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生成工具與勞作方式上帝視角4、5、6課的邏輯關系:古代手工業中的作坊式勞作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近代工廠制度為現代“無人工廠”奠定基礎。選必二經濟與社會生活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工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商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住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行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醫第六單元醫療與公共衛生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第4

課《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標要求1、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2、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時空脈絡唯物史觀生產工具勞作方式生產力勞動者(決定性作用)↓勞動對象生產關系集體勞作個體家庭式勞作社會化大生產所有制(決定性作用)↓分配制度決定(主要標志)↓↓生成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包括農業生產工具、手工業生產工具、機器大生產。勞作方式:是勞作過程中勞動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協作方式在內的勞動組織形式,包括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工廠制度。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

——毛澤東《賀新郎·詠史》BC15c小亞細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后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原始社會石、木、骨、蚌質的_____新石器晚期西亞北非最早出現______的農具,數量有限,金石并用春秋戰國________開始使用并推廣南北朝出現________制作的鐵農具唐朝_______(標志步犁定型)耒耜青銅鑄造鐵制農具灌鋼法曲轅犁耒耜鐮鋤犁鏵1萬年前刀耕火種

七八千年-五六千年前石器鋤耕、犁耕出現鐵犁牛耕(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1)石制工具(非金屬時代,原始社會):

①材質:木、石、骨、蚌等,以石器為主(質地堅硬耐用);

②制作工藝:舊石器時代: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增加磨制,工序較多,需專人完成。(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2)青銅農具(金石并用時代,新石器晚期、商周時期):

①青銅器最早出現:西亞、北非;

②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出現小件青銅器;

③概況:青銅農具數量有限,非金屬農具仍是使用主體。思考:商周時期青銅農具為何稀少?①青銅在當時是珍貴資源,主要用于制作禮器和兵器;②硬度不足,不易普及。◎青銅鏟◎三星堆青銅禮器◎后母戊鼎(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①出現:②傳播:③中國:公元前15-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鐵制農具

推廣出現灌鋼法制作農具戰

國:南北朝:唐

朝:江東出現曲轅犁(3)鐵制農具(鐵器時代,封建社會):古代中國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變化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戰國南北朝唐朝石、木、骨、蚌質的耒耜出現青銅農具數量有限鐵制農具灌鋼法制作農具曲轅犁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金石并用)鐵器時代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原始農業新石器時代:中期:鋤耕產生晚期:犁耕產生①春秋末期:開始出現②戰國:逐步推廣③漢朝以后:主要耕作方式④唐代:江東出現曲轅犁,標志中國傳統耕犁基本定型①提高農具質量,推動生產力大發展;②推動稅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③從集體耕作轉向個體耕作,小農經濟形成,促進社會轉型;④促進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⑤奠定封建國家強盛的基礎。分析:鐵犁牛耕歷史作用

其人耕無犁鋤,率以刀治土,種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蟲死,曰火種。——《廣東新語》小結1耕作工具耕作方式(一)農業工具的變化2、灌溉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原始社會末期陶器三國時期唐代春秋時期桔槔翻車(馬鈞改進)宋代高轉筒車明清風力水車筒車(水力)東漢末期翻車(畢嵐發明)演變趨勢:①灌溉裝置日益復雜②動力從人力到自然力③效率不斷提高①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的精耕細作;②擴大農耕區域,加速對土地的開發利用;③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農業用水。古埃及、中國已經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汲水灌溉捕捉工具:弓箭馴化工具:馬鞍喂養工具:圈廄(jiù)、馬槽(一)農業工具的變化3、畜牧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農業工具的變化耕作工具耕作方式灌溉工具畜牧中國原始社會①新石器早期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銅器刀耕火種石器鋤耕

陶器弓箭馬鞍圈廄馬槽先秦①有限青銅農具

②戰國鐵農具推廣鐵犁牛耕

桔槔:杠桿原理秦漢-明清①南北朝:灌鋼法②唐朝:曲轅犁(標志耕犁基本定型)①東漢末:翻車②唐朝

:筒車世界①青銅農具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②小亞細亞率先冶鐵\古埃及:杠桿原理小結2(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3萬年前新石器晚期漢

代元

朝古代西方骨針陶紡輪紡車提花機黃道婆紡織機紡車山頂洞人縫制獸皮紡線紡車——紡紗,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成為農耕家庭重要生產工具我國紡織原料經歷過程:麻→絲→棉

學習聚焦

古代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紡紗(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2、陶瓷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最初泥條盤筑·制陶新石器晚期出現坯車·制坯南朝匣缽·防止污損唐宋時期支釘·防止粘連知識拓展唐朝陶器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南青北白”制瓷系統新石器時代商朝東漢南北朝宋朝唐三彩五大名窯,景德鎮興起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知識拓展元朝明朝清朝青花瓷釉里紅宣德青花瓷景德鎮瓷器工場粉彩瓷琺瑯彩唐宋:瓷器大量外銷,遠達歐、非,獲得“瓷器大國”美譽。明清:通過海上絲路,瓷器外銷量更大。中國古代制瓷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遠銷海外,享譽世界知識拓展意大利畫家的《群神宴》中的中國青花瓷中國瓷器在西方

11世紀,我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后又傳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傳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歐洲各地才開始生產瓷器。意大利喬凡尼《諸神之宴》,青花瓷和古希臘眾神一同出現,成為“圣器”。(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3、冶金工具:一、生產力標志:生成工具的演變方式工具作用鍛打(小型)土爐錘銼鑄造(大型)坩鍋范東漢水排熔化金屬原料打擊金屬原料磨平金屬熔化金屬定型:商周時制作青銅器定型:戰國后制作鐵農具水力冶鐵鼓風工具土爐:熔化金屬原料錘:打擊金屬原料范:使液態金屬成型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風箱——水排“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坩鍋:熔化金屬小結手工業工具的演變紡織陶瓷冶煉中國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骨針新石器晚期—陶紡輪最初——泥條盤筑新石器晚期—坯車新石器晚期—冶銅先秦西周晚期—冶鐵秦漢—明清漢朝——紡車、提花機元朝——紡織機成為必備南朝——匣缽唐宋——支釘東漢——-水排(鼓風)南北朝——灌鋼法世界紡紗紡車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一)農業勞作方式1、集體勞作(1)原因:(2)代表:(3)影響:①生產力水平低;②生產工具簡單(石器鋤耕)。①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②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①一定程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②但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兩種,公田的面積占井田制總面積的90%,私田的面積占井田制總面積的10%。公田:貴族占有,村社成員集體耕作,收獲全部歸貴族;私田:村社成員的份地,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收獲歸農民,交納10畝田租。二、生產關系的變化:勞作方式2、家庭式勞作原因:特點:影響:①鐵犁牛耕出現;②土地私有制確立;③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④政府重視。分散性(以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自給自足)、穩定性(男耕女織)、落后性(生產規模小、生產水平低)、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保守性。①提高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②有利于賦役征發,社會穩定;③后期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一)農業勞作方式二、生產關系的變化:勞作方式(1)中國:春秋戰國,小農經濟形成(2)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3、莊園式勞作(一)農業勞作方式二、生產關系的變化:勞作方式(1)原因:(2)特點:(3)代表:①中央集權弱化,割據勢力增強;②戰亂及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①生產力低下;②自然經濟;③人身依附強。①羅馬共和國:大型奴隸制莊園。②歐洲中世紀:封建領主莊園。③中國:東漢田莊經濟、魏晉塢堡(軍事和經濟功能)。比較:家庭式勞作方式與莊園經濟異同相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都受地租剝削。不同:勞作方式:前者一家一戶家庭式勞作;后者集中勞作。

積極性:

前者相對較高;后者缺乏。(二)手工業勞作方式種類出現生產經營模式產品流向地位與影響作坊手工業官營作坊西周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供官府、貴族消費,不在市場流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