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08文言文閱讀(解析版)【1-2024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渴甏?,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病!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乙】鄖①人軍于蒲騷②,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請濟師于王?”斗廉⑤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⑥,君之所聞也。成軍⑦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摘選自《左傳·桓公十一年》)【注釋】①鄖(yún):古國名。②蒲騷;鄖國地名。③莫敖:楚國官職名,掌管軍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國大夫。⑥商、周之不敵:商不敵周。據史書記載,商紂王軍事實力遠超周武王,結果卻被周武王所滅。⑦成軍:整頓軍隊。13.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又何間焉”中的“間”是“參與”的意思,與“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間”意思不同。B.“必以信”中的“信”是“實情”的意思,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中的“信”意思不同。C.“軍”有“軍隊”“軍隊駐扎”“攻擊”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鄖人軍于蒲騷”中的“軍”是“攻擊”的意思。D.“聞”有“聽到”“聞名”“名聲”“傳播”等義項,根據語境推測,“君之所聞也”中的“聞”是“聽到”的意思。14.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15.作戰時,智者能抓住機會,巧者能果斷決策。你認為曹劌是“智者”和“巧者”嗎?請結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內容簡述理由。16.曹劌認為“可以一戰”,斗廉認為不必請求增援,他們作出判斷的依據分別是什么?這些依據中蘊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答案】C魯莊公和曹劌共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15.曹劌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齊軍三鼓后,見齊軍士氣衰竭,而魯軍士氣正盛,立即下令進軍;他在齊軍潰敗時,判斷齊軍沒有埋伏,立即下令追擊。他能抓住機會并果斷決策,是“智者”和“巧者”。16.曹劌的依據是魯莊公能誠心處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盡了職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據是作戰取勝在于軍隊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軍能做到上下一心。蘊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窘馕觥俊?3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字詞。C.“鄖人軍于蒲騷”意為:鄖國人的軍隊駐扎在蒲騷。軍:軍隊駐扎;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重點字詞: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于:在?!?5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根據甲文第二段“公將鼓之。劌曰:‘未可?!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第三段“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當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時,魯軍并未急于出戰,而是在曹劌的建議下堅守陣地,等待最佳時機。而當齊軍三次擊鼓后士氣低落時,曹劌果斷下令出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正是“智者”所具備的,善于抓住機會。根據甲文第二段“劌曰:‘未可?!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熘瘕R師”,第三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戰爭過程中,曹劌表現出了果斷的決策能力,在攻擊勝利后,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在判斷對方沒有設伏之后才下令追擊,這種能夠根據戰場形勢靈活調整戰術,果斷作出決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備的。綜上所述,曹劌在戰前能夠準確判斷局勢,選擇最佳時機出擊;在戰爭中又能根據戰場形勢靈活調整戰術,果斷作出決策。這些表現都充分證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6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根據甲文“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瘜υ唬骸抑畬僖???梢砸粦稹笨芍?,曹劌認可魯莊公作戰的理由——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覺得這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能夠贏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戰。根據乙文“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可知,斗廉認為軍隊的勝利在于內部的團結和協作,而不是人數的多少。他進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戰爭并不是因為人數的多少而決定勝負的。他認為楚軍能做到軍心團結,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自然不必求援。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關于戰爭是否取勝,他們判斷依據是君主是否得民心,軍隊上下是否士氣高漲、團結一心,所以共同強調的是“人和”的重要性。【點睛】參考譯文:【甲】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辈軇セ卮鹫f:“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濒斍f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乙】鄖國人的軍隊駐扎在蒲騷,準備和隨、絞、州、蓼四國一起進攻楚國軍隊。莫敖擔心這件事。莫敖說:“何不向君王請求增兵?”斗廉回答說:“軍隊能夠獲勝,在于團結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敵不過周朝,這是您所知道的。整頓軍隊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說:“那我們占卜一下(看看結果如何)?”斗廉回答說:“占卜是用來解決疑難的,既然沒有疑惑,為什么還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騷打敗鄖國軍隊?!?-2023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凯h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予家城市,人事叢委①,應酬為勞。老母在堂,于禮不能遠離,日惟避喧南園內。園去城二余里,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歲久敝漏,不蔽風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后猶能辨蠅頭字。中設一扁,名以“后知軒”。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摘選自李開先《后知軒記》)【注釋】①叢委:繁雜,堆積。②卑隘:矮小狹窄。③牖(yǒu):窗戶。13.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1)四時之景不同詞語推斷法:四時更替__________(2)園去城二余里查閱詞典法:①離開。②距,距離。③赴,前往。④表示行為的趨勢。(摘自《古代漢語詞典》)(填序號)_____(3)歲久敝漏課內遷移法: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__________14.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15.下面是甲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另一種標點方式,請解說其合理性。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16.甲乙兩文所寫的亭和軒分別用“醉翁”和“后知”來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敬鸢浮?3.①季,季節②②③破,破舊,破爛14.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濃密的綠蔭。15.這樣標點層次分明。前兩句先整體描寫西南諸峰之美,后兩句再聚焦其中的瑯琊山。16.“醉翁”:因作者自號“醉翁”,又常與客人來此飲酒,所以用“醉翁”來命名此亭。“后知”:因為軒的周圍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們的品質(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來命名此軒?!窘馕觥俊?3題詳解】考查詞語釋義。(1)四時更替:四季更替。時,季,季節。四時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不同。(2)句意:南園距離城市有二里多。去,距離。故選②。(3)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我則穿著破舊的衣服處在他們中間。敝,破,破舊,破爛。歲久敝漏:年代久遠,破舊漏風。【1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野芳,野花。發,開放。而,表順承,就。秀,美好。繁陰,繁茂成陰。【15題詳解】考查句子理解。題目中給出的標點方式與原句相比,是把一個句子分成了兩個句子。“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寫西南諸峰之美,這是面?!巴等欢钚阏?,瑯琊也”聚集西南諸峰中的瑯琊山,這是點。由面到點,層次分明。【16題詳解】考查比較閱讀。根據甲文第一段中的“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可知,因作者自號“醉翁”,又常與客人來此飲酒,所以用“醉翁”來命名此亭。根據乙文中的“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可知,因為軒的周圍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們的品質(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來命名此軒?!军c睛】參考譯文:甲: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陽升起,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雜堆積,因為應酬而勞苦。老母在堂,出于禮法不能遠離,每天只能在南園內躲避喧囂。南園距離城市二里多,沒有別的樹木,有三百株柏樹,松樹只有五顆,計算它們種下的時間,才四十年就已經長成了林子。松樹和柏樹之間,有一座草廬,年代久遠,破舊漏風,不能遮蔽風雨,而且矮小狹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己只能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蓋,左右開窗,前后開了門,疏朗空洞,落日后還能看清蠅頭小字。中間掛了一塊匾,用“后知軒”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一定在一年里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居住在四面通明的地方叫做軒,誰說這個名稱與性情不相符呢?【3-2022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聞水聲,如鳴現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級,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疽摇狂慈?,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央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節選自柳開《游天平山記》)【注釋】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13.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涼的意思,寫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涼。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樣,表現溪流的曲折蜿蜒。C.“明滅可見”中的“明滅”指忽明忽暗,寫出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這里有玩賞的意思,表現了作者的閑適愉悅之情。14.把甲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日光下徹,影布石上。1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經歷了由“樂”到“憂”的變化,“樂”和“憂”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16.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寫法。請根據兩個文段的內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和_________進行了描繪。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早上從林慮出發,_______,后來途徑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連云閣。【答案】C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15.“樂”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憂”的原因是:環境凄清,不能久留。16.①潭周圍環境②到桃林村③環翠亭④明教院【解析】【13題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C.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滅可見”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現“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下,向下照射。澈:透過。布:照映,分布?!?5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和理解。根據【甲】“隔算竹,聞水聲,如鳴現環,心樂之”“青樹翠蔓,蒙絡搖級,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等景物描寫可知,作者“樂”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據【甲】“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寫可知,作者“憂”的原因是:環境凄清,不能久留;結合作者經歷可知,引發了作者的貶謫之憂?!?6題詳解】本題考查信息篩選。(1)根據題干“甲文段以‘點觀察’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對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幽邃”可知,此處應填:潭周圍環境;(2)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煉出游蹤是:桃林村;(3)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以及上一游蹤是“桃林村”,找到“憩環翠亭”可提煉出游蹤是:環翠亭(4)根據題干“乙文段以“移步換景”為主,作者的游蹤是”和“早上從林慮出發”,以及上一游蹤是“環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煉出游蹤是:明教院?!军c睛】參考譯文【甲】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樂似的。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疽摇康诙?,在林慮吃早飯,正午是抵達桃林村,原來這里才是山腳。山泉聲在道路兩旁叮咚作響,路邊奇形怪狀的石頭和珍奇花草,數不勝數。山回路轉,有一塊幾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頭上,擺弄著山泉,不知不覺到了下午申時,在環翠亭上休息,環顧四周,景色清新脫俗,忽然懷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連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時,到了明教院,當晚住宿在連云閣。【4-2021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出師表》(節選),完成下面小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6.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日侍坐備顧問奮不顧身B.遂許先帝以驅馳潭中魚可百許頭以身許國C.庶竭駑鈍再而衰,三而竭竭盡全力D.至于斟酌損益香遠益清精益求精7.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滞懈恫恍?,以傷先帝之明。8.選文第一段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來的經歷有什么用意?請簡要概括兩點。9.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可謂盡職盡責,下面鏈接材料中的蘇軾作為杭州知州,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請結合他的所作所為簡要分析。(鏈接材料)(蘇軾)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①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儃③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節選自《宋史·蘇軾傳》)(注釋)①路:行政區劃名。②度僧牒:批準出家為僧的文書。③儃(zhān):稠粥?!敬鸢浮?.C7.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8.①抒發對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寫出先帝的任人唯賢,為后主樹立榜樣。④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后主努力進取。(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9.示例一:蘇軾做到了。面對饑疫,他一方面請求減輕百姓負擔,想方設法教濟饑民;另一方面熬制藥劑,派醫生救治病人。示例二:蘇軾做到了。作為杭州知州,他在杭州遭遇饑荒和瘟疫時,想方設法救助饑民、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人?!窘馕觥?.A.顧:探望,拜訪/詢問,咨詢/顧慮,考慮;B.許:答應/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來”/預先答應給予;C.竭:盡/盡/盡;D.益:增加/更加/更加;故選C。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中重點詞匯:效:完成;傷:損害。8.本題考查情節的用意。由“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可概括為:抒發對先帝的感激之情;由“遂許先帝以驅馳”,可概括為: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由“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可概括為: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后主努力進??;由這二十一年的知遇以及成就,可概括為:先帝任人唯賢,為后主樹立榜樣。9.本題考查對文言材料的理解與概括?;卮鸨绢},需整體理解材料大意,抓住關鍵語句作答。由“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概括出:蘇軾請求朝廷減輕百姓負擔;由“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可概括出蘇軾通過交換、降價等措施想方設法救濟災民;由“多作儃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可概括出蘇軾派人熬制藥劑,派醫生救治病人。【點睛】《出師表》節選譯文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F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鏈接材料譯文(蘇軾)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州。蘇軾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饑荒和瘟疫并發。蘇軾向朝廷請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米來救濟饑餓的人。第二年春天,又減價出售常平倉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020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酰孔游磳W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ü澾x自《孟子》)(二)何易于為益昌令。鹽鐵官榷取茶利①,詔下,所在②毋敢隱。易于視詔書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賦毒之乎?”命吏閣詔④,吏曰:“天子詔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竄⑤邪?”對曰:“吾敢愛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爾曹。”即自焚之。觀察使素賢之,不劾也。(節選自《新唐書·何易于傳》)注:①榷取茶利:通過對茶實行專管專賣而謀利。榷(què),專賣。②所在:這里指盛產茶葉的地方。③矧(shěn):況且,何況。④閣詔:擱置詔書。⑤竄:這里指被流放。14.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與民由之由:________15.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16.善用修辭增強雄辯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點,請結合語段(一)第二段的內容簡要分析。17.根據你對語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認為語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稱得上“大丈夫”?請結合他的所作所為簡要分析?!敬鸢浮?4.(1)行冠禮(2)遵從15.他們一發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平安無事。16.①使用反問,以不可辯駁的語氣否定景春的觀點。②使用排比(反復),闡明大丈夫的精神實質及特點,義正詞嚴,氣勢磅礴。17.能。①為茶民和小吏著想,講仁德,有仁心。②焚詔(抗詔),不懼權勢?!窘馕觥俊?4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丈夫之冠也:男子行加冠禮時。冠:行冠禮。(2)得志,與民由之: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從?!?5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懼,害怕。安居,安靜。熄,同“息”,平息,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6題詳解】本題考查修辭賞析。(1)“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使用反問,以不可辯駁的語氣否定景春的觀點,增強語勢。(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用排比和反復,闡明大丈夫的精神實質及特點,義正詞嚴,氣勢磅礴,排比句式增強了語勢且富有節奏感?!?7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分析。(1)結合“吾敢愛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爾曹”可知,何易于為茶民和小吏著想,講仁德,有仁心,符合孟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說法。(2)結合“命吏閣詔”“即自焚之”可知,何易于為了百姓抗詔,為了百姓和小吏焚詔,不懼權勢,符合孟子“威武不能屈”的觀點。(3)故可判斷,何易于稱得上“大丈夫”?!军c睛】譯文:(甲)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泵献诱f:“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順從作為準則,這是婦女之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保ㄒ遥┖我子趽我娌h令。鹽鐵官通過對茶實行專管專賣而謀利,皇帝下詔書說,凡是生產茶葉的地方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何易于看了詔書說:“益昌不征收茶稅,百姓還沒法活命,何況要增加賦稅傷害百姓呢!”他命令差役擱置詔書(不去理會)。差役說:“天子的詔書誰敢拒絕?我們這些差役會因此而獲死罪,大人難道能逃脫被流放的刑罰嗎?”何易于說:“我怎么能愛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不會將災禍連累到你們?!庇谑撬H手燒掉了詔書。觀察使平時很欣賞他的耿直愛民,所以沒有上奏追究這件事。1.(2024?新鄉四模)閱讀下面幾則材料,完成問題。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錄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一)【勤勉求學】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辭母求學。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①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輒以水沃面。往往馕②粥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經④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選自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有刪改)(二)【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今東臺西溪)鹽倉監。通州、楚州沿海,舊有捍海堰,東距大海,北接鹽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實所建,遮護民田,屏蔽鹽灶,其功甚大。歷時既久,頹圮⑥不存。范仲淹為泰州西溪鹽官日,風潮泛溢,渰沒⑦田產,毀壞亭灶,有請于朝。調四萬余夫修筑,三旬畢工。遂使海瀕⑧沮洳⑨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賴之。(選自《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有刪改)(三)【任職蘇州】景祐元年(1034年),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親臨蘇常江邊察看水情。《江上漁者》作于此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四)【戍邊西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此期間作《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五)【貶謫鄧州】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支持“慶歷新政”,被貶河南鄧州。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六)【病逝徐州】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咀ⅰ竣龠m:這里指改嫁。②馕粥:稠粥。③日昃:太陽偏西。④六經:這里指儒家經典。⑤黜陟使:唐朝官職名。⑥頹圮:圮pǐ。倒塌。⑦涗沒:yān,淹沒。⑧海瀕:海濱。⑨沮洳:jùrù,低濕之地。⑩奠居:定居,安居。(1)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三處。遂使海瀕沮洳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3)材料(五)中畫線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4)探究上述材料中范仲淹的思想情懷,并簡析這種思想情懷是否因其人生經歷而有所改變。請你寫出探究結果,并簡析過程?!敬鸢浮浚?)遂使海瀕沮洳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2)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3)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愿意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希望好友滕子京能夠具有古仁人志存高遠,包含作者對滕子京的勸慰之意。(4)材料體現出范仲淹天下國家情懷。這種情懷是范仲淹畢生的價值追求,不因其人生經歷而改變。范仲淹年少時,家境不順,但刻苦求學并慨然有志于天下。在泰州任職時,修堤捍海,護佑百姓;在蘇州任職時,對江濤中的漁者心生同情。在戍守西北之時,渴望燕然勒功,殺敵報國,滿懷憂國之情。被貶鄧州之時,追慕古仁人思想,彰顯其“先憂后樂”的政治追求?!窘馕觥浚?)本題考查斷句。句意:這樣,原本荒涼的海濱鹽堿地變成了良田,民眾得以安居樂業,至今仍受益于此。故可斷為:遂使海瀕沮洳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2)本題考查翻譯。重點字:求,探求;或,或許。句意: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3)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將與誰同歸?“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所以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愿意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作者對滕子京的勸慰之意,希望好友滕子京能夠具有古仁人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4)本題考查閱讀的拓展能力。范仲淹的思想情懷體現在他的詩句和散文中,無論是《漁家傲?秋思》中的憂國憂民之情,還是《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都表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這種情懷并沒有因為他的人生經歷而改變,相反,無論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還是在文學上的創作,都深深地打下了他憂國憂民、奮發向前的烙印。無論是在青年時期的刻苦求學,還是在政治生涯中的治理水患、戍邊西北,甚至是在貶謫鄧州時期的反思,范仲淹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這種情懷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參考譯文:(一)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貧困無依,后來改嫁到長山朱家。成人后,他了解到自己的身世,深感悲傷,哭泣著告別母親,前往南都(今南京)的學舍勤奮學習。他白天黑夜地苦學,五年間從未脫衣睡覺。有時候晚上感到困倦,就用冷水洗臉。常常連稠粥都吃不飽,直到太陽偏西才吃上一頓。最終,他深刻理解了儒家六經的要旨,并懷著遠大志向,立下了為天下謀福祉的志向。(二)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任到泰州西溪(今東臺西溪)擔任鹽倉監管。通州、楚州沿海地區原有的一座捍海堰,東臨大海,北接鹽城,自唐朝的李承實建造以來,一直保護著民田和鹽灶,功績卓著。然而,經過長時間的風雨侵蝕,這座堰已經坍塌不復存在。范仲淹在擔任泰州西溪鹽官期間,面臨風潮泛濫,田產被淹,亭灶被毀的情況,向朝廷請求修復。調集四萬多人修筑,經過三十天完成工程。這樣,原本荒涼的海濱鹽堿地變成了良田,民眾得以安居樂業,至今仍受益于此。(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為了治理蘇州地區的水患,常常親自到蘇常江邊觀察水情,在此期間創作了《江上漁者》。江上往來的人,只喜愛鱸魚的美味。但看那一片小舟,在風浪中時隱時現。(四)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擔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期間創作了《漁家傲?秋思》。邊塞的秋天,風景異常,衡陽的雁兒毫無留戀地飛走。四周邊地的聲音此起彼伏,層巒疊嶂中,長長的煙霧和落日映襯下一座孤城緊緊關閉。喝下一杯濁酒,想起家鄉萬里之遙,尚未能刻石燕然,無法計算歸期。羌管悠悠,霜覆大地,夜不能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流。(五)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為支持“慶歷新政”而被貶至河南鄧州。唉!我曾經追求過古代仁人的心,或許這兩種心情有所不同。為什么呢?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在朝為官就擔憂百姓,隱退江湖就擔憂君主。無論是進仕還是退隱,都憂慮不已。那么何時才能快樂呢?或許會有人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卑?!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將與誰同歸?【點評】文言文翻譯“六字訣”: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2.直。即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4.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5.調。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6.換。即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2.(2024?驛城區模擬)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A.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B.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焙敕对唬骸皣?,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刪改)【注釋】①弘范:即張弘范,元朝將領。②張世杰:南宋將領。(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故不為茍得也/可以為師矣/見義勇為B.故患有所不辟也/無凍餒之患/內憂外患C.萬鐘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快馬加鞭D.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非曲直(2)把甲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3)請用“/”給乙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4)孟子的文章以說理見長,語言氣勢恢宏,試分析甲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兩個句子對文章說理的作用。A.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B.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5)甲文段中孟子提出了“舍生取義”的理念,你認為乙文段中的文天祥是否踐行了這一理念?請結合乙文段內容簡要分析?!敬鸢浮浚?)A(2)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3)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4)這兩個句子都是反問旬,表達了對不義之舉強烈地批判和鄙棄,從反面論述了“舍生取義”的觀點,給人極大的震撼,旬式對舉(或:對稱),意思連貫,富有氣勢。(5)文天祥踐行了這一理念。從文天祥的行為中可以看出:叩不拜元朝將領張弘范;拒寫招降書而寫明志詩文;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拒絕投降?!窘馕觥浚?)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相同,均為為“做”。B.不同,禍患,災難/憂慮/災禍,災難。C.不同,益處/虛夸,夸大/增加。D.不同,這,指示代詞/這,指示代詞/對,正確。故選:A。(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句子的翻譯要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同時要注意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的翻譯。重點詞語有:鄉,同“向”,原先,從前。為,為了。句意為: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題時,要結合原文的語境,弄清語句的基本意思;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滅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么還能茍且偷生,另事他主呢?據此可知,應在“不能救”和“死有余罪”后各斷一處。所以正確斷句: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4)本題考查文章說理的特點。“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意思是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意思是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所給句子均為反問句,表達了對不義之舉強烈地批判和鄙棄,這也是從反面論述了“舍生取義”的觀點,句式對稱,意思連貫,富有氣勢。(5)本題考查課內外文言文的對比閱讀。解答此題時,首先要表明觀點,文天祥踐行了孟子“舍生取義”的理念。然后從乙文段中找出文天祥踐行這一理念的具體行動。根據“左右命之拜,不拜”,可概括為文天祥不拜元朝將領張弘范。根據“與俱入崖山……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概括為文天祥拒寫招降書而寫明志詩文。根據“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煜殪湃怀鎏樵唬骸畤霾荒芫?,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概括為文天祥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拒絕投降。參考譯文: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乙: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張弘范,左右押解之人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范于是用賓客的禮節接見他。與張弘范一起進入崖山,(張弘范)要求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卻教咬別人背叛父母,怎么可以這樣做呢?“張弘范堅決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就寫下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睆埡敕墩f:“你的國家已滅亡,你作為宰相忠孝已經兩全了,若能改變心意以事宋的忠心來效忠皇上,仍可以給你宰相的官職?!蔽奶煜榛粶I下,說:“國家滅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么還能茍且偷生,另事他主呢?“張弘范敬佩他的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军c評】文言文翻譯“六字訣”: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2.直。即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4.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5.調。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6.換。即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3.(2024?南陽二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胡澹庵見楊龜山①,龜山舉兩肘示之曰:“吾此肘不離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進?!睆垷o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輒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歸,窗下石上,雙趺④之述隱然,至今猶存。前輩為學,勤苦如此。然龜山蓋少年事,無垢乃晚年,尤難也。高適⑤五十始為詩,為少陵所推。老蘇⑥三十始讀書,為歐公⑦所許。功深力到,無早晚也。圣賢之學亦然,東坡詩云:“貧家凈掃地,貧女巧梳頭。下士晚聞道,聊以拙自修?!敝煳墓嗝拷璐司渥髟掝^,接引窮鄉晚學之士。(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注】①胡澹庵: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楊龜山:北宋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②昧爽:天將亮未亮時。③洎(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這里指腳。⑤高適:屢次落榜,家貧,半生潦倒,五十歲中進士。⑥老蘇:指蘇洵。⑦歐公:指歐陽修。⑧朱文公:即朱熹。(1)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舜發于畎畝之中”中的“發”是“興起、被任用”的意思,與“野芳發而幽香”中的“發”意義和用法不同。B.“百里奚舉于市”與“愿為市鞍馬”中的“市”意義和用法相同。C.“而后作”與“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作”意義和用法不同。D.“接引窮鄉晚學之士”中的“引”與“引喻失義”中的“引”意義和用法不同。(2)將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請以甲文開頭幾句話為例,從手法和內容方面簡要分析。(4)乙文中哪些事例也能證明甲文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的觀點?請舉兩例簡要說明?!敬鸢浮浚?)B(2)(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3)①內容方面:連用六個排比,分別列舉了古代有名的圣君賢相的卑微出身或遭遇:出身田野的舜、筑墻造瓦的傅說、販賣魚鹽的膠鬲、曾被羈押的管仲、隱居海濱的孫叔敖、被俘逃亡的百里奚,這些人雖然出身微賤,但他們經受磨礪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表明磨礪出人才,非常有說服力。②手法方面: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4)示例一:楊龜山兩肘三十年不離桌案,堅持學習,才有所精進。示例二:張無垢被貶謫,居無定所,條件十分艱苦,他仍每天站在窗下就著光亮讀書,堅持十四年。示例三:高適家貧,生活潦倒,五十歲才中進士,才開始寫詩出名。示例四:蘇洵三十歲才開始讀書,起步很晚,終成宋代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窘馕觥浚?)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文言實詞。ACD.正確。B.有誤,“百里奚舉于市”中的“市”:集市?!霸笧槭邪榜R”中的“市”:買。故選:B。(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句中重點詞語有: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曾益:增加。曾,同“增”。句意為:(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詞句賞析。結合“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可知,文章一開頭并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賢從貧賤中發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圣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手法上,孟子采用了排比手法,列舉了六位古代賢士在困境中發跡的事例,形成了氣勢磅礴、不可阻擋的力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內容上,這些事例為后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觀點提供了充分的論據,通過舉例論證的方式,使觀點更加明確、有力。同時,這些事例也強調了逆境對于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性,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乙文中能夠證明甲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觀點的事例有四例:結合“澹庵見楊龜山,龜山舉兩肘示之曰:‘吾此肘不離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進’”可知,楊龜山表示自己的手肘三十年沒有離開過書桌,這種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使他在學問上有所進步。結合“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可知,張無垢被貶到橫浦,在城西的寶界寺居住時,每日天未亮就拿著書站在窗邊借著微光讀書,這樣堅持了十四年。結合“高適五十始為詩,為少陵所推”可知,高適直到五十歲才開始寫詩,并且他的詩歌被杜甫所推崇。這說明即使晚年開始,只要努力不懈,也能有所成就。結合“老蘇三十始讀書,為歐公所許”可知,蘇洵在三十歲才開始讀書,但他的學問后來得到了歐陽修的認可。這證明了開始的時間不是決定因素,只要付出努力,即使起步較晚也能取得成就。參考譯文:【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疽摇亢b职菀姉铨斏?,龜山舉起兩肘給胡澹庵看,說道:“我的兩肘三十年不離桌案,然后才在學業上有所精進?!睆垷o垢被貶謫到橫浦,寄宿在城西的寶界寺。他的寢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剛亮,他就拿著書站在窗下,就著亮光,像這樣做堅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職后,窗下的石板上,雙腳鞋印的痕跡隱約可見,到現在還留存著。前輩們做學問,就勤懇刻苦到這樣的程度。然而,龜山勤學是年少時的事,而無垢是年長之后,更加艱難了。高適五十歲時才開始作詩,被杜甫推崇。蘇洵三十歲才開始讀書,被歐陽修贊許。只要功夫下得深,力量用到位,學習就沒有早晚的區別。有才學的人學習也是這樣,蘇東坡說:“貧家凈掃地,貧女巧梳頭。下士晚聞道,聊以拙自修?!敝祆涑3=栌眠@句話作為談論的話題,鼓勵貧窮的學習起步晚的讀書人。【點評】文言文內容理解題,解題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4.(2024?新縣三模)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甲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保ㄟx自《曹劌論戰》)乙周亞夫至淮陽,問父絳侯故客鄧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楚兵輕,不能久。方今為將軍計,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塞吳餉道①。彼吳梁相敝②而糧食竭,乃以全彊制其罷極,破吳必矣。”條侯曰:“善?!睆钠洳咚靾员冖鄄啬陷p兵絕吳餉道。(選自《史記?吳王濞列傳》,有改動)【注】①餉(xiǎng)道:運糧的道路。②相敝:指因互相攻戰而共同疲敝。③堅壁:堅守營壘。(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公將馳之馳:②既克克:③策安出安:④彼吳梁相敝而糧食竭竭:(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輕兵絕吳餉道(3)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②吳兵銳甚,難與爭鋒。(4)結合甲、乙兩文具體內容,簡要分析曹劌和鄧都尉在軍事謀略上有何相同之處?!敬鸢浮浚?)①驅車追趕。②戰勝。③怎么,如何。④盡,完。(2)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輕兵絕吳餉道(3)①我發現他們的車輪碾出的痕跡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②吳國的士兵銳氣正盛,跟(他們)交戰很難取勝。(4)二人在軍事上都能深謀遠慮,強調“敵疲我打,后發制人”的戰略。其中曹劌強調作戰靠的是勇氣,當敵軍的士氣已經窮盡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時,就能夠打敗他們;鄧都尉提出:當吳、梁兩國因相持疲憊而耗盡糧食時,用士氣強盛的軍隊攻打這兩國疲憊至極的軍隊,大敗吳國是必然的?!窘馕觥浚?)本題考查詞語解釋。①句意:魯莊公準備追擊。馳:驅車追趕。②句意:戰勝齊軍后。克:戰勝。③句意:怎樣才能拿出好的計策呢。安:怎么,如何。④句意:吳梁之間因相持疲弊而且糧草耗盡。竭:盡,完。(2)本題考查斷句。句意:按照他的計策,堅守在昌邑南邊,接著派輕裝的軍隊斷絕吳軍糧道。故可斷為:從其策/遂堅壁昌邑南/輕兵絕吳餉道。(3)本題考查翻譯。①重點詞:靡,倒下;故,所以。句意:我發現他們的車輪碾出的痕跡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②重點詞:甚,很。句意:吳國的士兵銳氣正盛,跟(他們)交戰很難取勝。(4)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甲文中曹劌的軍事謀略:了解敵情,把握戰機;待敵方“轍亂”“旗靡”時追擊。乙文中鄧都尉的軍事謀略:了解敵情,知道吳兵銳甚,難與爭鋒;楚兵輕,不能久。利用吳楚的矛盾,讓他們相互攻戰而共同疲敝,然后用全強制其罷極,破吳必矣。相同之處:都了解敵情,善于把握戰機。譯文:甲魯莊公和曹劌一起乘坐戰車,在長勺與齊軍作戰。魯莊公準備下令擊鼓沖鋒。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后,曹劌說:“現在可以了?!饼R軍最終潰敗。魯莊公準備追擊,曹劌說:“現在還不行。”曹劌下車觀察齊軍的車轍,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然后說:“現在可以追擊了。”于是魯軍追擊齊軍。戰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曹劌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戰爭取勝,靠的是士兵的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耗盡。他們的士氣耗盡而我軍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他們。大國難以捉摸,擔心有埋伏。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旗幟破敗,所以決定追擊他們。”乙周亞夫到達淮陽,詢問父親周勃的老部下鄧都尉說:“怎樣才能拿出好的計策呢?”門客說:“吳國的士兵銳氣正盛,和(他們)交戰很難取勝。楚兵浮躁,(銳氣)不能保持長久?,F在為將軍提出一個計策,不如率軍在東北的昌邑筑壘堅守,把梁國放棄給吳軍,吳軍一定會用全部精銳軍隊攻打梁。將軍挖深溝筑高壘堅守,派輕裝的軍隊斷絕淮河泗水交匯處,阻塞吳軍的糧道。吳梁之間因相持疲弊而且糧草耗盡,然后用保持強盛銳氣的軍隊制服那些疲弊已極的軍隊,打敗吳國是必然的。”周亞夫說:“好?!卑凑账挠嫴撸瑘允卦诓啬线?,接著派輕裝的軍隊斷絕吳軍糧道?!军c評】文言文翻譯方法:對,即對譯法。也就是用現代漢語中等值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單音詞,翻譯時,要把這些文言單音詞加以擴充,使之成為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刪,即刪減法。有的文言虛詞,現代漢語沒有相當的詞表示它,不能硬譯。有的文言虛詞,現代漢語雖有同它相當的詞,但如果勉強譯出來,反而使句子累贅。屬于這兩種情況的文言虛詞,翻譯時則刪去。移,即移位法。將文言句子按照現代漢語語法格式,調整語序。凡是與現代漢語的句法結構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譯時不能照原句的語序排列,必須將不合現代漢語的語序部分加以調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詞,以及帝號、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單位等,可照錄于譯文中,不必另作翻譯。換,即替換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不是用原詞表示,翻譯時可用現代漢語中意義相當的詞去替換。5.(2024?內鄉縣三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炯住吭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遵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曰:“太守猶不避涂潦①,吾儕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②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節選自《宋史?蘇軾傳》)【注釋】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鍤:箕畚鐵鍬。③堵:古墻體單位,長與高各一丈為一堵。(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A.月色入戶/木蘭當戶織B.懷民亦未寢/暮寢而思之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愿人長久D.軾廬于其上/南陽諸葛廬(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河將害城事急雖禁軍且為我盡力(3)甲文結尾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請說說你對閑人的理解?(4)甲乙兩文分別體現了蘇軾怎樣的性情品質?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敬鸢浮浚?)D(2)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3)①“閑人”既指二人的政治處境,即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清閑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②又指夜游時的心境,即空靈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齊治平,只好閑游賞月。又頗有自許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們兩個富有雅趣之人欣賞,豈不浪費?表現出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4)示例:甲文:宦途失意苦悶時安閑自適的心境,體現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乙文:率領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體現了蘇軾勤于政事、臨危不亂、有責任心、愛護百姓、身先士卒等精神品質?!窘馕觥浚?)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相同,門戶:B.相同,睡覺:C.相同,只是;D.不同,住在/草廬。故選:D。(2)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替我出力。故斷為: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3)本題考查對文本主旨的理解與分析?!伴e人”指是的悠閑的人,有閑情雅致的人,有自得之意,月夜哪里都有,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賞,而“我“和張懷民無疑就是高雅的人,但一想到自己的被一貶再貶,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這只不過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罷了。據此可以作答。(4)本題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記承天寺夜游》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派造的特殊心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疽摇坑洈⒘颂K試在洪水泛濫之時,不讓富人出城,并與全城軍民共同抗洪,最終保全了徐州城的故事,表現了蘇軾臨危不懼、以身作則、善于指揮、足智多謀、公而忘私、親民愛民等品質。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疽摇空{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城墻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著出城躲避水災。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動不安,我和誰守城?我在這里,洪水決不會浸壞城墻?!庇职迅蝗酥匦纶s進城去。蘇軾到武衛營,喊來卒長,說:“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替我出力?!弊溟L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本吐暑I兵卒拿著畚箕鐵鍬出去,筑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一直連接到城墻。蘇軾在大堤上建了一座房子(居住),每天經過家門而不進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發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筑舊城墻,用樹木筑起防護堤,以防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6.(2024?夏邑縣二模)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甲)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敦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恚胍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庇谑侨氤娡?,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蓖踉唬骸吧?。”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選自《戰國策?齊策一》)(乙)孫叔敖為楚令尹①,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②衣③粗衣,冠白冠,后來吊④。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⑦?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權⑨者君惡⑩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道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孫叔敖對曰:“甚善,道記之?!保ㄟx自劉向《說苑?敬慎》)注:①令尹:楚國官名,相當于宰相。②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③衣:穿。④吊:慰問,吊唁。⑤不肖:不能干,沒有賢德,這是孫叔敖謙虛的說法。⑥受吏民之垢:意即擔任楚國的宰相一職,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⑦豈有說乎:莫非有什么要說的嗎?⑧去:離開。⑨擅權:擅弄職權。⑩惡:對……感到厭惡。(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聞寡人之耳者聞之于宋君聞過則喜B.朝服衣冠朝暉夕陰朝朝暮暮C.吾與徐公孰美孰視之是可忍,孰不可忍D.吾妻之美我者山川之美美不勝收(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3)鄒忌向齊威王進諫,老父向孫叔敖進言,分別用了什么方法?(4)說說你從鄒忌進諫、齊威王納諫中分別得到的啟示?!敬鸢浮浚?)B(2)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過失的,可得上等獎賞。(3)鄒忌用設喻的方法向齊威王進諫,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動,讓對方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見;“老父”運用反面講道理(或直言不諱)的方法,直接陳述利害,可以產生“苦口良藥”的勸說效果。(4)鄒忌進諫給我的啟示:在生活中,給人提意見時,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齊威王納諫給我的啟示: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于自己的成長?!窘馕觥浚?)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的理解。A.使……聽到/使……聽到/聽到;B.都是“早上”的意思;C.疑問代詞,誰、哪個/同“熟”,仔細/什么;D.認為……美/美麗/美麗。故選:B。(2)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當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面,當面;刺,指責;過,過錯。句意: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過失的,可得上等獎賞。(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鄒忌從家庭小事而引發對國家大事的思考。面見齊威王的時候,先用自身遭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喻齊威王“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動地說明齊威王遭受蒙蔽的事實,用設喻諷諫的方式,讓對方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見;“老父”運用反面講道理的方法,提出“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的觀點,直接陳述利害,最終達到勸孫叔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的效果,用的是直諫的方式。(4)本題考查得到的啟示。鄒忌見威王后,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文章鄒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這啟示我們,說話提意見的時候要講究技巧,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恰當的方法來使對方心悅誠服;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對于關心國事、積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配電線路知識培訓課件
- 酒店服務質量提升
- 用友管理信息化課堂薪資管理
- 2025年吉林長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五月月考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上海市閔行區2025年第二學期初三英語試題期末教學質量(一模)監測卷含答案
-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一中2025年高三3月聯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實踐(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園藝學通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清遠市2025屆四下數學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最有潛力的行業
- 【行政管理社會調查計劃+調查記錄表+調查報告5600字】
- 心肺復蘇+AED操作考核評分表
- 油漆工施工安全技術詳細措施培訓
- 我的家鄉東營廣饒旅游宣傳介紹
- 英語48個國際音標課件(單詞帶聲、附有聲國際音標圖)
- 電商運營總監工作的崗位職責與電商運營經理崗位的具體職責
- 國家開放大學國開電大《電商數據分析》終考考核
- 第十五章藥物制劑的設計
-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電路》單元作業設計
- 中醫治療“粉刺”醫案16例
- 吊籃施工安全管理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