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統一檢測歷史試題(原卷版)_第1頁
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統一檢測歷史試題(原卷版)_第2頁
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統一檢測歷史試題(原卷版)_第3頁
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統一檢測歷史試題(原卷版)_第4頁
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統一檢測歷史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東城區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統一檢測高一歷史2025.1本試卷共12頁,共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60分)本部分共40題,每題1.5分,共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起,出現兩個制玉技術發達、制品數量眾多且十分精美的玉文化系統。一個是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北玉文化系統,一個是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玉文化系統。與此同時,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至屈家嶺文化,以及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中,都有自己的玉器制造。這反映了()A.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起源具有相似性B.國家的初始形態此時已經具備C.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D.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2.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下面一組有關龍的圖像反映了()A.文字演變的長期性B.圖騰的產生源于自然災害C.中華文明的連續性D.考古發掘驗證了古史傳說3.《商君書·墾(墾荒)令》規定: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的名字和數目,以便官府攤派徭役;提高市場酒肉稅額,讓稅額比成本高十倍;加重關卡和市場上的商品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牟取暴利。這些政策的制定是為了()A.剝奪限制貴族特權 B.扶助小農經濟發展C.防止商人不事生產 D.嚴厲打擊地方豪強4.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法律文書》竹簡內容十分廣泛,舉凡農田水利、徭役征發、刑徒賦役、工商業管理、官吏任免、軍爵賞賜以及軍官任免、戰后獎懲等,都有具體規定,其中以刑法最為成熟。該法律文書()①反映了秦代以法家思想治國、法律條文細化②表明秦代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一體化管理③為研究中國從諸侯割據到中央集權制度轉變提供珍貴史料④反映了科舉選官的實行使得秦代吏治清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據《漢書》記載:自徐聞、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島近海南行,可達半島南部及馬來半島各國;又經今馬六甲海峽,西過印度洋,可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漢人遠航到這些國家或地區,采購明珠、寶石等,帶去的則是黃金和絲織品。東漢和帝時,天竺幾次遣使前來贈送方物。桓帝時,大秦國王安敦遣使送來象牙、犀角等。據此可推斷()A.兩漢時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實行郡縣和分封并行制度B.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更加有效C.雙向交流的海上絲綢之路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暢通D.西南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6.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十分看重張緒(江東士族,善言,素望甚重),欲任命張緒為尚書右仆射,以問王儉(南遷的北方高門士族王導的第五世孫),王儉曰:“南士由來少居此職”,上乃止。這表明()A.北方士族比南方士族更具有才能B.南方經濟發展帶來政治勢力的對立C.門閥政治造成政權更迭速度加快D.由北方高門士族把持政權由來已久7.隋朝盛極一時,各項建設較多且規模宏大。其中首次貫通南北,溝通五大水系的建設成果是()A.開鑿邗溝 B.修建都江堰 C.興建鄭國渠 D.開通大運河8.8世紀初,史官吳兢編撰《貞觀政要》,以為“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編成后,唐朝皇帝把《貞觀政要》“書之屏帷,銘之幾案”,列為皇家子孫的必讀教本。不僅歷代帝王推崇,還被譯成契丹、西夏、蒙古和滿文,以供當政者參考。9世紀,《貞觀政要》傳到新羅、日本等國,被列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貞觀政要》受到如此推崇,是因為()A.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列B.史官吳兢高超的寫史技巧和華麗語言C.統治者對開明政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D.中國文化對東南亞地區產生重大影響9.詩歌是歷史現實與社會生活的寫照。下列詩文中能夠直接反映唐代兩稅法的是()A.“開國皇帝建隋朝,三省六部治國高”B.“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C.“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D.“胡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10.有學者指出,“漢代之齊家治國,期致太平,而復為魏晉之逍遙游放,期風流得意也。故其時之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境而在內心,不在形質而在精神"。下列作品體現魏晉時期這一思想特征的是()A.顧愷之《洛神賦圖》 B.裴秀《禹貢地域圖》C.孫思邈《千金方》 D.敦煌壁畫《胡旋舞》11.“事為之防,曲為之制”體現了預設防范、周密制約的精神,是宋代“祖宗之法”的精髓。在宋代的中樞權力結構中,明顯體現這一特征的是()A.“中樞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B.中央派文臣到地方任知州C.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的地位D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12.遼政權開國后不久就建立了孔子廟,春秋祭祀。遼后期皇帝道宗嘗謂“吾修文物,彬彬不易中華”。遼朝針對漢族士人開設科舉,起初規定契丹人不得應試,后來禁令松弛。這反映出()A.遼朝雖保持帝號,但仍需向北宋稱臣B.遼朝與北宋王朝已和同一家C.宋遼間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未間斷D.北宋在邊疆戰事中占據優勢13.1137年,(宋)高宗在上諭中說:市舶收入特別多,如果管理得當,一年起碼是上百萬,難道不比取之于民更好嗎!1146年,高宗在另一次上諭中又說:市舶收入有利于解決國家費用問題,應當依照從前的辦法,招引邀請遠方外國商人來中國,擴大經商,發展貿易。據此判斷,南宋政府重視市舶貿易的原因是()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②外國商品價格低廉③避免增加百姓負擔④遠洋航海技術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4.北宋時期出現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蘇南等南方各地的政治人物,包括蘇州人范仲淹、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吉州永豐人歐陽修、泉州晉江人曾公亮等著名的政治家。運用唯物史觀推斷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應是()A.科舉考試更加強調公平競爭B.崇文抑武方針的推行C.社會成員身份逐漸趨于平等D.南方經濟實力的增長15.元朝的大一統規模超邁前代,其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為管理這樣廣袤的疆土,元朝采取的措施有()①在地方管理上實行行省制度②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驛站和急遞鋪系統④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變化,表現為由原來的皇帝——中書省——六部的政治制度,變為皇帝——內閣——六部。這一變化表明()A.閣臣取代宰相成為百官之首B.君主專制集權不斷加強C.明代的官僚體系進一步完備D.內閣大臣參與中央決策17.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時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之學新”。下列著作能體現“道咸以來之學新”的是()A.《永樂大典》 B.《天工開物》C.《四庫全書》 D.《海國圖志》18.黃宗羲于康熙元年完成的著作《明夷待訪錄》,被后世譽為17世紀中國的“民權宣言”。書中的著名觀點是()A.“以天下為主,君為客”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C.“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D.“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19.據考證,從1800—1839年,因鴉片走私貿易導致的中國白銀外流,總計高達6億兩。又有人估算,在19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每年耗費在鴉片消費上的白銀達到1633多萬元,幾乎與清政府1830—1838年關稅總收入相當。可見,鴉片走私貿易使得()A.清政府國力遭到嚴重削弱B.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C.國家交往沒有遵循國際法D.清朝朝貢體制逐漸解體20.下表為兩次鴉片戰爭后開放的通商口岸簡表,從中可以看出通商口岸分布呈現的態勢是()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天津條約》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北京條約》天津A.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區 B.由沿海向內地推進C.深入到中國西南西北 D.由江南向京津延伸21.陳旭麓先生指出:“作為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在縱橫十數年之后失敗了。但它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大海波潮,潮來潮去之后,許多東西都會改變舊日模樣。”“改變舊日模樣”在政治上體現為()A.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封建社會的制度束縛B.《資政新篇》頒布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發展C.為“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奠定了基礎D.中央權力的下移和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22.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①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②中國社會各階級尋求國家出路探索③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④一部分官紳開始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3.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7年,左宗棠請續借洋款1000萬兩,李鴻章與兩江總督沈葆楨均不謂然,結果僅得半數。據此判斷()A.洋務派頑固派紛爭不斷B.西北邊疆危機解決艱難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清末新政未能找到出路24.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陸續頒布了數十道民主改革的法令,如禁止對犯人刑訊體罰;廢除奴婢賣身契約;禁止買賣人口;勸禁婦女纏足;取消“大人”“老爺”稱呼;刪改教科書中忠君的內容;等等。這些法令的頒布有利于()A.解決近代中國社會根本矛盾B.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解放C.形成一個更科學的革命綱領D.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25.《青年雜志》發表文章中寫到:“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實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該文章抨擊的是()A.封建禮教的束縛 B.清政府統治腐朽C.袁世凱倒行逆施 D.北洋軍閥混戰26.1912年全國總人口約4.1億,至1928年增為4.65億。其中城鎮人口的數量從1912年的3100萬增至1928年的4100萬,增加1000萬左右,相當于晚清70年間增加的城鎮人口總數。與該現象相關的歷史背景是()A.中國城市工人運動持續發展B.一戰期間民族工業迅速發展C資本主義障礙全部得以廢除D.白話文在全國逐漸普及開來27.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上,毛澤東起草了黨史上的第一部《農民問題決議案》;1927年,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33年,毛澤東發表《贛西南土地分配的情形》。這一系列著作()A.加速了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的進程B.指導了蘇區土地革命的蓬勃開展C.有助于探索符合實際的革命道路D.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28.據劉伯承回憶:“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國民黨處處挨打,疲于奔命。最為神奇的是面對國民黨貴州40萬軍隊的重兵設防,3萬多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居然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這種變化發生在____之后()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29.對下圖中戰役取得勝利的認識正確的是()A.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B.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戰役C.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D.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振奮了抗戰精神30.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抗戰過程中,中共的努力主要表現在()①倡導并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②開辟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③科學論證了中國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④在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民主選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1.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彌天大勇壯軍魂。雙十協議應運生,中華人民主浮沉。”該詩描述的是()A.西安事變 B.重慶談判C.北平和平解放 D.解放南京32.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斯大林提出“蘇維埃政權,無產階級專政是俄國唯一可能的革命政權”。中國的《共同綱領》序言寫進了“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這一變化()①受到共產國際的強烈影響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③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④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3.194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掃除文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并掀起高潮,部隊文化教員祁建華發明《速成識字法》使全國5000多萬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此運動()A.促進了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B.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滿足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人才需求D.使新中國勞動者素質有了很大提高34.1951年,《新電影》雜志在北京創刊,第一期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放了的中國”特輯,第二期為“國營電影廠出品的新片展覽月”特輯,之后先后出版“堅決鎮壓反革命”“蘇聯電影展覽”等特輯。以上特輯出版反映出()A.電影創作發行緊跟時代主題B.戰爭題材影片深受觀眾歡迎C.外國影片在中國的市場廣闊D.弘揚勞模精神不斷激勵人民35.1971年,第27屆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大會參照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精神,取消了臺灣當局的觀察員資格。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理事會明確指出:“理事會應在審議中國臺北的工作組報告及接受其議定書之前審議中國工作組報告并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這表明()A.“一個中國”原則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B.兩岸各種交流合作廣泛推動貿易增長C.中國加入WTO推動了綜合國力提升D.中國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多邊外交活動36.有同學在研究中國廣告發展時編制了下列年表,該年表可用于研究()1979年1月,《天津日報》刊登“天津牙膏主要產品介紹”廣告;1979年1月,上海電視臺播出國外某手表廣告;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刊出四川省寧江機床廠廣告;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廣告管理暫行條例》:1986年,中國第一家合資廣告公司成立;1997年3月,中國第一則互聯網廣告在ChinaByte上發布;……A.經濟特區的設立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改革開放的進程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37.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不斷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以下重大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③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38.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的會議是()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C.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 D.中共二十大39.截至2024年7月底,我國已經成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此外還成立了近千個民族鄉。全國及地方各級人大已通過了25個自治州、114個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這說明我國()A.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貫徹與落實C.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得到根本解決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40.下表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些數據。這些數據總體上展現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民生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業迅速發展C.科技創新不斷進步 D.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本部分共3題,共40分。41.中國民族史撰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歷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史記》《漢書》《后漢書》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史書編撰體例概況《史記》(西漢司馬遷)紀傳體通史把環繞中原的各民族作了完整和井然有序的記載,與先秦記載局限于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的有關事跡大不相同。它寫了《匈奴列傳》《南越尉佗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分別按地區寫出北方、南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民族歷史。《史記》論述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但不計較于夷夏之別,司馬遷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是理智的《漢書》(東漢班固)紀傳體斷代史繼承《史記》,在民族史方面,對前史或續或補,對創新的新史專立篇目。《漢書》的《匈奴傳》收錄了《史記·匈奴列傳》的舊文,又增加李廣利降匈奴等相關史事。班固認為匈奴“貪而好利……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漢書·西域傳》系統地記錄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況,對于道里和戶口也都有所記載。《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幾乎全是抄錄舊史,而所收文帝賜趙佗書和趙佗的上書,是《史記》所缺略的重要文獻《后漢書》(南朝宋范曄)紀傳體斷代史《后漢書》的民族史部分,收羅繁復,甚見功力。其中,《西域傳》《匈奴傳》接續前史,記錄了匈奴和西域在東漢時期的重大變化。《南蠻西南夷傳》記載翔實,過于前史。《西羌傳》和《烏桓鮮卑傳》是新創的篇章。《后漢書》對兩漢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指陳形勢,立論相當概括,表現了作者的史才,但強調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漢書》《后漢書》繼承《史記》的編纂方法,在表述民族史事時,往往穿插著有關的中外關系,使讀者可以看到民族地區在中外關系史上的地位。這一點對后來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影響——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1)依據材料,比較《史記》《漢書》《后漢書》在民族史撰述方面的異同。結合所學,簡析秦漢時期民族史撰述取得成就的原因。(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史記》《漢書》《后漢書》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史學價值。42.中共報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材料一中國共產黨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創辦《紅色中華》報,1934年10月該報休刊。1935年底該報在瓦窯堡復刊,1937年1月在延安出版改刊名為《新中華報》。1941年5月,《新中華報》與新華社內部刊物《今日新聞》合并為《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作為中央的機關報。材料二報刊文章標題文章內容摘要《紅色中華》報(1931年)《馬克思列寧論武裝暴動》根據馬克思、列寧所指示的暴動藝術的法則,正確地估計客觀的革命形勢,周密地分析階級力量的對比,以最大的決心,組織并進行暴動,我們才能夠推翻舊統治階級的權力,而奪得并鞏固暴動的勝利《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獲得偉大成功,中國工農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與發展,我們每個共產主義者必須加緊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拿著這個武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共產國際的政綱與中華蘇維埃的全部勝利而奮斗到底《新中華報》(1937年)《目前教育幾個根本問題》共產黨主張是由他正確地認識客觀的環境決定的,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做他的工具決定的……我們在抗日運動中需要加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獨不妨礙聯合戰線,而且對于促成陣線更能堅固、更有保證《延安青年運動的新階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當前的國際國內條件,號召只有全國人民總動員,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才能解放中華民族,實現全體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引用毛澤東對青年運動的指示,即“延安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方向”《解放日報》(1941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中國的現實,積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實際經驗《學習和掌握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從思想方法、政治科學、軍事科學等方面進行歸納,強調毛澤東思想體系的科學性與一貫性。毛澤東的相關著作《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論持久戰》等關乎黨的思想方法、戰略策略與軍事方面的論著是真正的、最好的體現了馬列主義中國化,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典型著作(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簡析1931—1941年中共報刊創辦幾經變遷的歷史背景。(2)依據材料二,概述中共報刊是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并指出其歷史作用。43.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材料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脈相承,都根植于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彰顯了中國外交自信自立、堅持正義、扶弱揚善的精神風骨,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世界情懷,都展現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習近平同志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