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2General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2024-XX-XX發布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事業發展中心、泰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鹽城市公路事業發樓、張明、王君羽、申薇、李玉榮、張維蘇1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總體技術規范2規范性引用文件JTGD70/2公路隧道設計規范第二冊交通工程與附屬設施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JT/T904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安全等級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分級smarthigh對公路工程理論基礎和科學方法在模型技術上的抽象描述,是對公路管理服務中涉及到的各類分路線交叉、交通安全設施、管理設施、服務設施等關鍵要素,一般情況下,絕對誤差不超過配備有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能夠由機器部分或完全取代駕駛員進行駕駛操作的車輛。規模和扁平化接入,具有高度自主和高度智能控制功能底座支撐軟件等組成,支持用戶對數據及服務的管理、處理、共享、發布和分析等需求。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CV2X蜂窩車聯網(CellularVehicletoeverytDSRC專用短程通信(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GI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LORA遠距離無線電(LongRangeRNBIoT窄帶物聯網(NarrowBandRFID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WiFi無線通信保真技術(WirelessFidelity)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the4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the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4總體要求4.1.1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總體目標宜包含安全提升、效率提升和服務4.1.2安全提升宜通過開展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行安全監測預警與管控,主動預防交通事故,降低公路事故發生頻次和事故嚴重程度,實現惡劣天氣、復雜環境下行車事故率4.1.3效率提升宜通過在交通繁忙、易和延誤,及時感知交通事件,減少事件處置時間,提升交通運行穩定性與路網可靠性,實現關鍵節點4.1.4服務提升宜通過構建多元信息服務渠道,打造伴隨式出行服務體系,提升公眾出行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提升路網綜合運行實時信息可查詢率和收費站、服務區等關鍵節點公眾出4.2.1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應滿足實用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原則,可采用5G、北斗、BIM、人工智能、大數據、車路4.2.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應面向“全路網”,兼4.2.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結合發展需求、路網特征、工程特點、交通特性,按照以人為本、因路4.2.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與新建、改(擴)建公路主體工程、交通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4.2.5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建立運行維護機制、設立專項資金,確保外場感知設備、通信設備、供4.2.6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分級建設應綜合考慮成本投入與效益產出的關系,達到整體最優目標。4智能服務霧天行車誘導行人/非機動車過街提醒服務區信息發布智能管控智能服務霧天行車誘導行人/非機動車過街提醒服務區信息發布智能管控BIM設計初步設計階段BIM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BIM設計氣象環境感知沿線設施狀態智能感知行人過車輛運交通參交通事街感知行感知數感知件感知基礎支撐視頻云服務數字化數字化三維數據服務公路養護輔助決策模型路網運行輔助決策模型 路網安全輔助決策模型交通運行狀態短時預測模型NBNB-IOT公路建設管輔助決策模型公路路網管理輔助決策模型決策公路建設管輔助決策模型公路路網管理輔助決策模型決策決策智能管控智能服務智能管控智能服務反饋反饋反饋普通國省道公路腦數據分發數據接入分發數據接入省交通運輸廳(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公路數據共享平臺)數據分發數據分發數據分發數據分發數據接入接入交換共享公安交管部門交換共享地市公路事業發展地市公路事業發展應急部門交換共享旅游部門交換共享智能感知64.4.1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內容宜包4.4.2智能感知宜包含公路主體及沿線設施感知、交通運行狀態感知和公路路4.4.4智能服務宜包含出行安全服務、通行效率服務、智慧服務區、在途信息服務和駛。出行安全服務包含霧天行車誘導、團霧主動消除、智能消冰除雪、車輛分合流預警、行人/非車過街提醒、疲勞喚醒,通行效率服務包含交叉口信號優化、自由流收費、可變車道管控、客貨分4.4.5基礎支撐宜包含融合通信、設施供電、數據中臺、公路腦、數 — ——8知和沿線設施狀態感知。公路主體及沿線設施感知建設內5.1.2.1道路狀態感知宜包含環境信息、荷載信息、路表信息、結構響應信息。5.1.2.2環境信息宜包含氣象環境信息和路面結構內部環境信息。5.1.2.3a)氣象環境信息宜包含溫度、濕度、太陽輻照、降雨量、風速。5.1.2.4b)路面結構內部環境信息宜包含結構內溫度、結構內濕度。5.1.2.9D2、D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對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以及新建5.1.2.10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實現各等級道路狀態的感知,監測設備以支持車路協同通信。5.1.3.2不同類型橋梁的監測內容、監測測點布設和監測方法應符合JT/T1037中的規定。5.1.3.3宜采用5G+北斗+邊緣計算技術,實現橋梁靜態毫米級位移監測5.1.4.1隧道狀態感知宜包括圍5.1,4.2圍巖位移宜包括圍巖拱頂沉降、底部隆起、水平收斂、地表位移監測等。95.1.4.4宜采用分布式光纖傳感等技術實現隧道結構健康狀態的實時監測。5.1,4.5隧道狀態感知的具5.1,4.6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對新建、改擴建隧道,及滿足以下任一條件的特長、長隧道進行形成動態感知體系,支持實時數據采集與多節點數據5.1.5.2邊坡及支護結構監測宜包括變形監測、應力監測和地下水監測。5.1.5.3周邊環境監測宜包括鄰近建筑(筑)物監測、鄰近地下管管線監測,并可根據設計要求、邊坡穩定狀態及施工進5.1.5.6宜采用自動化實時監測手段,監測儀器應符合GB/T21029和GB/T15406的規定。5.1.5.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對存在軟弱夾層、斷層、節理到開挖、爆破、堆載等人類活動影響的邊坡,高大5.1.6.1沿線設施狀態感知宜包括交通安全設施狀態和機電設備運行狀態,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交通5.1,6.2宜基于物聯網、機器視覺等技術實現交通安全設施狀態自動監測。5.1.6.4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重要路段和關鍵節點設置沿線設施狀態感知系統,實現設施運5.1,6.5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全域路段沿線設施的全面5.2.2.1行人過街感知宜具備車輛監測和行人監測功能。5.2.2.2行人監測宜具有監測行人即將進入人行橫道以及在人行橫道線內位置的功能,宜通過熱譜、5.2.2.4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非機動車、行人過街需求較大,易發生交通擁堵、事故等重要5.2.2.5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無信號控制交叉口的行人過街感知系統全覆蓋,支撐5.2.3.3宜綜合應用北斗、人工智能和專用短程通信等技術實現車輛運行精準感知。5.2.3.4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能獲取車輛基本動態信息,包括檢測車流量、平均5.2.3.5D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在滿足D2基礎上,宜能實現車道級別的交通流量、集群、排隊信息等信息感知,服務于交通流智能協同5.2.3.6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在滿足D3基礎上,應實現對路網的車輛運行狀態進行精確感知,應5.2.4.3宜實現交通量感知的相對誤差不大于5%,地點車速感知的相對誤差不大于8%,車輛類型感5.2.4.4D1、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實現以下要求:b)在普通國省道與長江汽渡兩端連接的路段,至少布設1個交通5.2.4.5D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全域感知,基于智慧等級D2,將密度提升至可根據全線里程5.2.4.6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在D3基礎上,提升感知密度,補充監測潛在盲區,以支撐全域路5.2.5.2交通事件感知設備宜采用視頻、雷達、GNSS定位、邊緣云感知等技術實現事件的快速、精5.2.5.3宜能夠自動進行事件檢測并輸出檢測結論,具備報警信息提示功能。5.2.5.4宜能夠自動錄像、自動捕捉并存儲交通事件發生過程的圖像。5.2.5.5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滿足以下要求:a)實現事件檢測準確率應≥90%,漏報率應≤5%,5.2.5.6D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D2基礎上,實現公路沿線全域路段感知監測覆蓋率98%以上,5.2.5.7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在D3基礎上,全面覆蓋交通事件感知系統,實現公路沿5.2.6.2視頻分辨率應不低于1080P,每秒不低于25幀。5.2.6.3視頻監測設施的傳輸、交換與控制應符合GB/T28181的相關技術要求。通信設施及傳輸線5.2.6.5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在D2的基礎上,實現全路段及關鍵節點的連續監控,支持5.3.1公路路域環境感知宜包含能見度、5.3.2公路路域環境感知宜通過氣象觀測站等設備實現,氣象觀測站應優先建5.3.3宜在路網相對密集地區對區域公路網沿線的氣象監測設備進行統籌建設5.3.4特殊地形地物、大型橋梁結構物、惡劣氣象條件頻發路段等位置宜布設具有針對性傳感象監測設備,在易發生團霧的路段宜布設能見度監測設備,在冬季易發生積水結冰的路段宜布5.3.5宜在隧道內排水邊溝以及其他低洼區域等易積水路段,通過布設壓力式水位計5.3.8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覆蓋全路段路域環境監測,實現全域氣象數據采集6.1.2.4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宜通過BIM模型實現圖紙審核、方案模擬和成果展現等功能。6.1.2.5在設計階段宜考慮與基礎6.1.2.6新建、改擴建普通國省道應提交BIM設計成果。6.2.1.1智能化公路建造宜包含智慧工地和智慧梁場。智能化建造建設內容框架圖見附錄A。6.2.2.5物料管理宜實現對物料的精細化管理,支持庫存臺賬、進場驗收和稱重計量等功能。6.2.2.6質量管理宜實現三維機械控制、自動駕駛施工和無人機工程監管等功能。地段、關鍵施工部位、事故易發區域、三場臨建區域、臨水臨邊區域等6.2.2.8環境管理宜實現空氣質量/揚塵濃度監測、風速風向監測、噪音監測等功能,監測設備宜布6.2.2.9BIM管理宜實現BIM模型的導入、展示、施6.2.2.10新建、改擴建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實現智慧工地100%全覆蓋。6.2.3.1智慧梁場宜包含預制構件自動化生產、預制構件信息跟蹤和智慧梁場綜合管理平臺。6.2.3.2預制構件自動化生產宜在BIM模型圖紙設計參數導入自動化生產系統的基礎上,形成預制6.2.3.4預制構件信息跟蹤宜采用RFID、二維碼技術,收集并集成預制構件生產、儲存、安裝、質6.2.3.6新建、改擴建普通國省道大型及以上橋梁應配備智慧梁場。6.3.2.1智慧路面養護宜包含養護檢測評定、養護決策、養護施工和養護評估。6.3.2.3路面養護決策宜結合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腦模型庫中公路養護輔助決策模型算法和日常養6.3.2.4路面養護決策宜基于BIM+GIS技術展示路面養護計劃、養護方案、養護投資效益等分析決6.3.2.5路面養護施工應采用智能化監控系統和質量管控平臺等智能控制技術,實現施工數據傳感6.3.2.6路面養護評估應按照評定標準抽檢,輔助施工數據分析評價施工質量。6.3.2.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智慧路面養護。6.3.3.2橋梁養護現場宜選用LoRa、NB-IoT等低功耗電磁波無線傳輸技術6.3.3.4宜建立基于BIM的橋梁力學響應快速分析平臺,能夠實現量大面廣的橋梁力學快速計算以6.3.3.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智慧橋梁養護。設施技術狀況以及病害程度、地質條件等,與路面、橋梁一并考慮養護計劃和6.3.4.2宜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隧道進行全天候、多方位的立體結構檢測與監測。6.3.4,4隧道養護系統應錄入隧道檢測、監測、評定、保養和維修等數據。6.3.4.5隧道宜采用智能化設備實現隧道快速養護,并能與路網信息發布系統進行聯動。6.3.4.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智慧隧道養護。6.3.5.1智慧養護工區宜包含資產管理和日常養護。6.3.5.2資產管理宜采用RFID等物聯網設備打造數字倉儲系統,實現工區物資入庫、出庫在線統計6.3.5.4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根據具體需求設置智慧養護工區。6.4.2.1宜具備節假日、惡劣天氣等特殊時段交通擁堵、應急事件預警和分級管控等功能。6.4.2.2宜采用智能化技術實現公路交通運行安全風險辨識與分級管控。6.4.2.3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智能預警。6.4.3.1宜能夠實現路網事件的自動接入以及值班值守接入。6.4.3.3應能夠基于實時路況和事件信息,為應急救援車輛和人員提供最優路徑規劃。6.4.3.4應能夠對應急處置所需的各類應急物資、裝備、救助力量等進行智能化調配與協同指揮。6.4.3.5應能夠實時記錄與掌握現場應急處置情況,及時跟蹤事件變化趨勢,優化應急指揮調度。6.4.3.7應能夠對應急處置效果進行分析與評估,指導優化應急預案。6.4.3.8D1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以被動管理為主,在擁堵、事故、施工、惡劣氣象等交通事件發6.4.3.9D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以主動管控為主,宜滿足以上基礎要求。6.4.3.10D3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D2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全路網智聯調度,識別并響應突發事件,優化資源調配,確保快速、精準的6.4,4.5宜實現設備基礎靜態信息和動態變更信息的可視化運維管理。6.4.4.6D2及以上的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智能運維。7.1.2.6系統處于防止追尾警示工作模式時,紅色警示區間的長度在60m-100m范圍內進行調整。7.1.2.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易發生霧且道路線型較差的路段布設,發光顯示組件的7.1.3.1團霧主動消除方式宜7.1.3.2通過播撒團霧消除劑達到除霧目的的系統為團霧消除劑播撒系統,團霧消除劑播撒系統由a)團霧消除劑宜為液體,應具有良好的環保性、無毒、對路面摩擦衰減無不良影響,符合GB/T7.1.3.4宜結合普通國省道實際條件開展團霧消除劑播撒裝置布設:7.1.3.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團霧多發區域宜實施團霧主動消除。7.1,4.2可通過路側噴灑裝置(路側式)或埋入發熱電纜裝置(埋入式)達到智能消冰除雪功能。7.1.4.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已出現因道路結冰引發交通事故(或存在因道路結冰引7.1.5.3道路輪廓強化模式下,誘導裝置的黃色誘導燈應能夠顯示常亮狀態。7.1.5.4行車主動誘導模式下,誘導裝置的黃色誘導燈應能夠按照特定頻率進行同步閃爍。7.1.5.6誘導裝置布設間距宜與分、合流區域的標線施劃間距保持一致。7.1.5.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已出現因車輛分合流引發交通事故(或存在因車輛分合7.1.6.3當安全預警設備為反光標線時,反光標線的顏色宜采用白色或者黃色,在規定的使用期限7.1.6.4當安全預警設備為LED警示屏時,技術性能應符合GA/T484的規定,應能夠支持文字、圖形、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發布形式,可根據配置自動或7.1.6.5可通過時控開關和遠程控制器定時開啟、關閉行人/非機動車過街安7.1.6.6宜在夜間、陰雨天氣等光照條件較差的條件下開啟行人/非機動車過街安全提醒功能。7.1.6.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行人過街需求大的無信號控制交叉口設置行人/非機動與行車方向相反,平直射向公路延伸方向,不直射路7.1.7.4宜在夜間、陰雨天氣等光照條件較差的條件下開啟防疲勞光幕。7.1.7.5可通過時控開關和遠程控制器定時開啟、關閉防疲勞光幕。7.1.7.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長直路段等重要路段設置防疲勞光幕。7.2.2.2交叉口信號優化宜具備信號實時優化控制功能,能夠采用感應控制或自適應控制方式對信調整關聯交叉口信號配時、匝道控制及可變信息標志,實現7.2.2.4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交叉口信號優化,在實行車路協同與自動駕駛的區域,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對多條車道上自由行駛車輛進行收費,提高道路7.2.3.2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自由流收費。7.2.4.1可變車道控制可根據交通流量或突發情況,改變交叉口車道轉向,均衡交通流量。7.2.4.2宜通過布設LED發光單元實現可變車道控制。7.2.4.3LED發光單元宜包7.2.4,4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交通流量飽和、高峰潮汐現象明顯、高峰人工干預頻繁7.2.5.2交通流參數感知設施應支持按車道檢測車輛類型、交通量、速度等。7.2.5.3交通信息發布設施宜采用智慧情報板。7.2.5.4違法自動記錄設施應具備違法抓拍、拍照識別的功能,宜滿足以下要求:b)宜支持自動對違停車輛進行跟蹤放大,自動識別車牌號碼。7.2.5.5宜支持在進行違法圖像記錄的同時,記錄違法過程的片段錄像,錄像時間不少于5s。除特示標志、組合標志、交通監控設備提示標志及輔助標7.2.5.6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在客貨分離路段設置交通流參數感知設施、交通信息發布設施和視頻監控,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7.3.2.1智慧停車主要功能宜包含駛入/駛出車流量監測、車位占用情況監測、停車誘導。7.3.2.2集約型燈桿宜集成安防監控、信息發布屏、環境監測器、廣播、無級調光、WiFi/4G/5G通7.3.2.3智慧廁所宜實現廁位監測、廁位引導、人流統計等功能。7.3.2.4新能源充電應能夠提供有線充電方式,宜提供無線充電方式。7.3.2.6智慧餐廳宜實現自助點餐、快捷結賬和線上支付等功能。7.3.2.7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根據具體需求設置智慧服務區。7.4.2.1智慧情報板應滿足GB/T23828的規定,宜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發布方式。路況評價、實時天氣、空氣質量、天氣預測及停車場信息,提升駕乘7.4.2.4D1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在主要分合流節點前方、長大橋梁或隧道入口前方、易擁堵路段、交通事故多發路段、惡劣氣象易發路段等特殊節點和路段設置智慧情報7.4.2.5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宜實現互聯網信息發布,并宜將主要分流點前方的重要交通7.5.1.1普通國省道車路協同應能實現交叉口碰撞預警、弱勢交通參與者碰撞預警、交叉口車速引7.5.2.1車路協同系統宜由車載終端、路側終端和路段/區域級云控平臺等組成,并集成高精度地圖7.5.2.2車載終端宜包含車載單元OBU和信息發布終端。7.5.2.3路側終端宜包含路側感知設施、路側單元RSU,宜根據場景復雜性增設路側計算設施/邊緣議,具備PC5接口,支持北斗定位,通信c)宜在有車路協同應用需求的公路沿線每隔7.5.2.4路側終端宜包含路側感知設施、路側單元RSU和路側計算設施/邊緣計算設備。7.5.2.5路段/區域級云控平臺應具備終端設備運行監測、信息采集分析、信息處理下發、日常運行道智慧公路宜結合實際情況在交通擁堵、事故多發等關鍵節點和7.5.2.6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建設全路段車路協同系統,宜配置高精度地圖,支持高等級自動8基礎支撐8.1.2.2車路通信宜采用D8.1.2.3路中心通信宜采用光纖、4G/5G技術,通過建設光纖和復用4G/5G通信建站實現。8.1.2.4D1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具備路中心通信功能,D2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還宜負荷特點及電源可接入條件合理選擇。設備造期間纜線設置困難區域的設備,應采用新能源供電方8.2.2.4D1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應結合負荷特點及電源可接入條件合理選擇低壓供電或新能源供電方式,D3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還宜結合公路沿線資源8.3.1.1數據中臺主要為智能感知、智能管控和智能服務等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相關應用提供完備8.4.2.1公路建設管理輔助決策模型應實現結合地質數據、氣象數據、材料供應數據和施工進度情主動預警,自動生成建設優化方案,確保項目進設、管理、養護、運營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協同8.5.1.2數字化底座宜由基礎引擎、數據處理工具集、空間數據庫、底座支撐軟件等組成。8.5.2.1基礎引擎宜包含WebGIS引擎和高渲染引擎,具備各類地理信息服務能力。8.5.2.2數據處理工具集宜包含數據治理工具和數據美化工具,可實現點云數據、傾斜攝影數據、8.6.2.1云統一接入宜包含服務路由、訪問認證、負載均衡和流量控制等功能。8.6.2.2云共享服務宜實現用戶中心對平臺組織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包含賬號注冊與注8.6.2.3視頻云服務應具備攝像機云臺控制功能,能夠向部級云平臺提供重要點位攝像機云臺的控8.6.2.4視頻云服務應具備公路沿線視頻監控設備資源每隔5min截圖及查詢調閱能),云平臺向省級云平臺提供上述智能分析結果,再由省級云平8.6.2.7云基礎服務宜實現認證服務、消息服務、會話服務、配置服務、搜索服務等功能。8.6.2.8D4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云控平臺應支持智能網聯和云控自動駕駛車輛的服務接入需求。應用信息安全和云計算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建設內容框架8.7.2.1外場設施信息安全應采用交通運輸行業密鑰管理與證書認證系統構建統一的網絡信任體系,8.7.2.5網絡通信信息安全應采用校驗技術或密碼技術保證傳輸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密碼算法及密碼產品應滿足國家密碼管理相關規定,應采用國產密8.7.2.6業務應用信息安全應符合JT/T904相關規定。8.7.2.7云計算信息安全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遷移過程中各個對象之間的信任關系,同時保障遷移8.7.2.8D1及以上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在新建、改擴建或智慧化升級時應優先采用國產硬件、軟件9建設評價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由5類一級指標構成,包括智能感知、智能管控、智能服務、基礎支撐、建設成效。一級指標下設15項二級和42項三級指標,見表3。道路狀態感知Q111橋梁狀態感知Q112隧道狀態感知Q113沿線設施狀態感知Q115邊坡狀態感知Q116交通運行狀態感知Q12行人過街感知Q121車輛運行感知Q122交通參數感知Q123交通事件感知Q124視頻監控Q125氣象環境感知Q131數字化設計Q21數字化公路設計Q211智能化建Q22智慧工地Q221智慧梁場Q222科學化養護Q23智慧路面養護Q231智慧橋梁養護Q232智慧隧道養護Q233全路網管理Q24智能預警Q241智聯調度Q242智慧運維Q243公眾出行服務Q31出行安全服務Q311通行效率服務Q312在途信息服務Q313智慧服務區Q314車路協同自動駕駛Q32車路協同Q321基礎支撐Q4通信供電Q41融合通信Q411設施供電Q412支撐平臺Q42數據中臺Q421公路腦Q422數字化底座Q423云控平臺Q424信息安全Q43外場設施信息安全Q431數據資源信息安全Q432網絡通信信息安全Q433業務應用信息安全Q434云計算信息安全Q435建設成效Q5安全保障能力Q51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Q511事件平均響應時間降低Q512通行效率Q52道路通行能力提高Q521平均車速提高Q522服務水平Q53關鍵節點公眾出行滿意度Q5319.2.2普通國省道智慧公路建設評價的實際得分應為所有一級指標得分之和,各一級指標滿分均應為100分,其實際得分應為該指標下設所有二級指標得分之和與該指為該指標下設所有三級指標得分之和,按照下wi——第i項一級指標Qi的權重,所有一級指標的權重之和等于Qij——第j項二級評價的實際得分;Qijk——第k項三級指標的實際得分;n——各一級指標下設所有二級指標的數量;9.3.1“智能感知”指標的二級和三級指標分值及評價方法,見表4,具體道路狀態感知Q111橋梁狀態感知Q112沿線設施狀態感知Q115邊坡狀態感知Q1165交通運行狀態感知Q12行人過街感知Q1215車輛運行感知Q122交通參數感知Q123交通事件感知Q124視頻監控Q125氣象環境感知Q131Qijk=fijk×αk×βk(3)式中:Qijk——第k項三級指標的實際得分;fijk——第k項三級指標的技術符合性得分,符合得滿分,不符合得0分;αk——第k項三級指標的覆蓋程度系數,根據滿足技術符合性要求的公路里程占項目總里程(或符合要求的橋梁/隧道延米占總延米)的比例取值,≥80%,系數取1;≥50%且<0.750%的,系數取0.5。βk——第k項三級指標的可靠性系數,根據各類智能感知設備的平均在線率取值,即:正常工作的設備在線時間與總時間的比值,≥90%,系數取1;≥75%且<90%,系數取0.9.3.3“智能管控”指標的二級和三級指標分值及評數字化設計Q21數字化公路設計Q211智能化建造Q22智慧工地Q221智慧梁場Q222科學化養護Q23智慧路面養護Q231智慧橋梁養護Q232智慧隧道養護Q233智慧養護工區Q234全路網管理Q24智能預警Q241智聯調度Q242智慧運維Q243Qijk=fijk×σk×μk(4)式中:Qijk——第k項三級指標的實際得分;fijk——第k項三級指標的技術符合性得分,符合得滿分,不符合得0分;σk——第k項三級指標的質量效果系數,衡量功能運行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成效。完全滿足實μk——第k項三級指標的智能化系數,評估功能是否具備智能化特征和技術優勢,包括數據采μk=1;智能化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腦卒中規范化診療
- 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 腹腔鏡膽囊手術護理配合
- 涵管鋪設簡易合同范本
- DB12∕T 960-2020 金銀花田間生產技術規程
- 工程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防高空墜落主題班會課件
- 防騙課件教學課件
- 防騙宣傳課件
- 幼兒園獲獎公開課:大班美術《鳥兒滿天飛》課件
- 深信服aES產品技術白皮書-V1.5
- (高清版)DB11∕T2316-2024重大活動應急預案編制指南
- 2025屆陜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考試
- 小學生航天科技教育課件
- 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發合同
- 放射防護知識培訓
- 《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200字
- 專題1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題分類匯編含答案與解析
- 監控安裝實施供貨方案
-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課程教學大綱
- 2025年全屋定制家居企業發展策略及經營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