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Ⅰ和單項選擇題Ⅱ兩部分。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海南三亞英墩遺址出土的夾細砂陶多見褐陶、黃褐陶、紅褐陶和灰褐陶,陶胎較薄,夾砂量較少,砂粒較細,陶質較硬,器形有鼓腹罐、深腹罐、小圜底缽、大圜底缽、凹底缽、折腹缽、杯等。這說明當時該地區陶器制作取決于()A.生產技術水平 B.自然地理環境C.人們審美觀念 D.文明交流互鑒2.春秋戰國時期,子貢“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結駟連騎”與諸侯“分庭抗禮”:范蠡著《計然》,定居陶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鄭國弦高以商人身份犒勞秦師;白圭“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被稱為“治生祖”。這體現出春秋戰國時期()A.爭霸戰爭沖擊貴族政治 B.經濟發展突破了舊有格局C.私商崛起依靠官府扶持 D.手工業進步源于爭霸需求3.下表為漢代賦役措施的相關記載。這些措施旨在()內容出處高帝時,令吏卒從軍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復終身勿事《漢書·高帝紀》孝景二年(公元前155年),今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著于名籍,開始服役)《漢書·景帝紀》章帝元和二年(85年),令郡國募人無田欲徙它界就肥饒者,恣聽之。到在所,賜給公田,雇耕傭,賃種餉,貰與田器,勿收租五歲,除算三年《后漢書·章帝紀》A推廣農耕技術 B.增加財政收入C.鼓勵人口遷移 D.穩定社會秩序4.朱熹《白鹿洞次文公韻》云:“道通深處山中得,學到頭來意外傳。莫謂此中無事業,須知隨處有神仙。”其體現的主旨是()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讀書與格物的重要性C.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D.追求真理與道德修養5.如下表為《明史·董其昌傳》中的相關記載。董其昌的經歷反映出()董其昌,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舉萬歷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遷授編修。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A.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 B.官員考核制度的完善C.文化交流活動的頻繁 D.地方與中央聯系加強6.1889年,早期改良派馬建忠寫道:“環中國之疆宇無非鐵道也。英由印度北行,且逾廓爾喀而抵克什彌爾矣。俄越烏拉山歲造二三百墨里,行且至代什干而逼敖罕矣。法肆并吞安南之謀,已偵諜洮江、富良江之源,而直入滇省規為鐵道之圖矣。”這反映出()A.士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B.鐵路建設受到了國人推崇C.亞洲成為列強侵略的重心 D.中國邊疆面臨著嚴重危機7.有助于解釋下表中現象的是()1916—1921年各省厘金呈報數年份呈報省數(個)實際收入數(元)191627389626291917213318103319181940343777191916367928119201431436474192146647302A.列強資本輸出的加劇 B.軍閥割據導致紛爭不斷C.商品流通限制被打破 D.民族企業再次受到壓制8.下表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部分政策內容。這體現出()抗戰階段政策內容戰略防御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戰略相持實行“三三制”原則,開展大生產運動戰略反攻號召解放區軍民展開局部反攻,擴大解放區A.不同階段軍事斗爭策略變化 B.根據地建設與抗戰緊密結合C.中共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9.新中國成立后,山東濟南瑞蚨祥綢布店不僅延續了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推出特色布料的傳統,還積極參與各類商業展覽,展示傳統織染技藝,并為新的服裝廠提供工藝指導。這說明()A.商展成為技藝傳承核心載體 B.老字號企業全面重塑經營理念C.民族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建設 D.傳統織染技藝依賴服裝廠傳承10.古埃及人針對一件“神奇”事情,可以給出若干個解釋,并非用一個解釋替代另一個解釋,而是將這些解釋層壘起來,只要這些解釋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舒適。例如,關于“創世”,埃及人創造出至少3個成體系的神話,它們各不相同,卻都能流行。這可用來說明古埃及()A文明發展具有多樣性 B.文化傳統具有統一性C.宗教信仰具有開放性 D.思維特征具有包容性11.1215年,英王與貴族簽署的《大憲章》規定:任何伯爵或男爵,自英王等直接領有采地之人身故時,繼承人如未達成年而須受監護者,應于其成年后將其遺產交付之;監護人只能按照習慣征取受監護者封地上的賦稅與力役,不得使其土地財產遭受浪費與損毀。這些規定旨在()A.強化封君與封臣的關系 B.限制國王土地賦稅權力C.保障封臣基本經濟權利 D.規范封建土地繼承秩序12.1922年11月,列寧指出:“(蘇俄)輕工業無疑正處于高漲狀態,所以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工人生活狀況的改善也是毫無疑問的。1921年春天,這兩個城市的工人有過不滿。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了。”這說明蘇俄()A.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效果顯現 B.農業集體化支援了工業建設C.人民積極生產保障衛國戰爭勝利 D.計劃體制助推工業化的開展13.如下圖漫畫出自1942年10月《美國隊長》第19期。該漫畫()A.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勝利 B.展示出美國隊長超級英雄形象C.配合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 D.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兩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20世紀80年代,山東許多農村集體勞作“出工不出力”的情況大為改觀,農民們早出晚歸、辛勤耕耘自家承包的土地,對土地的投入增多,購買優良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鄰里間交流種植經驗,共同應對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這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優選擇)A.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 B.促進了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C.引發了農業生產技術的變革 D.營造了積極的農村生產氛圍15.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持續發展。古巴在1959年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后,實行土地改革、國有化等政策,努力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委內瑞拉等國不斷爭取更多的主權獨立,在石油等資源開發利用上強調本國利益,并在文化教育領域大力推廣本土語言和歷史文化。據此可知,二戰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A.全面調整了國內政治結構 B.部分減輕了外部經濟束縛C.基本實現了資源自主管控 D.深度塑造了國家綜合面貌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4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1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吳縣地區市鎮分布圖圖2清初吳縣地區市鎮分布圖——摘編自胡勇軍《江南市鎮、城市與區域——以近代吳縣地區為中心》材料二明清時期江南市鎮已經出現了向經濟都市發展轉變的趨勢。這是一種自然演進的原生型城市化趨勢。許多市鎮在明清之際由一個鄉村聚落迅速發展成為工商繁榮、人口眾多的地區經濟中心,促使這種原生型城市化在江南出現,改變著這一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樊樹志先生曾著文說:“市鎮的興起與發展,反映了鄉村逐步都市化的進程,因而市鎮作為城鄉間的中介和過渡地帶,具有顯著的歷史意義。從某種程度上,傳統農業社會的歷史也就是鄉村不斷都市化的過程。”——摘編自徐峰《試論近代江南市鎮的城市化》(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初與明正德年間相比,吳縣地區市鎮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的意義。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代中國報刊發展情況(1815—1919年)時間主要報刊(創辦主體)報刊內容側重點1815—1860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英國傳教士米憐創辦)內容多為宗教教義講解、簡單的西方知識介紹以及少量國內外時事報道等,旨在向中國人傳播基督教文化1861—1894年《萬國公報》(傳教士林樂和主編,有洋務派官員支持和參與)以介紹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為主,同時報道國內洋務運動的進展、宣傳洋務思想,也對中外美系局勢進行分析評論,引導讀者關注國內和國際局勢變化《申報》(英商美查等合資創辦,中國人主執筆政)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貿貿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1895—1919年《時務報》(梁啟超等維新派創辦);《民報》(同盟會創辦);《新青年》(陳獨秀等創辦)不同報刊依據創辦主體的政治訴求,分別宣傳變法維新、民主共和、思想啟蒙等思想主張,針砭時弊,引導民眾關注國家命運,推動社會變革——據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等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報刊產生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報刊在當時具有的功能。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1750—1850年英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變化(單位:%)年份農業工業服務業1750402436180032293918302434421850213940——據錢乘旦《英國通史》整理材料二到19世紀中葉,曼徹斯特成為英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建筑不斷擴張。但同時,城市環境惡化,工人居住條件簡陋,疾病頻發。當時的一位記者描述道:“曼徹斯特的街道上彌漫著煙霧,河流散發著惡臭,工人的住所擁擠不堪。”——摘編自[英]阿薩·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材料三工業革命期間,為滿足工業生產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英國技工學校和職業學校紛紛涌現。1833年,英國政府通過《教育補助金法案》,為初等教育提供資金支持。——摘編自[英]赫伯特·斯賓塞《教育論》(1)材料一對研究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社會經濟轉型有何幫助?(2)分析說明使用材料二進行工業革命研究時應注意的問題。(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對英國教育產生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類遷徙與多元文化的形成緊密相關,對世界歷史發展影響深遠。下表遷徙族群時間范圍主要影響區域及文化影響印歐人公元前2000—前1000年歐洲,影響語言體系形成,知希臘語、拉丁語;印度,帶來吠陀文化,形成種姓制度阿拉伯人7—8世紀中東、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傳播伊斯蘭教,促進文化融合,如《一千套一夜》歐洲人15世紀末起美洲,歐洲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獨特音樂風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華人19世紀中葉起東南亞、北美洲等,傳播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影響商業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海南省2024—2025學年高三學業水平診斷(三)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Ⅰ和單項選擇題Ⅱ兩部分。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C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兩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BCA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4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16題答案】【答案】(1)特點:市鎮數量大幅增加;鎮的增長數量多于市;市鎮發展東密西疏、北多南少。(言之成理即可)(2)意義: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加強了城鄉間經濟聯系;推動了新區域經濟中心形成;助推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新思潮的興起;影響了江南的社會風尚。(言之成理即可)【17題答案】【答案】(1)因素:西方侵略的需要;民族危機的加深;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政治運動的推動;有識之士的推動。(言之成理即可)(2)功能:傳播知識文化,拓寬民眾知識視野;宣傳政治主張;啟蒙思想觀念;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社會變革;促進信息傳遞。(言之成理即可)【18題答案】【答案】(1)幫助:有助于直觀了解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產業結構的轉型,明確各產業在經濟中地位的變遷,是研究英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依據。(2)問題:材料二是對曼徹斯特這一個別城市在工業革命時期的描述。使用時需注意,它不能代表英國所有城市的情況,存在地域局限性;記者的描述可能帶有主觀色彩,對城市問題的呈現可能存在夸張或片面之處;同時,該材料僅聚焦于城市的負面情況,對曼徹斯特在工業革命中的積極成果體現不足,需要結合其他資料全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3)影響:促使教育體系發生變革,技工學校和職業學校大量出現;推動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提升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言之成理即可)【19題答案】【答案】示例1:選取印歐人的遷徙論題: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歐亞文化的多元發展。闡釋: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印歐人從東歐平原出發,向不同方向遷徙。在歐洲,他們的遷徙對語言體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希臘語、拉丁語等諸多歐洲語言皆源于印歐語系。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哲學的發展。例如,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通過希臘語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對后世西方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學方面,用拉丁語創作的諸多作品成為歐洲文學的經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為印歐人的一支,帶來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后,逐漸形成種姓制度,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義便與種姓制度緊密相連,影響著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印歐人的遷徙在歐洲和印度引發了深刻的文化變革,促進了歐亞地區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選取阿拉伯人的遷徙論題:阿拉伯人的遷徙促進了亞非歐文化的大融合。闡釋:7—8世紀,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向中東、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遷徙。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人傳播了伊斯蘭教,與當地的波斯文化、猶太文化等深度交融。《一千零一夜》這部文學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結晶,它匯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的多種文化元素,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阿拉伯與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來改變了當地的宗教信仰格局,伊斯蘭教廣泛傳播,阿拉伯語也逐漸普及,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統一與發展。在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爾多瓦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學術研究繁榮。總之,阿拉伯人的遷徙使得亞非歐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創造出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觀,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言之成理即可)示例3:選取歐洲人的遷徙論題:近代歐洲人的遷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闡釋:15世紀末起,大量歐洲人遷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