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2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重慶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2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重慶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2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重慶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2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重慶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2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高2025屆高三第四次質量檢測

語文試卷

注意事項:

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

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

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隨著《人民文學》等刊物不斷推出有關歷史或現實的紀實性作品,近些年來,“非虛構寫作”開始引

人注目。學界廣泛熱議,試圖探討它的文體邊界和特質。所謂“虛構”和“非虛構”,從本質上說,是以

“真實”作為區分彼此的標準,而文學上的“真實”是一種藝術真實,不能用純粹的客觀真實來比照。即

使是各種非虛構的作品,在經過作家的敘事處理之后,呈現出來的也都是一種藝術上的真實。因此,“非

虛構”與其說是一種文體概念,還不如說是一種寫作姿態,是作家面對歷史或現實的介入性寫作姿態。

縱觀文壇近年來的“非虛構寫作”,其敘事內容主要向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沉入歷史記憶的深處,主

要通過史料的重新發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種史海往事的內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與事件,像

陳徒手的《故國人民有所思》、齊邦媛的《巨流河》等;二是置身復雜的現實生活內部,重在對人們關注

的一些重要社會現象進行現場式的呈現與思考,如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彼得?海斯勒的《江城》等。

無論是回巡歷史,還是直面現實,這些作品都體現出一種鮮明的介入性寫作姿態。在這類作品中,作家的

身影通常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們時而觀察,時而緬想,時而喟嘆,時而思考,不斷地構建各自的故

事,明確地彰顯了作家的主體意識。作家們在敘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擊式的,不是經驗轉述式的,還通過

敘事本身不斷強化自身的情感體驗、歷史質詢或真相推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實感,使作品

體現出一種靈活而開放的審美特征。

“非虛構寫作”帶著鮮明的問題意識——無論是現實還是歷史,作家在選擇敘事目標時,都有著某種

“跨界”探索的沖動,希望傳達文學在審美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價值。作為一種介入性的寫作,

“非虛構寫作”既不回避創作主體的主觀意圖,亦不掩飾作家自己的現場感受和體驗,甚至對各種相互抵

捂、前后矛盾的史料所作的判斷和取舍,都進行如實的交待。這種開放性的寫作姿態,表明作家們已不滿

足于純粹想象的寫作,而更愿意積極地沉入歷史或現實內部,直面各種復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彰顯

自己的精神姿態和理想作為,也為人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獨特的審美載體。

“非虛構寫作”限制了創作主體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由于過度強調作家自身的所見所聞,或受制

于各種既定的史料支撐,在具體敘事中,作家們必須更多地顧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常識,必須尊重各

種生活應有的內在邏輯,因此,作家的主體意識很難獲得全面而自由的張揚,也很難擁有像魯迅所說的

“天馬行空”式的精神境界,敘事受到特定對象的限制,無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進。

(摘編自洪治綱《論非虛構寫作》)

材料二:

非虛構寫作的具體內容不是憑借一般文學創作中作者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真實的現實事件,但這種寫

作就其實質而言依然是文學,它所具有的本質性特征理所當然地還是審美,而審美則必然對具體的現實形

成一種藝術特有的超越。遺憾的是,大多探討非虛構寫作的文章雖然也強調這種寫作的文學性,但對此種

文學性的探討分析卻主要局限于文學的形式主義藝術特征上,從而對文學之為文學的審美本質或多或少形

成一種遮蔽。

近年來,關于文學藝術的現實主義問題成為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洪治綱曾指出:“我們如此熱衷于

討論現實主義文學,還不如認真地探討一下:我們的作家為什么缺少托爾斯泰式的情懷和思想?我們為什

么面對現實總是忍氣吞聲而無法飛翔?說到底,文學終究要以審美的方式擊穿現實的表象,回應人類此岸

生活的困頓與傷痛,尋找彼岸生存的理想與詩意。如果動輒就將文學弄成一種地方史或山川志之類的東

西,看似'現實主義'了,但它卻喪失了文學應有的靈性和詩意,不太可能成為真正優秀的作品?!?/p>

文學之所以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面前喪失了其應該有的擔當,不是因為其沒有以現實中的真實事件為題

材,而是它缺乏超越現實的靈性與詩意以及托爾斯泰式的情懷和思想。虛構性文學如此,非虛構寫作亦

然??梢哉f,文學的真實性不僅是虛構寫作的核心,也是非虛構寫作的關鍵。

王富仁先生曾指出:“文學的真實性是被心靈感受出來的,而不是被理性認識到的;認識到的文學的

真實性不是本來意義上的文學的真實性,只有被心靈直感到的真實性才是文學的真實性。”一個最為顯著

的事例就是2015年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其一系列非虛構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委員會在接受

記者采訪時所言:“她的獨創即在于她有能力讓人說出他們最痛苦的經歷,也在于她的才華,能夠把海量

的原始素材塑造成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獨白,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心靈感受到的真實依然是通過活生

生的具體事物的真實來加以體現的,只是這種真實并不必然建立在現實具體的真實上。

(摘編自晏紅《文學的真實性與真實的文學性——關于文學的虛構與非虛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上的“真實”不是純粹的客觀真實而是藝術真實,以它作為標準來區分“虛構寫作”與“非虛構

寫作”,將導致二者文體邊界模糊。

B.不論是歷史類的非虛構寫作,還是現實類的非虛構寫作,都在盡可能地追求真實感,但是作家在敘事

中自我介入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C.大多數探討非虛構寫作的文章因為否認其作為文學作品具有的審美特質,所以只停留在對文學的形式

主義藝術特征這一層面的探討上。

D.材料二的作者引用諾貝爾文學委員會對阿列克謝耶維奇非虛構作品的評價,意在說明文學的真實并不

需要建立在現實具體的真實上。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在梁莊》以介入性的寫作姿態,呈現了重要的社會現象,實現了“跨界”探索,是了解中國社

會現代化進程的審美載體。

B.在虛構寫作中,作家可以充分張揚主體意識,呈現天馬行空的想象,不需顧及生活的內在邏輯,從而

賦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C.根據洪治綱的認識,作家如果缺少托爾斯泰式的情懷和思想,不賦予作品審美的特質,就難以創作真

正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

D.阿列克謝耶維奇有能力讓作品中的人物說出他們最痛苦的經歷,這應該與她掌握了一些科學的、巧妙

的社會調查方法有關系。

3.下列對非虛構作品的表述,不能體現材料一中的“問題意識”的一項是()

A.李娟寫《羊道》時住在牧民家中,又跟隨他們放牧、轉場,意在敘述中國西部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

式、倫理觀念以及生命訴求。

B.賈平凹走訪甘肅定西,寫就《定西筆記》,借以呈現一個立體、豐富的定西形象,打破人們對西部區縣

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認知。

C.王樹增為了揭示國民黨必敗的內在原因,創作《解放戰爭》時,查閱了國共雙方的大量原始資料,吸

收了中外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

D.《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中,阿來在塑造人物個性、還原生活細節上都頗費周章,力求鮮活地呈現

班滾和貢布郎加的神勇氣質。

4.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種非虛構寫作,其介入性寫作姿態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下面的節選文段簡要

分析。

(目睹帶工老板虐待蘆柴棒等女工后)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

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和烏鴉很相像的那種怪樣子的墨鴨,整排地停在舷上,它們的腳是用繩子吊

住了的,下水捕魚,起水的時候船戶就在它的頸子上輕輕地一擠!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鴨整天地捕

魚,賣魚得錢的卻是養墨鴨的船戶。但是,從我們孩子的眼里看來,船戶對墨鴨并沒有怎樣虐待,而現

在,將這種關系轉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兒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

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

是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

5.請結合材料,談談非虛構寫作應當如何實現作品的“真實”。

【答案】LA2.B

3.D4.①直擊現場,實地考察。夏衍親歷包身工的工作場所,目睹帶工老板虐待女工的事實,見證包身

工制度如何剝削女工。②表露作者思想情感,彰顯主體意識。夏衍在行文時并不掩飾自己的所思所感,揭示

并控訴包身工制度的奴役性質。

5.①立足真實的社會事件,不要憑空虛構想象。②堅持介入性的寫作姿態,盡量保障作品的真實感。③遵循

生活的邏輯,約束主體意識的自由發揮。④賦予作品文學的真實性,增添超越現實的審美色彩。⑤強化作品

的感染力,重視作品對讀者心靈的觸動。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全面分析非虛構寫作的特點、問題意識及其審美特質,探討了這種寫作方式的文體

邊界和藝術價值。文章指出非虛構寫作不僅追求歷史和現實的真實感,更強調文學的介入姿態和審美境

界。它分析非虛構作品如何突破純粹想象的界限,面對現實和歷史,力圖賦予作品社會學或歷史學的價

值。同時,文章也討論了非虛構寫作所帶來的限制和挑戰,尤其是對作家想象力的束縛。整體上,文章闡

述了非虛構寫作在文學真實性與社會介入之間的復雜關系。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B.“截然不同”錯,材料一第二段“無論是回巡歷史,還是直面現實,這些作品都體現出一種鮮明的介入

性寫作姿態”,可見在敘事中的自我介入都是直擊式的。

C.“因為……所以……”因果關系錯。據材料二第一段“遺憾的是,大多探討非虛構寫作的文章雖然也強

調這種寫作的文學性,但對此種文學性的探討分析卻主要局限于文學的形式主義藝術特征上,從而對文學

之為文學的審美本質或多或少形成一種遮蔽”,可見是因為局限于文學的形式主義藝術特征,故而遮蔽了

審美本質。且“否認”說法武斷,有可能只是沒有意識到。

D.“意在說明文學的真實并不需要建立在現實具體的真實上”錯,材料二最后一段“心靈感受到的真實依

然是通過活生生的具體事物的真實來加以體現的,只是這種真實并不必然建立在現實具體的真實上”,意

在說明文學的真實關乎讀者的心靈感受。且原文的“不必然”也不等同于“不需要”。

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能力。

B.“不需顧及生活的內在邏輯”錯,材料一最后一段“作家們必須更多地顧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常

識,必須尊重各種生活應有的內在邏輯”,是說非虛構作家必須更多地尊重生活的內在邏輯,不能得出虛

構寫作可以不顧及生活的邏輯。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原文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問題意識”:無論是現實還是歷史,作家在選擇敘事目標時,都有著某種“跨界”探索的沖動,希望傳

達文學在審美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價值。

A.李娟“意在敘述中國西部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倫理觀念以及生命訴求”,符合“傳達文學在審美

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價值”的問題意識。

B.賈平凹“借以呈現一個立體、豐富的定西形象,打破人們對西部區縣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認知”,符合

“傳達文學在審美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價值”的問題意識。

C.王樹增“為了揭示國民黨必敗的內在原因”,符合“傳達文學在審美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價值”

的問題意識。

D.該選項體現的是作家的藝術追求,不是問題意識,不能體現作品的歷史學價值。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二段關于“介入性寫作”的內容有“置身復雜的現實生活內部,重在對人們關注的一些重要社

會現象進行現場式的呈現與思考”“在這類作品中,作家的身影通常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夏衍創

作《包身工》的的背景是:1935年,夏衍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為詳細的材料;為了觀察到

包身工的工作情況和生活情況,白天,他混在包身工中間,體驗著人間地獄的生活,耳聞目睹之后,夏衍

反而覺得小說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將她們的情況如實地報道出去,更能說明問題,于是,他根

據調查到的材料,真實的不帶任何虛構和夸張的寫出了《包身工》一文。由此可見,《包身工》是夏衍親

歷之后創作出的作品,屬于直擊現場,實地考察。

②材料一倒數第二段”作為一種介入性的寫作,'非虛構寫作'既不回避創作主體的主觀意圖,亦不掩飾

作家自己的現場感受和體驗,甚至對各種相互抵悟、前后矛盾的史料所作的判斷和取舍,都進行如實的交

待”。夏衍在行文時并不掩飾自己的所思所感,揭示并控訴包身工制度的奴役性質,比如“將這種關系轉

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兒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

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些帶有明顯情感傾向的句子直接表露了夏衍的

思想情感,彰顯主體意識。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材料二第一段“非虛構寫作的具體內容不是憑借一般文學創作中作者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真實的現

實事件”可知,立足真實的社會事件,不要憑空虛構想象。

②根據材料一第二段“無論是回巡歷史,還是直面現實,這些作品都體現出一種鮮明的介入性寫作姿

態”“作家們在敘事中的自我介入是直擊式的,不是經驗轉述式的,還通過敘事本身不斷強化自身的情感

體驗、歷史質詢或真相推斷,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實感,使作品體現出一種靈活而開放的審美

特征”可知,堅持介入性的寫作姿態,盡量保障作品的真實感。

③根據材料一最后一段“非虛構寫作”“限制了創作主體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具體敘事中,作家

們必須更多地顧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常識,必須尊重各種生活應有的內在邏輯”可知,遵循生活的邏

輯,約束主體意識的自由發揮。

④根據材料二第三段“文學的真實性不僅是虛構寫作的核心,也是非虛構寫作的關鍵”和倒數第二段,

“非虛構寫作”的作者“都有著某種‘跨界'探索的沖動,希望傳達文學在審美之外的某些社會學或歷史

學價值”可知,賦予作品文學的真實性,增添超越現實的審美色彩。

⑤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王富仁的說法“文學的真實性是被心靈感受出來的”“只有被心靈直感到的真實性

才是文學的真實性”,以及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其一系列非虛構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能夠把海量

的原始素材塑造成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獨白,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可知,強化作品的感染力,重視作品

對讀者心靈的觸動。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匾事(節選)

朝顏

“升,再升,好—“①年屆古稀的蕭天長仰起脖子,目光定定地盤住那塊正朝高處一寸寸抬升的匾

額。

那是一塊“博士”匾,厚重的原木,朱紅的底漆,燙金的大字,肩頭披掛一朵碩大的紅花。吉日、良

辰、美酒、歡聚一堂的宗親,一切都是充盈著喜氣的。他望著它,不知從何時起,眼睛里竟嗡住了晶瑩的

淚花。他感到心中有什么東西也在緩緩地升起,究竟是什么,一時又說不清楚。

兩個年輕人踩著人字梯徐徐拉動手中繩索,所有人都被高處的亮光牢牢吸引,他們停止喧嘩和笑鬧,

神情肅穆,目光順著匾額升起的方向緩緩攀爬,像看著一輪圓日漸漸跳出東方,四散它的光芒。②鉆進祠

堂湊熱鬧的幾只狗仿佛也被這莊嚴鎮住,愣怔怔地站著,不再四下里聞聞嗅嗅爭相覓食。

不多時,沉重的“博士”匾在蕭天長的指揮下,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了祠堂的椽子上?!安┦俊倍?/p>

字,是他親手書寫的,方正的楷書,透著他一貫的書風:端莊、溫厚、雄渾。博士的身份,本就擁有站在

塔頂、被常人仰視的光環,而好的書法,又加深了它的文化內涵和欣賞價值。

像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蕭天長差不多已經忘記自己主持過多少場掛匾儀式了。光是這偌大的蕭氏宗

祠,就懸掛有堂號匾、功名匾……林林總總幾十塊匾。他掛過“義勇參軍”匾,也掛過“人才輩出”匾,

還掛過自己重題的族內遺失的清代“翰林”匾。光是“博士”匾,也已經是第三塊了。

但是這一次,他總覺得有很多新的、不一樣的情緒環繞著他,推升著他。這是上午九時,一天中最光

亮最美好的時刻,他看見祠堂的天井上,斜斜地漏下一方淡金的日色。文化館和非遺辦的人看著他,一臺

攝像機對著他,這是第一次有文化部門和新聞媒體參加的掛匾儀式。他執拗追尋了三十多年的贛南客家匾

額習俗,似乎已經不再是民間的事情,不再是他一個人孤獨的守望了。

站在他面前的藝術學博士蕭艷平胸前佩著大紅花,從頭到腳都裹著春風。有資格在祠堂懸掛匾額的

人,不多,蕭艷平無疑是宗族中的佼佼者。

按照輩分,蕭艷平應該是他的侄子?;秀敝?,他看到了過去的自己,看到被夢想鼓脹過的短暫時光。

那時候,整個會昌縣僅有九十名高中生,他是其中之一,還擔任著團總支書記。他的成績像錐子一樣冒著

尖,好像隨時都能把世界戳破。他帶著天之驕子般的豪邁,正躊躇滿志地期待著,然而命運之手并沒有按

套路出牌。他常常想,今天祠堂里懸掛的“博士”匾里,是不是也應該有他的一塊?

③誰知道呢?

但陰差陽錯間,他竟和匾額結下了不解之緣。

掌聲、歡呼聲將他的思緒拉回到現實。蕭艷平博士正手持話筒,立于祖宗的神龕前,追懷先祖,抒發

志向。講稿是蕭天長事先就看過的,通篇文言,字字鏗鏘。他欣喜地看著蕭氏的好兒郎,一個個將文化基

因帶進這座祠堂,又遞交給那些前來觀看儀式的少年、孩童,甚至襁褓中的嬰孩。

他對家族里走出的大學生、碩士、博士幾乎如數家珍。他是蕭氏宗祠理事會的副會長,每年夏天,理

事會都要為氏族里新晉的大學生們舉行慶典,他總是那個最積極也最忙碌的人。安排儀式,張羅酒席,歸

整秩序,這是屬于南方也是屬于學子的收獲季節,他聽著鞭炮在祠堂門口喈里啪啦地炸響,就像聽著年輕

時的理想在一節節脆響。虔敬獻花的孩子、被隆重請到臺前的有成學子,以及他們那被驕傲漲紅了臉頰的

父母、祖父母,戴著大紅花拍攝全家福,還有爭相前來祝福的宗親們,這充滿儀式感的場景,總是像投進

湖水的石子,激起他心中一陣陣晃蕩的漣漪。

對命運的擊打有多么不甘,蕭天長就有多么熱衷于宗族里教化育人的事情。

崇文重教、敦宗睦族,正是客家文化最根基的部分,也是客家人千百年來骨子里最看重的東西。

自宋元以來,中原地區戰爭頻仍,生靈涂炭。飽受亂世之苦的蕭氏一脈,先后從山東蘭陵縣一路南

遷,最終選擇了地理位置深僻、自帶天然屏障的贛南,就此落地生根,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之

一部分。客家蕭氏,尤以會昌縣分布最為密集。在會昌縣白鵝鄉,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圍屋,記錄著遠去

的蕭氏先民抵御外敵、步步為營的真實生存過往。南遷人群中,多有士族望族,他們似乎始終攜帶著祖宗

的密碼,所到之處,無不修筑宗祠,延續家譜,重溫祖訓。求學、功名、出仕,成為他們光宗耀祖和實現

人生理想的最佳選項。

環顧這寬敞而幽深的蕭氏祠堂,三進三廳間,懸掛最多的正是功名匾。每一塊匾,都由蕭天長一筆一

畫、一刀一鑿親手制作。

慶功的酒宴開始了。十幾張圓桌鋪開在祠堂各處,人頭攢動中,狗加快了在酒席間奔跑和爭搶的速

度。④正午的陽光自天井和明瓦傾瀉下來,熱鬧的人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蕭天長紅光滿面,一次

次舉起了酒杯。

這一天,他醉了。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蕭天長親手書寫“博士”匾額,博士身份極具價值,蕭氏家族參與觀看,這都讓掛匾慶典備受媒體關

注。

B.博士蕭艷平“從頭到腳都裹著春風”,“春風”表現他成為宗族佼佼者的驕傲自滿,“裹”字強化情

緒之飽滿。

C.“一筆一畫、一刀一鑿”,體現了蕭天長制作匾額的用心與耐心,這是他光宗耀祖、實現理想的最佳舉

措。

D.會昌縣白鵝鄉保留至今的古老圍屋,見證了蕭氏宗族從山東南遷后在苦難之中落地生根、堅韌前行的

歷史。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中“盤”字刻畫了蕭天長目光緊隨抬升的匾額的專注神態,也暗示了他的鄭重心理。

B.句子②中幾只小狗不再到處爭相覓食,渲染了蕭氏祠堂懸掛“博士”匾時莊嚴肅穆的氛圍。

C.句子③語義上與上段文字緊密相連,但單獨成段,更能引發讀者對蕭天長無常命運的思考。

D.句子④寫“正午的陽光”既交代時間推移,又映襯了人們歡慶的氛圍,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8.小說結尾說“他醉了”,請結合文本概括蕭天長醉酒的原因。

9.學?!叭龔健蔽膶W社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過討論,甲組同學提出一組關鍵詞“個人?家族文

化”,乙組同學提出一個關鍵詞“匾”。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

【答案】6.D7.D

8.①為今日在祠堂中掛上“博士”匾額的盛事而高興;②為社會和大眾與自己一樣關注并開始守護贛南客

家匾額習俗而欣慰;③為傳承蕭氏宗族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文化而自豪;④為自己受命運打擊不能擁有

“博士”匾額而不甘。

9.(1)選擇“個人?家族文化”:

①崇文重教、敦宗睦族是客家家族綿延不息的文化根基;②蕭天長主持“博士”掛匾儀式,擔任蕭氏宗祠理

事會副會長,熱衷于宗族教化育人的事情,是家族文化的守護者;③蕭艷平取得藝術學博士學位,學業有成,

光宗耀祖,是家族文化的發揚者。

(2)選擇“匾”:

①“匾”是文章的重要物象,既是掛匾儀式中的核心物件,也是蕭天長的人生理想與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②串聯情節,文章由掛“博士”匾額的儀式寫起,再寫到蕭天長回顧與匾額結緣的經歷,再寫到蕭氏家族延

續文脈的經歷,最后又寫回到掛匾的慶功酒宴。③寄寓主題,強化了家風家傳、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解析】

【導語】本文以傳統文化在今日的傳承為背景,以“掛匾”為中心,記敘了蕭天長在祠堂中掛上“博士”匾

額的過程,描寫了主人公的心理,表達了主人公為社會與自己一樣關注并開始守護贛南客家匾額習俗而欣

慰,為傳承蕭氏宗族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傳達出作者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思考。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A.“……這都讓掛匾慶典備受媒體關注”錯誤,強加因果。由“他執拗追尋了三十多年的贛南客家匾額習

俗,似乎已經不再是民間的事情,不再是他一個人孤獨的守望了”可知,掛匾慶典備受媒體關注的原因是:

社會對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守護。

B.“'春風’表現他成為宗族佼佼者的驕傲自滿”錯誤,由“有資格在祠堂懸掛匾額的人,不多,蕭艷平無

疑是宗族中的佼佼者”可知,“春風”表現的是蕭艷平的自豪自信。

C.“這是他光宗耀祖、實現理想的最佳舉措”錯誤,由“蕭天長就有多么熱衷于宗族里教化育人的事情”等

可知,蕭天長做了很多宗族教化育人等事情,可見制作匾額并不是蕭天長的最佳舉措,而是其中一個舉措。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句子的能力。

D.“升華了文章的主題”錯誤,文章的主題是通過掛匾額、主人公的心理描寫等表現的,“正午的陽光”作

為環境描寫既交代時間推移,又映襯了人們歡慶的氛圍,跟主旨關系不大。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題干讓學生分析概括蕭天長醉酒的原因,需要學生在梳理情節的基礎上,結合主人公的所見、所思、所憶

等概括分析。

由“一切都是充盈著喜氣的”“他望著它,……眼睛里竟嘀住了晶瑩的淚花”可知,蕭天長仰望著一寸寸

升起來的匾額以及“吉日、良辰、美酒、歡聚一堂的宗親”內心喜悅激動。

由“文化館和非遺辦的人看著他,一臺攝像機對著他”“他執拗追尋了三十多年的贛南客家匾額習俗,似

乎己經不再是民間的事情,不再是他一個人孤獨的守望了”可知,此次掛匾額不僅僅是宗族參與,還有文

化館、非遺辦等單位參加,說明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已經被社會大眾關注,主人公內心為此倍感欣慰。

由“他聽著鞭炮在祠堂門口僻里啪啦地炸響,就像聽著年輕時的理想在一節節脆響”“這充滿儀式感的場

景,總是像投進湖水的石子,激起他心中一陣陣晃蕩的漣漪”“蕭天長紅光滿面,一次次舉起了酒杯”可

知,蕭天長面對掛匾額的盛況內心激動不已,因為這一行動代表著蕭氏宗族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文化得

到了社會的認可,得到了更好的傳承的機會,他為此付出很多內心自豪。

由“他帶著天之驕子般的豪邁,……然而命運之手并沒有按套路出牌”“對命運的擊打有多么不甘”等可

知,蕭天長因為命運的捉弄遭受打擊,不由想到“今天祠堂里懸掛的‘博士'匾里,是不是也應該有他的

一塊”可見其不能擁有“博士”匾額而內心不甘。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主旨和擬寫文學短評的能力。

文學短評要求評論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精煉的語言,對作品的主題、人物、情節、語言風格、藝術特色等

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揭示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題干指明從“個人?家族文化”

或者“匾”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文本可知,“個人?家族文化”側重文本主旨,“匾”側重物象作用

分析。

選擇“個人?家族文化”:

①“個人?家族文化”陳述的是個人對家族文化的傳承發揚。家族文化指的是“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

客家文化,客家人”始終攜帶著祖宗的密碼”,修筑宗祠,延續家譜。可見家族文化客家家族綿延不息的

文化根基。

②由“是蕭氏宗祠理事會的副會長,……他總是那個最積極也最忙碌的人”“每一塊匾,都由蕭天長一筆

一畫、一刀一鑿親手制作”“沉重的‘博士’匾在蕭天長的指揮下"“'博士'二字,是他親手書寫的”

等可知,蕭天長撰寫匾額,親手制作,主持掛匾,擔任副會長,為宗族文化的傳播盡心盡力,是家族文化

的守護者。

③文中次要人物蕭艷平獲得了博士學位,“手持話筒,立于祖宗的神龕前,追懷先祖,抒發志向”,他學

業的成功、追懷先祖抒發志向的演講發揚了客家的家族文化。

選擇“匾”:

①就內容而言,“匾”是“匾事”的重要物件,也是文章的重要物象,蕭天長致力于家族文創的傳播和傳

承,是通過“匾”講述出來的,因此“匾”是蕭天長的人生理想與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②就線索而言,文章重點記敘了“匾事”,即以“匾”為線索敘事,先講述現在的掛匾額儀式,再由蕭天

長回憶自己掛匾、刻匾,以及因為命運而最終與匾結緣的個人經歷,接著陳述從宋元以來家族的南遷和文

化的傳承,最后寫慶功酒宴的盛況。可見“匾”是本文的敘事線索。

③就主旨而言,“匾”代表著客家的家族文化,掛匾額受到社會和大眾的關注是家族文化傳承發揚的體

現,因此“匾”作為文本重要的物象說明了家風家傳、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目:“此疫

作也。今天時順正,死者尚稀,往歲多至日數十人?!庇噙邓?。杜君日:“是疾易傳染,避者雖戚屬不

敢同臥起。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禁卒居中央,屬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旁四室則無之,

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鍵,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又隆冬,貧者席地而臥,春氣動,鮮

不覆矣。獄中成法質明啟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并踵頂而臥,無可旋避,此所以染者眾也。又可怪者,大盜

積賊,殺人重囚,氣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隨有痿,其駢死,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余

日:“京師有京兆獄,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日:“邇年獄訟,情稍重,京

兆、五城即不敢專決;又九門提督所訪緝糾詰,皆歸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官、禁卒,

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必多方鉤致。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

導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而官與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資取保;其次求脫械居監

外板屋,費亦數十金;惟極貧無依,則械系不稍寬,為標準以警其余?;蛲?,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

較者、無罪者罹其毒。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至死?!庇喾娛ド虾蒙?,同于

往圣。每質獄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無辜者乃至此。

(節選自方苞《獄中雜記》)

材料二: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勸以威刑肅天下者,魏征以為不可,耳方上言王政本

于仁恩,太宗欣然納之,遂以寬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斷死罪二十九人。六年,親錄囚

徒,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詣朝堂,無后者,太宗嘉其誠信,悉

原之。然嘗謂群臣目:“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吾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于幸免

也?!?/p>

(節選自《新唐書?刑法志》)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獄中成法A質明B啟C鑰D方夜中E生人F與死者并G踵H頂而臥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牖,開窗戶,與《過秦論》中“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的“牖”意思不同。

B.薄,微、少,與《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思不同。

C.疫,名詞活用為動詞,與《過秦論》“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帝王”用法相同。

D.因為,于是對,與《琵琶行》序言中“因為長句”中的“因為”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苞在刑部獄看見每天因疫病而死者有三四人,聽說往年死者多時每日高達幾十人。

B.刑部監獄每個監區共五個房間,其中關押犯人的四個房間沒有窗戶,環境很惡劣。

C.刑部獄中關押的囚犯數量眾多,是由于刑部獄中官員和獄卒為了私利大肆收監。

D.唐太宗平定天下剛即位時,魏征認為不宜用嚴厲的刑法整肅天下,太宗欣然接納。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

(2)吾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于幸免也。

14.材料一說“見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滴鹾吞铺凇昂蒙隆狈謩e體現在哪里?請結合兩則

材料概括。

【答案】10.ADE

11.B12.C

13.(1)有時一同被拘囚,犯罪情節嚴重的,反而能取保在外,但情節輕的、沒罪的,卻遭受他們的毒害。

(2)我擁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在僥幸免罪上誘導百姓啊。

14.康熙:每次在核實案宗的時候,一定給死囚尋找求生的機會。

唐太宗:用寬和仁厚來治理天下,有限度地赦免死囚。

【解析】

【導語】兩則材料皆涉刑獄之事。材料一方苞記刑部獄之慘狀,疫病橫行、囚犯困苦,官吏貪腐致無辜蒙

冤,揭示司法黑暗與社會弊?。徊牧隙鎏铺谝詫捜手翁煜?,慎刑法且錄囚縱歸,又言不數赦之理,展

現其仁政理念與治國智慧。二者對比鮮明,一暗一明,反映不同時期刑獄與為政風貌。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監獄的規矩,一定要等天亮才開鎖,整個晚上,活人和死人就頭靠頭腳對腳地睡著。

“獄中成法”是整個句子的主語,為表強調應單獨斷開,所以在A處斷開;

“質明”是“啟”的狀語,“鑰”是“啟”的賓語,賓語后D處斷開;

“方夜中”是時間狀語,應單獨成句,所以在E處斷開。

故選ADE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開窗戶/窗子。句意:開前窗來通光線。/然而陳涉不過是個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貧家

子弟。

B.“薄,微、少”“意思不同”錯誤。兩者均解釋為“接近”。句意:每天天快黑時,就上鎖了。/只是

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

C.正確。名詞活用為動詞,生疫病/名詞活用為動詞,稱帝稱王。句意:沒有不發病的。/是子子孫孫稱帝

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D.正確。于是對/于是創作。句意:于是對太宗上奏王道應以仁愛恩德為根本。/于是創作了這首七言長

詩。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是由于刑部獄中官員和獄卒為了私利大肆收監”錯誤,以偏概全。刑部獄中關押的囚犯數量眾多還有

“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又九門提督所訪緝糾詰,皆歸刑部”的原因。

故選C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1)“或”,有時;“系”,被拘囚;“罹”,遭受;“毒”,毒害。

(2)“有”,擁有;“數”,多次;“幸”,僥幸;“不欲誘民于幸免也”,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

“不欲于幸免誘民也”。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康熙:由材料一“余伏見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質獄詞,必于死中求其生”可知,康熙每次面對

需要審核的案件文書時,秉持著謹慎且慈悲的態度,不輕易判定死囚死刑,而是盡力去探尋能讓死囚活命

的依據,努力避免冤假錯案,給那些可能被誤判或者罪不至死的犯人一線生機。

唐太宗:由材料二”太宗欣然納之,遂以寬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可知,唐太宗以寬和仁厚的理念來

治理國家,對待刑法之事格外慎重,不輕易動用嚴刑峻法;由“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吾

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于幸免也”可知,他有限度、有條件地赦免死囚。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里,當我被關在刑部監獄的時候,看見犯人死了,由墻洞里拖出去,每天總有三四

個。有個做過洪洞縣長的杜君,站起來說:“這是生瘟疫了。現在天時正常,死的還少,過去有多到一天

死幾十個的。”我問是什么原因。杜君說:“這種病容易傳染,生這種病的,縱然是親人,也不敢住在一

起。這監獄一共有四座老監房,每座監房有五個房間,獄卒住在中央的房間,開前窗來通光線,屋頂有小

窗透空氣。其余四個房間都沒有窗,可是關的犯人經常有兩百多。每天天還沒黑,就上鎖了,大小便都在

房間里,和吃飯喝水的氣味混在一道,加上寒冬臘月,沒錢的犯人睡在地上,等到春氣一動,沒有不發病

的。監獄的規矩,一定要等天亮才開鎖,整個晚上,活人和死人就頭靠頭腳對腳地睡著,沒法閃躲,這便

是傳染人多的原因。還有奇怪的是,凡屬大盜累犯,或殺人要犯,大概由于氣質強悍旺盛,反倒被傳染上

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有時傳染上,也很快就好了。那接二連三死掉的,卻都是些案子輕的罪犯、或嫌犯、

或保人,是些不該繩之以法的人們?!蔽艺f:“京師里頭有順天府尹的直轄監獄、有五城御史的司坊,為

什么刑部的監獄還關著這么多囚犯?"杜君說:“近幾年來打官司,凡情節比較重的,順天府尹和五城御

史便不敢做主;又九門提督調查抓來的,也都撥歸刑部;而刑部本身十四個清吏司里喜歡多事的正副滿漢

郎官們,以及司法人員、典獄官、獄卒們,都因為人關的越多越有好處,所以只要沾上一點邊就給千方百

計抓進來。如果人一進監獄,不問有罪沒罪,照例先給戴上手銬腳鐐,放進老監房,使你吃盡苦頭,不能

忍受,這樣以后,他們就教你怎樣取保,保出去住在外面,再照你的家庭、財產狀況,把錢敲詐來,由他

們瓜分。中等以上的人家,都盡其所有出錢取保;其次,要想解下手銬腳鐐搬到老監房外板屋里去住的,

費用也得幾十兩銀子;只有那又窮又無依無靠的,就手銬腳鐐毫不客氣,作為樣板,以警告其他的犯人。

有時一同被拘囚,犯罪情節嚴重的,反而能取保在外,但情節輕的、沒罪的,卻遭受他們的毒害。這種人

一肚子怨氣,吃飯睡覺違背規律,生了病,又沒錢治,就往往死了。"我認為我們的皇上,和過去的圣人

一樣,有好生之德,每次在核實案宗的時候,總給犯人死中求生的機會,但現在竟有無辜的人這樣倒霉

的!

材料二:

唐太宗憑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愛寬容。剛即皇帝位時,有人勸他用嚴厲的刑法整肅天

下,魏征認為不可以,于是對太宗上奏王道應以仁愛恩德為根本,太宗欣然采納了他的諫言,于是用寬和

仁厚來治理天下,但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貞觀四年,天下被判處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太宗

親自訊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們回家,約定第二年秋天回來接受刑罰;到了(約

定的)期限,囚犯都來到朝堂,沒有晚回的,太宗贊許他們誠實守信,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然而太

宗曾經對群臣說:“我聽古語說:'一年中兩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發表意見。'我擁有天下之后不曾多

次赦免罪犯,是不想在僥幸免罪上誘導百姓啊。”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清都行

陸游

辛酉二月十四日夜,雞初鳴,夢與故人查元章并轡行大道中。元章言吾輩當同預大議論。予與約勿為

身謀,元章拊掌稱善,遂覺。作《清都行》一首。

積雨初收曉寒重,野人忽作清都夢。

宮墻柳色綠如染,仰視修門岌飛動。

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馳鞍①?

春光如昔交舊少,肺肝欲寫誰堪共?

頗聞天閽②有疑事,通明殿下方僉議。

約君切勿負初心,天上人間均一是。

【注】①鞍:馬籠頭。②天閽:帝王宮殿的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氣初霽,曉寒深重,宮墻柳色青碧,宮門高大巍峨,這些都是詩人入夢的現實背景。

B.詩歌五、六句穿插醒時疑問,元章早已去世,不可能與詩人并轡而行,流露恍惚之感。

C.詩歌圍繞“清都夢”展開,打通夢里與夢外,交織過去與現實,層次豐富,韻味無窮。

D.《清都行》與《燕歌行》《李憑箜篌引》一樣,在格律上都比較自由,同屬于古體詩。

16.弗洛伊德認為,夢境是潛意識的欲望和沖突的表達。請據此分析陸游的夢境。

【答案】15.A16.①詩人渴望知己相伴而友人已逝,故而只能在夢中與友人并轡而行;

②詩人渴望建功立業卻志不得伸,故而只能在夢中與友人參議政事。

【解析】

【導語】這首陸游的《清都行》,因夢起筆,夢中與故人同行議政,醒來感慨萬千。既有對往昔友情的懷

念,又借夢境表達了心系朝堂、渴望報國的志向。詩中描繪的宮墻柳色等景象增添了夢幻氛圍,情感真摯

深沉,展現出陸游在歲月流逝中初心不改,于現實與夢境交織間,抒發壯志難酬又執著堅守的復雜心緒。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A.“這些都是詩人入夢的現實背景”錯誤?!皩m墻柳色青碧”“宮門高大巍峨”都是夢中的景象。

故選Ao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馳輕”能看出,現實里友人查元章已經去世了,陸游內心其實是很懷念

友人,渴望還能像從前一樣和友人一起,可現實無法實現,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種潛意識里對知己相

伴的渴望就在夢中呈現出來了,所以才有了與故人查元章并轡行大道中的夢境場景。

②“元章言吾輩當同預大議論。予與約勿為身謀”體現出陸游心中有著想要參議政事、為國家出謀劃策、

建立功勛的志向,然而在現實中可能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或者受到諸多限制難以施展,這種內心的渴望、

壯志未酬的沖突就通過夢境來表達了,讓他能在夢中與友人參議政事,仿佛可以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一樣。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歷史課上,張老師談及陳涉起義的武器不夠精良的史實,并以《過秦論》中的

“,”兩句作為佐證。

(2)明代文人大多有自己的雅名書齋,如歸有光的“項脊軒”、袁宗道的“白蘇齋”等,小劉風雅

一番,取《歸去來兮辭》中",”兩句,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寄安

閣”。

(3)“舟”,一個古老而簡單的交通工具,行于水,在古詩文中載著悠悠歲月或脈脈情思,如

【答案】①.鋤梭棘矜②.非錯于鉤戟長錢也③.倚南窗以寄傲④.審容膝之易安⑤.

玉鑒瓊田三萬頃⑥.著我扁舟一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春潮

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人生在世不稱

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解舟,載不動許多愁/小楫輕舟,夢入芙蓉

浦/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梭”“棘”“矜”“鉆”“鏤”“膝”“頃”“扁”“楫”“芙蓉浦”。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玩偶之家》又名《娜拉》,1918年《新青年》出版的“易卜生專號”使中國人知道了西方有個敢于

反抗性別歧視并勇敢地離家出走,最終擺脫“玩偶”命運名叫“娜拉”的女性。

①中國.封建父權制賦予男.于休凄的特權,…②向女子灌輸“負澧烈坦”“從一而終”,③女子如果不滿

婚后生適而提出離婚則也以為有怪儉賞。④隨著“芟巴”妲支解放運動的尹展,⑤民國時期的一些女性先

遲殳王,一⑥芯蛤效住“娜拉”,一⑦生勁力創妻業,黃苴家庭。一⑧主動提苴禹嫡的女性們比重加大2從1921

年到1925年間,上海婦女主動提出的離婚案在所有離婚案件中占比已經接近15%。1928年到1934年,北

平女性主動要求離婚者已經達到66.1%o

18.文中畫線處是一個長句,請改成幾個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9.文中畫波浪線處有三處表達不當,請指出句子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

改變原意。

【答案】18.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專號”,使中國人知道了西方有個女性名叫“娜拉”,她敢

于反抗性別歧視并勇敢地離家出走,最終擺脫了“玩偶”命運。

19.②在“從一而終”后加“的觀念”。

⑦應改為“主動走出家庭,開創事業”。

⑧“女性們”改為“女性”。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長句變成短句,首先要提煉長句的句子主干,將長句的句子主干作為獨立的句子。本句話是一個兼語句,

主語是“易卜生專號”,“中國人”既是“使”的賓語,又是“知道了”的主語,將主干作為獨立的句

子:“易卜生專號”使中國人知道了西方有個名叫“娜拉”的女性。

然后再將修飾成分變成獨立的句子。主語部分“1918年《新青年》出版的'易卜生專號'”,可變成

“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專號’”;定語“有個敢于反抗性別歧視并勇敢地離家出走,最終擺

脫‘玩偶'命運",可變成“她敢于反抗性別歧視并勇敢地離家出走”和“最終擺脫了‘玩偶‘命運”。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灌輸‘貞潔烈婦''從一而終'”成分殘缺,應在“從一而終”后加賓語中心語”的觀念”,即改

為:向女子灌輸“貞潔烈婦”“從一而終”的觀念(或“思想”)o

⑦“主動開創事業,走出家庭”語序不當,按照由輕到重的邏輯順序,應先“主動走出家庭”,最后才是

“開創事業”。

⑧“女性們”成分贅余,因為“女性”本身就是集體概念,不能加“們”。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n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一書,同一個故事,五個書名,指向不同:“(甲)”意在寫一塊頑石遁入人間的奇幻經

歷,是一個神話;“情僧錄”可看作是一位空空道人于情感輪回中的頓悟,更像是一部人情小說;“風月

寶鑒”是警示錄,警告世人不可沾染風月情風月債;“金陵十二釵”則明確小說內容是(乙);而“紅樓

夢”則是紅樓中人的一場大夢。

《紅樓夢》從橫無際涯的時空寫起,從大荒山無稽崖,到西方靈岸河,漸漸歸攏到警幻仙子所在的

(丙)。由虛入實地讓我們能窺得大夢。

現實層面的紅樓一夢,,o其間,,;

,o“人生如夢”是人們自我安慰的托詞,也是人面對自身命運束手無策時

的嗟嘆。正如全書結束時的那首詩:“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不僅是

“紅樓”中的人做夢,作者也在做夢,抄者也在做夢,閱者也在做夢。古往今來,人生從來就是一場夢,

而這場夢也就是我們親歷的人生。

《紅樓夢》是一場大夢,我們愿意與其同哭同笑,看這群紅樓人物掙扎、努力、張揚、癡情;即使最

終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我們也愿意面對廢墟和殘破,體味生命痕跡中的寂寥和哀痛。

20.請結合《紅樓夢》的相關情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