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安徽與周邊文化交流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顯現B.文明之間交流互動成為主流C.私有制產生促使階級分化D.安徽成為文化發展核心區域【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從圖中可看出,這一時期有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種文化,它們都屬于中國文化。從而可知,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顯現,A項正確;因本題材料僅表明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文明之間交流互動成為主流”的結論,排除B項;私有制和階級分化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本題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力、私有制、階級分化,排除C項;本題材料僅表明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但沒有和其它地區進行比較,不能得出“安徽成為文化發展核心區域”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2.據考古發掘,商文化中的銅鏡僅發現于殷商二期的中型墓和大型墓的祭祀坑,小型墓中沒有發現;西周文化出土銅鏡的墓葬類型較為多樣,且大、中、小型墓葬均有發現。這些發掘可用于印證()A.銅鏡功能發生明顯變化 B.銅鏡鑄造技術顯著提升C.銅鏡使用的平民化趨勢 D.墓葬的多樣性顯著增強【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到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商朝銅鏡主要發現于大中型墓葬,西周則大中小型墓葬均有發現。從而可知銅鏡使用范圍有所擴大,由上層貴族推廣到平民階層,C項正確;本題材料主要強調銅鏡使用范圍的擴大,沒有強調“銅鏡功能發生明顯變化”,排除A項;本題材料沒有銅鏡鑄造技術的對比,不能得出“銅鏡鑄造技術顯著提升”的結論,排除B項;本題材料主要強調銅鏡使用范圍的擴大,不能得出“墓葬的多樣性顯著增強”的結論,且墓葬的多樣性,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3.有學者指出:“整個春秋戰國的變革,在制度上表現為從‘禮制'到‘法制’的變革,在思想觀念上表現為從‘禮治’到‘法治"的轉化。”這一變革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 B.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C.先秦諸子百家的推動 D.各國變法運動的推進【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導致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進而推動了從“禮制”到“法制”、從“禮治”到“法治”的社會變革,B項正確;“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的表現是“禮制”到“法制”,因此“禮治”到“法治”變革的表現,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先秦諸子百家對社會變革的思想推動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是變革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項;各國變法運動也是變革的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4.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之爭和派內之爭,把無數問題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們把思維的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因此他們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如《荀子》一書不過十余萬字,但囊括了哲學、政治學、經濟、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內容。這表明百家爭鳴()A.加速了地主階級的崛起 B.迎合了富國強兵的需求C.是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 D.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內容囊括多個領域。從而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D項正確;地主階級的崛起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與百家爭鳴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雖然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有法家等流派主張富國強兵,但材料強調的是各思想流派著作內容的廣泛性和百科全書的性質,沒有特別強調富國強兵的需求,排除B項;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夏商周時期已有豐富的思想文化,百家爭鳴是中華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非源頭,排除C項。故選D項。5.秦始皇先后到嶧山、泰山,瑯琊、芝罘、東觀、碣石、會稽等地巡視,每到一地都“立石刻,頌秦德”,這些石刻被稱之為“秦七石刻”,且石刻上的文字都是秦朝“書同文”后秦文字的范本這一做法()A.破壞了區域文化的多樣性B.充分彰顯皇權至上的特點C.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制度D.極大擴展了國家統治疆域【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立石刻,頌秦德”“書同文”及所學可知,秦始皇巡視各地并用統一后的文字立石刻,既彰顯了皇帝的權威,又擴大了秦文化在各區域的影響力,有利于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從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C項正確;秦始皇的這一做法并不會直接破壞區域文化的多樣性,排除A項;“皇權至上”指的是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材料主旨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在統治疆域內的巡視,這一做法并不會直接擴大統治疆域,排除D項。故選C項。6.漢昭帝時,臣下給皇帝的奏疏都有正本和副本,在將這些奏疏呈送到皇帝之前,領尚書事的內朝官員先審查副本,并有權將之摒棄、不報告皇帝。而外朝的丞相不能進入宮廷參與皇帝的議政、決策,只是單純的行政執行機關。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專制主義不斷強化 B.君主權力受到制約C.行政中樞不斷變革 D.行政效率顯著提升【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昭帝時(中國)。據題干“臣下給皇帝的奏疏都有正本和副本,領尚書事的內朝官員先審查副本,并有權將之摒棄、不報告皇帝。而外朝的丞相不能進入宮廷參與皇帝的議政、決策”可知,內朝官員在皇帝決策前有權審查并摒棄奏疏,而外朝丞相被排除在議政、決策之外,僅負責執行。這一變化反映出皇帝通過設立內朝來加強自己的權力,使決策更加集中于皇帝本人,從而體現了專制主義的不斷強化,A項正確;因內朝官員雖有權審查奏疏,但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故不能說君主權力受到制約,排除B項;題干僅反映了漢朝時期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調整,即內朝與外朝的變化,并未涉及整個行政中樞的不斷變革,排除C項;題干并未提及這一變化對行政效率的具體影響,無法得出行政效率顯著提升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山東境內的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少數民族俑,如圖是出土的北朝墓葬胡俑,此俑眼睛深沉、鼻梁高挺,身穿帶袖風衣、頭戴風帽、下身著大口袴,與漢族俑的服飾相似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民族政權更迭頻繁 B.民族交融不斷推進C.民族隔閡徹底消弭 D.雕塑藝術空前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朝出土的胡俑的服飾與漢族俑服飾相似,說明民族間的交融不斷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現象,排除A項;“徹底消弭”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強調民族間的交融,而非雕塑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8.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并在此地廣泛設置僑州郡縣,據南朝《宋書》統計,截至南朝宋末時期,安徽地區可考的僑州郡縣共統領人口十八萬八千四百一十七,約占當時安徽地區總人口的56%。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入()A.有利于安徽地區的經濟開發B.改變了南北人口的分布格局C.破壞了安徽地區的傳統文化D.有效維護了南朝政權的穩定【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選項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南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并在此地廣泛設置僑州郡縣,且這些僑州郡縣統領的人口數量占當時安徽地區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從而可知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入為安徽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安徽地區的經濟開發,A項正確;因“改變了南北人口的分布格局”夸大了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的影響,且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因“破壞了安徽地區的傳統文化”與本題材料內容不符,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方人口大量流入安徽地區,與南朝政權的穩定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9.中唐以前,人頭稅和徭役是國家機器賴以運轉的主要賦役基礎;此后,田畝稅逐步取代人頭稅,構成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這一轉變的出現()A.直接源于均田制的破壞 B.弱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C.簡化了國家的稅收名目 D.加速了稅收制度的變革【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干“中唐以前,人頭稅和徭役是國家機器賴以運轉的主要賦役基礎;此后,田畝稅逐步取代人頭稅,構成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可知,中唐時期賦稅制度發生了轉變,實行兩稅法,由以人頭稅為主轉變為以財產稅為主。人頭稅與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緊密,因為它直接以農民個人為單位征稅。而財產稅則主要依據農民所占有的土地面積征稅,與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大。因此,田畝稅取代人頭稅,意味著國家稅收對農民人身的依賴減弱,從而弱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B項正確;均田制的破壞是導致租庸調制難以維系,而非促使田畝稅取代人頭稅,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提及稅收名目的簡化,只是說明了賦稅制度的主要稅種發生了變化,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并不能直接說明這一變革是“加速”的,排除D項。故選B項。10.宋朝的諸府州軍監,都不設正官,只派文官朝臣出去治理,謂之知某某府事,知某某州軍監事;各縣也不設縣令,只用中朝官外補,謂之知某某縣事。宋朝的這一做法()A.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求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完善了中央的行政體系 D.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據本題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宋朝地方不設正官,而是由中央派文官朝臣到地方治理,這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二府三司制的設立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求。材料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君主專制,排除A項;這一做法與行政效率的高低與否無關,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官員的設置情況,與中央行政體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遼太宗在獲取燕云地區之后,延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等管理漢人;在渤海亡國后,遼朝保留其主要官僚機構,成為管理渤海人的地方機構;對契丹及其他北方民族,采取部族制度,各部首長由國家任命,原有部族結構和習俗也得以保留。據此可知,遼朝的統治()A.充分融合了漢族的行政制度B.有效強化了政權正統性C.加速了游牧民族封建化進程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遼太宗在管理不同地區和民族時,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對漢人延用唐制,對渤海人保留其主要官僚機構,對契丹及其他北方民族采取部族制度,并保留原有部族結構和習俗。從而可知遼朝的統治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中提到遼朝對漢人延用唐制管理,但并未說明其充分融合了漢族的行政制度,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遼朝對不同地區和民族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并未直接體現其有效強化了政權正統性,排除B項;雖然遼朝采取的一些制度加速了游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其“因俗而治”的統治特點,而非游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12.宋地是茶題材壁畫墓的發源地,宋代茶題材壁畫的基本模式被遼、金吸收,如圖為宋、遼、金茶題材壁畫墓分布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各政權間榷場互市貿易發達B.宋朝的文化占據主導地位C.各民族文化交融進一步加強D.北方的飲茶之風更為盛行【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發源于宋地的茶題材壁畫墓同樣廣泛分布于遼、金的統治區域,這表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進一步加強,C項正確;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僅憑材料無法判斷這一時期各政權之間榷場的貿易情況,排除A項;僅憑壁畫的發展無法看出宋朝文化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圖示信息無法判斷北方的飲茶之風比南方盛行,排除D項。故選C項。13.宋朝時期“牌記”盛行,“牌記”上記載有出版人、刻書人、出版日期、版權聲明等信息,如圖是宋朝出版商為避免盜版而刊印的“牌記”。這一現象的出現()A.側面反映了印刷出版業的繁榮B.根源于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政策C.體現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提升D.表明活字印刷術已經相當普及【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宋朝出現了為避免盜版而刊印“牌記”可知,這一時期盜版成為社會較為普遍的現象,這從側面反映了宋朝印刷出版業的繁榮,A項正確;這一現象的出現根源于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這一時期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是否提升,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活字印刷術相當普及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表為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城市商稅征收情況。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杭州蘇州湖州秀州常州潤州江寧府合計城市(貫)82173510353931227452262662506245059296359全州(府)(貫)153393770767768869114649633950657238538978所占比例53.5%66.2%50.6%39.7%40.4%63.4%78.7%55%A.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商稅成為政府主要財源C.整體經濟水平超越前代 D.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城市商稅所占比重較大,體現了當時商稅成為政府主要財源,本質上說明當時該地區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D項正確;材料說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無法體現重農抑商政策是否松弛,排除A項;材料說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北宋經濟與其他朝代作比較,無法得出“整體經濟水平超越前代”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5.據《明史·職官志》記載:“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據此可知,明世宗時()A.內閣成為了國家決策機構B.宦官專權的問題日益突出C.宰相制度復蘇并繼續發展D.君主專制受到巨大的挑戰【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世宗時(中國)。根據材料“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結合所學可知,明世宗中葉,內閣大臣夏言、嚴嵩等位高權重,但內閣的票擬權仍受制于宦官批紅,權力實際轉移到宦官手中,從而可知宦官通過批紅掌握權力,說明宦官專權問題日益突出,B項正確;明朝內閣并非國家決策機構,排除A項;明朝初年已廢丞相,不存在宰相制度復蘇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權力的膨脹,是皇權加強的產物,沒有強調君主專制受到挑戰,D項錯誤。故選B項。16.鄭和下西洋之時,曾在沿線幫助蘇門答臘解決王位繼承的問題以及與暹羅之間的矛盾,幫助滿剌加擺脫暹羅的強勢欺壓,幫助處理占城與安南、暹羅、真臘等國的關系。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重構了東南亞的秩序 B.以朝貢貿易為主要形式C.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 D.維護了沿海形勢的穩定【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曾在沿線幫助蘇門答臘解決王位繼承的問題以及與暹羅之間的矛盾,幫助滿剌加擺脫暹羅的強勢欺壓,幫助處理占城與安南、暹羅、真臘等國的關系”及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途中積極幫助沿線國家解決問題,這一做法有利于彰顯明朝作為“天朝上國”的威儀,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C項正確;鄭和的做法有利于維系東南亞地區的穩定,但“重構了東南亞的秩序”的說法過于夸大化,排除A項;朝貢貿易是指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起來的一種寓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對外政策。材料未體現朝貢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鄭和解決的并不是中國沿海的問題,無法維護沿海形勢的穩定,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前期,統治者將“和親”提升至政治層面,使漢匈“兩國之民若一家子”。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漢武帝通過大規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據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戰略要地,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公元前128年,在獲取河南地后,漢王朝“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實現了漢匈雜居。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置屬國安置匈奴降眾,吸收匈奴原來官員充任屬國官職,保留匈奴原有官號、部落組織、生活習俗。“夷夏有別”思潮盛行,西漢后期嚴重影響了民族和睦關系。——摘編自李大龍、劉清濤《中國歷代治邊政策研究》材料二元朝統治者屬于少數民族,較少有“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對邊疆蠻夷歧視和偏見較少,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經營超過前代。在西南邊疆地區,元政府興辦軍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礦藏開采規模、設置手工業制造局,發展經濟;廣設學校、并任用飽學之士擔任教官,積極傳播內地文化。在前代基礎之上,元朝繼續開通西南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及中原地區的驛路并廣設驛站,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為使西南地區眾多的蠻夷相互牽制,元朝實行土官制度,任命當地酋長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襲,明確土官職責,在其治理地區正式征收賦稅,同時命土官率領土軍鎮守地方并參加朝廷組織的對其他區域的征伐。——摘編自方鐵《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經營西域邊疆的主要手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邊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特點并簡述其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治邊政策因素。【答案】(1)政治聯姻(和親);軍事打擊;移民雜居;設置屬國,保留習俗(2)特點:對邊疆蠻夷歧視較少;加強邊疆開發和經營;經濟發展手段多樣;重視文化傳播與教育;交通網絡發達;土官與流官并用意義: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3)統治者的民族觀念(或民族政策);邊疆地區的民族分布與民族關系;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程度;中央集權(或國家統一)的需要;國力興衰。【解析】【小問1】本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一“西漢前期,統治者將‘和親’提升至政治層面”可得出政治聯姻(和親);據“漢武帝通過大規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據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戰略要地,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可得出軍事打擊;據“漢王朝‘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實現了漢匈雜居”可得出移民雜居;據“漢武帝設置屬國安置匈奴降眾,吸收匈奴原來官員充任屬國官職,保留匈奴原有官號、部落組織、生活習俗”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設置屬國,保留習俗。【小問2】本題時空是元朝(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元朝統治者屬于少數民族,較少有‘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對邊疆蠻夷歧視和偏見較少”可得出對邊疆蠻夷歧視較少;據“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經營超過前代”可得出加強邊疆開發和經營;據“元政府興辦軍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礦藏開采規模、設置手工業制造局,發展經濟”可得出經濟發展手段多樣;據“廣設學校、并任用飽學之士擔任教官,積極傳播內地文化”可得出重視文化傳播與教育;據“元朝繼續開通西南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及中原地區的驛路并廣設驛站,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可得出交通網絡發達;據“任命當地酋長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襲,明確土官職責,在其治理地區正式征收賦稅,同時命土官率領土軍鎮守地方并參加朝廷組織的對其他區域的征伐”可得出土官流官并用。第二小問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邊疆治理政策的意義在于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小問3】本題時空是漢代至元朝(中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影響治邊政策的因素包括統治者的民族觀念(或民族政策),如漢朝初期的和親政策和元朝較少民族偏見;邊疆地區的民族分布與民族關系,如漢朝與匈奴的對抗和元朝對西南地區的治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程度,如漢朝對西域的經營和元朝對西南地區的開發;中央集權的需要,如漢朝和元朝都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以及國力興衰,如漢朝初期國力較弱,采取和親政策,而元朝國力強大,能夠更有效地治理邊疆。18.唐朝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創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中外歷史綱要》(上)整理材料二唐代完全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朝廷選官,無不以考試為重。考試科目眾多,其中明經、進士、秀才等科目每年舉行一次,被稱之為常科。此外,政府還設置了制舉考試,即在特殊時期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而設置的考試,制舉考試主要是試策,考策會依據制舉的具體科目,圍繞科目的性質、依據經典、史籍內容,結合政治和社會問題提問,然后鼓勵考生進行解疑、對策。伴隨科舉制的發展,士族官僚政治受到的沖擊日漸明顯,士庶界限被打破,致使中晚唐士族、小姓和寒族等社會階層的升降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婚姻觀念隨之轉變。——摘編自金瀅坤《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朝科舉制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一系列制度得以創新的原因。【答案】(1)意義: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為后世所沿用。(2)影響:有利于人才選拔,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選拔方式相對公平,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促進了社會觀念的轉變;有利于社會向學風氣的形成。(3)原因: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思想開放;統治者個人的雄才大略;前代制度建設奠定的基礎。【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由材料“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及所學可知,三省六部制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為后世所沿用。【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由材料“唐代完全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朝廷選官,無不以考試為重。”及所學可得出選拔方式相對公平,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由材料“考試科目眾多,其中明經、進士、秀才等科目每年舉行一次,被稱之為常科。此外,政府還設置了制舉考試,即在特殊時期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而設置的考試,制舉考試主要是試策,考策會依據制舉的具體科目,圍繞科目的性質、依據經典、史籍內容,結合政治和社會問題提問,然后鼓勵考生進行解疑、對策。”及所學可得出有利于人才選拔,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社會向學風氣的形成;由材料“伴隨科舉制的發展,士族官僚政治受到的沖擊日漸明顯,士庶界限被打破,致使中晚唐士族、小姓和寒族等社會階層的升降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婚姻觀念隨之轉變。”及所學可得出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觀念的轉變。【小問3】本題是原因類材料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由材料“三省六部制”“唐代完全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朝廷選官,無不以考試為重。”及所學可得出前代制度建設奠定的基礎;由材料“伴隨科舉制的發展,士族官僚政治受到的沖擊日漸明顯,士庶界限被打破,致使中晚唐士族、小姓和寒族等社會階層的升降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婚姻觀念隨之轉變。”及所學可得出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思想開放;結合所學可得出統治者個人的雄才大略。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私學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局面,表1、表2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私學情況。表1兩漢與兩晉時期私學開辦者籍貫分布

北方(人)百分比南方(人)百分比地域不詳(人)百分比兩漢10273.9%2719.6%96.5%兩晉2681.2%412.5%26.3%表2唐代與宋代書院的數量及地域分布北方(所)百分比南方(所)百分比唐代516.7%2583.3%宋代273.78%68796.22%——摘編自吳霓《從古代私學的發展看中國文化重心南移現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擬定論題,并進行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述充分、邏輯嚴密)【答案】論題:中國古代文化重心逐漸南移。論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兩漢時期,北方經濟發達,尤其是黃河流域,是全國的經濟重心,因此文化教育也相對繁榮,私學開辦者眾多。但隨著南方經濟的開發,尤其是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到唐宋時期,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經濟的繁榮為文化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書院數量大幅增加。政治穩定是文化教育發展的保障。兩漢至兩晉時期,北方戰亂頻繁,政治動蕩不安,而南方相對較為穩定。這種政治環境對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到唐宋時期,南方政治環境更加穩定,為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人口遷移也促進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兩漢至兩晉時期,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到唐宋時期,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人口重心,這也為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基數。中國古代文化重心逐漸南移是一個歷史現象,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和人口遷移等因素的推動。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和人口格局的變化,也體現了文化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解析】本題為評論解說題。涉及時空為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中的表1和表2,可以觀察到兩漢至兩晉時期,私學開辦者的籍貫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占比較少,但到唐代和宋代,書院的數量在南方大幅增加,北方占比急劇下降。這一數據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逐漸南移的趨勢。因此,可以擬定論題為“中國古代文化重心逐漸南移”。其次,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進行論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兩漢時期,北方經濟發達,尤其是黃河流域,是全國的經濟重心,因此文化教育也相對繁榮,私學開辦者眾多。但隨著南方經濟的開發,尤其是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到唐宋時期,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經濟的繁榮為文化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書院數量大幅增加。政治穩定是文化教育發展的保障。兩漢至兩晉時期,北方戰亂頻繁,政治動蕩不安,而南方相對較為穩定。這種政治環境對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到唐宋時期,南方政治環境更加穩定,為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人口遷移也促進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兩漢至兩晉時期,由于戰亂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到唐宋時期,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人口重心,這也為南方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基數。最后,總結整個闡述:中國古代文化重心逐漸南移是一個歷史現象,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和人口遷移等因素的推動。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和人口格局的變化,也體現了文化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

安徽省合肥市皖豫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安徽與周邊文化交流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顯現B.文明之間交流互動成為主流C.私有制產生促使階級分化D.安徽成為文化發展核心區域【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從圖中可看出,這一時期有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種文化,它們都屬于中國文化。從而可知,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顯現,A項正確;因本題材料僅表明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文明之間交流互動成為主流”的結論,排除B項;私有制和階級分化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本題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力、私有制、階級分化,排除C項;本題材料僅表明安徽與周邊地區有文化交流,但沒有和其它地區進行比較,不能得出“安徽成為文化發展核心區域”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2.據考古發掘,商文化中的銅鏡僅發現于殷商二期的中型墓和大型墓的祭祀坑,小型墓中沒有發現;西周文化出土銅鏡的墓葬類型較為多樣,且大、中、小型墓葬均有發現。這些發掘可用于印證()A.銅鏡功能發生明顯變化 B.銅鏡鑄造技術顯著提升C.銅鏡使用的平民化趨勢 D.墓葬的多樣性顯著增強【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到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商朝銅鏡主要發現于大中型墓葬,西周則大中小型墓葬均有發現。從而可知銅鏡使用范圍有所擴大,由上層貴族推廣到平民階層,C項正確;本題材料主要強調銅鏡使用范圍的擴大,沒有強調“銅鏡功能發生明顯變化”,排除A項;本題材料沒有銅鏡鑄造技術的對比,不能得出“銅鏡鑄造技術顯著提升”的結論,排除B項;本題材料主要強調銅鏡使用范圍的擴大,不能得出“墓葬的多樣性顯著增強”的結論,且墓葬的多樣性,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3.有學者指出:“整個春秋戰國的變革,在制度上表現為從‘禮制'到‘法制’的變革,在思想觀念上表現為從‘禮治’到‘法治"的轉化。”這一變革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 B.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C.先秦諸子百家的推動 D.各國變法運動的推進【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導致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進而推動了從“禮制”到“法制”、從“禮治”到“法治”的社會變革,B項正確;“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的表現是“禮制”到“法制”,因此“禮治”到“法治”變革的表現,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先秦諸子百家對社會變革的思想推動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是變革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項;各國變法運動也是變革的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4.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之爭和派內之爭,把無數問題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們把思維的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因此他們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如《荀子》一書不過十余萬字,但囊括了哲學、政治學、經濟、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內容。這表明百家爭鳴()A.加速了地主階級的崛起 B.迎合了富國強兵的需求C.是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 D.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內容囊括多個領域。從而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D項正確;地主階級的崛起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與百家爭鳴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雖然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有法家等流派主張富國強兵,但材料強調的是各思想流派著作內容的廣泛性和百科全書的性質,沒有特別強調富國強兵的需求,排除B項;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夏商周時期已有豐富的思想文化,百家爭鳴是中華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非源頭,排除C項。故選D項。5.秦始皇先后到嶧山、泰山,瑯琊、芝罘、東觀、碣石、會稽等地巡視,每到一地都“立石刻,頌秦德”,這些石刻被稱之為“秦七石刻”,且石刻上的文字都是秦朝“書同文”后秦文字的范本這一做法()A.破壞了區域文化的多樣性B.充分彰顯皇權至上的特點C.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制度D.極大擴展了國家統治疆域【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立石刻,頌秦德”“書同文”及所學可知,秦始皇巡視各地并用統一后的文字立石刻,既彰顯了皇帝的權威,又擴大了秦文化在各區域的影響力,有利于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從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C項正確;秦始皇的這一做法并不會直接破壞區域文化的多樣性,排除A項;“皇權至上”指的是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材料主旨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講的是秦始皇在統治疆域內的巡視,這一做法并不會直接擴大統治疆域,排除D項。故選C項。6.漢昭帝時,臣下給皇帝的奏疏都有正本和副本,在將這些奏疏呈送到皇帝之前,領尚書事的內朝官員先審查副本,并有權將之摒棄、不報告皇帝。而外朝的丞相不能進入宮廷參與皇帝的議政、決策,只是單純的行政執行機關。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專制主義不斷強化 B.君主權力受到制約C.行政中樞不斷變革 D.行政效率顯著提升【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昭帝時(中國)。據題干“臣下給皇帝的奏疏都有正本和副本,領尚書事的內朝官員先審查副本,并有權將之摒棄、不報告皇帝。而外朝的丞相不能進入宮廷參與皇帝的議政、決策”可知,內朝官員在皇帝決策前有權審查并摒棄奏疏,而外朝丞相被排除在議政、決策之外,僅負責執行。這一變化反映出皇帝通過設立內朝來加強自己的權力,使決策更加集中于皇帝本人,從而體現了專制主義的不斷強化,A項正確;因內朝官員雖有權審查奏疏,但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故不能說君主權力受到制約,排除B項;題干僅反映了漢朝時期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調整,即內朝與外朝的變化,并未涉及整個行政中樞的不斷變革,排除C項;題干并未提及這一變化對行政效率的具體影響,無法得出行政效率顯著提升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7.山東境內的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少數民族俑,如圖是出土的北朝墓葬胡俑,此俑眼睛深沉、鼻梁高挺,身穿帶袖風衣、頭戴風帽、下身著大口袴,與漢族俑的服飾相似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民族政權更迭頻繁 B.民族交融不斷推進C.民族隔閡徹底消弭 D.雕塑藝術空前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朝出土的胡俑的服飾與漢族俑服飾相似,說明民族間的交融不斷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現象,排除A項;“徹底消弭”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強調民族間的交融,而非雕塑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8.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并在此地廣泛設置僑州郡縣,據南朝《宋書》統計,截至南朝宋末時期,安徽地區可考的僑州郡縣共統領人口十八萬八千四百一十七,約占當時安徽地區總人口的56%。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入()A.有利于安徽地區的經濟開發B.改變了南北人口的分布格局C.破壞了安徽地區的傳統文化D.有效維護了南朝政權的穩定【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選項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南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并在此地廣泛設置僑州郡縣,且這些僑州郡縣統領的人口數量占當時安徽地區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從而可知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入為安徽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安徽地區的經濟開發,A項正確;因“改變了南北人口的分布格局”夸大了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區的影響,且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因“破壞了安徽地區的傳統文化”與本題材料內容不符,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方人口大量流入安徽地區,與南朝政權的穩定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9.中唐以前,人頭稅和徭役是國家機器賴以運轉的主要賦役基礎;此后,田畝稅逐步取代人頭稅,構成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這一轉變的出現()A.直接源于均田制的破壞 B.弱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C.簡化了國家的稅收名目 D.加速了稅收制度的變革【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干“中唐以前,人頭稅和徭役是國家機器賴以運轉的主要賦役基礎;此后,田畝稅逐步取代人頭稅,構成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可知,中唐時期賦稅制度發生了轉變,實行兩稅法,由以人頭稅為主轉變為以財產稅為主。人頭稅與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緊密,因為它直接以農民個人為單位征稅。而財產稅則主要依據農民所占有的土地面積征稅,與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大。因此,田畝稅取代人頭稅,意味著國家稅收對農民人身的依賴減弱,從而弱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B項正確;均田制的破壞是導致租庸調制難以維系,而非促使田畝稅取代人頭稅,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提及稅收名目的簡化,只是說明了賦稅制度的主要稅種發生了變化,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并不能直接說明這一變革是“加速”的,排除D項。故選B項。10.宋朝的諸府州軍監,都不設正官,只派文官朝臣出去治理,謂之知某某府事,知某某州軍監事;各縣也不設縣令,只用中朝官外補,謂之知某某縣事。宋朝的這一做法()A.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求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完善了中央的行政體系 D.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據本題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宋朝地方不設正官,而是由中央派文官朝臣到地方治理,這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二府三司制的設立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求。材料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君主專制,排除A項;這一做法與行政效率的高低與否無關,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官員的設置情況,與中央行政體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遼太宗在獲取燕云地區之后,延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等管理漢人;在渤海亡國后,遼朝保留其主要官僚機構,成為管理渤海人的地方機構;對契丹及其他北方民族,采取部族制度,各部首長由國家任命,原有部族結構和習俗也得以保留。據此可知,遼朝的統治()A.充分融合了漢族的行政制度B.有效強化了政權正統性C.加速了游牧民族封建化進程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遼太宗在管理不同地區和民族時,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對漢人延用唐制,對渤海人保留其主要官僚機構,對契丹及其他北方民族采取部族制度,并保留原有部族結構和習俗。從而可知遼朝的統治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中提到遼朝對漢人延用唐制管理,但并未說明其充分融合了漢族的行政制度,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遼朝對不同地區和民族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并未直接體現其有效強化了政權正統性,排除B項;雖然遼朝采取的一些制度加速了游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其“因俗而治”的統治特點,而非游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12.宋地是茶題材壁畫墓的發源地,宋代茶題材壁畫的基本模式被遼、金吸收,如圖為宋、遼、金茶題材壁畫墓分布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各政權間榷場互市貿易發達B.宋朝的文化占據主導地位C.各民族文化交融進一步加強D.北方的飲茶之風更為盛行【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發源于宋地的茶題材壁畫墓同樣廣泛分布于遼、金的統治區域,這表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進一步加強,C項正確;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僅憑材料無法判斷這一時期各政權之間榷場的貿易情況,排除A項;僅憑壁畫的發展無法看出宋朝文化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圖示信息無法判斷北方的飲茶之風比南方盛行,排除D項。故選C項。13.宋朝時期“牌記”盛行,“牌記”上記載有出版人、刻書人、出版日期、版權聲明等信息,如圖是宋朝出版商為避免盜版而刊印的“牌記”。這一現象的出現()A.側面反映了印刷出版業的繁榮B.根源于統治者重文輕武的政策C.體現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提升D.表明活字印刷術已經相當普及【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宋朝出現了為避免盜版而刊印“牌記”可知,這一時期盜版成為社會較為普遍的現象,這從側面反映了宋朝印刷出版業的繁榮,A項正確;這一現象的出現根源于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這一時期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是否提升,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活字印刷術相當普及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表為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城市商稅征收情況。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杭州蘇州湖州秀州常州潤州江寧府合計城市(貫)82173510353931227452262662506245059296359全州(府)(貫)153393770767768869114649633950657238538978所占比例53.5%66.2%50.6%39.7%40.4%63.4%78.7%55%A.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商稅成為政府主要財源C.整體經濟水平超越前代 D.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城市商稅所占比重較大,體現了當時商稅成為政府主要財源,本質上說明當時該地區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D項正確;材料說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無法體現重農抑商政策是否松弛,排除A項;材料說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繁榮,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北宋經濟與其他朝代作比較,無法得出“整體經濟水平超越前代”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5.據《明史·職官志》記載:“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據此可知,明世宗時()A.內閣成為了國家決策機構B.宦官專權的問題日益突出C.宰相制度復蘇并繼續發展D.君主專制受到巨大的挑戰【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世宗時(中國)。根據材料“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結合所學可知,明世宗中葉,內閣大臣夏言、嚴嵩等位高權重,但內閣的票擬權仍受制于宦官批紅,權力實際轉移到宦官手中,從而可知宦官通過批紅掌握權力,說明宦官專權問題日益突出,B項正確;明朝內閣并非國家決策機構,排除A項;明朝初年已廢丞相,不存在宰相制度復蘇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權力的膨脹,是皇權加強的產物,沒有強調君主專制受到挑戰,D項錯誤。故選B項。16.鄭和下西洋之時,曾在沿線幫助蘇門答臘解決王位繼承的問題以及與暹羅之間的矛盾,幫助滿剌加擺脫暹羅的強勢欺壓,幫助處理占城與安南、暹羅、真臘等國的關系。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重構了東南亞的秩序 B.以朝貢貿易為主要形式C.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 D.維護了沿海形勢的穩定【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曾在沿線幫助蘇門答臘解決王位繼承的問題以及與暹羅之間的矛盾,幫助滿剌加擺脫暹羅的強勢欺壓,幫助處理占城與安南、暹羅、真臘等國的關系”及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途中積極幫助沿線國家解決問題,這一做法有利于彰顯明朝作為“天朝上國”的威儀,具有鮮明的政治目的,C項正確;鄭和的做法有利于維系東南亞地區的穩定,但“重構了東南亞的秩序”的說法過于夸大化,排除A項;朝貢貿易是指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起來的一種寓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對外政策。材料未體現朝貢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鄭和解決的并不是中國沿海的問題,無法維護沿海形勢的穩定,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前期,統治者將“和親”提升至政治層面,使漢匈“兩國之民若一家子”。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漢武帝通過大規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據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戰略要地,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公元前128年,在獲取河南地后,漢王朝“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實現了漢匈雜居。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置屬國安置匈奴降眾,吸收匈奴原來官員充任屬國官職,保留匈奴原有官號、部落組織、生活習俗。“夷夏有別”思潮盛行,西漢后期嚴重影響了民族和睦關系。——摘編自李大龍、劉清濤《中國歷代治邊政策研究》材料二元朝統治者屬于少數民族,較少有“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對邊疆蠻夷歧視和偏見較少,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經營超過前代。在西南邊疆地區,元政府興辦軍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礦藏開采規模、設置手工業制造局,發展經濟;廣設學校、并任用飽學之士擔任教官,積極傳播內地文化。在前代基礎之上,元朝繼續開通西南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及中原地區的驛路并廣設驛站,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為使西南地區眾多的蠻夷相互牽制,元朝實行土官制度,任命當地酋長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襲,明確土官職責,在其治理地區正式征收賦稅,同時命土官率領土軍鎮守地方并參加朝廷組織的對其他區域的征伐。——摘編自方鐵《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代經營西域邊疆的主要手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邊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特點并簡述其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治邊政策因素。【答案】(1)政治聯姻(和親);軍事打擊;移民雜居;設置屬國,保留習俗(2)特點:對邊疆蠻夷歧視較少;加強邊疆開發和經營;經濟發展手段多樣;重視文化傳播與教育;交通網絡發達;土官與流官并用意義: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3)統治者的民族觀念(或民族政策);邊疆地區的民族分布與民族關系;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程度;中央集權(或國家統一)的需要;國力興衰。【解析】【小問1】本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一“西漢前期,統治者將‘和親’提升至政治層面”可得出政治聯姻(和親);據“漢武帝通過大規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據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戰略要地,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可得出軍事打擊;據“漢王朝‘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實現了漢匈雜居”可得出移民雜居;據“漢武帝設置屬國安置匈奴降眾,吸收匈奴原來官員充任屬國官職,保留匈奴原有官號、部落組織、生活習俗”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設置屬國,保留習俗。【小問2】本題時空是元朝(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元朝統治者屬于少數民族,較少有‘內華夏、外夷狄’的觀念,對邊疆蠻夷歧視和偏見較少”可得出對邊疆蠻夷歧視較少;據“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經營超過前代”可得出加強邊疆開發和經營;據“元政府興辦軍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礦藏開采規模、設置手工業制造局,發展經濟”可得出經濟發展手段多樣;據“廣設學校、并任用飽學之士擔任教官,積極傳播內地文化”可得出重視文化傳播與教育;據“元朝繼續開通西南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及中原地區的驛路并廣設驛站,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可得出交通網絡發達;據“任命當地酋長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襲,明確土官職責,在其治理地區正式征收賦稅,同時命土官率領土軍鎮守地方并參加朝廷組織的對其他區域的征伐”可得出土官流官并用。第二小問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邊疆治理政策的意義在于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小問3】本題時空是漢代至元朝(中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影響治邊政策的因素包括統治者的民族觀念(或民族政策),如漢朝初期的和親政策和元朝較少民族偏見;邊疆地區的民族分布與民族關系,如漢朝與匈奴的對抗和元朝對西南地區的治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經濟發展程度,如漢朝對西域的經營和元朝對西南地區的開發;中央集權的需要,如漢朝和元朝都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以及國力興衰,如漢朝初期國力較弱,采取和親政策,而元朝國力強大,能夠更有效地治理邊疆。18.唐朝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創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中外歷史綱要》(上)整理材料二唐代完全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朝廷選官,無不以考試為重。考試科目眾多,其中明經、進士、秀才等科目每年舉行一次,被稱之為常科。此外,政府還設置了制舉考試,即在特殊時期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而設置的考試,制舉考試主要是試策,考策會依據制舉的具體科目,圍繞科目的性質、依據經典、史籍內容,結合政治和社會問題提問,然后鼓勵考生進行解疑、對策。伴隨科舉制的發展,士族官僚政治受到的沖擊日漸明顯,士庶界限被打破,致使中晚唐士族、小姓和寒族等社會階層的升降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婚姻觀念隨之轉變。——摘編自金瀅坤《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朝科舉制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一系列制度得以創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