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什么是中成藥?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中成藥的劑型1、固體制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片劑、膠劑、栓劑、丹劑、膏劑、膜劑)2、半固體劑型(煎膏劑、軟膏劑)3、液體制劑(合劑、口服液、酒劑、酊劑、糖漿劑、中藥注射劑)4、氣體劑型(氣霧劑)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中成藥分類
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清熱劑、祛暑劑、溫里劑、表里雙解、補益劑、安神劑、開竅劑、固澀劑、理氣劑、理血劑、治風劑、治燥劑、祛濕劑、祛痰劑、止咳平喘劑、消導化積劑、殺蟲劑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中成藥安全性1.中成藥出現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1)藥物本身作用的兩重性;(2)特異體質如對某些藥物的不耐受、過敏等;(3)辨證不當或適應癥把握不準確;(4)長期和超劑量用藥,是引起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朱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導致人體內各系統的異常表現;(5)不適當的中西藥配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2.中成藥出現的不良反應的類型
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各系統副作用、毒性反應、過度作用、繼發反應、特異質反應、中西藥配伍不當反應、中藥配伍不當反應等。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3.中成藥不良反應的預防(1)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監察,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的報告制度。(2)辨證用藥,采用合理的劑量和療程。尤其是對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孕婦以及原有臟器功能不良的患者,更應合理調整用藥方案。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3)注意藥物過敏史。對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如有過敏反應,應及時處理,以防止發生嚴重后果。(4)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中、西藥并用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5)需長期服藥的患者要加強安全性指標的監測。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9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出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7月制定的《中醫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臨床使用中成藥要合理選擇給藥途徑。2.辨證用藥(主要原則)。3.辨病用藥 。4.辨病辨證結合用藥。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05.中成藥劑型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及各種劑型的特點,加以區別,選擇使用。6.中成藥劑量確定原則:對于明確劑量的,慎重超劑量使用。有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劑量應取偏小值。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1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1.妊娠期婦女必須用藥時,應選擇對胎兒無損害的中成藥。2.妊娠期婦女使用中成藥,盡量采取口服途徑給藥,應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23.含有可以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或有對胎兒致畸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視為妊娠禁忌使用的藥物。
該類藥物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砒霜、雄黃、輕粉、斑蝥、蟾酥、麝香、馬錢子、烏頭、附子、土蟞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商陸、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等。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3
4、含有可能會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或有對胎兒致畸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視為妊娠慎用的藥物。慎用藥包括有通經祛瘀類的桃仁、紅花、牛膝、蒲黃、五靈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辛熱燥烈類的干姜、肉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硫磺等;滑利通竅類的冬葵子、瞿麥、木通、漏蘆等。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4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1.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生理特點選擇恰當的藥物和用藥方法,達到預期治療目的。2.兒童中成藥用藥劑量必須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兒童專用中成藥一般情況下說明書都列有兒童年齡與體重相應的對照量表,應根據對照量表選擇相應藥量。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53.含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或者含有對小兒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充分衡量其風險/收益,除沒有其它治療藥物或方法的疾病必須使用外,其它情況下兒童不應使用。4.兒童患者使用中成藥的種類不宜多,應盡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5.根據中成藥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兒童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16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常見內科疾病
中成藥使用方法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7感冒1、風熱感冒型癥狀:發熱,有汗,微惡風寒,頭痛,鼻塞流涕濁,口干而渴,咽喉紅腫疼痛,或咳嗽,痰黃而黏稠,舌苔薄白或兼微黃,脈浮數。治法:辛涼解表,疏散風熱。中成藥:三九感冒靈膠囊
【主要成分】三叉苦、崗梅、金盞銀盤、薄荷油、野菊花、馬來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對乙酰氨基酚。輔料為滑石粉。
【制劑】膠囊劑:每粒裝0.5克(含對乙酰氨基酚100毫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注意事項】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8感冒2、風寒感冒型癥狀: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痰多稀薄,甚則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口不渴,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治法:辛溫解表,發散風寒。中成藥:正柴胡飲顆粒
【主要成分】柴胡、陳皮、防風、甘草、赤芍、生姜
【制劑】顆粒劑每袋裝:①10g;②3g。
【用法用量】含糖顆粒: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無糖顆粒:開水沖服,一次3g,一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19感冒3、體虛感冒型癥狀: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治法:扶助正氣,解表散邪。中成藥:參蘇感冒片
【主要成分】黨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陳皮、桔梗、枳殼、甘草、麥冬、桑白皮
【制劑】片劑:0.5g/片。
【用法用量】口服。1次4-5片,兒童酌減,1日3次。
【注意事項】體質強壯、表證較重、里熱熾盛者不宜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0咳嗽1、風寒咳嗽型癥狀:咳嗽痰色稀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法: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中成藥:麻杏止咳糖漿
【主要成分】麻黃、杏仁、甘草、薄荷
【制劑】糖漿劑:100ml/瓶。
【用法用量】口服。1次15ml,1日3次。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注意保暖。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1咳嗽2、風熱咳嗽型癥狀:咳痰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中成藥:急支糖漿
【主要成分】魚腥草、金蕎麥、四季青、麻黃、紫菀、前胡、枳殼、甘草
【制劑】100ml/瓶。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30ml,每日3-4次;兒童<1歲一次5ml,1-3歲一次7ml,3-7歲一次10ml,>7歲一次15ml,每日3-4次。
【注意事項】孕婦及糖尿病患者忌服;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2咳嗽3、燥熱咳嗽型癥狀:咳嗽痰少黏稠,或干咳無痰,或痰黏難咳,胸痛,口干咽痛,尿黃,大便秘結,舌紅干,苔少黃,脈細。治法:清熱生津,潤肺止咳。中成藥:川貝雪梨膏
【主要成分】梨清膏、川貝母、麥冬、百合、款冬花
【制劑】口服液:250g/瓶或120g/瓶。
【用法用量】口服。1次15g,1日2次。
【注意事項】忌辛辣食物。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3咳嗽4、痰火咳嗽型癥狀:痰黃粘稠,不易咳出,咳引胸痛,咽干口渴,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治法:清熱宣肺,止咳化痰。中成藥:祛痰靈口服液
【主要成分】鮮竹瀝、魚腥草,輔料為蔗糖。
【制劑】口服液:30ml*6支(旋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毫升,一日3次;2歲以下,一次15毫升,一日2次;2至6歲,一次30毫升,一日2次;6歲以上,一次30毫升,一日2-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4咳嗽5、痰濕咳嗽型癥狀: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脘滿悶,呼吸不暢,舌淡苔滑,脈滑或數。治法:健脾燥濕,止咳化痰。中成藥:羚貝止咳糖漿
【主要成分】紫苑(蜜)、茯苓、麻黃、知母、金銀花、陳皮、半夏(姜)、前胡、遠志(制)、平貝母、罌粟殼、山楂、羚羊角
【制劑】每支裝10ml;每瓶裝100ml。
【用法用量】口服,一歲以內一次服2-4ml,一歲至三歲一次服5-10ml,四至六歲一次服10-15ml,七歲至十二歲一次服15-20ml,十五歲以上一次服20-30ml,一日3次,飯前30分鐘服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5咳嗽6、陰虛咳嗽型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聲音嘶啞、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等治法:滋陰清熱,潤肺止咳。中成藥:養陰清肺口服液
【主要成分】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白芍、薄荷等
【制劑】口服液:100ml/瓶。
【用法用量】口服。1次10-20ml,1日2-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6咳嗽7、咳嗽緩解期中成藥:金水寶膠囊
【主要成分】蟲草菌粉
【制劑】膠囊劑:0.33g/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用于慢性腎功能不全者,一次6粒,一日3次。
【注意事項】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7胃痛1、寒邪犯胃型癥狀: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胃脘得熱痛減,口不渴,喜熱飲,苔白,脈弦緊。治法:散寒止痛。中成藥:溫胃舒膠囊
【主要成分】黨參、附子(制)、黃芪、肉桂、山藥、肉蓯蓉、白術、山楂、烏梅、砂仁、陳皮、補骨脂
【制劑】膠囊劑:0.4g/粒。
【用法用量】口服。1次3粒,1日2次。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之品。胃出血時忌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8胃痛2、飲食停滯型癥狀:胃脘脹痛,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治法:消食導滯。中成藥:保和丸
【主要成分】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等
【制劑】大蜜丸:9g/丸,10丸/盒;水丸:18g/瓶、60g/瓶;濃縮丸:0.2g/丸,每8丸相當于原藥3g。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6-9g,1日2次,小兒酌減。大蜜丸:1次1-2丸,1日2次;濃縮丸:1次4-5丸,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29胃痛3、肝氣犯胃型癥狀:胃脘脹痛,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發作,舌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中成藥:胃蘇顆粒
【主要成分】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制)。
【制劑】顆粒劑:5g/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g,1日3次。15天為1療程,可服1-3個療程或遵醫囑。偶有口干、嘈雜。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0胃痛4、肝胃郁熱型癥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法:泄熱和胃。中成藥:三九胃泰顆粒
【主要成分】三亞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等
【制劑】顆粒劑:2.5g/袋,10包/盒。
【用法用量】沖服。1次1袋,1日2次,15天為1療程。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1胃痛5、陰虛胃痛癥狀:胃痛隱隱,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治法:養陰益胃。中成藥:胃復春片
【主要成分】紅參、香茶菜、枳殼(炒)等。
【制劑】片劑:0.359g×60片/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2胃痛6、瘀血停滯型癥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痛為針刺或刀割樣,舌質紫暗,脈澀。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中成藥:三七片
【主要成分】三七
【制劑】片劑:每片含生藥0.3g。
【用法用量】口服。1次5-8片,1日1-2次。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3胃痛7、脾胃虛寒型癥狀: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納食減少,神疲乏力,舌質淡,脈弱。治法:溫中健脾。中成藥:香砂六君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人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制)、生姜、大棗。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4慢性膽囊炎1、飲食停滯型癥狀:脅肋疼痛,胃脘脹滿,或惡心欲嘔,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治法:理氣消食,和胃導滯中成藥:保和丸
【主要成分】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等
【制劑】大蜜丸:9g/丸,10丸/盒;水丸:18g/瓶、60g/瓶;濃縮丸:0.2g/丸,每8丸相當于原藥3g。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1次6-9g,1日2次,小兒酌減。大蜜丸:1次1-2丸,1日2次;濃縮丸:1次4-5丸,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5慢性膽囊炎2、肝氣犯胃型癥狀:脅肋疼痛,胃脘脹痛,噯氣頻繁,大便不爽,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發作,舌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中成藥:逍遙丸
【主要成分】柴胡、當歸、白芍、炒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制劑】水丸劑:每50粒重3g。
【用法用量】空腹溫開水送服。1次6-9g,1日3次。
【注意事項】忌生冷油膩飲食,保持情緒舒暢。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6慢性膽囊炎3、肝胃郁熱型癥狀:脅肋疼痛,胃脘脹滿灼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或數。治法: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中成藥:消炎利膽片
【主要成分】穿心蓮、溪黃草、苦木
【制劑】片劑:100片/瓶。
【用法用量】1次6片,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7慢性結腸炎1、脾胃虛弱型癥狀:大便時溏時泄,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食欲不振,脘腹脹滿,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健脾益氣。中成藥:參苓白術散
【主要成分】人參、山藥、茯苓、白術、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制劑】粉劑:3g/包;丸劑:6g/包;膠囊:0.5g/粒。
【用法用量】散劑,口服。1次6-9g,1日2-3次。丸劑,口服,1次6g,1日3次。膠囊,口服,1次3粒,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8慢性結腸炎2、腎陽不足型癥狀: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性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中成藥:桂附地黃丸
【主要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制)。
【規格】丸劑:200粒/盒。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次。
【注意事項】1.忌不易消化食物。2.治療期間,宜節制房事。3.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4.陰虛內熱者不適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39慢性結腸炎3、腸胃濕熱型癥狀:大便溏泄,脘腹脹滿,口干口苦,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治法:清熱利濕中成藥:葛根芩連微丸
【主要成分】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等
【制劑】丸劑:1g/袋,10袋/盒。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1次3g,小兒1次1g,1日3次,或遵醫囑。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0便秘
1、實熱便秘型癥狀: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紅身熱,或兼有腹脹腹痛,口干口臭,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法:清熱潤腸中成藥:麻仁丸
【主要成分】麻仁、苦杏仁、枳實、厚樸等
【制劑】水蜜丸:30g/瓶;36g/瓶.小蜜丸:60g/瓶.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1-2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1便秘2、氣機郁滯型癥狀: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脘腹脹滿,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治法:順氣導滯。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主要成分】神曲、麥芽、山楂、枳殼、檳榔、萊菔子、青皮、陳皮、香附、烏藥、茯苓、甘草、木香
【制劑】蜜丸:9g/丸;水丸:①3g*10袋/盒;②每5粒重3g,每盒60g;③6g*10袋/盒.【用法用量】口服。蜜丸,每丸重9g,成人1次1丸,1日2次;水丸,1次6-9g,1日2-3次,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本品對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應用。孕婦禁服,年老體弱者慎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2便秘3、氣虛便秘型癥狀:大便不一定干結,或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面色晄白,神疲肢倦,舌苔淡白,脈虛細。治法:益氣健脾中成藥:四君子丸
【主要成分】黨參、白術、茯苓、甘草
【制劑】水丸劑:100g/瓶;合劑:100ml/瓶。
【用法用量】水丸劑,溫開水送服。成人1次6g,兒童用量減半,1日3次;合劑,口服,1次15ml-20ml,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3便秘4、血虛便秘型癥狀: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唇舌淡白,脈細。治法:養血潤燥中成藥:五仁潤腸丸
【主要成分】生地、桃仁、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蓯蓉(酒蒸)、廣皮、熟軍、當歸、松子仁
【制劑】水丸劑:72丸/瓶。
【用法用量】空腹溫開水送服。1次4粒,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4便秘5、腎氣虧虛型癥狀:大便堅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晄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治法:溫陽通便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主要成分】干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制劑】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項】凡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忌用,孕婦勿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5便秘6、肝腎陰虛型癥狀:便秘,頭暈目眩,耳鳴健忘,急躁易怒,或精神緊張,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中成藥:杞菊地黃膠囊
【主要成分】枸杞子、茯苓、牡丹皮、山藥、熟地黃、山茱萸、菊花、澤瀉等
【制劑】膠囊劑:0.3g/粒;丸劑:9g/丸。
【用法用量】口服。膠囊劑:1次5-6粒,1日3次;丸劑:1次1丸,1日2-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6腎盂腎炎1、膀胱濕熱型癥狀:畏冷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少腹脹痛,腰痛,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中成藥:三金片
【主要成分】金櫻根、羊開口、金沙藤、積雪草
【制劑】片劑:含生藥2.1g/小片,3.5g/大片。
【用法用量】口服。小片1次5片,大片1次3片,1日3-4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7腎盂腎炎2、肝膽郁熱型癥狀:寒熱往來,心煩欲嘔,不思飲食,腰痛,少腹痛,尿頻而熱,舌苔深黃,脈弦數。治法:清利肝膽,通調水道。中成藥:茵梔黃注射液
【主要成分】茵陳、梔子、大黃、黃芩甙、氯化鈉
【制劑】注射劑:10ml/支。
【用法用量】1次1-4支,用4%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8腎盂腎炎3、腎陰不足型癥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咽干唇燥,尿頻而短,小便澀痛,欲出未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而數。治法:滋陰益腎,清熱降火。中成藥:知柏地黃丸
【主要成分】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制劑】
丸劑:200粒/盒。
【用法用量】空腹或飯前口服:每次8丸,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49心肌炎1、氣陰兩虛型癥狀:心悸怔忡,疲乏無力,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面色淡白無華,舌紅苔黃,脈結代而細。治法:補氣養陰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
【主要成分】人參、麥冬、五味子
【制劑】口服液:10ml/支。
【用法用量】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0心肌炎2、氣虛血瘀型癥狀: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活動后加劇,胸悶心痛,舌苔薄白,舌質暗或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結代。治法:活血通絡中成藥:養心氏片
【主要成分】黃芪、靈芝、黨參、丹參、葛根、地黃、當歸、淫羊藿、延胡索(炙)、山楂、炙甘草等
【制劑】片劑:0.6g*24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1心肌炎3、陰虛火旺型癥狀:心悸心煩,失眠健忘,耳鳴腰酸,頭暈目眩,口干舌燥,舌紅絳少津,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治法:滋陰降火。中成藥:天王補心丸
【主要成分】生地黃、當歸、五味子、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黨參、玄參、茯苓、遠志、桔梗、甘草、朱砂
【制劑】蜜丸劑:大蜜丸9g/丸,小蜜丸60g/瓶。
【用法用量】溫開水送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9g。小兒酌減。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2心肌炎4、心脾兩虛型癥狀:心悸健忘,面色無華,頭暈目眩,食欲不振,浮腫尿少,腹脹惡心,舌淡苔薄白,脈結代或細而無力。治法:益氣養血中成藥:歸脾丸
【主要成分】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甘草、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
【制劑】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口服。1次1丸,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3心肌炎5、痰瘀閉阻型癥狀:心悸怔忡,胸悶心痛,頭暈氣短,唇甲青紫,苔白膩或有瘀點,脈弦結。治法:除痰化瘀中成藥:冠心蘇合丸
【主要成分】蘇合香、冰片、檀香、青木香、乳香
【制劑】丸劑:0.9g/丸。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1-3次,或遵醫囑。嚼碎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4心肌炎6、心腎陽虛型癥狀:心悸胸悶,頭暈頭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胖,脈沉遲。治法:溫腎通陽。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主要成分】干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制劑】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項】凡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忌用,孕婦勿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5心絞痛1、對因勞動(活動)或情緒波動引起的勞累性心絞痛,表現為心胸悶痛,氣短不足以息,神疲乏力,過勞則劇,休息后可減輕或緩解者,可選用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1-2丸。若表現為胸痛劇烈,臉色蒼白,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受涼或遇寒后加劇或誘發者,可舌下含服冠心蘇合丸,每次3-4粒。2、對穩定性心絞痛,表現為胸痛憋悶,放射性肩背痛,經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緩解者,可適用速效救心丸,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胸痛緩解后,每日2次,每次4-6粒。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6心絞痛3、對心絞痛已經緩解或者改善,但常有胸悶,氣短,心悸,乏力的冠心病患者,平時要注意防治心肌缺血,改善冠脈血液供應,可長期服用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腦血康滴丸、銀杏葉片及山海丹膠囊。4、對近期胸悶痛發作頻繁,程度加劇,時間延長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平時可按療程(一般為3-4周/療程)服用三七總甙注射劑等靜脈點滴(詳見說明)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7冠心病1、心血瘀阻型癥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時或心悸不寧,舌質紫暗,脈沉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中成藥:復方丹參滴丸
【主要成分】丹參、三七、冰片
【制劑】滴丸劑:25mg/丸。
【用法用量】片丸,口服,1次3片,1日3次;滴丸劑,口服或舌下含服,1次10丸,1日3次。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8冠心病2、胸陽痹阻型癥狀: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重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自汗,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沉細。治法:宣痹通陽,散寒化濁中成藥:冠心蘇合丸
【主要成分】蘇合香、冰片、檀香、青木香、乳香
【制劑】丸劑:0.9g/丸。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1-3次,或遵醫囑。嚼碎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59冠心病3、氣虛血瘀型癥狀:胸前區隱痛,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活動后加劇,舌苔薄白,舌質暗或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結代。治法:養血通絡,活血化瘀。中成藥:諾迪康膠囊
【主要成分】圣地紅景天
【制劑】膠囊劑:每粒裝0.28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粒,一日3次。
【注意事項】1.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3.本品宜飯前服用。4.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5.兒童、孕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0冠心病4、氣陰兩虛型癥狀:胸前區疼痛,心悸氣短,自汗,口干不欲飲,舌質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治法:益氣養陰。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
【主要成分】人參、麥冬、五味子
【制劑】口服液:10ml/支。
【用法用量】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1冠心病5、腎陽虛弱型癥狀:胸前區疼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治法:溫補腎陽。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主要成分】干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制劑】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項】凡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忌用,孕婦勿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2慢性心功能不全1、心氣不足型癥狀: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后加劇,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結代。治法:補氣安神。中成藥:柏子養心丸
【主要成分】黃芪、黨參、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朱砂、遠志、茯苓、半夏曲、肉桂、甘草
【制劑】丸劑:9g/丸。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3慢性心功能不全2、心脾兩虛型癥狀:心悸健忘,面色無華,頭暈目眩,食欲不振,浮腫尿少,腹脹惡心,舌淡苔薄白,脈結代或細而無力。治法:益氣養血。中成藥:歸脾丸
【主要成分】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甘草、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
【制劑】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口服。1次1丸,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4慢性心功能不全3、心腎陽虛型癥狀:心悸胸悶,頭暈頭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胖,脈沉遲。治法:溫腎通陽。中成藥:心寶丸
【主要成分】冰片、蟾酥、附子、鹿茸、人參、肉桂、三七、麝香、洋金花
【制劑】丸劑:每丸重60mg【用法用量】口服,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心功能1、2、3級一次分別用120、240、360mg,一日3次,一療程為2個月;在心功能正常后改為日維持量60-120mg。病竇綜合癥病情嚴重者一次300-600mg,一日3次,療程為3-6個月。其他心律失常(期外收縮)及房顫,心肌缺血或心絞痛一次120-240mg,一日3次,一療程為1-2個月。
【注意事項】陰虛內熱、肝陽上亢、痰火內盛者以及孕婦、青光眼患者忌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5頭痛1、風寒頭痛型癥狀:頭痛時作,痛連項痛,惡風畏寒,遇風尤甚,常喜裹頭,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治法:疏風散寒中成藥:川芎茶調丸
【主要成分】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
【制劑】水丸劑:20粒重1g;口服液,10ml/支;散劑;濃縮丸:每8丸相當于原材料3g。
【用法用量】口服液:飯后茶水送服。1次1-2支,1日2次。丸劑、散劑:飯后茶水送服,1次3-6g,1日2-3次。濃縮丸:1次8丸,1日3次。
【注意事項】久病氣虛、血虛,或肝腎不足,陽氣亢盛所致頭痛均非所宜。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6頭痛2、風熱頭痛型癥狀: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散寒中成藥:①銀翹解毒顆粒
【主要成分】金銀花、連翹、荊芥等
【制劑】顆粒劑(無糖型乳糖輔料):2.5g/袋。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1次5g,1日3次,重癥者加服1次。
②清眩丸
【主要成分】川芎、白芷、薄荷、荊芥穗、石膏
【制劑】丸劑,6g/丸。
【用法用量】口服。1次1-2丸,1日2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7頭痛3、肝陽頭痛型癥狀:頭痛而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面紅目赤,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苔薄黃,脈弦有力。治法:平肝潛陽。中成藥:復方羊角膠囊
【主要成分】羊角、川芎、白芷、制川烏等
【制劑】膠囊劑:每粒裝0.2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5g,一日2~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8頭痛4、氣滯血瘀型癥狀:頭部脹痛,痛有定處,反復發作,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舌暗,邊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中成藥:正天丸
【主要成分】川芎、當歸、紅花、細辛、防風、獨活、附子等
【制劑】丸劑,9g/袋。
【用法用量】1次1袋,1日2-3次,15天為1療程。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69中風1、氣虛血瘀型癥狀:偏枯不用,肢軟乏力,面色萎黃,或見肢體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細弱。治法:益氣養血,化瘀通絡。中成藥:步長腦心通膠囊
【主要成分】黃芪、丹參、桃仁、紅花、乳香、地龍、全蝎等十六味
【制劑】膠囊劑:0.4g*36粒。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每次4粒,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0中風2、風痰阻絡型癥狀:舌強言謇,肢體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見瘀點瘀斑,脈弦滑或澀。治法:祛風除痰,宣竅通絡中成藥:大活絡丸
【主要成分】白花蛇、首烏、麻黃、藿香、黃連、熟地黃、大黃、木香、沉香、赤芍、丁香、天南星、青皮、黃芩、茯苓、白術、防風、葛根、當歸、地龍、犀角、麝香、牛黃、冰片、人參等49味中藥組成。具有祛風扶正、活絡止痛的功效。
【制劑】蜜丸劑: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或溫黃酒送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1中風3、腎精虧虛型癥狀:舌強言謇,肢體麻木或不遂,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治法:滋陰補腎,利竅開音。中成藥:杞菊地黃膠囊
【主要成分】枸杞子、茯苓、牡丹皮、山藥、熟地黃、山茱萸、菊花、澤瀉等
【制劑】膠囊劑:0.3g/粒;丸劑:9g/丸。
【用法用量】口服。膠囊劑:1次5-6粒,1日3次;丸劑,1次1丸,1日2-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2中風4、肝陽上亢型癥狀:舌強言謇,肢體麻木或不遂,頭目眩暈,失眠多夢,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治法:平肝潛陽,化痰開竅。中成藥:全天麻膠囊
【主要成分】天麻
【制劑】膠囊劑:0.5g/粒。
【用法用量】1次2-6粒,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3痹證1、風寒濕痹癥狀: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便,或見惡風發熱等表證,或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不可屈伸,舌苔白膩,脈浮或弦緊。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中成藥:追風透骨片
【主要成分】制川烏、香附、川芎、麻黃、制草烏、秦艽、當歸、赤小豆、羌活、赤芍、細辛、炙天南星、白芷、甘草等
【制劑】片劑:0.28g*24片/盒;0.29g*48片/盒。
【用法用量】口服。1次4片,1日2次。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4痹證2、熱痹型癥狀: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觸,關節游走疼痛,不能屈伸,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舌苔黃燥,脈滑數。治法:清熱通絡,疏風勝濕。中成藥:濕熱痹顆粒
【主要成分】防風、防己、地龍、萆薢、蒼術、黃柏、生薏米、川牛膝、威靈仙、連翹、金根藤
【制劑】顆粒劑:10g/袋;片劑:0.25g/片。
【用法用量】口服。顆粒劑1次1-2袋,1日2-3次;片劑,1次6片,1日3次。
【注意事項】小兒量酌減或遵醫囑。忌辛辣油膩之物。孕婦慎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5痹證3、血瘀型癥狀:關節疼痛,肌膚疼痛,麻木不仁,固定不移,舌淡苔白邊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中成藥:三七膠囊
【主要成分】三七、土鱉蟲、川芎、當歸、紅花、乳香(制)、沒藥(制)、白芷
【制劑】膠囊劑:0.3g*36粒/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5粒,一日2次。
【注意事項】1、忌食生冷、油膩食物。2、兒童、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3、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6痹證4、肝腎虧虛型癥狀:關節疼痛,遇勞則劇,頭痛眩暈,腰膝酸軟,舌苔薄,脈細弱。治法:補益肝腎中成藥:益腎蠲痹丸
【主要成分】地黃、熟地黃、當歸、淫羊藿、全蝎、蜈蚣、蜂房、骨碎補、地龍、烏梢蛇、延胡索等二十味藥材。
【制劑】8g*12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克,疼痛劇烈可加至12克,一日三次,飯后溫開水送服。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7干燥綜合征1、肺陰虛型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聲音嘶啞,出汗減少,甚至無汗,若虛火上炎,傷及肺絡,還可出現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等癥治法:滋陰清熱,潤肺止咳。中成藥:養陰清肺顆粒
【主要成分】石斛、知母、黃連、苦參、白術、黃芪等
【制劑】顆粒劑:15g/袋。
【用法用量】飯前30min開水沖服。1次15g,1日2次,10周為1療程。
【注意事項】忌食辛辣。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8干燥綜合征2、肝腎陰虛型癥狀: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牙齦萎縮,眼目干燥,急躁易怒,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清熱中成藥:杞菊地黃膠囊
【主要成分】枸杞子、茯苓、牡丹皮、山藥、熟地黃、山茱萸、菊花、澤瀉等
【制劑】膠囊劑:0.3g/粒;丸劑:9g/丸。
【用法用量】口服。膠囊劑:1次5-6粒,1日3次;丸劑,1次1丸,1日2-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79干燥綜合征3、氣陰不足型癥狀:心悸怔忡,疲乏無力,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面色淡白無華,舌紅苔薄,脈結代而細。治法:補氣養陰。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
【主要成分】人參、麥冬、五味子
【制劑】口服液:10ml/支。
【用法用量】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0痛風1、濕熱型癥狀:關節紅腫疼痛,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舌苔黃膩,脈濡數。治法:清熱除濕,通絡止痛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主要成分】龍膽、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生甘草
【制劑】水丸劑:每30g約500粒,12g/袋;蜜丸劑:6g/丸;片劑:0.3g/片。
【用法用量】水丸,1次6-9g,1日1-2次;蜜丸,1次1丸,1日2次;片劑,1次3-4片,1日3次。
【注意事項】久服易傷脾胃,孕婦慎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1痛風2、熱痹型癥狀: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觸,關節游走疼痛,不能屈伸,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汗出惡風,舌苔黃燥,脈滑數。治法:清熱通絡,疏風勝濕。中成藥:濕熱痹顆粒
【主要成分】防風、防己、地龍、萆薢、蒼術、黃柏、生薏米、川牛膝、威靈仙、連翹、金根藤
【制劑】顆粒劑:10g/袋;片劑:0.25g/片。
【用法用量】口服。顆粒劑1次1-2袋,1日2-3次;片劑,1次6片,1日3次。
【注意事項】小兒量酌減或遵醫囑。忌辛辣油膩之物。孕婦慎用。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2慢性疲勞綜合癥1、氣血虧虛型癥狀:疲乏無力,動則加劇,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治法:補養氣血,健運脾胃。中成藥:八珍丸
【主要成分】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
【制劑】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3慢性疲勞綜合癥2、肝郁脾虛型癥狀: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中成藥:逍遙丸
【主要成分】柴胡、當歸、白芍、炒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制劑】水丸劑:每50粒重3g。
【用法用量】空腹溫開水口服。1次6-9g,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4慢性疲勞綜合癥3、心脾兩虛型癥狀:疲乏無力,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疲乏,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中成藥:歸脾丸
【主要成分】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甘草、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
【制劑】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口服。1次1丸,1日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5慢性疲勞綜合癥4、肝腎陰虛型癥狀:疲乏無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急躁易怒,或精神緊張,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中成藥:杞菊地黃膠囊
【主要成分】枸杞子、茯苓、牡丹皮、山藥、熟地黃、山茱萸、菊花、澤瀉等
【制劑】膠囊劑:0.3g/粒;丸劑:9g/丸。
【用法用量】口服。膠囊劑:1次5-6粒,1日3次;丸劑,1次1丸,1日2-3次。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6慢性疲勞綜合癥5、心腎不交型癥狀:疲乏無力,心煩不寧,健忘多夢,心悸怔忡,腰膝酸軟,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弱或細數。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中成藥:滋腎寧神丸
【主要成分】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熟地、白芍、當歸、川芎、棗仁、遠志、石菖蒲、琥珀、甘草
【制劑】蜜丸劑:10g/丸。
【用法用量】空腹溫開水送服。1次1丸,1日3次。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寒涼。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7骨質疏松癥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不健,故見是證,當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治,可選用下列中成藥治療。1、仙靈骨葆片: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2、骨疏康膠囊: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3、牡蠣碳酸鈣膠囊: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4、龜芪壯骨顆粒:每次1袋,每日2次沖飲;5、狀元強腎顆粒:每次1袋,每日2次沖飲;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8癌癥1、脾胃虧虛型癥狀:各種癌癥伴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動則尤甚,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治法: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主要成分】黃芪、黨參、甘草、升麻、柴胡、當歸、白術、陳皮
【制劑】蜜丸劑:每500丸重9g;水丸劑:每500粒重30g;口服液:10ml/支,10支/盒。
【用法用量】蜜丸劑,1次1丸;水丸,1次9g;口服液,1次1支,1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高血壓患者慎用,不能與含藜蘆的中藥同時使用。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89癌癥2、氣血不足型癥狀:各種癌癥伴面色不華,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治法:補益氣血,健運脾胃。中成藥:歸脾丸
【主要成分】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甘草、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
【制劑】大蜜丸:9g/丸。
【用法用量】溫開水口服。1次1丸,1日3次。
中成藥臨床應用簡介90癌癥3、肝郁脾虛型癥狀:各種癌癥伴腹脹而朝寬暮急,納后尤甚,疲倦乏力,抑郁太息,面黃無華,食欲不振,舌胖苔白膩,脈弦緩無力。治法:疏肝理氣,運脾化濕。中成藥:沉香化氣丸
【主要成分】沉香、香附、木香、陳皮、廣藿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乃近項目風險分析和評估報告
-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繪本創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株洲市景炎校2025屆初三第三次教學質量檢測試題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報刊閱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攝影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華南理工大學《主任工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外事學院《園藝療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一輪復習診斷調研聯考初三下學期聯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上饒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建筑裝飾構造》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第七章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課件
- DBJ61-T 105-2015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與安全規程-(高清版)
- 口服藥篇課件
- 衛健委2020年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情況的匯報
- 計量經濟學期末考試題庫(完整版)及答案
- 安保工作“智能化、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持續改進工作
- 資產評估收費管理辦法中評協[2009]199號
- 賈平凹《秦腔》
- 聯軸器找中心PPT課件
- 加 工 貿 易 手 冊
- CDP指標介紹及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