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 第三章 八綱辨證(二 寒熱)課件_第1頁
中醫診斷學 第三章 八綱辨證(二 寒熱)課件_第2頁
中醫診斷學 第三章 八綱辨證(二 寒熱)課件_第3頁
中醫診斷學 第三章 八綱辨證(二 寒熱)課件_第4頁
中醫診斷學 第三章 八綱辨證(二 寒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

第二節寒熱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景岳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

調經論》“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寒熱產生圖示

生理平衡線陰陰陽平衡陽盛陰盛陽

(實熱)(實寒)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寒熱產生圖示

病理平衡線陰陰陽平衡陽虛陰虛陽(虛寒)(虛熱)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一、寒證是疾病的本質屬于寒性的證候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內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自身陽虛----虛寒臨床表現:

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二、熱證是疾病的本質屬于熱性的證候。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里熱:外邪入里化熱氣郁化火,食積化火陰虛生內熱--虛熱臨床表現:

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等

實熱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寒熱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脈象寒證惡寒喜熱不渴白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遲或緊熱證惡熱喜冷渴喜冷飲紅赤熱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數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醫學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四、寒證與熱證的關系(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著不同性質的癥狀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八綱證候間的關系3、表寒里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4、表熱里寒:《傷寒論》中“桂枝人參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參湯主之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八綱證候間的關系(二)寒熱轉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八綱證候間的關系(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癥狀與本質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證候真假真熱假寒--內有真熱,外現假寒

產生機理:邪熱內盛,陽氣郁而不能外達

臨床表現: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干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證候真假2、真寒假熱--內有真寒,外現假熱

產生機理:陰寒內盛,格陽于外(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重按無力名案欣賞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名案欣賞分析:假象——身熱目赤,異常大躁,索水,脈洪大;細診——得水不欲咽,脈洪大而重按無力;結論___內有真寒,外顯假熱,陽虛欲脫治療___回陽救逆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寒熱真假的鑒別寒熱真假的鑒別要點:①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寒熱真假的鑒別②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寒熱真假的鑒別

《景岳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五、寒熱與表里的關系(一)表寒證(二)表熱證(三)里寒證(四)里熱證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1:1、張某,男,54歲,1995年8月12日就診。患者于8月9日晚間起,感周身疼痛,發燒,咳嗽,10日早晨體溫高達39.9℃,經某醫院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后體溫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發燒,次日即來就診。初診(8月12日):發熱,頭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悶,納差,四肢酸痛無力。舌淡紅,苔薄黃不燥,脈象浮數。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1:辨證:外感風熱治則:辛涼透表,清熱解毒處方:銀花12連翹12葛根15菊花12

板藍根15竹葉6蘆根15桔梗12

荊芥12神曲12藿香6甘草6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22、丁某,女14個月。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現在癥:發熱咳喘已旬日,汗出熱不解,三天前發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紅,現突然隱沒,身灼熱,咳嗽喘促,鼻翼煽動,喉中有痰鳴,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脹,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脈疾數,指紋青紫,已達命關。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2:辨證:疹毒內攻,肺有蘊熱,移熱于大腸,肺氣壅遏治則:清熱解毒,瀉肺平喘處方:杏仁3桔梗3前胡6牛蒡子3

黃芩6木通1青皮1桑白皮6

浙貝母4銀花12連翹10甘草3

另配牛黃定喘散

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3:劉某,男,33歲,農民,1997年12月2日就診問診:主訴上腹劇痛已兩天。兩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劇烈胃痛,曾經當地醫生給予內服阿托品片劑等,后來又注射阿托品針劑兩支,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住。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悶脹滿,不思飲食,疼痛劇烈,輾轉不安,大便三日未行。來中醫科就診。望診:發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側臥于被窩中,懷抱熱磚熨腹。舌苔白滿,中后部略浮一些黃色。中醫診斷學第三章八綱辨證(二寒熱)附病案3:聞診:語聲略低偶有低吟。切診:脘腹痞滿,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見異常。脈象沉緊。分析:高寒地帶,時值嚴冬,飽食受寒,食滯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氣血升降、運行受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