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江蘇省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江蘇省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江蘇省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江蘇省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語文三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共34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戲劇受到舞臺表演的局限,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舞臺),完成一個由連續的“動作”構成的戲劇事件(劇情)的展示。電視劇則不同,時間上可以隨意跨越,空間也基本不受限制,場景的設置可以根據劇情不斷地變換。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電視劇的情節結構一般以集為單位,每集都要有懸念,且集與集之間留有明確的發展空間以吸引觀眾。因此,情節發展相對比較遲緩,矛盾的解決速度也較慢。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因此,電視表演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電視劇在制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因此,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演員必須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戲劇是“演員的藝術”。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盡管在當代的戲劇藝術中,舞臺美術等部門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根本目的還是為演員的表演服務。在舞臺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電視劇是“導演的藝術”。一部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個整體的屏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造型。電視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要注意自己的表演與戲劇演出中的差異性。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適當的夸張甚至是變形,如繞口令、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臺美。而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離把演員的某個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于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摘編自竇連璽《戲劇與電視劇的比較》)材料二:中國戲劇在宋元之際成熟,并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什么中國戲劇單單選擇了這樣一個時期來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眾說紛紜。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因為曲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從事曲的創作的,雖然曲的地位和傳統的詩不等同,但詩畢竟可以登堂入室,成為人們附庸風雅的一種形式。一向被人們歧視的技藝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護它的大樹,才可能持續不斷地發展。于是找到了“曲”與它結合起來,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雖然是人們為詞、曲爭得與傳統詩歌相同的文學地位而做出的積極努力,但無論從創作方法還是審美價值上來說,詞曲確實與詩歌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創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詞,實際上也就是在從事詩詞創作。曲與詩一樣,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只不過作曲時還要使曲詞符合相對固定的曲調。南戲、雜劇、傳奇都是用曲牌連套體的形式組織戲劇情節的,曲維系著一部戲劇的生命,在戲劇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國戲劇與曲的結合,成為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相區別的最明顯的特征。中國古典戲劇,都是由數目不等的套曲和賓白科范組成的。當然,戲劇中的曲子與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戲劇中的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從而具有了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曲不僅本身就是詩歌的一種,而且曲中還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詩詞熔鑄成優美的語句。意象、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的重要范疇。中國古典戲劇家對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藝術創作之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間萬物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中國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間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國戲劇作家也從來不把自己從外部世界中獨立出來,戲劇藝術成為心與物交感的產物。因此,中國古典戲劇在情節的安排、景物的描寫和人物的塑造上都體現出寫意性的特點。中國古典戲劇的意境之美與一個個意象的創造是密切相關的。戲曲家首先把主體情感滲透到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中,創造出情感飽滿的意象,內在情感與外生的景觀高度統一,就形成了極富審美價值的意境。(摘編自齊靜《中國古典戲劇與詩歌的關系》)1.(3分)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戲劇演員一般按照時間和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諧統一。B.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不同,電視演員必須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C.電視表演和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觀眾的欣賞要求,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夸張和變形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戲劇成功的關鍵。D“這是戲劇成功的關鍵”于文無據,原文材料一是說“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臺美”。2.(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戲劇中,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而演員在舞臺上就成為演出的主宰,當演員的表演突破了導演的構思時,戲劇就成功了。B.電視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造型,導演和剪輯師要對演員前期所拍攝的材料進行加工、修正等,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電視劇的拍攝,攝像機突破了舞臺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中國古典戲劇中的曲子具有戲劇性,成為戲劇的載體,這是因為曲子連貫地以代言體形式吟詠某人某事,為戲劇的整體服務。A當演員的表演突破了導演的構思時,戲劇就成功了”于文無據。材料一是說“導演的構思主要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觀點一項()A.元雜劇《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范仲淹的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B.羅貫中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論英雄古今無對,笑談間掃清吳越國”,化自蘇東坡的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C.詩歌借助文字來傳承,更多是一種心靈上交流;而戲曲則通過舞臺上的表演、音樂和動作的相互配合,展現了人們所期待的具象表達。中國文學的詩化傳統對戲曲文本的影響深遠,就是戲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蘭花指等,實際上都是戲曲動作的詩化。C材料二說的是“中國古典戲劇與詩歌的關系”。C.此項說的是詩歌與戲曲的區別。4.(3分)下列關于戲劇、戲曲與電視劇、詩歌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電視劇的演員在時空上的自由不同,戲劇演員的表演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完成一些戲劇事件的展示。B.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不同,戲劇要求情節高度濃縮,一般情況下,戲劇沖突從一開始就展開,然后逐漸發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結局。C.中山大學教授康保成認為,中國戲劇在宋元時期成熟,并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詩來提高曲的地位有關。詞、曲與詩歌在創作方法和審美價值上具有極其相似的特征,但長期以來“詞乃詩之余,曲乃詞之余”的倡導,削弱了詞和曲的地位。D削弱了詞和曲的地位”錯,與原文意思不符,這應是人們為了提高詞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5.(6分)請根據材料二闡述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意象、意境的觀點,分析下列戲曲中的景物描寫。[醉花陰]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耽疼痛,捱程途,風雨相催,雨點兒何時住?眼見的折挫殺女嬌姝。我在這空野荒郊,可著誰做主?(選自楊顯之《臨江驛瀟湘夜雨》,有刪改)[注]《臨江驛瀟湘夜雨》寫秀才崔通中舉得官,棄妻另娶,原配張翠鸞遭受誣陷被發配。張翠鸞披枷帶鎖行走在崎嶇的路上,又逢著“淋滴驟雨”,在風雨交加中她痛苦萬分地唱。5.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弱女子,無端受難,長途跋涉,又遇到狂風驟雨的惡劣天氣,心中悲苦已是難禁,而此時她呼天不應,告地無門,讓讀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風雨之中的無助與凄苦。作者通過對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繪、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使欣賞者與主人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避免了對感情的直白描述。(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見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軍進駐南莊,砸開了蘇園生銹的門鎖。當天,藤原長官請私塾先生蘇夫子到蘇園一敘。“夫子現在還有學生?”“時局紛亂,學生失散,只在家里教教小女,編地方志。”“時局紛亂,我也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教師。現定居南莊,正好請夫子教犬子承太中華文化。夫子不妨帶令愛一起來,兩個孩子可做伴讀書。”夫子沒有說話。“日本武運源于貴國儒學,今后我們不分彼此,共同將它發揚光大。”“我只知道教書。”在蘇園,守真見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兒,”夫子說,“在這里,我們只是師生,你們只是同學。”言畢,夫子就開始講授《論語》。課間休息,夫子望著窗外。窗外半山桃樹,不見花葉,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看萬里桃花吧,萬里桃花是蘇園盛景,南莊只有上了年紀的人看到過。”守真說。“現在漫山枯樹,沒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過去的萬里桃花。”習字課。夫子寫下一字,問承太。“‘仁’,我父親的名字。父親說他取名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兇惡。”“這是其中之一。仁者,愛人,仁是愛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寫法,漢隸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課畢,午餐。承太吃了幾口,瞥見守真飯碗已經扒空大半,問:“師姐沒吃早飯嗎?”“家里的糧給村里孤兒了,他們大人被打死了,他們沒飯吃。”承太沒說話,看了看外面,說:“桃樹開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說:“我們去找找,也許能找到一兩朵桃花。”飯后,他們在桃園真找到了一朵純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難得一見,兩人賞過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課時間,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卻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來。“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雙手握刀,舉過頭頂。“這個桃園再也沒有桃花了。”守真凝視斷莖綠痕,后見地上有足印,隱隱像是什么動物曾在此駐足晚上回家,守真對夫子說:“我好像又看見了。”守真在紙上寫了夫子以前教她的兩個字,四十二筆。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門再次來到蘇園那棵桃樹下。月色朦朧,恍惚間見一行蹄印,從她腳下伸展開去。遠處樹影下,一頭古獸。古獸仿佛感覺到了她的存在,轉身望著她,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經醒來,在方桌上寫字。“我又見到麒麟了。”“麒麟,古人視它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它才會現身。”夫子說,“孔子就曾見過麒麟。”“可現在是亂世。”“所以麒麟不該出現。”夫子說,“不要告訴任何人你見過麒麟。”一個周六,午課結束,師生三人聽見屋外桃林喧嘩。原來,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樹,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樹下看見麒麟的。很快,一輛軍用卡車駛來,運來一棵櫻花樹,種在了那株桃樹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門。門外,承太背著書包在等她。他們一起來到南莊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鉆出很多身影。承太打開書包,所有孩子都看見了飯團,他們想起夫子教過的課,就說,“仁者,愛人”!離開祠堂后,守真決定把看見麒麟的事告訴承太。于是,他們一起來到蘇園,找到那棵櫻花樹,蹲守在離它不遠的桃樹下。月亮漸漸隱沒,風起云涌,電閃雷鳴。也不知過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什么東西在觸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傷口。清晨,守園士兵發現,昨天移植的櫻花樹已被雷劈斷,樹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誦《論語》。衛兵敲門,說藤原請夫子前往蘇園一敘。“今天我們說一下這兩個字。”藤原粘起宣紙,上面是夫子寫的兩個字。四十二筆。“麒麟。我想聽夫子說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實為駝鹿,所以兩字都以鹿為字首……”“我讀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說的不同。這也是從夫子家借來的,《南莊簡史》,上面說,漢武帝時村民在這里見到麒麟,漢武帝就讓人建了守麟閣。現在守麟閣已毀,但在原址上又蓋了這座蘇園,有了萬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現也不足為奇。”“前人雖有記錄,卻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時見麒麟,看見的是什么?”“一頭駝鹿。”“西漢武帝獵得白麟,又是什么?”“一頭白色的駝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國有麒麟這種瑞獸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敢問藤原先生,如果見到麒麟,又會怎么做?”“我們會請回京都,我覺得麒麟代表了中國文化里最寶貴的那一部分。”“遺憾的是,藤原先生永遠不可能見到麒麟。”藤原沒作聲,過了一會兒說明天要去聽課。第二天夫子上課,講“朝聞道,夕死可矣”。藤原旁聽了一會兒起身拍了拍手,兩名憲兵應聲而至。“最后問夫子一次,到底見過麒麟沒有?’”“從沒見過。”一名憲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動了動,守真低聲說:“爸,覆巢之下。”夫子沒再說話。這時,承太忽然向父親跪下,藤原遲疑了一會兒,然后揮了揮手,憲兵松開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餓急了。守真很晚才來,孩子們問夫子呢。守真沒有回答。忽有孩子說:“著火了!”蘇園那里紅光艷艷。守真望著山林,隱隱約約,真真切切,如有什么活物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莊簡史》,翻到最后一頁,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筆,在空白處寫下;“夫子化麟,隱入桃林,是夜桃林花開萬里,綿延不絕。”“今天還上課嗎?”孩子們問。“上的。今天教兩個新字,四十二筆,你們看仔細。”(選自《上海文學》2022年第11期,有刪改)6.(3分)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課間休息,夫子望著窗外”的情景,承太與守真之間有一番對話,這為小說情節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紹。B.藤原將櫻花樹移植到蘇園,象征著日本對中國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櫻花樹被雷劈斷,則隱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實現。C.夫子最后一課講“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一情節上的精心設計,暗示夫子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并以此表明心跡。D.小說寫夫子應允藤原擔任承太家庭教師的無奈,寫他為守護麒麟秘密的英勇犧牲,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國百姓的精神成長。6.D7.(3分)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從文化的角度落筆,寫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企圖,寫中國百姓為守衛中華文化所做的努力,取材獨特,視角新穎。B.本文以“麒麟”為線索,也把麒麟融入題目中,這既與小說結尾夫子化麟相呼應,又反映出時代的危亡之秋與文化傳承的不易。C.蘇夫子引用孔子的事跡和語錄,從孔子見麟,到“子不語怪、力、亂、神”“朝聞道,夕死可矣”等,是借此明志將其作為斗爭策略。D.小說結尾夫子化麟,隱入萬里桃林,表達言簡義豐,寓悲壯于詩意,藝術化地完成了矛盾沖突后的主旨揭示。7.B“本文以‘麒麟’為線索”錯誤。文章前半部分并沒有出現麒麟,麒麟只是本文的關鍵意象,并沒有貫穿全文。(4分)文中夫子教承太寫“仁”字的情節設計有何作用?請結合小說談談你的看法。①“仁”是中華文化的要義,教承太寫“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設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場和方式。②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華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實“不仁”的殘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華文化,豐富,深化小說意蘊。③承太在潛移默化中來行夫子所教的“仁者,愛人”的思想,為下文寫承太與守真一起給孩子們發飯團、承太下跪求情等情節做了鋪墊。(答到兩點即可滿分)9.(6分)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請簡要分析作者虛構“見麒麟”的意圖。9.①以浪漫主義筆法寫抗戰故事,賦予小說神秘色彩;②“見麒麟”意味著太平盛世的到來,含蓄地表達了中國百姓對抗戰勝利的期待和堅信;③暗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隱喻苦難中的中國必將浴火重生。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上謂裴寂曰:“比多上書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覽。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寢。公輩亦當恪勤職業,副朕此意。”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征入臥內,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上遣使點兵,封德彝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魏征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四。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對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詔云:‘逋負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復一年。’既而繼有敕云:‘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散還之后,方復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今既征得物,復點為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簡閱,咸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賜征金甕一。(節選《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二: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節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參考譯文:材料一:太宗對大臣裴寂說:“近來很多上書言事的奏章,朕都將它們貼在寢宮的墻壁上,以便進出時觀看。朕時常思考為政之道,有時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們也要恪盡職守,與朕的這一心意相符。”太宗勵精求治,多次讓魏征進入臥室內,詢問政治得失。魏征知無不言,太宗均高興地采納。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并征發。”太宗同意。敕令傳出,魏征堅持自己的意見,認為不可以,不肯簽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將他召進宮中責備道:“中男中魁梧壯實的,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們有什么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魏征答道:“軍隊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數眾多。陛下征召身體壯健的成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無敵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總說:‘朕以誠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現在陛下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太宗驚愕地問道:“聯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剛即位時,就下詔說:‘百姓拖欠官家的財物,一律免除。’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屬于官家財物,仍舊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說:‘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調,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說:‘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如果退還已納稅物之后,又重新征回,這樣百姓本就不能沒有責怪之意。現在是既征收租調,又指派為兵員,還談什么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務都委托他們辦理;至于征點兵員,卻懷疑他們使詐,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太宗高興地說:“以前朕認為你比較固執,懷疑你不通達政務,現在看到你議論國家大政方針,確實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所從,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深吶!”于是不征點中男做兵員,并且賜給魏征一只金甕。材料二: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強自我修養,謙虛處世、自律言行,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10.(3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正確答案的三個字母寫在括號里。夫A號令不信B則民不知C所從D天下何由E而治乎F朕過G深矣BDF句意: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所從,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深吶!11.(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敕,在古代一般與皇權相聯系,文中三處“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讓,文中指責備,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其言不讓”的“讓”意義相同。C.征役,常用來表示賦稅、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發百姓服兵役。D.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義不同。11.B12.(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勵精圖治,不僅將奏章貼在寢宮的墻壁上,常常思考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盡職守。B.魏征認為,要無敵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數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執行免除租賦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認為,百姓對此雖無責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現。D.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許諾了百姓就當兌現,既然任用官員就應信任,太宗對魏征的這一說法表示贊同。C“百姓對此雖無責怪之意”錯誤。由原文“百姓固已不能無怪”可知,百姓還是有責怪之意的。13.(8分)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寢。公輩亦當恪勤職業,副朕此意。(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朕時常思考為政之道,有時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們也要恪盡職守,與朕的這一心意相符。(2)想到帝位高而險,就要謙虛謹慎,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納百川)。(1)“每”,常常,時常;“或”,有時;“副”,符合,相稱;(2)“念”,想到;“謙沖”,謙虛;“牧”,養;“下”,居于……之下。14.(3分)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請結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體現了這一點。.①將大臣上書言事的奏章貼在寢宮的墻壁上,進出時觀看。②接受魏征“不點中男”的建議。③贊同魏征以誠信為治國之道的進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①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②樂,但欲老漁樵。【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安石父王益為江寧(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寧牛首山。此詩是作者寒食節為父親掃墓時所寫。②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代指官位爵祿。15.(3分)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用“客思”起筆,奠定全詩的抒情基調,使全詩籠罩上一層濃重的傷感。B.一、二句寫了春日里的楊柳,在春風中枝條千萬,恣意飄揚,生動描繪了春天的美景。C.第三句用了一個“傾”字,寫出作者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想起已故親友,淚水不覺流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流淚之多。D.王安石的詩對語言錘煉十分講究,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本詩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B“生動描繪了春天的美景”錯誤,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風吹動的楊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體化,以楊柳風起興,用春風飄飛的楊柳反襯傷春之悲。16.(6分)本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①客思之愁。詩人為官異鄉,思鄉、思親之愁如春日里的楊柳,千絲萬縷。②哀悼之痛。詩人在寒食節回江寧掃墓,產生了對親人的哀悼之情。③早衰之嘆。詩人面對白發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時光易逝、容顏早衰。④為官之苦。詩人未知為官之樂,欲過漁樵生活,表明詩人厭倦官場,渴望歸隱的心情。(答出三點即可滿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2)《諫太宗十思疏》中用“,”說明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堅持到最后。(3)不少同學在交卷前的緊張時刻,往往難以抑制地反復斟酌答案,臨時起意更改選項,結果卻常常將原本正確的答案改錯。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建議同學們學習《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的行事準和剛決精神。(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3)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小題,21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在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冰箱”——冰鑒。冰鑒由青銅鑄成,共有兩層,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四周的冰塊,使尊缶中的酒降溫。清代,冰鑒發展成“冰箱空調一體機”,稱為“冰桶”或“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桶內壁貼有錫箔,外面用銅片包裹,頂部的蓋子還有小孔,在冷藏食物的同時向外散發冷氣。光靠一個“小冰箱”制冷還遠遠達不到人們的需求,因此,“空調房”誕生了。先秦時期,就有挖地下室,再放入冰塊避暑的窟室。到了漢代,就有多重降溫的清涼殿,殿內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仕女在一旁扇扇子。唐代,人們開始借助流水蒸發來降溫。長安大明宮太液池南岸的一組宮殿建筑,也被稱為“含涼殿”,跨河流而建,宮殿旁有一個大水車,把河水運到殿頂上,再沿屋檐流下,形成水簾,達到消暑降溫的目的。不過“含涼殿”是達官貴人們的專屬,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經濟實惠的涼棚則是避暑的重要之物。18.(3分)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加點的“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轉眼間冬天將要過去,春天就要來了。B.有老虎就會有武松,有困難就會有英雄。C.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D.他十五歲就離開故鄉,為革命事業嘔心瀝血。18.D【解析】文中加點字“就”與D項中的“就”都表示早已發生。A.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B.表示相承關系,說明在某種條件下自然產生某種結果。C.加強肯定。19.(3分)請給上面的材料擬寫一個標題,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20個字。.示例:悉避暑方式,看古人智慧(評分參考:共3分,沒修辭手法不給分,超出字數不給分)(6分)清代的“冰鑒”相比戰國的“冰鑒”有了哪些方面的發展?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20.①功能提升。清代的冰鑒在冰鎮功能的基礎上增加散冷降溫的功能。②性能更強。清代的冰鑒內壁貼了錫箔,外面用銅片包裹,增強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