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力量》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邏輯的力量》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邏輯的力量》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邏輯的力量》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邏輯的力量》課件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1.“天天批評資本家,有本事別用支付寶啊?”2.“你行你上啊,不行就不要說。”3.“送來的時候還是好好的,怎么到你們醫院之后就不行了呢?”4.“你都那么有錢了,給別人多捐點算什么?”初識邏輯邏輯的力量1、認知工具: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探尋新結果,獲得新知識。2、表達工具:有助于人們準確、嚴密、清晰地表達思想和建立新理論。3、說服工具:有助于人們做出更為嚴謹、更具有說服力的推理和論證。4、分析工具:有助于人們揭露謬誤,駁斥詭辯。有助于正確思考,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單元學習目標一、認識邏輯《現代漢語》釋義為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我們所說的“邏輯”一般指邏輯規律,即關于思維形式結構最基本、最一般的規律。邏輯通過概念、判斷來進行推理、論證,所以要學習邏輯,我們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一)概念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是對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的總稱,是思維的最基本的形式。屬性包括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決定該對象之所以成為該對象并區別于其他對象的屬性。非本質屬性,是對該對象不具有決定意義的屬性。

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給人下過一個定義:“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苯Y果他的一個學生給他找來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雞,拿到柏拉圖面前嘲諷他說:“這就是老師您說的‘人’呀?!碑攬鲆鹆藢W生的哄堂大笑。

柏拉圖的定義之所以顯得可笑,因為“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不是人的根本屬性,雖然人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柏拉圖把“人”的外延擴大了,一些不屬于人的事物都能歸入其中,這才讓學生抓住了把柄。(提示:可見每一個概念都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根本屬性,外延則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具體范圍,建立一個概念必須要考慮到這兩個方面。)二、概念的組成每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是指概念的質,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圍。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反之,內涵越少,外延就越大。例如,“鋼筆”這個概念的內涵,比“筆”的內涵要多?!颁摴P”有筆的一般特點外,還增加了“筆尖用金屬制成,鋼性的,用墨水書寫”這一特點。那么,“鋼筆”的外延比“筆”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筆、鉛筆、圓珠筆等都排除在外。筆鋼筆3、概念之間的關系根據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間的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一)相容關系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根據外延重合情況的不同,相容關系又分為三種情況:

全同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1.全同(同一)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例如:珠穆朗瑪峰和世界最高峰;中國的母親河和黃河;ab2.交叉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重合的部分。例如:學生和黨員;演員和歌手;3.包含關系: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例如:人和女人;學生和小學生;ba外延較大的概念叫屬概念,外延較小的概念叫種概念。(二)不相容關系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又叫全異關系。概念間的不相容關系又分為兩種情況:

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1.矛盾關系。矛盾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例如:“男人”和“女人”,兩者構成”人”的外延?!罢x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兩者構成“戰爭”的外延a、b全異a+b=C2.反對關系(對立關系)反對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例如,“大學生”和“小學生”、“紅色”和“藍色”a、b全異a+b<c3.一般全異關系。全異關系中矛盾關系和對立關系以外的情況。例如:“桌子”和“發展中國家”、“蘋果”和“火車”、“罪犯”和“恒星”。小結: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圖示ababbaabab全同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矛盾關系對立關系爸爸和父親鋼筆和筆老師和作家真理和謬論冠軍和季軍練習:判斷下列各對概念之間的關系。阿Q與老舍文學作品與小說魯迅與《孔乙己》的作者教師與作家真理和謬誤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西紅柿與番茄虎與東北虎喜歡與討厭飛機與蠶

全異關系包含關系

全同關系交叉關系

矛盾關系反對關系(對立關系)全同關系包含關系矛盾關系全異關系下面對某些概念下的定義都不夠準確,其錯誤是什么?(1)商品就是勞動產品。(2)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謂語是對主語進行陳述的內容。(3)新聞就是對多數人感興趣而帶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戰爭、犯罪等)的報道。(4)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定義過寬循環定義

定義過窄

比喻定義(二)判斷進行思維活動固然離不開概念,但最經常運用的是判斷。因為概念總是分散的,需要把它們組合成判斷,才能進入思維過程。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比如:“在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楊利偉?!薄?019年中國女排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些句子都對某一事件作出了明確判斷。而像“今天會下雨嗎?”“請把煙滅掉!”這樣的句子則只是表示疑問或祈使,而沒有作出明確的判斷。邏輯作為思維的規律,具有這四個基本規律: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不)矛盾律二:邏輯規律

邏輯作為思維的規律,具有這四個基本規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思維過程:是指同一時間、同一關系、同一思維對象三個方面的“三同一”思維過程。三、邏輯的基本規律

從前有個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請他吃筍。北方人沒有吃過,覺得味道很鮮美,問:“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筍,長起來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見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筍長起來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來煮去不得熟。他惱了,跟妻子說;“南方人真滑頭,專門戲弄人!”盡管竹是由筍長成的,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質的不同,是兩個概念。北方人在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錯誤是將竹、筍兩個概念搞混淆了。同一律要求在概念間的關系應為“全同關系”,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要求在概念間的關系應為“全同關系”。①為演好課本劇我可以赴湯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趕去排練了。②一位小伙子在給他女朋友的信中寫道:“愛你愛得如此之深,以至甘愿為你赴湯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來?!弊韵嗝苊苈梢笙嗷シ穸ǖ呐袛嗖荒芡?。(不能同時肯定)通常表述為A一定不是非A,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不能同時做出兩個矛盾的判斷,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不能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違背了(不)矛盾律,會自相矛盾【活動實踐】某珠寶商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如果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則以下哪項斷定為真?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丙對甲:火星上有火星人。乙:火星上沒有火星人。丙:甲乙兩人說的都錯。意思含糊不清,態度模棱兩可排中律要求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必有一真。(不能同時否定)。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種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么a要么非a①沒撞,你為什么要扶?②小李結婚后就離開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讓他辭去這份工作的。③“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虛假理由、推不出結論。充足理由律要求一個被斷定為真的判斷具備充足的理由。(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

劉向的《說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喂了一頭母牛,母牛產下一頭小牛,小牛長大后他將小牛賣掉,換回一匹小馬。村里有個年輕人對他說:“牛能生出馬嗎?”他說牛不能生出馬。年輕人說:“牛不能生出馬,這匹馬不是你的。”說完他就牽走了小馬。

哪句話違反了充足理由律?

邏輯規律公式要求(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邏輯錯誤同一律A是A概念和判斷的含義前后一致偷換概念;偷換論題;矛盾律A不是非A不能同時肯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關系、反對關系)自相矛盾;悖論;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時否定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關系)模棱兩可兩不可;充分理由律A真;因為B真,并且B能推出A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是必然推導毫無理由;虛假理由;推不出;強加因果課內練習①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己》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讀完的。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魯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關系”,不是“全同關系”——偷換概念,違反同一律?!棒斞傅淖髌贰痹诖笄疤嶂兄隔斞钢鞯目偡Q,在小前提中是“各個”作品的通稱。課內練習②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明確:惠子問的是“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是問原因,莊子回答“是在濠上這個地方知道的”,是答地點,偷換概念,答非所問,違反了“同一律”。(安:怎么/在哪里)課內練習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③“服務員同志,請當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湯里去了?!薄皼]有關系,湯不燙,我不痛?!蓖祿Q論題,違反同一律衛生狀態——湯的溫度④“我是答應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但我來了三次,每次按門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自相矛盾,違反不矛盾律課內練習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⑤在法國某地,一個耍戲法的人招攬觀眾:“快來快來,這里有拿破侖的頭骨?!眹^的一個人說:“奇怪,聽說拿破侖的腦袋是很大的,這個頭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沒有區別啊?”耍戲法的人解釋道:“沒錯,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明確:“頭骨小”和“小時候的頭骨”不是同一個概念,耍戲法的人在轉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意思是“拿破侖夭折了”,與事實“拿破侖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違反了“不矛盾律”。課內練習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⑥有人說,《紅樓夢》值得讀,有人說不值得,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讀,太花時間;不讀,又有點兒可惜。明確:“讀”和“不讀”是“矛盾關系”,必有一真,不能同為假,違反了“排中律”。⑦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排中律使用不當課內練習任務:合作探討,發現邏輯錯誤,并交流。

⑧《祝?!分?,魯四老爺知道祥林嫂的死訊后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明確:“謬種”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時候,這個理由并不充足,強加因果,違反“充足理由律”。⑨你是否已經停止了對我的誹謗?請回答“是”或“不是”!“你是否已經停止了對我的毀謗”這個問題,隱藏著一個前提:對方此前一直在毀謗說話人。對方的回答無論肯定還是否定,都意味著承認這個前提。犯了“不當預設”的謬誤。賞析故意違反邏輯的語言藝術①齊高帝曾與王僧虔賭書,畢,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人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賞析:齊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誰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為了兩類,讓齊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顏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嚴,而且還沒有違背自己眼中的事實,不因為對方高高在上就阿諛奉承,也沒有為了無關體統的事就冒上犯顏,體現了較高的語言藝術。賞析故意違反邏輯的語言藝術②有一次外事活動中,有位外國記者用嘲諷的口吻對周總理說:“你們中國人走路都是彎腰的,而我們卻是挺直著胸膛走。周先生,您說是嗎?”此話一出,語驚四座。周恩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辟p析:彎腰走路、挺著胸膛走的“路”,其實是指現實生活中的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路”是國家的發展之路,這兩個“路”全然不是一個概念。周恩來的回答雖違背了同一律,但卻堪稱語言藝術“上坡下坡”有利反擊了對方的挑釁。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感知推理

還是那只白鷺,守著那一方寒塘,不肯離去,也不忍離去,想是見過劫難,也見過復興,故而徘徊不已,把一雙鋼翅________。(選擇下列哪一項最合適)A.合了又張,張了又合B.張了又合,合了又張不忍離去——落腳在“合”,選A分析言語活動中的推理過程及形式推理形式分類常見邏輯推理形式前提和結論的關系演繹推理三段論、假言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排除法)、二難推理從一般到個別歸納推理歸納推理從個別到一般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從個別到另一個別定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所依據的已有的判斷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斷叫作推理的結論。(二)常見邏輯推理形式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個別性結論的推理。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個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況結論——根據一般原理,對特殊情況作出判斷。1.三段論例1:凡犯罪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搶劫行為是犯罪行為,所以,搶劫行為是違法行為。

例2:所有的看客都是幫兇,柳媽是看客,所以,柳媽是幫兇。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論定義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例如:《十五貫》中過于執的推理就是一個無效的三段論。其推理過程為:大前提:殺死尤葫蘆的罪犯有十五貫錢小前提:熊友蘭有十五貫錢結論:熊友蘭是殺死尤葫蘆的罪犯。路邊李苦魏晉年間,有個孩子名叫王戎。7歲時,他和同伴到野外“踏青”,見山間路邊有棵野生李樹,果實累累,其他孩子都爭相采摘,只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他說:“這李樹生在路邊而多果,此李必苦?!贝蠹艺羁趪L,果然味苦難食。王戎還沒口嘗李果,為什么就可以斷言“此李必苦”?為什么王戎比其他孩子聰明呢?這里有個對邏輯知識運用的問題。王戎是運用了邏輯的假言推理法。王戎是首先假設,如果路邊李子是不苦的,那么,過路行人早就摘光了,李樹不可能多果(大前提)。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現在,李樹多果(小前提),所以,推出,李子一定是苦的(結論)。2、假言推理,又稱假言三段論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斷為前提的推理。如:如果一個圖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邊相等,這個圖形的四邊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充分條件:只要a,就b,條件不唯一。只要下雨,地上就會濕。袁滋的推理過程概括為:如果縣官以土換金,那么是金子應該很重很多人抬事實上運“金”的只有兩個人,用竹扁擔(不重且兩人)。所以縣官不可能以土換金。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就是它的假言前提是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必要條件,沒有a,一定沒有b。只要年滿十八歲,才有選舉權。

《晏子使楚》中的著名典故: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此句可規范表述為:只有出使狗國,才從狗門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國,我不從狗門入。需注意:日常語言的邏輯推理,識別和運用關聯詞語很重要。表示充分條件會用到“如果…那么…”“只要…就…”“因為…所以…”表示必要條件會用到“只有…才…”“除非…不…”等關聯詞。但有時日常推理會省略關聯詞語,這就需要通過辨析事理關系和表達意圖來分析邏輯關系。

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河中石獸》)

老河兵憑借自己的豐富經驗,使用排除法,判斷出石獸在上游。他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石獸要么在原處,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石獸不在原處,也不在下游→所以,石獸在上游3.選言推理(排除法)就是以選言判斷為前提的推理。排除法

:一件事共有n種可能,排除(n-1)種,剩下最后一種就成為必然。例如:《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中,賈寶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內用瓜果私祭時想:“但我此刻走去,見他傷感,必極力勸解,又怕他煩惱郁結于心,若不去,又恐他過于傷感,無人勸止。兩件皆足致疾?!苯馕觯悍治霭咐袑氂竦耐评磉^程,有以下體現:

→若去勸解,黛玉會煩惱郁結于心而致疾

→若不去勸解,黛玉會過于傷感而致疾

→或者去勸解,或者不去勸解

→總之,黛玉會致疾。

這段文字推理嚴密,把寶玉因愛至深至切而矛盾糾結的兩難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4.二難推理

一件事情有諸種可能,而諸種可能都會導致同一種情況的情形。

例如:孫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時,實際上就面臨了二難,因為根據前面兩次的經驗,如果孫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師傅趕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師父就會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兩種后果,或者孫悟空被師父趕走,或者師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孫悟空所不愿接受的。演繹推理,(一般到特殊)若想一定得出真實的結論,必須滿足下面兩個條件:1、前提真實作為推理前提的所有判斷都應該是真實的,即推理前提的內容應符合客觀實際。否則可能會導致結論虛假,如下例所示:?凡是鳥都是能飛的,?鴕鳥是鳥,?因此,鴕鳥是能飛的。這個推理之所以得出虛假的結論“鴕鳥是能飛的”,就是因為第一個前提是虛假的。

2、形式有效形式有效是指推理的前提和結論的聯系方式是符合推理規則的。?金屬都是導體,?水是導體,?所以,水是金屬。這個推理的兩個前提都是真實的,但是由于推理形式無效,即前提與結論的聯系方式不符合推理規則,因此得出“水是金屬”這樣的虛假結論。對于演繹推理而言,前提是否真實,形式是否有效,會影響到結論是否一定正確。歸納推理(是從特殊或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魯迅《藤野先生》)這是個簡單枚舉的歸納推理:結論是“物以稀為貴”,前提是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被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就美其名曰“龍舌蘭”。抓住個性,推知共性。歸納推理可以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

完全歸納法是根據某類事物的每個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種屬性,從而推出該類事物一般性結論的歸納方法。如:《紅樓夢》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傳》是長篇章回體小說,《西游記》是長篇章回體小說,所以,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長篇章回體小說。

不完全歸納法是根據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而作出該類事物都具有某種屬性的一般性結論的歸納法。如《內經?針刺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患頭痛的樵夫上山砍柴,一次不慎碰破足趾,出了一點血,但頭部不疼了。當時他沒有引起注意。后來頭疼復發,又偶然碰破原處,頭疼又好了。這次引起了注意,以后頭疼時,他就有意刺破該處。從故事里可見,這是因為他根據自己以往的個別經驗作出了一個有關碰破足趾能治好頭痛的一個一般性結論了。在這里,就其所運用的推理形式來說,就是一個不完全的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從個別到另一個個別)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通過比較推斷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的推理過程。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鄒忌的這番話,結論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其推理過程可概括如下:《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

齊王妻→私——→宮婦左右妾→畏——→朝廷之巨客→有求——→四境之內受蔽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把光和聲兩種物理現象進行類比,發現它們具有許多共同屬性:直線傳播、在同一介質中直射、通過不同介質時發生折射、遇到障礙物會反射或衍射等。當時已知聲是一種波,由此推斷光也是一種波,這一推斷后來被科學實驗證實?!净顒尤蝿?】有三個人,分別姓王、姓劉和姓陳,他們每人身兼兩職,三個人的六種職業是作家、音樂家、美術家、話劇演員、詩人和工人,同時還知道以下事實:A.音樂家曾經對工人談過古典音樂的欣賞。B.音樂家出國訪問時,美術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C.工人的愛人是作家的妹妹。D.作家和詩人曾討論過“百花齊放”的問題。E.美術家曾與姓劉的看過電影。F.姓陳的善下棋,姓劉的和那作家跟他對弈時,屢戰屢敗。你能推斷出他們三人各自的職業嗎?A.音樂家曾經對工人談過古典音樂的欣賞。B.音樂家出國訪問時,美術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C.工人的愛人是作家的妹妹。D.作家和詩人曾討論過“百花齊放”的問題。E.美術家曾與姓劉的看過電影。F.姓陳的善下棋,姓劉的和那作家跟他對弈時,屢戰屢敗。由B、E可以推出美術家應該姓“陳”。由B可知音樂家不姓王,也不姓陳,只有姓“劉”。由F推出作家姓“王”。由A可知:音樂家不會是“工人”,可能是“詩人或演員”。由C、D可知:作家不會是“工人和詩人”,所以作家的另一個職業是“演員”。故:音樂家的另一職業是“詩人”,美術家另一職業是“工人”。第三部分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1.關注隱含前提福爾摩斯:馬廄中有一條狗,然而,盡管有人進來,并且把馬牽走,它竟毫不吠叫,沒有驚動睡在草料棚里兩個看馬房的人。顯然,這位午夜來客是這條狗非常熟悉的人。——柯南道爾《銀色馬》在直接論證中,往往不會巨細無遺地呈現邏輯推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會出現部分前提的省略,這些省略的前提卻往往又隱藏著理解論證的關鍵。論據可以證明論點嗎,如不能,說明存在隱藏前提,請補充。狗沒有叫。(論據1)睡在草料棚里兩個看馬房的人沒有被驚醒。(論據2)所以,牽走馬的這位午夜來客是這條狗非常熟悉的人。(論點)隱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會叫。隱含前提2:狗叫了,就會驚醒草料棚的人;這兩個論據對于推出論點必不可少,但又因為種種原因論證者沒有將它們表述出來,因此可以稱之為隱含前提。加上了這兩個隱含前提,整個論證的推理結構就完整了。就這樣,通過分析推理結構,我們發現了論證的隱含前提。某作家出身貧寒,他父親是一個彈棉花的匠人,但他從不隱諱自己的出身。在一次聚會中,有個富家子弟當著眾人的面對他高聲說:“聽說你父親是個彈棉花的?!薄笆堑摹!弊骷艺f。“那他為什么沒有把你也培養成彈棉花的呢?”作家微笑著反問:“你的父親一定是位紳士?”“那是自然?!备患易拥芨甙恋鼗卮??!澳撬趺礇]有把你也培養成紳士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論據:你父親是彈棉花的匠人。隱含前提:如果父親具有什么身份或屬性,那么兒子也就具有什么身份或屬性。論題(結論):你也應該被培養成彈棉花的匠人。關注隱含前提保障結論正確第一、事實性隱含前提。如:①蚯蚓在濕潤的地面上每分鐘可以爬30厘米,可見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慢很多。②雨燕每小時飛行可達110千米,可見雨燕飛行的速度比動車還要快。隱含論據(前提):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鐘遠遠超過了30厘米。隱含前提:動車的速度每小時低于110千米。實際上動車的時速一般是200千米,按照常識我們不會接受這個結論。第二、價值性隱含前提。如:①白鰭豚瀕臨絕種的危機,所以,我們必須保護白鰭豚。省略的大前提:所有瀕臨絕種的物種都是我們必須保護的。小前提:白鰭豚是瀕臨絕種的物種。結論:白鰭豚是我們必須保護的(即我們必須保護白鰭豚)當直接論證有困難或者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采用間接論證,主要運用“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二)學會間接論證排除法排除法,也稱淘汰法,是間接論證的一種,就是一個論題提出之后,先假設它可能存在多種情形,然后通過分析,將假定的各種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說把論題以外的其他各種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種可能,即我們要證明的論題就是正確的了。例:魯迅在《拿來主義》中闡述為什么要提倡拿來主義的時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將“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進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確做法就是“拿來主義”,這樣的論證讓人無可辯駁。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保ü澾x自《齊桓晉文之事》)②反證法反證法就是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排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最初的觀點。其根據的是邏輯規律中的排中律。如:

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司馬光《訓儉示康》)司馬光通過列舉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準等人“以侈自敗”的反面例子對“生活奢侈”做出否定,從而間接論證了“儉樸”的重要性。③歸謬法歸謬法是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目的是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常用于駁論。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從“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個立場和觀點出發,分別列舉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晉國“東封鄭”必西“闕秦”等證據,得出滅掉鄭國實為“闕秦以利晉”的結論,證明了“亡鄭而有益于君”觀點的錯誤,最終讓秦伯心悅誠服地打消助晉伐鄭的想法并“與鄭人盟”。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赫爾岑笑著說∶"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間接論證:歸謬法

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它,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果真如此,那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多來自古代社會,山水草木、日月風雨且不必說,就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史為鑒”等也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這些人的邏輯,這類語言也不能說了,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

不少同學在寫作論述文、展開分析說理時,常常感到“為賦新詞強說愁”——議論空泛、說理空洞、無病呻吟,很多時候是在說“廢話”。究其根本,缺乏分析說理的內在動力是重要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妨給自己的論述設置一個“假想敵”,就是在議論某個話題時,假定自己存在一個論辯對手,觀點與自己對立,由此樹立起論辯的“靶子”,據理辨析。課本98頁。

(三)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弧昧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读鶉摗穼忣}——“黃金三問”?1.這個說法能成立嗎(停下思考,學會質疑)?2.有沒有相反或例外的情況?(追求合理與完善思維,不是為了標新立異)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條件?(合理化,使邏輯嚴謹,表達準確)?

如果不成立,哪里有邏輯謬誤?(破中有立)引入“虛擬論敵”,抵御邏輯攻擊【拓展案例】以“兼聽則明”為論題寫一篇議論文,我們可能一下子想到齊王和鄒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這樣一個提綱∶論點:兼聽則明。正面的例子:“齊王納諫”等。反面的例子:“晁蓋喪命”等?,F在,試引入“虛擬論敵”,想一想∶這個“論敵”會從哪些方面攻擊現有的論證呢??①“兼聽”就一定“明”嗎(針對觀點————駁論點)?②“三人成虎”“父子騎驢”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聽得越多越糊涂啊……

(針對論據————駁論據)③齊王聽了“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聲音,但李世民有時聽魏征一個人的就夠了。究竟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兼聽??(針對論據————駁論據)引入“虛擬論敵”,抵御邏輯攻擊①提出論點:兼聽則明。②闡述論點“兼”的目的:拓寬視野,打開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異”。③舉例分析正:“齊王納諫”等,分析齊王“兼聽”的表現,重點突出“刺”“諫”“謗議”。反:“晁蓋喪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聽”,盡量排除他因。④進行辯證(同時闡述如何兼聽,引入“虛擬論敵”)∶主動引入“父子騎驢”、“三人成虎”等反例,指出“聽”不能代替“斷”。進一步分析:“兼聽則明”的前提是聽者包容與善斷。“兼聽”的原則是獨立思考、為我所用。引入“虛擬論敵”,抵御邏輯攻擊

對同學們來說,寫作時,社會生活中的負面現象、值得論辯的社會問題、與自己所持觀點相反且有一定爭議價值的觀點,都可以成為“假想敵”(虛擬論敵)。比如下面這個片段:豆漿加熱時間不長就會沸騰,這其實是假象。我們的生活中,身邊的一些人身上,就存在這種只有表面現象的“泡沫”的“假沸”現象:有些人“假積極”,做事只有三分鐘熱情,不愿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有些人“假勤奮”,整天忙忙碌碌,但不愿動腦筋思考問題,勞而無獲;有些人“假努力”,花費大量時間做瑣碎小事,浪費時間,效率極低……設置“假想敵”時,可以使用這樣一些短語:“毋庸諱言”“或許有人說(認為/提出)”“放眼四周,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以明確自己所要批駁的觀點、現象。有了“假想敵”以后,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對“假想敵”展開辯駁分析。一是分析實質。透過現象,闡述分析“假想敵”的內在本質,并讓這些本質特性昭然若揭,從而給予對方沉重一擊。比如下面這個考場作文《用努力打破運氣決定論》的片段:我們的生活中,不難聽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努力干什么,順其自然吧”之類的話,這些被人們奉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無所作為而又追求好結果的心態不言而喻。人們對于成功時刻投入過多的關注,導致偶然運氣的因素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為運氣決定論的擁躉。這樣看來,“佛系”心態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運氣主義論?但生活絕不是靠運氣來經營的,年輕人對命中注定的肯定,無疑是對主觀努力的否定,是對人生掌控權的放棄,是對自己的放任自流。二是指明危害。分析負面現象或對方所持的錯誤觀點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嚴重危害,借此從反面論證自己的觀點,與分析實質結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增強說理效果。比如:當下,“佛系青年”“積極廢人”這些熱詞廣泛傳播,在年輕人中大行其道。有的人會說:這些熱詞不過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這么嚴重呢?確實,單獨看來,這一系列“喪系”名詞,更多的是帶有一種自嘲的意味。但是,當這一堆“喪系”名詞頻繁地在社會生活中出現、流行乃至火爆,它可能不是一種人的自嘲自解,而是一個群體的自哀自憐。它們傳達出的是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夠努力了,歇一會兒理所應當。而且這樣的想法在群體內不斷得到響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