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課件_第1頁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課件_第2頁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課件_第3頁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課件_第4頁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學術經驗報告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

中藥的用量,主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癥狀、居住的地域、氣候和選用的方劑、藥物等進行考慮。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藥物,因用量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或產生新的功能,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

所以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系值得我們注意,日人渡邊熙氏曾說:“漢藥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藥量。”茲就近人及筆者實踐所及舉例說明。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

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調經,多用于月經不調,產后血脹及打撲內損瘀血等癥。雖然《本經》曾提及“除水氣”的效用,但后世應用者甚少。一、益母草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5

事實上,《本經》所言,是確切可信的,至于以之用治高血壓、白喉等疾患,則前賢并未論及,其所以能產生這些新的作用,都與增加用量有關。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61.水腫“調經活血”時,其用量一般為9~15g,倘作“利水消腫”之用,則需大量,始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臨床觀察,每日用30~45g尚不見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顯之效。嘗用治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奏效甚速,處方:益母草60g,澤蘭葉20g、白槿花12g,甘草3g。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7

隨證加味:風水型者加麻黃2g~4.5g;實熱型者加大黃4.5g,生黃柏9g:氣血虛弱者加當歸10g,黃芪皮15g。此外,對于單腹脹或其它水腫,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證論治方中,以增強“利水消腫”之作用。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8

2.高血壓

對于高血壓癥,特別是產后高血壓癥,有顯著清肝降逆作用。因其辛苦微寒,入心、肝二經,《別錄》曾謂其“子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引申之以治高血壓癥是可以理解的。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9

其有效成分,茺蔚素在1:50000~100000的濃度,對動物血管有顯著的擴張而使血壓下降,并有鎮靜中樞神經系統及拮抗腎上腺素的作用,但用量也必須增至60g以上,始獲顯效。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0

處方:益母草60g,杜仲、桑寄生各15g,甘草3g。隨證加減:肝旺頭痛者加夏枯草15g,嫩鉤藤20g,生白芍9g,陰虛者加女貞子、川石斛、大生地各9g。連服二劑后,血壓即見下降,續服5~7劑,可獲穩定。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13.白喉

有報導用單方益母草汁外涂治療白喉,效果顯著。其用治50余例,除一例并發肺炎外(住院一小時即死),其余均獲痊愈。輕癥只涂抹二三次即愈,重癥住院40多例,只有兩例結合注射白喉抗毒素,其余全部都單用本品涂抹咽喉,其粘液和偽膜甚易唾出,一般在2~5天內,即行痊愈。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2益母草液制法:用鮮益母草葉搗汁,紗布濾過,擠出液汁,再加20%的食醋,調和備用。用時以棉簽蘸涂患部,1~2小時一次,若見呼吸困難,呈阻塞狀者,應深入喉部涂抹,使沾液容易唾出。推其所以奏效,因為用鮮汁而加強了破血、消癰、解毒等作用。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3二、薺菜

甘溫無毒,諸家本草均謂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調補五臟。共主要作用有二:一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為止痢。薺菜煎劑與流浸膏均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及縮短動物凝血時間,降低血壓等作用。子、花入藥,其用量一般均在10~15g。但民間單方用大劑量治尿滯留及乳糜尿頗有著效。

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4

1.尿滯留

本品服后能于6~24小時內恢復自動排尿,迅速痊愈。唐《藥性本草》:“補五臟不足,……治腹脹”。《大明諸家本草》:“利五臟”。因此對熱性病后排尿障礙有調整恢復的作用。藥理研究證明它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的作用,屬于平滑肌組織的膀胱,必然也同時會得到興奮、收縮而排尿的效果。每日約取新鮮薺菜250g,輕者減半,煎湯,每三四小時服一次,連續服之,直至奏效為度。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52.乳糜尿

相當于“膏淋”之候,其病因約之有二:一屬濕熱下注,一為“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清氣不升,下元虧損,精微不能固攝。前者易治,后者較為頑固。我嘗用景岳舉元煎加味或張錫純氏膏淋湯,收效尚屬滿意,但部分療效不顯時,一經加用薺菜花45g~90g后,即能提高療效,逐步向愈。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6

處方:潞黨參9g,生黃芪18g,炙升麻8g,懷山藥24g,生白芍、菟絲子各9g,芡實15g,薺菜花45g。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連服四五劑后,即見效機,持續服15~20劑,可以向愈。由絲蟲病引起者,應加炮山甲3g,制昆布9g,萆薢12g。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7三、半夏

因生半夏辛溫而燥有毒,所以一般多以姜制,并減小其用量,用于和胃降逆、燥濕化痰,有顯著的效果,關于生半夏的有毒、無毒的問題,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經煎煮,則生者已熟,毒性大減,余迭用生半夏9~18g治療妊娠惡阻,恒一劑即平,歷試不爽,從未見中毒及墮胎之事例。而治療痰核及支氣管擴張、瘧疾等癥,非生用較大量不為功。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81.妊娠惡阻

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就用干姜人參半夏丸治療妊娠惡阻,并不礙胎;但后人因《別錄》載有“墮胎”之說,遂畏而不用,余用半夏為主藥治療惡阻,無一例失敗。從前均逕用生半夏,嗣以部分患者有所疑懼,乃改用制半夏,效亦差強人意,但頑固者則非生者不愈。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19

處方:半夏9~18g,決明子12g(炒打),生赭石15g,旋復花9g(包),陳皮3g。水煎取一碗,緩緩服下;如系生半夏,則每次僅飲一口,緩緩咽下,每隔15分鐘,再服一口,約半日服完,不宜一欲而盡。恒一劑即平,劇者續服之。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02.痰核

李時珍《綱目》: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倘入于筋膜或皮里膜外者,則將遍身起筋塊,如瘤如栗,皮色不變,不疼不痛;或微覺酸麻。我除部分用控涎丹治療外,部分體質較虛者,則以生半夏為主藥,辨證施治,隨證加味,奏效甚速,一般2~4周左右,可以逐步消失。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1

處方:生半夏9g,白芥子9g(炒研包),生牡蠣24g,制海藻、制昆布、大貝母各9g,炙姜蠶12g,生姜二片,每日或間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痰多者加陳京膽8g,海浮石12g。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23.支氣管擴張癥

凡經確診為支氣管擴張癥,而咳嗆痰多者,用姜春華教授擬方加味,連續服之,有較佳的效果。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3

生半夏、炙款冬、前胡各9g,南天竺6g,川貝母6g,生姜三片。余增加黃荊子15g,金蕎麥20g,紅棗三枚。奏效更著,有降逆定咳、溫肺化痰之功。咯血時加大小薊各18g、血余炭12g、煅花蕊石15g。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44.瘧疾

“無痰不作瘧”,而生半夏有燥濕化痰之功,所以對瘧疾亦有佳效。余曩以生半夏為主藥的“絕瘧丸”(驗方)治各種瘧疾,不論久暫,均奏效顯著。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5

處方:生半夏、炮干姜各150g,綠礬、五谷蟲各60g。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2g,兒童按減,需于瘧發前四五小時以開水送下。每日瘧及間日瘧均一服即愈,其重者需再服始止。曾應用多年,除惡性瘧需多服數次外,不論輕重新久,1~2服,無不愈者。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6

四、檳榔

本品是破滯殺蟲的名藥,一般多配合其它殺蟲或消積之品同用,如單味作為驅除鉤蟲或絳蟲用者,必需用生者大量始效。曾觀察其治鉤蟲病之劑量,每次30g,固屬無效,45g也是無效,直增至75~90g,大便中蟲卵始陰轉。嗣逕用大量,一次即瘥。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7

但一次服用75g以上時,在半至一小時左右時,有頭眩怔忡、中氣下陷、面色少華、脈細弱等心力衰竭的反應現象,約經二小時許始解,處方:檳榔(整者效打碎,其飲片因水浸關系,效力大減)75~90g,水浸一宿,翌晨煎湯,空腹溫服。如貧血嚴重,體質虛弱者,需先服培補氣血之品調理,然后再服此方,不可孟浪。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8五、金櫻子

性味酸澀而平,酸則能斂,澀可固脫,一般多用治遺精、久瀉、帶下、尿頻等證,移治“陰脫”之子宮脫垂癥,理固能通,但非一般常用量所能奏效,而必需增至一日120g始行。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29

內服1~2療程后,近期追訪有效率為76%,我們觀察了部分病例,其效亦同。但以患者年在35歲以下,脫垂程度較輕而白帶較少者,療效為著。部分服后有二便欠利,少腹脹痛等反應,停藥即行消失。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0

處方及其制作:金櫻子10斤,加水20斤,冷浸1日,次日放鍋內用武火煎煮半小時取頭汁,再以原藥渣加水10斤,煎煮一小時后取二汁,去渣,混合頭二汁,入鍋內以文火濃縮成5000ml,過濾后收貯待用。每日服125ml,相當于生藥125g。早晚二次用溫開水沖服,連服三天為一療程,間隔三天,再連服三天為第二個療程。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1

六、夏枯草

性味辛苦而寒,善清肝火、散郁結。臨床配合養陰柔肝藥治陰虛肝旺之高血壓癥,配軟堅消癭之品治瘰疬,但以大劑量治療痢疾及肝炎,則是在前人實踐基礎上有所發展了。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21.痢疾

用夏枯草每日30~60g治療菌痢共30余例,全部痊愈。其中以退熱為最快,平均3.1天;住院日數最長為8天,最短為3天,平均為5.2天;大便培養均陰轉。夏枯草有利尿作用,可使血壓下降;井有抑制霍亂、傷寒,痢疾、大腸桿菌等細菌的生長作用,宜其見效敏捷。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3

處方:每日用夏枯草60g水浸1小時,文火煎2小時左右,分四次口服,每7天為一療程。或取夏枯草制成100%流浸膏,成人每次服20~30ml,小兒每次每歲1~2ml,一日三次,或隔六小時一次。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42.肝炎

以夏枯草煎成流浸膏(可酌加糖),每次服約含生藥30g,一日三次,開水沖服,對于肝炎而轉胺酶升高者,有頓挫調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見效。多屬肝熱郁結、濕熱壅滯之咎。夏枯草苦辛而性寒無毒,專入肝膽二經,能補厥陰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結,苦寒則能下泄以除濕熱,所以能收到滿意之效果。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5七、劉寄奴

味苦性溫,功擅活血行瘀,通經止痛,一般用量為9~15g。全草均入藥,但用其鮮根每日120g,水煎(需煎熬二三小時)早晚分二次服,連用15日為一療程,對于絲蟲病、橡皮腫,具有捷效,藥后腿圍縮小者占93.3%,患腿組織軟化、皮膚松弛者占73.3%。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6

服藥時間最長者15天,最短者10天。在服藥期間除有個別病例在服藥三天時,出現上腹部脹痛,水樣便日4~5次,或中途喉頭潮紅腫脹,或呈感冒樣,但經對癥處理而消失,并未停藥,其所以見效之理,個人認為有三點:一是因本品苦能降泄,溫能通行,善于破血除脹;二是專用生根,長于消腫:三是加大劑量,增強效能,但也要注意患者體質,不能孟浪濫用。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7八、紫草

甘咸氣寒,專入血分,功擅涼血解毒,對于血熱毒盛的痧痘斑疹、丹毒風疹等癥,有清泄解毒之作用,并能預防麻疹:通常用量為3~9g。《別錄》雖載有“通水道,療腫脹滿痛”之說,但用大量治療絨毛膜上皮癌,則是近幾年的事。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8

姚津生氏報導的三例:一例葡萄胎后發現絨毛膜上皮癌,雖即行全子宮切除術,仍繼續發現左肺上部轉移性癌腫,遂用紫草每日60g,水煎分二次服,先后共服1800g,病變巳吸收,健康恢復,從事工作。一例病情與上相同,服藥20天,即顯著好轉:余一例為卵巢絨毛膜上皮癌,因年齡較大、發病時間較長,雖服用近6000g,并無效機。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39九、甘杞子

性味甘平,功專潤肺養肝,滋腎益氣,對于肝腎陰虧,虛勞不足最為適合,一般用量為9—15g,但用量增至每日60g,則有止血之作用,凡齒宣、鼻衄及皮下出血之久治不愈,癥情頑纏者,服之均驗;連服3~5日可以獲效。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0

十、蒼耳草

性味苦辛而溫,能祛風化濕,一般多用于頭風鼻淵、風濕痹痛及瘡腫癬疥,常用量為6~15g,但增大其劑量,則能治療麻瘋及結核性膿胸,其治麻瘋的劑量,曾有分為每日120g,—次煎服;每日360g,二次分服;每日960g,三次分服等三種,而其療效亦隨劑量之加大而提高。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1

至于治療結核性膿胸,亦需每日用210g左右,奏效始著,服后能使膿液減少、變稀,血沉率降低,連服三月,瘡口即逐步愈合。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2

以上僅是舉例而己,類似者是不勝枚舉,如用大劑量的防風解砒毒、桂枝治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木鱉子治癌、青木香治高血壓、魚腥草治大葉性肺炎、合歡皮治肺膿瘍、大薊根治經閉、枳殼治脫肛等等,但就本文所列述者而言,己充分地說明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3

中藥用量的決定要它發揮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療效時,就必須突破常用劑量,正如孫臺石在《簡明醫彀》所說:“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只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是使用中藥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4

增大劑量能加強或產生新的作用是符合“量變質變”的法則的,從這一法則的推演,可能會發現更多的藥理機制,發揮藥物的更大作用。不過,加大劑量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限度內確定,才能由合理的數量的變化,引起良性的質量的變化。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45

明·張景岳在其《全書》中曾說:“治病用藥,本貴精專,尤宜勇敢;……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