級廣泛參與的革命運動,不斷取得成功,二者策略不同,故C項錯誤;太平天國與國民革命都是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民主運動,屬于民主革命范疇,故D項正確。答案D12.(2024·河南信陽模擬)“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國民黨人攻下了長沙、岳州、武昌和漢口。1927年春他們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個中國北方都歸他們統治。”這則新聞報道反映的中國政局改變是指()A.國民黨反袁斗爭的成功B.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結束C.日本侵華受到有效遏制D.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圍剿”解析袁世凱早在1916年死去,故A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是從1924年到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B項正確;日本起先局部侵華是從1931年9月18日起先,時間與題干不符,故C項錯誤;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圍剿”是在1933年起先,時間與題干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共37分)13.(2024·湖南湘西自治州調研)(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對深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統治集團內一部分官僚、士人,起先對東漢政權的前途感到擔憂。安帝、順帝統治時期不斷擴大太學規模,順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余人。各地郡國學校也紛紛建立起來,史稱“四海之內,學校如林”。這些太學生們同官僚士大夫有著親密的聯系,因此太學也便成為反對外戚、宦官專權的中心,太學生運動深刻影響了東漢政局。——摘編自史仲文《中國全史》材料二事務發生的干脆緣由為山東問題,既發之后,在未獲滿足解決之前,熱血沸騰的學生自不甘罷休,政府的高壓手段與固執的看法,愈增加了他們的生氣。5月5日,為援救被捕學生,接著要求懲辦賣國官員,拒絕巴黎和約,實行罷課。上海、天津與留學日本的學生,以及南北名流、社會團體,一樣支持。總統徐世昌為之所震懾,將被捕學生釋放,各校復課,學生得到初步的成功……當日軍蠶食華北諸省時,中國的領導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擋日本對華北的侵略,激發了學生組織公開抗拒不準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年12月9日,數千學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標語,并要求中國領導人停止內戰及團結全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摘編自《近代中國史綱》《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別概括東漢太學生運動和近代中國兩次學生運動的背景。(12分)(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學生運動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影響。結合中國近代現代歷史,就學生運動談談你的相識。(13分)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面對深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太學也便成為反對外戚、宦官專權的中心”可知,東漢太學生運動的背景為外戚、宦官專權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統治集團內一部分官僚、士人,起先對東漢政權的前途感到擔憂”,可見統治集團內部分有識之士對運動有推動;同時,“安帝、順帝統治時期不斷擴大太學規模,順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余人”,可知太學規模擴大也是運動背景之一。結合所學學問,近代中國兩次學生運動背景有: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思想解放促成學生對政治的關切;列強侵華給中國帶來了嚴峻的民族危機;政府對外政策的懦弱。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和結合所學學問,學生運動會在肯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政策和國內政治走向。東漢時期,學生運動反對外戚、宦官專權,形成了對外戚、宦官專權的抨擊浪潮;五四運動迫使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一二·九運動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其次小問,據材料和結合所學學問,從學生運動及學生運動的影響中我們可以相識到:青年學生是社會最富活力的階層之一,學生關注時政并主動參政提高了社會對時政的關注度,有利于政府妥當處理社會問題;同時學生缺乏社會閱歷,也應警惕一些別有專心之人對學生的利用。答案(1)背景:東漢太學生運動:外戚、宦官專權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集團內部分有識之士的推動;太學規模擴大。近代中國兩次學生運動: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思想解放促成學生對政治的關切;列強侵華給中國帶來了嚴峻的民族危機;政府對外政策的懦弱。(2)影響:學生運動會在肯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政策,影響國內政治走向。東漢時期,學生運動是對外戚、宦官專權的抗拒,形成了對外戚、宦官專權的抨擊浪潮;五四運動迫使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一二·九運動則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相識:青年學生是社會最富活力的階層之一,學生關注時政并主動參政提高了社會對時政的關注度,有利于政府妥當處理社會問題;同時學生缺乏社會閱歷,也應警惕一些別有專心之人對學生的利用。14.(2024·河北唐山模擬)(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圖表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1927年4月“五大”時的黨員成分黨員總數(57967名)工人農夫學問分子軍人中小商人其他所占比例(%)50.818.719.13.10.57.81928~1930年工人黨員占全體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同法下租賃合同提前終止裝修處理辦法
- 乙方承包安裝合同樣本
- 買房附件合同樣本
- 代付協議模板
- 員工借調協議合同
- 會所酒吧轉讓合同樣本
- 人力資源服務派遣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股權合作協議范例
- 與拆遷公司合同樣本
- 幼兒園教師聘用協議合同書范例
- 教學設計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全國公開課一等獎
- 江蘇碼頭工程防洪影響評價報告
- CommVault備份及恢復優勢
- GB/T 25499-20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綠地灌溉水質
- GB/T 19817-2005紡織品裝飾用織物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科舉制度
-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集體備課】(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課件
- 共聚焦顯微鏡zeisslsm700使用說明-中文版lsm
- DB4451-T 1-2021《地理標志產品+鳳凰單叢(樅)茶》-(高清現行)
- 健康體檢重要異常結果管理專家共識2019
- 35kV輸電線路工程旋挖鉆孔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